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_红字_中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原型批评视域内外的《红字》读解

原型批评视域内外的《红字》读解
了 。”
牧 师 丁梅 斯代 尔 也正好 对位 于 和夏 娃 同吃禁 果 的亚 当形 象 , 亚当 本是 上帝 亲 自创造 出来 的子 民。但 是 也和夏 娃 一样 背叛 了上 帝 ,作 为维护 上 帝和 上帝 在人 间 的代 言者 ,丁 梅斯 代尔 隐藏 在 一 副温 柔虔 诚外 表 下面 的是伤 痕 累 累的灵 魂 , 因为无 法站 在世 人 面 前坦 白 自己的罪孽 ,他 选择 了沉默 和 自我 惩罚 ,胸 口戴 上和 海 丝 特 一样 的红字 ,承 受 的却 是一种 双 重折 磨 。一方 面 维持 着受 人尊
大 众 文 艺
・文 艺评 论 ・
原型批评视域 内外的 《 红字 》读解
左彤 阳 ( 黑龙 江 大学 比较 文 学与世 界文 学专 业 黑龙 江哈 尔滨 1 5 0 0 8 0 )
摘要 :弗莱的原型批评 理论博 采众长 ,融合 了心理学和人 类 学 果 所 以将 为 自己 的行为 付 出代价 。作为 一个 罪人 的原型 ,她 必须 的成 果将 文学放 置在 了一 个整体 的系统之 内,在这 个系统之 内分析 霍 为 自己的行 为 赎 罪 ,所 以她 被 判胸 口上 戴着 红 色 的 “ A ”字 站在 桑的 《 红字》能够更加 清晰地理解作品 内在 的精神动 力。 《 红 字》作 刑 台上 示众 三小 时, 并且将 自己隔离 于世人 。 为浪 漫主义的代表之作 ,它的精神核心独 立于原型之外 ,文章 又探讨 不 过 这 些 只 不 过 是苦 难 的 开始 ,站 在 刑 场 上 的海 丝特 看 到 了一 下作品的 内在含义 ,力求使 小说 的意义更加 丰富。 了她 生死未 卜 的丈 夫奇 林沃 思 。 《 红字 》 中有一 段对 奇 林沃 思 的 关键字 :原罪 ; “ 替罪羊”原型;爱情 ; 自由 外貌 描 写很 容 易便 能使 人联 想到 那条 被 上帝 同样 赶 出伊 甸 园的蛇

《红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解析

《红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解析

《红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解析作者:张敬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讲述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恋爱悲剧。

主人公海斯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敢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她的情人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宗教殉道者的形象,人物命运充满了悲苦和纠结;她的丈夫齐林沃斯则是一个挖掘很深的反面人物形象,表面的斯文却无法掩饰内心的阴暗和扭曲。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74-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85[本刊网址]http://作为19世纪美利坚合众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红字》创作于1851年。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讲述一个发生在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的一个恋爱悲剧,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这本书在当时成为一部畅销书,作家霍桑在不违背自己良心的前提下,也使这本书取得了一定的商业效益,招徕了众多读者。

一、海斯特:勇敢和坚强主人公海斯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海斯特是一个惨遭教会统治迫害的妇女形象,这个善良美丽的姑娘却不幸嫁给了伪善、心理阴暗的罗杰奇林沃思,毁掉了自己的幸福。

故事的开始,她移居到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丈夫被俘失踪,她独自一人生活,期间她遇到了牧师狄梅斯迪尔,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两人真心相爱并生下一女,她在与当时黑暗的教会斗争时,表现的一直很勇敢,事发后,她被逼带上那个代表通奸意思的红字“A”并像犯人一样游行,她强忍内心的痛苦,当被逼说出那个通奸者的名字时,海斯特坚决不肯。

“这绝不可能!那烙印烙的太深,你们不可能去掉它。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下的《红字》人物形象解读作者:李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6期提要:神话原型批评是由加拿大学者诺斯罗普·弗莱创立,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学史上重要文学研究方法之一。

在霍桑的著名作品《红字》中巧妙的运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与意象,使《红字》的文化内涵更丰富,艺术感染力更浓烈。

本篇论文从神话原型角度,对《红字》中的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探讨,从作品人物原型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以挖掘人物形象,为读者理解《红字》中的人物提供一个新的解读途径。

关键词:神话原型批评;霍桑;《红字》;诺斯罗普·弗莱;圣经原型作者简介:李新(1995-),女,汉族,辽宁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2引言:神话原型批评是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中国在二十世纪就传入了神话原型理论,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神话原型理论研究热。

现在,这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已不再仅仅存在于文本研究和作家研究,而是广泛涉猎到了其它领域,例如人类学,文化学等。

弗莱曾说:“文学起源于神话。

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能从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渊源。

”的确,无论是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学习西方文学,还是学习翻译与文化,都能深刻感受到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和《圣经》对西方文学学习上的重要影响。

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亦是如此。

神话原型批评可以使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它的前景蔚然可观。

而霍桑的《红字》中的人物形象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分析的,所以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是有价值的。

本论文对红字中的主要角色與圣经原型进行对照,深入剖析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一)原型理论定义原型批评,又称神话批评。

原型,英文为“Archetype”,意思是“原始方式、原始模型”,是由希腊文“archetypos”转化而来,arche即“最初的,原始的”;typos即意为“形式”。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

从《红字》中“替罪羊”原型看霍桑的清教观摘要:《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其中大量的《圣经》神话原型植入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深刻的宗教思想。

对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这一“替罪羊”原型的分析将深刻地揭示霍桑清教观的二元性。

关键词:《红字》;替罪羊原型;清教观;二元性nathaniel hawthorne’s attitude towards puritanism fromthe scapegoat archetype in the scarlet lettergu xiang-yang(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671003, china)abstract:in his outstanding works the scarlet letter, nathaniel hawthorne, the famous american romantic novelist in 19th century, implants some biblical archetypes to achieve deep religious color. study of the archetype of scapegoat embodied in hester prynne,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may well reveal the dichotomous religious views of hawthorne inevaluation of puritanism.key words: the scarlet letter;the scapegoat archetype;puritan view; dichotomies《红字》是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2)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2)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2)三、海斯特对生活的追求“红字”在清教徒的眼里是罪恶和耻辱的标志,而在它面前,海斯特却依然展示了她的人性魅力和尊严,她艰苦的抗争和对生活的追求是冲破旧的道德枷锁的充分体现。

海斯特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人们,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解释那鲜红的A字,(abie)“能干”(angei)“天使”却成了A字新的寓意。

“海斯特凭借着与生俱来的性格力量和不同寻常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了一个自己扮演的角色。

人们来到她的小屋,将他们的悲哀和困扰倾诉给她,寻求她的忠告。

”“海斯特竭尽所能去安慰劝导她们,并郑重告诉她们:坚信当世界渐臻成熟,某个更加光明的时代到来时,会在一个更为可靠的保证相互幸福的基础上,建立起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整个关系。

”正是因她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的热情,使她实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价值。

结语正如尼娜贝姆所说:“在海斯特这个形象中,霍桑塑造了美国小说中的第一个真正的女主角,同时也是其中永远的英雄之一。

”海斯特以她的行动告诉女性应该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样才能赢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权利,怎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这种敢于斗争的形象和反抗命运的精神鼓舞着成千上万的女性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也正因为如此,她胸前的红色A是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具有永恒的意义,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红字中海斯特的形象分析 [篇2]<红字)思想深邃.想象丰富.表现手法独特,引起了人们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评论.它被公认为是霍桑最杰出的作品。

在整部小说中.海斯特被描写成一个聪明、漂亮、能干。

极富同情心但又很平凡的女人.特定的环境造就了她这样的形象.在她的性格中同样蕴含着强烈的反叛精神和独立自我精神。

在霍桑的笔下。

海丝特是一个敢于反抗命运、敢于为争取人生权利而斗争的勇敢女性。

她一出场.便显示出生机勃然的个性。

当沉重的狱门拉开.当狱吏把她拉出狱门示众时,虽然一种本能的荣辱感使她感到耻辱.然而她并没有丝毫的畏怯。

《红字》人物分析

《红字》人物分析

《红字》人物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红字》人物分析I.介绍纳撒尼尔·霍桑 (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

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1837) 和《古宅青苔》 (1846),小说《红字》(1850)、《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 和《玉石雕像》(1860)。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 17 世纪中期加尔文教派统治下的波士顿,年轻美丽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被年长丑陋的罗杰·齐灵沃斯丈夫送到波士顿,在和丈夫失散后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诞下一个私生子。

这被清教教徒视为大逆不道,认为她犯了“第七戒”的通奸罪。

海斯特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并被责罚终生佩戴标志着通奸 (Adultery) 的红字。

纵使被严厉审问,海斯特也不肯说出她的情人就是受众人尊重的牧师丁梅斯代尔。

出狱后,她带着女儿小珠儿开始了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生活,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对爱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海斯特完成了对“罪”的救赎,红字的内涵也从通奸 (Adultery) 转变成能干 (Able) 和天使 (Angle)。

II.主要人物分析海斯特海斯特海斯特海斯特是位极其美丽的女性“: 这位少妇个子颀长,身段窈窕匀称,一头乌黑光洁的秀发散披双肩。

肌肤鲜嫩的脸庞妩媚动人,还有那弯弯的娥眉和乌灼灼的眸子使人难以忘怀。

”但是让这个人物熠熠发光的绝不仅仅是她美丽的风姿,更是她的性格。

海斯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

对来自教会和政府的严厉责罚,她不仅不屈服,反而更加勇敢和坚定地反抗种种不公待遇,维护爱人的声誉和抚育爱子。

首先,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对待清教对她的处罚中。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

对《红字》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综述摘要:美国作家霍桑的《红字》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评,其评论数量之多让人叹为观止。

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红字》的分析研究进行了分类整理,希望对其更深入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红字》近二十年分类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其艺术成就得到评论界广泛的肯定,也受到中国读者和评论界的青睐。

1850年出版的《红字》是霍桑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也是最受读者评论的作品。

关于《红字》的评论数不胜数,数量之多在美国文学史上名列前茅。

通过梳理近二十年来有关《红字》的评论文章,发现其主要分为以下九大类:1. 分析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 从开头的监狱、蔷薇花,到后来的刑台、森林、红字“a”乃至珠儿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评论家们从作品题名、人物姓名及形象刻画、景物意象、作品情节与基督教原型等几个方面阐释作品的象征意义,解读作品象征意义的多样性、含混性及矛盾性,进一步揭示出作品的思想根源和哲学内涵。

多数评论认为红字a象征天使和魔鬼的结合,它在海斯特身上体现了积极意义,如爱与反叛,在丁梅斯代尔处却是否定意义,是罪与罚的化身。

其内涵从“通奸”转向“能干”、“慈爱”、“天使”,从“赎罪”走向“升天”、“(耶稣)圣徒的传道行为”。

任晓晋、魏玲在《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性、多义性和矛盾性》一文中就通过对红字a、成年礼仪式和母亲主题的分析,揭示了小说中象征与原型的模糊、多义和矛盾的特性。

金晓琳则在《中象征手法的运用特色》一文中,分析了作品象征的多义性、系统性、隐喻性特色。

2. 神话宗教原型批评角度。

霍桑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在艺术手法上也娴熟地运用《圣经》的意象和典故,他有意识地将大量《圣经》原型移植到作品中去,很多学者也从这一方面对《红字》进行了评论和分析。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
少妇犯了加尔文教派所严禁的通奸罪而被示众的故事,暴露了当时政教合一体制统治
下殖民地社会中的某些黑暗现象。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作品中三个充满复杂矛盾心理的 主人公,结合他们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展现了人物独特的双重人格。少妇 海斯特,犯有通奸罪,在长期磨难和赎罪的过程中经历了精神上的自新。她与小女儿 珠儿离群索居,却随时援助更加贫苦的穷人,终于赢得人们的谅解和宽恕,使胸前的 红字变成了德行的标志。她为自己的行为长期赎罪,却又甘愿冒着再次被人唾弃的危 险鼓励情人与她出逃。因长期受到信仰和良心的责备而终于坦白承认了罪过的丁梅斯 代尔牧师,一方面是受众人尊敬和爱戴的牧师,向众人宣扬各种仁义道德,但同时又 是那个真正触犯清教教义的罪人;以及满怀复仇心理以至完全丧失人性的白兰的丈夫 齐林渥斯,在扮演着医治牧师医生的同时却正是那个一心想要致牧师于死地的人。作
expresses
Cllina.ne
e)【pressio船趾d mm‘atiVe cha均cters,and
con缸adi嘶。璐and collf缸io璐.H跚髓ome’s
n0Vel h嬲its profound S0cial, is still wortll of
∞1i西。璐and
philosopllical background.EVen in
(T.S.Eliot),以及福克纳(Willi锄F肌Umer)等都有很大的影响。他深刻锐利的心理
分析,优美独特的写作手法吸引了他同时代以及当代的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关注和赞 扬。中国人从上个世纪初就己经开始接触霍桑的作品,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 霍桑在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的小说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学经典,他是为数不 多的能够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美国作家之一。 1850年霍桑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红字》发表后,确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这部作品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受不合理的婚姻束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 7 月 总第 26 卷第 7 期
社科纵横 SOIAL SCIENCES REVIEW
Jul,2011 VOL. 26NO. 7
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红字》中的人物形象
赵文琼
(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内容摘要】本篇论文试图借助诺斯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探讨《红字》中人物形象与圣经原型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
更为深刻地挖掘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关 键Biblioteka 词】神话原型批评 《红字》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1)07- 0177- 02
一、引言 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文献《圣经》对欧美的精神世 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欧美作家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圣经的影 响,《红字》也不例外,小说描述的是宗教禁忌下发生的爱情 悲剧故事,因此,从小说与基督宗教、圣经原型的关联出发, 可以为《红字》的解读打开一个新的研究视野。 神话原型批评学派兴起于 20 世纪 20、30 年代,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达到发展的顶峰,作为对新批评的反拨, 神话原型批评促成了西方批评从修辞向神话的批评转向, 标志着批评转向了对人类心灵中更为广阔的神话模仿的研 究和探讨。加拿大著名学者诺斯洛普·弗莱是神话批评理论 的集大成者,他充分地借鉴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 吸收“新批评”、“精神分析批评”以及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 论的研究精髓,把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 的研究高度,促成了该理论的成熟和完善。弗莱认为神话具 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他把“对神话的兴 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批评方法乃至理论体系”[1]。 弗莱依据《圣经》建立起核心神话框架,这一框架是神 话原型批评的中心,他明确表示“:我们将运用圣经中的象 征系统,并在较小的程度上运用古典神话,作为文学原型的 基本规则。”[2]原型批评理论在文学研究中树立了一种全景 式的文学眼光,它要求高度重视文学传统,强调对各类文学 作品的分析研究时,应当着眼于其中相互关联的因素,从更 广阔的角度去考察作品的构成,对文学整体把握。 《红字》的创作与圣经也有着不解之缘,书中浓厚的宗 教氛围、人物等都在印证着圣经对它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主 要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从人物形象探讨《红字》对圣经 原型的借鉴和应用及其对小说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二、人物形象中的圣经原型 (一)罗杰·齐灵渥斯—— —隐性的撒旦
头上,藉着所派人之手,送到旷野去。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 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罪孽,带到无人之地。”[4](P109)在《红字》中, 也有和替罪羊原型相似的人物形象珠儿。她由于母亲海丝 特偷吃禁果的罪恶,被动地成为替罪羊。由于母亲的爱情与 当时的社会礼仪道德是格格不入的,而且丁梅斯代尔这个 男人的身份和地位对母亲海丝特来说是一个禁果,是一个 不该踏及的禁区。然而,爱情的魅力使她义无反顾,她执迷 于自己的爱情并且有了他们“罪”的结晶— ——珠儿。
撒旦作为一个与上帝品性截然对立的原型人物,其代 表着野心、黑暗、邪恶、诱惑和堕落的力量,是人类心灵中潜 藏着的阴暗的一面,是人类善良天性的潜在敌人。在《红字》 中,罗杰·齐灵渥斯这个人物身上就带有撒旦的气质,是书 中具有邪恶色彩的人物。他踏上这片被清教徒开垦的荒野 时就意味着放弃以前善良、温和的学者身份,从以前海丝 特·白兰的丈夫身份更改为以邪恶、复仇的嘴脸出现的医 师。对身处困境的妻子他这样说“:即使我心里想着复仇的 念头,为了达到我的目标,比起让你活着—— —比起给你药 吃,让你解除身体的危害—— —以便让这灼热的耻辱可以继 续烧烫你的胸膛,难道我还有什么更高明的做法吗?”[3](P54)他 刺探和折磨人的一颗不可侵犯的心,也无异于亵渎神灵,比 起牧师的罪,他犯了更大的罪。他丢失了生命中最本真的东 西,这样,他从救死扶伤的医生转化为害人身心的撒旦,在 小说中这一邪恶的清教徒形象的最大特点是伪善和狠毒。
圣经中夏娃的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也成为父母罪行的 替罪羊。虽然海丝特用自己的悲伤、忧郁和辛苦来赎她的过 错,但上帝还不满意,而且要让珠儿承担曾经的罪恶。在《红 字》中,珠儿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就在示众刑台上见证了母亲 的耻辱,那时她才是三个月左右的婴儿。珠儿作为耻辱的象 征,始终无法消除人们对她身世的鄙视和痛恨。“珠儿生来 便是那婴孩天地的弃儿。她是一个邪恶的小妖精,是罪孽的 标志和产物,无权跻身于受洗的婴孩之列。最值得注意的 是,这孩子仿佛有一种理解自己孤独处境的本能;懂得自己 周围有一条命中注定不可逾越的鸿沟;简言之,她知道自己 与其他孩子迥然不同的特殊地位。”[3](P69)在这样的生活状态 下,珠儿的生活便颇具悲剧性,她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由 于缺少玩伴,她总是与自己创造出来的幻想中的人为伍,但 却对这些幻化出来的所有人都充满着敌对情绪。她性情古 怪而且易怒、喜斗,似乎是在猛烈地训练自己,以便将来在 这个处处与自己为敌的世界的斗争中获胜。或许是对自己 生活的这块土地的不满,她后来远远地离开了新英格兰,也 逃离了母亲曾经犯下的罪恶的阴影,珠儿以自己的命运为 母亲曾有的罪恶进行救赎,她实际上像一个替罪羊一样,受 到母亲偷吃禁果的牵连并承受了世人对她母亲曾有罪恶的 愤怒和谴责。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红字》这部小说与圣 经原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的主要人物都可以和圣 经中的一些人物相对应: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形同亚当和 夏娃再世,齐灵渥斯与魔鬼撒旦、珠儿与替罪羊原型也有着 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原型解读来挖掘人物形 象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可见霍桑对于人性、命运形态的 深切洞察,对于宗教和人的信仰的内在联系的深邃揭示,对 于人类追求生命终极意义的精神及其所体现的人的痛苦与 挣扎的真切把握,对于人类在追求超越人性弱点的历程中 不屈前行的品格的由衷讴歌,所以《红字》蕴含的深刻思想 内涵值得我们进行不断地挖掘和解读。 参考文献: [1]叶舒宪.神话— ——原型批评[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7.4. [2]Ford Russell,Northrop Frye on Myth:An Introduction (Garl and Publishing,1998).P.148, [3]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4]圣经—— —新旧约全书(和合本)[M].中国基督教三自爱 国运动委员会和中国基督教协会,2004.
178
《旧约·约伯记》记述“从地上走来走去,往返而来”[4](P476) 的撒旦在上帝面前控告义人约伯,以致约伯遭遇考验,失去 了儿女和所有的财产,连自己也从脚掌到头顶都长满毒疮, 痛苦不堪。撒旦还试探过圣子耶稣,耶稣在旷野禁食四十昼 夜向上帝祷告,撒旦却想用世上的荣华和权柄引诱耶稣犯 罪。罗杰·齐灵渥斯以医师和朋友的身份试探、诱惑丁梅斯 代尔牧师。他对牧师的监控、折磨过程源于心底极大的仇 恨,他对自己是这样评价的“:那个人已经变得只是出于极 端的复仇的毒剂的永恒的驱使才活着了!是啊,他是对的!他 没有弄错!他肘腋边却有一个恶魔!一个曾经有过人心的活 人已经变成专门折磨他的恶魔了!”[3](P132)罗杰·齐灵渥斯阴 暗、狡猾而又极其富有观察力,他像撒旦一样,窥探着牧师 的灵魂,而且他也总能发现并且利用这些弱点。他深知丁梅 斯代尔牧师必须承担欲望和灵魂的激烈斗争和煎熬,所以 利用自己罪恶而残忍的洞察力,窥探了牧师的内心的欲望,
(二)丁梅斯代尔牧师—— —亚当;海丝特·白兰—— —夏娃 根据原型理论,神话中的许多典型故事会在人世间反 复地上演。在《红字》中也上演了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1.丁梅斯代尔牧师———亚当 《红字》中,丁梅斯代尔是毕业于英国一所名牌大学的 年轻牧师,他有着雄辩的口才和宗教的热情,并且还拥有颇 具魅力的外貌,一心想在自己的职业中飞黄腾达,而且深受 人们的尊敬。他就像亚当一样,承载了上帝所有的爱,上帝 对亚当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能吃分辨善恶之树的果实,但他 却被激情冲昏了头脑,违背了上帝的教诲,一下子从直接蒙 受神的恩宠堕入永无止境的苦海。他身上充满了虚伪,也缺 乏与海丝特一样的勇气,无法公开承认自己罪行,在选择了 沉默之后,他把自己的内心与外界完全隔绝开来。在长期灵 魂的斗争和挣扎中,于是产生了亚当和夏娃一样的罪过。丁 梅斯代尔时时刻刻受着良心的谴责,并暗地里不断体罚自 己,还不断地受到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渥斯的刺探。他必然会 为自己的罪恶付出代价,最后他不堪重负,终于走上示众 台,在七年前海丝特站过的地方展示了自己的罪过,以生命 为代价换来了内心的安宁和灵魂的得救,摆脱了齐灵斯渥 的精神折磨和自我良心的谴责。 2.海丝特·白兰———夏娃 海丝特·白兰出身没落的世家,却在自己青春与貌美之 时走进了不幸的婚姻,先于丈夫来到了新英格兰这块敬仰 上帝的土地上之后,两年中丈夫却杳无音信,谣传他已葬身 海底,这个孤苦无依的女人与才貌相当的丁梅斯代尔牧师 相爱,偷吃了不被社会和上帝允许的禁果,然而他的牧师身 份使海丝特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夏娃。但丁梅斯代尔毕竟是 个受宗教束缚弥重的牧师,禁欲主义教规的束缚和他本人 对权力地位的热衷,都注定了这场爱情是禁果也是苦果。丁 梅斯代尔在思想上,对上帝、对神职的屈从使他不敢正视也 无法接受海丝特的爱情:在行动上,他为了自己的威严而可 敬的神父的地位,他选择了抛弃海丝特。面对这样的亚当, 海丝特注定要承受不尽的痛苦。在这个软弱、逃避感情的男 人面前,她只能独自承担属于夏娃的惩罚。事情败露后,为 了牧师的前途,她勇敢地担当了全部的罪责与耻辱,她被迫 终身佩戴红字,遭受世人的唾弃。她毫无怨言,含辛茹苦,助 人为乐。正如圣经中的夏娃偷吃禁果后被赶出了伊甸园,为 自己曾有的罪恶需终日劳作才能果腹,她默默地接受着上 帝的惩罚。 (三)珠儿—— —替罪羊 替罪羊的名称最初来自于《圣经·利末记》中,当以色列 人逃离埃及到了荒野时,在赎罪日,他们用两只公山羊为赎 罪祭。“亚伦就把那只活着的山羊奉上两手按在羊上,承认 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错,就是他们的罪行,把这罪归到羊
* 作者简介:赵文琼(1972-),女,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英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