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税务大集中的内涵和实施

全国税务大集中的内涵和实施
全国税务大集中的内涵和实施

全国税务大集中的内涵和实施

当前,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正在进入以金税三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新的发展阶段,将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基础性的重大课题,就是在全国税务系统经过十多年来不懈努力所取得的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如何实现全国大集中。全国大集中不同于以往各省、各市范围内的设备、数据或应用集中,它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执法管理、统一业务规范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的大集中,是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可以说,没有全国大集中,就无法提供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环境,信息管税就没有充分流畅的信息渠道。全国大集中将从根本上触动甚至解决当前税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制度和业务障碍,突破技术瓶颈,确保金税三期工程如期达成既定的建设目标。

所谓“大集中”是一种通俗的、形象的说法,旨在与过去的“数据分散”和“有限集中”相区别。从我国银行业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完成的大集中来理解,它是在特定国家的特定信息化发展阶段出现的一个词,特指为了解决业务和管理分散、不统一带来的诸多问题,以数据集中存储、处理和备份为手段,通过建立统一的业务和管理系统,推动业务处理集中和管理集中的过程。我们认为,当前税务大集中的内涵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数据集中、系统整合。集中是数据的“相对”集中,不是绝对集中;整合是数据集中基础上的应用整合和系统整合。

就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言,根据公认的衡量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都可以认为我国税务信息化的总体进程经过了初始、蔓延、集成阶段,目前已经推进到了“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信息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大集中”是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从业务需求的角度看,对税收实行统一、规范的管理一直是我国统一税制的内在要求。但长久以来,由于包括技术条件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税收管理在某些层次、环节上处于分散的状态,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之由税收统一管理的制约因素之一转化为有利条件时,大集中就必然成为构建我国现代税收管理体系框架中的重要一环。

全国大集中的实践

大集中既是信息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税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对其技术支撑体系提出的客观要求。

纵观国际税务管理的发展,许多发达国家通过对信息资源的集中、整合、优化,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促进了纳税遵从,降低了税收成本,并为向纳税人提供优质、公平、公正的服务提供了高效率的技术支撑体系。

以美国国内收入局的现代化工程为例:美国国会在1998年通过了IRS重组和改革法案,此后,IRS开始了以改造组织机构、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应用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IRS现代化工程。在现代化工程中,IRS主要通过纳税人交流系统、电子服务系统、纳税人账号数据引擎等十二大系统的建设,建立了全国大集中的税收管理模式。在数据管理方面,几乎所有的数据在收入局集中采集;在应用层面,IRS基于数据大集中模式对业务应用进行了流程再造;在数据和应用大集中的基础上,IRS改组了旧的组织结构形式,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小、设置合理、运行高效的联邦税务管理体系。

在金融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中,国外的大银行目前基本上采用的是应用处理集中模式。如花旗银行在全球共有三个数据中心,分别为CEEMEA中心(拉美部分地区、中/东欧、中东、非洲)和拉美中心、亚洲中心,在基于统一的数据中心的基础上,按照对公业务应用、客户应用和公共应用实现业务处理系统的整合,并通过规定路径提供给银行员工及客户使

用。大集中在行政和业务的管理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管理上,加强了总部对下属机构的控制力,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管理、统一决策,分行逐步退化为纯粹的运营部门,最起码的,总部能够完整、透明、真实地把握分支机构运营的状况;其次,业务上,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效率,而且大大提升了新业务、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再次,技术上,几十个几百个分中心统一为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中心,总体预算是降低的,维护工作更加简化,发生问题的几率大大降低;最后,人力资源上,通过业务处理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数据中心的建设,促使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到总部层面的各个中心,形成合力。

全国大集中的愿景

全国大集中的实现,将为构建我国现代化的税收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大集中模式建立的税务信息平台,将可充分共享数据、实现应用流程优化和业务的联动,运用信息技术完成事务、控制、管理、战略以及业务、组织、文化等各个方面从电子化向信息化、知识化的转型,实现以多层数据组织、网络信息传输、统一执法管理、科学决策支持为标志,以行政执法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执法监管过程化、服务方式多元化和管理决策科学化为特征的电子税务系统,为税收管理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全国大集中条件下,以纳税服务、纳税评估、辅助决策等为代表的新兴业务形态将得以跨越过去行政层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信息鸿沟,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实践、探索中形成和完善自身的业务体系,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公平的管理效果逐步取代传统税收管理体系中对应的业务形态,最终成长为现代税收管理体系的核心支柱。

其次,税收执法监控体系更加科学、严密。税收执法监控体系包括对内(税务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和对外(纳税人)纳税监督。在应用系统融合、数据集中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对内可以实现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组织对个人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工作绩效的考量,促进队伍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对外利用纳税评估和智能选案系统,可以提高纳税评估水平和税务稽查准确率,提高征管效率。

第三,基于涉税数据深度利用的辅助决策手段更为有效,并形成体系。影响税收决策智能化水平的一大制约因素是决策层与执行层、管理对象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客观存在,而有效的大集中可以支持辅助决策系统在实现内部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吸纳外部有价值的数据信息,运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多维分析等先进技术,引入或构建成熟的经济计量模型,建设税收决策支持系统,提供辅助决策服务,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第四,现代纳税服务体系将覆盖纳税人涉税事项的各个环节,纳税服务将成为税收业务面向纳税人的主要形态。伴随着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步伐,税务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之一,其工作中心也将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向社会各界提供全面、方便、快捷、全天候的一站式纳税服务,是顺应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现代化的纳税服务体系应该是“以纳税人为中心”,充分应用现代科技的成果,实现面向纳税人的统一、规范、全方位、多渠道的服务。

全国大集中的模式

对于一个部门或系统而言,业务效率的提高是其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和核心目标,而信息技术对业务的支持具体体现于信息系统在业务中的应用,据此,大集中这一概念在技术、应用和业务等三个层次上表现为逐次递进的三种模式,即:数据集中、应用集中和业务集中。

数据集中,是指通过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管理和使用。其中,针对数据分散情况,原有分散在各地或各部门的业务数据通过网络方式,集中存储到同一个主机(主机群),以便于管理,这种集中模式与业务应用无关,可称之为管理数据集中。将部门内部数据集中到同一台主机或多台主机构成的集群系统中,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

理,可称为物理数据集中。在分布式技术和宽带网络技术条件下,数据的集中还可以采取“数据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模式,可以称为数据逻辑集中。数据集中可以在统一各种业务数据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内的数据共享,极大地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克服由于数据分散管理带来的许多弊端。

应用集中模式是指在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对部门(系统)的软件体系架构实现一体化设计,打破以往应用系统的界限,对应用架构、流程及其管理进行重整和优化,以实现整个系统应用架构的集成。应用集中模式在框架设计中蕴含了在数据大集中的基础上对应用的通盘考虑和优化整合,在业务效率上优于单纯的数据集中。

业务集中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如数据大集中)和部门(系统)信息系统应用条件(如应用大集中)的支持下,对业务系统的组织、架构、流程、规范等进行集成、整合、优化,实现业务的统一管理。业务集中是对业务系统的改造、集成,是对业务管理模式的变革,是一种制度创新。

模式的选择是全国大集中的首要问题,即我们需要建设什么层次上的大集中,这主要取决于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战略方向和税收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显然,在上述三种集中模式中,业务大集中模式具有最高的业务效率。然而,业务大集中的建立是以数据大集中与应用大集中为前提的,而我国目前税务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如国、地税管理的差别,地区间征管基础建设的差异,信息化建设的差距,各类应用系统的不兼容等等。以上问题的存在提醒我们,理想模式的选择与实现也许需要采取某种较为现实的步骤或策略。

全国大集中的实施路径

从我国银行业大集中的成功案例来看,其基本路径是在做好省级区域集中的基础上,首先统一核心系统和业务处理模式,然后建立数据中心,将分行的数据逐一上挂(放到数据中心),先物理(相当于把主机搬过去),再逻辑(真正把业务处理存储并到一套主机之下),最后形成一个数据集中存储、集中处理、集中备份的格局。相对于税务系统,尽管管理业务不尽相同,但在全国大集中模式已经基本确定的基础上,仍然可以参照这一实施路径,并充分考虑我国税务管理存在的种种现实差异,在国、地税系统之间,地区之间,业务之间实施全国大集中的过程中,其路径、步骤采取适当不同的策略。

从积累与创新的角度考虑:全国税务系统在多年的税收信息化建设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人员、数据、设备、网络和应用系统等信息化资源,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并且正循着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向更高的信息集成阶段推进,这一切是全国大集中得以提出并付诸实现的客观现实基础,未来全国大集中的实现也正是它们共同的阶段性目标。一方面,由于国、地税之间,地区之间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部分单位的基础相对薄弱,在全国大集中的建设中,需要按照金税三期统一的建设目标予以整合、补充、完善;另一方面,一些信息化建设进展较快的地区和单位,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为全国大集中在技术、应用和业务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宝贵的积累,而全国大集中的实现,也将为这些成果的进一步发展、成熟提供一个更高、更广阔的平台。至于现有应用系统与未来金税三期业务系统之间的过渡,可以考虑“一刀切”模式或分阶段过渡模式,需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决策。

从国、地税系统之间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差异角度考虑:经过金税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应该说,国税系统已经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大集中和部分应用的大集中。而地税系统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部分地区仍在努力实现数据集中到省级的目标,已经实现省级集中的地区,其应用的集中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国税系统大集中的主要目标可以设定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应用体系的集成,而地税系统则需要在工程总体框架内,首先作好网络、硬件、软件、应用系统、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安全体系和运行维护等各项基础工作,在此条件下建立规范的数据集中,并考虑部分应用的集中和协调。

1税收基本概念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与要求、知识点、重点与难点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税收的概念,公共经济学和法学的税收概念,中外学者关于税收概念的不同表述;税收“三性”基本特征及对税收“三性”特征的基本认识,通过税收与财政收入其他形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税收的形式特征。熟悉税收术语,特别是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率等税收要素术语和有关非税收要素术语。 建议本章的学时数为2课时。 二、本章知识点 1.税收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定的对象和标准,非惩罚性地参与社会剩余产品价值分配的一种方式;公共经济学认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法学上的税概念是指,作为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主体的纳税者(公民),以自己的给付是用于宪法规定的其享有各项权利为前提,并在此范围内,依照遵从宪法制定的税法为依据,承担的物质性给付义务。古今中外的学者关于税收概念还有许多不同的表述。 2.税收“三性”基本特征及对税收“三性”特征的基本认识。税收的“三性”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和规定性。“三性”之间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也正是这个统一体,才构成完整意义上的税收,才构成各种社会形态下国家税收的共同特征,即共性。 3.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比较。主要包括税收与行政性收费的比较、税收与公债的比较、税收与罚没收入的比较、税收与财政发行的比较、税收与公共资产、公共资源收入的比较。 4.税源、税基、税本。税源是税收收入的来源;税基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征税的基础,二是指计税依据;税本,即税收收入的根本,是产生税源的事和物。 5.课税对象、纳税人、税率。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即征税的标的物或行为;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税率是税法上对征税对象或税目从价或从量规定的征收比率或征收额度。 6.起征点和免征额。起征点即征税对象数额达到开始征税的起点;免征额即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7.偷税、骗税、抗税。偷税即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讯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抗税即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骗税:亦称骗取出口退税,指企业事业单位采取对所生产或者经营的商品假报出口等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 三、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税收的形式特征 本书对税收“三性”的表述不同于一般“三性”表述之处在于用“规定性”取代了“固定性”。虽然“固定性”与“规定性”内涵相同,但“规定性”表述

高中政治备课参考 税收的特征和意义

第四课第二节税收的特征和意义 一、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一)税收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说“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奶娘”,意思就是说政府的存在和运作是靠赋税来维持质条件,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 1.定义:税收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 2.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国家职能的财政,出现了税收。所以税收从本意上讲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财物的一种形式。它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1)行使征税的主体是政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级) (2)征税的对象为社会成员(公民个人和各类经济组织) (3)征税的行为必须依照法律规定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1.税收的强制性 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而强制征收的,并非是自愿缴纳。税收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征税,纳税人(包括法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受到法律制裁。强制性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国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即实现国家职能)的保证。 2.税收的无偿性 国家取得的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支付任何报酬。税收的这个特征,是由国家财政的无偿性决定的。从税收的产生看,国家为了行使其职能,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料,而国家机器本身又不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不能创造物质财富,只能通过征税来取得财政收入,以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这种支出只能是无偿的,国家拿不出任何东西来偿还公民个人的缴纳的税款。 税收的无偿性,使得国家可以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统一安排使用。这种无偿的分配,可以贯彻国家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可见,税收的无偿性是至关重要的,体现了财政分配的本质,它是税收三个基本特征的核心。 3.税收的固定性 国家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征收数额之间的数量比例,不经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经济组织和个人应不应纳税、应纳什么税、纳多少税,这表明国家与纳税人的根本关系具有固定性。而纳税人只要取得了税法规定的应税收入,或发生了应税行为,或拥有应税财产,就必须按规定的比例或定额纳税,不能自行减免和降低标准,这也体现了税收的固定性。 (三)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税收概念

税收的概念

一、概念、定义——是什么 (一)税收概念的内涵 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1. 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税收,又称国家税收,是国家为了履行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能而存在的,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亡的。因此,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征税是国家独有的专属权,只能由国家授权的专门机关如税务机关、海关等来行使。这也就是说,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征多少税、如何征税等都是由国家通过颁布税收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即税收法律由国家制定,征税活动由国家组织实施,税收收入由国家支配管理。 2. 税收分配的目的是实现国家职能 税收作为一种特定分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各种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如果没有社会公共需要自然也就不会存在税收。社会公共需要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和 2

领土完整的需要,如国防、外交等;二是维持社会安定秩序的需要,如警察、法庭、行政管理等;三是扩大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如兴 建农田、水利、交通、通讯设施等;四是提高和保障人类自身发 展的需要,如举办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公益事业。而国家作为一个非物质生产部门,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投入的 社会产品只能通过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是税收)来予以解决。 3. 税收分配的前提是国家的政治权力 虽然行使征税权的主体是国家,但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并非依照等价原则和所有权原则。税收属于分配范畴,但税收并不是一般的分配,而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马克思 曾高度概括了国家所拥有的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权力;另一种是政治权力,即国家的权力。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而不是财产权力。因为从税收本身的运行轨迹来看,税收的取得和使用与财产的所有权状况并没有关系。纵观人类社会 发展的历史,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税收都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这也体现了税收的本质。 4.税收分配的依据是税法预先规定的标准 税法预先规定的标准作为税收分配的依据,体现了税收的强制 性特征和固定性特征。 税收与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如债、利、费等相比, 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特征,又称税收“三性”。其中,强制性即税收征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通过颁布税收法律依法 3

税收的意义与作用

税收的意义与作用 一、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马克思指出: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 ”恩格斯指出: “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19世纪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说: “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 ”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

用。 对税收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满足社会成员获得公共产品的需要。 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公共权力(政治权力)。 税收征收的主体只能是代表社会全体成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政府,其他任何社会组织和个人是无权征税的。 与公共权力相对应的必然是政府管理社会和为民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义务。 3、税收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要方式。 4、税收必须借助法律形式进行。 二、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在保证和实现财政收入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国家可以通过设置税种、调整税目和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收等方式,有效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国家政权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国家政权的存在又依赖于税收的存在。 没有税收,国家机器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税收是国家经济交往中国家利益的可靠保证。 在国际交往中,任何国家对在本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或个人都拥有的税收管辖权,这是国家权益的具体体现。 扩展资料:

企业公司税务管理制度(范本)

企业公司税务管理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集团各公司税务工作的管理,确保各公司合法经营、诚信纳税,根据国家相关税收法规,并结合集团及所属各单位的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 二、税收登记、变更及年审管理 第三条公司税务登记、变更、换证及年审统一由财务部销售会计进行办理。 第四条公司自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持工商营业执照和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企业统一代码证书等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注册登记。 第五条公司如发生下列内容的变化,均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税务机关提出申请,办理税务变更登记。 1.公司名称改变。 2.法人代表改变。 3.经济性质或经济类型改变。 4.住所或经营类型改变。

5.生产经营范围或经营方式改变。 6.增、减注册资本。 7.隶属关系改变。 8.生产经营期限改变。 9.银行账号、记账本位币或结算方式改变。 10.其他相关内容改变。 第六条公司因住所、经营地点变动,涉及改变税务登记机关的,应当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注销登记以及住所、经营地点变动前,向原税务登记机关申报办理注销税务登记,并在30日内向迁达地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第七条依据税务机关对税务登记证的定期验证和换证制度,财务部销售会计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持有关证件到主管税务机关办理验证或换证手续。 三、收入、成本、费用税务规定 第八条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第九条收入总额包括以货币形式和非货币形式从各种来源取得的收入;以非货币形式取得的收入,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额。具体包括: 2

税收对法治的意义

税收对法治的意义 姓名:崔同寿班级:2班学号:K11114002 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求,行使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财物的行为。税收是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可以说税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存在。 每个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同,因此各国税收产生的实际历史过程也有所不同。欧洲古希腊罗马等奴隶制国家伴随着土地和奴隶的私有制的出现,逐渐形成了私有经济,所以欧洲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出现了对私有土地征收的税收。而我国则是从夏代进入奴隶社会开始,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才形成了固定的税收模式。从税收产生的历史来看,税收的产生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国家的产生和存在。国家的为了行使其职能,必须建立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专政机构;动用社会力量,征用社会资源。国家的这些职能需要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做保障。而国家自身并不直接从事生产,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向社会成员征税;二是私有制经济的出现,为税收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在私有制条件下,社会产品的分配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分配的依据,即以财产权利进行分配,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保障其物质来源,只能凭借政治权力来向私人强制索取一定的财产。从税收的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出,税收是国家存在的物质保障,国家的存在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通过这种递进关系可以得出税收的产生推动了法治的产生。 税收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了,但由于税收是国家向私有者强制征收财产的行为,国家的征税标准将会导致国家利益与公民利益发生冲突。国家如果征税过多,从公民的手中拿走过多的财产,引起公众对国家政府的不满,严重的会直接导致暴力反抗,推翻国家的政权。相反,如果国家只是完全考虑纳税人的利益,减少国家税收的征收,结果只会导致国家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国家应制定完善的税收法律制度,确定税收征收的标准,平衡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在制定税收法律制度后要严格依法纳税,不可随意增加税收,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稳定。税收的征收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在税收的发展历史有所体现。税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最初的自由纳贡时期,这一时期国家赋税主要来自诸侯,番属自由贡献的物品和劳力,这一种没有统一标准的自由捐赠使税收逐渐产生了,随着国家的发展,君权的扩大,财政开支和王室费用都随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

《加强企业税务管理工作的思考》对工作的启发和思考 【摘自】会计师杂志 我国税收政策处于不断变化和完善中,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优惠政策,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的目的,以降低税收成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部分,税务管理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显现出其重要意义。 一.企业税务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税务管理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密切相关,税收负担的降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水平,通过事先筹划和安排纳税行为,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1.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助于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活动的多样化,税收成本的数量和种类逐年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税务管理起到延期纳税的作用,以获得最大限度的税后利润。但如果企业仅一味追求低税负,一旦企业被查出有偷税、避税行为,会承担相当大的财务风险,不仅要支出税收罚款,还可能会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如果企业可以通过加强税务管理对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和利润分配行为进行有效控制,不但可以减少纳税人的税收成本,还可以防止纳税人因违反税法而缴纳罚款,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整体税收成本,实现纳税人的财务利益最大化,保证企业在获取最大税收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赢得企业的长期发展。 2.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 企业税务管理的前提是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熟知会计法、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会计制度,也要熟知现行税法及相关行业的有关政策,因此对普及税法及财经法规知识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税法观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企业税务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企业通过比较分析税法中的税基与税率的差别,从事享有税收优惠的经营活动或对一些纳税“界点”进行控制,才能促使企业为了减轻其税收负担,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促进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如积极从事税法规定的新产品、新

税收的概念与本质

【课题】第一章税收概述第一节税收的概念第二节税收的本质与特征 一、税收的本质 【教材版本】 何珍芳,吴利群.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税收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何珍芳.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税收基础会计习题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掌握税收的定义 2. 理解税收的本质 能力目标:1.在理解和掌握税收的概念及本质后,能明确政府为什么征税和 纳税人为什么纳税。 2.联系目前税收实际,根据掌握的基本知识,能解释有关税收的 经济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税收概念、本质及税收与国家、经 济、财政、法律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认识到依法纳税的必要 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税收的定义、税收的本质。 教学难点:税收的定义、税收与国家、经济、财政、法律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和使用配套教学光盘第一章第一、二节。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导入(10分钟) 本门课程的启始课,介绍如何学习好税收,该课程本学期教学安排。 新授课(70分钟) 第一章:税收概述第一节税收的概念(板书)

提问:同学们是否交纳过某种税? 生:利息税、自行车税等。 师:纳税后国家是否还偿还该笔税款?同学回答:“不”。列宁曾给税收下过 定义“国家不付任何报酬而向居民取得收入。”那么什么是税收?作为公民我 们为什么应该纳税? 一、税收的定义:(板书) 税收定义是: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标 准,采用强制性手段,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板书) [讲解] (1)征税的主体是什么?国家 (2)国家为什么征税?实现其职能,征税的根本目的是无偿取得财政收入。 (3)什么是财政?财政是经济领域的主干课程,平时所说的财经是财政与经济的简称。 通俗说财政是是处理花钱和来钱的钱袋子,国家既要花钱,又要来钱,科技、教 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国家必须用资金发展,国家需要钱, 但国家本身没有钱,通过税收来收取。这是财政研究的内容。税收取之于民,用 之于民。我们纳税是支援国家建设。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 (4)实现税收凭借的权力是什么?政治权利。公民必须依法纳税,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 [分组讨论] 世界上有没有不征税的国家?为什么?(同学讨论) 二、税收与国家、经济、财政、法律之间的关系:(板书) 1.税收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板书) [讲解] (1)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 (2)税收是国家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演示]

税收与税法概述

税收与税法概述

第一章税收与税法概述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特征与职能 一、税收的概念 关于税收的概念,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就国外学者看,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劳认为,“税收并不是市民对政府的回报,而是政府根据一般市民的标准,向市民的课征”。①日本著名税法学家金子宏则认为,“税收是国家以实现为提供公共服务而筹集资金这一目的,依据法律规定,向私人所课的金钱给付”。②英国学者道尔顿认为,“所谓租税,系公共机关的一种强制征收。租税的本质之异于政府其他收入者,即在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并无直接的同等交换物之存在”。③美国学者塞利格曼认为, ①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60 ②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60 ③高培勇.西方税收——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10

“税收是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向人民强制征收的费用,它与被征收者能否因其而得到特殊利益无关”。① 在我国,有学者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也有学者主张税收是一种分配活动或分配形式,还有学者把税收称为一种分配关系,各方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相较于其他定义,本书认为以下说法更合理一些。所谓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地、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②此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指明了税收的目的。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公共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指财政活动所具有的客观功能,体现为四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 ①陈少英.税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②徐孟洲.税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税收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1.1税收的概念税收不仅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活动或手段,而且也是国家用以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在税收经济学上,税收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公共职能而凭借其政权力量,依照法律规定,强制、无偿地向纳税人征收货币或实物的活动。国家征税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财政职能,其权力依据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必然带有强制性,由此可能会使纳税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它体现了以国家为主体,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特定的征纳关系,因而税收的实现必须依法进行,实行税收法定原则,而依法征税必须相对明确、稳定的征收标准,并体现在税法的课税要素的规定之中,从而使税收具有标准法定性或称固定性的特征。 正因如此,有法学学者从法学的视角将税收概念界定为:税收是人民依法向征税机关缴纳一定的财产以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从而使国家得以具备满足人民对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的一种活动。 1.1.2税收的特征 税收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税收在征收上具有强制性。国家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直接向纳税人征税,法律的强制力是导致税收的强制性特征的最直接原因。即税收的征收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纳税与否不以纳税人的意志为征税的要件,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力迫使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并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二,税收在交纳性质上具有无偿性。即国家的征税过程,就是把纳税人所有的这部分财产转移给国家所有,形成国家财政收入,不再返还给原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 第三,税收在征税对象和标准上具有法定性。税收的法定性来源于税收法定原则,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税收的纳税主体、征收对象和税率等基本要素,即通过税法把对什么征税、对谁征税和征多少税预先固定下来,不仅纳税人必须严格依法按时足额申报纳税,而且国家也只能依法定程序和标准征税。 1.1.3 税收的分类 对于税收究竟应当如何分类,自亚当·斯密以来,许多学者就一直在研究,并形成了“税系理论”。在税收理论上,对于诸多税种,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出多种分类:有按税收物质形式分类,有实物税、货币税;按计税依据分类,有从量税和从价税;有按课税环节分类,分生产环节课税、投资环节课税、流通环节课税、分配环节课税、消费环节课税;按课税对象分类,分为流转额课税、收益额课税、财产额课税和特定行为课税;按税收负担转嫁难易程度分类,有直接税和间接税之分;按税收管理和使用权限来分类,有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按税率形式分类,有比例税、累进税和定额税;按纳税人分类,有法人税和自然人税;按课税对象与纳税人有无直接关系,有对人税和对物税等。可见,税收的分类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固然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但是税收如何分类,直接影响到一国税收实体法体系,影响到一国的税制建设,也影响到一国的税收立法、执法和税法学研究。现将其中较为重要的分类略述如下:1.直接税与间接税

企业税务管理的两大关键点及案例分析

企业税务管理的两大关键点及案例分析 作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肖太寿 在企业税务管理的流程中,要抓住流程中的要害,才能取得实际效果。笔者认为,企业要控制税收成本,必须重视税务管理中的两大关键点:税务管理要从决策入手;税务管理要从合同签定入手。 1、税务管理要从决策入手 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拿破仑说:“做决定的能力最难获得,因此也最宝贵。”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企业中执行无疑是很重要的,但决策更加重要。没有正确的决策就没有优秀的执行。决策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的成败影响十分巨大,据美国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领导者决策失误所造成的。 税务管理贯穿于企业决策活动过程中,企业老板或者是决策层在对公司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都涉及到税收问题。如果在做决策时,没有考虑到税收成本控制问题,会使企业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因为决策失误是企业的最大浪费,决策失误猛于虎,只要前期决策失误,有关的税收成本已成事实,再不缴税则是延期缴纳税款。正如宋洪祥老师所说:“税是业务过程产生的,是财务部门缴纳的。但是税收主要是取决于老板的决策。公司怎样发展?业务怎样做?都取决于老板的决策,一个决策的失误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税收风险。企业要管理好税,必须从老板的决策入手,加强经营决策的税收管理与风险控制。”[1]因此,税收成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板和决策层的决策,要控制和降低税收成本,必须注重税务管理从决策入手,如果在决策环节忽略税收管理,很可能使企业背上不必要的沉重税收负担。 [案例分析1:某公司决策忽略税务管理导致2500万税款损失] (1)案情介绍 2012年4月,江西省国资委对某国有企业进行改制,为了解决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当地国资委与该企业达成以下两项协议:一是,政府无偿划拨一块市场公允价值10000万元的土地给改制后的企业,由改制后的企业负责给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办理手续,并承担这些下岗职工今后应继续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二是,政府把一块市场公允价值10000万元的土地赊销卖给改制后的企业,并在协议中明确规定:由改制后的企业用于解决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费用支出抵偿政府卖给改制后企业的10000万元土地款。当地国资委让该国有企业的老板进行决策,在以上两种方案中任选择一种方案,结果该国有企业选择第一种

税收学原理学习题及答案(1)

第一章税收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 税收 2.征税对象 3.纳税人 4.税率 5.超额累进税率 6.减税、免税 7.起征点与免征额 8.税收体系 1. 税收: 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强制性的分配,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课税对象: 又称征税对象,即税收客体,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税收法律关系中征纳双方权利义务所指向的物或行为 3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4 税率: 是指政府征税的比率。税率是税收制度得的核心,反映的是对课税对象征税的制度,体现国家的税收政策。 二、判断题 1?在税收的“三性”中,强制性是税收的第一性。(X )无偿性是第一性 2. 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是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的基本标志,是鉴别 一种分配方式(主要指财政收入)是不是税的基本尺度或标志。(V )税收的重要意义 3. 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模式下,依据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税收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 筹资。公债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资。(X )税收主要为政府提供耗尽性公共产品而筹 资,公债主要是为政府提供资本性公共产品而筹资 4. 税目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X )征税对象规定着不同税种征税的基本界限,反映着征税的广度;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5. 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V )起征点规定征税对象数额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要对征税对象全部数额征税 6. 纳税人与负税人是一致的。(X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人,负税人是指实际承担税收负担 的人 7?当计税价格为含税价格,即计税价格=成本+利润+流转税额时,如果没有现成的含税价格,就需要组 成计税价格。其基本计算公式为: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1+税率)。(X )组成计税价格=(成本+利润)+ (1-税率) 8.在实纳税额与应纳税额相等,征税对象全部数额与计税依据的数额相等时,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相等;否则,则不相等。(V ) 三、选择题 1. 税收的形式特征,就是()。 A. 强制性 B.随意性 C.无偿性 D.规定性 2. 一般说来,税率形式有()。 A. 从价固定税率(比例税率) B.从量固定税率(定额税率) C.累进税率 D.定量税率 3. 一般说来,从价固定税率的形式有()。 A. 产品从价固定税率 B.行业从价固定税率 C.地区从价固定税率 D.幅度从价固定税率 4. 减税、免税具体包括()。 A. 减税 B.免税 C.起征点 D.免征额 5. 对于一个税种来说,按一种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被确定的纳税环节的多少,课征制度可以分为 ()。 A. —次课征制 B.两次课征制 C.多次课征制 D.每次课征制 四、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常说的税收概念是什么?怎样理解税收的概念? 2. 什么是税收的“三性”特征?认识税收“三性”特征的重要意义何在?

税收的概念和特点

一、税收的概念和特点 1 、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和任务,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税收的特点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具有三个明显的基本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利,通过税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政府作为征税人和社会成员作为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就是说,任何纳税人不管是否自愿,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其获取的收入就归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给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税收的无偿性体现了国家财政分配的本质,国家征收税收的方式之所以是强制的,正是由税收的无偿性决定的。 (3)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实施征税的标准,以便征纳双方遵守。 以上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通常称为税收“三性”,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由此可见,税收所体现的实际是一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实现的特殊的分配关系 一、税收的概念和特点 1 、税收的概念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和任务,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 、税收的特点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与其他财政收入方式相比,具有三个明显的基本特征,即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1)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利,通过税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政府作为征税人和社会成员作为纳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也就是说,任何纳税人不管是否自愿,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2)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其获取的收入就归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给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或报酬。税收的无偿性体现了国家财政分配的本质,国家征收税收的方式之所以是强制的,正是由税收的无偿性决定的。 (3)固定性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形式,预先规定实施征税的标准,以便征纳双方遵守。 以上税收的三个形式特征,通常称为税收“三性”,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是税收区别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由此可见,税收所体现的实际是一种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实现的特殊的分配关系。 二、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税收的职能是指税收所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是税收本质的具体体现。税收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四个职能。 (1)税收组织收入的职能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利,通过法律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将一部分社会产品从社会成员中转移为国家所有,形成国家

如何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第18期2011年9月 企业研究Business research 总第384期 有些企业为遵循开票时限,往往会出现大量的“预开发票———红字发票冲销预开发票——— 再开发票现”象,给日常的会计核算和专用发票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对此,笔者认为考虑交易的复杂性,开具发票时限应当具有“弹性”,也即从交易发生日至结清货款的当日内,均可根据双方业务需要开具或取得发票,开票最终时间点为结清货款的当日(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则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及《细则》)。对此,在《发票管理办法》中,就应当明确规定未按规定取得或开具发票应受处罚的时间点为“结清货款的次日”,也即交易双方结清货款的当日仍未开具发票的,就要受到处罚。 2.规范企业借贷行为,并完善借款成本税前扣除办法。一是要规范企业向个人及其他企业的借贷行为,对没有明确用途的借贷资金及与企业经营无关的借出款项,一律不得在税前列支利息或相关费用;二是对有流动资金贷款或向个人及其他企业借入需支付利息或费用的款项,其企业若向个人或其他企业借出无息(或低息)款项的,则须根据借出款项的额度按贷款或借入款项最高利率及费用,来计算不得税前扣除的利息及(分摊)费用。如某企业当期向银行借入月息6%的流动资金100万元(贷款费用5万元,,向个人借入月息10%的款项50万元,在借款期内同时借出无息款项80万元,则不得税前扣除的利息及费用=50×10%+30×6%+80/(100+80)×5+9.02(万元)。 (二)强化相关税收政策宣传及纳税辅导工作 1.强化企业的“票证意识”,切实做好“以票管税”工作。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往往与企业“未取得发票”有关,“未取得发票”又往往与一些企业不重视“票证”有关,而“票证”往往又是一系列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票证“是当前“以票管税”的精神实质所在,所以,强化企业的“票证意识”有着现实意义。对此,要做到两方面,一是税收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树立企业“票证意识”而展开,切实强化企业的“票证意识”;二是宣传与辅导紧密结合,税务部门在日常的税收征管工作中,要深入企业,规范企业的票证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完善各项票证管理制度及程序,严格票证的取得、 传递、记账等规章制度,为企业规范会计核算和及时足额申报纳税打下良好基础。 2.强化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增强会计监督能力。企业的任何经济业务最终往往都会反映在“票证”上,所以,对票证的监督也是会计监督 “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有些财务人员往往对“票证”监督乏力或力不从心,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也不排除少数财务人员对“票证”缺乏足够认识或责任心不强,如某企业财务人员在2008年度内曾取得10余份增值税专用发票,只知道入账,却不知道认证(抵扣进项),结果不仅造成企业数十万元的损失,也人为造成了滞留票,增加了核对滞留票的工作量。所以,税务部门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相关业务培训,决不能松懈,哪怕是“老调重弹”也十分有必要。 一、企业税务风险的涵义 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科尔斯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注重税务风险管理的企业,平均每年多创造的利润高达38%。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已经逐渐被现代企业所重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在防范税务风险的同时为企业创造现实的和潜在的价值。企业要创造最大的效益,实现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关注税务风险。 (一)税务风险的定义 税务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法规 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企业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相关规定,应纳税未纳税或少纳税,面临补 缴税款、 缴纳滞纳金、行政罚款、行政处罚、留下税收不良记录等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涉税行为未能准确适用税法,没有正确适用相关优惠政策,导致多缴纳税款,承担本可以不予缴纳的税 收负担。根据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指引》针对的税务风险主要指前者,特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税务方面的不确定性。根据《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解释,可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为避免其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由于税务风险在时间上具有不可撤销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追征其不缴获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相对应的,企业的税务风险将无限期存在。 (二)加强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 根据 《指引》,为了有效降低企业的税务风险,税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法规定;经 !!!!!!!!!!!!!!!!!!!!!!!!!!!!!!!!!!!!!!!!!!!!! 如何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李云丽 (陕西宝光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宝鸡721006) 摘 要:由于经济事项的复杂性和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企业的涉税处理可能与税法规定不一致,为企业带来税 务风险,从而间接地导致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本文讨论了企业税务风险的涵义,分析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现状,提出降低税务风险、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建议。关键词:税务;风险;管理 129··

纳税的意义

纳税的意义 所谓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税收的作用就是税收职能在一定经济条件下的外在表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税收职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现阶段,税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就是国家组织财政收人的主要形式与工具 税收在保证与实现财政收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与固定性,因而能保证收人的稳定;同时,税收的征收十分广泛,能从多方筹集财政收人。 (二)税收就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国家通过税种的设置以及在税目、税率、加成征收或减免税等方面的规定,可以调节社会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 国家政权就是税收产生与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国家政权的存在又依赖于税收的存在。没有税收,国家机器就不可能有效运转。同时,税收分配不就是按照等价原则与所有权原则分配的?而就是凭借政治权利?对物质利益进行调节,体现国家支持什么、限制什么,从而达到维护与巩固国家政权的目的。 (四)税收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国家在征收税款过程中,一方面要查明情况,正确计算并征收税款;另一方面又能发现纳税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或就是在缴纳税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国家税务机关对征税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采取措施纠正,也可以通知纳税人或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解决。 一、个人所得税 1、组织财政收入。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较高的国家,个人所得税不仅就是重要税源之一,而且税源广泛,征收个人所得税能够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 2、调节收入分配,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等问题将会逐步显现,有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负面因素。对个人所得征收累进税,可减少社会分配不公的程度,缓与社会矛盾。 3、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由于个人所得税一般采用累进税率,在经济繁荣时期,税收增加的速度超过个人所得增加的速度,可以自动遏制通货膨胀趋势;反之,在经济萧条时期,税收减少的速度比个人收入降低的速度还要快,可阻止通货紧缩的趋势。 4、个人所得税作为直接税,有助于培养与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 二、单位/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在组织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职能作用。企业所得税调节的就是国家与企业之

1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1关于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湖南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加强 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 各市、州地方税务局,省地税稽查局、省局直属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大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大企业具有的国际化、集团化、多元化,组织庞大复杂,机构点多、面广,税源跨区域等特点日显突出。抓好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既是提升税源管理水平,完成地税收入任务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根据总局要求,结合总局制定的《“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和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积极改革探索 成立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加强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是总局党组、省局党组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大企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弥补现行大企业税收中的不足,推进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的必然要求;是顺应税收管理国际 趋势,推进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大企业税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税收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因此、全省

各级地税机关的领导必须把思想统一到省局党组的决策上来,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支持改革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做好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必要性和紧迫感的认识。还要充分认识到,推行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税收管理应对大企业集团化、多元化、跨地域甚至跨国经营发展以及企业内部管理决策集中、信息化程度提高、税收博弈能力增强的必然选择;是税收征纳成本偏高、征管资源有限、处理涉税复杂事项能力不强、税企关系有待进一步和谐、税收风险不能有效防控等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落实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有效举措;是改革现行税收管理模式、推进我国税收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探索。 当前,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存在困难和阻力是正常的。但是,总局党组、省局党组对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能动摇,要摸着积极探索,求实创新,边行边试,稳步推进。全省各级税务机关以及内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的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进。 二、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公司税务管理流程手册

税务管理流程手册 编制人:授权人: 版本:生效日期: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1定义与范围 定义税务管理是指公司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对公司应纳的各项税种的 管理和执行工作,以保证公司纳税合规、合理、及时;同时制定 并完善公司的税务政策和计划,确保公司税务缴纳的合理性和公 司利润的最优化。 范围?税务管理流程包括税务管理基础、申报和缴纳等环节; ?目前公司适用的税种有: -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印花税 -其他税种,如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教育费附加 等。 会计政策根据税法规定,目前公司适用税种的税率、申报和缴纳期限如 行; **:营业税的税率为地方税5%,国家税1%将于2003年取消,所以本公司 主营业务收入的适用税率为6%(2002年)和5%(2003年及以后)。

2 职能说明 3 税务管理运作分类 税务管理的运作可分为: 控制环境 运作分类 具体工作 控制程序 ? 经营管 理的观念、方法和风格 ? 组织结构 ? 权限和责任分配 ? 监控方法 ? 内 部审计 ? 文件设计和记录 ? 资料管理和接触控制 ? 独立复核 ? 授权 税务管理 基础

?资料管理和接 触控制 ?资料管理和接 触控制 ?独立复核 ?职责分工 ?会计系统 ?独立复核 ?授权 ?资料管理和接 触控制 ?独立复核 ?职责分工 ?资料管理和接 触控制 ?独立复核 ?职责分工 ?会计系统 ?资料管理和接 触控制 ?独立复核 ?会计系统 ?资料管理和接 触控制 ?独立复核 ?职责分工 ?会计系统 第二部分业务流程 1 税务管理基础 1.1流程图 所得税汇算清 缴 缴税和记录 税务申报

第一章税收与税法概述

第一章税收与税法概述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特征与职能 一、税收的概念 关于税收的概念,中外学者有不同的表述。就国外学者看,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劳认为,“税收并不是市民对政府的回报,而是政府根据一般市民的标准,向市民的课征”。①日本著名税法学家金子宏则认为,“税收是国家以实现为提供公共服务而筹集资金这一目的,依据法律规定,向私人所课的金钱给付”。②英国学者道尔顿认为,“所谓租税,系公共机关的一种强制征收。租税的本质之异于政府其他收入者,即在纳税人与政府之间并无直接的同等交换物之存在”。③美国学者塞利格曼认为,“税收是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向人民强制征收的费用,它与被征收者能否因其而得到特殊利益无关”。④ 在我国,有学者将税收界定为一种财政收入,也有学者主张税收是一种分配活动或分配形式,还有学者把税收称为一种分配关系,各方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相较于其他定义,本书认为以下说法更合理一些。所谓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的强制地、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课征,是一种财政收入的形式。⑤此定义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1.指明了税收的目的。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公共财政职能。财政职能指财政活动所具有的客观功能,体现为四个方面: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控经济与监督管理职能。现代国家的各项职能,包括公共财政职能等的实现一刻都离不开赋税的支持。 2.指明了税收的政治前提和法律依据。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和法律。马克思曾高度概括了国家所拥有的两种权力:一种是财产权力,也就是所有者的 ①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60 ②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西方税收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60 ③高培勇.西方税收——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10 ④陈少英.税法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⑤徐孟洲.税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