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第七讲 中国科学传统与李约瑟难题

3、封建自然经济不能提供科技发展所需要 的强大动力
在古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是 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封闭式自循环生产体系,没有进步 的经济基础,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衰落的重要原因。
讨论:
1. 中国近现代科技为何会落后于西方? 2.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何在?
二、“李约瑟难题”: 中国科技为什 么会落后?
中国古代科技从秦汉经隋唐到宋元的一千多年 里,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李约瑟: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技发 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希腊奇迹”的传奇人 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 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 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2、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科技传统与近代科学精神 相冲突
中国之所以未能首先产生近代科学,与中国古代实用理性的 学术传统有关。实用传统像一种过滤器,它对科学研究内容进行 筛选,这就淘汰了许多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与实用传统相联系 的另一个传统是忽视理论,农民在生产中对凡是能提高产量的措 施就加以采用,从不去追究什么原因,工匠只知师承手艺,从不 去追问从中道理,大家都是知其然,不想知其所以然,这种实用 传统就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费正清认为: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系 统有关。中国人不会应用逻辑方法以一种思想来考验另一种思想, 用一种说法系统地印证另一种说法。 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 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 步。”
3. 重技术、轻理论的实用性价值诉求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doc

简论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从我国传统文化看李约瑟难题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科学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A摘要:中国科学史家,英国人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巨著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试图解决这个难题。
然而,这么长时间过去了,难题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但对这个理由的探讨却能带来人们对推动科技发展的因素的深思,这个理由也被称为一只“会下金蛋的鹅”。
本文试图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和中国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对这一理由给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技术;解释力;符号化一、理由的提出英国科学家,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们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脱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中国直到中世纪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种转变呢?”①理由提出后,引起了无数的争论。
各种试图回答的策略层出不穷。
李约瑟也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在《中国在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一文中回答认为欧洲在近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大超越中国史因为与中国相比欧洲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社会的形式、欧洲重商主义和工业的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等。
虽然他给出了回答。
但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回答不能说明理由。
其他的回答也很多。
从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进行过分析。
甚至有观点认为李约瑟难题根本就是一个伪理由,认为中国科学技术在很长时间里世界领先根本不是事实,而是中国人最近的那种类似于阿Q那种“老子先前比你们阔多了”的心理。
那么在分析和解决李约瑟难题之前首先要确定这一理由的存在性,即中国是否在从古代直到17世纪在科学技术方面世界领先。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和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先在西方产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下面,我对这个问题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农业的兴衰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假如农业获得了重大收入,那么国家肯定繁荣昌盛,假如农田失收,国家肯定要面临走向衰亡的威胁。
所以,如何发展农业,保持农业生产的稳定,成了当时人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再来看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发明,首先,是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
这四大发明在中国并没有发扬光大。
造纸术给平民百姓带来的益处其实并不大,只是文人阶层可以应用。
印刷术也是如此。
指南针甚至成了占卜用的工具,而火药到最后只是成为了人们娱乐的工具(制作烟花爆竹),而西方却将这个技术发扬光大,比如说制作枪炮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呢?我认为,这几项发明都没有在农业方面有重大贡献,所以说,当时这几项发明并没有被中国人好好利用。
而西方却将这些发明应用于航海,战争等各个领域,所以发扬光大了。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就是在中国,对农业没有贡献的科技,是不能很好发展下去的。
这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从下一个例子中得到验证。
在数学方面,祖冲之研究出来的圆周率为什么得到很好的重视呢?因为这个研究对制作农业工具很有帮助。
在天文学方面,凡是对于天气的预测有重要贡献的研究都受到了重视,而关于天体运行方面的研究却没有多少人进行,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关于天气的预测对农业有重要的帮助,而天体运行对农业没有什么帮助。
而这些研究也跟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凡是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也层出不穷。
这些技术,或多或少都有益于当时的农业发展。
而在西方,经济基础并不是农业,当时的欧洲国家普遍临近海边,比如说希腊,希腊临近海边,所以人们的主要经济活动是进行商品贸易,这样就给了人们足够的时间去想象,于是西方哲学便在这种条件下诞生了。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从“李约瑟难题”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要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就需要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有哪些影响。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界定,论述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内圣外王”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并探讨了这些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影响科学文化在近代西方首先确立,史家称其近代科学革命。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过一个问题: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这段时间里,中国人,在自然知识用于满足人的需要方面,曾经超过欧洲人,那么,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在中国没有发生呢?①许多人都有过这种困惑。
当年,诱使这位已经在生物学领域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毅然改变学术方向、走向专治中国科技史道路的主要契机,就是这个问题至今无人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于是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这个问题原因很多,有政治、经济、科技的原因等等,但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也与中国两千年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教育有很大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巴比伦、玛雅、古希腊、古罗马等等不是湮灭了,就是转移了,只有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绵延几千年而不绝,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那么怎么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
从字面含义上说,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
②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性的文化也是民族性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经过千百年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从时间跨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
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与冲击下,放生了解体与蜕变。
中国人只是在西方的枪炮恐惧下,口服而心不服地、不得已地学习西方文化,尽管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深有浅,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始终潜伏在中国人的心坎里,而形成不易抹去的阴影。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谈李约瑟难题□ 金 玲Ξ摘 要:李约瑟难题,学界对其从社会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等许多方面加以探讨过,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入手,认为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保守主义与经验主义、功利主义与直觉主义这三个基本特征构成了阻碍与束缚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基本特征 李约瑟难题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7)03-0095-02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古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已相当广泛,其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
本文仅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这一角度谈李约瑟难题。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生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影响,中国古代并非没有科学技术,只因深受中国政治伦理型文化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不再适应近代科学产生之所需养分,进而由曾经的积极走向消极,由曾经的辉煌走向衰落。
一、伦理主义与自然主义特征11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是群体本位,这与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核心的理性主义文化的个体本位成鲜明的对比。
工业文明或现代化实质就是个体化和理性化进程。
个体本位与个体自由正是成为现代人本质性生存方式。
在群体本位文化中,人的生存缺乏个体意识与个体自由,人与人之间基于先天身份和地位,家庭出身,家庭关系构成等级关系、血缘关系、宗法关系。
而在西方文化中,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
这样,自我奋斗就成为这种观念的必然的逻辑。
不受压抑的个体的个性不断得到解放和张扬,有才干能创新的人就获得财富、地位和尊重。
从而创新与探索,对自然的质疑,就成了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进而科学技术化成为近代西方人带有全题性的思想倾向。
李约瑟难题

• 第二,社会制度差异,中国在汉,唐到宋都取得了一系列值得称赞的 成就,而到了元代之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作八股、考进士成了 知识分子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自然科学和技艺都受到了严重的 贬斥。于是尊孔读经的人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名 士”;而从事自然科学和技艺的人则成了只是会一点“雕虫小技”的 “艺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再也无法和“科举出生、八股 取士”的进士们相比了。因此很快就导致了举国上下的知识分子都走 八股取士之路,没有第一流的人才去研究自然科学了。中国传统的知 识分子多崇尚儒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抱负,想的 是入朝为官,注重的是人际关系。未能做官的知识分子多钻研故纸, 或归隐田园,或放荡不羁,除个别人外,都不去从事对自然界的了解 和征服。即使有一点科学,这个科学也不能够进入到中国文明的核心 里,它是被边缘化了的。此外,中国历史上战争不断,是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没有一个连续的环境。
•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 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 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 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除此之外,中 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 得过许多重大成就。而到了近代,西方在 科学技术方面得成就远远超过了中国,三 次科技革命区区一二百年,取得的成就却 比历史上所有时间里取得的成就加起来还 要多。
• 第三,数学的不足。我国古代没有能够对自然数学化,并 且只把数学当作一门功利性的技巧,而并非一门学科来看, 没有深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经验发现和积累,更 加不会用数学来对自然进行研究,所以我国古代对于自然 的研究只能停留于定性分析,或是凭空捏造一个理论来符 合有机的宇宙观,不能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经世致用”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 莫定了中国 古代数学的实用主义基调, 由于这种实用主义过于狭隘, 致 使中国古代数学显现出逻辑性差、理论结构松散等弱点。 由于未与古代科技建立良好的匹配与互动关系, 中国古代 数学丧失了一个强大动力源。受中国古代静态农业文明和 封建社会文化思想的制约, 中国古代数学一直在常量数学 的范围内徘徊。中国古代数学语言始终囿于汉语体系, 对 数学的形式化十分不利。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

李约瑟难题的解答与启示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与解答摘要李约瑟难题是中西比较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著名问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40年代以来,难题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日益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在肯定李约瑟难题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解答进行了一定的探析。
首先,从李约瑟本人的简介出发,介绍和引入了李约瑟难题的内容和意义,然后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研究的归纳与分析,给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现状,最后,从历史变换的角度出发,对于李约瑟难题,给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解答。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解答,几种解答,个人思考目录摘要 ............................................ I 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 (1)1.1李约瑟人物简介 (1)1.2李约瑟难题 (1)2.李约瑟对于难题的解答 (1)3.李约瑟难题的几种解答 (2)3.1从地理和人口的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2从中国传统和教育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2)3.3从中西科学与文化的对比诠释 (3)4.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思考李约瑟难题 (3)4.1近代初期——南宋兴起 (3)4.2希望覆灭的分析 (4)5.总结 (4)参考文献 (5)1.李约瑟难题的提出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过:“人类福祉从不久停一方。
”“在1500年前,是世界冲击欧洲,而1500年以后,是欧洲冲击世界。
”今日,我们仍不得不承认西方先进于我们,尤其是科学与技术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
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文明是那样熠熠生辉,而今日,西方却占据主导地位?试图解答这一问题,我们就必须引入在科学技术史上仍值得思考的问题——李约瑟难题。
1.1李约瑟人物简介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传奇人物。
1937年起,李约瑟开始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浓厚兴趣,在随后的40年数次来华,并到边疆地区进行过广泛的旅行考察。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目录摘要 (3)一、“李约瑟难题”的概念以及研究意义 (4)二、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4)三、“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6)四、“李约瑟难题”之总结 (8)参考文献 (9)1摘要本文先简要介绍了“李约瑟难题”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
随后,从社会、经济、思维方式、文化的四个角度,总结了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经典回答,并列出了一些学者对于“李约瑟难题”不成立的批判原因。
接着,对于前人解答,本人列出了几点看法,重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两点原因。
最后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总结。
2一、“李约瑟难题”的概念以及研究意义“李约瑟难题”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的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问题。
其内容为:“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或印度)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1]”它的核心思想是:“中国文化为什么没有能够孕育出近代科学?”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一个在科技史界引起广泛争论的学术问题,国内外的学者在各个方面对于这一问题做出了大量的探索。
现在,继续探讨这一问题,寻找科学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对于弘扬我国传统科学精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促使我国重新走到世界科技的前沿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前人对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李约瑟将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的主要原因归结于地理、经济与制度三个方面。
李约瑟认为:在地理位置上,作为一个内陆国家,远不及环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开放;在经济方面,中国社会重农轻商,故而未能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中国的几千年的封建官僚制度也导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在李约瑟的解答的基础上,国内外很多学者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政治等多各方面都做出了精辟的解答,下面我们就分别对它们进行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国传统思维角度分析李约瑟难题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光辉灿烂的发展时期,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是世界所公认的。
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难题,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都在研究探索又众说纷纭的问题,与中国著名科学泰斗钱学森曾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
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思维导致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
《中庸》——出自儒家文化。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观点论,是人生的大道,事业成功、生活与健康的根本理论,基本包含三层理论:第一层理论: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理论: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理论: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这就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思维整体性特别强,不针对具体的事、物、自然去研究探讨也与阴阳、五行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使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不过这种思维是原始的整体思维,而不是后来的整体—分析—整体式的思维。
还能体现出和谐性思维,而这种和谐的思维本身就有两个缺陷.一是追求和谐统一的方式,即通过对立面的调谐,达到统一。
这铸成了中华民族守旧的民旅性格和缺少进取、创新的民族精神。
二是讲究中庸的思维方式已沉积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在这一心理结构的影响下,中庸无为,中正持平、均衡保守、不思进取、循规蹈矩,成了中华民族的典型性格。
直觉思维是最常见的分为三种:一、非逻辑思维——不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不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不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
这个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有的缺陷。
二、主体悟性——它注重思维主体而不是对象客体.把人看作是万
物之灵,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追求人与天地三者并以人为中心的有序状态。
中国的传统思维具有强烈的人世意识。
它从时代所提出的社会问题出发,紧密地跟踪现实、根据现实需要提出治国方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哲学家所信守的思维指导思想。
因此,思维主体色彩浓郁,思维中把人的感受、经验、主张合理外推,通过类比由人及物,再去解释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
三、模糊性——中国直觉思维的包容性大、无边无界,往往概念不清,缺乏概念的确定性、明晰性。
如“内功”。
梁启超在抨击中国学术的种种病症时,第一个举出的劣病就是“笼统”。
中国古代的思维,总体来说对于当时的状态是非常先进的脱离了野蛮走向了文明,就像一块原石不断的探索打磨变成了一块璞玉温润、柔和、坚韧也就使得智者们想更上一层楼,开始探索人类的奥秘,大自然的奥秘一切神秘的事物,可是没有本着科学态度去探索,而是用自己的直觉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来模糊的定义很多东西,导致了普通人去追随失去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索,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又加固了中国人的思维,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以至骄傲自大,最终被枪炮打开了国门,才逐渐的意识到自己的思维上的缺陷,而当代依然还有传统思维的影子,这也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一方面原因。
当然五千年积攒下来的思维如同一座大山压在当代人甚至后代的肩膀上,我们正在改变,正在追随科学的脚步,国人已经慢慢地开始苏醒,未来国人还会继续我们中国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