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

本文来源于《比较》2011年第1期出版日期2011年02月01日订阅《新世纪》《中国改革》|注册财新网

奥利弗·威廉姆森

我和其他学者一直开展的研究工作可以冠以多种称呼:“治理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本文第1节将会讲到,治理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交易成本经济学则是把可操作的内容(operational content)引入治理和组织的方法。吸引我从事这一研究议程的具体问题正是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所提出的谜题:当一个企业决定自己生产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而非外包时,有哪些效率因素在起作用?在第2节,我将谈到,我1971年的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引发了随后逐渐被称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后续研究。第3节将陈述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初步成果。第4节将简要分析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挑战,这些问题与挑战要求我们放弃“有效治理的逻辑”。最后是结论部分。

1. 回顾

一旦治理和组织可以作为分析的对象,它们就变得相当重要,虽然不一定能推广到其他领域,但至少对经济学家来说,是如此。正如本文所描述的那样,将可操作的内容注入治理概念,需要借助“契约”透镜(即分析工具。——译者注),而非新古典的“选择”透镜,来分析经济组织;需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把经济学和组织理论(后来又把法律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的跨学科研究议程;同时还需要把迄今一直被忽视的交易成本引入到分析中来。这样做的目标是,让经济组织理论成为一门能够作出预测的理论,而对纵向一体化之谜的研究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出发点。

1.1 治理

尽管微观经济理论教科书并未论及良好的治理(good governance)这一概念,但作为20世纪上半叶重要的制度经济学家,约翰·康芒斯对经济组织做了如下阐述:“行动的基本单位……本身必定包含冲突、相互依存和秩序三个原则。这一单位就是交易”(Commons,1932,第4页)。由此康芒斯劝告道:“经济学理论应该把交易及其规则、组织问题,以及使组织行为……稳定化(的方式)作为中心问题”(1950,第21页)。

这种对经济学的定义与新古典的资源配置范式有两个重要的不同:第一,尽管康芒斯重视组织和契约关系的连续性,然而,资源配置范式关注的是价格与产出、供给与需求,而忽视了上述两方面;第二,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方法是20世纪的“主导范式”(Reder,1999,第43页),而制度经济学由于未能成功地推动大量提供预测与经验检验的实证研究,主要被归入思想史范围(Stigler,引自Kitch,1983,第170页)。不管有多少忠实的拥趸,制度经济学仍“谈不上成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制度经济学缺乏好的思想。事实上,康芒斯的冲突、相互依存和秩序的三要素预示了本文所使用的治理概念,也就是说,治理是可以激发秩序,并由此缓解冲突和实现互利的手段。进一步说,交易成了基本的分析单位。

詹姆斯·布坎南随后区分了分析经济组织的选择“透镜”和契约“透镜”,他认为,经

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专注于选择科学及与之相关的优化工具,是“犯了错误”(James Buchanan,1975,第225页)。如果“源自自愿交换的互利是……所有经济学理解的最重要的基础”(Buchanan,2001,第29页),那么,契约“透镜”就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视角。

在过去35年中,经济学界对使用契约“透镜”的兴趣日益浓厚,这既包括强调事先激励安排的理论(代理理论/机制设计,团队理论,产权理论),也包括那些把主要分析放在事后的契约关系治理的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一种事后的治理架构,它的分析重点放在康芒斯呼吁关注的那些交易上,在这些交易中,交换关系的连续性(或终止)特别重要。这类交易的特征与简单市场交换(不包含连续的交换关系)的理想交易,在法律和经济学上有什么不同呢?治理又可以有哪些类型呢?

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用比较契约理论,来重新表达经济组织问题,包括:(1)找出与各种不同交易相关的关键特征;(2)对界定不同治理模式(市场和科层制是其中的两类)的特征群加以描述;(3)运用有效匹配(efficient alignment)假说,将这些部分结合起来;(4)由此形成各种预测,并对这些预测进行经验检验;(5)逐步得出各种公共政策结论。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找出行为人与契约相关的各种特征,并加以详细说明。

1.2 组织

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企业为一个依据技术法则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黑箱,正如哈罗德·德姆塞茨所发现的,这并不是一个万能的架构:“如果把新古典经济理论中的企业与现实中的企业混为一谈,那就是一个错误。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使命是说明价格体系如何协调资源的利用,而非真实企业的内部运作”(Harold Demesetz,1983,第377页)。

德姆塞茨并不力主将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结合在一起,来理解真实世界中的企业和市场组织,然而,我却意识到这是研究的需要,也是研究的机会,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工业管理学院博士项目(1960~1963年)所受的训练。这一社会科学中不同寻常的跨学科项目认为,组织理论应该与经济学相互结合。①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和理查德·西尔特(Richard Cyert)在推动跨学科研究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②。有限理性、目标规范③、跨期规律(在这里组织获得了“自己的生命”)、适应的极端重要性、日常程序中操作部门的相互信任,以及更一般的“复杂性架构”,所有这些因素对理解不完备签约和复杂组织来说,都是最恰当不过的基本概念。只要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契约关系治理的研究,就一定会采取跨学科的方式。(①雅克·德雷兹表示:“自(我访问卡内基大学)以来,再也没体会到思想上的这种兴奋与躁动”(Jacques Dreze,1995,第123页),这代表了我的心声,我相信也代表了许多其他人的心声。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这一学生和教授团体中,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有赫伯特·西蒙、弗兰克·莫迪格利亚尼、默顿·米勒、罗伯特·卢卡斯、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费恩·基德兰德。②出自卡内基—梅隆大学教师之手、反映了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特色的经典书籍包括Models of Human (Simon,1957b)、Organizations(March和Simon,1958)和Behavioral Theory of Firm(Cyert 和March,1963)。③一种引入组织因素的方式是,用各种形式的“经理自主权”,如销售最大化(Baumol,1959)、成长最大化(Marris,1964)或开支偏好(Willamson,1964),代替新古典的利润最大化假设,以此改变企业的目标函数。这种引入“真实动机”的努力,只得出了很少的预测,并且只有很少的实证检验。)

1.3 交易成本

在1937年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科斯首次把交易成本概念与企业和市场组织研究联系起来。年轻的科斯(时年27岁)在通行的有关企业和市场组织的教科书理论中,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缺陷。一旦把企业和市场视为“协调生产的可替代方式”(Coase,1937,第388页),科斯发现,使用其中某一种方式的决策,就不应该被认为是既定事实(这是通行的做法),而应该能够被合理地推导出来。因此,科斯建议经济学家们应该(1937,第389页):

……弥合(标准)经济理论的如下两个假设之间的鸿沟:一是资源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的假设(出于某些目的);二是资源配置取决于企业家协调的假设(出于其他目的)。我们必须说明,在实践中,对这两种生产协调方式作出选择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缺失的概念就是“交易成本”。

在随后的20年里,科斯指出的这个缺陷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成效(Coase,1988,第23页),它未能被人们广泛接受,交易成本为零的隐含假设没有受到挑战。直到20世纪60年代,两篇重要文章才使情形得到彻底改变。一旦放弃零交易成本逻辑,这一标准假设未被认识到的含义便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一篇论证文章是科斯1960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一旦对契约条款中的外部性问题重新加以阐述,并放弃零交易成本推理,就可得到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庇古的论点(也是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论点),即为了约束对他人带来危害(通常称为负外部性)的行为,就需要采取某种政府行动(通常是征税),是不正确的(Coase, 1992,第717页)①。这是因为,如果交易成本为零,那么,无论初始产权安排如何,面临侵权交易的各方都可以通过无成本谈判达到一个有效率的结果。这样的情形无异于“皇帝的新衣”:外部性和其他类型的摩擦统统都消失了。这当然很荒谬,它要传达的真实信息是:“要研究现实世界中正的交易成本”(Coase,1992,第717页)。②(①即便对过度使用外部性观点持重大保留态度的芝加哥学派,也抵制科斯的“在零交易成本下外部性会消失”的主张。关于科斯和芝加哥学派的讨论,见Edmund Kitch(1983,第220~221页)。②并不是每个人都同意。一些经济学家拿“科斯定理”——Coase(1960)的前15页——来暗示,无成本的再谈判准确地描述了现实中的签约。然而,Coase(1960)一文的随后29页却揭示,零交易成本不但是错误的,而且低估了我们对复杂经济现象的理解。因此,如果要准确理解外部性和其他真实世界的契约现象,就必须考虑“交易成本为正”。在其诺贝尔获奖演讲中,科斯再次确认这一点是他的本意(1992,第712页)。)

肯尼思·阿罗1969年的文章《经济活动的组织:关于选择市场配置还是非市场配置的若干问题》的详细分析同样表明,需要承认交易成本为正这一事实,这既与市场失灵有关,也与中间产品市场签约有关:“纵向一体化现象说明,竞争市场的运行成本不像我们的理论分析中通常假设的那样等于零”(1969,第48页)。

尽管取消零交易成本逻辑表明,需要考虑正的交易成本,然而,仍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一旦打开企业和市场组织的“黑箱”朝里看,黑箱就变成了潘多拉盒子:正的交易成本无处不在。这成了一个诅咒,因为某种形式的交易成本可以用来解释任何情形,不管事实背

后是什么。于是,对交易成本的强调,就成了“播下龙种,收获跳蚤”(Fischer,1977,第322页)。第二,只说明某些类型的交易成本确实很大,这还不够。除非能说明不同组织方式(比如市场和科层制)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否则,光是证明交易成本很大,从比较契约理论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意义。第三,从比较契约理论的角度来检验交易成本的重要性,需要植入一个概念框架,从这个框架中,可以推导出各种预测,并对这些预测进行经验检验。因此,对于正交易成本这个有吸引力的概念而言,还需要关注其关键特征,并为它提供可操作的内容。

2. 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我曾经称之为“卡内基三要素”(Willamson,1996,第25页)的东西是:良好的训练、跨学科和活跃的思维。良好的训练意味着你会认真对待你的核心学科,并运用其自身的术语展开研究;跨学科意味着利用相邻学科,也就是说,跨越学科边界,对现象进行研究。活跃的思维是指善于提问,“这里发生了什么?”肯定比说“情况就是如此”①要好。当我把产业组织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时,卡内基三要素对我非常有用,哪怕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从未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或其他地方)上过一门产业组织课程。(①关于这些差异的一个讨论,参见Roy D’Andrade(1986)。)

科斯把20世纪60年代的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称为“应用价格理论”(1972,第62页)。对此我表示同意,但也要告诫说:“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在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市场组织(尤其是关于企业数量、规模分布和进入条件)的地位显著,但企业组织被忽略了。因为企业被看成是根据技术法则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函数,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告诫是:除非签约活动(contracting practices)和组织结构具有物理或技术基础,否则,任何新型的非标准契约和组织都被认为有严重问题,而且可以推定为是反竞争的。①(①科斯是这样描述对“垄断说”的这种偏好,Coase(1972,第67页):对垄断问题的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导致了一个重要后果,那就是,一旦经济学家发现某些东西(这样或那样的商业行为)难以理解,他就设法从垄断角度给出解释。只要我们在这个领域还处于极端无知状态,就一定会有大量不易理解的商业行为,也就必然会频繁地诉诸“垄断说”。)

对背离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标准的种种现象所做的这种解释是片面的,与此相反,卡内基—梅隆学派认为,契约和组织的变化同样符合效率目标。当我在1966~1967年担任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局长特别经济助理时,尤其是需要对史温(Schwinn)公司案的诉状发表评论时,这种视角的差异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史温公司案涉及的问题是纵向市场限制的一种,诉状提出的论据是,自行车生产商史温公司对其(非独家)总经销商所施加的许可限制是反竞争的。对此,我持更谨慎的观点。这不但因为我并不清楚这些限制是否有反竞争效应,而且可以进一步或反过来证明,这些有争议的限制措施旨在保持许可体系的完整性(Williamson,1985,第183189页)。史温公司案诉状的主要起草人认为,该案适用于“当时经济学界关于销售限制的通行观点”(Posner,1977,第1页)。这种反竞争的解释在美国最高法院庭审的辩论中,也胜出了。①在史温公司案和其他案件中,我都看到了断章取义、有缺陷的分析推导②,这促使我在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书后,决定重新思考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市场限制问题。我和我的研究生们攻读了大量文献,并发现,尽管有一些非常好的文章(Fellner,1947;McKenzie,1951;Stigler,1951),但是,总体上来看,组织经济学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我决定从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相结合的视角,来重新思考纵向一体化。(①

有趣的是,随着“流行观点”的局限性变得越来越明显,十年后最高法院正式推翻了此前对史温公司案的裁决。②然而,我并不是说我总是有不同意见。20世纪60年代后期,反垄断局的领导层和工作人员是最优秀的。)

我的文章《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思考》与正统理论有以下几方面的不同:(1)我借助“契约”透镜而不是正统的“选择”透镜,来分析经济组织;(2)我用有限理性来描述人的认知能力,因此,所有复杂契约都是不完备的;(3)我预先考虑了策略行为(strategic behavior,这种行为是对合作精神的背离),如果相关利益很大时,外购产品或服务便会受到冲击;(4)我把“适应性”(adaption)作为组织经济的主要效率目标;(5)我区分了通用资产投资和专用资产投资,后一种资产会使供求方之间发展出一种双边依赖关系。总而言之,我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如果资产是通用的,那么,简单的市场契约就能提供有效的中间产品市场交换;但是,如果因为资产专用性和外部人的干扰形成了双边依赖关系(由此导致了高成本的不适应),那么,科层制将变得更有优势。

最初,我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为解决企业边界之谜并拓展我们对纵向一体化的理解,尽一己之力,然而,它证明纵向一体化可以成为研究复杂契约和经济组织的一个范式。不完备契约、双边依赖(依附于资产专用性),以及契约遭遇严重干扰(由于相关利益太大)时出现的对标准的协调适应的偏离,它们结合起来便可用来分析一系列广泛的现象,我们可以将这些现象视为“主题变奏曲”,即同一主题的不同变体。

这种分析最首要的技巧,就是从契约的角度来思考各种现象,对许多现象来说,这样做并不难,但是,有时候某些现象需要按照签约理论来重新表述。当然,这只是简单的第一步。关键概念必须是可操作的,同时还必须逐步形成一个可作出预测的理论;然后,随着分歧和欠缺的出现,正交易成本的逻辑也必须放弃。我将在第3节讨论前两点,最后一点的讨论则放到第4节。

3. 初步的成果

一旦意识到研究经济组织的这一方法有广泛的应用性,就有必要更系统地逐步掌握其基本机制和潜在逻辑。初步成果可归为三大类:关键的概念性进展、关键的操作性进展以及应用。这三个方面的共同点是,需要在更微观的分析层面来剖析经济组织,这与西蒙(1984,第40页)的观察是一致的:

在自然科学方面,当观测误差和其他噪音与所研究的现象处于同一数量级时,人们的反应不是试图依靠统计工具从数据中获取更多信息,而是找到可以在更细微的层面上观察现象的方法。对经济学而言,相应的策略显然是在微观层面找到新的数据。

接下来是非常简要的概括。

3.1 概念性进展

这里将详细阐述的基本进展是:(1)行为人的特征,(2)适应性,(3)引入契约法。

行为人。如果“在设定我们的研究议程和形成我们的研究方法方面,最根本的就是我们

对人类本性的看法,因为我们要研究的正是人类的行为”(Simon,1985,第303页),那么,社会科学家就需要列出行为人的认知、自利和其他特征,因为社会科学家的分析是以行为人为落脚点的。

被西蒙形容为“北极星”的认知假设就是有限理性(1991,第86页),他将有限理性称为“想要理性,但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的行为(1957a,第xxiv页)。按照这种说法,行为人既不是高度理性的,也不是非理性的,他只不过是试图有效地应对不完备的复杂契约。

尽管强调不完备性,交易成本经济学也还是考虑到了“可能的远见”(feasible foresight),例如,乔治·舒尔茨曾经谈到为何他所受到的经济学训练对他思考公共政策的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即便这些政策与经济学并没有特定的关系,他说:“我们的学科训练会让人在思考问题时考虑长远,询问间接的后果,关注那些没有直接考虑到的变量”(George Schultz,1995,第1页)。本文第4节将讨论放弃正交易成本的逻辑,在那里,我们还将回到这个话题。这里我只想表明,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科学界的其他一些学者(Michels[1911]1962;March 和Simon,1958)运用了“可能的远见”这一概念,虽然这个概念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

对于西蒙所说的自利追求是“脆弱的动机”(Simon,1958,第303页),我的解释是,大多数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说什么就做什么(有的人还会做得更多),但不会自觉地思考期望的贴现净收益能否证明这种努力是值当的?如果他们失脚滑到,那也只是一起正常的小失误,不值得大惊小怪。“日常惯例体现了多数人多数时候的行为”,该命题指的是那些(非策略性的)好行为。

准确描述“多数时候”发生的事情显然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当人们谈到一般意义的人类行为和特定意义的组织时,大多数重要的内容并不是惯例,而是例外。实际上,一旦形成了好的惯例,管理的主要职能就是处理例外。在外包的背景下,契约的不完备,加上由此导致的企业间协议的各方偏离契约的违约行为,就会引起例外。如果机会主义,而不是纯粹的脆弱动机盛行,那么,由信息不对称、双边依赖、弱产权和法庭执行契约的高成本所引起的策略因素就会蠢蠢欲动。

适应性。组织理论大师巴纳德(Chester Barnard)和经济学家哈耶克都把适应性视为经济组织的主要目标,但他们对适应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当巴纳德认识到研究内部组织(科层制)的社会科学发现不了什么的时候,就着手在其开创性著作《经理的职能》(1938)一书中构思相关概念,他在书中着重讨论的就是:通过运用管理,“自觉、谨慎、果断”地实现协同适应(coordinated adaption)(Barnard,1938,第1章)。与此相反,哈耶克赞扬了“市场奇迹”(Hayek,1945,第527页),人们通过对相对价格的变化作出反应,就可以自生自发地实现自动适应(autonomous adaption)。

治理经济学的挑战在于,既要承认两种类型的适应性都很重要,又要有选择地考虑它们。因此,交易成本经济学并不囿于“市场”和“科层制”这一旧的观念两分法,而是把市场和科层制视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模式,在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体系中,两者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于是,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的科层制模式终于获得了和“市场奇迹”平起平坐的地位,问题只在于如何恰当地利用这两种治理模式。

契约法。卡尔·卢埃林作为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的领袖,在反对要有一部万能契约法

的标准做法时,引入了主要通过私人秩序来执行的“作为框架的契约”,这一思想超越了“契约是(通过法庭来执行的)法律规则”的概念。具体来说,“合法契约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虽然这个框架几乎永远不能精确地说明真实发生的关系,但是,它提供了大致的说明,各种真实发生的关系围绕这个大致的说明而变动;当人们遇到疑惑时,它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当人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终止后,它可以作为最终诉求(ultimate appeal)的标准“(Karl Llewellyn,1931,第736~737页)。这最后一条很重要,因为出于最终诉求目的而诉诸法庭足以清楚地表明威胁姿态(threat positions)。尽管如此,相比于“契约是严格的法律规则”这一概念,更富弹性的“作为框架的契约”概念可以越过更广泛的一系列契约侵害,来支持(合作的)交换关系。下文的讨论以及第4节关于放弃正交易成本逻辑的讨论表明,自制的(forbearance)契约法制度(自制在这里意指法律是有限度的,它不会无所不包地涉及所有交易关系。——译者注)也起源于类似的目的。

适应性(自动适应和协调适应)是组织的核心目标;可行的治理模式在契约法方面有所不同。在这里,只要注意到这些就足够了。

3.2 关键的操作性进展

三项关键的操作性进展分别是:(1)确定分析单位的特征;(2)确定治理模式的特征;(3)提出有效匹配假说。

分析单位。人们用来研究组织的分析单位很多,但是很少对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加以界定。建立交易成本经济学,正如康芒斯(Commons,1932)所建议的和科斯(Coase,1937,1960)隐含地指出的那样,要把分析单位确定为“交易”。要想节约交易成本,必须考虑到复杂但又关键的交易纬度、资产专用性状况以及交易要面对的各种侵害。在这三者之中,对理解契约关系治理来说,最重要的交易特征是资产专用性和需要非程序化的适应来处理的外部干扰。①(①然而,要注意到在以下方面复杂性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有限理性,所有复杂契约都是不完备的。然而不是所有的不完备性都是重要的。我主要是把重要的不完备性和利益攸关的外部干扰(由于交易各方是相互依赖的)联系起来,以此来说明,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是重要的特征。不重要的不完备性是指这样一系列外部干扰,借助可信的签约机制,它们能够用卢埃林所说的“作为框架的契约”来很好地应对。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随着需要适应的交易特征(精确度、关联性和兼容性)的数量不断增加,随着影响这些特征的重大外部干扰不断增加,不完备性会变得更加严重。)

尽管雅各布·马尔沙克敏锐地提到了特定的人员和位置条件,但他发现“教科书忽略了……独特性问题或不完美的标准产品问题“(Jacob Marschak,1968,第14页),然而,随着大家协同展开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所涉及的资产专用性范围显然也越来越大,其中包括物理专用性、人员专用性、特定位置的专用性、专有的(dedicated)专用性、品牌资本的专用性,以及临时(或暂时的)专用性。与资产专用性相关的是,不同类型的风险产生于不同类型的资产专用性,而这又会带来组织形式的重要变化。不管具体情况如何,如果交易得到了专用资产投资的支持,与之相关的一个基本规律就是:将这些专用资产配置到其他用途上,必定会让这些资产的使用者损失生产价值(Williamson,1971,1975,1976,1985;Klein,Crawford和Alchian,1978)。

在资产专用性中,跨时因素相当重要。因此,虽然某些资产专用性状况在一开始就颇为

明显,但契约执行过程中又会产生其他的资产专用性(例如,由于“边干边学”而形成的人力资产专用性就是后来才产生的)。不管资产专用性状况源自何处,我前面谈到的“不可再配置”(non redeployablity)都有转化(transforming)效应,也就是说,将原先的大量出价竞争转化成契约期和续约期很少的交换关系。这种转化会危及简单的市场交换的功效,长期契约(得到可信承诺的支持)就会取而代之,在少数情况下,依赖于科层制的各连续生产阶段的统一所有权(unified ownership of successive stages)会取而代之。①(①要注意,资产专用性是一个设计变量,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可通过再设计来减少资产专用特征,虽然这样做会使相关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受到损害。还要注意的是,虽然强调单个(双边)交易的目的是为了简化分析,有时候,一系列相关交易会引起先后顺序问题。这就引入了系统性因素,实时协调的复杂性必须考虑这些因素。)

治理模式。在科斯1937年的文章中,市场和科层制是两种对立的治理模式,而在我的文章《生产的纵向一体化》中,它们是两种可替代的治理模式。这完全符合实用主义方法论的首要原则:保持简单(Solow,2001,第111页;Friedman,1997,第196页)。值得指出的是,交易成本经济学随后引入了混合治理模式(Williamson,1991;Menard,1996),进一步超越了用中间产品市场签约来解释作为“主题变奏曲”的一系列商业(或非商业)现象。描述不同治理模式(市场和科层制只是其中的两类)的关键纬度分别是:(1)激励强度:如果人们在各个自适应阶段都可以获得净收入流,激励就是强的;但是,在成本加成的回报制度下,激励就是弱的。(2)行政式的命令和控制:如果各连续生产阶段置于统一的所有权之下,或者由一个共同的“老板”来协调或处理纠纷,命令和控制就是强的;(3)契约法制度,如果契约法制度有一套法律规则(法庭秩序),那么它就是强有力的;如果不同阶段的纠纷由私立秩序来解决,此时企业是解决最终诉求的最后法庭,契约法制度就是弱的。

假定治理的三个纬度都可以取两个值:弱(0)或强(+),那么,我们考虑两种对立的治理模式(市场或科层制),就可以得到2*2*2=8种组合。哪一种组合可以用来描述市场和科层制的内在一致性呢?根据其他地方的讨论(Willimason,1991),市场的综合特征是:强激励、在(各生产阶段)接合部上的弱命令和控制,以及强有力的契约(法律规则)。相反,科层制的综合特征是:弱激励、在(各生产阶段)接合部上的强命令和控制,以及弱的契约法制度(自制法,forbearance law)。按照这种描述,市场和科层制就是两种对立的治理模式。

有效匹配。交易成本经济学借助有效匹配假说,来预测交易的走向,也即弄清楚具有不同特征的交易将与哪类治理结构相匹配,这些治理结构具有不同的成本和作用,从而实现(主要是)节约交易成本的结果。我们的基本预测是,不存在资产专用性、适应性需求能得到确保并自我实施的一般性交易,在市场上即可实现。与这类交易对应的,是法律和经济学上的理想交易。相反,如果交易需要得到大量专用性资产投资的支持并受制于契约的不完备性(由于有限理性),那么,随着相关利益的增加,一旦遇到重大干扰,交易方就有可能背离合作,于是,交易就会被打乱。对于这种交易来说,统一所有权和通过科层制来实施的协同适应是大有裨益的。

3.3 应用

一旦(1)通过数据得出了各种预测,(2)解答了各类“主题变奏曲”问题,以及(3)能够产生并展示公共政策结果,那么,经济学理论就显得额外重要。

实证检验。交易成本经济学不但可以作出预测,还可以对预测进行实证检验。2006年,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实证检验有800多次,而且得到了广泛的证实(Macher和Richman,2008)。的确,“大约30年前,获取相关数据(主要是微观分析类数据)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但今天,交易成本经济学已建立在相当广泛的实证检验之上”(Geyskens,Steenkamp和Kumar,2006,第531页)。不可否认的是,交易成本经济学所促发的实证研究,大大提高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影响力(Winston,2001)。

主题变奏曲。交易成本经济学不但在产业组织领域,也在许多经济学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公共财政、比较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改革,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公司战略、组织行为、营销、公司金融、经营管理和会计等工商管理领域的应用,同样数不胜数;在相邻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和法学,也有众多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之所以如此广泛地得到应用,是因为任何能够重新表述为一个契约问题的问题,都可以从节约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并得到很好的解释。

公共政策。①尽管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商业领域(反垄断、管制、公司治理),在农业、公共卫生、公共部门、经济发展与改革等领域的公共政策方面,都已经有了大量的应用,然而,在我看来,它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公共政策分析视角,尤其是在公共部门的设计方面,美国国土安全部就是一个最近的例子(Cohen、Cuellar和Weingast,2006)。从短期政治目的出发来设计公共部门的政治过程,往往限制了对各种不同的可行方案的有效评估。(①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5,2003,2008,2009)讨论了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应用。)

4. 放弃正交易成本逻辑

随着第2代和第3代实用主义方法论原则的结合,也即“正确”和“合理”(Solow,2001,第111页)的结合,正交易成本逻辑也走到了尽头。所谓“正确”,既包括把经济学概念转换为精确的数学(或图表,或代码),并确保进一步的逻辑运算能得到正确执行和检验”(Solow,2001,第112页),也包括有关复杂现象的貌似合理的简单模型应该“在重要参数的‘合理’或‘似乎合理’的取值上合乎逻辑”(Solow,2001,第112页)。同样,由于“逻辑上一致的所有事情并不一定都是可信的”(Kreps,1999,第125页),所以,与现象无关的空想式模型值得怀疑,尤其是在其他更可靠的模型产生了与数据一致的反驳性推断时。如果把原则2和原则3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如下观点:放弃正交易成本逻辑。

在外部性(Coase)和纵向一体化(Arrow)问题上,放弃零交易成本逻辑表明,借助简化假设的通常做法导致了与事实不符的预测,这促使经济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放弃正交易成本逻辑,这既是因为一般经学理论意义上的需要,也是因为随着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理论缺失及其与现实的差距日益明显。这里将讨论四种情形:(1)选择性干预的不可能性,它与企业规模的界限有关;(2)可矫正性(remediableness)概念,由于坚持可行且可执行的解决方案,这一概念对公共政策有重大影响;(3)可信的契约,它是一个坚实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扩大贸易互利的范围;(4)模型的扩展实验,以此来确定对分析所依赖的简单模型(玩具模型)的连续应用,是否会产生一个逼近被研究现象的扩展模型。我还会简要地讨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过程。

4.1 选择性干预

由弗兰克·奈特(Knight,1921,1933)和科斯(Coase,1937)提出的企业边界之谜是:为什么一个大企业做不到一群小企业能做的所有事情,更遑论比它们做得更多?屈赛·刘易斯(Tracy Lewis)对这个问题的另一种提法给出了如下的答案:由于既有的企业“实际上可以像新进入企业那样使用投入品……[而且]可以通过协调生产,来改进新的投入和既有投入”,所以大企业总能实现更大的价值(Lewis,1983,第1092页)。交易成本经济学设定了两个机制:复制和选择性干预,来对上述观点进行检验。如果这两个机制能够被实施,那么大企业在实现各种目的方面都有其优越性。

假定两个连续的生产阶段按如下方式合并:(1)被合并的生产阶段(acquired stage)在合并后按照合并前的状态自主运营(通过复制);只是(2)作为合并方的生产阶段(acquiring stage)总可以有选择地施加干预,不过只有在协同适应能够产生预期净收益时才这么做。在这种情况下,合并后的企业永远不会做得更差(通过复制),有时还能做得更好(通过选择性干预)。相应地,更多的一体化总是好于更少的一体化,这意味着,如果重复运用这一逻辑,所有的生产阶段最后都将被组织在一个大企业之中。这一逻辑的实施在什么地方会难以为继呢?

假设买方生产阶段(以下简称买方)合并了供方生产阶段(以下简称供方),实施复制和选择性干预的四种情形如下:(1)作为合并者(所有者)的买方向被合并的供方承诺,无论发生哪种状况,被合并的生产阶段将继续获得其净收益(在扣除企业一般管理费用、维护费、使用费和资本折旧费后),这样可以保持强激励(high-powered incentive);(2)供方承诺“充分小心地”使用其资产,虽然其资产的所有权已经归买方所有;(3)买方承诺,只有选择性干预能够产生预期净收益时,才行使权力(命令);(4)在合并协议中,买方坦诚地承诺披露选择性干预带来的收益并对这些收益进行分配。问题在于,这些承诺没有一项是自我实施的。相反,由于不存在三方(包括一个无成本的仲裁者)都掌握的共同知识,①每一种情形都会被折中处理。相关影响因素包括:(1)所有者(买方)控制着会计系统,因此可以有保留地宣布折旧、转移定价和收益,从而将净收益转移到自己名下;(2)供方不充分小心地使用资产的情况,只有事后才能知道,而且很难证实;(3)买方也可以假装宣布发生了对它自己获取净收益有利的事情;(4)考虑到上述情况,对选择性干预带来的收益所作的分配将大打折扣;此外,(5)在一个更大的企业里,人们会玩政治游戏,相比于小企业,大企业更容易出现官僚作风和政治站队。(①对包括仲裁者在内的三方共同掌握的知识的需求,也是放弃正交易成本逻辑的另一个例子(Williamson,1975,第21~34页)。虽然如此,人们还是普遍假定只要有两方共同掌握的知识就够了。)

关于这一简要概述的详细讨论,可以参考其他文献(Williamson,1985,第6章)。许多睿智的生意人和他们的律师常常凭直觉就能认识到上述破坏因素,并且进行权衡取舍,将它们纳入(是否)一体化的决策,在这里,只要观察到这一点就足够了。对社会科学家而言,需要引以为戒的是:市场和科层制是不同的组织方式,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它们各自的长处与弱点。

4.2 可矫正性

公共政策分析家往往假设公共部门的交易成本为零,对他们来说,可矫正性标准是对其

分析方法的现实检验。这不但可笑,而且,标准的公共政策发生过程是不对称的:由于正交易成本,私人部门签约会遭遇市场失灵,但是对应于公共部门,却没有失灵的概念。①因此,令人费解的公共政策制定往往建立在零交易成本逻辑的不对称应用上,监管便是其中的一个例子(Coase,1964),但很少有人对此感到奇怪。(①有一幅讽刺画:“规范的公共政策分析始于这样的假设……政策是由一个全能、全知、仁慈的独裁者作制定的”(Dixit,1996,第8页)。用交易成本的术语来说,这就是假定执行障碍、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统统不存在。)

可矫正性标准试图对称地、据实地处理现实世界中的制度,不管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这个标准就是:如果人们找不到一个可行的组织模式比现有的组织模式更优,且能产生预期净收益,那么,现有的组织模式就被认为是有效率的(Williamson,1996,第8章)。

由于所有可行的组织模式都有缺陷,因此,可行性条件(feasibility stipulation)从一开始就排除了零交易成本(无论是公共部门、私人部门,还是非营利部门,等等)。可实施条件(implementation stipulation)则要求,如果人们提议实施其他可行的组织模式(经过每个方面的反复比较,确定该模式比现有模式更优),那么实施该模式的成本必须纳入到净收益的计算。不过,如果我们能证明实施其他可行的更优组织模式面临着“不公平”的障碍,就可以推翻如下假说,即如果新模式的预期净收益为负,现有模式就是有效率的。

我们还需要评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不公平。在政治因素完全超过经济因素的环境下,被视为公平的政治障碍将保留下来(Stigler,1992);相反,那些有着不受欢迎的政治原因的政治障碍(如不公平的歧视)则会消失。同样,一些经济障碍,如在位企业已经发生的沉淀成本,必定会推迟引入其他可行的更优模式;而那些被认为不公平(如掠夺行为)的经济障碍将受到挑战。①一言以蔽之,可矫正性标准拒绝接受零交易成本的不对称推理,试图揭示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关的各种效率问题,如可行性、实施以及抵制(rebuttal)。(①可以肯定,即便大家看到了这些实施上的不公正障碍阻碍了社会进步,它们也可能持续存在。然而,影响效率的障碍会引起不满。运动带来的累积性力量会推翻一些障碍,如人权运动便是一个例子。完善不公平竞争的定义可以消除另外一些障碍。)

4.3 可信承诺

“可信威胁”的概念在(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竞争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那里,可信威胁的主要目的是阻止一些工具(如核武器)的使用,从而使竞争转移到其他场合(Schelling,1960)或完全阻止竞争的出现。利用有成本的有效“可信承诺”来支持交换,与竞争研究中的可信威胁相关,但有所不同。

关于可信承诺的基本命题是:如果交换得不到可信承诺的支持,人们就会发现,许多交易的契约风险就会泛滥。如果交易的专用投资会带来太大的风险,那么,通用投资就会取代专用投资;某些交易将被纳入企业,而另外一些交易根本就不会出现。

有时,可信承诺会自动发挥作用。如果交易者有着良好的历史纪录,他就能获得正的声誉效应。然而,只有经济行为人自觉地认同那些提供了更多保证的机制时,可信承诺才会形成的。①这类机制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信息披露和审计;专业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交易方可以更多地借助私人秩序而不是法庭秩序(Llewellyn,1931;Macaulay,1963;Summers,1969;Macneil,1974;Galanter,1981);除此外,有时也包括用质押来

支持交易(Williamson,1983)。②(①Nevada电力公司与西北贸易公司签署的32年煤炭供应协议就是一个例证。②强化可信度的努力有时采取了很奇怪的形式,这大概是因为交易方难以采取更好的方式。可以考虑最近在美索不达美亚出土的简札,它显示自我诅咒被用来阻止违约行为。其中一份简札上写着:当你要求我们提供军队时,我们不会保留最好的部队,我们不会推辞,我们将挥舞棍棒杀死你的敌人…就像废弃的种子不会发芽一样,我们的种子也可能永远不会长出,别人也许会在我的眼皮底下娶走我的妻子,别人也许会统治我的国家(China Daily , March 22,1988,第1版)。)

可信支持(credibility supports)也会随着作为政治权力一部分的制度环境而变化(Levy 和Spiller,1994),实证政治理论文献对此作了讨论。契约法概念也与治理经济学有关。它的一个例子是“自制法”这一概念,该概念描述了科层制内部的契约法制度(Williamson,1991,第27页,加上了强调):(需要指出的是,在自制法下,对于那些只导致内部后果的绝大部分内部决策,法院都不行使管辖权;但对于有外部性的内部决策,法院就会行使管辖权。)

内部组织的隐含契约法是一种“自制法”。法庭通常允许企业就价格纠纷、延迟损失、质量瑕疵等问题,提起诉讼,但是,它拒绝受理企业内部两个部门之间因同一些技术问题而产生的纠纷。向法庭求助会遭到拒绝,各方必须在内部解决分歧。相应地,科层制就是最终诉求的法庭。

引入“自制法”这一概念是为了填补治理理论的逻辑缺陷。和其他形式的契约法一样,“自制法”的效能将随制度环境(民族国家)的完整性而变化,自制法则是这个制度环境的一部分。

4.4 模型的扩展

简单模型的目标是捕捉事物的本质,解释当前的实践困惑,并给出可以进行实证检验的预测。不过,简单模型常常也可以进行模型扩展。重复应用简单模型所得到的基本机理,是否就可以准确描述被研究现象呢?

扩展实验常常被忽视,这可能是因为扩展很难做到。有时候,它被忽略,可能是因为人们错误地认为扩展很容易实现。基于现实需要、公共政策需要,或者无法证明的现有企业理论,来扩展简单模型,使之接近于被研究的现象,对此,我认为要谨慎对待。①(①Michael Jensen和William Meckling(1976)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关于企业家所有权的简单模型是否可以扩展,以用来研究所有权分散的现代公司。他们推断,他们的模型适用于分析现代公司,但是他们将模型扩展的证明推迟到了以后的一篇文章中。可惜这篇文章一直没有完成。不管怎么说,Jesen和Meckling坦率地承认他们的模型需要扩展。)

对于把企业作为治理结构的交易成本理论来说,要回答的问题是:既然连续的“产或销”决策(make-or-buy decision)适用于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中的单一交易(individual transacations),它是否也能扩展到用来描述多元化企业这类情形?请注意,交易成本经济学假定:如果交易发生在技术上可分离的各生产阶段之间的接合部(而不是内部),那么,这些交易就相当重要。只要给定“技术核”,就可以重点分析一系列分离的(后向、前向或水平)“产或销”决策,以确定哪些环节应该外包出去,哪些应该合并到企业所有权边界之内。

按照这个描述,企业包含了一组需要作出“产或销”决策的交易,这的确是一种扩展,或者说,至少是向这个方向的逼近(Williamson,1985,第96~98页)。①(①然而,需要告诫的是:如上所述的模型扩展并不适用于和波音787“梦幻”客机生产相关的复杂系统,混乱不堪的外包现象随处可见(Peter Saunders,2009 ,“Boeing CEO’s Bumpy Ride”, Wall Street Journal, 11月5日:https://www.360docs.net/doc/6618480310.html,)。从事后来看,外包交易的协调混乱导致了代价高昂的延迟交货,如果实时协调确实非常重要的那些零部件能够放到内部来生产,这种局面就有可能改变。一组相关交易可能产生系统复杂性,解决这类复杂性所需的工具已经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得到了逐步发展。然而,应用交易成本经济学可以避免波音所犯的最严重的外包错误,即决定将高度专业化的机身生产外包给Vought航空工业公司。这种交易要求大规模的专用资产投资,因此在契约履行过程中,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问题(Tadelis,2010a)。波音随后通过收购Vought公司矫正了这种状况(Peter Sanders , 2009, “Boeing Takes Control of Plant”, Wall Street Journal, 12月28日第B2版)。)

4.5 自然演进

由于交易成本经济学还没有完全正式化(formalization),所以,有时也会受到批评。对此我有三个回应:与其他理论一样,交易成本经济学经历了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完全正式化仍在进行之中;不成熟的正式化存在着与现象脱节的风险。

根据托马斯·库恩(Kuhn,1970)的学说,理论都有一个从非正式到初步正式(pre-formal),再到半正式(semi-formal),最后到完全正式(fully formal)的发展阶段。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非正式阶段始于1930年代的一批文献(尤其是康芒斯和科斯),这些文献论述了新古典理论的缺陷和疏漏。初步正式的工作起步于1970年代,其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经济学家们用这些概念重新解释纵向一体化、纵向市场限制、劳动力市场组织、对自然垄断的特许权约束等现象,并得出了有效匹配的条件。1980年代及以后是半正式阶段,在这一阶段,经济学家们主要研究了可置信的合同、混合治理模式、交易和治理结构的多样性,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经济学和相关社会科学(包括公共政策)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实证检验也随之出现。完全正式阶段也始于1980年代,目前仍在继续之中。格罗斯曼和哈特(Grossman和Hart,1986)的开创性论文,哈特和约翰·莫尔(Hart和Moore,1990)的后续论文以及这方面的其他论文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而且还研究了某些类型的交易成本(不过,它们更经常地被称为产权理论文献)。斯蒂芬·塔德里斯及其合作者的后续研究工作(Bajari和Tadelis,2001;Tadelis,2002;Levin和Tadelis,2010;Tadelis ,2010b)则仍在进行之中。

5. 结束语

我所描述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课题源于1937年科斯提出的难题:如何界定企业的边界?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将纵向一体化决策视为核心交易,并将这一决策重新表述为签约问题,然后,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什么企业要将技术上可分离的零部件生产外包而不是根据需要自己生产,什么时候外包;换言之,外包和自己生产的临界点在哪里?通过有选择地结合经济学和组织学的相关理论,这个问题可被视为效率问题来处理。尽管学者们打算将纵向一体化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研究,但是,纵向一体化仍然会受一系列经济活动的影响,这些经济活动会出现在比较契约理论中,或者可以用比较契约理论来重新表述。

事后来看,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它的非正式阶段可以追溯到

1930年代科斯对同行们提出的挑战:企业和市场组织应该是被推导出来的,而不是既定的事实(当时的做法,就是把它们视为既定事实);他还认为这中间缺失的概念就是交易成本。到了1960年代,阿罗和科斯的研究证实了交易成本的存在,随着零交易成本逻辑不再成立,主流经济学的很多理论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初步正式阶段始于1970年代,经济学界将契约/治理理论应用于纵向一体化。企业间的契约是不完备的,原因在于,如果交易的专用性投资将当事人绑在一起,那么在面对利益攸关的重大侵害时,有限理性就会诱发错误适应的风险。随后,这种治理经济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其他契约现象也被解释为同一主题的不同变体。

半正式阶段更加强调不同治理模式(市场、混合治理和科层制)的关键特征,因为这些特征说明了不同交易需要不同的适应性,如自动适应和协同适应。在交易成本经济学中引入操作化内容虽然取得了进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难题:一是选择性干预的效力,二是理论的扩展。只有放弃经济组织的逻辑,才有可能解开这些难题。从1980年代早期开始,经济学家雄心勃勃地致力于实证研究,并推动了实证研究在此后的迅猛发展。交易成本经济学在公共政策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这种应用还在不断增多。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完全正式的研究开始成型,并仍在继续之中。

我认为,有选择地结合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理论,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契约关系的治理问题,非常有启发性;我预计,在概念、理论、实证和公共政策方面,这样的研究仍将继续。未来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研究将非常有趣,但也充满挑战。

(上海交大安泰学院黄少卿译)

参考文献

A rrow, Kenneth J. (1969),“The 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 Issues Pertinent to the Choice of Market Versus Nonmarket Allocation”in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Expenditure: The PP

B System. Vol. 1, U.S. Joint Economic Committee, 91st Congress, 1st Session, 59-73.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Bajari, Patrick and Steven Tadelis (2001),“Incentives Versus Transaction Costs: A Theory of Procurement Contract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32(3): 387-407.

Barnard,Chester (1938), The Functions of the Executiv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aumol, W. J. (1959),Business Behavior, Value and Growth, New York: Macmillan.

Ben-Porath, Yoram (1980),“The F-Connection: Families, Friends, and Firm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Exchange,”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6 (1): 1-30.

Buchanan, James (1975),“A Contractarian Paradigm for Applying Economic Theory,”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y-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5 (2): 225-230.-(2001). “Game Theory, Mathematics, and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8 (1): 27-32.

Coase, Ronald H. (1937),“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 N.S., 4(16): 386-405. Reprinted in The Nature of the Firm: Origins, Evolution, Development, 1991, ed. Oliver E. Williamson and Sidney Winter, 18-33,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oase, Ronald H (1960),“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1): 1-44.(3): 194-197.

Coase, Ronald H. (1972),“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Proposal for Research,”in Economic Research: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Vol. 3, Policy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d. V. R. Fuchs, 59-73, New York: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Coase, Ronald H. (1988),“The Nature of the Firm: Influence.”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4 (1): 33-47.

Coase, Ronald H. (1992),“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4): 713-719.

Cohen, Dara K., Mariano-Florentino Cuellar, and Barry R. Weingast (2006),“Crisis Bureaucracy: Homeland Security and the Political Design of Legal Mandates,”Stanford Law Review, 59(3), 673-760.

Commons, John R. (1932),“The Problem of Correlating Law, Economics, and Ethics,”Wisconsin Law Review, 8: 3-26.

Commons, John R (1950),The Economics of Collective Action,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Cyert, Richard M., and James G. March (1963),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Andrade, Roy (1986), “Three Scientific World Views and the Covering Law Model,”In Meta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Pluralisms and Subjectivities, ed. Donald W. Fiske and Richard A. Schweder, 19-41,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emsetz, Harold (1983),“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2): 375-390.

Dixit, Avinash (1996),The Making of Economic Policy: A Transaction Cost Politics Perspectiv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Drèze, Jacques (1995), “Forty Years of Public Economics-A Person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9 (2): 111-130.

Fellner, William (1947),“Prices and Wages under Bilateral Oligopol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1 (4): 503-532.

Fischer, Stanley (1977),“Long-Term Contracting, Sticky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Com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3): 317-323.

Friedman, Milton (1997), in Snowdon, Brian and Howard Vane,“Modern Macroeconomics and its Evolution from a Monetarist Perspective,”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4 (4): 191-221.

Galanter, Marc (1981),“Justice in Many Rooms: Courts, Private Ordering, and Indigenous Law,”Journal of Legal Pluralism and Unofficial Law, 19(1): 1-47.

G eyskens, Inge, Jan-Benedict E.M. Steenkamp, and Nirmalya Kumar (2006),“Make, Buy, or Ally: A Meta-analysis of Transaction Cost Theor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9 (3): 519-543.

Grossman, Sanford J., and Oliver D. Hart (1986),“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 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4): 691-719.

Hart, Oliver and John Moore (1990),“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6): 1119-1158.

Hayek, Friedrich (1945),“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5(4): 519-530.

Jensen, Michael and William Meckling (1976),“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4): 305-360.

Kitch, Edmund W., ed. (1983),“The Fire of Truth: A Remembrance of Law and Economics at Chicago, 1932-1970,”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1): 163-233.

Klein, Benjamin, R. A. Crawford, and A. A. Alchian (1978),“Vertical Integration, Appropriable Rents, and the Competitive Contracting Proces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1(2): 297-326.

Knight, Frank H. (1921),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Knight, Frank H. (1933),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London: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Orig. pub. 1921).

Kreps, David M. (1999),“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d (Mathematical) EconomicTheory,”in Firms,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eds. Glenn Carroll and David Teece, 121-15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uhn, Thomas S. (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vin, Jonathan, and Steven Tadelis (2010),“Contracting for Government Service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US Cities,”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forthcoming.

Levy, Brian, and Pablo Spiller (1994),“The I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Regulatory Commitmen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elecommunications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0(2): 201-246.

Lewis, Tracy (1983),“Preemption, Divestiture, and Forward Contracting in a Market Dominated By a Single Fi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5): 1092-1101.

Llewellyn, Karl N. (1931),“What Price Contract? An Essay in Perspective,”Yale Law

Journal, 40: 704-751.

Macaulay, Stewart (1963),“Non-Contractual Relations in Business: A Preliminary Study,”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8(1): 55-67.

Macher, Jeffrey T., and Barak D. Richman (2008),“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 Assessment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the Social Sciences,”Business and Politics, 10(1): 1-63.

Macneil, Ian R. (1974),“The Many Futures of Contracts,”Southern California Law Review, 47: 691-816.

March, James G., and Herbert A. Simon (1958),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arris, Robin (1964),The Economic Theory of Managerial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Marschak, Jacob (1968),“Economics of Inquiring, Communicating, Deciding,”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8(2): 1-18.

McKenzie, L. (1951),“Ideal Output and the Interdependence of Firms,”Economic Journal, 61(244): 785-803.

Menard, Claude (1996),“Why Organizations Matter,”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24(4): 281-300.

Michels, Robert (1962),Political Parties, Glencoe, IL: Free Press.

Posner, Richard A. (1977),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2nd ed., Boston: Little, Brown.

Reder, Melvin W. (1999),Economics: The Culture of a Controversial Scienc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ordan, Michael, and Oliver Williamson (1985),“Asset Specificity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3(4): 365-378.

Schelling, Thomas C. (1960),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ultz, George (1995),“Economics in Action: Ideas, Institutions, Policies,”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2): 1-8.

Simon, Herbert (1957a),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Simon, Herbert (1957b),Models of Ma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Simon, Herbert (1984),“On the Behavioral and Rational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Dynam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5(1): 35-56.

Simon, Herbert (1985),“Human Nature in Politics: The Dialogue of Psychology with Political 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9(2): 293-304.

Simon, Herbert (1991),Models of M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Solow, Robert (2001). “A Native Informant Speaks,”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8 (1): 111-112.

Stigler, George J. (1951),“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9(3): 185-193.

Stigler, George J. (1992),“Law or Economics?”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5(2): 455-468.

Summers, Clyde (1969),“Collective Agreements and the Law of Contracts,”Yale Law Journal, 78(4): 525-575.

Tadelis, Steven (2002),“Complexity, Flexibility, and the Make-or-Buy Decision,”Papers and Proceedings”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2(2): 433-437.

Tadelis, Steven (2010a), “Oliver Williamson: His Main Contribution, its Importance, and what Organizations Can Learn From Him,”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forthcoming.

Tadelis, Steven (2010b),“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unpublished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Whinston, Michael (2001),“Assessing Property Rights and Transaction-Cost Theories of the Fi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2): 184-188.

Williamson, Oliver E. (1964),The Economics of Discretionary Behavior: Managerial Objectives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Williamson, Oliver E. (1971),“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1(2): 112-123.

Williamson, Oliver E. (1975),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 (1976),“Franchise Bidding for Natural Monopoly-in General and with Respect to

CATV,”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7(1): 73-104.

Williamson, Oliver E. (1979),“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Governance of Contractual Relation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2 (2): 233-61.

Williamson, Oliver E. (1983), “Credible Commitments: Using Hostages to Support Exchang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4): 519-540.

Williamson, Oliver E. (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 (1991),“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6 (2): 269-296.

Williamson, Oliver E. (1996),The Mechanisms of Govern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on, Oliver E. (2000),“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8(3): 595-613.

Williamson, Oliver E. (2002),“The Theory of the Firm as Governance Structure: From Choice to Contract,”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6(3): 171-195.

Williamson, Oliver E. (2003),“Examining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Contract,”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2 (4): 917-942.

Williamson, Oliver E. (2008),“Corporate Boards of Directors: In Principle and In Practice,”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4(2): 247-272.

Williamson, Oliver E. (2009),“Opening the Black Box of Firm and Market Organization: Antitrust,”in The Modern Firm,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nvestment, ed. Per-Olof Bjuggren and Dennis C. Mueller, 11-42, Northampton, MA: Edward Elgar.

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本文是作者在2009年12月8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时的演讲。本文的翻译和出版得到了诺贝尔基金会的授权,版权归诺贝尔基金会所有(The Nobel Foundation 2009)。——编者注

本文受益于我向伯克利加州大学的同事和学生就本文的一个早期版本所做的演讲,以及随后与Steven Tadeli进行的多次讨论。要不是因为(1)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在那里,经济学和组织理论是合在一起的)的跨学科训练;(2)我在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作为局长特别经济助理的经验,它表明,有必要在反垄断执行机构中将经济学和组织理论结合起来;以及(3)当我重回讲台后有机会和我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生们就这些问题展开详细研究,我很可能就不会从事本文所描述的这一研究工作。

NDjormtdl0W6ghkmNlavgakX8uJ12k0CJzvhQvyf4xaln5855E本文转自财新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618480310.html,) 7zZjO2vprcTHnnAk6bcWACKThRpaXXEu8woOG5Kfvq9wj7y6Lp详文:https://www.360docs.net/doc/6618480310.html,/2011-01-26/100221210.html?p0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

2011年7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l 2011第31卷第4期(总108期) Journal of X i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Vo.l 31(Sum No .108) [收稿日期] 2011-05-31 [作者简介] 奥利弗 威廉姆森(1932- ),男,美国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 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自然演进 奥利弗 威廉姆森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美国旧金山) [编者按]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的领域。奥利弗 威廉姆森是 新制度经济学 的命名者,被誉为重新发现 科斯定理 的人,由于他的研究推广,使得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交易成本经济学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并且在概念、理论、实证、公共政策、扩大服务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根据奥利弗 威廉姆森在西安交通大学的演讲,由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苏金远博士翻译而成。[关键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交易费用;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F 091.3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245X (2011)04 0001 03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交易成本经济学 (transaction cost econo m ics)亦被称为 治理经济学 (econo m ics of governance)或 组织经济学 (econo m ics of organization)。治理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诉诸组织理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交易成本经济学则是将营运内容注入于治理和组织之中的手段。对于经济学家来说,营运内容和组织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更易于分析。 (一)治理 传统的组织经济学研究描述的是生产功能,这种资源配置范式关注的是经济学运行的基本框架,如价格与产出、供给与需求。约翰 康芒斯是这种传统研究的反对者之一,他对经济组织有如下阐述: 行动的基本单位 本身必须包含三个原则,即冲突、依存和秩序。这一基本单位即交易。 [1] 首先,将交易作为分析的基本单元,有利于经济学研究的明晰化。其次,康芒斯的三原则有助于确定治理的要件,确切的说,治理是注入秩序、缓解冲突、实现共赢的手段。这对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与其他经济学家一样,詹姆斯 布坎南将传统的 组织经济学研究描述为选择科学,肯定了它在帮助做出有效而高效的决策和执行结构性的活动上的裨益。但他同时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经济学专注于选择科学和与之相关的优化工具,这是有问题的 [2] ,我们还需 要与之平行的契约科学。布坎南还建议,如果 源于自愿交易的互利 是对经济学的最基本理解 [3] ,那么,契约视角远未得到充分利用。 在接触到康芒斯和布坎南的经济学观点时,交易成本经济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交易的互利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但交易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或简单或复杂,需对此进行区别对待。物物交换是简单交易的例子,但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复杂的契约,它们也同样适用于治理结构。这就导致以下问题:它们有何不同,为何不同?契约应当如何组织,为何要如此组织?这些都是交易成本经济学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组织 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将企业视为一个根据技术规律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 黑盒子 。尽管这一架构是有用的,但它并不是通用的。正如哈罗德 德姆塞茨所评述: 将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企业和现实世界中的企业混为一谈是一个错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1

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名目 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交易成本经济学(TCE),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的领域。 威廉姆森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进展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奉献,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他们认为交易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科斯定理的核心是交易成本。由此,科斯定理可被定义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初始的合法的权益配置关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是无关的。这确实是讲,只要交易界区是清晰的,资源配置就能有效。按照这种定义来讲明上述科斯所举的案例,他们认为,纠纷解决的结果如何取决于火车主和农场主的交易成本比较,如果火车主是一个人,而铁路沿线的农场主有专门多个,那么农场主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便会远远高于火车主进行谈判的交易成本,如此纠纷就难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外在性无解。相反只有在农场主个数减少,使得双方的交易成本相当时,才可能有效地解决纠纷,克服外在性。在那个地点,产权界区的明确,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体制的完善与政策的推行等等,差不多上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换言之,产权界区的明确等措施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也是减少交易摩擦的润滑剂。基于这种认识,交易成本经济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向了企业组织理论。G.斯蒂格勒、张五常等产权理论研究者对科斯定理的讲明与威廉姆森一致,都属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讲明。 什么是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的明显特点是坚持交易是有成本的。这一特点使新制度经济学比其他经济学更为现实,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生产成本)教学总结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 第5篇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13章生产成本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总收益(total revenue) 答:总收益指一定时期内厂商从一定量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货币总额,它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P乘以销售量Q,即: =? TR P Q 由于完全竞争的厂商所面对的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厂商增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TR ?)总是等于固定不变的单位产品的价格P,所以总收益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其斜率就是固定不变的价格。完全竞争市场外其他类型市场的总收益曲线是先上升达到最大后再下降的。 2.总成本(total cost) 答:总成本指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货币量,它包括两个部分,即固定成本(FC)与可变成本(VC)。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厂房费用、机器折旧费用、一般管理费用及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等。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不管产量多少,都需要支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支出及生产工人的工资等。这些费用在短期内是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其变动的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率,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趋于合理,其效率得以充分发挥,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小;最后由于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大。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描述的总产量的变动趋势相反。 3.利润(profit) 答:利润指从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收益与生产这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用等式表示为:利润=收益-成本。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且他们发现,这个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4.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s) 答:显性成本有时也称为直接成本,指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它主要包括:①直接材料成本。即在生产中用来变成产品主要部分的材料的成本,如用于原料、材料等方面的支出;②直接人工成本。在生产中对材料进行直接加工使它变成产品所用的人工的工资;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 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排的激励。 汽油税,消除三种负外部性:拥挤,车祸,污染。

微观经济学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第十三章生产成本 问题与应用 1.本章讨论了许多成本类型:机会成本、总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 际成本。在以下句子中填写最合适的成本类型: A.采取某个行为的真正成本是其____。(机会成本) B.____是当边际成本低于它时下降,当边际成本高于它时上升。(平均总成本) C.不取决于产量的成本是____。(固定成本) D.在冰激凌行业里,短期中,____包括奶油和糖的成本,但不包括工厂的成本。(可变成本) E.利润等于总收益减___。(总成本) F.生产额外一单位产量的成本是____。(边际成本) 2.你的姑妈正考虑开一家五金店。她计算,租仓库和买库存货物每年要花费50 万美元。此外,她要辞去她每年 5 万美元的会计师工作。 A.给机会成本下定义。 答:机会成本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B.你姑妈经营一年五金店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如果你姑妈认为她一年可以卖出5511 万美元的商品,她应该开这个店吗?解释原因。 答:姑妈经营一年五金店的机会成本是55 万美元。如果一年有51 万美元的营业额,则姑妈不应该开这个店,因为从经济学角度上讲,总成本包括一切机会成本。利润=总收益-总成本=51-55=-4<0,姑妈开店一年将发生亏损。 3.一个渔民注意到了钓鱼时间与钓鱼量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A.用于钓鱼的每小时的边际产量是多少? 答:用于钓鱼的每小时的边际产量分别是10、8、6、4、2 磅鱼。 B.根据这些数据画出渔民的生产函数。解释其形状。 答:渔民的生产函数曲线随着钓鱼所花的小时数增加变得越来越平坦,这是因为随着渔民 钓鱼所花的小时数增加,用于钓鱼的每小时的边际产量递减的特性。 图13-4 渔民的生产函数 C.渔民的固定成本为10 美元(他的钓鱼竿)。他每小时时间的机会成本是 5 美元。画出渔民的总成本曲线。解释它的形状。

经济学原理测试题(选择及计算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某机器原来生产产品A,利润收入为200元,现在改为生产产品B,所花费的人工、材料费为1000元,则生产产品B的机会成本是()。(华东师大2000年研究生入学试题) A. 200元 B. 1200元 C. 1000元 D. 800元 答案:A 根据教材定义,似乎应该选择答案B,但我们并不知道生产产品A时所花费的成本,生产一套桌椅和生产一套组合柜都要用到电锯,但显然二者的其他投入如时间、人工、材料等是不同的,因而只能以A产品的利润作为B产品的机会成本。 关于这个问题,可作以下思考: ①按教材的定义,机会成本是其他应用中的最大收益(视不同应用的成本相同);②机会成本是其他应用中的最大利润(不考虑投入差异);③综合运算(考虑投入的差异):A的机会成本=B的收益+(A的成本-B的成本)——。 第一种算法一般只在两种应用的投入品完全相同时适用;第二种和第三种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显得更合理一些。(例如,一台机器用来生产A,总投入为100,利润为150;用于生产B,总投入为200,利润为200。采用第二种算法,生产B的机会成本为150;采用第三种算法,生产B的机会成本为350,如果扣除生产B的投入200,剩余部分与第二种算法相同;相比之下第一种算法的机会成本250就很难说明问题了) 但令我感到纠结的是不知道你们大学毕业后的去向如何,如果考研,特别是经济学有关的研究生,对方选择的经济学教材是否高鸿业的就有影响了,所以最好我们同学对这几种算法都有了解,届时采用有针对性的算法解决问题。 2. 在短期生产中,当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时,()达到最小值。 A. 平均成本 B. 边际成本 C. 平均可变成本 D. 平均不变成本 3. 如果一个企业经历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则LAC曲线是()。(天津财经学院1999年研究生入学试题) A. 上升的 B. 下降的 C. 垂直的 D. 水平的 4. 经济学中所指的经济利润是指() A. 总收益与显性成本之间的差额 B. 正常利润 C. 总收益与隐性成本之间的差额 D. 超额利润 5. 短期中,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可变成本时,则有()。 A. 平均成本上升 B. 平均不变成本上升 C. 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D. 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6. 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射线)与TC曲线的切点上,AC()。(上海交大1999年研究生入学试题) A. 达到最小值 B. 等于MC C. 等于A VC+AFC D. 以上结果都正确 7. 外在不经济引起LAC曲线()。 A. 向上移动 B. 向左移动 C. 沿LAC曲线下移 D. 不发生变化 8. 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交点是()。(华东师大2000年研究生入学试题) A. 收支相抵点 B. 停止营业点 C. 厂商均衡点 D. 平均成本最低点 9. LAC曲线同LMC曲线之间关系正确的有()。 A. LMC﹤LAC时,LAC上升 B. LMC﹤LAC时,LAC下降

微观经济学 成本 习题

成本习题1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机会成本是企业的一种成本,它可以衡量并单独反映到会计账表中。 2.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的区别主要在于所用要素是否向市场购买。 3.某产品短期生产函数中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时,该产品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平均成本必上升。 4.如果平均变动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则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5.短期生产中,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6.在生产者理论中,当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也是递增的。 7.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 8.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并且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9.长期总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与某一短期总成本曲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但短期总成本曲线上并非每一点都与长期总成本曲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 二、判断题 1. 短期平均成本函数中的最低平均成本就是短期生产函数中的最高平均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成本。 2.某一方案的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为采取该方案而放弃的所有其他方案的利益。 3. 经济学上的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4.经济利润总是大于正常利润。

5.正常利润是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6.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7.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8.总成本在长期内可以划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9.所谓平均收益就是单位商品的价格。 10.在产量的某一变化范围内,只要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平均成本曲线一定向下倾斜。 11.边际成本曲线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它相交。 12.在总收益等于总成本的时候,厂商的正常利润为零。 13.只要总收益少于总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 14.在总收益仅能够补偿总可变成本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说厂商仍可能继续生产。15.厂商在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得到的总利润,要多于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得到的总利润。 16.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P= MC),价格越高,厂商愿意提供的商品数量就越多。 17.边际成本曲线在达到一定产量水平后趋于上升,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造成的。 均成本曲线在达到一定产量水平后趋于上升,是由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所造成的。19.在竞争的条件下,利润最大化原则MR= MC可以表达为P=MC。 20.在边际成本曲线上,与平均成本曲线交点以上的部分,构成水平的供给曲线。21.若固定成本为总成本与总可变成本之差,则平均固定成本为平均成本与平均变动成本之差。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 交易费用经济学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交易费用经济学 内容提要:本文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概括为:其一,引入正确的竞争理念,高度一般化地看待问题和事物;其二,重视约束条件,强调成本概念和效率概念的条件依存性质;其三,用一般均衡的观点看世界,强调效率概念的一般均衡特性。利用该分析视角和方法,本文剖析了几个经典经济学分析的错误。关键词:交易费用经济学一般均衡条件依存一般化古典经济学以自利为出发点,证明市场竞争、价格机制在配置资源的时候能够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而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则具有提高生产率的进步作用,建立起了分析资源使用与收入分配的基本架构。新古典经济学引进微积分,把自利处理为约束条件下争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形式化了古典经济学的分权市场理论[②]。古典、新古典经济学考察的是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交易费用经济学则关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它不仅仅是分权市场理论,更是分权市场理论与分工和组织理论的有机统一。严格来讲,交易费用经济学不过是古典、新古典经济学的高度一般化[③]。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和分析方法主要地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引入正确的竞争理念,高度一般化地看待问题和事物;其二,重视约束条件,强调成本概念和效率概念的条件依存性质;其三,用一般均衡的观点看世界,强调效率概念的一般均衡特性。

1、一般化、公理化、形式化因为“归纳问题”不可克服[④],所以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必然地表现为逻辑演绎体系。然而哪里才是逻辑演绎恰当的起点呢?答案是:科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也只能是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作为科学理论,经济学基本的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是竞争概念、成本概念以及约束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公理。这当然不是说经济学就不需要别的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了,而是说如果能够从这些基本的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推演出来,要尽可能地不引入新的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即使需要引入新的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新引入的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是不能和这些基本的不定义概念和公理假设相冲突的。古典、新古典经济学重视市场竞争,然而其竞争理念并不正确,主要是没有对作为市场结构的竞争、垄断与竞争、垄断本身做出清晰的区分,错误地将垄断与竞争对立起来,并与厂商数量相联系,并且也不理解并不是凡竞争都是好的、合意的。要到阿尔钦、张五常 才提出了正确的竞争理念。这个正确的竞争理念有两层含义:其一,竞争与稀缺性相伴而生,只要存在稀缺性,那么在非鲁宾逊一人的世界就总是存在着竞争;竞争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竞争总是激烈的。其二,重要的不是竞争本身,而是竞争的方式;不是凡竞争都是好的、合意的,有的竞争是生产性的、价值增值的竞争,有的竞争是非生产性的、价值消散的竞争,竞争是需要进行筛选限制的。产权的主要作用在于对竞争方式进行筛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微观经济学 成本 习题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成本习题1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机会成本是企业的一种成本,它可以衡量并单独反映到会计账表中。2.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的区别主要在于所用要素是否向市场购买。3.某产品短期生产函数中要素的平均产量下降时,该产品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平均成本必上升。 4.如果平均变动成本等于边际成本,则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 5.短期生产中,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6.在生产者理论中,当边际成本递增时,平均成本也是递增的。 7.在长期中无所谓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之分。 8.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并且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9.长期总成本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与某一短期总成本曲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但短期总成本曲线上并非每一点都与长期总成本曲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 二、判断题

1. 短期平均成本函数中的最低平均成本就是短期生产函数中的最高平均产量水平上的平均成本。 2.某一方案的机会成本是指决策者为采取该方案而放弃的所有其他方案的利益。 3. 经济学上的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的支付。 4.经济利润总是大于正常利润。 5.正常利润是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6.长期边际成本曲线是短期边际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7.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可变成本等于边际成本。 8.总成本在长期内可以划分为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 9.所谓平均收益就是单位商品的价格。 10.在产量的某一变化范围内,只要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的上方,平均成本曲线一定向下倾斜。 11.边际成本曲线一定在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与它相交。12.在总收益等于总成本的时候,厂商的正常利润为零。 13.只要总收益少于总成本,厂商就会停止生产。 14.在总收益仅能够补偿总可变成本的情况下,从理论上说厂商仍可能继续生产。 15.厂商在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得到的总利润,要多于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的时候得到的总利润。 16.根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P= MC),价格越高,厂商愿意提供的商品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一、简介 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罗纳德·科斯教授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就是交易成本的内容。科斯写道:“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系统化的工作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森做的。威廉森最先把新制度经济学定义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他广泛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主要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组织、对市场的限制、工作组织、工会、现代公司(包括联合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垄断与反垄断和政府监管等等,并开创性地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应用到对各种经济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微观经济学第三章 企业的生产和成本答案(修改版)

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C 4.D 5.A 6.A 7.D 8.D 9.D 10.D 11.C 12.D 13.B 14.B 15.A 17.A 17.A 18.C 19.A 20.A 21.A 22.C 23.A 24.A 25.B 26.B 27.C 28.B 二、判断题 1. 在L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LAC曲线必相切于各SAC曲线最低点的右边。(√) 2.MC曲线必与AC曲线的某一点相切。(×) 3.AVC曲线的最低点总是位于AC曲线最低点的左下方。(√) 4.经济学中长期与短期的划分取决于时间的长短。(×) 5.一般而言,厂商的隐性成本总是大于该厂商的显性成本。(×) 6.绝大多数SAC曲线的最低点之所以不在长期生产的最优轨迹上,乃在于生产规模的改变可以寻求到更低的SAC。(√) 7.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必递增。(√) 8.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是因为规模经济。(√) 三、计算题 1.已知某厂商只有一种可变要素L(劳动),产出一种产品Q,固定成本为既定,短期生产函数Q=-0.1 L3+5 L2+80L,求: (1)劳动人数为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2)厂商雇用劳动力人数的合理范围。 解:(1)AP L=-0.1 L2+5L+80 =-0.1×102+5×10+80=120 MP L= -0.3 L2+10L+80 =-0.3×102+10×10+80=150 (2)企业应在平均产量开始递减,边际产量为正的生产阶段组织生产才是合理的,即满足AP L< 0和MP L>0。 令=-0.2L+5=0 ∴L=25即:L>25,AP开始递减。 令MP L=-0.3 L2+10L+80=0 (0.3L+2)(-L+40)=0 ∴L1=-(不合题意,舍去) L2=40 ∴厂商雇佣劳动力人数的合理范围为25≤L≤40。 2.已知生产函数Q=f(L,K)=2KL- 0.5L2-0.5K2,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10,求:(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 L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TP L、劳动平均产量AP L和劳动边际产量MP L各自达

微观经济学 第五章 成本理论 习题

第五章成本理论 一、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 2、显形成本与隐含成本 3、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 4、总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关系 5、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6、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的关系 (二)难点 1、经济成本、机会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区别 2、固定成本与沉淀成本的区别 3、生产函数与成本方程的区别 4、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曲线的区别 二、关键概念 成本会计成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私人成本社会成本沉淀成本成本函数总固定成本总变动成本长期成本 三、习题 (一)选择题 1、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固定成本()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先增后减 E.无法确定 2、已知产量为8个单位时,总成本为80元,当产量增加到9个单位时,平均成本为11元,那么此时的边际成本为() A.1元 B.19元 C.88元 D.20元 E.无法确定 3、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呈U型,是因为() A.外部经济问题 B.内部经济问题 C.规模收益问题 D.边际收益(报酬)问题

E.固定成本 4、关于长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的关系,以下正确的是() A.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与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某一点相对应 B.短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在长期平均成本线上 C.长期平均成本线上的每一点都对应着某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 D 每一条短期平均成本线的最低点都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上 E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假定两个职工一个工作日可以生产200公斤大饼,六个职工一个工作日可以生产400公斤大饼() A.平均可变成本是下降的 B.平均可变成本是上升的 C.边际产量比平均产量高 D.劳动的边际产量是200公斤 E.以上说法全不准确 6.对于一个既定的产量,长期平均成本等于短期平均成本,长期平均成本比长期边际成本大. () A.长期平均成本在上涨 B.长期平均成本在下降 C.短期平均成本处于最小点 D..短期平均成本等于长期边际成本 E.只有C和D正确 7、用自有资金也应计算利息收入,这种利息从成本角度看是() A 固定成本 B 隐性成本 C 会计成本 D 生产成本 8、如果一个企业经历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则LAC曲线是() A 上升的; B下降的; C 垂直的; D水平的 9、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与TC的切点上,AC() A 是最小的; B 等于MC; C 等于AVC+AFC; D 上述都正确 10、假定某企业全部成本函数为TC=30000+5Q-Q2,Q为产出数量.那么TFC为

交易成本经济学

交易成本经济学 目录 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TCE) [] 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交易成本经济学(TCE),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的领域。 威廉姆森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的、新颖的边缘学科。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的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的高低。他们认为交易成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威廉姆森的观点,科斯定理的核心是交易成本。由此,科斯定理可被定义为:只要交易成本为零,那么,初始的合法的权利配置对于资源

配置的有效性是无关的。这就是说,只要交易界区是清晰的,资源配置就能有效。根据这种定义来解释上述科斯所举的案例,他们认为,纠纷解决的结果如何取决于火车主和农场主的交易成本比较,如果火车主是一个人,而铁路沿线的农场主有很多个,那么农场主之间达成协议的交易成本便会远远高于火车主进行谈判的交易成本,这样纠纷就难以得到合理的解决,外在性无解。相反只有在农场主个数减少,使得双方的交易成本相当时,才可能有效地解决纠纷,克服外在性。在这里,产权界区的明确,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体制的完善与政策的推行等等,都是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换言之,产权界区的明确等措施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基础,也是减少交易摩擦的润滑剂。基于这种认识,交易成本经济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转向了企业组织理论。G.斯蒂格勒、张五常等产权理论研究者对科斯定理的解释与威廉姆森一致,都属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解释。 [] 什么是交易成本 新制度经济学的显着特征是坚持交易是有成本的。这一特征使新制度经济学比其他经济学更为现实,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决策。 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近十几年来西方经济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概念之一。 一.什么是交易(概念) 威廉姆森是这样定义交易的:

最新微观经济学-成本计算题答案

3.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d5Q2+15Q+66: 指出该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不变成本部分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TVC(Q) AC(Q) AVC(Q) AFC(Q和MC(Q). 3 2 解(1)可变成本部分:Q -5Q +15Q 不可变成本部分:66 ⑵ TVC(Q)= Q3-5Q2+15Q AC(Q)二O5Q+15+66/Q AVC(Q)= Q-5Q+15 AFC(Q)=66/Q MC(Q)= 3C J-10Q+15 4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Q)=0.04 Q-0.8Q 2+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 解:TVC(Q)=0.04 Q 3-0.8Q 2+10Q AVC(Q)= 0.04Q2-0.8Q+10 令AVC J0.08Q - 0.8 = 0 得Q=10 又因为AVC = 0.08 0 所以当Q=10时,AVC MIN= 6

5?假定某厂商的边际成本函数MC=3QB0Q+100,且生产10单位产量时的总成本为1000. 求:(1)固定成本的值. (2)总成本函数,总可变成本函数,以及平均成本函数,平均可变成本 函数. 解:MC= 3&-30Q+100 所以TC(Q)二Q~15Q2+100Q+M 当Q=10时,TC=1000 =500 固定成本值:500 TC(Q)二Q~15Q2+100Q+500 TVC(Q)= Q-15Q2+100Q AC(Q)= ?-15Q+100+500/Q AVC(Q)= Q-15Q+100

6.某公司用两个工厂生产一种产品,其总成本函数为C=2Q+Q2-Q I Q,

1981威廉姆斯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方法

1981威廉姆斯组织经济学:交易成本方法 摘要:用交易成本法研究经济组织是把交易看做分析的基本单位,认为对交易成本节约的理解是组织研究的核心。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交易是量化的且有备选统治机构。安排交易活动到有差别的统治机构,可以获得节约。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和市场之间效率边界的确定及内部交易组织包括雇佣关系的设计。这种方法与其它组织理论文献中精选的部分进行了对比。 企业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标的生产函数,与解释经济学相比较少以解释组织理论为目的。甚至在经济学中,越来越意识到企业的新古典理论是自我限制的。最近多重多样的经济方法用来进行组织的研究,内部组织的重要性被意识到。本文描述的这种方法强调经济理论中的交易成本及转向力。比大多数经济方法进步的方面是,它兼容富兰克·奈特恰当描述的“我们所知道的人类本性”。 对组织、交易成本分析包括的经济方法通常关注于效率。的确,在效率方面,并不是每种有趣的组织问题都会被仔细研究,除了可能以一种二流方式。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尤其是强调交易成本时,大量被研究。这种方法就他们节约交易成本的生产量而言,通过使交易而不是商品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通过评估以公司和市场为主要选择的控制结构来实现。 用交易成本法对组织进行研究被应用到三个分析层面。第一个是企业的总体结构,给定企业规模,求解运营部门应该怎样相互联系。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单一控股公司和多部门形式被详细审查。第二层面或者中间层面的研究关注操作部分,寻找哪些活动应该在企业内进行,哪些在企业外,为什么。这可以被认为是建立“效率边界”的标准并定义它。第三层面的分析关注人力资产的组织行为,目标是以一种有差别的方式匹配内部控制结构与其它工作组的特性。 本文仅研究了后两种问题。对这两种问题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转向了交易的量化。交易成本方法起源的文献概要在第一部分,方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交易的量化在第二部分,效率边界研究的应用在第三部分,雇佣关系问题在第四部分,与精选的组织理论文献的对比及“外力”法对组织研究的对比在第五部分。接着是结束语。 一、先例 与组织研究有关的交易成本方法涉及三种相对独立的文献。的确,它们之间有很大的重叠部分,说明它们在发展自己理论时并不是没有注意到其它的。然而,他们处理共同问题的程度,几乎没有被意识到。 考虑到节约是交易成本的研究核心,一个经济学文献与先例相关就不足为奇了。由于组织内部问题是特定的,组织理论文献有期望的形象。第三种文献不那么显著,是合同法文献,合同是作为控制问题来处理的。 每一种这些文献都非常庞大,我对这些智力进步的总结尽可能简洁忽略了重要的贡献。这三个领域在20世纪30年代都有重大的进步。我对先例的梗概从这儿开始。

微观经济学之生产成本平时测验卷(有答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2010 — 2011学年第2学期《微观经济学》 平时考试试卷(随堂考试Ⅲ)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所需时间: 60 分钟 考试内容:第6章和第7章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4分) 1.边际产量 2.有效规模 3.规模经济 4.固定成本 5.边际成本 二.单选题(共30分,每题2分) 1、假如厂商生产的产量从1000单位增加到1002单位,总成本从2000美元上升到2020美元,那么它的边际成本等于( A ) A.10美元 B.20美元 C.2020美元 D.2美元 2、下边那一项是正确的?( D ) A.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下降 B.当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上升 C.当平均成本最大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D.当平均成本最低时,边际成本等于平均成本 3、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在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曲线(D ) A. 与纵轴相交 B. 经过原点 C. 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 与横轴相交

4、、一个工厂雇用工人的工作时间从7000小时增加到8000小时,产量从140000蒲式耳增加到155000蒲式耳,则额外一小时的边际产量是 ( C ) A. 5 B. 10 C. 15 D. 20 5、微观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的划分取决于( B) A.时间长短; B.企业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C.企业可否调整产量 D.企业可否调整产品价格 6、下图是一个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假设要素同比例变化,BC段表示( C ) A.规模经济 B.规模收益不变 C.规模不经济 D.无法确定 7、随着产量的增加,短期平均固定成本( C ) A. 增加 B. 不变 C. 减少 D. 不能确定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 只要总产量增加,边际产量一定增加 B 只要MP减少,总产量一定减少 C MP曲线必定交于AP曲线的最高点 D 只要MP减少,AP 也一定减少 9、当其它生产要素不变,而一种生产要素连续增加时( D ) A TP会一直增加 B TP会一直减少 C MP会一直增加 D MP会有一最大值 10、某厂商每年从企业的总收入中取出一部分作为自己管理企业的报酬,这部分报酬属于( A )

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

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读书笔记 12产经王文楠10011312309 摘要: 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用“卡内基三要素”贯穿全文,作为主线来叙述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介绍了如何运用实用的方法论来进行严格的训练,讲解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契约法的联系,并且强调活跃的思维对于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性。文章还讲述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可操作化的进程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组织 1.关于文献和作者的简介 我选择的文献是《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 Introduction》即《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由于他的研究推广,使得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威廉姆森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接受三年教育,受益于著名的“卡内基三要素”,所以他的这篇关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综述也是围绕“卡内基三要素”展开的,即严格的训练、跨学科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严格的训练意味着认真对待学科的核心课程,并按其设计进行学习研究;跨学科视野意味着,如果研究的现象跨越学科边界, 则需要借助相邻的社会科学;保持活跃的思维,即要多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而少判断“这就是这里的规则”。尤其是就跨学科视野来说,往往有一些现象无法单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完整分析,它们可能渗透至临近的社会科学,这就需要我们扩展知识面。 2.文章的内容介绍 2.1 “卡内基三要素”及五个引用 文章在论述了“卡内基三要素”之后,引用了五位著名的经济学的言论。第一位是詹姆斯.布坎南,他把组织经济学研究描述为选择科学和与之平行的契约科学,并建议“源于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