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和分娩结局的分析

合集下载

持续性枕后位

持续性枕后位

我院 自2 0 年 5 05 月至 2 0 年 5 09 月住 院分 娩总数 3 1 , 6 例 发生持续 性枕 后位( O P 3 例 , 9 9 %。3 例 中初 产妇 2 例 , 产妇 7 , P P )6 占 . 7 6 9 经 例 产妇年 龄平均 2 .3岁。全部产 妇均经 骨盆 内测 量 , 64 发现骨 盆狭窄 3 例, 畸形骨盆 1例。孕周 3 -4 +6周 7 1 3 例 中 自然分娩 6 1 .7 , 吸助产 l 例(7 8 %)产钳助 6 例(6 6 %)胎 0 2 .9 , 产 5 1 . 8 , 官产 1 例( 1 6 % 。3 例 中无 围生儿死 亡病 例 , 例(3 8 %) 剖 5 4 .7 ) 6 发生新 生儿窒息 4 , 例 新生 儿窒息率 1 . 1 1 1 %。 孕 周与分娩方式 :6例中孕 周> 4 周者 1 例 , 3 0 5 自然分娩 3 , 例 胎 吸助产 2 , 例 产钳助产 2 , 例 剖宫产 9 。孕周 ≤4 周 2 例 , 例 0 1 自然分娩 3 , 例 胎吸助产 8例 , 产钳 助产 3 , 例 剖宫 产 1 例 。 5 产程与分 娩方式 : 潜伏期 > 8 h者 1 例 , 9 阴道 分娩 1 , 宫产 1 例 剖 8 例(4 7 % 。潜 伏期 ≤ 8 9 .3 ) h者 l 例 , 7 阴道分娩 5 , 例 剖宫产 1 2例(3 6. 1 % 。潜伏期 > 8 6) h者剖 宫产率明显增高 , x 检验 , 经 2 P< 0 O , . 1 差异 有显著性意 义。 1 5例剖宫产指 征 : 头盆不称 8例 , 胎头下降停 滞 1 ,I L 例 II 窘迫 1 例(.7 , 6 6 %)活跃期停滞 2 (3 3 %)第 二产程延长 3例(0 ) 例 1 .3 , 2% 。 围产儿预后 :6 中无围生儿死亡病 例 ,mi p a 评分 ≤ 7 3例 l nAgr 分 者4 , 例 新生儿窒 息率为 l . 1 1 1%。 产妇分娩 并发症 : 本组 产妇经 阴道分娩 的主要并 发症 为会阴 、阴 道 、宫颈 裂伤 , 占阴道分娩 总数的 2 .7 6 2 ) 宫产者 主要的并 85 %(/ 1涪0 发症 为术后病率 4 . 7 7 l ) 6 6 %( / 5 。 讨论 : O P的定义为 : P P 凡正式临产 后 , 经过 充分试产( 积极处理后 产程无 进展) 当分 娩以任 何方式结 束时 , , 无论 胎头在 骨盆的 哪一个平 面. 只要其 枕部 仍位于 母体 骨盆的 后方者 …。其 发病相 关 因素 , L, 有 胎头衔接异 常和胎头 内旋转受 阻 。枕 后位者 , 应早识 别 , 早纠正 , 避免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分娩结局。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临沂罗庄中心医院住院分娩的11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110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

结果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6h为潜伏期延长,活跃期>8h为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宫口扩张2h为第二产程延长,活跃晚期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1h为胎头下降停滞。

③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

④胎儿窘迫:诊断标准参照乐杰[2]主编《妇产科学》第7版。

⑤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出生时1min或5minapgar评分 7分。

1.3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检验,p0.05)。

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3.1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及对母儿的影响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衔接,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绝大多数能向前旋转,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

因此,枕后位的胎儿能否正常分娩,胎头的内旋转机制十分重要,影响分娩机转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产力,产道,胎儿三大因素不能相互适应的结果。

如果骨盆正常,胎儿偏大,相对头盆不称时,则可妨碍胎头内旋转,从而造成宫缩乏力。

持续性枕后位时,由于胎头俯屈不良,不能以枕下前囟径而以枕额径通过产道,使胎头通过产道的径线增大,阻力增加,故产程明显延长,尤其是活跃期产程进程缓慢,不利于胎头下降,从而出现活跃期延长,胎头下降延缓或者停滞,第二产程延长等产程异常,如合并过期妊娠,使胎头可塑性降低,则难产机会明显增加。

由于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大,易继发宫缩乏力,需要加强宫缩素促使胎头内旋转及下降,因此,缩宫素静滴率达81.8%。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选择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选择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选择作者:邢爱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以及分娩方式选择。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06月到2013年06月收治的16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作为观察组,把同时期160例枕前位产妇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

结果观察组产妇在产程时限上明显比对照组产妇长(P【关键词】持续性枕后位;枕前位;临床特点;分娩方式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684-01持续性枕后位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胎位异常症,也在导致难产的重要原因,发病率较高,若对产程观察不够,产妇得不到有效处理,会增加剖宫产率,严重的情况会威胁到母婴的生命安全[1]。

根据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指导产妇选择相应的分娩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母婴预后,减少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围生产期质量[2]。

现在对比观察16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和同时期160例枕前位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以及分娩方式选择,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把我院在2010年06月到2013年06月收治的160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作为观察组,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8.5±4.5岁,平均孕周为(39.1±1.6周,新生儿体重为(3453±277g。

其中初产妇占126例,经产妇占34例;把同时期160例枕前位产妇作为对照组,产妇的平均年龄为(27.9±4.0岁,平均孕周为(39.0±1.5周,新生儿体重为(3385±303g。

其中初产妇占130例,经产妇占30例。

两组产妇均为单胎、无妊娠合并症、足月妊娠,在年龄、产次、孕周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以及分娩方式选择。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产程处理方法

探讨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的产程处理方法

据刘 新美和刘新领 西安第五 医院妇 产科医生 ,对 调整 宫缩下髋 手转 纠正法进 行研 究,选取 2 0 1 0 年3 月 ~2 0 1 2 年3
持续 性枕 横位 或枕后 位指 的是 产妇胎 盘 内胎儿 的头枕 月收治 的持续性 枕横位和 枕后位产妇 1 6 5 例 作为研 究对 象 , 骨 持续性 的不 能转 向至前 方 ,所 持续 的时 间甚 至延 伸至分 采用调 整宫缩 下髋 手转胎 头纠 正法进 行产程 处理 ,具 体 的 娩 后期 ,其头 枕骨仍 然位 于骨盆 的侧方 或者 后方 ,从而 引 做法是:当宫 口开大6 ~1 0 c m,胎先露在坐骨棘至棘下2 c m 发分 娩 困难 的情况 。主要 的临床 症状是产 妇在 临产 时胎儿 时进行 。处 理前 先和产 妇进行 沟通 ,让其 了解 目前分 娩情 的头部 表现 出俯屈不 良或 者衔接 时间较 晚 ,持 续性 枕后位 况 ,以及将 要采 取的 处理方法 ,然后尽 量在 最短 的时间 内
的 胎 儿 先 露 出 的 部 位 不 易 紧 贴 子 宫 下 段 或 者 宫 颈 部 位 , 因
回复 产妇 自然分 娩 的信 心 ,其 目的是 需要产 妇的配 合 ,先
此会 引起 产妇 的子 宫 收缩 乏力 、 宫颈 扩 张 比较 缓 慢 的情 使用小剂量 的宫缩素 ,即2 . 5 U的宫缩素溶 于浓 度为5 %的葡
是 指 骨 盆 入 口平 面 的 前 半 段 比 较 狭 窄 , 因 此 比较 不 适 宜 和 上稍 用力推 ,主 要上推 的高度不 要超过 骨棘 水平 ,在产 妇 胎 儿 头部 进 行 衔接 ;而 后 半部 分 却 比较 宽 ,因此 非 常 适 宫缩 的 间隙利用 右手食 指和 中指 伸入 阴道 ,在下 一个宫 缩 合 胎 儿 的 头 部 进 行 衔 接 , 很 容 易 发 生 持 续 性 枕 横 位 和 枕 后 间 隙时缓慢 进行 旋转 ,分别 作顺 时针 、逆 时针4 5 。操作和 位 ;②产 妇子 宫收缩 乏力 , 由于产 妇 的子 宫收 缩乏力 会直 9 0 。操 作 ,直 至 胎 头 下 降 之后 不 能 回 转 纠 正 结 束 。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干预护理

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干预护理

结论:持续性 枕后位、枕横 位干预护理可 以有效降低剖 宫产率,提高
自然分娩率
Part Seven
适应症:产妇骨盆正常,胎 儿胎位为枕后位或枕横位, 且无其他并发症
禁忌症:骨盆异常、胎儿胎 位不正、存在其他严重并发 症
产程中密切监测 胎心音变化,及 时发现胎儿窘迫 等异常情况。
观察产程进展,了 解宫口扩张、胎头 下降等情况,评估 是否需要干预措施。
注意事项:检查前孕妇需排空膀胱,检查时放松身体,配合医生指令进行呼气和吸气。
适用范围:适用于早期妊娠和中晚 期妊娠的诊断
诊断标准: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判断 胎儿是否处于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 位
检查方法:通过高频超声探头观察 胎儿、胎盘、羊水等情况
优势:无创伤、无辐射、无痛、无 副作用,可重复检查
骨盆入口平面:观察胎儿头部与骨盆入口的关系,确定胎头位置 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平面:观察胎头与中骨盆及骨盆出口的关系,确定胎头位置 观察脊柱与胎头位置关系,判断胎位是否正常 测量骶耻外径、坐骨棘间径、坐骨结节间径等骨盆径线,评估骨盆出口是否狭窄
监测方法:通过胎心听诊器或电子胎心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宫内窘迫等问题 诊断价值:对于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Part Five
宫缩过强时,应使 用宫缩抑制剂,如 硫酸镁、β受体激 动剂等。
宫缩过弱时,应使 用宫缩剂,如缩宫 素、前列腺素等。
干预护理:通过适当的干预措施,如改变产妇体位、使用催产素等,有 助于纠正胎儿头部位置,提高自然分娩的成功率。
骨盆狭窄或形状异常 软产道异常,如阴道、宫颈、子宫等 胎儿过大或胎位异常 胎头与骨盆不相称
添加项标题
宫缩乏力:由于产程延长或胎儿较大等原因,导致宫缩乏力, 无法将胎儿推向骨盆出口,形成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

徒手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观察

徒手旋转胎头纠正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观察

gn a t c l e t n e ent o op = . )C n l in Iiw r cm e d gh s f aul o e— e ilr ta r i s t e e w usf> 0 . o c s :ts ot r o m ni eue na cr c t a c a o b w ht g r 尸0 5 u 1 3 1 月 卷 期
短 21 使胎 头 以最小 径线 通 过 骨盆 , J 1 出闭 m, 3 胎 L{ ] J 娩  ̄ 。
32徒 手 旋 转 胎 头 的 时机 .
在 孕妇 宫 口开 大 6c 以上 ,胎 先露 位 置在 坐 骨棘 水 平 m 以下 0 2c ~ m。宫 F扩 张 5 ̄ 以下 , 口小 , 颈条 件 差 , l z m 宫 宫 影 响操 作 , 易造 成 宫颈 裂伤 。胎 头位 置 高 , 头不 易 固定 , 失 胎 易 败。 如待 宫 口开 全 , 头位 置低 , 胎 胎头 已 紧嵌 于阴道 内或 形 成 产瘤 , 骨 重叠 , 转不 易 成功 。 颅 旋 故试 产过 程 中要有 专业 的助
儿枕 骨在 母 体后 方 者 。 后位 是 头位 难产 的最 常见 的 原 因之 枕


在产 程 中适 时 行徒 手 旋 转胎 头术 , 降低 剖 宫产 率 , 少 可 减
无 明显 的产 瘤 . 加强 宫 缩 产 程无 进 展 者 , 与 孕 妇 或 家 属 沟 经 通后 , 给予 徒 手旋 转胎 头 术 。 1 . 手旋 转胎 头 方 法 孕 妇 排 空膀 胱 .常 规 外 阴 阴道 消 . 2徒 2
to fp ritn c ii — 0 tro o i o fftsb c u eo t e l n aey t tesa d if t. in o esse to cp t p se irp st n o eu e a s fi h at a d s ft o moh r n na s o i s h n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分析

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分析

分娩方式 、 第二 产程 缩宫 素使 用情 况 、 阴裂 伤 、 会 产后 出血 、
产程异常情况 。
素静滴 、 高于
枕前位组 , 枕后位组 自然 分娩 率 明显低 于枕 前位 组 , 组之 两
常, 其手术率极高 , 理不当 , 对母 婴造成较 大 的危 害。选 处 可
择 笔者 所在医院进入 活跃 期 的持续 性枕 后位 孕 妇共 8 2例 ,
44 —
中 国医 学 创 新
21 0 2年 2月 第 9卷 第 6期
Meia Inv i f h aF bu r.0 2 V 1 o6 dcl n o ̄o o C i , eray2 1 , o. N . n n 9
( 文编辑 : 宏伟 ) 本 梅
患者的依从性差 、 间断服药 , 不能有 效地控制动脉硬化 。有 文
持 续 性 枕后 位 的 临床 分 析
杨丽 晔 崔友 红 张梅 费华
【 摘要 】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 娩方式 。方 法 采 用 回顾性 分析方法 , 8 对 2例持续 性枕后位 ( 枕后位
【 关键词】 持续性枕后位 ; 分娩方式
A n c n l sso e sse to c p t lp se i r po i n y 凡 di i a a a y i f p r it n c i ia o t ro rt 。 g l o 一 ,Cu o —h n iY u o g,Z a g Me ,e 1 Wo n a d Ch l rn' h n i ta . me n i e s d
年 2月 8 2例持 续性 枕后 位患 者 作 为实 验 组 ( 枕后 位组 ) ,
同期 8 2例 枕 前 位 患 者 作 为 对 照 组 ( 前 位 组 ), 龄 枕 年

头位难产中产程护理干预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的应用效果李静田英

头位难产中产程护理干预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的应用效果李静田英

头位难产中产程护理干预对分娩结局的影响分析的应用效果李静田英发布时间:2023-07-03T02:30:52.478Z 来源:《护理前沿》2023年07期作者:李静田英[导读] 目的:研讨产程护理干预在头位难产产妇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月-10月收入我院的10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条件开展产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发生产伤、新生儿窒息事件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三人民医院 661000摘要:目的:研讨产程护理干预在头位难产产妇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取2020年1月-10月收入我院的10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条件开展产程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

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发生产伤、新生儿窒息事件的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产程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头位难产产妇的自然分娩率,加强对产伤、新生儿窒息事件的预防,对改善分娩结局有利,值得推荐。

关键词:头位难产;产程护理干预;分娩结局头位难产通常是由非枕前位胎头所造成,易影响第二产程进展,降低产妇的分娩信心,同时还可增加产伤、围生儿宫内窘迫或窒息等不良结局发生,严重影响母婴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

因此,对于头位难产的临产妇,非常有必要加强相关的护理干预,以保障母婴安全,改善分娩结局。

产程护理干预是针对临产产妇提出的一种干预策略,在帮助调节产妇心态、改善分娩结局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2]。

为此,本研究将其应用至头位难产产妇的护理中,探讨其干预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10月收入我院的100例头位难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产妇均有顺产指征,单胎、足月,可正常交流,且已签署相关研究知情协议;排除伴其他严重产科并发症、精神状况异常、合并重要脏器功能疾病或中途退出等产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和分娩结局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8-02-27T13:58:22.5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作者:郑桂珍
[导读] 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应做到早诊断、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重庆市南岸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及分娩结局。

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我院分娩的枕后产妇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并与同期100例枕前产妇作为比较,分析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

结果:枕后位组剖宫产例数明显多于枕前位组,且产程时间较枕前位组更长,产程异常情况更多(P<0.05)。

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应做到早诊断、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处理;分娩结局
【中图分类号】R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154-02 在分娩过程中,胎头以枕后位或枕横位衔接。

在下降过程中,胎头枕部因强有力宫缩绝大多数能向前转135度或90度,转成枕前位自然分娩。

仅有5%~l0%胎头枕骨持续不能转向前方,直至分娩后期仍位于母体骨盆后方或侧方,致使分娩发生困难者,称持续性枕后位[1]。

持续性枕后位非常容易导致难产,处理不当,会严重危及母婴的生命健康。

在对胎儿的持续监护下,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及时纠正胎位,加强宫缩,能够有效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2]。

其特点为活跃期早期延长,胎头下降阻滞或延缓,第二产程延长,产妇提前出现往下屏气,并有排尿困难等。

本文就此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做回顾性分析,探讨产程进情况、分娩方式以及母婴结局,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1月收治的200例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100例枕后产妇(即:枕后位组);100例枕前产妇(即:枕前位组)。

枕后位组——患者年龄20~30岁,平均年龄(25.50±5.20)岁;怀孕(39.21±1.12)周。

枕前位组——患者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5.60±4.80)岁;怀孕(39.71±1.02)周。

两组产妇均为初产妇,单胎,足月妊娠。

胎心监护正常,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

两组产妇各项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分析比较两组分娩结局,包括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程时间,产后出血等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两组产程时间异常情况。

持续性枕后位最终能生的采用侧切方式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持续性枕后诊断:正是临产后,经过充分试产,当分娩以任何方式结束时,不论抬头在骨盆的哪一个平面上,只要其枕部位在母体骨盆后方,即称为持续性枕后位。

1.3.2产程异常判断:潜伏期大于等于6小时即为潜伏期长,活跃期大于等于8小时即为活跃期延长。

活跃期宫口扩张每小时小于1厘米即为宫口扩张延缓,若第二产程时间增加,活跃期晚期以及第二产程胎头下降小于每小时1厘米即为胎头下降缓慢。

若胎头下降小于1小时即为下降停滞。

1.3.3产后出血判断:当胎儿分娩之后一天内失血量大于500毫升,即为产后出血。

1.4 统计学处理
分娩情况、产程异常情况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测;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两组的产程时间,并用t进行检验;在用SPSS 22.0软件核对后,当两组患者治疗指标数据有差别时,用P<0.05表示。

2.结果
2.1 两组分娩情况比较
枕后位组:剖宫产87例,自然分娩10例,产钳助产3例;缩宫素静滴25例,软产道裂伤9例;产后出血3例。

枕前位组:剖宫产15例,自然分娩80例,产钳助产5例;缩宫素静滴19例,软产道裂伤2例;产后出血1例。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2.2 两组产程时间比较:
枕后位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均长于枕前位组(P<0.05)。

详情数据见表1。

3.讨论
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难产中最常见的一种胎方位,以初产妇居多,发病率至今未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3]。

产程中正确处理枕后位,能够提高产科质量。

持续性枕后位是头位难产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最为常见。

常规来说,多数产妇枕后位可自行转向
枕前位最后经阴道顺产,仅有一小部分产妇为持续性枕后位。

持续性枕后位难产率高,剖功率可达90%以上[4]。

产程中由于继发宫缩乏力,产程缓慢需增加促产素协调,易导致产后出血。

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对母婴的影响极大,影响分娩机转的原因大多是产力产道和胎儿。

对于持续性枕后位的诊断鉴于枕后位产程特点,手术产率高应该尽早应对处理。

可以通过改变体位让产妇向胎腹的方向侧卧,由胎头枕部转向前方。

活跃期产妇不自觉屏气用力,必要时需对产妇进行引导检查[5]。

第一产程的分娩方式主要以手术为主,大多数是剖宫产终止妊娠,如果持续性枕后位患者最终能够生产还是采用侧切。

持续性枕后位时胎儿容易受到压迫,导致新生儿窒息率增加,且容易引起产妇继发性宫缩,产程延长,手术产率增加,继而导致出血等并发症增加。

通过人工破膜以及药物联合等干预措施,及时发现有助于改善产妇及新生儿预后。

【参考文献】?
[1]申慧霞.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选择[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9):92-93.
[2]苏翠苹.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征及分娩方式选择[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6):734-736.
[3]高坤炀,刘荆银,蒋睿.两种体位矫正持续性枕后位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及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8):69-71.
[4]郭清清,庄明燕.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产程特征与胎儿体重、分娩结局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3):343-345.
[5]朱虹.60例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9):628-6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