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

在中国,语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汉语中的语气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气词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近几十年中的语气词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本文将从语气词的定义开始,总结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其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有关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的展望。

一、义

语气词是指表示语句的某种情绪或语气的词语。它与其他的句法现象不同,而是在表达语言音调、偏见、感情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以“呀”和“哎”为例,它们一般用于表达疑问、惊讶等不同的情绪。

二、究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语气词的研究在中国当中得到了突出的发展。这得益于当时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语气词的研究,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其中有几项文献被认为是有重要影响力的,如张志宏编著的《现代汉语核心虚词数量与类型研究》,郑振铎编著的《中国语气词研究》和林欢著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

此后,语气词的研究表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许多新的发现也得到了验证。穆景芳编著的《现代汉语语气词实证研究》指出,语气词的使用是基于语境的,存在着丰富的语用因素。谢志军和刘晓红编著的《汉语句法语气学研究》则关注句法语气学的研究。

三、究成就及未来展望

回顾近几十年来的语气词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很多未知领域。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语气词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可以分析精确的角度。因此,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语气词的研究处于一个可以分析精确的阶段,这对更系统性地研究语气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语气词的研究也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新的理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复句理论、句法分析等。这些理论也为研究语气词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框架,使研究语气词更系统化。

最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方法也应用到了语气词的研究中,例如数据库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检索和分析语气词,为研究语气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论

综上所述,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语气词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为今后语气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研究者可以采用更加精细、系统和全面的方法来探究语气词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实际生活。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 近年来,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重视,从基本语法到自然语言处理,从文字类型到对话模式,都对该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 学者在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上取得的有关研究成果,以期提高学界对该研究领域的认识, 并指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的内容。 首先,关于学界如何确定、归类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声音、义项、文字形式,以及语用 学角度对该类词的分析,学者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成果,最值得一提的是伊顿、张榕等学者 的研究,他们探讨了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基本特征,并将之分类为六类,具体为积极、负向、表达担忧、表示揶揄、表示没有/委婉、反转义词。同时,还借助计算机、统计学等技术 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证实其分类结果,使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划分更加客观、准确。 此外,现代汉语语气词也受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提法,认为它们不仅是表达情感、情 绪的工具,也是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建构的媒介,研究者们将其定义为“具有情感加工功能 的词汇——它们既表达情绪,又传达关系。”从这一角度来看,语气词的实际用途大大超 出了其基本的语法功能,是参与者之间构建关系的重要媒介,从而为汉语交际提供了自然、流动的气氛。 另外,也有一些值得一提的研究结果,如查昆林研究者提出的“三维语气模型”,它 关注“对对象、对形势、对场景”三方面的表达,以便更好地把握汉语的非正式、口语语 体的特征;另一方面,张榕等学者将语气词中的“情感”细分为多种,具体包括愤怒、安慰、礼貌、焦虑等,以便更精准地掌握汉语语气词的表达功能。 总之,近年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的学者均对该领域做出了重要、深入的贡献,为我 们理解、掌握汉语礼貌语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目前学界仍有很多薄弱环节需要完善, 如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汉语语气词的差异、以自然语言处理的方式建立语气词模型等,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这一充满挑战的领域,将对该研究带来新的洞察和贡献。

汉语语气词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类数量较少、几乎可以全部列举、一般不再增加的词类。从《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中可以查找到的语气词不足一百个,仅八十多个;且迄今为止,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数量比较固定,新出现的语气词极少。因此,我们认为语气词是一个封闭词类。 作为封闭词类,语气词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其大多都出现频率高或较高,这也是汉语表达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它可以表达各种语气和口气,并表现出细微的差异。并且一个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而一种语气也可以由多个语气词表达。因此语气词在汉语语法和表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语气词意义比较空灵,使用又多依赖于语用因素,在句法结构上并没有明确的形式依据,使得语气词的研究在很长时间内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近年来,虽然出现了有关这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但由于语气词本身具有复杂性以及学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总难取得共识。不过由于语气词绝对数量有限,是一个封闭词类;这就为语气词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本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一.选择题材的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人类特有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无疑,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然而,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语气词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其原因是语气词的意义过于空灵,即使与同为虚词的其它词类相比其语法意义的难以捉摸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由于上述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文对语气词的语音、作用等问题进行考察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我本人对语气词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 本文注意研究三个典型的语气词:"了、呢、吧"。最后我们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三.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语气词,尤其是这些典型的语气词"了、吧、呢"四.研究任务 第一:研究语气词的语音、作用 第二:研究语气词"了、吧、呢" 第三: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时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办法。 五.研究范围 为了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研究。但是由于时间所限本文研究的范围较小,研究时间较短。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研究 第三章: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纠正办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啊,吗”的研究201404...

学位论文 学生姓名:丁乂宇 专业:对外汉语 学号: 导师姓名:陈克禄 二〇一四年四月 摘要

以往关于对外汉语语气词“呢、吧、吗、啊”的分析研究存在过于概括和过于繁杂两种倾向。本文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整理了“呢、吧、吗、啊”的意义、用法以及偏误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教材编排建议和教学研究建议。希望对对外汉语语气词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气词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气词“呢,吧,啊,吗”的研究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语言是一门学科的同时更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留学生提高使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的其他语言,汉语中的虚词特别多,这是因为汉语既缺乏形态标志和曲折变化,同时也没有豁着形式。因此,虚词便成为现代汉语中十分具有重要性的表达手段。[1]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大多数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通常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越高的虚词,就越是难以讲清楚它的用法和意义,有时甚至因为给学生们讲得不准确而带来误导,从而引发新的错误。如今,对外汉语的虚词教学己经逐步地从语法教学中单独被列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这体现了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对外汉汉语语气词教学的重大进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留学生虽然在讲汉语时字正腔圆,但是我们听起来依然觉得不地道、生硬。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使用语气词。由此可见,对外汉语语气词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加强对外汉语中语气词的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语感,同时还会使他们的口音听起来更地道。 1.2 研究范围和任务 1.2.1研究范围 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气词有六个,它们分别为:了、的、呢、吗、啊、吧。在本文中,我们将选择“呢”“吧”“吗”“吗”这四个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与意义相对较为广泛和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相似性的语气词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呢”“吧”“吗”“啊”这四个语气词的分析研究,来为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1.2.2本文要解决的任务 (1)对语气词“呢”“吧”“吗”“啊”的意义、用法以及偏误分析进行研究。 (2)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材研究建议和教学研究建议。 二、语气词“呢,吧,啊,吗” 2.1意义和用法

语气词研究

一.选题理由 语气范畴是语法范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人类语言交际过程中语气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气范畴的研究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要研究语气范畴,语气词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研究之一,因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再说,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语气词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由于上术的理由,我就决定选择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该题。 二.研究目的 本论文对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等各种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考察作出合理的解释。这些分析和考察不仅有利于对语气词本身的认识也有利于汉语信息处理和对外汉语教学。本论文注意研究一些典型的语气词,如"了、呢、吧、的、吗"本文也把汉语语气词和越语语气词进行对比并分析越南学生在使用语气词的常见错误及提出纠正法。 四.研究任务 第一:对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进行比较全面考察 第二:研究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 第三:研究语气词"了、吧、呢、的" 第四:介绍越南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中常见的错误并提出纠正法。 六.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但因为本论文的特征所以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使用并结合这几个方法:收集、分析、综合、调查统计等研究方法。

七.论文结构: 本论文包括三章: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第二章:语气词的语音、结构、作用的研究 第三章:语气词"了、吧、呢`、的"的研究 第一章:现代汉语语气词的概说 1. 语气词的基本性质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表情达意。不同的句子表示不同的意思,首先是凭借不同语义内容的词语。语言还有转情的功能,比如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说出来情态和作用就不一样。具有语气词使汉语有别于一部分印欧语系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在语气系统中语气词可以单独或与其他结构成分一起表示各种不同的语气。作为现代汉语中一个独立的词类语气词表现出来的语法性质可以归纳为三点: 1.1.语气词后一般有语音停顿。 以前各位学者对语气词语法性质的论述总是强调"语气词一般位于句未"这一点。近些年来,有学者再次提出了句中语气词的问题。不管是句未语气词还是句中语气词都是用在语气的停顿处。 跟聪明的人啊,我也不抖机灵儿了。 1.2.语气词可以连用:语气词的连用涉及到好几个问题: (1)能够连用的语气词是指位于句未的语气词,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一般都不能连用。 (2)能够连用的语气词主要是但音节的典型的六个语气词,即"的、了、吧、呢、吗、啊"双音节的语气词一般不能连用。

现代汉语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资料合集 目录 一、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界定标准 二、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 三、现代汉语语气词“吗呢吧啊”的初步考察 四、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述评 五、现代汉语语气词“吗”“呢”“吧”“啊”的初步考察 六、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规范问题 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界定标准 在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仅可以表达情感和态度,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在界定现代汉语语气词时,需要明确一些重要的标准。 语气词是一种虚词,在句子中不充当任何成分,但可以表达各种语气。例如,“吗”、“了”、“呢”、“吧”等都是常见的现代汉语语气词。这些语气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如疑问、肯定、委婉、惊讶等。

语气词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吗”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语气,“了”用于陈述句中表示肯定语气,“呢”用于特殊疑问句中表示疑问和委婉的语气,“吧”用于祈使句中表示请求或劝告的语气等。第三,语气词的界定标准可以从语法、音质、音位和语义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首先从语法方面来说,语气词通常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而且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动词或名词等实词。例如,“是吗”、“对吧”、“了吗”等都是由语气词和实词组合而成的。语气词还可以用来连接句子和句子、段落和段落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次从音质和音位方面来说,语气词通常是由轻音节或轻声调组成的。例如,“吧”的发音比较轻,而“了”则可以用轻读或重读来表达不同的语气。有些语气词还可以通过语调和音质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态度。 最后从语义方面来说,语气词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和意图等。例如,“吗”用于疑问句中表达疑问的语气,“了”用于陈述句中表达肯定的语气,“呢”用于特殊疑问句中表达委婉的语气,“吧”用于祈使句中表达请求或劝告的语气等。 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语法、音质、音位和语义等方面。这些标准可以用来判断一个词是否为语气词以及它所表达的语气类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 在中国,语言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汉语中的语气词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气词的研究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近几十年中的语气词研究进行总结和梳理。本文将从语气词的定义开始,总结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其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最后提出有关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的展望。 一、义 语气词是指表示语句的某种情绪或语气的词语。它与其他的句法现象不同,而是在表达语言音调、偏见、感情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以“呀”和“哎”为例,它们一般用于表达疑问、惊讶等不同的情绪。 二、究发展历程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语气词的研究在中国当中得到了突出的发展。这得益于当时许多学者开始关注语气词的研究,他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论文。其中有几项文献被认为是有重要影响力的,如张志宏编著的《现代汉语核心虚词数量与类型研究》,郑振铎编著的《中国语气词研究》和林欢著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 此后,语气词的研究表现出了蓬勃的发展势头,研究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同时,许多新的发现也得到了验证。穆景芳编著的《现代汉语语气词实证研究》指出,语气词的使用是基于语境的,存在着丰富的语用因素。谢志军和刘晓红编著的《汉语句法语气学研究》则关注句法语气学的研究。

三、究成就及未来展望 回顾近几十年来的语气词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很多未知领域。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语气词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可以分析精确的角度。因此,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语气词的研究处于一个可以分析精确的阶段,这对更系统性地研究语气词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语气词的研究也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很大进展,许多新的理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复句理论、句法分析等。这些理论也为研究语气词提供了有用的理论框架,使研究语气词更系统化。 最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研究方法也应用到了语气词的研究中,例如数据库技术、文本挖掘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检索和分析语气词,为研究语气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论 综上所述,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语气词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学术界已经取得了划时代的进步,为今后语气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研究者可以采用更加精细、系统和全面的方法来探究语气词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实际生活。

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

语气词的意义和功能 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意义和功能研究 汉语语气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过去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碍于汉语的独特性与复杂性,时至今日,学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未能达成共识。例如汉语中各语气词的核心语法义到底是什么?该如何界定?作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频繁,分布最广的语气 词,“啊”的核心语法义一直都有争议。文献显示,过去对“啊”核心语法义的描述众多,失于零散,难以统一。鉴于以往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视角,以及汉语语气研究中“随文释义”方法传统的制约,本研究拟结合当前国内外对语法、语义、语用三者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Ariel(2008,2010)的编码-推论模式,从语法-语用互动视角,通过考察大量的语料,探究“啊”的核心语法义,及其语用意义与功能。具体而言,本研究拟探讨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用在哪些句法位置中?“啊”句具有什么样的句法、语义特征?(2)现代汉语语气词“啊”的核心语法意义是什么?(3)现代汉语语气词“啊”在具体语境中表达哪些不同的语用意义?本研究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通过语料库获取语料,对收集到的5234个“啊”用例进行了分析。采用四个步骤:第一步,对“啊”的句法位置进行标注;第二步,对不同位置中“啊”的用例进行单项和综合数据统计;第三步,对“啊”在不同位置的意义及功能进行分析;第四步,考察“啊”不同的意义和功能所指向的语法意义,同时结合语境因素考察其表达的语用意义。通过定性定量分析本研究发现:(1)现代汉语中语气词“啊”用在四种不同句式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以及祈使句。“啊”在陈述句、感叹句中的位置特别灵活,可用于从句末到靠近句子述谓成分一端,再到靠近句子非述谓成分一端,最后到句首的多个句法位置中。而在祈使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浅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浅析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属于虚词范畴,过去人们往往对之研究较少。但随着语 气词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人们近来开始注重相关的研究。目前的语气词研究还存 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后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评析 我国对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是因为语气词属于虚词,数量不多,且表达的意义较为灵活多变,语法功能也较为复杂,算是比较封闭的词类, 人们一般不把语气词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挖掘。 一、语气词的名称起源 汉语中语气词的名称起源很早,但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其仍然在“虚词”这个 大家庭之中。真正使用“语气词”这个名称,是在近现代汉语中。当然,有人称之 为“语气词”,也有人称之为“语气助词”。本文认为,“语气词”和“语气助词”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不能简单地随意选择,它体现了词类归属、词类体系和术语规范等 一系列差异。由于我们所研究的词是可以粘贴在句子之后并可以连用的,而一般 的助词只能粘贴在词和短语之后且不可以连用,因此,本文倾向于将这些词称为“语气词”,而非“语气助词”。 二、语气词的归类 虽然语气词数量不算多,但其归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语 气词的界定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也有人认为:“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了,表示语气”。也有人说:“语气词的功能如下:(一)置于句末。(二)有些 语气词可以置于句中停顿前。(三)置于另一语气词前。”这些不同的观点,事实上都包含了两个中心含义: 一是置于句末( 或句中停顿处) ,二是表示语气。但是,这样界定的语气词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使用。比如说,在遇到下列情形时就比较 难以处理:1.别把钱撕了。2.他是昨天来的。3.那不是你的! 这三句中句末的“了”、“的”是不是语气词呢?如果只按照上文的界定,它们就具备成为语气词的资格。 但是,目前我国语言学界的主流观点却认为:1.句末的“了”是动态助词;2.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的”是“的字短语”的组成部分;3.句末的“的”有争议,认为是语 气词的和认为是结构助词的都有。 为什么单单对语气词进行界定时不从其语法功能出发来进行呢?那是因为语 气词没有实际意义,也不是句法结构成分,不和句子中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 无法用鉴定字或组合特征来测定,找不到切入点。因此,传统的语气词界定存在 很大的缺陷。为提高效率,在语气词鉴别时,不需要对被检测片断的句法位置进 行全面试验,只要有一种情况可以出现在被包容状态,或者说这个片断如果可以 选择主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即可确定此片断 句末的词不是语气词。二是同质类推原则。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 很多学者专注于研究语气词的语气意义,但人们很快发现,其语气意义的研 究并非一项独立存在的研究,因为语气词在句中分布非常灵活机动,语气意义难 以简单地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语气意义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语气词在句中 的具体分布情况。 据《马氏文通》所言,语气词是位于句末的。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

语气词啊的研究

语气词“啊”的研究 【摘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汉字“啊”的使用频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不同的语境中,“啊”的词性也会相应发生变化。当它单独使用可以帮助人们表达附加意义,使表达内容感情色彩更加丰富明显。因此,“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重要一笔。 【关键词】辨析、语音学、规范 一、语气词“啊”与感叹词“啊”的辨析 啊,叹词,表示赞叹或惊异。在不同读音中,“啊”具有不同理解。大多数留学生由于语言知识有限,不能依据不同的的背景来选择“啊“的读音,因此通常会造成使用上的偏误。同时,除了读音问题之外,在“啊”使用过程中也仍须注意语境问题,使之可以在表达感叹的基础之上,结合后面出现的句子,通过丰富的语音变化来表达出不同的意义。 “啊”在词类中既属于拟声词中的叹词,即表示感叹和呼应的声音又属于语气助词,即附在句子末尾表示某种语气。通过分析发现,“啊”字在很多句子中充当了很特殊的又很重要的角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且从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啊”以“āáǎà”四个声调使用时,其词性多是以叹词为主,而当“啊”以“a”使用时,则更偏重于作为语气助词出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啊”字在句中的作用以及对语义的影响,可以说他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我们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1)二者读音不同。“啊”作为语气助词一般读轻声,如“千万小心啊!”而叹词“啊”一般不读轻声,读本音。如“啊!真漂亮”。(2)语法特点不同。语气助词“啊”一般附在句末或句中的停顿处,不作句子成分;而叹词“啊”经常独立于句子结构之外,不跟任何词语发生基本的句法结构关系,充当句子的独立成分。如“你来啊!”“啊,上课了”。前者的“啊”附在句末,不作句子成分,是语气助词;后者的“啊”独立于句子的结构之外,充当独立成分,是叹词。 二、语气词“啊”的音变的语音学原理 关于语气词“啊”的音变,各种现代汉语教材均早有定论,且说法基本一致。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因此,想从音变的原理出发重新深入探讨一下这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 1.汉语:汉民族的语言。 2.现代汉语: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3.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典范的现代白 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共同语: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 北方方言做为官府的通用型语言,被传播至了全国各地,发展沦为“官话”; 白话文学作品更多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语言三小属性:社会性、全民性、系统性。 4.文学语言:又称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语言中经过高度加工并符合语法规范的语言。 5.口语:人们在口头上应用领域的语言,具备口语的风格。 6.书面语:用文字写下来的语言,是以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但具有与口语不同的风格。 8.方言: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就是局部地区人们采用的语言。 9.基础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基础的方言。 10.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北京话)吴方言(苏州话)湘方言(长沙话)赣方言(南昌话)客家方言(广东梅县话)闽方言(厦门话)粤方言(广州话)调类最多的方言是粤方言,和普通话 差距最大的是闽粤方言,其次是吴方言,最小的是湘赣客家方言。 11.介绍一下方言与共同语言的关系。 12.现代汉语的特点:(问答题可能会考)(一)语音方面: 1)没复辅音2)元音占优3)音节整齐干净4)存有声调(二)词汇方面1)单音节 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目——眼睛,外交部长——外长2)构词广为运用词根无机法: 词根语素合成词多,例如江河、山峰; 词缀+词根语素合成词少,如石头、袜子。 3)同音语素多:yì存有“亿、极易、亦、意”等个古今语素和字。 (三)语法方面:

1)汉语则表示语法意义的手段并不大用时态,主要用语序和虚词; 2)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原则基本一致; 3)词类和句法成分关系繁杂; 4)量词和语气词十分丰富。 第二章《语音》重点科学知识: 1.语音的性质(即属性):语音是人类说话的声音,是语义的表达形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人类通过发音器官来传递信息的声音。 2.语音的三大属性: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 3.语音的四要素,以及在汉语中的利用情况(了解)1)音高:声音的高低,决定发音体振动的快慢; 2)音强:声音的高低,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决定发音体振动时间的久暂; 4)音色:声音的特色,又叫做音质,也叫做音品,也可以说道就是声音的本质。 4.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 5.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从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注:社会使用价值是语音最重要的价值。 6.辅音:气流经过口腔或烟头受到制约而构成的音素(又叫做子音),共22个。含ng.特别注意:发音时声带振动辅音的就是浊辅音; 声带不振动的是轻辅音。 7.元音:气流振动声带而发出声音,经过口腔和咽头不受到制约而构成的音素。共23个。单元音10个,为丛藓科扭口藓元音13个。 8.声母:位于音节前段,主要由辅音构成。共21个辅音声母和1个零声母。 零声母:在普通话里存有一些音节没辅音声母,习惯上叫做它“零声母”。 9.韵母:位于音节后端,由元音或元音加辅音构成。共39个。p.声调:依附在声韵结构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型式。(不是音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11.辅音和元音的主要区别;(问答题可能会考)1)受阻与否; 2)紧张度; 3)气流强弱;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气词“呢”探析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气词“呢”探析研究汉语语气的表达主要借助于语调、语气词、语气副词以及叹词等。汉语语气词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作为一个数量不多的类别,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汉语语气词在句中可以表达陈述、感叹和疑问等不同功能,有的语气词甚至一词就包含了几项功能。对于不以汉语作为母语,尤其是以语气词极少甚至没有语气词的语言作为母语的人来说,学习汉语语气词是非常困难的,汉语语气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也一直是难点和重点。“呢”便是一个包含了多种功能的典型语气词,它的意义并不容易解释清楚。在研究“呢”的文献中,大都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呢”字溯源;“呢”在疑问句中的性质以及“呢”的意义和用法等。另外,由于在对外汉语教学基础上研究“呢”字的文献非常少,本文除了从以上几个方面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外,会另外回顾有关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气词的文献。 一.“呢”溯源 王力是较早研究“呢”字历史渊源的。他的《汉语史稿》中写道“‘呢’的来源可能是‘那’和‘哩’”,[1]他的另一本书《汉语语法史》则更加明确的表述了“呢”的最初来源是“那”与“哩”。[2]另一位学者吕叔湘先生也是比较早研究“呢”字历史渊源的。他认为“呢”不过是“哩”的变形,而“哩”字亦有其来源,大致说来是这样变化的:在裏→裏→里→哩→呢。 上述两位大家的研究成为了后人研究的基础,例如冯春田继承了王力的观点,并更加深化,认为“呢”是疑问语气词的最初来源,而“呢”字的最初来源是“尔”。[3]继承吕叔湘观点的人则有江蓝生、曹广顺、太田辰夫、孙锡信、俞光中、植田均和齐沪扬等,他们研究了“呢”的直接来源。[4] 由于“呢”字的复杂性,许多学者都认为“呢”可以表达疑问语气和非疑问语气,所以,“呢”应该有两个不同的来源。江蓝生在他的论文《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中说到,表疑问的“呢”来源于“那”、“聻”,表非疑问语气的“呢”来源于“哩”。[5]俞光中、植田均、曹广顺、太田辰夫和孙锡信等都从不同方面考证认为,“呢”字的来源远比“聻”、“那”、“哩”复杂得多。齐沪扬结合了前人的研究,对两个表示不同语气的“呢”的来源进行了勾勒:那、聻(唐、五代)→那(金、元)→那、呢、哩(金、元之后)→呢、哩(明代以后)→那、

借鉴现代汉语浅议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之不足

借鉴现代汉语浅议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之不足语气词是汉语中一类重要的词汇,它能深刻反映说话人的情绪和感受,发挥关键的纽带作用,是建构一定语境、把握语意关系、完善句子意义的词汇元素。因此,研究语气词在语言学乃至于中国古代文艺学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虽然不乏佳作,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 首先,语气词本身的定义仍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目前,针对近代汉语语气词的定义,仍然停留在四类语气词这一抽象层次。但从结构型与理论角度来看,现代汉语语气词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带双引号的语气词;另一类是不带双引号的语气词,如副词、助词等。这种定义更加精准且分类具体,也更有利于研究语气词的发展。 其次,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虽然继承了古代汉语语气词的相关研究成果,但仍有很多疑点有待解决。例如,近代汉语语气词的伦理影响仍有探讨的空间;语气词的动态性研究仍处于萌芽阶段;近代汉语语气词的表达方式及应用研究也还未有系统性研究。 此外,当前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也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研究视野狭窄,局限于中央戏剧、白话文著作的研究,未能及时把握民族地域文艺的表达特点,也未能把握新闻传媒语言、广播电视文艺语言的典型特点,使研究结果没能充分体现语言的地域文化特质。 由此可见,尽管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在此,本文拟从古代语气词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归纳总结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的存在问题,指出近代汉语语气词

研究的不足,以期能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借鉴现代汉语浅议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之不足为主题,探讨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定义、理论、伦理影响、动态性、表达方式和应用等,结合古代语气词研究的经验教训,以目前研究的不足为切入点,揭示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近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的不足,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见解与建议。

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综述

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综述 一、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现状 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数量庞大,但是对于汉语语气词的习得却表现出了明显的困难。 在日常交流中,韩国学生往往会出现语气词使用不当的情况,给沟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由于缺乏汉语语境的熏陶和理解,韩国学生在使用汉语语气词时往往没有准确的语感和语 境把握,导致表达不够自然、流畅。研究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的问题,需要关注韩国 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使用上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二、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影响因素 1.语言背景差异 韩语和汉语在语言体系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语气词的使用上。韩语的语气词 多为后置,而且使用频率较低,主要是通过音调和语气来体现。而汉语中的语气词则是一 种独立的词类,使用频率较高,对语句的语气和情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韩国学生习得 汉语语气词时需要克服语言背景差异带来的困难。 2.学习环境限制 韩国学生通常学习汉语的环境受限,在韩国境内的汉语教学大多停留在书面语和基础 交际用语的阶段,对实际的语言运用和语境的感知能力培养不足。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和 情境体验,韩国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习得和运用能力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3.文化认知差异 韩国与中国的文化差异较大,其中包括语言和语气的使用习惯。学生在学习汉语语气 词时需要理解和接受汉语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语气词的使用规范和技巧。文化认知差异可能导致学生对汉语语气词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语言的准确和自然 性。 三、韩国学生汉语语气词习得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通过设计相关的问卷调查,可以了解韩国学生在汉语语气词使用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和 困难,掌握其对于汉语语气词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语料采集 采集韩国学生在汉语交流中的语料,分析其语气词的使用情况和特点,探究其存在的 问题和规律,为提出有效的教学和习得策略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西北汉语方言语气词调研究综述

西北汉语方言语气词调研究综述 我国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汉语方言分布较广,语气词各具特色。本文对西北各省区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进行综述,总结其成就与不足,以期对西北地区汉语方言语气词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西北汉语方言语气词 一、何为“语气词” 本文中的“西北”,是指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五个省区。我国的西北地区地域辽阔,汉语方言分布较广,语气词各具特色。 从中国传统的语文学来看,非常注重虚词的研究。自汉代以来,有关虚词的研究成果显著,语气词的研究也不例外。但在马建忠《马氏文通》出版之前,并无“语气词”这一名称,对语气词称呼有“虚字”“助词”等。各家对语气词的说法,表面上看只是语气词名称的不同,其实,大多是把语气词和虚词放在一起研究的。自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开始,语气词被单列为类,成为虚词中的一种。此后,如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王力《中国现代语法》等对现代汉语语气词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尤其是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将叹词划入到了语气词范围之内。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语气助词粘着于句子,常常被划出来单独成为一个词类。(1)语气词和语气不是一一相配的。(2)各地方言的语气词不同。(3)文言和白话语气词不是一一相当的。(4)语气词大多是标音的性质。白话……常有一词异写的情形。”吕叔湘先生对语气词的分析非常详尽,并明确指出,“感叹词就是独立的语气词。”扩大了语气词的讨论范围。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时考察》认为,“语气词限于指句末语气词”,“是用来表达某种情绪的”,“有许多带有标音的性质。”“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由于‘全面’和‘系统’,填补了汉语史研究的一个空白。”仅从目前面世的语气词专著看,对汉语书面语语气词论述得最全面最系统的是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该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语气词与语气系统,该书认为“语气词是语气范畴的最基本的一种形式标志。”李小军《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主要从历时角度对先秦至唐五代的语气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李小军在继承齐沪扬语气词概念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认为“在确定语气词的范围时,应当承认那些非典型成员的地位。”还认为,语气词的“句法及语义功能较弱,是纯粹作为一种显性的语气标記而存在的。” 综上,对语气词的归属问题,各家看法不一,但在语气词的词类划分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属于虚词。我们认为语气词是虚词的一类,但语气词不等同于语气,语气词不作句法成分,没有确切的词汇意义,语气词只是表达语气的手段之一,具有附着性、封闭性和标音性。我们认为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的语气词概念较为全面,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语气词不包括叹词。

现代汉语 综述 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二班 学号:BC******** 姓名:***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对近三十篇有关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概况的论文进行综述,其中主要对语气词的意义用法,分布,连用,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目录 序言 一.语气与语气词----------------------------------------1 二.语气词的分类----------------------------------------1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及用法------------------------------1 3.1基本语气词---------------------------------------1 3.2派生语气词---------------------------------------1 四.语气词的分布------------------------------------------1 4.1句中---------------------------------------------1 4.2句末---------------------------------------------1 五.语气词的连用------------------------------------------1 六.结语-------------------------------------------------1 参考文献---------------------------------------------1 后记-------------------------------------------------1 序言 孙苹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从语气词的名称、语气词的分类

现代汉语“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了”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中,“了”是一个非常常见且复杂的语气词,它具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和功能。本文将对现代汉语中“了”的用法和研究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词。 一、“了”的基本用法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这是“了”的最基本用法,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 作的完成或变化,“我吃饭了”、“他来了”等。这种用法主要用于过去式和完成式的动词,表示过去的一个动作已经完成了或者发生了变化。 2、“了”表示动作的将来。在一些方言中,“了”还可以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将来式,“我明天去看电影了”。这种用法在书面语中不太常见,但在口语和一些地方方言中比较 普遍。 3、“了”表示语气的变化。在口语中,“了”还经常用来表示语气的变化,比如用 在问句后面表示疑问,或者用在陈述句后面表示肯定,“你去了吗?”、“他来了!”这 种用法在口语中非常常见。 二、“了”的句法和语义特点 1、“了”的句法特点。在句子中,“了”通常出现在动词或谓语后面,有时也可以 出现在句子的末尾。在口语中,“了”有时也可以重叠使用,“我吃了了饭”、“他来了了”。 2、“了”的语义特点。除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变化,动作的将来和语气的变化外, 现代汉语中的“了”还具有一些其他的语义特点,比如表示强调、表示时序、表示结果等。这些语义特点使得“了”具有更加丰富的语用功能。 三、“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了”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的句法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了”具有独特的句法特点,已经有很多学者 对其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关注“了”在句子中的位置、重叠使用、句法功能等方面的问题。 四、“了”的教学和应用 由于“了”的复杂性,它在语法教学和语言应用中经常会引起学习者的困惑。在教学 中应该注重对“了”的用法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并且通过大量的例句和练习帮助学习 者更好地掌握它的用法。

有关疑问语气词的研究综述

有关疑问语气词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结合前贤对疑问语气词研究的相关著作、文论以及部分对外汉语教材~系统性的梳理常见疑问语气词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疑问语气词,语气意义,句法分布,语用功能,研究趋势 作者简介:黄安妮,1985―,~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08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方向研究生 本文将在确定疑问语气词成员的基础上~对个别疑问语气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一、成员之争 研究疑问语气词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其成员问题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中首次提出疑问句声调表疑问语气的观点~并确定‚吗?、‚呢?为疑问语气词:‚吗?表‚然否?~‚呢?表‚助抉择或寻求? 八十年代的研究~在方法上偏好于形式验证~在对象上偏重于口语~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疑问语气词功能的认识。吕叔湘肯定了‚吗?和‚呢?是‚白话文中两个重要的疑问语气词?。朱德熙先生首次提出‚啊?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陆俭明以‚是否真正负载疑问信息?为验证标准指出:现代汉语中的疑问语气词有两个半――‚吗?、‚呢?和半个‚吧?。胡明扬与邵敬敏都认为:‚呢?不是一个疑问语气词~只是非是非问句的一种形式标志 九十年代的疑问语气词研究~从功能研究出发~侧重于疑问语气词语用性质的研究~并有意识地结合句子的功能结构来研究疑问语气词。其中主要的学者及其观点如下:张伯江指出‚呢?、‚吧?不是疑问语气词。储城志认为‚啊?并不表疑问。徐晶凝以语气词的基本语气义和语用规律及条件来界定疑问语气词:‚‘吗’表单纯的

询问语气,‘吧’在疑问句中表示委婉的询问,‘呢’用于非是非问句时~要求听话人针对某一点进行回答。? 综上所述~疑问语气词成员之争由来已久~且各执己见。但从前人的分析论证中~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学术界已普遍将语气词‚啊?排除出现代汉语疑问语气词的行列 二、个别疑问语气词的研究 ,一,‚吗?的本体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各家对‚吗?的基本语法特征达成一定共识:‚吗?用于是非疑问句末~表示单纯的疑问语气~能够单独负载疑问信息。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对‚吗?的疑问真值程度进行研究分析: 但齐沪扬,XX年代~新一代学者更多地转向‚呢?的语 用功能研究。例如康亮芳,1998,认为:‚呢?是疑问语气词~在某些时候它也能传达其他的语用信息。熊仲儒,1999,肯定了疑问句中‚呢?的‚确信?义而众多对外汉语语法书以及部分论文~如金立鑫,1996,对留学生在这一语法点的偏误分析~谢白羽,2007,对‚呢?的完句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夏红娟,2008,针对这一习得偏误所提出的相关策略建议~周士宏、申莉以对外汉语教学为出发点对‚呢2?的功能及用法所进行的透彻研究~都对教学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三,‚吧?的本体研究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吧?在疑问语气词系统中~一直是一个不太确定的成员。陆俭明认为~‚吧?介于‚疑信之间?。胡明扬论证出‚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肯定的陈述意义?。齐沪扬认为:‚吧?是具有‚低度确信功能?的语气词。孙汝建则首次提出语气词‚吧?在不同句型中都具有消减语气的作用。虽然各持己见~缺乏系统性~但是对于进一步的探究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且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以下罗列部分语法书籍的相关注释: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 一、引言 (一)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重要性 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在日常交际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话语功能。北京话的日常生活用语带有鲜明的特色,丰富有趣的语词特别是语气词等功能词的使用频率很高,对北京话口语语气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现代汉语的特点,发现新的汉语中特有的言语现象,对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的规范化、语言教学特别是第二语言的教学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气词“哪”虽然被认为是“啊”的变体形式,但是,它在实际运用中却有着不同于“啊”的特殊功能。本文以话语功能理论为基础,着重考察北京话口语中的“哪”在语境中的作用。 (二)前人的研究 北京话研究从20世纪开始起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了相当丰硕的成果。曹志耘、张世方《北京话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0)梳理了20世纪北京话研究的基本状况,为北京话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便利的条件。文章还特别提出应注重北京话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总的来说,以往的研究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1944)、陆志韦《北京话单音词词汇》(1956)、赵元任《北京口语语法》(1953)和《汉语口语语法》(1979)、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等,这几部著作的特点是对大量的北京话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举例说明汉语语法的特点,是我们进行北京话和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的重要参考指南。胡明扬《北京话研究》(1992)运用调查统计的方法挖掘出一些语法事实,为北京口語语法的详细描写提供了方法上的新参考。 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一直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对这个方面的探究也最多、最深。 2.语气词的话语功能 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1998)、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2003)、李咸菊《北京话口语常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