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实践论文

合集下载

毛邓三暑假实习报告

毛邓三暑假实习报告

毛邓三暑假实习报告通过这次暑假的"毛邓三"课程,是我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概论"。

有了较多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从"毛泽东思想"方面来说: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就在于:从根本上理顺了千百年来中国腐朽混乱的封建思想,从总体上开创了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打造出的优秀民族品牌!如今的老百姓在真切怀念毛泽东伟大高尚人格魅力的同时,更加体感到真实为国为民具有个人品格品质和民族优秀品位品牌的毛泽东!现在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深情厚谊和品评品味已经具备了现代社会的理智理性和时代的精神文明!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强大思想武器。

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不公正,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许许多多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

尤其是当是时受国内外势际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一避免。

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个人心得体会: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的诸多经典语录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句。

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而邓小平最伟大之处,莫过于他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改革开放的提出。

在这届会议上邓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

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

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

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学校所学的知识一般偏重理论,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多争取实习机会。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毛邓三社会实践论文篇1在短短二十多年间,“毛邓三”社会实践报告论文改革开放30年社会实践论文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从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过度到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到最终寻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每一次的巨大转变都意味着社会地位体系、社会阶层架构的大变迁,应该说,我国近二十多年普通民众生活水平的改善,见证着我国在经济改革上前进的每一步,而第三产业(尤其是饭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往往是评判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摘要标志。

因此,笔者充分利用20xx年暑假近半个月的时间,先后到北京市海淀区四道口路的四川泸州烤鱼店和四道口路北路方向的彩云滇食坊两个饭馆打工,就是想通过亲自体验一下挣“小钱”的感受,来寻求自己在大都市中的定位,目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思索关于自己,关于未来,关于人生的一些话题,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感悟,同时也想对社会流动和职业分化,做一个相对真实的接触。

因此,笔者将结合自己暑假社会实践所得,联系相关理论知识,自觉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的方法以及组织社会学的相关知识,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对第三产业(尤其是饭食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社会个体发展的影响,做初步的探讨,经过这半个月的打工实践,使俺们对中小型餐厅的经营运作有一定的解,受益匪浅,我在实践中学会很多技巧,包括沟通技巧、交际技巧、销售技巧;体验到餐馆的艺术性和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财富;解到自身的不足,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以后学习生活中我将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不断地进行自我增值,为以后策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垫定基础,一、实习单位介绍1、四川泸州烤鱼店地处北京市海淀区四道口路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人流量大,白领群体占多数,周围有大楼林立,由四川老板开办的一家蜀菜麻辣味的特色饭店,旨在充分利用北方人对四川菜的猎取心理,以及喜好四川菜的人对巴蜀菜的归属和认同感,来扩大销售,饭馆根据泸州先人早期“河取鱼烤之而得食,觉味鲜”的传说,高薪聘请泸州当地厨师来京,运用现代厨艺加以改造,推出的一道兼有“豆鼓味”,“泡椒味”和“麻辣味”的烤鱼系列巴蜀菜,这道菜即保留烤食的清香和淳朴,又成功的避免烧烤不易熟透,易上火的不足,配上汤汁和免费赠送的榨菜泡椒,味道极佳,笔者也有幸品尝其美味,店内环境优雅,给人整洁清新的感觉,其中有饭桌13张,服务员3名,以及厨师、配菜员、杂工均1人,属于中小型餐厅,2、彩云滇食坊位于海淀区四道口路北路方向,艺海日用百货商城对面,北邻西郊食物冷冻厂,是一家以特色川滇风味、家乡焖饭、小锅米线等为主的特色滇味餐馆,店内有云腿茶树菇、两吃鱼、傣式风情烤鱼等诸多特色菜肴,原料充分出自云南各地区,有号称云南餐饮“三宝”之一的宣威火腿、文山三七和烹调方法和口味深受巴蜀菜影响的汤爆肚、酥红豆、竹荪、罗汉笋、牛干巴,还有滇南地区的汽锅鸡、鸡丝草芽、开远的甜藠头等,当然,由于受做菜原料的制约,很多菜只是停留在菜谱上而已,本饭馆以店内经营味主,同时还兼有到艺海日用百货商城卖快餐,也开展外买经营,饭馆厨师长是云南昭通人,操着一口略带昆明口音的昭通话,为人厚道直爽,幽默风趣,深受店内服务员的喜欢,饭馆老板是三十刚过的女强人,碰巧正有身孕在身还每天坚持到店内,其精神实在让人钦佩,彩云滇食坊也属于中小型饭店,二、实习时间及地点1、2007年7月12日至7月15日四川泸州烤鱼店2、2007年7月15日至7月29日彩云滇食坊说明:自己在短短的半个月的实习中换两个地点,其实是有原因的,当自己看到四川泸州烤鱼店里存在的饭店食物质量安全内幕(见下面的),以及店内员工福利和待遇极差时,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自己初来乍到,无法适应每天艰苦的工作,所以就选择离开当初的实习地点,没有向老板讨取一分工钱而另辟蹊径,三、实习职位介绍本人以担任传菜员及饭店服务员为主,同时也可以协助点菜、送外卖,到厨房偶尔打点杂工,以苦力活为主,但在工作中充满着乐趣,具体内容请见正文部分,阶段一:试用期此期间熟悉各位员工尤其是大厨;跟随主管解传菜技巧,力求达到快而稳;餐具摆设与饭店保洁员作要点;解餐桌上菜倒酒的动作和与食客交流的礼貌言行;学会基本的撤餐和清洁餐具的技巧等一系列饭馆服务生工作项目,阶段总结:尽快融入这个团体,就意味着以开始你就要比他人付出更多,认真揣摩领悟主管传授的技术要领,在主管传授技巧的时候千万不要自我表现打断主管的讲话,如果那样就是自寻没趣,阶段二:实战练习继续熟练第一阶段的各项服务要求,此时基本上消除员工之间的陌生感,开始彼此之间轻松交谈,可以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开始掌握各项工作的特点,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强,产生归属感——餐厅是我家;依据本人来自农村,干活不怕苦不怕累的个性,酷暑时期耐得住厨房内高温的烘烤,而且传菜速度比较快,逐渐受到老板的注意,受到表扬的机会增多,偶尔被派出采购商品,阶段总结:度过工作适应期之后开始慢慢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的工作态度和乐观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尽量让工友和老板接受你的价值观,从而让对方更多的解自己,阶段三:工作娴熟期通过前面几个阶段的练习,已具备解决各项事务的能力,完成每天分配给自己的工作之后就主动帮助他人完成拖地、摆设餐具等工作;开始对部分服务环节进行改进,灵活应对顾客的要求并且与顾客聊天,偶尔给同事“挑刺”,在争辩中分享劳动的快乐,阶段总结: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对工作要领的熟练和把握,完美完成工作任务之后,公开奖励自己,以此来带动其他人的工作积极性,消除在工作过程中的枯燥性,从而达到“工作并快乐着”的境界,阶段四:重用期经过自己的努力,受到老板和同事的关注,开始涉及老板的其他业务,在这个阶段里,我开始对一些菜的做法和饮食的基本原则感兴趣,向厨师长请教一些关于四川菜和滇南菜的做法,帮助老板设计菜谱的版面,并多次替老板外出做事,解决一些基本生活小事(如修电灯等),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奔波,出没于卖场、网、办公房甚至ktv送外卖,阶段总结:在此期间很容易出现得意忘形的现象,这就需要抑制自己的兴奋情绪,以平和的心态与同行相处,三、实习主要收获和体会(一)实习收获1、服务意识的提高对于饭馆等服务行业来讲,服务质量无疑是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它的生命线。

毛邓三论文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

毛邓三论文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

从上海世博会看科学发展观——世博会志愿者服务有感张赫(统计学学号 083699)题记:16天,作为上海世博会园区第一批志愿者,从试运行到5月16号一路经历过来,每点每滴都将成为一生中最宝贵的回忆。

在这其中我们收获友情,感受温暖,获得历练,也目睹了中国和上海迅猛发展的步伐,更深深为世博会所彰显的理念和精神所感动。

世博会是一个大的课堂,从志愿者培训到在世博会志愿服务的每一天,都会接收到很多新的信息,学到新的知识,同时一些在课堂中和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和知识也会跳出书本,以身边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案例展现出来。

在这段时间里,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本学期刚刚学习过的科学发展观理论,在课堂上当老师讲课时我对科学发展观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而在世博会园区志愿者服务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对现实的强大解释力和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本文结合我作为一名普通世博会园区志愿者的体验,感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上海世博会。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①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实践定位和科学评价。

这样的评价源于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为主题,在它的建设、运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融入了科学发展的理念。

一、发展——世博温度计的感悟我志愿服务的区域在世博园区C片区后滩公园,在还没有入园区服务时就听说E片区有个堪称世博最高建筑的温度计。

我也抱着好奇的心情来到过世博温度计下。

马列毛邓三论文

马列毛邓三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正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动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统一的理论实质,构成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哲学理论和哲学观念的变革,本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

所谓哲学思维方式,即哲学家观察、思考和把握世界及其发展的基本模式,也是哲学家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马克思创立了以实践为核心范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同时也就实现了思维方式的伟大变革,展示给世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哲学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思维方式和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维方式则是对实践思维方式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确立了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在马克思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得以集中表述,并渗透、贯穿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中。

所谓实践思维方式,简要说,就是按照人的实践活动本性及其方式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维方式。

实践思维方式的产生,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创立,推进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发展。

实践思维方式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实践,从而第一次还人们的实践活动以本来面目。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钥匙。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必须理解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实践范畴的发展沿两条路线前进。

一条是突出经验,突出科学实践的特点;另一条是沿突出理性,突出自主创造性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形成科学的实践观是实践范畴在一次次冲突中不断展现自身的结果,同时又建立在直接超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是物质和精神.、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感性和理性、目的和结果、必然和自由在相互规定和转化中的现实统一。

2021关于毛邓三论文3000字范文范文1

2021关于毛邓三论文3000字范文范文1

2021关于毛邓三论文3000字范文范文 毛邓三论文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科学发展观。

本篇文章提供了几篇关于毛邓三论文3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第一篇关于毛邓三论文: 题目: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摘要:兴起新高潮,努力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在推动实际工作上取得新成效:一是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的认识上达到新的高度。

二是在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

—两个“新”,就是深化学习的一个最重要要求。

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党中央已经作出部署,在全党全国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日前,由中央批准、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已经出版发行,为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很好的辅助材料。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学习高潮正在以强有力的态势澎湃到来。

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十六大闭幕后,全党掀起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通过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全党全国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党中央对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作了必要的准备。

包括部署有关部门组织编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研究制定开展这项活动的要求、内容、步骤和检验学习成效的措施等等。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前一段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热潮的基础上,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

从“热潮”发展为“新高潮”,顺理成章。

两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续和发展,也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深化。

毛邓三五篇

毛邓三五篇

毛邓三五篇第一篇:毛邓三毛邓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摘要:从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至今,20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功的。

这个理论从产生到不断成熟,是一个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探索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的过程,是一个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找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道德建设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在北京开幕。

邓小平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

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

总体上看,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社会主义阶段,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三是十六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

以历史为平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称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完整体系。

恩格斯有句名言:“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

”①毛泽东也要求:经济学“研究问题应该从历史的分析开始”②。

“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中来发现和证明规律。

毛邓三论文

毛邓三论文

Take This Fish and Look at ItBy Samuel H. Scudder, “In the Laboratory With Agassiz”, Every Saturday,(April 4, 1974) 16, 369-370.(Choose either para.1 – 8: 537 w; or para. 9-19: 557 w)1 It was more than fifteen years ago that I entered the laboratory of Professor Agassiz, and told him I had enrolled my name in the Scientific School as a student of natural history. He asked me a few questions about my object in coming, my previous experience, the mode in which I afterwards proposed to use the knowledge I might acquire, and, finally, whether I wished to study any special branch. To the latter I replied that, while I wished to be well grounded in all departments of zoology, I purposed to devote myself specially to insects.2 “When do you wish to begin?” he asked.3 “Now,” I replied.4 This seemed to please him, and with an energetic “Very well!” he reached from a shelf a huge jar of specimens in yellow alcohol. “Take this fish,” he said, “and look at it; by and by I will ask what you have seen.”5 With that he left me, but in a moment returned with explicit instructions as to the care of the object entrusted to me.6 “No man is fit to be a naturalist,” said he, “who does not know how to take care of specimens.”7 I was to keep the fish before me in a tin tray, and occasionally moisten the surface with alcohol from the jar, always taking care to replace the stopper tightly.Those were not the days of ground-glass stoppers and elegantly shaped exhibition jars; all the old students will recall the huge neckless glass bottles with their leaky, wax-besmeared corks, half eaten by insects, and begrimed with cellar dust. Entomology was a cleaner science than ichthyology, but the example of the Professor, who had unhesitatingly plunged to the bottom of the jar to produce the fish, was infectious; and though this alcohol had a “very ancient and fishlike smell,” I really dared not show any aversion within these sacred precincts, and treated the alcohol as though it were pure water. Still I was conscious of a passing feeling of disappointment, for gazing at a fish did not commend itself to an ardent entomologist. My friends at home, too,were annoyed when they discovered that no amount of eau-de-Cologne would drown the perfume which haunted me like a shadow.8 In ten minutes I had seen all that could be seen in that fish, and started in search of the Professor –who had, however, left the Museum; and when I returned, after lingering over some of the odd animals stored in the upper apartment, my specimen was dry all over. I dashed the fluid over the fish as if to resuscitate the beast from a fainting fit, and looked with anxiety for a return of the normal sloppy appearance. This little excitement over,nothing was to be done but to return to a steadfast gaze at my mute companion. Half an hour passes –an hour –another hour; the fish began to look loathsome. I turned it over and around; looked it in the face – ghastly; from behind, beneath, above, sideways – just as ghastly. I was in despair; at an early hour I concluded that lunch was necessary; so, with infinite relief, the fish was carefully replaced in the jar, and for an hour I was free.9 On my return, I learned that Professor Agassiz had been at the Museum, but had gone, and would not return for several hours. My fellow-students were too busy to be disturbed by continued conversation. Slowly I drew forth that hideous fish, and with a feeling of desperation again looked at it. I might not use a magnifying-glass;instruments of all kinds were interdicted. My two hands, my two eyes, and the fish: it seemed a most limited field.I pushed my finger down its throat to feel how sharp the teeth were. I began to count the scales in the different rows, until I was convinced that that was nonsense. At last a happy thought struck me – I would draw the fish; and now with surprise I began to discover new features in the creature. Just then the Professor returned.10“That is right,” said he; “a pencil is one of the best of eyes. I am glad to notice, too, that you keep your specimen wet, and your bottle corked.”11With these encouraging words, he added, “Well, what is it like?”12He listened attentively to my brief rehearsal of the structure of parts whose names were still unknowns to me: the pores of the head, fleshy lips and lidless eyes; the lateral line, the spinous fins and forked tail; the compressed and arched body. When I finished, he waited as if expecting more, and then, with an air of disappointment, “You have not looked very carefully; why,” he continued more earnestly, “you haven’t even seen one of the most conspicuous features of the animal, which is as plainly before your eyes as the fish itself; look again, look again!” and he left me to my misery.13I was piqued; I was mortified. Still more of that wretched fish! But now I set myself to my tasks with a will, and discovered on new thing after another, until Isaw how just the Professor’s criticism had been. The afternoon passed quickly; and when, towards its close, the Professor inquired, “Do you see it yet?”14“No,” I replied, “I am certain I do not, but I see how little I was before.”15“That is next best,” said he, earnestly, “but I won’t hear you now; put away your fish and go home; perhaps you will be ready with a better answer in the morning. I will examine you before you look at the fish.”16This was disconcerting. Not only must I think of my fish all night, studying, without the object before me, what this unknown but most visible feature might be; but also, without reviewing my discoveries, I must give an exact account of them the next day. I had a bad memory;so I walked home by Charles River in a distracted state, with my two perplexities.17The cordial greeting from the Professor the next morning was reassuring; here was a man who seemed to be quite as anxious as I that I should see for myself what he saw.18“Do you perhaps mean,” I asked, “that the fish has symmetr ical sides with paired organs?”19His thoroughly pleased “Of course! of course!” repaid the wakeful hours of the previous night. After he had discoursed most happily and enthusiastically – as he always did- –upon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oint, I ventured to ask what I should do next.20“Oh, look at your fish!” he said, and left me again to my own devices. In a little more than an hour he returned, and heard my new catalogue.21“That is good, that is good!” he repeated; “but that is not all; go on”; and so for three long days he placed that fish before my eyes, forbidding me to look at anything else, or to use any artificial aid. “Look, look, look,” was his repeated injunction.22This was the best entomological lesson I ever had –a lesson whose influence has extended to the details of every subsequent study; a legacy the Professor had left to me, as he has left it to many others, of inestimable value, which we could not buy, with which we cannot part.23 A year afterward, some of us were amusing ourselves with chalking outlandish beasts on the Museum blackboard. We drew prancing starfishes; frogs in mortal combat; hydra-headed worms; stately crawfishes, standing on their tails, bearing aloft umbrellas; and grotesque fishes with gaping mouths and staring eyes. The Professor came in shortly after, and was as amused as any at our experiments. he looked at the fishes.24“Haemulons, every one of them,” he said; “Mr. ---- drew them.”25True; and to this day, if I attempt a fish, I can draw nothing but haemulons.26The fourth day, a second fish of the same group was placed beside the first, and I was bidden to point out the resemblanc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other and another followed, until the entire family lay before me, and a whole legion of jars covered the table and surrounding shelves; the odor had become a pleasant perfume; and even now, the sight of an old, six-inch, worm-eaten cork brings fragrant memories.27The whole group of haemulons was thus brought in review; and, whether engaged upon the dissection of the internal organs, the preparation and examination of the bony framework, or the description of the various parts, Agassiz’s training in the method of observing facts andtheir orderly arrangement was ever accompanied by the urgent exhortation not to be content with them.28“Facts are stupid things,” he would say, “until brought into connection with some general law.”29At the end of eight months, it was almost with reluctance that I left these friends and turned to insects; but what I had gained by this outside experience has been of greater value than years of later investigation in my favorite groups.。

毛邓三论文

毛邓三论文

对非法征收农民土地的调查调查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需求猛增,全国各地几乎都出现了大量征收城镇周边农民土地的现象。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农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近七成是政府用行政方式来征收土地。

土地征收不仅造成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土地给予他们传统沈存、发展基础。

随着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与之相关的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

调查目的与意义城市化水平提高过程中,通过征收土地使部分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是一个必然选择,这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产生失地农民也是必然现象。

但是,在这过程中,保障哈农民利益使首要重任,更不可用非法征收的手段让农民屈服。

正文顺德容桂街道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南部,是顺德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80平方公里,下辖23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总人口45万,其中户籍人口19.57万。

近年来,容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上新台阶。

然而,在发展的同时,却频繁出现了农民因土地承包、流转、征用纠纷和村级财务管理与政府反抗的种种现象。

切实解决好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类问题,既是农业部门和农业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好的重大现实问题。

面对种种问题的出现,非法征用土地成为瞩点。

我国的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社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国家所有,并给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相应的补偿。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依靠土地征收的方式满足。

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数量已接近4000万人,每年围绕农村土地土地征收中引发的冲突占了中国群发冲突的很大比重,表明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已是政府与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随着全国房地产的迅速发展,顺德土地市场火速升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邓三实践论文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高校扩招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后,无论是政府、社会、学校、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了就业形式的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市场就业环境、用人单位、高校和毕业生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分别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原因;对策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据国家教育部统计,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38万,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比去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2007年为495万,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在70%左右。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在今后几年还将继续增加。

据统计,2008年毕业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的逐年累积.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11万,2010年再创新高——达到631万人,同比2009年增加了20多万。

由此可见,2010的大学生就业难度将更大。

【1】就目前而言,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就业现状:1.我国人才供需不平衡我国当前企业求才若渴,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才缺口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我国国民整体素质不高,虽然是人力资源大国,但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截至2009年底,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4%。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我国人才培养比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占15%以上。

从业人口方面,2008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2%,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6%。

【2】2.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的差距太大很多人读大学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的或者说满意的工作。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就目前表面形势来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

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率却远远小于此。

【2】3.全国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

有些升学扩招实际上是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的素质和从前比平均素质降低。

改革“精英式教育”而实行“大众化教育”,致使大学生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各种不良现象增加。

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管理事物增多。

教育的“过度”导致了知识的失业,反过来,知识的失业又促进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扩张,由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越来越被动,普通高校不遗余力争上硕士点、博士点,名校则拼命扩大硕士生、博士生的招生规模。

恶性循环!4.国家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中国如今已成为排名世界前列的制造业大国,为中国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产值,但整个社会的商业运行过程应是制造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不仅是制造业贡献了产品的贸易,其中还包括设计、运输、促销、广告、终端零售、售后服务等产业价值创造。

例如在中国生产出一美元的产值,而在美国通过除制造业以外的服务将会创造出六美元的价值,而这六美元的价值为美国创造出了就业岗位。

在纯制造业中,工厂所需的劳动力素质、学历并不要求很高,而在其余的六美元创造中,却处处需要高水平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1.从市场就业环境看,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签约率下降。

(1)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将超过600万,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之最,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今年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人。

毕业生人数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势必增加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截至2009年3月10日,广东省普通高校本科生毕业生签约率为7.61%、专科毕业生的签约率为8.43%、毕业研究生的签约率为14.87%,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以上。

【3】(2)就业模式的转变与就业市场不完善间的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其一方面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

(3)企业因素也导致了就业率的降低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在全球金融危机重压之下,截止去年年底,中国已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统计的830万。

中国就业形势已十分严峻,估计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3】且企业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

且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

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政府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政府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宏观管理.由于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

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计划经济的弊病日益暴露.因此,政府应该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宏观调控。

(5)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今年有77.5万人参加国家公务员考试,比2008年度参加考试的人多了13万。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公务员局发布数据,上海2009年考试招录3618名公务员,共有约4.8万人报考,录取率约为7.5%。

(6)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

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1)2.从高校来看(1)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从总量上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算多,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但具体到毕业生所学的专业,结构性不平衡的矛盾就突出起来。

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一哄而上,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高校培养的部分学生质量不过硬。

许多高校扩招后学校的各项软、硬件设施都不能满足需要,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短缺,教师队伍的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从而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一些高校只是口头上重视就业指导,导致许多毕业生根本就不懂如何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对学生在求职方法、技巧、何如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指导。

(4)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5)高校扩招与就业渠道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

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从用人单位看(1)盲目提高用人标准,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才,吸纳、储备人才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事情,但有些单位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按需求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

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也极大的挫伤了毕业生的积极性。

(2)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能及时置换冗员。

有的单位在招聘时特别看重工作经验,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

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聘后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上岗。

因此,他们更青睐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大学生。

用人单位的这种短期行为,大大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而且有些许的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

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

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

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而且有些许的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4.从毕业生来看(1)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和落后的择业观与现实的需求反差太大。

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停留在以前——高薪、大城市、环境优越。

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观念与新形势下的就业需求是极不相称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一部分人找不到相应的工作位。

(2)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希望所招收的大学毕业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交协作能力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

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

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3)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相比于过去,今天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相吻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