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阴、肝血失调
老中医:肝血虚证与肝阴虚证

定义肝血虚证由于失血过多或久病、热病耗伤肝血,使肝脏血液亏虚,肝失所藏,筋、目、爪甲、肌肤失于肝血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面色无华,两目干涩,爪甲不荣,肌肤麻木等症状。
肝阴虚证多在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亏虚,不能上滋肝木,或热邪灼伤肝阴,导致肝阴亏损,虚火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常见眩晕,目干,烦热,盗汗或筋惕肉等症状。
病因肝血虚证多因产后大量失血,或崩漏日久等各种出血,导致血液大量丢失而营血亏虚。
或因脾胃虚弱,血之化源不足而生成减少,或因肾精不足,精不化血,或因思虑忧郁过度,暗耗阴血,或气郁化火,火灼阴血所致。
肝血虚证在脏腑言,多与脾肾相关,在病邪言,多因热邪耗阴所致,而失血过多,又是肝血虚证的常见病因。
肝阴虚证多在肝血虚证的病理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就病因而言,肝阴虚证包容了肝血虚证的病因,此外,肝火日久多耗伤肝阴;温热病后期,肝阴易损;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使肝阴不足,虚火内生。
在温热病后期,多急性发作,而气郁化火,或肝血不足所致者,均有一个长期的病理发展过程,故为慢性形成。
病机肝血虚证主要表现为血液亏虚,肝失所养的证候。
因肝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故肝血虚证,常表现为头目、筋脉、爪甲失荣及全身血虚证。
故其病机可简而概之为肝血亏虚,肝失所养,目、筋、爪甲,失于濡润。
胁为肝之分野,肝血亏虚,胁肋失于肝血的濡养,故常可见血虚胁痛,其痛隐隐,喜揉喜按。
足厥阴肝脉上达巅顶,若肝血亏虚,肝经之脉不得滋养或肝血虚损而动风,则易致头痛。
肝为藏血之脏,心为主血之脏,若肝血不足,心失所主,则导致心血亦虚,心失所养,而出现心悸怔忡之病证。
若肝血亏虚,久虚不复,影响他脏,导致全身性的血虚津亏,虚热内生,而出现虚劳证。
若肝血虚竭,血虚不能上荣元神,甚则气随血脱而发生昏厥,概由血虚气脱所致厥证。
若肝血亏虚,筋脉失于濡养,易致虚风内动。
肝阴虚证是在肝血虚证的病理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具备肝血虚证的病机特点和病变趋势,加之阴虚生内热,故有阴虚火旺的表现。
中医讲肝的术语

中医讲肝的术语
中医讲肝的术语如下:
肝气:指肝脏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主要包括疏泄作用、保证气血畅通等。
肝郁:指肝气郁结,阻碍气血运行,常导致情绪不畅、胸闷、头痛等症状。
肝火:指肝脏阳气过盛,常导致眼睛发红、易怒、口苦等症状。
肝血:指肝脏储藏的血液,对滋养筋脉、维持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肝阳:指肝脏的阳气,主要掌管筋脉,与肝阴共同维持人体的平衡。
肝阴:指肝脏的阴液,主要起滋养、润泽作用,与肝阳共同维持人体的平衡。
肝经:指中医学中描述的肝脏经络系统,与肝脏功能相关的腧穴位于肝经上。
以上术语反映了中医中对肝脏的认识和描述,肝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脏器之一,与情绪、气血、筋脉等方面密切相关。
中医肝脾肾三脏关系如何影响身心健康

中医肝脾肾三脏关系如何影响身心健康在中医理论中,肝、脾、肾三脏的关系对于人体的身心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三个脏器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状态。
肝主疏泄,具有调节气机、促进血液运行、协助脾胃运化等功能。
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肾主藏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主宰着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首先,肝与脾的关系密切。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来看,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
但在生理情况下,这种相克关系是相互协调的。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能够促进脾气的升清和运化。
如果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就容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反之,如果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也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导致肝郁气滞。
这种相互影响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比如一些人在情绪抑郁、压力大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消化不良、胃口不好的情况;而长期脾胃虚弱的人,也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等表现。
其次,肝与肾的关系也不容忽视。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
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补充。
在生理状态下,肝肾之间相互支持,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如果肝血不足,会导致肾精亏损,出现头晕目眩、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而肾精不足,也会影响肝血的生成,导致肝阴不足,出现肝阳上亢、急躁易怒、头目胀痛等症状。
此外,肝肾的阴阳也相互制约。
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使其不致过于亢盛;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使其保持舒畅条达。
如果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阴,就会导致肝阳上亢;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肝脉,就会导致肝脉寒滞。
再来说说脾与肾的关系。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两者相互资助、相互促进。
脾的运化功能依赖肾阳的温煦,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肾所藏之精,也需要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来不断补充和化生。
如果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就会导致脾阳虚衰,出现腹部冷痛、腹泻、水肿等症状;如果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就会导致肾精不足,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等症状。
肝阴虚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肝阴虚的表现和治疗方法肝阴虚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证,通常指肝脏阴虚,造成肝脏功能失调,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
肝阴虚的表现主要包括情绪不稳定、易怒、头晕目眩、眼睛干涩等症状。
肝阴虚是中医中的常见病证,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肝阴虚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首先,肝阴虚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不稳定,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与情绪有着密切的联系。
肝阴虚导致肝失疏泄,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情况。
2. 头晕目眩,肝阴虚导致肝阳上亢,容易引起头晕目眩、眩晕耳鸣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3. 眼睛干涩,肝主目,在中医理论中与眼睛健康有关。
肝阴虚导致肝血不足,容易引起眼睛干涩、视力减退等问题。
其次,针对肝阴虚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治疗,中医药中有很多针对肝阴虚的药物,如柴胡、白芍、当归等,可以通过煎煮或者煎服的方式进行治疗。
2. 饮食调理,肝阴虚的患者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绿豆、芝麻、海带等,帮助滋补肝阴。
3. 调节情绪,情绪不稳定是肝阴虚的一个表现,因此患者需要学会通过运动、音乐、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最后,肝阴虚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证,对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患者在发现肝阴虚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接受中医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饮食,保持心情愉快,对预防和治疗肝阴虚都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肝阴虚的表现和治疗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患者能够重视肝阴虚的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身体健康。
五脏病机-肝、肾的气血阴阳失调

五脏病机-肝、肾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病机-肝、肾的气血阴阳失调肝的阴阳气血失调肝是人体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组织。
肝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肝阳肝气主气机的疏泄和条达,能调节情志的抑郁和亢奋,并能助脾胃的升清降浊。
肝气尚能总司全身筋腱的屈伸及血液的调节,但在病理上肝阳肝气具有易亢,肝阴、肝血具有易亏虚的特点。
肝的病机,主要表现于肝气的疏泄功能太过或不及,肝血濡养功能的减退,以及肝脏阴阳制约关系的失调等方面,故肝脏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特点是,肝阳肝气常为有余,肝阴肝血常是不足。
肝阳、肝气失调,肝的阳气失调,以肝气、肝阳的亢盛有余为多见,而肝之气虚或阳虚则较为少见。
且由于肝阳上亢,多为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相对亢盛,故肝阳上亢之由亦多在肝阴、肝血不足。
因此,肝气肝阳失调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肝气郁结、肝气横逆、以及肝火上炎等。
肝阴、肝血失调,肝的阴血失调,均以亏损为其特点。
阴虚则阳亢,而形成肝阳上亢、阴不制阳、阳气升动无制,肝风内动等。
肝的阴血失调,主要可导致肝血虚亏、肝阳上亢,以及肝风内动等。
肝病常见症状及其发生机理眩晕:多由肝阴不足,阴虚阳亢。
肝之阳气升动,上扰清窍所致。
目花:多由肝阴肝血不足,不能上荣于目,目失肝血所养而致。
耳鸣:多为情志抑郁,肝郁气滞,郁久则化火生热,或火怒伤肝,肝胆之火亢进,上扰清窍所致,甚则清窍被蒙,可成重听。
巅顶、乳房、两胁、少腹疼痛及囊肿疼痛:上述部分,皆为肝经循行所过。
若肝郁气滞,气机阻塞,或痰气交阻,或气血互结,以致经气不利,脉络不通,则可于上述部位出现胀痛,或形成肿块。
若气郁化火上窜于头部,则可发作巅顶剧痛。
关节屈伸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多为肝之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麻木:多由肝血不足,不能滋养经脉肌肤,或由于风痰流窜经脉,络脉气血不和所致。
急躁易怒:肝为刚脏,主升主动,若肝郁气滞,气郁而化火,肝火亢盛,或肝之阴气升动太过,肝阳亢逆,则可致性情急躁而易怒。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肾为"先天之本"。
肝阴虚有哪些症状权威专家来回答!

文章导读人的身体会出现很多种虚,最常见的包括肾阴虚和肝虚,但是每一种的虚又有不同的分类,现在有的人会出现肝阴虚,这在医学上称为肝阴不足,一旦患上该疾病,一定要及时调理,首先要保证心情舒畅,另外饮食结构要合理,务必要戒烟戒酒等等,那么该疾病会有哪些症状呢?第一、肝阴虚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或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等症。
肝脏者,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液为泪;体阴而用阳。
故肝阴不足,不能上滋头目,则导致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络脉失养,虚火内灼则胁肋隐隐灼痛;筋脉失养,虚风内动,故手足蠕动;阴亏津液不能上乘,则咽燥口干,舌干少津;阴虚不能制阳,虚火上炎,故面部烘热或颧红;虚热内蒸,则五心烦热、潮红;阴虚内灼营阴,则为盗汗。
舌红少津,脉弦细数为肝阴不足,虚热内扰之征。
第二、辨证施治1.情志不遂,气郁化火(1)证候病起生气或与人争吵后,证见胁痛,嗳气,吞酸吐苦,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2)治则滋阴清热,疏肝理气。
(3)主方一贯煎加减。
2.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1)证候病起温热病后,证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手足蠕动或痿软,舌红少津,脉细数。
(2)治则滋阴降火,育阴潜阳。
(3)主方大补阴丸加减。
3.肝肾不足,水不涵木(1)证候头目眩晕,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口燥咽干,舌光少苔,脉细。
(2)治则滋补肝肾。
(3)主方左归丸加减。
总而言之,肝阴虚属于一个证候,可表现诸多症状,同时常有一定的诱因所致。
在治疗上首先也需要辨明原因,从病因入手;肝阴虚也常常伴随着化火、阴不制阳所导致的肝阳上亢,阴虚引起的气滞血淤等,往往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准确的辩证施治。
第三、病因病机肝阴虚主要由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温热病后期,耗伤肝阴;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所致。
补肝血养肝阴的方剂

补肝血养肝阴的方剂
1. 四物汤:由当归、川芎、白芍和熟地四味中药组成。
四物汤是一种经典的补血方剂,被广泛应用于调理肝脏和滋养血液。
它可以滋养肝血,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血不足引起的症状。
2. 杞菊地黄丸:主要由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和茯苓等中药组成。
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滋养肝肾之阴,清肝明目。
它可以滋养肝阴,改善肝肾阴虚所致的头晕目眩、眼睛干涩等症状。
3. 一贯煎: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枸杞和川楝子组成。
一贯煎是一种滋养肝阴、疏肝理气的方剂。
它可以滋养肝阴,缓解肝阴不足引起的咽干口燥、肝郁气滞等症状。
4.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和薄荷等中药组成。
逍遥散主要用于肝郁血虚脾弱证,它可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对于肝郁血虚引起的情绪不稳定、食欲不振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方剂选择和使用应根据个人的体质、病情以及中医医师的诊断来确定。
在使用任何方剂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良好的休息,对于肝脏健康同样重要。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案例

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案例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污染,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情况。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典型案例。
1. 案例一
李女士,45岁,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
近期经常感到头晕目眩、口干舌燥、心烦易怒。
经检查发现她的肝功不佳,睡眠质量也很差。
中医诊断为肝阴亏虚,肝血不足,治疗方案为滋补肝阴,活血化瘀,调节生活作息。
2. 案例二
张先生,30岁,平时工作繁忙,常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
最近常常感到胃部不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经检查发现他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气血运行不畅。
中医诊断为脾虚气滞,治疗方案为调和脾胃,益气健脾,改善饮食习惯。
3. 案例三
王先生,50岁,平时工作压力大,长期吸烟和饮酒。
近期出现了气短、胸闷、乏力、咳嗽等症状。
经检查发现他的肺功能下降,气血不足。
中医诊断为肺气虚,治疗方案为滋补肺气,清热化痰,戒烟限酒。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和外界环境影响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中医强调“治未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养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预防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发生。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阴、肝血失调
肝阴、肝血失调的病机,均以肝之阴血不足为其特点。
阴血虚则阳亢,则为肝阳上亢,阳亢无制而生风,为肝风内动。
因此,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亦多与肝之阴血不足有关。
①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又称肝阴虚。
肝为刚脏,赖肾水以滋养。
肾阴亏损,水不涵木,或肝郁化火,暗耗肝阴等,均可导致肝阴不足。
肝阴不足,以头目眩晕、目睛干涩、两胁隐痛、面部烘热、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因乙癸同源,故肝阴不足往往易与肾阴不足合并出现。
②肝血亏虚:肝血亏虚,多因失血过多,或久病损耗,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的功能减退所致。
其病理变化除血虚征象外,主要表现在肝血不能荣筋养目等方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临床上以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爪甲不荣等筋脉失养和眩晕眼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等血虚不能上荣头目之征为特点。
此外,肝血不足常可导致冲任不足和血虚生风。
冲任不足,血海空虚,可引起月经量少乃至闭经。
血虚生风每致虚风内动,可见皮肤瘙痒、筋挛、肉困、瘼疯等病理表现。
③肝阳上亢:肝阳上亢,多由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之阳气升浮亢逆所致,或因情志失调,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炽盛,耗伤肝阴,发展为阴虚阳亢而成。
因肝肾同源,故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肾阴虚,最易引起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的病理特点为阴虚阳亢,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上盛则为阳气亢逆,属标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下虚为肝阴虚,属本病,表现为腰膝酸软、足痿无力等。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三者,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可致肝火上炎,久之肝火内耗肝阴,阴虚阳亢,又可形成肝阳上亢。
但肝气郁结系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异常和气机失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肝火上炎系气郁化火,气火上逆,以头面部热象显著或气火上冲为特征;肝阳上亢则是阴不制阳,肝阳升动太过,阴虚阳亢。
肝阳上亢之阳亢与肝火上炎之气火上逆相似,但属虚候,与阴虚并见,而肝火上炎是但实无虚。
故中医学认为,郁而不舒为肝气,浮而亢逆为肝阳(肝阳上亢),气郁化火为肝火(肝火上炎)。
④肝风内动:肝风内动属于内风范畴,多是肝脏阴阳气血失调,发展至极期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以眩晕、震颤、抽搐等动摇不定的症状为主要特征。
有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阴虚风动之分。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动风,多因邪热炽盛所致。
其病理特点为:发病急骤,多在里热、实火情况下出现,常见于温热病邪人营血阶段,或某些发热性疾病的极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以高热、神昏、抽搐、痉厥为其临床特征。
肝阳化风:肝阳化风,系肝阴不足,肝阳失去制约,阳亢无制,妄自升动而致。
其病理变化多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候,继之出现眩晕欲仆、肢麻震颤、筋惕肉困等,甚则昏仆、偏瘫,发为中风。
血虚生风:血虚生风系阴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一般是在血虚基础上发生的,阴血不足症状比较明显,风胜则动之表现轻微,或仅见于肌表,如皮肤瘙痒、手足发麻等,少有抽搐现象。
阴虚风动:阴虚风动多是在温热病末期:病人下焦肝肾阴血不足所致,以手足蠕动、心中儋儋大动为特征。
总之,肝风内动,以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肝的阳气升动太过者为多见。
综上所述,可知“气、火、风”为肝脏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
肝气郁结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表现。
肝郁不舒,郁而化火,可形成肝火;久之肝火内耗肝阴,肝阴不能制约肝阳而致肝阳上亢;肝阳升动无制,风气内动,则为肝风(肝阳化风)。
三者之间,常以肝气郁结为先导,亦即肝病的原发因素。
再则,气病及血,气滞必血瘀,气郁不达,津液停聚,亦可酿痰。
气、火、痰、瘀、风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产生各种复杂的病变,其病理根源,则均与肝气郁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