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工程

合集下载

中国最长的隧道究竟在哪里

中国最长的隧道究竟在哪里

中国最长的地道终究在哪里世界就和我们写不完的作业同样无量无尽,自然在探究过程中碰到好多灾题,比方山体地点中怎样搭建交通 ?才有了以后的地道。

说到地道,就要谈谈中国最长的地道了。

下边由为大家介绍中国最长的地道,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最长地道,秦岭终南山公路地道(18.02 千米 )规模世界第一提到中国最长地道,秦岭终南山公路地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至茂名线控制性工程,也是陕西“三纵四横五辐射”公路网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重要构成部分。

单洞长18.02 公里,双洞共长36.04 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中国最长地道。

缩短行程、节俭时间秦岭终南山公路地道单洞长18.02 公里,双洞共长 36.04 公里,15 分钟即可穿越,西安到柞水由 3 小时缩短为 40 分钟。

2007 年 1月 20 日,秦岭终南山公路地道举行通车仪式,至此,限制陕南经济发展的秦岭天堑变成通途,西安至柞水的通行里程缩短约60 公里,行车时间由本来的 3 小时缩短为 40 分钟。

攻陷难题中国最长地道,秦岭终南山公路地道所处的地点其实不是平坦的。

2002 年 3 月,秦岭终南山深处响起了这座绝代巨隧动工建设的第一炮。

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不停战胜断层、涌水、岩爆等施工中的难题和通风、火灾、监控等营运中的重要技术课题,使我国公路地道建设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07 年 1 月 20 日,地道正式通车。

多个世界排名第一秦岭终南山地道创建了我国高速公路地道建设的六项之最:1 、世界上第一座双洞高速公路地道,单洞全长18.02公里;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监理、管理、综合水平最高的地道;2 、世界口径最大、深度最高的竖井通风工程;拥有世界高速公路最齐备的监控系统 ;3、世界上最初进的高速公路地道特别灯光带。

等地道的历史发展自英国于 1826 年起在蒸汽机车牵引的铁路上开始修筑长 770 米的泰勒山单线地道和长 2474 米的维多利亚双线地道以来,英、美、法等国接踵修筑了大批铁路地道。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
供电电源:均由 110kV 变 电站出线,用 35kV 架空线路分 别供至两洞口,在两端洞口各设 35/10kV 变电所向隧道供电。在 三个竖井中各设 35/6kV 变电所一座。隧道两端洞口电源互为备用(单 回路供电)。本隧道照明、通信、信号、监控、报警、监测、消防、通 风等电力负荷均为一级负荷。洞口及洞内风机房变配电设施均设置防雷 接地设施。
系统由紧急电话、电视监控、广播和无线通信组成。紧急电话系统: 洞内 250m 一处,设于前进方向右侧。有线广播系统:间距 160m,设于 前进方向左侧。无线通信:由四信道基站、光中继器、天线、光传输设
备等组成。 环境检测系统
CO 检测仪:间距 500m。 VI 检测仪:间距 500m。风速风 向测定仪:间距 1500m。 供电系统
6. 风 管百米静
压损失∆P
≤70Pa; 7. 隧
道内粉尘 浓度,含 有 10%以 上游离 Si02 的水 泥粉尘为 2mg/m3 , 含有 10% 以下游离 Si02 的水泥粉尘为 6mg/m3,Si02 含量在 10%以下不含有毒物 质的矿物性和植物性粉尘为 10mg/m3; 8.隧道内气温不超过 28℃; 小结 施工通风效果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掘进速度,最主要的是它直接关 系到工人身体健康。应用中,由于通风系统安排合理,加之对通风工作 的严格管理,取得了良好的通风效果。也证实了这样的通风系统布置是 切实可行的,既解决了风机安装地点的矛盾,又有效地防止了污风循环。 施工通风作为施工中重要一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因此,选择合理 的施工通风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பைடு நூலகம்防灾报警系统
报警系统 ①手动报警按钮:50m 一处,设于消防栓箱上。②自动报警装置:
50m 一处,设于消防栓箱上。③火灾检测器:贯穿全隧道的感温光纤电 缆。④紧急电话:50m 一处。⑤交通信号灯、情报板:按有关上述规定 设置。 消防系统

特长隧道通风竖井设计与施工技术

特长隧道通风竖井设计与施工技术

收 稿 日期 :0 10 -5 修 回 日期 :0 1 1—0 2 1-7 1 ; 2 1 .03 基金项 目: 安徽 省 教育 厅 自然 基 金 项 目( J0 10 0 ; 徽 建 筑 工 业 学 K2 1B 4 ) 安 院 博 士 启 动 基 金项 目(0 5 0 ) k 23 1 。 作 者 简 介 : 士 良(9 2 ) 男 , 徽 寿 县 人 , 师 , 士 。 徐 17 一 , 安 讲 博

8 0



Ra l y En i ei g iwa gne rn
文章 编 号 :0 3 1 9 ( 0 2 0 —0 0 0 1 0 -9 5 2 1 ) 10 8 —3
特 长 隧 道 通 风 竖 井 设 计 与 施 工 技 术
徐 士 良
( 安徽 建 筑 工业 学 院 岩 土工 程 系 , 徽 合 肥 安 2 02 ) 3 0 2
21 0 2年 第 1 期
特 长 隧 道 通 风 竖 井 设 计 与施 工 技 术
要根 据 地层 的变 化情 况不 断 调整 , 以保 证支 护 的稳定 。 典 型断 面 的支护 设计 如 图 2 。
意识 。
3 提 高初 期 支 护 质 量 , ) 出渣 过 程 中或 完 毕 后 , 根 据情 况进 行锚 喷支 护 , 要 时对 上 一 循 环 的喷 射 混 凝 必
具 有岩爆倾 向性 。
设 计 中 , 于岩爆 等 特殊 地 质 条 件还 没 有 系 统 的设 计 对
方法 。在 竖井 的施工 中 , 据 实 际工 程 的具 体条 件 采 根 用 了不 同方法 。秦岭公 路 隧道 1号和 3号竖 井采用 先 反井 后爆 破扩孔 法施 工 , 活 岩 特 长公 路 隧 道 竖井 采 夹

天下第一隧: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

天下第一隧: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

天下第一隧: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蜀道难,首先难在横亘千里蜀道上的一座凛然威严的大山。

对古人来说,秦岭仿佛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关中平原和巴蜀水乡严格地分割并区别开来。

而对于现代人,这威严的秦岭虽不能成为分隔两地的障碍,但也需要走3个多小时山路。

2007年1月20日,随着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通车,制约陕南经济发展的秦岭天堑变为通途,西安至柞水的通行里程由146公里缩短为64公里,行车时间由原来的3个多小时缩短为40分钟。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总投资为25.8亿元,北起西安市长安区青岔,接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岭北段,穿越隧道后,止于柞水县营盘镇,接西安至柞水高速公路岭南段。

隧道道路等级采用双洞四车道,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隧道净空10.5米(内轮廓宽10.9米,高7.6米)。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单洞长18.02公里,双洞共长36.04公里,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世界最长的双洞单向高速公路隧道。

这条被誉为“天下公路第一隧”的隧道,同时还是亚洲第一长公路隧道、中国第一长高速公路隧道。

为了防止“黑洞”和“白洞”效应的产生,保障行车安全,在隧道入口段、过渡段、出口段根据不同亮度要求设置加强照明。

如果你在隧道内行驶时,忽然看见前方一片明亮,蓝天、白云霎时闪现,这时,你千万别高兴得以为快出隧道了,这是你到了隧道内第一个特殊灯光带。

原来,为了缓解司机的焦虑情绪和压抑心理,秦岭终南山隧道参考欧洲先进的隧道设计理念,专门设置了3个特殊灯光带。

特殊灯光带由蓝色、红色和白色荧光灯管照明,分别组成朝霞、晚霞、蓝天、白云等图案,给驾驶人员带来意想不到的行车快乐,缓解了司机朋友的驾驶疲劳。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实施性施工方案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实施性施工方案

目录第一章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 (2)第二章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备 (21)第三章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29)第四章编制依据 (42)第五章编制原则 (42)第六章编制范围 (43)第七章工程概况 (43)第八章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 (46)第九章施工进度安排及保证工期措施 (52)第十章施工方案、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和施工技术措施 (61)第十一章质量保证体系及质量保证措施 1、质量保证体系及管理组织 (133)1第一章安全保证体系及措施2、安全保证体系2.1、安全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2.2、安全管理体系2.2.1、安全管理组织机构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在指挥部成立以指挥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并领导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主管安全生产的副指挥长为安全生产的直接责任人,项目总工程师为安全生产的技术负责人。

2)机构配置指挥部设安全质量监察部,安全质量监察部下设安全组,下设专职安全员。

施工作业队设安全室,配置专职安全员。

2.2.2、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1)本项目实行安全生产三级管理,即:一级管理由指挥长负责,二级管理由专职安全员负责,三级管理由班组长负责,各作业点设共青团安全监督岗。

2)完善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针对各工序及各工种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并由各级安2全组织检查落实。

3)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职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各自作好本岗位的安全工作。

4)项目开工前,由指挥部编制实施性安全技术措施,对隧道开挖、爆破、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运输及通风防尘等作业要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领导小组同意后实施。

5)严格执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施工前由项目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技术安全交底。

项目施工队对施工班组及具体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各级专职安全员对安全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作好记录。

6)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1)针对工程特点,定期进行安全生产教育,重点对专职安全员、安全监督岗岗员、班组长及从事特种作业的起重工、爆破工、电工、焊接工、机械工、机动车辆驾驶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学习安全生产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安全意识。

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工程

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工程
图 3-18 Fxx(轴力)
19
图 3-19 Fyy(轴力)
图 3-20 Fxy(轴力)
20
图 3-21 Mxx(弯矩)
图 3-22 Myy(弯矩)
21
图 3-23 Vxx(剪力)
图 3-24 Vyy(剪力)
22
图 3-25 Sxx(top 应力)
图 3-26 Sxx(Bot 应力)
23
图 3-27 Syy(Top 应力)
28
29
30
31
应力
32
33
34
35
36
3.3 风道二次衬砌后结构分析
内力
37
38
39
40
应力
41
42
43
44
45
4 结论与建议
(1)竖井支护完成后,围岩基本没有出现塑性变形区,二次衬砌后,作用在二衬上 的最大压应力为 1.85MPa,最大拉应力 0.74MPa,抗压安全系数 12.16,大于规范规定的 2.0 安全系数,最小抗拉安全系数为 2.97,略大于规范规定的 2.4 安全系数。这说明,竖 井所采取的支护是合理。
10
图 3-1 Fxx(轴力)
图 3-2 Fyy(轴力)
11
图 3-3 Fxy(轴力)
图 3-4 Mxx(弯矩)
12
图 3-5 Myy(弯矩)
图 3-6 Vxx(剪力)
13
图 3-7 Vyy(剪力)
图 3-8 Sxx(Top 应力)
14
图 3-9 Sxx(Bot 应力)
图 3-10 Syy(top 应力)
图 1-1 1#竖井与风道连接示意图
2
图 1-2 1#竖井连接处结构图

秦岭终南山隧道

秦岭终南山隧道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包头至茂名线控制性工程,也是陕西“三纵四横五辐射”公路网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

单洞长18.02公里,双洞共长36.04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隧道之最。

仅次于挪威长24.51公里的莱尔多公路隧道。

2002年3月,秦岭终南山深处响起了这座旷世巨隧开工建设的第一炮。

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不断克服断层、涌水、岩爆等施工中的难题和通风、火灾、监控等运营中的重大技术课题,使我国公路隧道建设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2007年1月20日,隧道正式通车。

世界最长的双洞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

该隧道是国家交通规划网内蒙古包头至广东茂名高速公路在陕西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陕西省“三纵四横五辐射”公路骨架网中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沟通秦岭南北地区交通的控制性工程。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北起西安市长安区五台乡,南抵商洛市柞水县营盘镇,隧道单洞全长18.02公里,双洞长36.04公里。

隧道按双向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隧道净宽10.5米,限高5米;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总投资31.93亿元。

[1]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的六大亮点:1、是世界第一座最长的双洞高速公路隧道;2、是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监理、自行管理,建设规模最大的特长高速公路隧道;3、通风竖井是目前世界直径最大、深度最大的竖井通风工程;4、设置了非常完备的监控和防灾救援系统;5、在亚洲首创设置了人性化的特殊灯光带;6、开发应用了策略自动生成软件进行隧道联动控制指导。

一隧穿秦岭蜀道变坦途蜀道难,首先难在横亘千里蜀道上的一座凛然威严的大山。

这就是秦岭。

它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巴蜀水乡和关中平原严格地分割并区别开来。

而2007年元月顺利通车的“世界第一隧”秦岭终南山隧道使得西安至柞水段130公里程缩短到65公里,秦岭在短短15分钟左右就可以轻松穿越。

历数跨越秦岭的几条道路,尽管它们修筑的年代不同,通往的方向不同,甚至道路的属性不同,但只要跨越秦岭,就都无一例外地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曲折盘旋。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技术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二次衬砌施工技术
( 3 图5 。 图 ~ )
31
0 0
0。 ‘
路 网规划 中西 部大通道 阿荣 旗至 北海 、
银 川 至 武 汉 线 上 的 重 大 控 制 性 工 程 ,也
2 0 年 1 月 1 日 双 洞 贯 通 。 计 划 干 04 2 3 20年1月1 06 0 日西 线 建 成 通 车 ,2 0 年 07
2 衬砌台车及混凝土拌和站配置
大程 度上提 高 了作业效 率和 衬砌 质量 , 而 且 大 大 减 轻 了工 人 的 劳动 强 度 。
缩 ,其 余均由反正扣配 合支撑 ( )。 图8 ( )平 移结 构 车 架顶 部前 后 设 4
液压 缸 、 活动 座 可 左 右 调整 横 向 移 动 。 ( ) 附 属 装 置 拱 脚 千 斤 顶 、 通 5
隧道 洞身地 段均 采用 曲墙复 合式衬
砌 ,采 用 三 心 圆 内 轮 廓 形 式 。 紧 急 停 车 带 间 距 5 0 7 0m , 全 长 4 0 5 0 m, 宽 度
1月 1 0 日整 个 项 目建 成 。 由中铁 一 局 、 中铁五 局 、中铁十 二局 、中铁 十八 局承
横 通 道 。 隧 道 西 线 计 划 2 0 年 4 底 二 06 月 次 衬砌 全 部 完成 ( 特 殊 照 明 带 以 除
该 隧 道 按 高 速 公 路 等 级 、 上 下 行 双 洞 四 车 道 、 行 车 时 速 8 m设 计 ,单 洞 0k 长 度 为 1 2 , 总 投 资 为 2 、亿 元 人 80 0m 78
图1 秦岭终南山特长公路隧道北洞 口
图2 秦岭终南 山特长公路隧道 南洞口
s L。 2 o 年5 O 6 期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1-1 1#竖井与风道连接示意图
2
图 1-2 1#竖井连接处结构图
3
图 1-3 竖井衬砌结构设计图
4
图 1-4 送风道衬砌结构设计图
图 1-5 排风道衬砌结构设计图 本次分析计算的目的是分析竖井与风道连接处的围岩受力状态,据以对各设计参数 进行复核,重现施工过程的真实围岩受力状况,并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分析建模时采 用 MIDS/GTS 软件,MIDS/GTS 是针对岩土及隧道的结构分析与设计而开发的“岩土隧 道结构专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是得到国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公认的权威软件。
30
25
12(东西送风道初支)
30
23
30(东西送风道隔板)
31
25
45(东西送风道二衬)
31
25
15(竖井初支)
30
23
40(竖井隔板)
31
25
50(竖井二衬)
31
25
Poisson’s ration μ 0.2 0.2 0.2 0.2 0.2 0.2 0.2 0.2
2.4 模型的建立 1 号竖井的深度为 190.4m,岩体自重取 24KN/m3。在计算中选取关心的竖井风道与
2.1 摩尔-库仑理论(M-C) ............................................................................................ 6 2.2 围岩参数........................................................................................................................ 7 2.3 喷混和二衬参数............................................................................................................ 8 2.4 模型的建立.................................................................................................................... 8 2.5 开挖步骤的模拟........................................................................................................ 10 3 施工过程模拟分析 ............................................................................................................... 10 3.1 竖井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10 3.1 竖井二次衬砌后支护后结构分析............................................................................... 19 3.2 风道初期支护后结构分析.......................................................................................... 28 3.3 风道二次衬砌后结构分析........................................................................................... 37 4 结论与建议 ......................................................................................................................... 46
5
2 模型的建立
2.1 摩尔-库仑理论(M-C) 节理岩体的破坏实际上是在外力作用下,结构面之间的岩桥发生破裂,从而使岩体
内的结构面互相组合、相互连接形成破坏面的过程。分析结构面的剪切破坏通常使用 Mohr Coulomb 破坏理论,其 Mohr Coulomb 强度参数 C、φ的值由试验确定。
本次分析时采用 M-C 本构模型,该模型是用来描述岩土体抗剪强度模型中的一种, 它比较简单而且比较符合实际。岩土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某一剪切面(或剪切带)发 生剪切破坏,在这个剪切面上的最大剪应力τ max 就等于该面上的抗剪强度 S,而强度 S 又与该面上的法向应力σ 有关,即 τ max = S = f (σ ) 。根据大量的资料,在τ − σ 坐标图上 为一曲线,称为强度线。由 M-C 强度理论,可知岩土体的抗剪强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 分是滑动面上的粘聚力,能起到组织剪切的作用,另一部分是岩土体的摩擦阻力,常用 两个参数 C 和 ϕ 来描述,称为岩土体的强度指标。
46


1 计算模型概况.......................................................................................................................... 2 2 模型的建立............................................................................................................................ 6
10
图 3-1 Fxx(轴力)
图 3-2 Fyy(轴力)
11
图 3-3 Fxy(轴力)
图 3-4 Mxx(弯矩)
12
图 3-5 Myy(弯矩)
图 3-6 Vxx(剪力)
13
图 3-7 Vyy(剪力)
图 3-8 Sxx(Top 应力)
14
图 3-9 Sxx(Bot 应力)
图 3-10 Syy(top 应力)
(3)在排风道开挖后,竖井与风道的交叉口处均出现了拉应力过大的现象,此时最 大拉应力发生在三者的交叉口的底部,为 1.85MPa,没有达到其极限破坏强度 2.0MPa, 安全系数为 1.08,达不到规范要求,但是在设计中,对二衬进行了配筋,这说明采取配 筋补强的措施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
(4)综上,通过对施工过程的真实围岩受力状况的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采取的 支护参数是合理的。但是应当注意的是,在竖井与风道的交汇处,出现了比较大的应力 集中现象,这些地方均是施工应注意的薄弱环节,建议施工的开挖步长应适当的减小, 开挖后及时施工初期支护,特别是开挖风道的开始阶段,要对风道的拱顶采取及时的加 固措施,以防围岩掉块、塌方等灾害发生。
表 2-1。
表 2-1 围岩地质参数
围岩级别 重度γ(KN/m3) 变形模量(GPa) 泊松比μ 粘聚力(MPa) 内摩擦角ϕ(º)

18
1.5
0.40
0.10
25

24
13
0.26
1.1
40
7
2.3 喷混和二衬参数
喷混和二衬在 GTS 中采用板单元来模拟,其采用的参数见表 2-2,板的厚度见表
2-3。
图 2-3 几何模型图
图 2-4 网格划分图
9
2.5 开挖步骤的模拟 竖井与风道处围岩为Ⅲ级,岩体质量比较好,故模拟计算的开挖步长可以大一些,
开挖顺序见图 2-5,按 1→ 2……→ 8。开挖后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
1
2
8
3
7
z
y
6
x 6
4 7
5 8
6
图 2-5 竖井及风道网格划分及开挖顺序
由于此模型采用三维建模技术,模型比较复杂,内力、弯矩、应力方向比较晦涩难 懂,为了下面阅读的方便,这里对这些力的方向及其关系简要作一介绍,见图 2-1、图 2-2。
图 2-1 板单元单位长度内力的输出位置和符号约定
6
图 2-2 板单元应力输出位置及符号约定
2.2 围岩参数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竖井上部的围岩为 V 级,其余地段为Ⅲ级,相应的围岩参数见
西安至安康公路秦岭终南山特长隧道工程 1 号竖井风道与竖井连接处计算分析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 隧道设计研究分院 2005-9-25
1
1 计算模型概况
秦岭特长公路隧道 1 号竖井位于秦岭北坡砭峪沟中游左侧 40m,竖井中心地面高程 1126m。1 号竖井的地质情况如下:上部 13m 为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以粉质粘土为 主,围岩划分为 V 级;下部为混合片麻岩,夹有少量片麻残留体,岩体受构造影响影响 严重,岩体比较破碎,以块状镶嵌结构为主,围岩划分为Ⅲ级围岩。地下水类型为 HCO3 -Ca 型水,无侵蚀性,竖井处地下水为基岩裂隙水,节理裂隙贫水段,可能单位涌水量 为 270m3/d。竖井主体采用隔板将风道分开。竖井内直径 10.80m,井深(不包括风塔) 高 190.4m。计算点选在竖井主体与排风道、送风道的连接处,即标高 935.678m 处。各 风道的参数见图 1~图 5。
表 2-2 喷混和二衬的参数
弹性模量(GPa)
重度γ(KN/m3)
泊松比μ
厚度
喷混
30
二衬
31
24.5
0.2
见下表
25
0.2
表 2-3 板厚度

Young’s modulus Plate thickness(cm) (GP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