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爱情的悲剧美学

合集下载

《乱世佳人》:爱情与战争的交织

《乱世佳人》:爱情与战争的交织

《乱世佳人》:爱情与战争的交织1. 引言1.1 概述《乱世佳人》是一部以爱情与战争交织为主题的经典电影,通过展现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庄园主婚姻家庭的生活,深受观众喜欢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该电影巧妙地将个人感情与大时代背景相结合,既展现了爱情的力量和坚韧性,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变化。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爱情与战争的背景、爱情与战争的交织、对爱情和战争的深思与反思、结论。

通过这五个部分,我们将全面探讨《乱世佳人》中爱情与战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从中提取出对现实生活具有启示作用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乱世佳人》这一经典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爱情与战争之间不可分割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对于社会背景、历史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梳理,我们将探究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如何在战争中发展和面对挑战,以及爱情对冲突和战争后果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将从更深层次上思考爱情对人性的塑造作用、战争所带来的伤害与代价,并进行关于和平、和谐以及人性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考。

通过全面分析和探讨,《乱世佳人》所呈现出来的深刻内涵将为读者提供有关爱情与战争之间复杂关系的启示和警示,并引发观众对该经典作品的深入评价与影响。

2. 爱情与战争的背景:2.1 社会背景:《乱世佳人》这部小说以及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都发生在美国南部的亚特兰大市,时间设定为内战时期。

当时的美国南方是一个以种植园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奴隶制度是该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方精英阶层依靠种植农作物如棉花、甘蔗等获取巨额财富,而这些经济活动则需要大量奴隶劳动力来支撑。

因此,《乱世佳人》中展示了一幅种植园主家族繁荣与衰败交替的社会景象。

2.2 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1861-1865)期间,这场战争是南北双方之间关于联邦权力和奴隶制问题产生的武装冲突。

南方各州认为联邦政府干涉他们领土事务,损害了他们自主权利,并保护了奴隶制度。

而北方则主张强化联邦政府权威,并逐步废除奴隶制度。

“_守”与“_攻”——中西古典爱情悲剧叙事比较

“_守”与“_攻”——中西古典爱情悲剧叙事比较

| 中外互鉴“守”与“攻”——中西古典爱情悲剧叙事比较□蔡青青/文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型之一。

其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

悲剧中的角色,在面对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自我保护的本能,能够作为一面镜子,让人类反观自身。

由于人类面对的命运、环境、社会等,有其固有优势,在它们面前,人类是相对弱势的。

悲剧理论家认为人类天然就有悲剧性。

张法在《中西美学文化精神》中说:“挑战的非理性和应战的超理性相加就是人类的悲剧性。

[1]”爱情代表着人类最美的理想和最具破坏性的原欲,和其他欲求相比,爱情总是令人着迷。

中人与西人的爱与原欲生来相同,然而,爱情故事,尤其是古典爱情悲剧故事,与其他任何属人的故事一样,都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存在于随时空变化的现实而逐渐形成、愈发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当中。

因此,由人类爱欲本能所激发的爱情,落入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就呈现出迥异的过程和面貌。

“同根”而“异壤”,这就是中西古典爱情悲剧之所以常常被拿来比较的缘由。

在中西古典爱情悲剧作品中,作者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男女主人公相爱→爱情受到阻挠→抗争→抗争失败”的总体叙事结构。

这些作品在描写爱情的可贵、困难的巨大以及恋人长相厮守的决心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然而,中西方在更为具体的叙事情节上又普遍存在差异,包括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社会对恋人们的反应以及故事最终结局等。

这些差异背后不仅暗含着不同文化背景对挑战自身权威的事物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伦理背景与民族审美态度对爱情悲剧作品的浸润与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文基于此,对中西古典爱情悲剧叙事进行比较。

1 中西古典爱情悲剧叙事比较1.1《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梁祝》就内容来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的主旨都是赞颂誓死不渝的爱情。

二者在叙事内容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比如男女主人公都是自由恋爱、爱情都遭到巨大挫折、在爱情无望之下都选择了殉情等。

当战争遇到爱情

当战争遇到爱情

当战争遇到爱情——关于影片《生死朗读》和《魂断蓝桥》中的悲剧艺术广电80902090033137 薛源【摘要】即使沧海桑田,亦有至死不渝的爱情;只要人类存在,不管是哪个时期、哪个年代,体验爱情的人们就会飞蛾扑火。

《生死朗读》是一部纳粹题裁的影片,以小人物的爱情故事和人生经历为线索,撇开战争场面,从纳粹集团的“平庸的参与者”的角度对那段历史进行了缜密、深刻的反思,以小见大,震撼人心,所表现的主题思想,来自于对历史的深思,更来自于对人性的窥探。

而电影《魂断蓝桥》不可否认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巧妙地利用了死亡的花蕾铸就了不朽的经典。

【关键词】悲剧艺术时代性格命运悲剧是个美学范畴,从异域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凄婉动人的《泰坦尼克号》到情深意暖的《人鬼情未了》,悲剧总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悲哀、同情和憧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和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人生毁灭给人看。

”《生死朗读》是一部讲述以爱的名义卷入罪责救赎的忘年之恋,不仅是男女之间的情感纠葛,而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罪恶与惩罚、仇恨和宽恕的影片。

正因为添加了历史苦涩和沉重的色彩,才流淌出了一席扣人心弦的真挚。

而《魂断蓝桥》正是凭借着柔弱女性的那种“花钿委地无人收”“碧玉破碎屑纷纷”的哀婉、凄清之美带给人们的酸楚和揪心,使它超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圆满结局所赋予的短暂兴奋、安慰和喜悦。

这两部关于战争与爱情的影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制度的无情。

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引起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命运的不同角度来具体阐释这两部影片中的悲剧艺术。

一、时代悲剧或许时代悲剧可以划进命运悲剧的范畴,但我认为又稍有不同,因为前者中,人物是置身大时代中被迫选择,而后者则是命中注定的无法选择。

《生死朗读》中除却爱情,还有另一个深刻的主题——对人性与战争罪恶的探讨。

乱世佳人爱情与战争的纷争

乱世佳人爱情与战争的纷争

乱世佳人爱情与战争的纷争乱世佳人:爱情与战争的纷争(正文)在电影史上,有一部作品长久以来都被誉为经典之作,《乱世佳人》。

这部由Victor Fleming导演的电影于1939年首次上映,它讲述了一个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发生的爱情故事,同时也揭示了战争所带来的困境和痛苦。

影片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爱情和战争交织的纷争。

爱情,是影片中最为耀眼和动人的主题之一。

故事的主人公斯嘉丽·奥哈拉是一个坚强、勇敢而执着的女性形象。

她爱慕阿什利·威尔克斯,但阿什利却选择了淑女般的梅兰妮·汉密尔顿。

虽然面对爱情的挫折,斯嘉丽仍然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与富有魅力的瑞德·巴特勒相遇,并逐渐发现他的真心和对她的爱。

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情感绵长而复杂。

然而战争的到来改变了一切。

爱情与战争在影片中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

南北战争为影片营造了紧张的背景,同时也给爱情带来了巨大的磨难。

战争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斗争,更是每一个人心中的纷争和挣扎。

斯嘉丽不仅要经历心爱的人如阿什利的离去,还要承受着战争的残酷,贫困的生活和家庭的破碎。

这种种困境与纷争使得斯嘉丽变得更加坚强和无畏,她甚至愿意用任何方法来保护自己和挚爱的人。

纵观整个影片,我们可以看到爱情和战争之间的悖论。

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死亡和痛苦,而爱情则给予他们希望和温暖。

斯嘉丽在自己与瑞德的爱情中找到了一份安慰,她学会了依靠和相信。

然而,战争又一次将他们分离,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痛苦和失落。

除了爱情与战争的纷争,影片中展现了战争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化矛盾。

南北战争不仅仅是两个地区间的斗争,也涉及到不同社会阶层和种族之间的冲突。

影片中描绘的当时南方社会的体制和种族歧视问题显示了战争对社会结构的冲击。

战争不仅仅让人们身心受创,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世界观。

斯嘉丽作为一个有意识的女性形象,在战争时期体现了强烈的进取和独立精神,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断为自己的家庭和社会寻找出路。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美学意蕴中国古典爱情悲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以及爱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中国古典爱情悲剧的审美情感、美学意蕴和现代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深入理解这一文学题材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通常以抒情为主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复杂情感。

这些情感类型包括爱慕、思念、忠贞、怨恨、痛苦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作品里。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表现出了真挚、深沉的情感,也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则表达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和遗憾。

这些情感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有的则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表现。

这些情感既有温柔、细腻的一面,也有激情、执着的一面,充分展示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这些情感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如真诚、美好、感人心魄等,使读者在感受故事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人性的美好和生命的力量。

中国古典爱情悲剧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些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红楼梦》、《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经典之作。

在文学方面,这些作品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悲伤,表现了人类对爱情的复杂情感和追求。

同时,它们也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合理现象,如封建礼教、门第观念等,为后人提供了对过去的反思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哲学方面,这些作品所表现的的爱情悲剧中蕴含着对生命、人性和命运的探索。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在极尽荣华富贵中却深感人生的虚无和幻灭,体现出作者对人生无常和世事难料的感慨。

而《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在面临爱情与道德的抉择时,勇敢地选择了爱情,体现了作者对爱情的重视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作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道德、命运的深入思考。

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

从美学角度赏析电影《特洛伊》-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浅论电影《特洛伊》的悲剧美西方的伟大哲人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诗学》中对悲剧有着这样的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而电影《特洛伊》虽然是基于《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关于对特洛伊战争的记叙,但是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却又和《荷马史诗》有着大相径庭的手法。

首先,是在电影的开端,观众的视角是从战争结束后随着一只狗而慢慢转移,随着狗在海滩的奔跑,我们看到整个持续十年特洛伊战争的带来的结果,整个特洛伊城都已被希腊联军烧杀抢掠一空,海滩上到处都是战死的战士的尸体。

唯一活着的生物也就只有这条曾经在特洛伊城生活的狗了。

随即,随着电影中视角的转换,场面回到了战争开始的前夕,即特洛伊城的老国王普里阿摩斯为了和希腊诸国的和平相处,派自己的两个王子去希腊的斯巴达同斯巴达国王议和。

而阿伽门农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统帅全希腊的野心在征战。

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见识到了阿喀琉斯举世无的双勇武以及他桀骜不逊的性格。

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对手萨色里英雄巴古力斯,阿喀琉斯仅用一招就程功将他击杀。

但面对萨色里国王的归附时,阿喀琉斯自傲地说道:“我不是他(阿伽门农)的战士,我只为自己的荣誉而战。

”而这样的勇武,和对荣誉的重视也注定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必定会为了建立属于自己永垂不朽的荣誉而展现自己的武艺。

而这,也是《特洛伊》中最为主要的一种悲剧性,即命运悲剧。

在《特洛伊》中,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的命运悲剧,所以,海伦必定会被帕里斯带回特洛伊,而赫克托耳和阿喀琉斯也必定会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死去。

所以当画面转到希腊诸国准备组成联军攻打特洛伊时,尽管阿喀琉斯知道自己的母亲海洋女神忒提斯对自己的未来的两个预言,也知道自己如果参加特洛伊战争是必死的结果时,他还是依旧选择的参战,因为对他而言,荣誉远比自己的生命重要。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美术作品中的悲剧美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美术作品中的悲剧美

美术作 品的悲剧美更具情感传达 、 震撼心
灵 的 作 用 。 这 种 悲剧 美 的展 现 直 抵 人 们
在 中国抗 日战争时期 , 困苦 、 死亡 、 国 土 的沦 陷等 悲惨 的境遇使 美 术工作者 坚 决用手 中的画笔作为武器 , 创作 了一批渗 透 着深 刻悲剧性 的美术作 品。这 些美 术
画高 2 米、 长2 7 米, 再现 了劳动人 民 的饥 饿、 疾病、 背 井离 乡的现 实生活悲剧, 将人 民的痛毫 无保 留地 展现 。此 画一经展 出 便 引起 巨大反 响, 其深刻 的悲剧美痛斥 了 当 时侵 略 者 的 恶行 。还 有 画 家 司徒 乔
经将美好 事物 受到摧残 的悲剧性 毫无保 留地表 现出来, 这种 悲痛 的展现 与丑 的揭 露催 生 了当时人 民更加积极 斗争 的勇 气。 美 术作 品 中的悲剧美 不是从来 就有 的, 它需要具备 特定 的历史 时期。抗 日战 争这 个 内忧 外患 的历史 时期吸 引 了美 术 家正视现 实的 目光, 他们不 由 自主地放弃 了为“ 艺术而艺术” 的 口号, 迫切地将 目光 转移到现 实生活 的悲剧 中。作 品中对美 好事 物的毁灭的描 绘, 更加突显邪 恶的丑 陋、 正 义的 崇高。 悲剧 的力量是 强大 的,
民苦难生活 的作 品 已经超越 了苦难本 身, 使 人们更加有力量与侵略者作斗争。 随着抗战 的展开 与深入 , 抗 日根据地 开展 了轰轰烈烈的美术 工作 , 艺术家创作 以木刻为 主体 的版 画, 培养 出了大量美术 人才 , 这 时期 出现 了罗工柳 、 彦涵、 古元 、 胡 一川 、 沃渣 、 江 丰、 陈铁 耕 、 焦心 河等版 画家。他们始终贯彻着现 实主义 , 真实地 反映生活 的艺术理念。其 中彦涵版 画《 狼 牙 山五壮士》 歌颂 了五位八 路军英雄在战 斗 中临危 不惧 , 英 勇 阻击 , 面对敌人 的步

战争小说的死亡意识与悲剧叙事——以《永别了武器》为例

战争小说的死亡意识与悲剧叙事——以《永别了武器》为例

第9卷第5期2 0 17年9月南阳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N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Yol.9 No.5Sep.2017战争小说的死亡意识与悲剧叙事—以《永别了,武器》为例王臻(南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04)摘要:《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战争三部曲之一,以战争与爱情为双重线索,描写了战争中无处隐匿的死亡意 识以及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故事的主题提炼、形象设定、结构安排和悲剧结局等都渗透着对死亡意 识的阐释、对悲剧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担忧。

故事的悲剧叙事是对战争时代悲剧现实的审美把 握,体现了创作者的悲剧精神,促使我们更深刻地思考悲剧产生的根源,叙述悲剧带来的苦痛,探索人类文明的救 赎之路,从而领会作品的艺术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战争;死亡意识;悲剧叙事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5132(2017)05 -0103 -04《永别了,武器》系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战争 三部曲之一,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故事以 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救护车驾驶员亨利和英国女护士凯瑟琳的爱情悲剧,进 而阐释了战争中人类的悲剧命运。

年轻的亨利怀着 满腔热情参加被美国誉为圣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但经历的却是残酷的战争中不断的杀戮。

颓废、悲 观和绝望使他的精神受到巨大的冲击。

战争中持续 不断的、残暴的、欺人的罪恶使亨利对政府所宣称的 战争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丧失了归属感。

在战争 中受伤后,亨利与照顾他的凯瑟琳相识相爱,彼此慰 藉,最终逃离战争,在中立国瑞士度过了一段平静的 生活,故事以凯瑟琳的难产死亡而告终。

一场淅淅 沥沥的春雨结朿了一切美好的憧憬,绝望的追求化 作了一片虚无。

故事中的主题提炼、形象设定、结构 安排和故事结局等都渗透着对死亡意识的阐释、对 悲剧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类精神生存状态的担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与爱情的悲剧美学——海明威《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摘要:《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战争小说,但是它里面交织着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恋爱故事,使它又成为一部爱情小说。

作者经过一系列艺术的建构处理,将战争(以它的参加者为代表)与爱情二者相互矛盾却又彼此牵连的事物交织在一起,两个主题,两个线索,最终走向一个共同的终结。

关键词:战争与爱情;平行;对立;悲剧
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悲观、怀疑、绝望)的代表作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美国一代青年产生了巨大冲击——归属感的丧失。

从以高涨的热情参军,到以颓废的心态厌战反战,这是一代美国青年精神流变的过程。

海明威是这种精神流变的典型。

他曾经写到:“这些战争年头,发生了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最大规模、最凶残、指挥最糟糕的屠杀。

……我这一辈子见过不少战争。

我对它深恶痛绝。

……战争在内心造成的创伤,愈合起来是非常缓慢的。

”纵观他的著作,不乏大量关于战争的作品,其中最能反映这段历史,也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别了,武器》。

1《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战争小说,但是它里面交织着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的恋爱故事,使它又成为一部爱情小说。

但是作者经过一系列艺术的建构处理,将战争(以它的参加者为代表)与爱情二者相互矛盾却又彼此牵连的事物交织在一起,两个主题,两个线索,最终走向一个共同的终结。

同时,《永别了,武器》也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一部切中了时代脉点的悲剧,悲伤、悲观、悲怆之情充溢着作品始终,悲剧之悲吸引和感动了无数人。

海明威承认:“这本书是一部悲剧,这个事实没有使我不愉快,因为我相信,人生就是一部悲剧,也知道人生只能有一个结局。

”在小说中,海明威通过一系列关于战争与爱情的情节冲突的描述,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在战争与爱情的平行与对立中被战争摧毁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亨利是贯穿整个故事的脉络。

小说通过让他参战,与战争发生联系;同样,又通过让他恋爱,与爱情紧密结合。

亨利经过战争与爱情,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战争中,亨利从参战,到作战、受伤、养伤、撤退,到最后离开。

爱情中,亨利从调情,到真正恋爱、怀孕、划船到瑞士生孩子,最后难产死亡。

二者相互平行又对立。

相互作用,共同进步。

小说从第一章起就开始描写两个对立的世界。

一方面是辛苦地风尘跋涉的士兵,另一方面是安坐在小轿车里的矮小国王,接着又报道部队里传染瘟疫,还讽刺地加了句“结果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

战争是由无数的牺牲成就的,但是“只”死了七千人,这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立。

之后“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陆,士兵们走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页”到“他(国王)几乎天天这样子来视察战况,无奈战况不佳”,所有这些描写都为下面做了铺垫:战争从来都不是好的。

作为参战的战士,在起始的阶段,都是一种调情,胡闹,并显得那么极不协调的轻松自如。

美国在二十世纪初期,帝国主义战争从天而降,战争并不是吉祥、幸福的象征。

在青年和一般人看来,战争先是彼此“调情”,然后反目,再打起来,“玩一种财富与生命的新鲜游戏”。

主人公亨利是在意大利参战的美国人。

他在第一年夏天参战,第二年他开救护车,无所事事,“本来自以为很重要。

现在才明白,有没有并没有多大的关系”。

少校批准他度假。

在假期里,他没有去教士一再叮嘱他去的意大利北国,而是去“烟酒刺人的咖啡店,晚上房子总是摇个不停。

夜间醉了酒躺在床上,体会到人生的一切都是这样。

在黑暗中,世界显得都是不实在的,而且这样令人兴奋,所以你不得不又装得假痴假呆,糊里糊涂,认为这就是一切的一切,天不管,地不管。

怀着这样的心情从睡梦中醒来,早晨一到,一切消逝,触目都是尖锐的、苛刻的、清楚的现实。

他们抱着一幅玩世不恭的态度,参战人员在前线闲得“无聊”。

例如,士兵们总在想要不是梅毒,要不就用石头自伤致残去住院。

雷那蒂中尉所关心的是“这儿有没有好看的娘们”,他正准备去找一个结婚。

参战的人都是这样一种状态。

就爱情而言,亨利中尉与巴克莱女士(凯瑟琳)的罗曼蒂克情缘几乎同时开始了。

他们第一次见面也是在凯瑟琳伤感的故事中度过的。

“细藤条的主人(凯瑟琳的未婚夫)去年阵亡了”,她后悔没有给他快乐,同样感到目前的战争是“一条胡闹的战线”。

第二次见面,亨利尽管挨了一记耳光,但“自己很有把握,好像是在下棋,所有步数,早已看得清清
楚楚”,凯瑟琳爱上了亨利。

但再次见到凯瑟琳的时候,亨利知道他“并不爱凯瑟琳,也没有任何爱她的念头。

这是一场游戏,就象打桥牌一样,没有人提起你下的赌注究竟是什么,我倒满不在意。

”故事的开篇就是这样,几乎都处在“打赌,无聊,胡闹”;都是逢场作戏;都是那么罗曼蒂克,又同时都那么不堪一击。

这一切就像是轻喜剧的开场:滑稽。

但这所有都似乎在等待着,准备走向其实际程序,走向战争与爱情的风暴。

战争与爱情之后就进入了各自合乎逻辑的阶段。

这两方面既平行又对立。

首先,在战争方面,实战开始,亨利在炮战中受伤,在战地医院作了包扎之后被送去米兰的美国医院治疗,在那里呆了一个夏天,等到他重返前线时已是秋天,德军15个师进攻,“德军和奥军突破了北面的阵地,现在正向西维特尔和乌迪内挺进。

撤退倒很有秩序,并不比进兵时更混乱一点。

”亨利撤退时途经一处断木桥,桥端的宪兵、战地警察在处决离队的军官。

他们误以为亨利是离队军官,当“宪兵打量那些新抓来的军官”时,他“跳河”逃跑了。

当他回到米兰时,又有警察逮捕他,面对种种的情形,亨利面前只有一条路可以走了,那就是离开意大利。

在爱情方面,亨利受伤回米兰医院治疗时,又见到了凯瑟琳,他“爱她爱得疯了,简直不敢相信她真的就在跟前,紧紧地抱住她”。

他们真正恋爱了,“只要相互接触一下,便觉得快活幸福”。

如果说和平时期分享爱情的甜蜜是每个人的起码权利,那么在战时,这种分享则显得弥足珍贵和与众不同了。

夏季过去了,在医院的属于两个人的幸福时光也要结束了,亨利接到“返回前线”的通知时,凯瑟琳发现自己怀孕了,而且坚决要把孩子生下来。

亨利从战场上逃回来之后,他们两个只能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寻找一个生产地了。

战争的丑与恶和爱情的美与善齐头并进地发展,不断把亨利推向做出最后抉择的顶点。

亨利做出了最后抉择:“我摘掉了星徽,那是为了方便。

星徽与荣誉无关。

我不反对荣誉。

我不干了。

”亨利取得了“单独和平”,独自告别了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与爱情最终走向了一致,他们都需要一个远离战争,同时又能快乐生活的地方——瑞士,这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

但希望只是向他们露了一下笑脸,然后又消失在人生的帷幕之后。

战争与爱情,在主观上期望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但客观上,战争粉碎了爱情。

战争的残酷,并不意味着“只要远离它你就高枕无忧了”。

战争与爱情也必须面对由情感世界向严肃世界的转移。

小说中,参战的人一直处在厌战,诅咒的氛围之中。

凯瑟琳预感“支持不住了”;得肠疝而掉队的士兵不想继续在前线,亨利建议他撞伤脑袋以求呆在医院;一心要治病救人的医生雷那蒂也认为“有一种人总在制造战争”,“这战争可把我折磨死了,我给它弄得郁郁不乐”,“这该死的一切都见鬼去吧”;就连亨利也认为“这场战争根本就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祈祷上帝让她结束”。

但是战争真正降临到他们身上,他们就身不由己地由自己的“情感世界”转移到“严肃世界”。

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

身处在战争中的“他们”没有选择,只有失败、伤残和死亡。

凯瑟琳难产死亡;得肠疝的士兵用石头把头撞伤;雷那蒂在大撤退时被枪毙;亨利受伤,最后也差点被枪毙。

爱情方面,凯瑟琳有一个谈了八年感情的未婚夫,但是一进入战争,她就永远失去他了。

她和亨利的情感世界是丰富和疯狂的,在瑞士,他们“田园式”的快乐时光一度使读者忘却了战争的残酷,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但是最终她的“难产和死亡”不能说和战争“无任何联系”。

在战争下紧张的心理和流离的生活不能不使读者承认,偶然之中存在着某种必然。

在“战争与爱情”的运行中,总是战争这个魔鬼袭入爱情的王国,是战争的逐步升级把爱情王国一步步打得粉碎,把主人公逼得无路可走,并非是爱情阻碍了战争。

海明威通过朴素的现实主义和诗化的语言结合来表现强烈的反战主题,同时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悲剧爱情故事。

在战争与爱情既平行又对立的前行状态中,给读者呈现出两种世界:一种是健康、和平和秩序的世界;一种是伤残、战乱和悲哀无序的世界。

二者的矛盾对立使一方脱离平衡,从而悲剧产生。

悲剧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性的。

悲剧人物的生命毁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在悲剧人物身上发现了自身所蕴藏的全部能量,激发人们去继承悲剧任务未竟的事业;或者促使人们反思,采取积极的行为去改变现实关系,把悲剧性的生存环境转化为有助于生命活动的生存环境。

在悲剧的审美享受中所获得的理性启示是那么的尖锐和现实,体验苦痛,更要超越苦痛,深入理解社会问题,深刻认识悲剧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