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分型图解

合集下载

踝关节扭伤别大意,当心距骨骨软骨损伤!

踝关节扭伤别大意,当心距骨骨软骨损伤!

踝关节扭伤别大意,当心距骨骨软骨损伤!“崴脚”(踝关节扭伤)崴脚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运动时不慎将踝关节扭伤。

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

事实上,如果反复崴脚,往往会导致距骨骨软骨损伤。

01距骨是什么踝关节由距骨、胫骨远端、内踝、外踝构成。

距骨分为距骨头、颈、体(滑车)、后突(内侧突和外侧突)。

滑车上被覆白色软骨。

距骨骨软骨损伤距骨骨软骨损伤是指累及踝关节距骨滑车上白色软骨。

和(或)软骨下骨质的损伤,过去被称为剥脱性骨软骨炎。

原因有哪些?距骨骨软骨损伤多有创伤病史,踝关节背伸内翻时容易损伤前外侧骨软骨。

跖屈内翻时容易损伤后内侧骨软骨,男性多于女性。

多数患者有踝关节不稳或反复扭伤史。

有什么疼痛症状?患者往往会感到脚踝疼痛、肿胀,尤其是走路时间比较久了,疼痛会更明显。

在疾病早期,休息后疼痛感可以缓解,等到疾病发展到后期。

连休息时患者也会感到疼痛。

这种疼痛并不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剧痛,而是以酸痛为主。

此外,有些患者在脚踝转动时,偶尔会觉得有摩擦感。

因为软骨受到损伤后,表面变得粗糙不平,摩擦力变大。

不治疗会怎样?距骨骨软骨损伤后,关节液就会渗入到软骨下骨中形成“积水”,最后形成空腔。

其次骨软骨损伤后,关节少了“减震器”,软骨下骨承受的压力就会变大。

导致内部的骨质出现微小骨折、坏死,慢慢萎缩,最后形成空腔、囊肿。

踝关节扭伤如未得到及时治疗或处理不到。

容易导致距骨骨软骨损伤严重者出现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距骨骨软骨出现损伤要重视“比如‘崴脚’,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反复崴脚。

往往会导致距骨骨软骨出现损伤。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忽略距骨骨软骨损伤。

距骨骨软骨损伤也叫骨软骨缺损、剥脱性骨软骨炎、经软骨的骨折,临床十分常见。

主要表现为踝关节负重行走时疼痛,关节肿胀,不能跑跳,运动后明显加重。

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局灶性关节软骨损伤/缺损伴下方的骨水肿、骨折和或囊肿形成。

ENDRECOMMEND。

(医学课件)距骨骨折

(医学课件)距骨骨折

2023距骨骨折CATALOGUE 目录•简介•诊断•治疗•并发症•康复训练•研究展望01简介•距骨骨折是指距骨体、距骨颈或距骨后突处因外力作用导致骨皮质连续性中断。

距骨是踝关节的主要构成骨之一,位于胫骨远端后方,是足部损伤中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

什么是距骨骨折距骨骨折的类型距骨骨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距骨颈骨折:距骨颈骨折常由外翻扭伤所致,分为撕脱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

距骨体骨折:距骨体部骨折,通常由跖屈内翻扭伤所致,分为垂直型和水平型。

距骨后突骨折:距骨后突骨折常由内翻扭伤所致,分为关节外型和关节内型。

•距骨骨折的发病率较高,约占所有踝关节损伤的10%-20%。

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等。

距骨骨折多见于青壮年男性,通常由高能量暴力所致,如车祸、高空坠落等。

距骨骨折的发病率和原因02诊断临床表现局部压痛明显踝关节肿胀和疼痛可伴有踝关节畸形踝关节活动受限检查方法观察踝关节肿胀程度、是否有畸形表现视诊检查局部压痛点、是否有骨擦感触诊评估踝关节活动受限程度踝关节活动度检查确诊骨折的重要手段X线检查存在明确的踝关节外伤史有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X线检查显示距骨骨质连续性中断或形态改变诊断标准03治疗1保守治疗23使用石膏固定骨折部位,以减轻疼痛和肿胀症状,促进愈合。

石膏固定使用消炎止痛药物,缓解疼痛和肿胀症状,同时预防感染。

药物治疗使用冷敷、热敷和电疗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症状。

物理治疗03术后恢复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按照医生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愈合和恢复。

手术治疗01手术适应症对于较为严重的距骨骨折,如关节面受损、骨折移位明显等,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02手术方法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经皮螺钉内固定、外固定架固定等。

距骨骨折的治疗过程通常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训练三个阶段。

治疗过程距骨骨折的愈合时间通常为6-8周,手术治疗后一般可以获得较好的愈合效果。

临床骨科软骨损伤分期及临床表现

临床骨科软骨损伤分期及临床表现

软骨损伤分期及临床表现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X线分期分期X线表现:
I:距骨顶局限性低密度区(软骨下骨压缩)。

II:骨软骨块和骨床部分分离。

III:骨软骨块和骨床完全分离,但无移位。

IV:骨软骨块和骨床完全分离,并移位。

Berndt and Hartyra软骨损伤分期系统
1999年,Berndt和Harty分期系统基础上提出了MRI修正分期:1期:仅关节软骨损伤。

2a期:关节软骨损伤,伴软骨下骨折和周围骨髓水肿。

2b期:关节软骨损伤,伴软骨下骨折,无周围骨髓水肿。

3期:骨碎片分离,但无移位。

4期:骨碎片分离,有移位。

5期:关节软骨下囊肿形成。

其他分类方法:
L。

距骨软骨损伤

距骨软骨损伤

距骨软骨损伤距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Lesions of the Talus (OLT)诊断距骨软骨损伤的病因并不完全明确,多数会有外伤病史,如:严重踝关节创伤,严重的踝关节扭伤病史,也有一些无明显外伤病史的患者,双踝对称的同时发病。

有距骨软骨损伤的患者往往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如:上下楼梯时引起疼痛,走路时某一特定姿势下引起疼痛,疼痛持续一会儿或者几个小时后缓解。

我们医生在门诊将进行一步步地检查。

诊断,初期很难一,二级(stage I,II), 但到了三,四级(stage III,IV), 诊断就并不难了。

我们可利用影像学检查。

1. Radiographs (X-ray)若在普通x-ray上能看到,那其必然涉及到了软骨下骨。

那么下一步确诊需MRI 呢还是CT呢?其实已经诊断到这一步,下一步的确诊的目的就是指导确定治疗方式。

MRI,CT 都可,各有所长根据不同病例适当选择。

2. MRI3. CT无论MRI 还是CT,其实达到上面图片所示程度,也就不难诊断了。

但是初期往往容易漏诊,因为在x-ray MRI CT 上都看不到。

那么有人提问既然损伤小到看不到的程度,那还有意义继续诊断吗?问题是患者若持续存在症状,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的情况下,其诊断治疗便有意义了。

这种情况下,下一步便可行诊断性踝关节镜,其意义还在于诊断其他可能存在的病变并同时进行治疗。

4。

踝关节镜这一类损伤有些时候只要在踝关节镜下才能够发现。

医生要判断好是否需要关节镜诊断,如果需要何时进行较好,与患者要有充分的沟通让患者充分的了解自己的病情及使用关节镜的意义。

我曾做过用MRI和关节镜对距骨软骨损伤诊断的比较,题为“A comparison of arthroscopic and MRI findings in stagingof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

MRI 对于诊断软骨损伤目前来讲是非创伤性诊断中最好的方法,但还是存在些局限性的。

图文并茂:距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图文并茂:距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

图文并茂:距骨骨折的分型与治疗距骨骨折复杂难治而且预后较差,明确诊断,分清骨折类型有助于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

距骨骨折分型距骨骨折最常根据骨折部位分型,分为 5 型。

一、距骨头骨折占距骨损伤的 5% ~ 10%,是足跖屈与胫骨前方撞击所致,坏死率低,若无移位,可短腿石膏固定6 周;若有移位,可切开复位埋头螺钉固定。

二、距骨颈骨折占距骨骨折30% ~40%,大多为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所致。

距骨颈骨折分为 4 型。

Hawkins Ⅰ 型:距骨颈骨折无移,距骨缺血坏死率小于8%,可采取足中立位小腿石膏托固定 8~12 周。

Hawkins Ⅱ 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距骨缺血坏死率可达50%,需要及时闭合复位:膝关节屈曲,足跖屈并牵引。

Hawkins Ⅲ 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此时的坏死率达到 90% ~ 100%。

由于距骨体脱出后可能造成对皮肤和血管神经的压迫,需急症处理。

Hawkins Ⅳ 型:距骨颈骨折移位伴距舟关节胫距关节和距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治疗同上。

三、距骨体骨折占距骨骨折13% ~23%,坏死率高,若无移位可短腿前后托石膏固定 6 ~ 8 周,若有移位,需要手术治疗恢复解剖结构,手术难度大。

四、距骨外侧突骨折与足部过度背屈同时外翻或外旋的受伤机制相关,坏死率低。

距骨外侧突骨折分为3 型。

(未找到原创图片,欢迎来稿,请投文末邮箱)Hawkins Ⅰ 型:距骨外侧突撕脱性骨折,可石膏固定并免负重6 ~ 8 周。

Hawkin s Ⅱ 型:距骨外侧突大块骨折。

建议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Hawkins Ⅲ 型:距骨外侧突粉碎性骨折小的或无移位外侧突骨折。

建议手术摘除碎骨块。

五、距骨后突骨折是踝关节强迫过度跖屈导致胫骨与跟骨挤压所致,坏死率低,小的和无移位距骨后突骨折可短腿石膏固定6 周。

若骨折块较大,可切开复位埋头螺钉固定。

后记:距骨位于足弓顶端,踝穴内,提供着踝关节的主要活动度,并且支撑身体全部负重以及行走时的最大轴向载荷。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分型图解

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分型图解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e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踝关节慢性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分型方法有多种,分别基于X线、CT、MRI和关节镜的表现进行分型,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OLT的病理,并能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理解并熟记其各种分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图解的方法可能更加有利于大家学习。

一利用X线分型X线是最基本、最普及的检查,也是踝关节疼痛的首选检查方法,尽管CT、MRI检查的出现,X线检查的重要性减低了,但不应该被抛弃,X线也可以显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部位、复位以及程度。

1、Berndt和Harty分型(1959年)2、Loomer和Coworkers分型(1993年)3、Dore和Rosset“FOG”分型(1995年)二利用CT分型CT对显示距骨骨软骨损伤骨软骨块移位的大小、部位及缺损情况方面有优势,但是对发现单纯的软骨损伤、骨挫伤和没有移位的损伤及软组织损伤效果不佳,因此使用范围有限。

Ferkel和Sgalione分型(1990年)三利用MRI分型MRI分型也多由X线分型发展而来,MRI有较好的组织分辨能力,对于诊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以及软组织损伤有巨大优势,因此,目前MRI分型应用也更广泛。

1、Anderson分型(1989年)2、Hepple改良分型(1999年)四利用关节镜手术所见分型关节镜可以清晰的、直观的看到关节内软骨的变化,基于关节镜所见的分型方法对于指导治疗更有意义,随着踝关节镜技术的出现,手术医生曾经在一段时期内喜欢这种分型的方法。

1、Pritsch分型(1986年)2、Cmfra分型(1995年)五同时适用于MRI和关节镜的分型以上介绍的方法均是偏重于某一方面,并不有利于手术前的判断和手术中的治疗,因此,同时适用于MRI和关节镜的分型方法更加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

Mintz分型(2003年)距骨骨软骨损伤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定还有更加科学、更加方便的分型方法供临床使用。

距骨解剖及骨折分型

距骨解剖及骨折分型

距⾻解剖及⾻折分型距⾻是连接下肢和⾜部的枢纽,肩负重⼒传递和运动的耦联,是⾜部重要的功能单位。

距⾻位于踝⽳内,分别与胫⾻远端关节⾯,跟⾻前、中、后关节⾯和⾈状⾻形成胫距关节(踝关节)、距下关节和距⾈关节,周围韧带附着众多,外形不规则,解剖结构相对复杂。

其表⾯约超过2/3 的区域为关节软⾻所覆盖,⾎液供应主要来⾃于内侧三⾓韧带、关节囊、跗⾻窦、外侧距跟韧带及颈体交界处的踝关节前⽅关节囊。

距⾻⾻折约占全⾝⾻折的1%,⾜部⾻折的3%~6%,发⽣率相对较低,临床上易漏诊和误治,因此对于⾻科医⽣⽽⾔距⾻⾻折的治疗具有⼀定的挑战性。

对于移位的距⾻⾻折,⼿术治疗是⽬前的共识。

⼿术治疗的原则为根据⾻折的具体类型选择合理的⼿术⼊路,在保护⾎运的前提下解剖复位,稳定固定,从⽽获得快速良好的功能康复,以避免⼆期创伤性关节炎、缺⾎性坏死和功能障碍的发⽣。

⼀、解剖结构1、⾻性解剖距⾻表⾯三分之⼆为关节软⾻所覆盖,没有肌腱或肌⾁附着。

由前向后可将距⾻分为距⾻头、距⾻颈和距⾻体,后侧另外两个重要的解剖结构为距⾻外侧突和距⾻后突,后突被长屈肌腱沟分为内侧及外侧结节,在距⾻后突外侧结节后⽅可发⽣距后三⾓⾻。

距⾻头位于由跟⾻前、中关节⾯,⾜⾈⾻和弹簧韧带所组成的关节复合体中。

其内侧为胫后肌腱。

相对于距⾻体,距⾻颈轴线有15°~20°的内倾,距⾻颈部没有关节软⾻覆盖,是⾎供进⼊的主要部位,同时也是容易发⽣⾻折的部位。

距⾻颈底⾯构成跗⾻窦和跗⾻管的顶部。

距⾻体前宽厚窄,下宽上窄,与踝⽳紧密匹配,可分为上表⾯、内侧⾯、外侧⾯和底⾯。

上表⾯和胫⾻远端构成胫距关节,外侧⾯和内侧⾯分别与外踝和内踝相关节,底⾯则和跟⾻后关节⾯相关节。

距⾻外侧突是距⾻体外侧关节⾯的延伸,⽆关节软⾻覆盖,是距跟外侧韧带的起点,距⾻外侧突的前⽅则是距腓前韧带的附着点。

距⾻⾻质致密,因此距⾻⾻折⼤多为⾼能量损伤。

2、距⾻⾎供解剖距⾻⾻折脱位后可能发⽣距⾻缺⾎性坏死,早期的⽂献报道认为是由于距⾻的⾎液供应较差并且脆弱易受损伤。

距骨骨软骨损伤分级

距骨骨软骨损伤分级

骨骨软骨损伤是指关节表面的骨骼、软骨和滑膜发生损伤。

根据损伤的程度和严重性,可以将骨骨软骨损伤分为多个级别。

目前,广泛使用的骨骨软骨损伤分级系统是International Cartilage Repair Society(ICRS)提出的系统,它将骨骨软骨损伤分为四个级别:
1. I 级:软骨表面仅有轻微的软化或糜烂,没有真正的软骨缺损。

2. II 级:有轻度至中度软骨缺损,通常会呈现为部分软骨损伤,但还保留了大部分的软骨层。

3. III 级:具有较大范围的软骨缺损,软骨层受损程度更严重,但仍有残留的软骨组织。

4. IV 级:软骨缺损严重,几乎完全损坏或失去,只剩下一些残留的软骨碎片。

这些级别不仅仅描述了软骨本身的损伤程度,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骨骨软骨损伤的严重程度,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建议。

请注意,这一分级系统可能会因地区或医生的不同而稍有变化。

请记住,在面对可能的软骨损伤时,重要的是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ehondral lesions of the talus,OLT)是踝关节慢性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距骨骨软骨损伤的分型方法有多种,分别基于X线、CT、MRI和关节镜的表现进行分型,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OLT的病理,并能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理解并熟记其各种分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图解的方法可能更加有利于大家学习。


利用X线分型
X线是最基本、最普及的检查,也是踝关节疼痛的首选检查方法,尽管CT、MRI检查的出现,X线检查的重要性减低了,但不应该被抛弃,X线也可以显示距骨骨软骨损伤的部位、复位以及程度。

1、Berndt和Harty分型(1959年)
2、Loomer和Coworkers分型(1993年)
3、Dore和Rosset“FOG”分型(1995年)

利用CT分型
CT对显示距骨骨软骨损伤骨软骨块移位的大小、部位及缺损情况方面有优势,但是对发现单纯的软骨损伤、骨挫伤和没有移位的损伤及软组织损伤效果不佳,因此使用范围有限。

Ferkel和Sgalione分型(1990年)

利用MRI分型
MRI分型也多由X线分型发展而来,MRI有较好的组织分辨能力,对于诊断关节软骨、软骨下骨以及软组织损伤有巨大优势,因此,目前MRI分型应用也更广泛。

1、Anderson分型(1989年)
2、Hepple改良分型(1999年)

利用关节镜手术所见分型
关节镜可以清晰的、直观的看到关节内软骨的变化,基于关节镜所见的分型方法对于指导治疗更有意义,随着踝关节镜技术的出现,手术医生曾经在一段时期内喜欢这种分型的方法。

1、Pritsch分型(1986年)
2、Cmfra分型(1995年)

同时适用于MRI和关节镜的分型
以上介绍的方法均是偏重于某一方面,并不有利于手术前的判断和手术中的治疗,因此,同时适用于MRI和关节镜的分型方法更加受到临床医生的欢迎。

Mintz分型(2003年)
距骨骨软骨损伤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定还有更加科学、更加方便的分型方法供临床使用。

作者介绍:米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