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曲线的方程

求曲线的方程
求曲线的方程

2.1.2求曲线的方程

学习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有关知识和观点,感受曲线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2.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明确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3.初步掌握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知识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5)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简记为:建系、列式、代换、化简、说明,这五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步都有其特点和相应的作用.

类型一轨迹方程求解问题

例1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1),(3,7),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解如图所示,设点M(x,y)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也就是点M属于集合P ={M||MA|=|MB|}.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x+1)2+(y+1)2=(x-3)2+(y-7)2.

上式两边平方,并整理得x+2y-7=0.①

我们证明方程①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1)由求方程的过程可知,垂直平分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的解;

(2)设点M1的坐标(x1,y1)是方程①的解,

即x1+2y1-7=0,x1=7-2y1.

点M1到A,B的距离分别是

|M1A|=(x1+1)2+(y1+1)2

=(8-2y 1)2+(y 1+1)2=5(y 21-6y 1+13);

|M 1B |=(x 1-3)2+(y 1-7)2

=(4-2y 1)2+(y 1-7)2=5(y 21-6y 1

+13). 所以|M 1A |=|M 1B |,

即点M 1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由(1)(2)可知,方程①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反思与感悟 求曲线方程一般都要按照5个步骤进行,建系要适当,尽量使点的坐标、线的方程最简.关键步骤是第二步,写出动点的条件集合,即找出等量关系,确定了等量关系式将点的坐标代入就得方程.步骤5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说明.

跟踪训练1 已知△ABC 的两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0,0),B (6,0),顶点C 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求△ABC 重心的轨迹方程.

解 设G (x ,y )为△ABC 的重心,顶点C 的坐标为(x ′,y ′),

则由重心坐标公式,得??? x =0+6

+x ′3,y =0+0+y ′3

, 所以?????

x ′=3x -6,y ′=3y . 因为顶点C (x ′,y ′)在曲线y =x 2+3上,

所以3y =(3x -6)2+3,

整理,得y =3(x -2)2+1.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y =3(x -2)2+1.

类型二 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例2 已知圆C :x 2+(y -3)2=9,过原点作圆C 的弦OP ,求OP 的中点Q 的轨迹方程. 解 方法一 (直接法)

如图,因为Q 是OP 的中点,所以∠OQC =90°.

设Q (x ,y ),由题意,得|OQ |2+|QC |2=|OC |2,

即x 2+y 2+[x 2+(y -3)2]=9, 所以x 2+????y -322=94

(x ≠0). 方法二 (定义法)

如图所示,因为Q 是OP 的中点,所以∠OQC =90°,则Q 在以OC 为直径的圆上,故Q 点的轨迹方程为x 2+????y -322=94

(x ≠0). 方法三 (代入法或称相关点法)

设P (x 1,y 1),Q (x ,y ),

由题意,得??? x =x 12,

y =y 12即?????

x 1=2x ,y 1=2y . 又因为x 21+(y 1-3)2=9,

所以4x 2+4???

?y -322=9, 即x 2+????y -322=94

(x ≠0). 反思与感悟 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如下:

(1)直接法:就是直接依据题目中给定的条件进行确定方程.

(2)定义法:依据有关曲线的性质建立等量关系,从而确定其轨迹方程.

(3)代入法:有些问题中,其动点满足的条件不便用等式列出,但动点是随着另一动点(称之为相关点)而运动的.如果相关点所满足的条件是明显的,或是可分析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动点坐标表示相关点坐标,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即可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或代入法.

(4)参数法:将x ,y 用一个或几个参数来表示,消去参数得轨迹方程,此法称为参数法.

(5)待定系数法:根据条件能知道曲线的类型,可先根据曲线方程的一般形式设出方程,再根据条件确定待定的系数.

跟踪训练2 设m ∈R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向量a =(mx ,y +1),向量b =(x ,y -1),a ⊥b ,动点M (x ,y )的轨迹为E .求轨迹E 的方程.

解 因为a ⊥b ,a =(mx ,y +1),b =(x ,y -1),

所以a ·b =mx 2+y 2-1=0,

即mx 2+y 2=1为所求的轨迹E 的方程.

类型三 根据曲线的方程求两曲线的交点

例3 过点M (1,2)的直线与曲线y =a x

(a ≠0)有两个不同的交点,且这两个交点的纵坐标之和为a ,求a 的取值范围.

解 当过M 点的直线斜率为零或斜率不存在时,

不可能与曲线有两个公共点.

设直线方程为y -2=k (x -1)(k ≠0),

联立曲线方程,得?????

y -2=k (x -1),y =a x

, 消去x ,得y 2-(2-k )y -ka =0.①

当此方程有两个不同的根,

即方程组有两个不同的解时,直线与曲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Δ=(2-k )2+4ka >0.

设方程①的两根分别为y 1,y 2,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

得y 1+y 2=2-k .

又∵y 1+y 2=a ,

∴k =2-a ,

代入Δ>0中,

得a 2+4a (2-a )>0,

解得0

. 又∵k ≠0,

∴2-a ≠0,即a ≠2.

∴a 的取值范围是(0,2)∪(2,83

). 反思与感悟 结合曲线方程的定义,两曲线的交点的坐标即为两曲线的方程构成的方程组的解,所以可以把求两曲线交点坐标的问题转化为解方程组的问题,讨论交点的个数问题转化为讨论方程组解的个数问题.即两曲线C 1和C 2的方程分别为F (x ,y )=0和G (x ,y )=0,则

它们的交点坐标由方程组?????

F (x ,y )=0,

G (x ,y )=0的解来确定. 跟踪训练3 直线l :y =k (x -5)(k ≠0)与圆O :x 2+y 2=16相交于A ,B 两点,O 为圆心,当k 变化时,求弦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 设M (x ,y ),易知直线恒过定点P (5,0),

再由OM ⊥MP ,

得|OP |2=|OM |2+|MP |2,

∴x 2+y 2+(x -5)2+y 2=25,

整理得(x -52)2+y 2=254

. ∵点M 应在圆内,

∴所求的轨迹为圆内的部分.

解方程组????? (x -52)2+y 2=254,x 2+y 2=16

得两曲线交点的横坐标为x =165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x -52)2+y 2=254(0≤x <165

).

1.方程x (x 2+y 2-1)=0和x 2+(x 2+y 2-1)2=0所表示的图形分别是( )

A .前后两者都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

B .前后两者都是两点

C .前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后者是两点

D .前者是两点,后者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圆

答案 C

解析 前者是直线x =0和圆x 2+y 2=1,后者是两点(0,1)和(0,-1),故选C.

2.到点(1,2)的距离等于3的动点Q 的轨迹方程是( )

A .(x +1)2+(y +2)2=3

B .(x +1)2+(y +2)2=9

C .(x -1)2+(y -2)2=3

D .(x -1)2+(y -2)2=9

答案 C

解析 由圆的定义知动点Q 的轨迹是以点(1,2)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故其方程为(x -1)2+(y -2)2=3.

3.已知A (2,5),B (3,-1),则线段AB 的方程是( )

A .6x +y -17=0

B .6x +y -17=0(x ≥3)

C .6x +y -17=0(x ≤3)

D .6x +y -17=0(2≤x ≤3)

答案 D

解析 因线段AB 是直线AB 的一部分,可先由两点式写出直线方程6x +y -17=0,再对x 进行限制.

4.线段AB 的长度是2a (a >0),它的两个端点A 和B 分别在x 轴,y 轴上滑动,则AB 中点P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x 2+y 2=a 2

解析 设P 的坐标为(x ,y ),则A (2x,0),B (0,2y ).

由已知|AB |=2a ,得(2x )2+(2y )2=2a .

化简,得x 2+y 2=a 2,即为点P 的轨迹方程.

5.已知曲线y 2-xy +2x +k =0过点(a ,-a )(a ∈R ),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

] 解析 因y 2-xy +2x +k =0过点(a ,-a ),

故a 2+a 2+2a +k =0,得

k =-2a 2-2a =-2(a +12)2+12

, 所以k ≤12,即k 的取值范围为(-∞,12

].

(1)求解曲线方程时:

①第一步在具体问题中有两种情况:a.所研究的问题中已给定了坐标系,直接在给定的坐标系中求方程;b.原题中没有确定的坐标系,需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选取特殊点为原点. ②第二步为求方程最重要的一步,要仔细分析曲线的特征,注意揭示隐含条件,抓住曲线上任意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列出几何关系式,但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经常不出现这一步(被省略).

③第三步将几何关系式转化为代数中的方程.

④化简过程中,注意运算的合理性与准确性,避免增解与漏解,第五步从理论上讲很有必要,但在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常省略,有特殊情况时则不能省,可以说是对第四步的完善.

(2)很多时候在求出曲线方程后,第五步直接省略了,没将特殊情况进行说明,该剔除的没剔除,该补充的没补充,因此出现错误.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方程中表示相同曲线的是( )

A .y =x ,y x

=1 B .y =x ,y =x 2

C .|y |=|x |,y =x

D .|y |=|x |,y 2=x 2

答案 D

解析 A 中y =x 表示一条直线,而y x

=1表示直线y =x ,除去点(0,0);B 中y =x 表示一条直线,而y =x 2表示一条折线;C 中|y |=|x |表示两条直线,而y =x 表示一条射线;D 中|y |=|x |和y 2=x 2均表示两条相交直线.故选D.

2.如图所示的图象对应的方程是( )

A .|x |-y =0

B.x |y |

-1=0 C .x -|y |=0

D.|x |y

-1=0 答案 C

解析 据图,当x >0,y >0时,y =x ;

当x >0,y <0时,y =-x ,

只有选项C 符合要求,故选C.

3.已知0≤α<2π,点P (cos α,sin α)在曲线(x -2)2+y 2=3上,则α的值为( )

A.π3

B.53π

C.π3或53

π D.π3或π6

答案 C

解析 由(cos α-2)2+sin 2α=3,

得cos α=12

. 又因为0≤α<2π,

所以α=π3或α=53

π. 4.已知点A (-1,0),B (1,0),且MA →·MB →=0,则动点M 的轨迹方程是( )

A .x 2+y 2=1

B .x 2+y 2=2

C .x 2+y 2=1(x ≠±1)

D .x 2+y 2=2(x ≠±2) 答案 A

解析 设动点M (x ,y ),则MA →=(-1-x ,-y ),MB →=(1-x ,-y ). 由MA →·MB →=0,得(-1-

x )(1-x )+(-y )·(-y )=0, 即x 2+y 2=1.

5.过三点A (1,3),B (4,2),C (1,-7)的圆交y 轴于M 、N 两点,则|MN |等于( )

A .2 6

B .8

C .4 6

D .10 答案 C

解析 由已知,得AB →=(3,-1),BC →=(-3,-9),则AB →·BC →=3×(-3)+(-1)×(-9)=0,

所以AB →⊥BC →,即AB ⊥BC ,故过三点A 、B 、C 的圆以AC 为直径,得其方程为(x -1)2+(y +

2)2=25,令x =0得(y +2)2=24,解得y 1=-2-26,y 2=-2+26,所以|MN |=|y 1-y 2|=46,选C.

6.已知两点A (2,0),B (-2,0),点P 为平面内一动点,过点P 作y 轴的垂线,垂足为

Q ,且P A →·PB →=2PQ →2,则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 )

A .x 2+y 2=2

B .y 2-x 2=2

C .x 2-2y 2=1

D .2x 2-y 2=1

答案 B

解析 设动点P 的坐标为(x ,y ),

则点Q 的坐标为(0,y ),

PQ →=(-x,0),P A →=(2-x ,-y ),

PB →=(-2-x ,-y ),

P A →·PB →=x 2-2+y 2.

由P A →·PB →=2PQ →2,

得x 2-2+y 2=2x 2,

∴所求动点P 的轨迹方程为y 2-x 2=2.

二、填空题 7.已知定点A (0,1),直线l 1:y =-1,记过点A 且与直线l 1相切的圆的圆心为点C .则动点C 的轨迹E 的方程为________.

答案 x 2=4y

解析 设动点C (x ,y ),根据题意可知,点C 到点A 的距离与到直线l 1:y =-1的距离相等,所以x 2+(y -1)2=|y +1|,

两边平方整理得x 2=4y .

8.点A (1,-2)在曲线x 2-2xy +ay +5=0上,则a =________.

答案 5

解析 由题意可知点(1,-2)是方程x 2-2xy +ay +5=0的一组解,即1+4-2a +5=0, 解得a =5. 9.过点P (0,1)的直线与曲线|x |-1=1-(1-y )2相交于A ,B 两点,则线段AB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答案 [22,4]

解析 曲线|x |-1=1-(1-y )2可化为x ≥1,(x -1)2+(y -1)2=1,或x

<-1,(x +1)2+(y -1)2=1,图象如图所示,线段AB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22,4].

10.已知点F (1,0),直线l :x =-1,P 为平面上的一动点,过点P 作l

的垂线,垂足为Q ,且QP →·QF →=FP →·FQ →.则动点P 的轨迹C 的方程是________.

答案 y 2=4x (x ≥0)

解析 设点P (x ,y ),

则Q (-1,y ).

由QP →·QF →=FP →·FQ →,

得(x +1,0)·(2,-y )=(x -1,y )·(-2,y ),

所以2(x +1)=-2(x -1)+y 2,

化简得y 2=4x (x ≥0).

三、解答题

1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F (0,2),一条曲线在x 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F 的距离减去到x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解 设点M (x ,y )是所求曲线上任意一点,

因为曲线在x 轴的上方,

所以y >0.

过点M 作MB ⊥x 轴,垂足是点B ,则|MF |-|MB |=2,

即x 2+(y -2)2-y =2,

整理得x 2+(y -2)2=(y +2)2,

化简得y =18

x 2, 所以所求曲线的方程是y =18

x 2(x ≠0). 12.已知线段AB ,B 点的坐标为(6,0),A 点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求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

解 设线段AB 的中点M 的坐标为(x ,y ),点A (x 1,y 1), 则??? x =x 1+

62,y =y 12得?????

x 1=2x -6,y 1=2y .由题意知点A (x 1,y 1)在曲线y =x 2+3上, 所以2y =(2x -6)2+3,

所以线段AB 的中点M 的轨迹方程为y =2(x -3)2+32

. 13.已知A 在y 轴正半轴上,为定点,线段BC 在x 轴上滑动,已知|BC |为4,A 到x 轴的距离为3,求△ABC 外心的轨迹方程.

解 方法一 如图所示,

根据题意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则A 点坐标为(0,3).

设△ABC 的外心为P (x ,y ),

∵P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

∴B (x +2,0),C (x -2,0).

∵P 也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P A |=|PB |, 即x 2+(y -3)2=22+y 2,

化简得x 2-6y +5=0.

方法二 如图所示,所建坐标系同方法一,则A (0,3), 设△ABC 的外心为P (x ,y ),

又设BC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x =t ,

则点B (t +2,0),AB 中点坐标为(t +22,32

), ∴AB 的垂直平分线方程为y -32=t +23(x -t +22

). ∵P 是AB ,BC 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由?????

x =t ,y -32=t +23

(x -t +22), 消去t 得x 2-6y +5=0,

∴△ABC 外心的轨迹方程为x 2-6y +5=0.

求曲线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几种常用方法 求曲线的方程,是学习解析几何的基础,求曲线的方程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法:就是课本中主要介绍的方法。若命题中所求曲线上的动点与已知条件能直接发生关系,这时,设曲线上动点坐标为(,x y )后,就可根据命题中的已知条件,研究动点形成的几何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几何或代数的基本公式、定理等列出含有,x y 的关系式。从而得到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称作直接法。 例1:在直角△ABC 中,斜边是定长2a (0)a >,求直角顶点C 的轨迹方程。 解法一:由于未给定坐标系,为此,首先建立直角坐标系,取AB 所在的直线为x 轴,AB 的有中点O 为坐标原点,过O 与AB 垂直的直线为y 轴(如图).则A (,0)a -,B (,0)a 。 设动点C 为(,)x y , ∵222||||||AC BC AB +=, ∴2 224a +=, 即222x y a +=. 由于C 点到达A 、B 位置时直角三角形ABC 不存在,轨迹中应除去A 、B 两点, 故所求方程为222x y a +=(x a ≠±)。 解法二:如解法一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0)a ,C (,)x y ∵1AC BC k k =-, (1) ∴1y y x a x a =-+- , (2) 化简得:222 x y a += , (3) 由于在x a ≠±时方程(2)与(3)不等价,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2x y a +=(x a ≠±)。 解法三:如解法一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 (,0)a -,B (,0)a ,且设动点C (,)x y 。 ∵1||||2 CO AB =, a =,即222x y a +=。 轨迹中应除去A 、B 两点(理由同解法一),故所求轨迹方程为222x y a +=(x a ≠±)。 说明:利用这种方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步骤: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求曲线的方程

求曲线的方程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动点P到点(-1,2)的距离是3,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 ) A.(x+1)2+(y-2)2=9 B.(x-1)2+(y+2)2=9 C.(x+1)2+(y-2)2=3 D.(x-1)2+(y+2)2=3 2.已知点P是直线2x-y+3=0上的一个动点,定点M(-1,2),Q是线段PM延长线上的一点,且|PM|=|MQ|,则Q点的轨迹方程是( ) A.2x+y+1=0 B.2x-y-5=0 C.2x-y-1=0 D.2x-y+5=0 3.等腰三角形ABC底边两端点是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顶点C的轨迹是( ) A.一条直线 B.一条直线去掉一点 C.一个点 D.两个点 4.已知两定点A(-2,0),B(1,0),如果动点P满足条件|PA|=2|PB|,则动点P的轨迹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等于( ) A.9π B.8π C.4π D.π 5.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3,1),B(-1,3),若点C满足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其中α,β∈R,且α+β=1,O 为坐标原点,则点C的轨迹为( ) A.射线 B.直线 C.圆 D.线段 二、填空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6.直角坐标平面xOy中,若定点A(1,2)与动点P(x,y)满足错误!未找到引用

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4,则点P的轨迹方程是. 7.(2013·珠海高二检测)动点P与平面上两定点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B(错误!未找到引用源。,0)连线的斜率的积为定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则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 8.(2013·揭阳高二检测)已知直线l: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M是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过点M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A,B,点P 是线段AB的靠近点A的一个三等分点,点P的轨迹方程为. 三、解答题(9题,10题14分,11题18分) 9.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A(4,2),底边一个端点是B(3,5),求另一个顶点C的轨迹方程,试说明它的轨迹是什么? 10.已知A,B分别是直线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和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 上的两个动点,线段AB的长为2错误!未找到引用源。,P是AB的中点.求动点P 的轨迹C的方程. 11.(能力挑战题)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中,边AB,BC上分别有一个动点Q,R,且|BQ|=|CR|.求直线AR与DQ的交点P的轨迹方程. 答案解析 1.【解析】选A.由条件可知,点P的轨迹是以(-1,2)为圆心,以3为半径的圆,

求曲线的方程教案

2.1.2求曲线的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坐标法的作用和意义. (2)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和步骤,能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坐标系和方法求 (1 (2 (3. (1 (2 难点:(1)如何根据条件建立恰当坐标系; (2)如何从形成曲线的几何条件中寻找等量关系. (3)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将几何等量关系转化为曲线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 师:上一节,我们已经建立了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利用这两个重要概念,就可以借助于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把曲线看成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用曲线上点的坐标(x,y)所满足的方程f(x,y)=0表示曲线,通过研究方 例1设

x+2y-7=0① 我们证明方程①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1)由求方程的过程可知,垂直平分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解; (2)设点M1的坐标(x1,y1)是方程①的解,即x+2y1-7=0x1=7-2y1 点M1到A、B的距离分别是 (1 方程. 练习:已知点M与x轴的距离和点M与点F(0,4)的距离相等,求点M的轨迹方程.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子来进一步熟悉求曲线轨迹的一般步骤. 例2已知一条曲线在x轴的上方,它上面的每一点到点A(0,2)的距离减去它到x 轴的距离的差都是2,求这条曲线的方程.

解:如图所示,设点M (x,y )是曲线上任意一点,MB ⊥x 轴,垂足是B ,那么点 M 属于集合}.2|||| {=-=MB MA M P 由距离公式,点M 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2)2(22=--+y y x ① 将①式移项后再两边平方,得 22221AM 与 4例 3.略. 练习: 思考题:课本第37页:练习第3题. 本题有多种思路,可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可以学生点评,教 师补充. Y (). ,0,3122的轨迹方程求连线的中点为和定点上移动,在曲线动点M M A M y x B =+

2.1.2求曲线的方程(2)(教学设计)

2.1.2求曲线的方程(2)(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根据条件,求较复杂的曲线方程. 2.求曲线的交点. 3.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解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进一步提高应用“五步”法求曲线方程的能力. 2.会求曲线交点坐标,通过曲线方程讨论曲线性质. 情感目标: 1.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2.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 1.求曲线方程的实质就是找曲线上任意一点坐标(x,y)的关系式f(x,y)=0. 2.求曲线交点问题转化为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教学难点 1. 寻找“几何关系”. 2. 转化为“动点坐标”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启发诱导学生联想新旧知识点的联系,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求曲线的方程(轨迹方程),一般有下面几个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曲线上任一点M 的坐标(,)x y ; 2.写出适合条件P 的几何点集:{} ()P M P M =; 3.用坐标表示条件()P M ,列出方程(,)0f x y =; 4.化简方程(,)0f x y =为最简形式; 5.证明(查漏除杂). 说明:回顾求简单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阐明步骤(2)、(3)为关键步骤,说明(5)步不要求书面表达,但思维一定要到位,注意等价性即可.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一)、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 2+y 2=R 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R 的动点P 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 ,o)作圆O ∶x 2+y 2=R 2(a >R >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 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 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 的运动规律:|OP|=2R 或|OP|=0.

求曲线的方程

求曲线方程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回顾圆锥曲线的定义, 并会利用定义和性质求圆锥曲线的方程。 二、预习内容 1.到顶点)0,5(F 和定直线516= x 的距离之比为4 5 的动点的轨迹方程是 2.直线l 与椭圆14 22 =+y x 交于P 、Q 两点, 已知l 过定点(1, 0), 则弦PQ 中点的轨迹方程是 3.已知点P 是双曲线122 22=-b y a x 上任一点, 过P 作x 轴的垂线, 垂足为Q, 则PQ 中点M 的轨迹方程是 4.在ABC ?中, 已知)0,2(),0,2(B A -, 且BC AB AC 、、成等差数列, 则C 点轨迹方程为 课堂探究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方法, 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问题. 2.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能根据曲线的已知条件求出曲线的方程, 了解两条曲线交点的概念. 3.通过曲线方程概念的教学, 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通过求曲线方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5.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熟练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定义法、代入法、待定系数法、参数法等, 并能灵活应用。 学习难点:曲线方程的概念和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 新课分析 解析几何主要研究两大类问题:一是根据题设条件, 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二是

y y C 通过方程, 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 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 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 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因此这类问题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也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解答轨迹问题时, 若能充分挖掘几何关系, 则往往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二、典型例题 例1.设动直线l 垂直于x 轴, 且与椭圆422 2 =+y x 交于B A 、两点, P 是l 上满足 1=?PB PA 的点, 求点P 的轨迹方程。 方法点拨:用直接法:若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 则只需直接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关于动点的坐标y x 、的方程。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 即为所求轨迹方程。其一般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 例2.如图, 在ABC Rt ?中, 2),1,2()1,2(,90= -=∠?ABC S B A BAC 、ο 平 方单位, 动点P 在曲线E )1(≥y 上运动, 若曲线E 过点C 且满足PB PA +的值为常数。 (1) 求曲线E 的方程; (2) 设直线l 的斜率为1, 若直线l 与曲线E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R, 求线段的轨迹方程。 B x A B O x O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曲线方程的求法就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与高考的常考点.求曲线方程时,应根据曲线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结构特征,选用不同的思路与方法,才能简捷明快地解决问题.下面对其求法进行探究. 1.定义法 求曲线方程时,如果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根据题设条件与图形的特点,恰当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去寻求其数量关系,再由曲线定义直接写出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 例1 如图,点A 为圆形纸片内不同于圆心C 的定点,动点M 在圆周上, 将纸片折起,使点M 与点A 重合,设折痕m 交线段CM 于点N 、现将圆 形纸片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圆C :(x +1)2+y 2=4a 2 (a >1),A (1,0),记点N 的轨迹为曲线E 、 (1)证明曲线E 就是椭圆,并写出当a =2时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l 过点C 与椭圆E 的上顶点B ,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点Q ,若椭圆E 的离心率e ∈???? ?? 1 232,求点Q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 (1)依题意,直线m 为线段AM 的垂直平分线, ∴|NA |=|NM |、 ∴|NC |+|NA |=|NC |+|NM |=|CM |=2a >2, ∴N 的轨迹就是以C 、A 为焦点,长轴长为2a ,焦距为2的椭圆. 当a =2时,长轴长为2a =4,焦距为2c =2, ∴b 2=a 2-c 2=3、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 3 =1、 (2)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 b 2=1 (a >b >0). 由(1)知:a 2-b 2=1、又C (-1,0),B (0,b ), ∴直线l 的方程为x -1+y b =1,即bx -y +b =0、 设Q (x ,y ),∵点Q 与点A (1,0)关于直线l 对称,

求曲线的方程

2.1.2求曲线的方程 学习目标 1.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有关知识和观点,感受曲线的实际背景,明确其刻画现实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2.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明确它所研究的基本问题.3.初步掌握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同时进一步加深理解“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的概念. 知识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与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2)写出适合条件p的点M的集合P={M|p(M)}; (3)用坐标表示条件p(M),列出方程f(x,y)=0; (4)化方程f(x,y)=0为最简形式; (5)说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简记为:建系、列式、代换、化简、说明,这五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步都有其特点和相应的作用. 类型一轨迹方程求解问题 例1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1),(3,7),求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解如图所示,设点M(x,y)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也就是点M属于集合P ={M||MA|=|MB|}.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x+1)2+(y+1)2=(x-3)2+(y-7)2. 上式两边平方,并整理得x+2y-7=0.① 我们证明方程①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1)由求方程的过程可知,垂直平分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的解; (2)设点M1的坐标(x1,y1)是方程①的解, 即x1+2y1-7=0,x1=7-2y1. 点M1到A,B的距离分别是 |M1A|=(x1+1)2+(y1+1)2

=(8-2y 1)2+(y 1+1)2=5(y 21-6y 1+13); |M 1B |=(x 1-3)2+(y 1-7)2 =(4-2y 1)2+(y 1-7)2=5(y 21-6y 1 +13). 所以|M 1A |=|M 1B |, 即点M 1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由(1)(2)可知,方程①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反思与感悟 求曲线方程一般都要按照5个步骤进行,建系要适当,尽量使点的坐标、线的方程最简.关键步骤是第二步,写出动点的条件集合,即找出等量关系,确定了等量关系式将点的坐标代入就得方程.步骤5可以省略不写,如有特殊情况,可以适当说明. 跟踪训练1 已知△ABC 的两顶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A (0,0),B (6,0),顶点C 在曲线y =x 2+3上运动,求△ABC 重心的轨迹方程. 解 设G (x ,y )为△ABC 的重心,顶点C 的坐标为(x ′,y ′), 则由重心坐标公式,得??? x =0+6 +x ′3,y =0+0+y ′3 , 所以????? x ′=3x -6,y ′=3y . 因为顶点C (x ′,y ′)在曲线y =x 2+3上, 所以3y =(3x -6)2+3, 整理,得y =3(x -2)2+1. 故所求轨迹方程为y =3(x -2)2+1. 类型二 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例2 已知圆C :x 2+(y -3)2=9,过原点作圆C 的弦OP ,求OP 的中点Q 的轨迹方程. 解 方法一 (直接法) 如图,因为Q 是OP 的中点,所以∠OQC =90°. 设Q (x ,y ),由题意,得|OQ |2+|QC |2=|OC |2, 即x 2+y 2+[x 2+(y -3)2]=9, 所以x 2+????y -322=94 (x ≠0). 方法二 (定义法) 如图所示,因为Q 是OP 的中点,所以∠OQC =90°,则Q 在以OC 为直径的圆上,故Q 点的轨迹方程为x 2+????y -322=94 (x ≠0). 方法三 (代入法或称相关点法)

高中数学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求轨迹方程的六种常用技法 轨迹方程的探求是解析几何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近几年来高考中的常见题型之一。学生解这类问题时,不善于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动辄就 是罗列一大堆的坐标关系,进行无目的大运动量运算,致使不少学生丧失信心,半途 而废,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和归纳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法,对提高学生的解 题能力、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很有帮助。本文通过典型例子阐述探求轨迹方程的常用 技法。 1.直接法 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 率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4 例 1.已知线段AB 6,直线AM ,BM 相交于M ,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求点M 9 的轨迹方程。 解: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坐标系,则A( 3,0), B(3,0) ,设点M 的坐标为(x, y),则直线AM 的斜率k AM y (x 3) ,直线BM 的斜 AM x 3 率k AM y (x 3) x3 由已知有y?y 4(x 3) x 3 x 3 9 x2y2 化简,整理得点M 的轨迹方程为x y1(x 3) 94 练习: 1.平面内动点P到点F(10,0)的距离与到直线x 4的距离之比为 2,则点P的轨 迹方 程是。 2.设动直线l 垂直于x轴,且与椭圆x2 2y2 4交于A、B两点,P是l上满足PA PB 1的点,求点P 的轨迹方程。 3. 到两互相垂直的异面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 , 在过其中一条直线且平行于另一条直 线的平面内的轨迹是 ( ) A .直线B.椭圆 C .抛物线 D .双曲线2.定义法 通过图形的几何性质判断动点的轨迹是何种图形,再求其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 定义法,运用定义法,求其轨迹,一要熟练掌握常用轨迹的定义,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二是熟练掌握平面几何的一些性质定理。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1教案 】《2.1.1曲线与方程2.1.2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教案

《2.1.1曲线与方程2.1.2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2.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 三、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四、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 极进取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 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则OM⊥AM. ∵kOM·kAM=-1, 其轨迹是以OA为直径的圆在圆O内的一段弧(不含端点). 2.定义法 利用所学过的圆的定义、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定义、抛物线的定义直接写出所求的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这种方法要求题设中有定点与定直线及两定点距离之和或差为定值的条件,或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分析得出这些条件. 直平分线l交半径OQ于点P(见图2-45),当Q点在圆周上运动时,求点P的轨迹方程.

高中数学-求曲线的方程练习

高中数学-求曲线的方程练习 [基础达标] 1.已知椭圆的焦点是F 1、F 2,P 是椭圆的一个动点,如果M 是线段F 1P 的中点,则动点M 的轨迹是________. 解析:由图知PF 1+PF 2=2a .连结MO ,则F 1M +MO =a (a >F 1O ).故M 的轨迹是以F 1、O 为焦点的椭圆. 答案:椭圆 2.已知动点M 到A (2,0)的距离等于它到直线x =-1的距离的2倍,则点M 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 解析:设M (x ,y ),由题意,得(x -2)2+y 2 =2|x +1|. 化简,得-3x 2-12x +y 2 =0. 答案:y 2=3x 2 +12x 3.已知动抛物线以y 轴为准线,且过点(1,0),则抛物线焦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 解析:设焦点坐标为(x ,y ),因动抛物线以y 轴为准线,且过点(1,0),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得: (x -1)2+y 2=1(x >0),即(x -1)2+y 2 =1(x >0). 答案:(x -1)2+y 2 =1(x >0) 4.设圆C 与圆x 2+(y -3)2=1外切,与直线y =0相切,则C 的圆心轨迹为________. 解析:设圆C 的半径为r ,则圆心C 到直线y =0的距离为r .由两圆外切可得,圆心C 到点(0,3)的距离为r +1,也就是说,圆心C 到点(0,3)的距离比到直线y =0的距离大1,故点C 到点(0,3)的距离和它到直线y =-1的距离相等,符合抛物线的特征,故点C 的轨迹为抛物线. 答案:抛物线 5.设动点P 在直线x =1上,O 为坐标原点,以OP 为直角边,点O 为直角顶点作等腰Rt △OPQ ,则动点Q 的轨迹是________. 解析:设Q (x ,y ),P (1,y 0),由OQ →·OP →=0知y 0y =-x .① 又由OQ =OP ,得x 2+y 2 =1+y 20,即x 2+y 2=1+y 2 0.② 由①②消去y 0,得点Q 的轨迹方程为y =1或y =-1.故动点Q 的轨迹是两条平行线. 答案:两条平行线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为平面内一个动点,B (2,0),若OA →·BA →=|OB →|(O 为坐标原 点),则动点A 的轨迹是________. 解析:设A (x ,y ),则OA →=(x ,y ),BA →=(x -2,y ),因为OA →·BA →=|OB → |,所以x (x -2)+y 2=2,即(x -1)2+y 2 =3,所以动点A 的轨迹是圆. 答案:圆 7.长度为1的线段AB 在x 轴上运动,点P (0,1)与点A 连结成直线PA ,点Q (1,2)与点B 连结成直线QB ,则直线PA 与QB 交点的轨迹方程为____________.

高一数学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 2.1曲线与方程 2.1.1曲线与方程2.1.2求曲线的轨迹方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以及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归纳和介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的能力.(三)学科渗透点 通过对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常用动点的轨迹,为学习物理等学科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重点: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技巧与方法. (解决办法:对每种方法用例题加以说明,使学生掌握这种方法.)2.难点:作相关点法求动点的轨迹方法. (解决办法:先使学生了解相关点法的思路,再用例题进行讲解.)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过程: (一)复习引入 大家知道,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我们已经对常见曲线圆、椭圆、双曲线以及抛物线进行过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今天在上面已经研究的基础上来对根据已知条件求曲线的轨迹方程的常见技巧与方法进行系统分析.(二)几种常见求轨迹方程的方法 1.直接法 由题设所给(或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的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列出等式,再用坐标代替这等式,化简得曲线的方程,这种方法叫直接法. 例1(1)求和定圆x2+y2=k2的圆周的距离等于k的动点P的轨迹方程; (2)过点A(a,o)作圆O∶x2+y2=R2(a>R>o)的割线,求割线被圆O截得弦的中点的轨迹. 对(1)分析: 动点P的轨迹是不知道的,不能考查其几何特征,但是给出了动点P的运动规律:|OP|=2R 或|OP|=0. 解:设动点P(x,y),则有|OP|=2R或|OP|=0. 即x2+y2=4R2或x2+y2=0. 故所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为x2+y2=4R2或x2+y2=0. 对(2)分析: 题设中没有具体给出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但可以通过分析图形的几何性质而得出,即圆心与弦的中点连线垂直于弦,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由学生演板完成,解答为: 设弦的中点为M(x,y),连结OM,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常用方法 曲线方程的求法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和高考的常考点.求曲线方程时,应根据曲线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结构特征,选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才能简捷明快地解决问题.下面对其求法进行探究. 1.定义法 求曲线方程时,如果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根据题设条件和图形的特点,恰当运用平面几何的知识去寻求其数量关系,再由曲线定义直接写出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 例1 如图,点A 为圆形纸片内不同于圆心C 的定点,动点M 在圆 周上,将纸片折起,使点M 与点A 重合,设折痕m 交线段CM 于点 N .现将圆形纸片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圆C :(x +1)2+y 2= 4a 2 (a >1),A (1,0),记点N 的轨迹为曲线E . (1)证明曲线E 是椭圆,并写出当a =2时该椭圆的标准方程; (2)设直线l 过点C 和椭圆E 的上顶点B ,点A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为点Q ,若椭圆E 的离心 率e ∈??????12,32,求点Q 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 (1)依题意,直线m 为线段AM 的垂直平分线, ∴|NA |=|NM |. ∴|NC |+|NA |=|NC |+|NM |=|CM |=2a >2, ∴N 的轨迹是以C 、A 为焦点,长轴长为2a ,焦距为2的椭圆. 当a =2时,长轴长为2a =4,焦距为2c =2, ∴b 2=a 2-c 2=3.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4+y 23=1. (2)设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a 2+y 2 b 2=1 (a >b >0). 由(1)知:a 2-b 2=1.又C (-1,0),B (0,b ), ∴直线l 的方程为x -1+y b =1,即bx -y +b =0. 设Q (x ,y ),∵点Q 与点A (1,0)关于直线l 对称,

高中数学参数方程大题(带答案)

参数方程极坐标系 解答题 1.已知曲线C:+=1,直线l:(t为参数) (Ⅰ)写出曲线C的参数方程,直线l的普通方程. (Ⅱ)过曲线C上任意一点P作与l夹角为30°的直线,交l于点A,求|P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考点: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 专题:坐标系和参数方程. 分析:(Ⅰ)联想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可取x=2cosθ、y=3sinθ得曲线C的参数方程,直接消掉参数t得直线l的普通方程; (Ⅱ)设曲线C上任意一点P(2cosθ,3sinθ).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到P到直线l的距离,除以 sin30°进一步得到|PA|,化积后由三角函数的范围求得|P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答: 解:(Ⅰ)对于曲线C:+=1,可令x=2cosθ、y=3sinθ, 故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θ为参数). 对于直线l:, 由①得:t=x﹣2,代入②并整理得:2x+y﹣6=0; (Ⅱ)设曲线C上任意一点P(2cosθ,3sinθ). P到直线l的距离为. 则,其中α为锐角. 当sin(θ+α)=﹣1时,|PA|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 当sin(θ+α)=1时,|PA|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 点评:本题考查普通方程与参数方程的互化,训练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体现了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是中档题. 2.已知极坐标系的极点在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处,极轴与x轴的正半轴重合,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 ,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数). (I)写出直线l的直角坐标方程; (Ⅱ)求曲线C上的点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大值. 考点: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 专题:坐标系和参数方程. 分析:(1)首先,将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中消去参数,化为直角坐标方程即可; (2)首先,化简曲线C的参数方程,然后,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转化求解. 解答: 解:(1)∵直线l的极坐标方程为:, ∴ρ(sinθ﹣cosθ)=,

高中数学曲线轨迹方程的求法

题目高中数学复习专题讲座曲线的轨迹方程的求法 高考要求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题之一 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用“坐标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 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因此这类问题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也是同学们的一大难点 重难点归纳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常采用的方法有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参数法 (1)直接法 直接法是将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或者等量关系,直接坐标化,列出等式化简即得动点轨迹方程 (2)定义法 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圆等),可用定义直接探求 (3)相关点法 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通过转换而求动点的轨迹方程 (4)参数法 若动点的坐标(x ,y )中的x ,y 分别随另一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可以以这个变量为参数,建立轨迹的参数方程 求轨迹方程,一定要注意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要注意区别“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典型题例示范讲解 例1如图所示,已知P (4,0)是圆x 2+y 2 =36内的一点,A 、B 是圆上两动点,且满足∠APB =90°,求矩形 APBQ 的顶点Q 的轨迹方程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利用“相关点代入法”求 曲线的轨迹方程 知识依托 利用平面几何的基本知识和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线段AB 中点的轨迹方程 错解分析 欲求Q 的轨迹方程,应先求R 的轨迹方 程,若学生思考不深刻,发现不了问题的实质,很难解决此题 技巧与方法 对某些较复杂的探求轨迹方程的问题,可先确定一个较易于求得的点的轨迹方程,再以此点作为主动点,所求的轨迹上的点为相关点,求得轨迹方程 解 设AB 的中点为R ,坐标为(x ,y ),则在Rt △ABP 中,|AR |=|PR | 又因为R 是弦AB 的中点,依垂径定理 在Rt △OAR 中,|AR |2=|AO |2 -|OR |2=36-(x 2+y 2) 又|AR |=|PR |=22)4(y x +- 所以有(x -4)2+y 2=36-(x 2+y 2), 即x 2+y 2-4x -10=0

【精品】高中数学 选修1-1 曲线与方程 知识点讲解 讲义+巩固练习(含答案)提高

曲线与方程 【学习目标】 1.了解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 2.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 3.掌握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直接法),了解求曲线方程的其他方法(待定系数法、定义法、转化法、参数法等) 【学习策略】 借助于实例去体会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的意义; 理解求曲线方程的实质,求曲线方程的关键在于把曲线上任一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或其坐标满足的条件)转化为任一点坐标满足的等量关系,要注意方程中量x (或y )的取值范围. 【要点梳理】 要点一、曲线与方程概念的理解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 (看作点的集合或适合某种条件的点的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0f x y =()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C 上所有点的坐标都是方程,0f x y =( )的解; (2)以方程,0f x y =( )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 那么,方程,0f x y =( )叫做曲线C 的方程;曲线C 叫做方程,0f x y =()的曲线. 要点诠释: (1)如果曲线C 的方程为,0f x y =(),那么点00(,)P x y 在曲线C 上的充要条件为 00,0f x y =(); (2)曲线C 可看成是平面上满足一定条件的点的集合,而,0f x y =()正是这一定条件的解析表示.因此我们可以用集合的符号表示曲线C :{(,)|,0}C x y f x y ==( ). (3)曲线C 也称为满足条件,0f x y =()的点的轨迹.定义中的条件(1)叫轨迹纯粹性,即不满足方程,0f x y =( )的解的点不在曲线C 上;条件(2)叫做轨迹的完备性,即符合条件的所有点都在曲线上.“纯粹性”和“完备性”是针对曲线C 是否为满足方程,0f x y =( )的点的轨迹而言.

求曲线方程的几种常见方法

求曲线方程的几种常见方法 2011-04-20 13:59 来源:文字大小:【大】【中】【小】 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曲线的方程;(2)通过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所以求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下文将讨论几种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及求曲线方程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直接法 若动点满足的几何条件本身就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或这些几何量间的等量关系简单明了且易于表达,我们只要将这些的等量关系变成含,的等式就得到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不需要其它技巧,故称为直接法. 例1已知P,Q是平面内的2个定点,=2,点M为平面内的动点,且M到点P的距离与到点Q的距离的比值为(﹥0),求点M的轨迹. 解析以线段PQ的中点O为坐标原点,线段PQ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点为(-1,0),点为(1,0),设点为(,). ,(﹥0),, , 化简可得. (1)时,点的轨迹为轴,其方程为; (2)﹥0且时,点的轨迹方程可化为,即, 当﹥0且时,点的轨迹是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点评直接法求轨迹的一般步骤为: (1)必要时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若已有直角坐标系则可以省去这一步),设动点坐标为(,); (2)根据题设条件列出等量关系式; (3)将上述等量关系式转化为方程式; (4)整理、化简方程式为轨迹方程; (5)必要时进行讨论,以保证轨迹的纯粹性与完备性,并指出轨迹的具体几何意义. 二、定义法 若动点轨迹的条件符合某一基本轨迹(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以根据定义直接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方法称为定义法.

例2 如图,已知两圆 , ,动圆在 圆内且和圆内切,和圆外 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 解析设动圆圆心为,由题意可知 .根据椭圆的第一定义,点的轨迹是以点,为焦点的椭圆, 其中, 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为.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透过复杂的条件认识到点轨迹是以点,为焦点的椭圆,假若根据几何条件列方程求解就复杂了. 三、相关点法 有些求轨迹的问题中,其动点满足的条件不便用等式列出,但这一动点随另一动点(称之为相关点)而动.假若相关点所满足的条件是明显的或可分析的,这时我们可以用动点坐标表示相关点坐标,根据相关点所满足的方程或关系式,即可求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相关点法,也叫转移点法或代入法. 例3 已知曲线与直线交于两点和,且 ﹤.记曲线在点A点B之间的那段为L,设点P(s,t)是L上的任意一点,且点P 与点A和点B均不重合.若点Q是线段AB的中点,试求线段PQ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解析由,解得A(-1,1),B(2,4).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点Q的坐标为(),设点M的坐标为(). 于是,, , 又-1﹤s﹤2,﹤﹤,即﹤﹤. 又点P(s,t)在曲线C上, . 将代入得,

《求曲线的方程》教学设计

求曲线的方程 四川省成都石室中学蒋富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作为曲线内容学习的开始,“曲线与方程”这一小节思想性较强,约需三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第二课时讲曲线方程的求法;第三课时侧重对所求方程的检验. 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与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方法(直译法)、步骤及例题探求. 2.本课地位和作用 承前启后,数形结合 曲线和方程,既是直线与方程的自然延伸,又是圆锥曲线学习的必备,是后面平面曲线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解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曲线”与“方程”是点的轨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曲线”是轨迹的几何形式,“方程”是轨迹的代数形式;求曲线方程是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先导,是解析几何所要解决的两大类问题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坐标法的本质——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后继性、可探究性 求曲线方程实质上就是求曲线上任意一点(x,y)横纵坐标间的等量关系,但曲线轨迹常无法事先预知类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生动展现运动变化特点,但如何获得曲线的方程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同时,本课内容又为后面的轨迹探求提供方法的准备,并且以后还会继续完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 数学建模与示范性作用 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建模的过程,它贯穿于解析几何的始终,通过本课例题与变式,要总结规律,掌握方法,为后面圆锥曲线等的轨迹探求提供示范. 数学的文化价值 解析几何的发明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近代数学崛起的两大标志之一,是较为完整和典型的重大数学创新史例.解析几何创始人特别是笛卡儿的事迹和精神——对科学真理和方法的追求、质疑的科学精神等都是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教育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指导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出研究报告. 3.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在刚刚学习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后,学生对这种必须同时具备纯粹性和完备性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优越性等已有了初步了

曲线与方程讲义求曲线方程教案

曲线和方程 (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平面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 会由已知条件求一些简单的平面曲线的方程. 2. 会判断曲线和方程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的: 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求曲线方程的“五步”思路. 教学难点 依据题目特点,建立恰当的坐标系,考察曲线的点与方程的坐标的对应关系的纯粹性与完备性. 教学方法:导学法. 启发引导学生利用曲线的方程、方程的曲线理论,借助坐标系,用坐标表示点,把曲线视为点的集合或轨迹,用点(x,y)翻译约束条件,用方程f(x,y)=0表示曲线.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方程的曲线和曲线的方程: ⑴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 ⑵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就说这条曲线是这个方程的曲线,这个方程是这条曲线的方程. 情境设置: 由曲线的方程、方程的直线可知,借助直角坐标,用坐标表示点,把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的集合或轨迹看成曲线,即用曲线上的点的坐标(x,y)所满足的方程f(x,y)=0表示曲线,那么我们就可通过研究方程的性质,间接地研究曲线的性质. 我们把这种借助坐标系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叫做坐标法. 在教学中,用坐标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知识已形成了一门学科,它就是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数学学科. 它主要研究的是:(1)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表示平面曲线的方程; (2)通过方程,研究平面曲线的性质. (二)讲授新课: 1.例题分析: 【例1】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1,-1)、(3,7)求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如何求曲线的方程? 法一、运用现成的结论──直线方程的知识来求. 法二:若没有现成的结论怎么办?──需要掌握一般性的方法 解:设M(x,y)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即点M 属于集合P={M||MA|=|MB|},由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点M 所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 2222)7()3()1()1((-+-=+++y x y x 化简整理得 072=-+y x ① 证明方程①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 (1)求方程的过程可知,垂直平分线上每一 点的坐标都是方程①的解. x (2)设点M 1的坐标(x 1,y 1)是方程①的解, 即x 1+2y 1-7=0,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