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植物病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后,植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而新型病虫害也在逐渐增加。由于部分杀虫杀菌剂的长期使用,且未进行更换,使得部分病虫害对于该杀虫杀菌剂的抵抗性越来越强,致使一旦发生病虫害,则极易引起严重的损失[1]。在植物病虫害中所应用的防治方法有多种,例如化学防治、物理防治、耕作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现对其防治要点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 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对农药的科学使用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未能充分了解所应用农药的特点与性质,导致农民在面对植物病虫害时采取见药就用的错误做法。农民未能针对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农药,因此大幅度降低了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个别农民在见识到某种农药的杀虫效果后,便习惯于对植物应用同一种农药,在发现药物效果渐渐下降后,则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使得病虫害对该农药产生了抗体,减低了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一些农民由于未能对农药有充分的认识,具有“农药毒性越高,防治效果越佳”的错误想法,在使用期间不遵循用药标准,乱用高毒性农药,导致植物死亡。少数农民在植物防治上,将多种农药联合应用,导致农药原本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受到了影响,例如乐果与石硫合剂联合应用,由于两者的酸碱值差异,使得2种农药的效用被分解,达不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1.2 对病虫害认识不足

现阶段,植物病虫害具有多种类型,特别是保护地植物,高温、高湿环境等均利于植物病虫害的发展,而农民由于对病虫害认识不足,在病虫害发生时,无法正确区分病虫害的类型,更谈不上正确用药。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方法,不仅可保护环境,还可减少农药残留。但是不少农民过于依赖化学防治,且用药缺乏合理性,既达不到防治效果,还污染了环境。

2 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构建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站点

相关部门应及早构建病虫害预报站点,加强对病虫害的全面调查,发布正确的防治情报,给予广大农民及时的指导。此外,应加强研究病虫害的预测技术、防治技术等,总结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2 组织技术培训

农民对于农药、病虫害等的认识不足是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主观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如农技部门、植保部门等)应结合当地的病虫害类型,组织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使农民对于当地的病虫害情况以及农药的使用知识有系统的认识,以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2.3 积极宣传其他防治技术

(1)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多是应用生化制剂、微生物农药等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从而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保护环境与人畜。现阶段,在植物种植中所宣传推广的生物防治技术有多种,例如抗生素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虫治虫等。

(2)农业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是指通过采取农业措施(如间作套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中耕除草等)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通过此类措施可改善田园的环境,使病虫难以生存,在根本上对病虫的发展进行控制。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中应尽可能对物理措施善加利用,如机械捕捉害虫、性诱剂诱杀、色彩诱杀以及灯光诱杀等。

(3)合理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通过化学农药防治时,在应用农药时需对以下要求严格遵循[2]:一是在用药时,应结合病虫害类型而选择相应的农药,通过对症下药而预防误用农药的时间,达到防治目的;二是掌握好对植物的防治时期,密切关注植保部门在病虫害方面的情报,并结合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环境状况等,合理用药;三是用药过程中,注意控制好农药的剂量以及用药频率,防止病虫对农药产生抵抗性。

(4)注重对病虫害的预防。采取栽培措施促壮植物,将植物抗病性提高后采取喷药防护措施,防治病菌的入侵。对于已受到病虫害损害的植物,则结合其损害情况(例如损害部位、损害程度、发生范围等),对植物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喷施生物药剂或化学药剂、浇灌、诱捕、人工摘、人工修剪等)进行控制[3-4]。例如:人工摘除植物中病烂部位以及虫果等;人工挖出在地下的病虫,并剪除受到损害的枝梢;人工刮清枝干表面的虫体、烂皮、蛹卵等。

(5)性信息干扰。该方法通过提取鳞翅目害虫的性信息素,并进行人工合成,将其施放在植物中,从而对鳞翅目害虫交配造成干扰,实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5]。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 发表时间:2017-04-17T14:45:51.85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作者:杨文静 [导读] 园林绿化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园林绿化是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园林绿化设计的水平,本文从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的意义、植物造景应遵循的原则,以及植物造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这三个方面对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进行阐述。 关键词:园林;绿化设计;植物造景 1、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作用 植物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一:主要通过阳光在光合作用下吸收大量的CO2并释放出O2,从而达到净化空气及提高空气质量的目的。还有部分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如夹竹桃、大叶黄杨等具有抗SO2的作用;刺槐、桧柏等能够有效吸收HF;冬青、沙枣、紫衫等具有抗Cl2性;柳杉具有抗O3的功效;荷花、睡莲等水生植物可吸收水体中的细菌和有毒物质,具备净化水源的功能。第二: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等作用,特别是我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转化和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极重要作用。第三:为人们提供休闲场所;从艺术上是创造美好的自然景观,缓解人们紧张、疲劳感,让人们远离城市喧嚣、回归大自然怀抱的美好享受。 2、植物造景应遵循的原则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以当地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尊重当地的文化气息,遵循植物的生长习性,与当地的气候、土质有效结合起来,在科学的依据下,根据季节变化,设计出色彩多样性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作品。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2.1遵循科学性原则 要以适地适树和尽量选用乡土植物为基础。在植物造景中不仅要了解植物的生态习性,掌握其对光照、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的要求,还要对所需设计的地域环境和性质进行全面的了解,才能让两者更好的融会贯通,才能设计出完美的植物造景,形成可持续的景观效果。植物造景在植物配置上还应与建筑、道路、山体、水体、园林小品等有机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给人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感受。 2.2遵循文化性原则 中国文化自古博大精深,多彩多姿。对不同的景观类型也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园林绿化设计中,要根据景区的类型,了解其文化背景,再结合植物本身的特定含义进行植物造景,以求将植物和景区的文化内涵融会贯通。如:在寺庙中宜栽种菩提树、沙椤树、忘忧树、罗汉松、南天竹等,禁忌栽植桃树,因为桃树代表女性,也不宜栽种葱、姜、蒜等,因为它们代表荤腥。 2.3遵循季节性原则 在植物造景中要注重生态景观多元化。因此园林绿化设计在植物造景上要随四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使之在不同的季节里都能突出一个应季的植物景观主题。力求在景观设计中,让游客一年四季兼有景可赏,确保游客流量增而不减。 2.4遵循色彩多样性原则 色彩单调,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增加色彩的多样性,给人以视觉的享受,使人心情愉悦。在植物造景中除了可以利用观叶植物的叶相变化,还可以利用花卉进行各种造形来点缀绿地,以此增加绿地的色彩层次,而且花卉盛开的时候,能够散发出芬芳的香气,使人们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如世纪广场主要以各种草花为主,草花量占了绿地总面积的1/3,使用了大量的串红、万寿菊、矮牵牛、金山绣线菊、美女樱等,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美感、还给人们带来了嗅觉上的享受,使人眼前一亮,精神愉悦! 3、植物造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植物造景与其他园林要素的融合 3.1.1与建筑的融合 园林植物与建筑的融合体现的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植物柔和的线条和优美的姿态,建筑硬直的线条,若两者处理得当,进行合理的搭配,能有效的弥补建筑的不足之处,使之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完美的景观组合。 3.1.2与园路的融合 园路相当于整个园林的骨架和脉络,也参与园林的造景,和园林植物、建筑、地形、园林小品共同构成园林景观的统一体。根据园路的不同性质合理的配置园林植物,可使整个园林形成一个在时间上和空间的上艺术整体。 3.1.3与山水的融合 “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媚”,在中国古代基本形成了“无山水不成园”的理念。因此,依山傍水是我国园林设计的一个永恒主题。山刚水柔,这就需要植物造景从中协调,使“山”、“水”形成一个更好的有机整体,更好的融入到园林景观中。 3.1.4与园林小品的融合 园林小品造型丰富,类型各异,是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要素。单独的一个园林小品,会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若能与园林植物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可以给人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3.2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效果 3.2.1利用园林植物造景展现地域性特色。根据园林植物生态习性的不同和各地气候的差异进行配置,使之呈现出地域性的景观。 3.2.2利用园林植物进行意境创造。中国园林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如在纪念性陵园种植松柏,表示革命烈士的精神长青永存。 3.2.3作为主景,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观赏价值,如孤植树景观。 3.2.4作为其他园林要素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以此突出主景,如用作石雕的背景。 3.2.5用来阻挡视线,分隔空间,起到组织空间结构的作用。植物本身是一个三维实体,是园林景观营造中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

园林景观常用植物_灌木

园林景观常用植物灌木 常绿灌木 名称: 铺地柏类别: 灌木别名: 地柏、爬地柏科名: 柏科拉丁名: Sabina procumbens 生态习性阳性树。耐寒耐瘠薄在砂地及石灰质壤土上生长良好忌低温。形态特征铺地松又称地柏、爬地柏柏科常绿匍匐灌木。枝干贴近地面伸展小枝密生。叶均为刺形叶先端尖锐叶交互轮生表面有2条白粉带。匍匐枝悬垂倒挂 古雅别致是制作悬崖式盆景的良好材料。铺地柏原产日本。我国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广泛栽培。喜光稍耐阴适生于滨海湿润气候 对土质要求不严耐寒力、萌生力均较强。 名称: 南天竹类别: 竹类别名: 天竺、兰竹科名: 小檗科拉丁名: Nandina domestica 生态习性喜半荫较耐寒喜石灰性土壤形态特征常绿灌木。干直立。叶互生。叶互生回-3回羽状复叶小叶椭圆状披针形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小白色。花期5月-7月。浆果球形鲜红色。果期10月-11月。园林用途南天竹树干丛生枝叶扶疏清秀挺拔秋冬时叶色变红且红果累累经久不落为赏叶观果的优良树种。可植于山石旁、庭屋前或墙角阴处 也可丛植于林缘阴处与树 名称: 海桐类别: 灌木别名: 七里香、千里香、山矾科名: 海桐科拉丁名: Pittosporum tobira 生态习性为中性树种在阳光下及半阴处均能良好生长。适应性强有一定的抗旱、抗寒力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盐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耐修剪萌芽力强。形态特征树冠球形。干灰褐色枝条近轮生 嫩枝绿色。单叶互生有时在枝顶簇生倒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边缘反卷厚革质表面浓绿而有光泽。5月开花花白色或淡黄色有芳香成顶生伞形花序。10月果熟蒴果卵球形有棱角成熟时3瓣裂露出鲜红色种子。园林用途海桐四季碧绿叶色光亮自然生长呈圆球形可孤植或丛植于草坪边缘或路旁、河边也可群植组成色块。 名称: 夹竹桃类别: 灌木别名: 柳叶桃、红花夹竹桃科名: 夹竹桃科拉丁名: Nerrium indicum Mill. 生态习性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畏严寒。能耐一定的大气干旱忌水涝。生命力强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害气体的抵抗力强。形态特征属於夹竹桃科夹竹桃属。常绿性灌木叶3片轮生革质狭披针形或线状倒披针形先端锐尖长12公分宽1公分聚繖花序顶生花桃红、粉红或白色。花冠圆筒状钟形径约5一7公分有单瓣与复瓣之别单瓣者有雄蕊5枚心皮2枚但相互离生蓇葖果圆柱形长20公分左右。种子上端密生淡褐色长毛。别称哑巴花、桃竹等。园林用途夹竹桃绿影凝翠终年常绿并自春末至秋初百花俱畏的赤日酷暑之下花簇若锦长放不败因而被称为“春至芳香能共远秋来花叶不同浅”。是林缘、墙边、河旁及工厂绿化的良好观赏树种。植物姿态潇洒花色艳丽兼有桃竹之胜自初夏 开花经秋乃止有特殊香气其又适应城市自然条件是城市绿化的极好树种常植于公园、庭院、街头、绿地等处枝叶繁茂、四季

(完整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一、解释名词 1. 侵染性病害: 由致病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叫做侵染性病害,该类病害具有传染性,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 症状: -植物感病后,外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不正常的变化。 3. 子实体: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 4. 非专性寄生: 病原物既能营寄生生活,又能营腐生生活。 5. 单循环病害: 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染的植物病害。 6. 致死温度: 又称为钝化温度,把病毒汁液放在不同温度下处理10分钟,在10分钟内使病毒失去侵染力的最低温度。 7. 半寄生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缺少根,靠吸盘与植物的导管相连,从寄主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8. 系统侵染: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其扩展范围较大,可沿着维管束蔓延到整个植株,形成系统症状。 9. 病程: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的过程。 10. 病害流行: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而严重的发生,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11.初侵染:病原物经过越冬或越夏,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到新生长的植株体上,所引起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12.再侵染:受到初次侵染的植株在同一生长季节内又产生大量的病原繁殖体,经再次传播、侵染、发病,称为再侵染。 13. 孤雌生殖:雌虫所产生的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现象。

14.植物检疫: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颁布法令,设立专门机构,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害、杂草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或者传入后为限制其继续扩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15.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及其代谢物质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16.性二型:昆虫雌雄两性在形态上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性二型或雌雄异性。 17. 趋化性: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 18世代重叠: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发生期长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在一个地区可同时出现同一种昆虫的不同虫态,造成上下世代间重叠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 二、填空题 1.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真菌、病毒和类病毒、原核生物、线虫、寄生性植物) 2.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3.郁金香碎色病毒在____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为____ 。(病鳞茎,蚜虫和汁液传播) 4. 植物病毒的核酸主要作用是____,蛋白质衣壳的作用是____ (遗传物质,识别和保护) 5. 桑寄生和菟丝子一般寄生在植物的_ 茎___部位。

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试卷答案A

课程名称: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考试时间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机械冷藏:是在致冷剂、制冷机械和具有良好隔热效能的库房中,根据不同贮藏商品的要求,控制库房内的温、湿度条件在合理的水平,并适当加以通风换气的一种贮藏方式。 2. 呼吸热:采后园艺产品进行呼吸的过程中,消耗呼吸底物,一部分用于合成能量供组织生命活动所用,另一部分则以热量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一部分热量称为呼吸热。 3. 呼吸跃变:指园艺产品在采后初期呼吸强度逐渐下降,而后迅速上升,并出现高峰,随后迅速下降的现象。 4. 结露现象:过多的水汽从空气中析出而在产品表面上凝结成水珠的现象。 5. 低温冷链运输:即从果蔬的采收、分级、包装、预冷、贮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上建立和完善一套完整的低温冷链运输系统,使果品从生产到销售之间始终维持一定的低温,延长货架期,其间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破坏冷链保藏系统的完整性和实施。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果蔬甜味的强弱受糖酸比的影响,糖酸比越高,甜味越浓,反之酸味增强 2. 淀粉含量常常用作衡量某些果蔬品质与采收成熟度的参考指标,淀粉含量越高,耐贮性越强。 3. 园艺产品常用的贮藏方法有:常温贮藏、机械冷藏、气调贮藏。 4. 气调贮藏的基本原理是降低氧气的浓度,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长贮藏寿命之目的。 试题第1页(共4页) 5. 苹果的贮藏温度一般为-1-0℃,相对湿度 90%-95 %;梨的贮藏温度一般为 0±1℃,相对湿度90%-95 %。 6.脱涩的方法:CO2脱涩、酒精脱涩、乙烯或乙烯利脱色、石灰水脱涩、温水脱涩、

三、定项选择题(把正确选项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黄瓜、茄子、丝瓜等蔬菜的适宜采收期应该在: B A:叶片枯黄 B:种子膨大硬化之前 C:果皮硬化的时候D:以上都不正确 2.影响果蔬呼吸强度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是:D A:贮藏方式 B:气体成分C:以上都不正确 D:温度 3.马铃薯很容易造成机械外伤,需要进行5~7天的: B A:高温处理 B:愈伤处理品C:强光照射 D:以上都不正确 4.贮藏过程中控制掉粒的最好方法是:C A:塑料包装 B:采后浸亚硫酸盐 C:采前喷2.4-D D:以上都不正确 5.控制猕猴桃软化的最适方法是:A A:脱除乙烯 B:降低温度C:降低温度 D:以上都不正确 6.多数蔬菜进行小包装销售与贮藏时所用的塑料薄膜袋的厚度为 B A:0.2mm B:0.03 mm C:0.05 mm D:以上都不正确 7.苹果和梨均属于跃变型果实,因此用于长期贮藏的果实采收的适宜时期是: A A:跃变之前B:跃变高峰 C:跃变之后D:以上都不正确 8.果蔬的种类不同,耐藏性也不同。下列果蔬中较耐贮藏的是:B A:浆果类和叶菜类 B:仁果类和根菜类 C:柑橘类和菜花 D:以上都不正确 9.实践证明,鸭梨早期黑心病的病因是: B A:二氧化碳过低B:冷害C:缓慢降温D:以上都不正确 10.涂膜可以保持果蔬的新鲜状态,增加光泽,改善外观品质,提高商品价值,延长贮藏寿命。该项措施最先在B A马铃薯和胡罗卜 B柑橘和苹果 C菜花和菠菜上使用D以上都不正确 11、抗坏血酸就是( A ) A 维生素 C B 维生素 B C 维生素 A D 维生素E 12、产品入库贮藏在堆放时应注意( D ) A、一隙三离 B 一隙一离 C三离三隙 D 三离一隙 13、有机酸含量测定的试验中,滴定终点的判定是(B ) A.溶液呈无色 B.溶液呈淡红色,15秒不退色 C.溶液呈红色,15秒不退色 D.溶液呈淡红色,20秒不退色 14、使用手持式测糖仪之前采用(B )来进行校正。 A. 糖溶液 B. 蒸馏水 C.食盐溶液 D.有机酸溶液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一般生长在树冠外部、上部及树体南部的果实,耐贮藏性较好 B、控制贮藏环境条件,增强呼吸作用,可延长果蔬的贮藏保鲜期 C、温度越低,果蔬的贮藏效果越好 D、休眠对果蔬的贮藏保鲜有害 16、洋葱大蒜耐贮藏的重要原因是( A )。 A 有生理休眠期B氧气含量低C贮藏湿度低D贮藏温度低 17、( B )对蔬菜贮藏是有利的。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浅谈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地域文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更也加突出,因此城市环境治理与改善成 为了各大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必修课,园林植物造景也迎来了深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园林植物造景既可以传承、延续、发展地域文化,同时地域文化在影响人们审美 水平和心理需求的同时,也间接决定了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形式和风格。而在新 时代环境下,城市治理与发展应该对园林植物造景和地域文化之间进行不断地探 索实践,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和生命力,彰显不同地域文化风情的同时,也为 我国城市园林植物造景多样化的发展以及城市特色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鉴于此,本文主要重点阐述了阐述园林植物造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联,以期在 满足人们精神追求和艺术修养需求的基础上,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地域文化;优化措施 近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 上不仅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同时也带动了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城市多元化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目前来看,园林植物造 景不再单单是一个城市文明的标记之一,同时它还是美化城市的重要举措,在净 化城市空气、降低粉尘污染和噪音污染、维护城市良好环境、保障城市路面交通 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园林植物造景实现了城市建筑景观、自 然景观及各种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在塑造城市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更好地体现了不同区域下城市文化的显著差异,使城市园林植物造景更具有地 域特色和多元化特征,满足了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建设的精神需求和艺术修养 的需求。 一、阐述现阶段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工作措施 (一)实地踏勘,协调各要素关系,处理实际问题,为园林植物造景奠定设 计基础 地域特色文化作为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的重点体现项目之一,为保障后期实 际施工建设过程中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进行园林造景施工前,工作人员需做 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即清楚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明确此区域内的温度带、气 候特征、土质特点、地势地形特点、距离海域以及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植被种类。除此之外,在进行园林植物造景设计过程中,设计的工作人员还需了解设计图纸 中园林植物造景等绿化用地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等生产用地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 最大程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向稳定发展。 (二)充分调查分析地域文化特征,挖掘利用地域文化元素,多渠道展示体 现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特色作为园林植物造景的显著特征之一,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建设高度发展下,完成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是现阶段建筑工程企业园林 产业相关工作人员的重点和难点。故此为保障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在园林植物造景 中的充分体现,设计工作人员需在设计之前,对设计城市的地域特色文化进行有 目的性地选择,然后根据城市的文化特点和民族文化特色,研究如何通过植物造 景的方式将其进行体现。 除此之外,在进行具体的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设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首先 根据设计城市的文化特色,选取合适的设计手法与施工操作技术,其次在完成对 城市特色地域文化研究后,相关工作人员应该立足城市场地的土壤状况、地形高

(完整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试题及答案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期末试题 一、解释名词(20分,每题2分) 1. 侵染性病害 2. 症状 3. 子实体 4. 专性寄生 5. 单循环病害 6. 生活史 7. 全寄生种子植物 8. 系统侵染 9. 病程 10. 趋光性 二、填空题(15分,每空0.5分) 1.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 2.翠菊黄化病的病原是____ 。主要通过____ 、____ 、和____传播。 3.郁金香碎色病毒在____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田间的主要传播方式为 ____ 。 4. 桑寄生和菟丝子一般寄生在植物的____部位,它以____伸入寄主茎干内与其 ____ 和____连接,吸取全部养分。 5. 牡丹(芍药)炭疽病发病部位有____ 、____ 、____和____ 。 6. 仙人掌类茎腐病的病原有____ 、____ 、____ 和____ 。 7.唐菖蒲干腐病主要危害球茎,球茎受害后有3种症状类型,即____ 、____ 和 ____ 。 8. 草坪草害虫按照其危害习性与部位的不同分为____ 、____ 、____ 和____ 。 9.扁刺蛾成虫前翅灰褐稍带紫色,有____ 条明显的暗褐色线。 三、判断题(15分,每题1.5分) 1. 园林植物主要叶部病害有霜霉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叶斑病等。() 2. 兰花炭疽病只发生在我国的广东地区。() 3. 柑橘溃疡病的病原是柑橘极毛杆菌。() 4. 柑橘溃疡病的病菌潜伏在土壤中越冬。() 5. 翠菊黄化病引起植株矮小萎缩、花小、边色等症状。() 6. 菟丝子为全寄生种子植物。() 7. 预防根癌病可对病土进行热力或药剂处理。() 8. 杨树溃疡病菌越冬的主要场所为病残体。() 9. 草地螟老熟幼虫体长为9~12mm。() 10. 黄刺娥成虫体在翅尖上汇合于一点,呈倒“U”字形。() 四、简答题(20分,每题5分) 1. 何谓无性繁殖?无性孢子有几种? 2. 仙人掌类茎腐病的症状如何? 3. 园林植物主要食叶害虫的危害特点是什么? 4. 桃缩叶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 五、问答题(30分,每题15分) 1.蛴螬的识别特征和分布、危害怎样?其防治措施有哪些? 2. 根据郁金香碎色病的发病规律制定病害防治措施。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及防治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炭疽病类、叶斑病类、锈病类、白粉病类、叶枯病、煤烟病、霜霉病类;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隔7-10天喷一

果蔬采后病理及病害的控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果蔬采后病理及病害的控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主要对果蔬采后主要病原菌及侵染过程做了介绍,主要介绍了酵母类抗菌剂防病害的生物防治方法,并对微生物种类、拮抗机理及生物防治应用前景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采后病理;酵母菌类抗菌剂;病害侵染;微生物防治; 1.前言 影响食品食用安全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化学农药残留。天然植物成分(精油和植物提取物)、生物药剂( 酵母和细菌类拮抗菌)和非选择性生物杀菌剂(碳酸钠、碳酸氢钠、活性氯、山梨酸)等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重点介绍微生物抗菌剂防治果蔬采后病害的一些研究进展。迄今为止,已从苹果、柑橘、梨、桃、猕猴桃等10余种水果中筛选出几十种拮抗微生物,目前商品化应用的主要有:丁香假单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酵母菌中的季也蒙毕赤酵母菌、哈氏木霉、白粉寄生菌[1~2]。 果蔬采后病害造成的腐烂损失十分巨大。据统计报道, 发达国家为l0%~30%, 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0%。长期以来防治果蔬采后病害主要依靠化学杀菌剂, 然而, 连续使用化学杀菌剂易使病原真菌产生抗药性, 易造成环境污染, 且危害公众健康。上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 在农作物大田病害生物防治蓬勃发展的带动下, 生物防治果蔬采后病害成为研究热点[3~4]。 果实采后病原性腐败的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极具前途的绿色防腐技术,主要原理是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通过改变果实表面微生态环境,促进病原微生物拮抗菌的繁殖,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减少腐败的目的[1]该技术安全环保性能优越,越来越受到普遍欢迎可以预见,采用生物防治将是今后果蔬防腐保鲜技术的发展方向果蔬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因其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深受人们的重视与欢迎。 2. 果蔬采后主要病原菌及侵染过程 2.1主要病原菌 引起蔬菜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其中以真菌和细菌性病原菌为主[5~6]。

园林绿化论文植物造景论文: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论文植物造景论文:植物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城市的园林绿化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园林植物是园林绿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园林植物造景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园林绿化中的影响不可轻视。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园林绿化中植物造景的特色,提出了植物造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园林绿化;植物造景;造景应用 近年来城市环境建设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各地园林绿化的建设也逐步加快步伐,许多好的园林景观已经能够较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恰当地把握植物之间的选择和配置,深刻体现历史文化的内涵。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造景,不但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给人们提供一个文明、健康、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人们的身心在紧张的工作和快速的生活节奏中予以调整、舒缓。还具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改善局部小气候、环保抗灾的生态作用。 一、植物造景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概念 植物造景是在园林造景艺术的指导下,在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园林植物如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材料,再配合建筑、山石、水体等其他点缀,充分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的特点,通过精心设计、仔细选材和合理配置,建造出符合规划要求的自然景观,以达到发挥其不同功能,形成多样化景观的作用。 园林植物造景体现了技术人员独具匠心的构思和巧妙的技艺,他们采用栽培管理、整形修剪、搭架造型等艺术技巧创造出了一幅幅美妙的艺术图景。这其中包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精华,将园艺学、美学、建筑学等艺术融于一体,使不同审美要求的人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及崇尚自然的追求。 (二)意义 园林植物造景是园林绿化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园林建设的根本,它不仅关系到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和综合效益的发挥,而且与城市植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密不可分。吸收中外造园艺术的精华和生态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科学地进行园林植物造景,建设地方特色鲜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是促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重要性 随着现代化工业、商业贸易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社会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景观的创造已成为一个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为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城市环境中,要创造生命之绿,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是唯一的途径。植物作为园林景观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应用最广泛,最不可缺的材料,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造景已成为园林建设的主流。植物造景在其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沉淀着人类社会中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无数创作者的聪明才智。先辈们创造出优美的造型艺术,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极高的审美价值。造型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征。不同的造型和色彩给我们创造了无限的视觉感受和精神上的享受,研究它们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它们为人类社会服务。 二、园林植物造景原则 (一)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在尊重植物生态习性的基础上,为缓解环境恶化的现状,结合生态学原理而产生的。由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以及空气等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同的自然环境生长着不同的植物。正所谓“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虽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赖种植位置有方耳!”即只有满足植物的生态习性才能营造生态良好的人居环境。 在现代园林的设计中,利用生态学原理,合理化选择植物种类、精心配置,从而大大提高绿化成活率,形成高质量的绿化景观,并且节约成本,是对生态学原则的进一步阐述和应用。 (二)美学原则 1、多样统一的原则 统一是指园林中的组成部分,它们的体形、色彩、线条、风格等,要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或一致性,给人以统一的感觉。根据园林主题来确定一致性的程度。十分相似的园林组成部分会产生整齐、庄严、肃穆的感觉。相似程度小的园林组成部分让人感到轻松活泼。 2、协调与对比的原则 协调是指事物和现象的各方面之间的联系与配合达到完美的境界和多样化的统一。在园林中协调的对象有体形、色彩、线条、比例、虚实、光暗等。景物的相互协调必须相互有关联,并且具有共同的因素,甚至相同的属性。 3、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这是指在园林的整体或局部空间里,通过和谐的布置达到感觉上的对称,使人舒适愉快。植物自然存在着两种对称,一是两侧对称,如植物的对生叶,二是辐射对称,如菊花头状花序上的轮生舌状花,可以按照这两种对称进行植物配置。 4、均衡的原则

园林绿化庭院常用植物

各位高手麻烦帮忙看一下,多提点意见,使内容更加准确、完整。 中式庭院常用植物 中式园林植物应用讲究运用中国传统植物,外来植物引用较少;植物形态上追求自然,很少修剪整形;植物应用中注重乔灌草的合理搭配体现出植物立体空间层次感,体现出一种自然生长环境。 落叶乔木:垂柳、刺槐、国槐、银杏、水杉、黄葛树、白蜡、二球悬铃木、杜英、合欢、枫香、榆树、栾树、喜树、重阳木、红枫 常绿乔木:香樟、天竺桂、小叶榕、橡皮树、女贞、广玉兰、桂花、水晶蒲桃、雪松、乐昌含笑、楠木、深山含笑、羊蹄甲、黑壳楠、银桦、白兰花、 落叶小乔木:白玉兰、二乔玉兰、紫玉兰、青波玉兰、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樱花、桃花、五角枫、乌桕、紫薇、紫叶李、石榴、木芙蓉、紫荆、红叶梅、紫叶桃 常绿小乔木:罗汉松、夹竹桃、龙柏、白千层、红千层、柑橘、枇杷、日本珊瑚树、台湾相思、黄花决明 落叶灌木:贴梗海棠、棣棠、茉莉、蜡梅、木槿、扶桑、紫叶小檗、夜来香、月季、火棘、牡丹 常绿灌木:海桐、含笑、春鹃、夏鹃、西洋鹃、红继木、黄金叶、金边六月雪、小叶女贞、毛叶丁香、山茶花、茶梅、栀子、构骨、十大功劳、蚊母、四季桂、苏铁、大叶黄杨、雀舌黄杨、瓜子黄杨、双色茉莉、洒金珊瑚、南天竹、凤尾兰、鹅掌柴、八角金盘、棕竹 观花植物: 春季:迎春(2-4月),中国水仙(1-3月),梅(2-3月),白玉兰/紫玉兰/二乔玉兰(3-4月),紫荆(3-4月),贴梗海棠(3-4月),蒲桃(3-4月),桃(3-4月),春鹃(3-4月),樱花(3-4月),火棘(春),含笑(4-5月),垂丝海棠(4-5月),西府海棠(4-5月),红花继木(4-5月),紫叶小檗(4-5月),紫藤(4-5月),海桐(5月),石竹(花期4月-10月,集中于4月-5月)等 夏季:金银花(5-7月),石榴(5-6月),白兰花(5-9月),四季桂(5-9月),茉莉(5-11月),南天竹(5-7月),萱草(5-8月),夏鹃(5-6月),合欢(6-7月),广玉兰(6-7月),夹竹桃(夏),木槿(6-9月),紫薇(6-9月),沿阶草(麦冬、书带草)(6-7月),美人蕉(夏、秋),睡莲(6-8月),荷花(6-9月),苏铁(7-8月),国槐(7-8月),十大功劳(7-10月),夜来香(晚香玉)(7-11月),唐菖蒲(剑兰)(夏秋)等 秋季:十大功劳(7-10月),夜来香(晚香玉)(7-11月),桂花(9月),木芙蓉(9-10月),凤尾兰(9-11月),羊蹄甲(10月),唐菖蒲(剑兰)(夏秋),黄花槐(全年均能开花,但以9~10月为盛期)等 冬季:山茶(冬至次年春),茶梅(11至次年4月),叶子花(九重葛、三角花)(冬至春),蜡梅(12至3月)等 竹类:孝顺竹、佛肚竹、罗汉竹、琴丝竹(黄金间碧绿竹)、凤尾竹、紫竹、楠竹、慈竹、斑竹 藤本植物:九重葛、紫藤、蔷薇、爬山虎、常春藤、金银花、油麻藤、葡萄 湿地、水生植物:唐菖蒲、荷花、睡莲、旱伞草 地被植物:葱兰、花叶良姜、金边兰、金心兰、红花酢浆草、肾蕨、沿阶草、玉簪、一叶兰、吉祥草、 草坪:黑麦草、马蹄金、早熟禾、狗牙根、结缕草 日式庭院常用植物

(整理)园林景观常见植物及用途.

园林景观常见植物及用途 作者:无时间:2008年10月23日阅读次数:413 来源:网络 种名别名科分布形态园林用途 1 七叶树未知七叶树 科 黄河中下游至华 东 树冠开阔,叶大荫浓, 白花绚烂. 庭荫树、行道树、园景树 2 木槿篱障花、赤 槿. 锦葵科东北南部至华南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分 枝多,株形直. 丛植、花篱、庭植观赏 3 结香黄瑞香瑞香科中部及西南各省落叶灌木,株高2米左结香柔枝长叶,姿态清逸, 精品文档

右。. 花多成. 4 喜树旱莲、水 栗、. 蓝果树 科 长江以南地区 树冠圆形或卵形,树干 端直 庭荫树、行道树 5 美国凌霄未知紫崴科华北及其以南各 地 落叶性,羽状复叶对生, 小叶9枚. 优良的大型观花藤本植物。 可定植 6 凌霄紫葳紫崴科华北及其以南各 地 落叶木质藤本,具气根。 树皮灰褐色. 攀援墙垣、山石等 7 白梨未知蔷薇科东北南部、华北、 西北 花白色,花期4月庭院观赏、果树 8 碧桃千叶桃花蔷薇科东北南部至广 东、西北. 同一树上有红白相间的 花朵. 观花灌木 9 白杆云杉、麦氏松科华北、东北、山小枝上有叶枕。树冠圆风景林、景园树 精品文档

云. 西、河.锥形. 10 紫藤藤萝蝶形花 科 辽宁以南地区 落叶性,花堇紫色,花 期4月,芳香. 攀援棚架,枯树,门廊、枯 树及山 11 木本绣球忍冬科忍冬科华北南部至闽、 川 花白,5—6月,花序大, 形如绣球 庭院观赏 12 木香未知蔷薇科华北至长江流域常绿或半绿攀援灌木。攀援篱架、篱栅 13 美国地锦五叶地锦葡萄科东北南部至全国 各地 落叶性,秋叶红艳或橙 黄色 攀援山石、棚架、墙壁 14 扫帚草地肤藜科全国各地株丛圆整翠绿自然丛植、花坛边缘、绿篱、 盆栽 15 五色苋红绿草、锦 绣. 苋科全国各地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 斜生,叶对生. 模纹花坛材料 精品文档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植物病害篇)

掌握园林植物病害的主要概念,掌握病原学的基本知识,熟悉园林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规律,牢记园林植物病害防治体系。 植物病害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a爱尔兰饥谨(马铃薯晚疫病)b孟加拉饥荒(水稻胡麻斑病) 植物病理学:研究经济植物发病的现象、原因、原理、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方法的科学。 1.病原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植物病理学以研究生物因素为主。 2.病理学:主要研究植物病害发展过程中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外的生长发育及其致病作用 第一节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从而降低产量及质量,造成经济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病原: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指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a生物性病原:真菌等b非生物性病原:除了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等。 *病理程序:病害的发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植物遭受到病原物侵袭和不适宜环境因素影响后,首先表现为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调,继而出现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的各种不正常变化,使生长发育受到阻碍,这种逐渐加深和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病害三角:植物侵染性病害形成的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寄主、病原物与外界环境条件3个基本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它们之间的这种三元关系,称为“病害三角” 第二节病害症状类型 症状:植物感病后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包括病状和病症 病状:植物感病后由寄主植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 病症:植物感病后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包括病原物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常见类型有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颗粒状物、脓状物等 1.花叶:植物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不能正常形成,或其他色素(花青素等)形成过多,而使植物的发病部位出现不正常的颜色。 2.坏死:植物感病后细胞和组织死亡的现象。 a.腐烂: 各个器官 b. 溃疡:木本植物的枝干 c. 斑点: 是叶子、果实和种子局部组织坏死的表现 d. 炭疽:叶片和果实上,坏死病斑上轮纹状排列的黑色炭质小点 3. 畸形:植物感病后,细胞或组织生长过度或不足而造成。 a.矮缩和丛簇:矮缩是植株各个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受到抑制;丛簇是主轴节间缩短。 b. 肿瘤:植物根、枝、干上局部细胞增生。 c. 丛枝病:植物主枝或侧枝的顶芽生长被抑制,侧芽、腋芽迅速生长或不定芽大量生长,使新梢密集成扫帚状。 d. 变形:受病原物侵染,植物的发病器官肿大、皱缩,失去原有形状 e. 疮痂: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细胞增生并木栓化隆起,形成粗糙的表面。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5 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1)了解并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天敌的主要类群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 (2)在生产中开展生物防治,从而实现对环境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吴云锋主编. 校内胶印. 005年 参考书目: (1)Biolog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Rechcigl J E & Rechcigl N A. Lewis Publishers 2000. (2)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 Gurr G & Wratten 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3)害虫生物防治(第三版).赵修复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4)中国生物防治.包建中,古德祥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昆虫病理学.蒲蛰龙主编.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卢良恕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7)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张宗炳, 曹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 (8)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蒲蛰龙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 (9)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单卫星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报告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考试

常见园林景观植物一览

常见园林景观植物一览 八角金盘: 指其掌状的叶片,裂叶约8片,看似有8个角而名。它叶丛四季油光青翠,叶片象一只只绿色的手掌。其性耐荫,在园林中常种植于假山边上或大树旁边,还能作为观叶植物用于室内,厅堂及会场陈设。八角金盘原产于日本暖地近海的山中林间。我国早年引种,现广泛栽培于长江以南地区,作城市绿化和庭园观赏,台湾尤多。为亚热带树种,喜阴湿温暖的气候。不耐干旱,不耐严寒。宁沪一带宜选小气候良好处种植,以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为宜,中性土壤亦能适应。 常春藤: 一种颇为流行的室内大型盆栽花木,尤其在较宽阔的客厅、书房、起居室内摆放,格调高雅、质朴,并带有南国情调。是一种株形优美、规整、世界著名的新一代室内观叶植物。可以净化室内空气、吸收由家具及装修散发出的苯、甲醛等有害气体,为人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好处。原产欧洲、亚洲和北非。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喜欢比较冷凉的气候,耐寒力较强,可入药。在庭院中可用以攀缘假山、岩石,或在建筑阴面作垂直绿化材料。在华北宜选小气候良好的稍荫环境栽植,也可盆栽供室内绿化观赏用。常春藤绿化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在立体绿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花期5~8月,果期9~11月。

大叶黄杨: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达5米;小枝近四棱形。叶片革质,表面有光泽,倒卵形或狭椭圆形,长3—6厘米,宽2—3厘米,顶端尖或钝,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叶柄长约6—12毫米。花绿白色,4数,5—12朵排列成密集的聚伞花序,腋生。蒴果近球形,有4浅沟,直径约1厘米;种子棕色,假种皮桔红色。大叶黄杨叶色光亮,嫩叶鲜绿,极耐修剪,为庭院中常见绿篱树种。可经整形环植门旁道边,或作花坛中心栽植。其变种斑叶者,尤为美观。住宅可用以装饰为绿门、绿垣,亦可盆植观赏。花期6—7月,果熟期9—10月。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进行防治,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 (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这类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症状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 (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查来进行。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细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进行。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菌膜和菌胶粒都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如果怀疑某种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但在田间病征又不明显,可将该病株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待病征充分表现后再进行鉴定。病毒类病害的识别。识别病毒病害主要依据症状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以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进行。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着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它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