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法国

合集下载

17、18世纪法国美术

17、18世纪法国美术

《阿卡迪亚的牧人们》 阿卡迪亚的牧人们》
普桑的艺术生涯几乎是在意大利 度过的,他的理想是崇高的, 度过的,他的理想是崇高的,采用寓 意和曲折的古典艺术表现去谴责一切 非理性和丑恶现象。 非理性和丑恶现象。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话、 普桑的作品大, 宗教故事。画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细 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 琢,求严格的素描和构图的完美,人物造 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 型庄重典雅,富于雕塑感;作品构思严肃 而富于哲理性, 而富于哲理性,具有稳定静穆和崇高的艺 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 术特色,他的画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窥 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 视到画家冷静的思考。如果说法兰西民族 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 17世纪 绘画形成于17世纪,那么普桑可谓“法兰 西绘画之父” 西绘画之父”。
一大批具有古典风范的巨匠和杰作涌现 出来,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出来,成为法国人的骄傲。 乌埃(Vouet,1590-1649), ),自幼受到 乌埃(Vouet,1590-1649),自幼受到 父亲良好的绘画训练和艺术熏陶,显示出“ 父亲良好的绘画训练和艺术熏陶,显示出“神 的艺术天才, 14岁时画的女子肖像在英 童”的艺术天才,他14岁时画的女子肖像在英 国被传为美谈。23岁他来到威尼斯 岁他来到威尼斯, 国被传为美谈。23岁他来到威尼斯,开始了他 意大利时代” 乌埃在意大利居住长达14 的“意大利时代”。乌埃在意大利居住长达14 年 之久,在这期间的作品中已显示了出色的艺术 之久,在这期间的作品中已显示了出色的艺术 技巧和华丽的巴洛克装饰风格, 技巧和华丽的巴洛克装饰风格,他很善于运用 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画中人物的情态 的手法来描绘画中人物的情态, 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画中人物的情态,强调画面 的动势和卡拉瓦乔式的强烈明暗对比, 的动势和卡拉瓦乔式的强烈明暗对比,可以说 已成为成熟的巴洛克大师。 已成为成熟的巴洛克大师。

18世纪法国文学

18世纪法国文学
是主人的主人” 艺术手法 不断地为各种各样的故事与插曲打断的漫长对话。采用松散的 叙述结构,更自由地表达谈话中所展现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主题。 一无章节,二无完整的情节,三无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四无人 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模式,成了一部典 型的“反小说”。
卢梭※(1712-1778)
生平
洛可可艺术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中国清代工艺 美术的影响。明清时期景德镇陶瓷质地坚硬, 青白雅致,细润光滑,细部处理清楚,具有 明快、秀丽、严谨、精巧、光挺的艺术风格, 图案精美,色彩丰富,有一种超然物外、飘 逸脱俗的美感。洛可可艺术吸收中国景德镇 陶瓷的风格,一反巴洛克艺术艳丽、烦琐、 线条僵直、结构单调的风格,以清淡的色调、 柔和的光泽、优美的曲线非对称的特色盛行 于欧洲。
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社会理想,并揭 通过文学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社会理想, 露法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弊端。异国情调的小说,讽 露法国社会生活的种种弊端。异国情调的小说, 刺小说,哲理小说。创立了“有书信构成小说” 的 刺小说,哲理小说。创立了“有书信构成小说” 形式。 形式。
伏尔泰(1694-1778)
作品
《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
约论》 《忏悔录》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新爱洛绮丝》、《爱弥尔》
《新爱洛绮丝》-“梁山伯与祝英台”
内容提要 主题
圣普乐-把自由恋爱视作人性的基本权利,不断向爱人宣传爱情 本身就是“美的品质” 朱丽-因受出身地位的束缚,对情感较矛盾,心中的爱有时还要 与名誉、礼教等发生冲突,但她经过内心斗争还是接受了圣普 乐的爱,应该说,她在情感上也达到了高度的纯洁。
法国乃至欧洲思想界的泰斗。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对朋
友十分慷慨,对敌人毫不留情;文学趣味上属于古典主义,而 作品所体现的思想观念却又惊人地大胆;宗教上反对迷信和狂 热,但又十分信神;他既喜好附庸风雅,又热中于批评恶习; 既是王宫贵族的谋事顾问,又是受迫害者的保护人。

十八世纪中法女装文化对比

十八世纪中法女装文化对比

十八世纪中法女装文化对比18世纪,法国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各自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服饰文化在两国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不同的国家里面,女性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今天我们来对比一下18世纪中法女装文化的差异。

18世纪,法国的女性服饰文化主要表现为豪华、精致和繁复。

当时的法国是欧洲的时尚之都,其女性服饰以奢华和浪漫著称。

贵族阶层的女性穿着金碧辉煌、绸缎繁花、蕾丝流苏的礼服,手腕、颈间点缀着珠宝,头戴华贵的帽饰,整个人宛如一个闪耀的贵族夫人。

而普通阶层的女性也追随着贵族的风尚,穿着样式虽然简朴,但也不乏优雅的风采。

整体来说,法国的女装文化在18世纪呈现出一种奢华、精致的特点。

18世纪的中国女性服饰文化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女性服饰以简洁、典雅和含蓄而著称。

贵族阶层的女性穿着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旗袍和汉服,以淡雅的色彩和精致的刺绣为主,尽显东方风情。

而普通百姓女子的着装则更加注重实用和朴素,主要以宽袍、披肩等为主,更多地反映了朴素、宽松的风格。

18世纪中国女装文化呈现出一种典雅、朴素的特色。

在服饰材质上,法国女装注重绸缎、丝绸、蕾丝等贵重的面料,贵族女性的服饰更是以珠宝和金银制品点缀,表现出奢华的特点。

而中国女装则更加注重棉麻、丝绸等天然面料,而在贵族女性方面也注重使用贵重的面料和精致的刺绣,但整体来看仍然比较朴素。

在服饰款式上,法国女装注重身材的线条和曲线,礼服的裙摆常常较大,以突出贵族女性的身份和地位。

而中国女装注重的则是典雅和大气,更注重服饰的整体效果,无论是旗袍还是汉服都注重展现女性的曲线。

在色彩搭配上,法国女装注重明媚的色彩,以金黄、宝蓝、艳紫等颜色为主,富丽堂皇。

而中国女装更加注重含蓄的色系,以灰、墨、绿、粉等色彩为主,表现出一种典雅内敛的气质。

在装饰和配饰上,法国女装注重精美的配饰和装饰品,包括项链、手镯、手套等,使用各式各样的珠宝和钻石。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文化

⼗⼋世纪法国沙龙⽂化沙龙⽂化与⼥性⼴义来说,沙龙(salon)是以「谈话」(conversation)为主,由⼀位沙龙⼥主⼈(Saloniere)来凝聚不同的社会阶层或⽣活圈⼦的⽂⼈雅⼠或贵族,这些沙龙客⼈会定时来参加聚会,沙龙谈论的主题从早期的教育、教化与⽂学讨论,⾄18世纪转⽽以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为中⼼主题,来进⾏交流。

欧洲⾸座沙龙诞⽣于16世纪的法国,由德.洪布耶夫⼈(Madame de Rambouillet1588~1665)建⽴,为沙龙⽂化奠下基础。

她因⾝体孱弱与丈夫失势后,便搬离宫庭,在巴黎住所中邀请中产阶级出⾝的⽂⼈墨客和贵族中的社会名流来餐叙,让他们共聚⼀室,谈论诗⽂,其中德.洪布耶夫⼈的「蓝屋」(les bas-bleues)最负盛名。

随着德.洪布耶夫⼈的「蓝屋」时代的过去,形成于1620年代的法国著名沙龙由斯居戴黎(Madeleine de Scudéry1608~1701)组成,更在国王路易⼗四提倡下,盛极⼀时。

18世纪时法国沙龙⽂化的风⽓在整个欧洲蔓延开来。

沙龙是巴黎思想活动的中⼼场所,平常有上百位的⼥主⼈经营她们的沙龙,每⼀位沙龙⼥主⼈都赋予沙龙⾃⼰独特的风格与魅⼒。

孟德斯鸠(Montesquieu)曾提起⽶兰的沙龙时,说它们有个⾼贵处,就是供应着巧克⼒与饮料,宾客玩牌可以不⽤付钱,看出沙龙⾥的多彩多姿的⽣活。

沙龙主要就是在进⾏交谈,每个沙龙都会有⾃⼰独特的宾客与谈话内容,这些是由⼥主⼈决定。

有些著名的沙龙常客被当成是巴黎社交、学识与艺⽂界的精英或领导⼈,他们与开放贵族和聪慧优雅的沙龙⼥主⼈的聚会,让巴黎成为整个欧洲的中⼼。

沙龙⽂化从⽂艺复兴时期萌发,法王路易⼗五时代(1715~1774年),沙龙风⽓⼤盛,扩及欧洲各国,⼗⼋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为沙龙⽂化的⿍盛时期。

法国⼤⾰命爆发,贵族四处逃亡,沙龙进⼊黯淡时期,直⾄⼗九世纪时沙龙才⼜活跃起来,例如如瑞卡⽶耶夫⼈(Madame Recamier)和吉哈丹⼩姐(Mme de Girardin)的沙龙,在这些沙龙⾥,浪漫主义逐渐成形。

法国文学史(十八世纪启蒙时期)

法国文学史(十八世纪启蒙时期)

孟德斯鸠 Montesquieu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 马多”出版了他的讽刺性的 哲理小说《波斯人信札》,并一举成名。书中描写两位波斯 青年初到法国,以东方人的标准和波斯社会眼光来衡量法国 社会,对他们在欧洲和巴黎旅行的见闻发表了种种观感。书 中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 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 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 针引线的荡妇等。信中有许多戏剧性和刺激性的细节,合乎 读者猎奇心理。总之,他借书中人物之口,指出封建专制的 法国是一个极不合理,极不平等的社会。如果君主不能给自 己的臣民创造幸福的生活,反而想压迫和毁灭他们,那么, 服从的理由就没有了。艺术上,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没有 人物性格的深入探讨,主要是形象、片断的短故事和寓言, 是法国启蒙文学最早的哲理小说。此书一经问世,顿时风行 一时,连出4版。
伏尔泰Voltaire
伏尔泰的诗体悲剧,在创作方式上很大程度上效仿高乃依 和拉辛。1718年,他的作品《俄狄普斯王》获得成功,被 称为拉辛的继承人,从此用伏尔泰这个笔名。伏尔泰的悲 剧承袭了古典主义形式,但内容却贯穿着启蒙主义精神。 《布鲁图斯》是一部政治悲剧,宣扬效忠共和政体的思想。 由于自己的儿子将祖国出卖给共和国的敌人,被驱逐出的 罗马暴君,罗马元老布鲁图斯毫不犹疑地判处他的死刑。 待他的儿子被处决后,他说:“罗马自由了,这就行了!” 这部悲剧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年月里起过很大作用,它激 起人们对专制暴政的仇恨,宣传自由的思想。 就文学创作而言,伏尔泰是多产作家。他写过哲学、历史 著作,出版过史诗、抒情诗、讽刺诗、哲理诗、哲理小说, 更不用说他50多部悲剧和喜剧、一万多封信札。伏尔泰著 作虽然品种多样,卷帙浩繁,他的创作虽然曾左右过欧洲 文化发展的方向,但是他大多数作品好似缺乏文学永恒的 魅力。

第十二章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第十二章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西方哲学史》PPT课件)
他因提倡宗教宽容政策思想,而受到 天主教、新教与封建政府的排挤。 1680年,他移居荷兰的鹿特丹,在那 里发表了后来备受关注的《历史的和 批判的词典》,批判旧观念、宣扬新 思想和新知识。

法国哲学具有怀疑论的传统。早在16世纪,蒙田就运用怀疑论提 倡宗教宽容,笛卡儿也用方法论的怀疑主义证明传统知识不可靠。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培尔的哲学批判“使17世纪的形而上学和 一切形而上学在理论上威信扫地”,“为在法国接受唯物主义和 合乎健全理智的哲学作了准备”。
二 、梅叶
让·梅叶(Jean Meslier,1664—1729)是 早期无神论思想的代表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他出生于一个纺织工人家庭,从宗教学校毕 业后在天主教会担任教职。他在晚年写成了 一部表达自己哲学和社会政治观点的著作手 稿,并标明为《遗书》。
同时,在共和政体下,由于人民掌握着最高权力,存在着滥用权 力和极端民主的危险,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他认为理想的政 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他推崇英国议会制的君主制政体,认为它 是最理想、最优良的政治制度。
孟德斯鸠推崇英国的政体
专制集权的象征“束棒”(法西斯)
孟德斯鸠继承了洛克的思想,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立法、司法和行 政“三权分立”的学说。他说:“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 权,执行有关国际法事务之权,执行有关公民法事务之权。”这 三种权力应该彼此分立,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以防止权力滥用, 保障公民的自由和平等。三权分立”学说表达了资产阶级反对封 建专制的立场,在当时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历史也证明,三权 分立并非民主的唯一形式,即使资产阶级国家也都没有完全采取 三权分立的制度。
人类在进入社会状态之前处于自然状态之中,“自然法”就是人 类在自然状态下所遵从的规律。自然法仅仅源于生命的本质,是 人类还很软弱时用以保存自己生命的法则。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

第七章     18世纪法国



陈旧的法律体系公开确认人们的不平等。社会划分为 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个贵族和 第二等级僧侣在经济和 政治上是特权阶级,高居于第三等级之上。 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和工人在内广大民众 都属于第三等级。银行家和大包税商等构成金融资产 阶级。这些人已经跻身于高级贵族之列,只是在精神 上仍然受到老贵族的轻视。他们同封建统治者存在矛 盾,但在政治上只要求某些改革。

孟德斯鸠提出,《论法的精神》这部著作要讨 论的不是法律,而是法的精神。在他看来,存 在着某些包括自然的、政治的、精神的因素在 内的一般原因,在每个国家中发生作用。他从 自然的、社会中的事物中寻找大量的例证,联 系当时的法律,说明当时当地的法律,说明古 往今来就存在多种必然决定或影响法律内容和 性质的因素。

在孟德斯鸠看来,由于人的智能受到本性的限 制,人们并不一定能够按照理性及他所理解的 规律,制定和执行法律。因此,就会发生或是 违反法律犯错误,或是制定了法律自己也不遵 守。为此,孟德斯鸠给自己提出了两个主要任 务:一是给每个国家的立法者和执政者提供政 治准则,二是启迪人民。

按照理性的要求,孟德斯鸠并不是单纯强调法律对各 种客观因素的适应性。他虽然主张有什么样的政体、 教育、土地、气候、风俗,就有什么相应的法律,但 是另一方面,又认为法律可以纠正客观因素带来的弊 端。另外,构成法的精神的各种因素中,孟德斯鸠最 重视政体及其原则的作用,认为政体的优劣最终决定 一个国家法律的性质,只有一个好的政体才能用好的 法律制度。为此,他才详尽地考察各种政体的性质和 优劣,研究决定各种正常政体的动力,以及用什么法 律来予以保证等。
三、政体和政治自由理论

在影响法律的各种因素中,孟德斯鸠最重视政 体和政体原则。他把政体看作一种客观事物, 认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个政府是不能存在的。 各种政体都有自己的原则,政体的原则对法律 的影响最大。所以他在法的精神里,着重考察 了政体的性质和政体的原则同法律的关系。

第五章: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然神学

第五章: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然神学

5
-法国启蒙思想家们在集中力量批判天主教神学的 同时,也横扫十七世纪流行的形形色色的“形而 上学”。不过这里是有区别的:对天主教的批判 是对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对形而上学 的批判则是资产阶级的自我批判,是十八世纪已 经强大了并积极投身于革命的资产阶级为铲除过 去自己身上的保守性、妥协性而做出的努力。
20
孟德斯鸠对法院院长的职务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热 心于科学研究工作。特别是他在各种社交场合里, 亲眼目睹上流社会的荒淫奢靡的生活,对封建专制 制度失去了信心,积极探求一条本新的道路。为了 使自己能专心从事研究,孟德斯鸠于1726年将世袭 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位高价出卖,获得一笔巨款, 迁居巴黎,并进入法兰西科学院为院士。 1728年,孟德斯鸠花了3年时间,周游欧洲, 对各国的政治法律、国家制度、民情风俗进行了深 入地考察,获得了丰富的材料。1734年,他的《罗 马盛衰原因论》问世,轰动了欧洲学术界,给他带 来很高的声誉。
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保卫你说话的权利。” 代表了他对于言论自由的主张。

“伏尔泰不只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个时代”。 这是雨果对伏尔泰的评价。他的名字至今仍是世 界上一切不愿战争、反抗暴力、捍卫民主自由的 人们的崇拜对象。
14
(一)、自然神论:神是最初的推动者
-伏尔泰在哲学上深受牛顿和洛克的影响,继承和发 扬了英国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 1.批判怀疑论。→“不管我下多大功夫去怀疑,我还 是深信物体的存在。” 他又说道:“不管怎样, 既然我的主要目的在这里是考察可以交往的人,而 如果没有一个社会,因而没有一些对象在我们以外, 我就不能是可以交往的,那么,怀疑论者们是可以 允许我从坚信有一些物体开始的,否则我就必须拒 不承认这些先生们的存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 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曾风 靡欧洲。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于18世纪20年代产 生于法国并流行于 欧洲,是在巴洛克 式建筑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主要表 现在室内装饰上。 洛可可风格的基本 特点是纤弱娇媚、 华丽精巧、甜腻温 柔、纷繁琐细。
】【
苏比兹宅邸
• 尽管文明取得各方面进 步,何以18世纪法国农 民的处境有时竟比13世 纪还糟
不同的文化形态,这就是著名的“洛
可可样式”。
• 洛可可(Rococo)一词来自法语Rocaille, 意为小石头、小沙砾。作为艺术风格用语, 起先指用贝壳和石头修筑起来的人工假山 和岩洞,后来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装饰 主题。最初,这个词是对18世纪室内装饰 和家具样式的批评用语,后来与巴罗克用 语一样,专指18 世纪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文 化样式。其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 到处都是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茵苔叶形 主题的组合,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 婉蜒反复,墙壁与天花板、墙壁与墙壁、 家具的边角和接缝等分割线都巧妙地用纹 饰隐蔽起来,尽量避兔直线、直角的交叉 和使用 。镀金的富丽堂皇的青铜装饰比比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
1拿破仑一世(1769-1821)(皇帝1804-1814)
波旁王朝(复辟)(1814-1830年) 1路易十八世(1755-1824)(法兰西国王1814-1824) 2查理十世(1757-1836)(法兰西国王1824-1830)
• 谈到洛可可不得不提蓬巴杜夫 人。她是当时法国的话题人物。 从她19岁时进入凡尔赛宫,便 向世人充分显示了她对美的天 然感受和对色彩的敏感将她推 上时尚的风口浪尖。成为路易 十五时期事实上的皇后,她主 宰了洛可可风尚,随后这一漂 亮、奢华、轻浮的艺术风格横 扫全欧洲。她用洛可可的趣味 翻新了凡尔赛宫,巴黎协和广 场以及爱丽舍宫她更是事必躬 亲,绞尽脑汁。在她的带领下, 18世纪30年代开始男性化的巴 洛克风格逐渐为更加柔和艳丽 的洛可可所取代。由于这种新 兴风格流行在“路易十五” 统 治时期,也叫做为“路易十五 风格”。
• 在这场联盟转换中,诞生了很多杰出的外交家。 如法国的蓬巴杜妇人,哈布斯堡王朝的考尼茨-里 特贝格亲王,英国的国务大臣老皮特等。
蓬巴杜夫人(法语:Madame de Pompadour),1721年12月29 日~1764年4月15日),全名让 娜-安托瓦妮特·普瓦松,蓬巴杜 侯爵夫人(Jeanne-Antoinette Poisson, Marquise de Pompadour),法国国王路易 十五的著名情妇、社交名媛 (courtesan),是一个引起争 议的历史人物,她曾经是一位 拥有铁腕的女强人,凭借自己 的才色,蓬帕杜夫人影响到路 易十五的统治和法国的艺术。
• 战争结果: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至此以悲剧结束。 腓特烈二世夺得西里西亚获得列强一致 承认,而这是八年来诸大国唯一看得到 的成果。奥地利割让一部分意大利领地 给西班牙和撒丁尼亚,虽然萨克斯伯爵 胜利,但法国仍将尼德兰南部归还给奥 地利君主国,承认汉诺威王朝在英国合 法存在,答应把小王位觊觎者驱逐出境, 承认在印度休战。列强休战八年,好让 妇女努力生产子女来为诸国王侯的竞赛 补充下一回合所需的兵力。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后不久,列强间进行了伙 伴交换 :普鲁士王国与大英帝国建立了联盟,同
时互为传统对手的法兰西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缔结 了同盟关系。英普同盟日后陆续有德意志小邦 (特别是汉诺威)以及葡萄牙帝国参与,而法奥 同盟则包括瑞典,萨克森,以及后来加入的西班 牙帝国。俄罗斯帝国起初与奥地利帝国结盟。但 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后改变了立场,并同 瑞典一起与普鲁士王国单独缔结了合约。
• 七年战争
• 七年战争发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 冲突则集中于1756年-1763年。当时欧洲上 的主要强国均参与了这场战争,其影响覆 盖了欧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 度,以及菲律宾。
• 这场战争由欧洲列强之间的对抗所驱动。 大英帝国与法兰西王国和西班牙帝国在贸 易与殖民地上相互竞争。同时普鲁士王国, 这个日益崛起的强国与奥地利帝国正同时 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体系内外争夺霸权。
• 一、王国历史 1.墨洛温王朝(481-751) 2.加洛林王朝(752-987) 从481-841年,是法兰克历 史时期,不过也可以看成是法兰西历史早期 3.卡佩王朝(987-1848) 3.卡佩直系王朝(987-1328) 4.瓦洛亚王朝(1328-1589) 4.瓦洛亚直系王朝(1328-1498) 5.瓦洛亚-奥尔良王朝(1498-1515) 6.瓦洛亚-昂古莱姆王朝(1515-1589)。
• 联盟:英国-哈布斯堡王朝(玛丽娅)

法国-普鲁士(腓特烈二世)
即使忽略他作为政治家的作 为和他对立法所做的贡献,单凭 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就足以使他 在历史上占一席位。在西方军事 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大帝 是公认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大 帝、汉尼拔、古斯塔夫二世、拿 破仑齐名的军事伟人。
•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 (1740—1786年在位),史称腓特烈大帝,军事家, 作曲家。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 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的霸 主。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统帅之一, 在政治、经济、哲学、律、甚至音乐等诸多方面都 颇有建树。
• 法国农民在18世纪不 再受那些封建小恶霸的 欺凌;来自政府的强暴 行为也很少涉及他们; 他们享受着公民自由, 拥有部分土地;但是所 有其他阶级的人都离弃 他们,他们处境之孤单 也许为世界上任何地方 所仅见。这是一种新奇 的压迫
merci
他在欧洲绥靖政策,使他
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并且
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 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
ApArpèrsèns onuosu,sl,eleddééluluggee
路易十五在位期间主要战争
1: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2:七年战争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 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 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奥 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 女玛利亚·特蕾西亚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 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 皮埃蒙特、撒丁王国、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 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 波希米亚王国、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 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 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 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 位继承战争。
她与其弟共同规划路易十五广场(现协和广场)等许多宫庭建筑。她 对各类工匠以及百科全书派的大多数作家均予庇护,提拔舒瓦瑟尔公 爵为大臣,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结盟,反对德意志的新教诸侯。七 年战争失败后,染上肺结核死去。
1763年法兰西王国,西 班牙帝国与大英帝国签订 的《巴黎和约》(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萨克森, 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 签订的《胡贝尔图斯堡和 约》 。共同标志着战争的
路易十五(1710年2月15 日—1774年5月10日),被 称作被喜爱者 (法语:''le Bien-Aimé''),太阳王路易 十四曾孙,勃艮第公爵之 子。作为法国国王在1715 年至1774年期间执政。他 神奇地延续着整个濒死的
家庭,他执政的早期受到 法国人民的喜爱。 但是,
他无力改革法国君主制和
7.波旁王朝(法国部分)(1589-1792,18141848)
7.波旁直系王朝(1589-1792) 8.复辟波旁直系王朝(1814-1830) 9.波旁-奥尔良王朝(七月王朝)(1830-1848)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波旁王朝(1589-1792年)
1亨利四世(1553-1610)(纳瓦拉国王1562-1610,法兰西国王1589-1610) 2路易十三世(1601-1643)(法兰西国王1610-1643) 3路易十四世(1638-1715)(法兰西国王1643-1715) 4路易十五世(1710-1774)(法兰西国王1715-1774) 5路易十六世(1754-1793)(法兰西国王1774-1792) 6路易十七世(1785-1795?)(未在位国王)
十八世纪法国宫廷服装
• 历史进人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 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势力逐渐增强, 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18世纪中叶, 产生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大大加速了
西欧资本主义的进程。在文化艺术方
面,法国仍是西欧的中心。新兴资产
阶级不断积累财富,绝对主义的路易
王朝渐渐失去活力,处于没落的前夜。
在上流社会,出现了与国王主宰的宫
结束。这次战争在欧洲以 攻城战,对城镇的纵火, 以及造成惨重损失的野战 而著称。战争总共造成了 约900,000至1,400,000人死 亡。
• 战争影响
• 英国
• 英国是在七年战争中最大的赢家,法国在《巴黎和约》中被迫将整个加拿 大割让给英国,并从整个印度撤出,只保留5个市镇,英国成为了海外殖民 地霸主,迈向日不落帝国的传奇。但英国将这次的大帝国战争(法国-印第 安战争)的战费转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七年战 争完后13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皆是,整个室内的色调是高明度、低纯度, 十分淡雅,白地上金色的曲线纹样最为流 行。并目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左右对称的 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 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 装饰样式。与巴罗克样式那种洋溢着生气、 庄重的量感和尊大感的男性风格相对,表 现出一种纤弱柔和、艳丽典雅的女性风格。
• 法国
• 《巴黎和约》成为了法国君主制时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国放弃了印 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东岸。虽然法国仍然拥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纽奥 良和瓜德罗普岛,但是这次失败标志着法国失去了新大陆。法国的外交策 略黯然失败,声望也显著下落。这次战争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并且在他死后成为了法国的最不得人心的国王之一。间接为法国大革命的 爆发埋下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