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

合集下载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张宇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的摄入越来越丰富,人们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愈来愈少,少盐少油的清淡饮食被各种油腻大餐取代,甚至更多的人喜欢烧烤。

这些食物的摄入严重干扰了胃肠的代谢功能,导致人们出现了溃疡性结肠炎,痛苦不堪。

这里,我们注重从中医角度进行治疗,以便减轻患者的痛苦,进行有效的治疗。

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多发在大肠黏膜和其下层的一种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被人类所发现的一种症状,大多在结肠和直肠发生,有的也会延伸到整个结肠。

治疗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多伴有反复性发作,比较棘手,以年轻人多发,这也与年轻人生活不规律,夜生活丰富,暴饮暴食有一定的关联。

二、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症表现1. 排除个别少数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大多发病较慢,急性较少,发病情况也不尽相同。

主要是表现出腹泻现象,轻微患者腹泻次数一天最多5次,病情比较重的患者腹泻会严重增加,一般都会在5次以上,大多为泄水或小便带血,疼痛感较重,也会伴随着发烧等症状。

2. 急性的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快,腹泻的量也大,体温会很高,一般都会达到40度,出现类似中毒的表现,患者会非常痛苦。

3.溃疡性结肠炎也会引发其它症状表现,主要是皮肤的病变和肝功能的障碍。

三、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诊断和治疗1. 对于这些患者要立即进行检查,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要立即进行救助。

马上安排患者卧床住院,补充因腹泻流失的钾、钠等物质,已维护电解质的平衡,避免患者产生神经的紊乱而意识不清,不能及时有效的了解病情发生的原因,找到发病根源。

同时也要注意病人营养的补充,蛋白质是首选,可以帮助病人肠胃得到供养。

这样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就可以着手通过中医角度对病人进行治疗。

2. 中医中药治疗结肠炎的效果比较明显,这是对于病情稳定和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实施中医治疗方法。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西医治疗或者手术治疗带来的副作用,目前市面上的西药大多数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损害,造成人体不可逆的损伤。

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探讨中医辩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自我院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无不良反应,总有效率为85.3%;对照组不良反应10例,其中有2例病患出现脱水症状,总有效率为55.9%;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
(p0.05 >0.05 <0.01 <0.01 <0.01
3 讨论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程缠绵,迁延难愈,病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疗程也多在6个月以上,有的需要2年以上,是现代难治病之一。

在中医学说上认为溃疡性肠炎属于肠癣、泄泻、痢疾等范畴,是由于脾肾阳虚,而阴盛于下,湿寒阻中,从而气机升降失调所致;而西医则采用柳氮磺胺毗睫、硫哇瞟吟及抗茵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副作用显著,作用效果低,无中药汤剂的疗效高(本文数据显示)。

综上所述,使用中医辨证治疗老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显著,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吴中秋,赵志国,王俊月,等.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体会[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6,21(2):18-20.
[2]何长义,王佐军.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18例[j].河北中医,2005,27(4):267-269.。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与治疗*导读:溃疡性结肠炎其实就是一种肠道疾病,而且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非常的复杂,因此在生活当中除了治疗之外我们的一些预防工作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降低这种疾病给你身体健康,……溃疡性结肠炎其实就是一种肠道疾病,而且导致这种疾病的原因非常的复杂,因此在生活当中除了治疗之外我们的一些预防工作也是不能够忽视的,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降低这种疾病给你身体健康,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那么你知道溃疡性结肠的中医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吗?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 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黏膜下层,临床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及肠外表现[1],是一种病因复杂、病情多变、病程漫长、缠绵难愈的疾病,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具有较高的癌变率,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其实在生活当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医治疗,因为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起到效果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不会带来危险,所以说在生活中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

①健脾止泻糕:鲜山药250克、赤小豆150克,芡实米30克、白扁豆20克、茯苓20克、乌梅4枚、果料及白糖适量。

制法:赤小豆成豆沙加适量白糖。

茯苓、白扁豆、芡实米共研成细末、加少量水蒸熟。

鲜山药去皮蒸熟加入上粉,拌匀成泥状,在盘中一层鲜山药粉末泥,一层豆沙,约6-7层,上层点缀适量果料,上锅再蒸。

乌梅、白糖熬成脓汁,浇在蒸熟的糕上。

分食之有健脾止泻之功。

②百合粥:芡实、百合各60克。

上两味药放入米粥内同煮成粥,主治脾虚泄泻。

③紫苋菜粥:紫苋菜100克,白米50克,先用水煮苋菜,取汁去滓,用汁煮米成粥,晨起做早餐服之。

④银花红糖茶:银花30克,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⑤石榴皮红糖茶:石榴皮1-2个,红糖适量,泡水饮用。

⑥车前草60克,灶心土60克,生姜3克,水煎服。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白术 、茯苓、山药 、薏苡仁 、莲 肉、木香 、陈皮、干姜、黄连 。 1 . 气滞 血瘀 型 _4 3
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4例 ,疗效较为满意 ,现 报道如 下。 2 1资料 与 方法 1 . 1一般资料
4 例患者 中,男2 例 ,女 1l ,年龄2  ̄ 3 。病 程最短 者 5 2 5 71 Y . I 26岁 个
证见 :腹痛 腹泻多 日,呈 现反复现象 ,病症 时轻时重 ,患者 面色 晦暗 ,消瘦无力 ,并伴 有舌质紫暗 、脉涩。针对该型 ,治宜以行气活
月 ,最 长者6 ;轻度2 例 ,中度 1例 ,重度2 ;大肠 湿热型9 , 年 7 3 例 例
肝 郁脾虚型7 ,脾虚湿蕴型 1例 , 例 2 气滞 血瘀 型1例 。 4 I . 2诊断标准
要特 征 ,属于 中医泄泻 、肠湃久痢 等病症范畴 E。笔者通过 中医辨 证 l
症较重 ,可再加入 白芍 、炙甘草 。
1. .3脾虚湿蕴型 3
证见大便溏薄 ,黏液 白多赤少 , 饮食减少 ,肢体倦怠 ,神疲懒言 , 常伴有腹痛隐隐,脘腹胀满,肠鸣 ,苔白而舌微红 ,脉像细弱 ,针对该 类患者 ,治宜健脾益气 ,化湿助运 ,药用组合如下描述 : 党参 、苍术 ,
甘厚 腻 ,酗酒 、抽烟等不 良习惯。 中医治 以化瘀通 络 ,和营止痛 。方 选少 腹逐瘀 汤加减 ,方 中蒲黄 、五灵脂 、当归 、川芎 、元胡 、没药活 血定 痛 ,桂心 、小茴香 、干姜温散肠络瘀血 ,配伍健脾 止泻之 品,如
党参、炒 白术、葛根、茯苓、白扁豆等,则泄泻腹痛可止。若热毒之
1 . 3辨证施治
1. . 1大肠湿 热型 3
疗效 标准参照 中华 医学 会消化病学分 会炎症性肠病协作 组20年 07 “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பைடு நூலகம்规范的共识意见”制定 。

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参 考 文 献
Ei 国 际 心脏 病 学会 和 协 会 及 世 界 卫 生 组 织 命 名标 准 化 联 合 专 题 l 组、 血 性 心 脏 病 的 命 名 及 诊 断 标 准.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 志 , 缺
1 8 9 1 7 9 1, ( )。 5
复 方丹 参 滴 丸 系纯 中药 滴 丸 制剂 , 主要 成 分 其
阐述 如下 。
1 3 治疗 方法 以 中医辨证 论治 为主 , . 中医辨 证分 型处 方 如 下 : 1 湿 热 下 注 型 : 作 时 腹黏 液 或 有脓 血 , 里 急 后 重 、 门 灼 热 、 大 伴 肛 尿
赤 , 质红 , 舌 苔黄 腻 , 脉滑数 。治 以清 热利 湿 、 泻火解 毒 , 白头 翁汤加 减 治疗 。主药 有 : 以 白头翁 、 黄柏 、 黄
陈 进 魏 典 吉
溃疡 性结 肠 炎 ( UC) 一 种病 因 尚不 十 分 清楚 是 的直肠 和结肠 慢性 非 特 异性 炎 症 性 疾病 , 位 在 大 病 肠及 结肠黏 膜 与黏 膜 下 层 。 可发 于 任何 年 龄 , 见 多 于 2 —0岁 。 由于多 呈 反复 发作 的慢性 病 程 , 少 04 不 患者 寻求 中医 治疗 。中 医体 系讲 究 辨 证 论 治 , 临 在 床工 作 中 , 者对 本病 的 中医辨证 论 治颇有 体会 , 作 现
感染 性肠 道疾病 学 术研 讨 会 《 溃疡 性 结 肠 炎 的诊 断
与疗效标 准 》】。 [ ]
1 2 一 般 资料 自 2 0 . 0 0年 以来 , 中医药 治 以 疗 UC患者 2 5例 , 中男 1 其 6例 , 9例 , 女 年龄 2 — 0 56 岁 , 程 6个 月至 1 病 5年 。主 要症 状 为 慢性 腹 泻 、 黏 液 脓血 便 、 痛 、 慢 性 反 复 发作 性 或 持 续 性 , 有 腹 呈 伴 不 同程 度 的全身 症状 , 除 菌痢 、 排 阿米 巴痢 疾 、 吸 血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评价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评价发布时间:2022-01-13T03:38:09.30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11期作者:于莹[导读]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方法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于莹佳木斯市肛肠医院154002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

方法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抽选出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观察组完全缓解17例,占65.38%;有效7例,占26.92%;无效2例,占7.69%;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完全缓解8例,占30.77%;有效11例,占42.31%;无效7例,占26.92%;总有效率73.08%;观察组患者出现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经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效果,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溃疡性结肠炎;效果溃疡性结肠炎为内科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胀、便血、肛门后坠等症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西医治疗该病尚无特效的方法,多采取抗生素治疗,但远期效果不够理想[2]。

本研究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抽选出52例进行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符合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症状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加、不成型,便血、腹痛等症状。

排除存在药物禁忌症患者、近期使用其他药物治疗患者。

观察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23~58岁,平均(42.05±3.18)岁;对照组男11例,女15例;年龄21~57岁,平均(42.12±3.26)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知识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知识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知识中医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据其临床表现应归属于祖国医学中医内科“泄泻”、“痢疾”、“便血”、“肠风”或“脏毒”等范畴。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不太明确,它属于炎症性病变,这种病症在青年人群上比较常见。

患病之后患者会出现血性腹泻、腹痛等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中医疗法在对溃疡性结肠炎认知和治疗的过程中能发挥相对突出的作用,还可以借助针灸等其他的相关方式来缓解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的症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章了解了解吧!认识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情况1.危害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炎症性肠病,中医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气血不和等因素导致肝胆湿热、脾胃虚弱等病理变化,从而引发结肠黏膜炎症。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方面。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地黄、当归、川芎等,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脾胃等作用来缓解炎症、促进肠道修复。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腻过多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蔬菜等,同时也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不良: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腹泻、便血等症状,导致营养吸收不良,容易出现贫血、体重下降等问题。

2. 肠道穿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容易出现肠道穿孔,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3. 肠道狭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黏膜受损,容易出现肠道狭窄,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4. 癌变风险增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会增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风险。

5. 心理问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腹泻、便血等症状,容易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出现抑郁、焦虑等问题。

因此,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来说,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可以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1 . 3疗效标准
选取 我 院在2 0 0 8 ~2 o l 1 年间 收治 的8 O 例 溃疡 性结 肠 炎患者 ,其 中,男性4 5 例 ,年龄在3 9 ~6 6 岁之 间 ,病程 为2 — 9 年,女性3 5 例 ,年龄 在4 l ~7 7 岁 之间 ,病程 为5 ~l 2 年 ,所有患者 均经临 床诊断为 溃疡性
中 图分类 号 :R 5 7 4 . 6 2
文献 标识 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0 1 — 0 5 9 6 - 0 2
溃 疡性 结 肠炎 是在 临床 上较 为常 见的 一种 炎症性 疾病 ,主要 以
反复 发 生肠道 溃疡 为临 床特 征 ,其 主要 的临 床表 现为腹 泻 、腹痛 、


续治疗半年 。在服药期 间 ,患者要严 禁食用辛辣食物 ,严禁烟酒 ,以 免对 患者形成刺激 ,不 利于患者 的快 速康复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 规
的西医治疗,给予患者 口服柳氮磺胺眦啶进行治疗 ,在治疗初期,每
天4 g ,对患者持续 治疗 3 ~4 周后 ,随着患者症状 和体征的减轻开 始对 患者进行 减剂量治疗 ,持续治疗 l ~2 年 ,同时再给予患者2 0 0 ~3 0 0 ag r 的氢化可的松或者是 l O m g 的地 塞米松进行静脉滴注 治疗 ,持续 1 ~2 周 后改为 口服泼尼松治疗 ,每天4 0 mg ,随着病情 的缓 解要 逐渐的减少药 量 ,在对患者进 行药物治疗 的过程 中,如果 患者 出现感染情 况 ,要给
2 0 1 3 , V o 1 . 1 1 1 N o . 1 圈皿
中医辨证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的临床分析
肖观 景
( 赤坎区 中医院 ,广东 湛江 5 2 4 0 0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临床)【概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道疾病,1875年Wilks及Moxon首先对本病进行了描述,将其从慢性腹泻疾患中独立出来。

1903年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数十年来沿用此名。

1973年WHO所属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但在临床工作上,国内一般习惯地称本病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uc),是一种病变主要在大肠粘膜和粘膜下层,可形成糜烂、溃疡、原因不明的弥漫性非特异性炎症。

病变多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向上呈连续性非跳跃式蔓延,累及部分、大部分或全结肠。

临床上以腹泻、粘液血便、腹痛为主要症状,病情轻重悬殊,多数病程缓慢,有反复发作的趋势,亦有急性爆发者。

可产生严重的局部和远处并发症。

急性爆发型死亡率高,慢性持续性癌变机会多。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青中年为多。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明确。

引起其发病的因素是多种的,目前一般认为与感染因素、精神因素、酶因素、保护物质缺乏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组织学的基本特点是肠腺紊乱,基底膜断裂、以至消失,粘膜和粘膜下层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隐窝脓肿形成,继发发生坏死,产生广泛糜烂或多发性溃疡。

长期反复发作,可形成多发性炎性息肉。

一般认为,隐窝炎及隐窝脓肿是原发病变。

祖国医籍中,虽然没有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泄泻、痢疾等病证相似。

因所下之物如涕如脓、粘滑垢腻,排出噼噼有声,故《黄帝内经》中称之为“肠噼”。

如《素问·太阴阳明篇》说:“饮食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稹满闭塞,下为慎泻,久为肠噼。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帝曰:肠噼便血如何?歧伯曰:身热者死,寒则生。

帝曰:肠噼下脓血如何?歧伯曰:脉悬绝死,滑大生”。

因其病程长久而缠绵,时愈时发,《诸病源候论》称为“久痢”、“休息痢”。

巢元方并在该书中指出:“凡痢,口里生苍,则肠间也有苍也。

”这是对溃疡性结肠炎口腔并发症的最早描述,比Wilks等于1875年发现本病早1265年。

【病因病机】1. 湿热内蕴: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肆食生冷),损伤胃肠,湿浊内生,壅滞肠道,蕴久化热,伤及肠络而致本证。

2. 气滞血淤:湿热积滞,蕴结大肠,气机不畅,损伤肠络,便下脓血,经久不愈而致本证。

3. 脾肾阳虚:病情迁延,脾气受损,脾阳不足,运化失常,水谷留注,日久脾病及肾,脾肾阳虚,清阳下陷,魄门失主,则泻下无度而致本证。

【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症为腹痛,腹泻,便血。

本病临床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对决定诊断有特殊意义者却很少,因此目前只能采取“除外诊断法”。

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应多次检查未发现特异病原体,直肠乙状镜或X线钡灌肠检查均显示结肠炎及溃疡形成。

临床诊断1978年(杭州)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制定本病诊断标准。

1.临床:有持续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不应忽视少数只有便秘或无便血的病人,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皮肤、肝、胆、脾等肠外表现。

2.肠镜所见:①粘膜有多发性浅溃疡伴充血、水肿,病变大多从直肠开始,且呈弥漫性分布。

②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质脆、易出血、或附着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性息肉、结肠袋往往变钝、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陷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①粘膜粗乱或细颗粒变比。

②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性息肉。

3肠管缩短,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隆氏病、放射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肠镜检查三项中的一项及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②根据临床及钡灌肠三项中之—者可以诊断。

③临床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④临床有典型症状或典型既往吏,而目前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其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态分期。

【鉴别诊断】1.慢性细菌性痢疾2.慢性阿米巴肠炎3.结肠憩室病4. 乙结肠癌5. 结肠克隆氏病6. 血吸虫病7. 缺血性肠炎8. 伪膜性肠炎9. 放射性结肠炎【辩证分型及治疗】1.大肠湿热证候: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析:湿热积滞壅结肠中,气机阻滞,传导失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与气血相搏结,肠络受伤,化为脓血,故便下脓血;湿热下注后阴,而肛门灼热;热移膀胱,则小便短赤。

舌、脉均为湿热熏蒸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芍药、黄芩、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2.脾胃虚弱证候:肠鸣腹泻,大便溏薄,粪有粘液,不思饮食,食后脘腹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濡滑。

辩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肠鸣腹泻,大便溏薄,粪有粘液;脾阳不振,运化失常,则不思饮食,食后脘腹不舒;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舌、脉乃脾胃虚弱之证。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升阳。

方药: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甘草)3.脾肾阳虚证候: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缠绵不愈。

兼见食少神疲,四肢欠温,腰痛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辩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甚,故脐腹作痛,肠鸣而泻;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痛怕冷,舌淡脉弱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人参、干姜、白术、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4.肝郁脾虚证候:泄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腹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伴胸胁胀痛,脘痞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辩析: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则腹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

肝失疏泄则胸胁胀痛,脾不运化则脘痞纳呆。

舌、脉为肝旺脾虚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陈皮、防风、白术、甘草)5.脾虚湿热证候:便溏而胶滞不爽,时发时止,缠绵难愈,便中有少量脓血,伴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舌有齿痕,舌质红或暗红,苔薄白而润,或微黄而腻,脉数无力。

辩析:脾虚不运,湿热残留不化,大肠传导失职则便溏而胶滞不爽,时发时止,缠绵难愈;湿热灼伤肠络则便带脓血。

脾虚气滞,饮食不化则脘腹胀满,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舌有齿痕,脉虚无力为脾虚之象;舌红苔腻微黄,脉数为湿热之征。

治法:健脾温中,清热化湿。

方药:连理汤加味(人参、白术、干姜、黄连、当归、白芍、地榆、木香、甘草)。

6.寒热夹杂证候: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软或时下粘液,肛门下坠,或有灼热感,口苦舌红,苔薄白或厚腻,脉沉细。

辩析:脾阳不振,寒从中生,脏腑失其温煦,则腹痛缠绵,喜温喜按,大便溏软,湿热残留胶滞不化,下注大肠则便下粘液,肛门下坠或肛门灼热。

舌红、苔腻为湿热之征,脉沉细为脾阳不足之象。

治法:温中清肠,平调寒热。

方药:乌梅汤(乌梅肉、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川椒、干姜、细辛)。

7.血瘀肠络证候:腹痛不止,多为刺痛,痛而不移,按之痛甚,泻下不爽,大便呈紫黑色,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分析:瘀血阻滞,阻碍气机,不通则痛,故腹痛不止;瘀血人络,痹阻不移,故刺痛不移,按之痛甚。

瘀血阻络,血不循经而外泻则大便呈紫黑色;瘀血内阻、大肠传导不利,则便下不爽。

舌、脉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理肠通络。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8。

津伤血虚证候:下痢赤白脓血,或大便秘结,或带有鲜血粘冻,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午后潮热,形瘦乏力,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辩析:痢久不愈,湿热伤阴,津伤血亏,成阴虚之痢。

湿热未尽,留滞肠间,湿热熏蒸,阴血亏虚,故下痢赤白脓血,或便秘夹鲜血粘冻。

营阴不足,胃肠失濡则虚坐努责,腹痛绵绵。

虚火上炎,津液不能上承则午后潮热,口燥咽干。

舌、脉为津伤血亏之象。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健中。

方药:驻车丸合四君子汤加味(黄连、阿胶、当归、干姜、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白芍、乌梅、沙参、五味子)。

治疗原则:本病急性期发作以清热化湿为主,缓解期以健脾益气为本。

由于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多属本虚标实,并有寒热错杂之证。

所以补脾与去邪,调气与行血,导滞与固涩等多法应相兼而用。

【其它疗法】(一) 西医一般治疗:休息饮食应以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为佳支持疗法:酌情输血,补充多种维生素,纠正电解质紊乱解痉药:如阿托品,普鲁本辛等治疗贫血抗菌药物:磺胺类;肾上腺皮质激素和ACTH;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等手术治疗(二) 针灸疗法1. 湿热壅滞证:可刺合谷、天枢、上巨虚、曲尺、内庭2. 脾肾虚寒证:可灸关元、肾俞、脾俞,也可以艾条悬灸足三里,到局部皮肤发红,每日一次,每次十分钟,用补法。

3. 脾胃虚弱者:可艾灸上脘、天枢、关元、足三里。

(三) 灌肠法药用:黄连、白芍、防风、银花、丹参、甘草。

水煎,取汁100毫升,每晚保留灌肠。

若便血较多者,加赛酶胺或云南白药和三七粉(3—5克,只选一种);若粘液多者,加锡类散1—2支;若粘液血便甚者,赛酶胺3克和锡类散2支同时加入药中。

【调护】一.饮食护理患者饮食要有规律,宜进营养丰富而又较清淡的软食,避免辛辣刺激性及生冷硬食,忌饮酒。

急性发作期可进无渣流食,暴发型或重症患者可禁食,给以肠道外营养。

二.病情观察对急性期及重症患者应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三.心里护理患者应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预防】一.防止肠道感染二.注意饮食调节三.注意精神调养四.规范化系统治疗、延长治疗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