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914104210111 姚玉婷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中国历史读后感(精选28篇)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历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历史读后感篇1“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记得刚接触中国历史时,我就背诵过这样的顺口溜。

短短几十个字,就概括了我们华夏五千年历史的变迁。

就算背诵得滚瓜烂熟,也只能知道朝代的顺序。

要真正了解历史的兴衰,感受它的“气息”,还得从一本历史书中感受。

然而,许多历史书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枯燥乏味的,但《全景图书中国历史》却不一样,书中提到的史料非常丰富,并且里面还引用了《诗经》《楚辞》《论语》的一些词句,读来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色古香的历史场景中,也变成了古人中的一员了。

一些重要的战争,因为有了图片的解说,也让我们仿佛参与了进去,变成了一位见证成王败寇的人。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过,那是一位位历史记录者用无畏的精神来记录的。

从司马迁到班固,从《史记》到《资治通鉴》,没有哪个国家能这样撰写自己的历史,让历史从往昔传承到今朝,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喜欢读历史,每当读到一本历史书,我都感觉会有一种厚重的香味扑面而来,在历史的迷雾中,我仿佛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场景。

历史是一面镜子,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才有未来和希望。

所以说,读懂自己的历史,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从今天开始,读历史吧!就从《全景图说中国历史》开始!中国历史读后感篇2今天,我看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一篇小故事——一鸣惊人,说的是楚庄王每天饮酒作乐,白天去打猎,晚上就喝酒,不务正事。

大家都把他当做昏君看待,曾有几位大臣劝他,可他就是不听,后来他还下了一个命令,说:谁敢多嘴,谁就有罪!大家都不敢再劝他了。

直到有一天,大夫申无畏来见楚庄王,楚庄王问他:你来干什么?来喝酒还是来听音乐?申无畏就回答: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猜不出来,想请您帮我猜猜。

中特读书笔记

中特读书笔记

读《中国历史精神》之感英国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旧唐书》书中唐太宗也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历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已经不仅仅是扮演着记录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和自省。

关于历史的概述,钱老就曾写过《中国历史精神》一书,阐述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的文化与精神。

前段时间有幸可以略读此书,深有感触,因而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一书分为七讲,分别是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国历史上的经济、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和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因为时间仓促,不能面面俱到,因而再次只谈谈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几点。

首先,是钱老关于历史和民族精神、文化精神关系的描述(“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

我们要把握这文化的生命,就得要在它的历史上下工夫”)。

对于一个有历史的民族而言,支撑着它一路走过来的不正是它的民族精神和一直传承的文化吗?在如今的社会,我们大谈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是在关乎历史教育的态度却大庭相径。

很多学校轻视历史的教育,因为它们觉得历史的知识并不会帮助学生发文章,也不会增加学生的就业,至少我所经历的是这样的。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放弃了历史的知识,那民族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

失去了这些,什么民族精神只是一句空话而已,所以这也是造就了这个浮躁的社会的原因之一吧。

物质波理论创立者、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德布罗意,早期的工作就是研究历史。

后有学者分析,德布罗意的伟大成就,就与他对前人研究历史的深刻总结归纳有关。

而反观如今的理工类院校,大多学生却把历史类的课程沦为逃课的对象,实在是讽刺。

还有在《中国历史上的国防》一章中,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军队制度的描述梳理。

其中汉代中的义务兵役制度,使得汉代全民皆兵。

在如今的社会,实行全民皆兵显然是行不通的,然而我看重的不是汉代那时军事制度的严格,而是那有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10篇《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1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一):爱国主义读本钱穆先生通晓中国文史,此书也是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著述。

书中认为,历史因人类的生命而存在。

历史不止于当下,更活在当下、活在未来。

对于中国政治,钱氏提出了他的观点,即并不是专制政府,因为除了皇帝世袭,政府各级官员均因选贤任能选拔,可以说是中国式民主选举的雏形。

对于文教道德,钱氏认为中国的文化教育融宗教、道德、社会秩序为一体,道德精神是中国意识形态的核心。

全书加深了对中国文化优越性的理解,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本爱国主义读本。

(____.06.30 听雨轩)《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二):读《中国历史精神》一点心得最近读了钱老先生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所表达的思想与他其他的著作一脉相。

看过后我深有感触,总结钱老先生这本书的主题如下,算是自己的一点心得。

中国历史精神是道德精神,道德精神即人们发自内心地去追求理想的做人标准的精神,这也是人生的大“道”。

道德精神陶铸了历史上的每个人,形成了中国文化,影响着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教育,进而演变了中国历史,成为了历史精神。

人性本善,人若能遵循天性向善,并将此天性发挥到极致,就能影响到别人,让自己的善与行为活在别人、后人的心里,从而让其他人都向善,从此过程中自身也可获得极大的满足与快乐,达到“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境界,进而实现人生的不朽,将自己短暂的自然生命转化为长久的历史生命与文化生命,这就是中国的道德精神。

现今社会的诸多问题产生,正是因为这一种精神堕落,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向内重新唤醒这种精神,而不是过多地崇尚、模仿西方文化。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演变进程中不少低谷、混乱黯淡的时期,但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坚信“大道”,不为环境外部因素所左右,能在昏暗的年代给人希望、在丧失信心的年代给人信仰、在前途未卜不知所措的年代给人办法与出路,以身作则并感染熏陶着他人,最终扭转全社会的气运,实现文化的复兴,民族由衰至盛。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读书笔记《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关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作者钱穆通过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梳理和解读,深入探讨了中国历史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这本书对于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书中,钱穆首先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从古代到近代,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他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多元化的,既有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有衰败落后的时期。

但是,中国历史的精神是连续的、稳定的,这种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穆认为,中国历史精神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这种精神注重人的尊严、价值和社会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纽带。

这种精神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人本主义”、荀子的“礼治”等思想。

此外,钱穆还强调了中国历史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们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也有所体现,如庄子的“天人合一”、荀子的“天人感应”等思想。

在书中,钱穆还探讨了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

他认为,中国历史中的民族精神是多元的,既有汉族的民族精神,也有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精神。

这些民族精神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中的多元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历史精神》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籍,对于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和精神。

中国精神五年级读后感

中国精神五年级读后感

读完《中国精神》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精神的深厚内涵和价值。

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结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和近现代中华民族复兴历程的积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显示。

书中,作者通过讲述中国精神的内涵和历史渊源,以及中国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中国精神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即中国精神是推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尤其是作者对于中国精神的深入剖析和阐述,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书中引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加深了我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中国精神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

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精神追求。

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创造力,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如何去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

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尊重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中国精神》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信念。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积极践行中国精神,就一定能够推动中国的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

中国历史精神之读后感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精神内涵。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中国历史精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深受启发和感动。

本文将分享我读后的感受和体悟,以及对中国历史精神的思考。

首先,中国历史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历史跨越了几千年,从远古的传说时代到现代的社会变革,每一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精神。

在我读后的书籍中,我了解到中国历史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舍己为人等等。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精神特质。

其次,中国历史精神给我带来了深思。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和浮躁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和功利,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

然而,在中国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崇尚道德、推崇孝悌忠信的价值观念。

这些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积累的智慧结晶,对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深刻体悟到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

另外,中国历史精神也对我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中国的人,我身处其中,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力量和价值。

通过阅读关于中国历史精神的书籍,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不仅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心,还为我在生活和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例如,在团队合作中,我能够运用儒家的“和为贵”理念,促进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协作;在困难面前,我能够坚持道家的无为而治,学会从容应对挑战。

中国历史精神不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本智慧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指导着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最后,中国历史精神让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中国是一个拥有伟大历史的国家,积淀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精神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

中国精神读后感中国精神是一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书籍,它通过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探讨,向读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和自豪。

中国精神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美德。

这些美德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了我们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美德不仅在中国古代有所体现,也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感自豪和骄傲,因为我身上流淌着这样伟大的文化基因。

另外,中国精神还强调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和伟大。

从孔子、孟子的思想,到唐诗宋词的艺术成就,再到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不仅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在今天的社会中,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成为了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这让我感到无比自豪和自信。

最后,中国精神还强调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回顾,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人民在困难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和奋斗精神。

无论是抵御外敌入侵,还是抗击自然灾害,中国人民都能够团结一心,共克时艰。

这种团结和奋斗精神,不仅让中国古代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也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在今天的社会中,中国人民正在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这种团结和奋斗精神也将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通过阅读中国精神这本书,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和自豪。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这是中国精神的真正内涵,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引以为豪的精神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中国历史精神》读后感
钱穆先生在序言中谈到了梁启超的《中国不亡论》,他说这篇文章让他在黑暗中见到了一丝光明,但即使是这样,他依旧不敢完全相信梁先生的话,因此他去研究历史,之后才发现“中国不亡”这四个字不是纯情感,而是经过了长期理智的讨论。

全书分为七个部分(附录除外):1.史学精神和史学方法2.中国历史上的政治3.中国历史上的经济4.中国历史上的国防5.中国历史上的教育6.中国历史上的地理与人物7.中国历史上的道德精神。

钱穆先生写历史,语言不生涩,没有太多的引古籍,即便是引用,也善解人意地将它翻译成白话文,语法也接近现在的习惯,而且多是“我讲”“说到”“我们来看一看”这样的词汇,就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我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

但钱穆先生写历史讲究证据和逻辑,而逻辑这个东西又很绕,读着读着总要翻到前面,总觉得前后有矛盾的地方,或许是我层次不够的原因。

譬如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一章,他讲到主权,讲西方的主权是唯物功利的,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却已虚化成道德或文化了,但是他同时承认说国家是一个机构,但是机构却还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又如他反对“主权在人民”的说法,提出“若成立世界政府,是否主权在人类”的观点来驳斥,接着谈到中国人的“道”的观念,出发点在个人,要求发扬人类文化,发扬道德精神,达到人类所应有的最高可能的理想生活,他说:“终极点在天下。

家庭和国家,只是此过程的两个歇脚点。

”如此,目标不还是世界政府?我没有弄得懂这些问题,所以第二、三、四章都是略过的。

不求甚解嘛,这是陶老先生教给我的优秀品质。

在教育一章,他分析西方的教育。

从古希腊讲起,提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这本书主张硬性地把人分成硬性的几种,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人从一生下来就应交给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和测验,来决定以后该做什么。

就跟走程序似的,把人弄得跟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怪不得叫“理想国”。

钱穆先生又讲到普法战争时期德国的军事教育,也即
“国家教育”,教育是为了配合国家,他认为这种教育相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包括之后的希特勒,乃至于苏维埃,都是在贯彻这种教育方针。

与“国家教育”对应的就是“宗教教育”,我的理解就是,当你痛苦了,去教堂做个礼拜,心情就忽然“哇”的一下纯净了,又好比汉朝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教人“人人可以成佛”。

除了“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现代西方的大学教育讲究的是“个人自由的教育”,即知识与职业的教育。

但钱穆先生认为“知识”和“职业”,根本上都有它的“不自由”和“不平等”,如果一味讲知识和职业,会对社会产生两项不好的影响:一是人与人的分离,二是人与人的竞争。

他认为这种教育,使得成功的只是少数,大多数人是失败。

而失败带来的苦痛和怨恨,正好靠“国家教育”和“宗教教育”来安抚和消除。

所以他归纳西方的教育就是以上三种。

而西方的弊病,也出现在这三者的摩擦之中。

例如苏维埃,虽说综合了三者,但仍以“国家教育”为中心,个人的知识及职业,均须配合国家,而他们的宗教,不过是用马克思、列宁来代替耶稣。

人生在世,国家有法律,社会有风俗,职业有固定,自由是有限的。

人人祈求向上,而人人不免落后。

如果在社会人心的实际反映上,只是一种个人主义自由竞赛的机会教育在鼓荡。

那这样的教育,不但没有成效,还会产生许多反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西方有宗教,而中国有儒家。

儒家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

它包含着宗教精神,又有别于宗教精神。

它不主张教人出世,而教人在此世做一个圣贤人,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

它教育人在生活里成功和失败同时存在,但是在道德人格即尊严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在这里,他们有最大的自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成功和满足。

而这样的成功,被教育成更高境界的成功。

这样的精神,在中国社会有极大的功效,可以安抚人的内心。

所以在中国,骂人“你这个人不讲道理”是最侮辱人的话。

中国人的“道”,才是真正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

民族并不是自然存在的,自然只能孕育人类,不能生育民族。

民族
的泯灭实际是文化的消失。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尽管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黑暗时期,但是眼前的病态总不是整部历史。

钱穆先生说:“文化会生病,有生命的都会生病”“重要的是寻求病源,不能说你有病,因为你有生命,要消灭了生命才能消灭你这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