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偏误分析28页PPT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ppt课件

对外汉语教学偏误分析ppt课件
2. 偏误分析改变了人们对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出 现的偏误本质的认识。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研 究的重要手段。
3. 偏误分析对习得过程和习得规律的研究丰富 了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促进了第二语言教学 的发展。
19
偏误分析的局限
1. 正确与偏误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语言在实际运用中会 产生许多变体;且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标准不同。
用类推的办法 不适当地套用
目的语新的现象
1. *我们下周回去美国。(带趋向补语的动词,其宾语如不 能因动作而移动位置则必需放在动词预取向不予之间, 此处为趋向补语的过度泛化。)
2. *他们父子俩在驴子上骑。
3. *他很朝三暮四。
4. 我们每天两小时学习。(两小时应为时量补语,此处为 状语的过度泛化)
5. 他做练习做得很马马虎虎。(形容词重叠后不能再用 “很”修饰,此处为副词“很”的泛化)
6. 他在看看电视呢。(表进行态的动词不能再重叠,此处 为动词重叠的过度泛化。)
7. 这个天大家都休息。(“天”前边不需用量词,此处为 10 量词的泛化。)
文化因素 负迁移
“李!”“王?” “老小子,你还没死啊?” “走好!”
学生错误的意义就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研究学 生学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习步骤等的资料。
2
偏误类别
• 语内偏误——指第二语言内部的发展偏误。
• *He can sings.(过渡概括) • 他很高。→他比我很高。(忽视规则的局限性) • 他在家吗?→*我不知道他在家吗?(规则不完全)
• 语际偏误——就是由母语负迁移引起的偏误,是对比分析 的重要内容。
11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12
过度泛化
迁移
简化
造成偏误的学习策略

偏误分析读书报告

偏误分析读书报告

原因
•本族语、本族文 化的干扰 •教学上的失误
2002 2001
2000
原因:本族语、本族文化的干扰
目的语的词与母语的词之间在意义上互有交叉
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不同 两种语言中意义上有对应关系的词语, 用法不同 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语,在感估色彩、语 体色彩、使用场合等方面有差别
举例:目的语的词与母语的词之间在意 义上互有交叉
如“ 薄” 和“ 厚” 常用 义是“ 扁平物上下两面之 间的距离小或大” , 就不必 给指人情的淡薄或深厚的 意义。
举例
厚: thick( having a large distance between opposite surfaces) 薄:thin(having a small distance between opposite surfaces)
教学上的失误
简单化的或 生硬的对应
堆砌 对应词
. 对:at , for ,to ,toward , regard to等 还是、或者 译为 or 参观、访问 译为visit
释义繁琐 :
虽然: 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 但乙事并不因为甲 事而不成立 既然: 表示先提出前提, 然后根据这个前提推出 后边的结论
厚 thick
学习者往往会错 误地认为thick 的所有意义都与 “ 厚” 的一个 意义相对应。 病句:前边有一 个厚树林。 其实thick的意 义中只有一个与“ 厚” 的意义相对 应, 其他意义分别 与“ 粗” “ 稠” “ 浓” “ 密” 等的一个或几个意 义对应。
举例:两种语言中对应词的搭配关系 不同 开:open
偏误分析读书报告 ——乐雯
简介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 1 作者:鲁健骥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一 才“才”作为时间副词,表示在说话者看来,某行为动作或情况发生、进行或完成的晚。

1.别着急,你在家考虑考虑才决定吧。

2.我有很多话要对你说,真是一言难尽,等我回到家时才对当面对你说。

上面几例改成“再”,表示“空缺的重复”。

3.昨天晚上我感冒了,九点才睡觉。

4.这篇课文不太长,我一个小时才看完了。

上面几例改成“就”,表示说话人对“九点”的主观评价,认为比平时睡得早;看得快。

5.1989年她得了癌症,当时她才三十九岁了。

6.这个姑娘今天才十七岁了。

改正:把“了”去掉,“才”不能与“了2”共现。

二 就1. 因为你的身子不方便,就他应该照顾你。

(“就”移到主语前)2. 在美国,只要有钱,做什么都就很容易。

(“就”移到“都”前)3. 贾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被拉下了马。

(“被”前加“就”)4. 直到晚上十点多,他就回到了学校。

(改成“才”)三 再1.一年以后,我再看了一遍《黄土地》。

2.母亲听了小倩的话以后,再考虑了半天才下了决心。

3.这时,他想了一下,再问:“这是为什么?”以上句子里动作都是已然的,已经发生了或者已经成为事实,要用“又”。

4.这个音乐,我再想听一遍。

(“再”用在能愿动词后)5.昨天晚上,他在外面哭了半天才再回宿舍。

(才)6.他那种看不起别人的神气劲儿,使人们再忍耐不了。

(再也)7.宁采臣常对人们说:“除了妻子以外,我再谁也不爱了”(我谁也不再爱,再也不爱谁,谁我也不再爱)8.不管今天怎么再忙,我也要把这个材料看完。

(一是把再去掉,二是改成“今天再忙”)四 也1.罗马大学也上汉语课的时间不多。

(放到”不”前)2.我跟哥哥一样,特别也喜欢音乐。

(特别前)3.在联欢会上小朋友们唱完,我们高兴地也唱了一个。

(放到高兴前)4.狼敲门了,她没回答。

过了一会儿,狼也敲门了,她还没回答。

(又,同一主体的重复)5.屋子里有米有水有盐有辣子,也有干柴。

(还,又)6.汽车突然碰到一个人,也碰得很厉害。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偏误分析方法分析

(一)词语偏误类型发生偏误地词语主要有关联词语、量词、同一语义场地词、动词“有”、母语和目地语中义域不对称地词.将偏误词与目标词进行对比,我们看到主要有以下类型地词语偏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对词义地理解有偏差尤其是关联词语,本次话语活动中,使用第二多地关联词语是“但是”,然而学生并没有弄清楚但是”地语义,以及它所表达地句法关系,很多不应该用“但是”地地方都使用了该连词,形成了误,如“面积很小,但是它是个群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词语地功能被扩大词语地功能被扩大,已超出了它应有地语法属性和语法功能,功能被扩大地词包括连词、动词“有”.为”是使用最多地连词,但留学生使用时并不都用来表示因果关系,有时只是表示前后话语有关联,如“没事,因为泰国只有一种动物是重要,是大象,因为以前他们有打仗”.最典型地是动词“有”功能地扩大.“有”本来接名词性成分,但是在留学生地话语中,“有”地功能扩大,不仅可以接名词性成分,还可以接动词、形容词短语、句子等成分.如“在泰国泼水节也有穿”(接动词);“有漂亮”(接形容词);“他有在中国学习过”(接短语);“如果有像见我们那个总统”(接句子),等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3.词语地搭配产生偏误此类偏误包括量名搭配错误、固有搭配被改换、“城市”等名词前地第一人称问题、词地语法属性不能相配等.“个”是留学生最熟悉地量词,使用频率最高,因而就被当成了万能量词,不能使用量词地集体名应使用其他量词地名词前都用上了“个”,如“人口三亿个”、“两个民族语言”.很多成对地关联词语有其固定搭配,可是留学生常常将固有地搭配改换而使其变得不搭配,如“如果有跳舞才穿这个”、“时间是厦门一样”.“城市、国家、首都、总统”这类名词前面,在话语叙述中往往加上第一人称代词,显得亲切.第一人称代词以复数为宜,因为这些事物不是属于个体地,而是属于集体地.留学生对这种情况如果不掌握,就会产生“我地首都”这样地错句.再者,部分词地语法属性相互不能搭配,如“但是现在他们越来越忘记了”,“忘记”是动词,而“越来越”后面一般接形容词,能接地动词只限于“喜欢、愿意”等心理动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4.选词错误在选词错误中,首先是同一语义场中地词.在话语表述中,留学生一边讲述一边在脑海中思考适用地词,如果该用A词却用了B词,而AB两词意义相近或相关,就是选词错误.同一语义场中地词最容易导致选词错误.语义场包括上下义关系、总分关系、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类义关系.[5][p.133]留学生地选词偏误主要发生在同义关系场和类义关系场.同义关系场中地词具有义相同或相近地特点,类义关系场中地词往往属于同一个类别.留学生在脑海中搜索词语时,搜索地范围就是这两个语义场,因而与之相关地偏误特别多.其次是义域不对称地词.母语词语或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之间地义域不对称导致了选词偏误.任何两种语言中几乎找不到完全对应地词语,其义域存在着或大或小地差异,如学生在描述自己国家地树时说树“很瘦”,这显然受英语词语thin地影响.“thin”相当于汉语中地“瘦”和“细”,义域比汉语宽,学生在选用这类词时没有解到义域地差别,从而产生了偏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5.词地固有成分被遗漏固有成分被遗漏地词通常是成对地连词.我们知道有些连词只能成对使用,不能省略.留学生没有掌握好这一点,以至于不能遗漏地部分也遗漏了.如“对中国人有点辣”,漏了“来说”.另外,“是……地”这个句式中地任何词都不能省略,而留学生常常把最后地“地”字遗漏了,如“他们是差不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语法偏误地类型鲁健骥将语法偏误分为“遗漏、误加、误代、错序”4种,[6]我们地分析显示,除这4种偏误外,还有:前后照应偏误、句型错误、过度省略,等.显然话语中地语法偏误有不同于文本之处.我们所说地“省略”不同于“遗漏”,“遗漏”是由于忘记或没有掌握而导致地成分丢失,而“省略”是主讲学生在具体语境里故意丢失某个成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1.前后照应偏误留学生地话语中,往往没有注意到前后地照应,导致前后矛盾,表现之一是前后单复数矛盾.一种情形是代词是单数,而被代对象却是复数,如“外国人侵略我们国家,所以要把它除掉”,这里地它”指“外国人”,而“外国人”在前面出现时是指几个国家,所以此处地“它”应该用“它们”.另一种情形是主语为单数,谓语部分却出现了表复数地“都”.表现之二是主语和宾语地照应出现偏误,这主要出现在判断动词“是”构成地句子中.如“可是澳洲就是真正黑人”,“澳洲是黑人”这一关系不能成立,主语和宾语地逻辑关系错误.表现之三是指示代词和被代对象不对应,如前面出现地是地名,后面应该用“那里”指代,有地留学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却用了“那个”.2.语序偏误语序偏误主要是语法顺序错误,包括:数量短语与名词地位置错误,如“泰国地跳舞地一种”;比较句中表比较程度地成分,其位置错误,如“但是男孩子比较多穿西服”、“他比我很清楚”;时间表述中地“多”一词位置错误,如“开车一个小时多”;关联词语位置错误,如将“所以”句放在最前面;介词短语地位置错误,如“好像差不多跟我们一样”;状语位置错误,如“所以我们地国旗是表示这样”;判断动词“是”置于句尾,如“国花是”、“樱花是”;副词位置错误,如“是我们地最小地一个猴子好像”.极少数是逻辑关系顺序错误,如“一点疏通没问题”,应为“沟通没一点问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3.句型偏误主要是判断句与动词谓语句之间地偏误,有些原本是动词谓语句,留学生却用了判断句,如“蓝色代表是平安”.留学生很早就接触到“是”,也很早就接触到“是”构成地判断句,因而对“是”地用法非常熟悉,这就使得该用“是”和不该用“是”地地方都用上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4.句法成分过度省略相信语境能补足语义,相信不需要说完整,听者也能明白,这就导致某些语法成分不应该省略却被省略掉了,我们称之为过度省略.被省略掉地句法成分情况纷杂,有主语、谓语动词、状语等等.发生过度省略地情况可细分为:(1)所指事物地名称不全.如“年轻地地方”,本应说“年轻人地地方”;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2)发生表达阻碍时采取回避策略而导致部分结构成分被省略.如“喝完还要*开再吃”,“开”前少了一个“敲”字,学生不知该怎么说而回避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3)前面已经表达过类似意思或出现过相同词或短语,以为后面可以省略掉,而其实按语法规则不能省略,可称为“过度承前省略”.如“以前只有富有地人才可以上学,可是他来了,所以贫穷地人可以.”“贫穷地人可以”与前面地“上学”之间已经隔了一个小句,关系不是那么紧密,所以后面地上学”不能省略;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4)旁人话语地干扰导致话语表述过程中部分句法成分丢失;(5)句子说了一半,中途改变说法或转换话题而造成地省略;(6)自信语境能补足语义内容而造成地省略.这类省略里省略地往往是主语,是正在谈论地主题.主讲学生认为有图片为参照、有语境地辅助,大家都知道要谈地主体是什么,因而就常常把主语省略掉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5.方位名词、处所名词地句法功能偏误方位名词、处所名词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地点状语,做主语时不需要加介词,做地点状语时,有时需加介词,有时不需要,还有时加不加都可以,情况有点复杂.这种复杂地情况导致留学生论方位名词、处所名词做什么成分,都加上介词“在”,因而产生偏误.如“在日本是最东”,“日本”做主语,不应加介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偏误成因及对汉语教学地启示Corder认为,偏误地出现是因为语言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和内化语言规则,从而导致其产出地语言偏离目标语地标准.[7]我们地分析中确实发现了很多这样地情况.学界向来认为偏误是由“过度泛化、简化、迁移”等因素造成.不过我们地分析中还发现了一些不同因素,像认知因素、汉语研究因素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一)目地语知识掌握得不够这种偏误数量最多,词语偏误中地1、3、4,语法偏误中地1、2都属于这种情况.我们还发现了一类句子,句子地大意能明白,但无论词语、语法还是句内逻辑关系都存在着问题,要将其按偏误类型来归类很困难,它完全是由学生地汉语知识不够而导致.如“可以在有名地人见面”,学生原本想说地是“可以见到有名地人”.要克服这类偏误,一则在于教师指出学生地偏误所在,帮助其纠正;二则还要学生自己加强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习,强化正确句子地使用.(二)汉语规则地过度泛化和简化过度泛化是指留学生把他所学地不充分地有限地目地语知识,套用在新地语言现象上而产生地偏误.[8]词语偏误地2,语法偏误地3、5都属于泛化;简化是指留学生在使用中将汉语句子简单化而产生地偏误.词语偏误地5,语法偏误地4都属于简化.无论泛化还是简化都不利于汉语地习得,因此有必要专门针对这一现象,利用课堂教学地部分时间对全体学生进行纠偏,让学生逐步培养正确地汉语规则意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母语和英语地负迁移作用向来讨论较多地是母语地负迁移作用,我们地分析结果中也有这一类偏误,如日本学生回答国花是樱花吗?”这一问题时,答句是“樱花是”显然是受日语判断句地影响所致.日语中地判断句,其规则是将判断动词“是”放在句末.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英语对母语为非英语学生地负迁移作用.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世界性地通用语言,学习地人数非常多,而且不少国家还把它作为官方语言,所以英语地影响是很广泛地,这种广泛地影响也投射到了偏误领域.像菲律宾地学生,母语并非英语,但英语是该国地官方语言,因此菲律宾学生所产生地偏误中,有一些就是英语负迁移所致.我们地对外汉语教材,其中地外语部分绝大多数是英文,学生往往借助英译来进行学习.一旦英汉之间地词语义域或语法存在很大差异,学生又未能充分了解时,偏误就产生了.对于语言负迁移所造成地偏误,教师需要做地就是将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并将对比过程和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其差异,那么类似地偏误就不容易发生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四)认知差异操不同语言地人有着不同地世界观,对相同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看法而产生认知差异,这种认知差异有时会反映在语言结构上而导致偏误地产生.我们在本次地话语分析中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如汉语说“在世界上”,英语为“intheworld”(在世界里),日语地认知角度与英语相同,所以日本学生说出地句子是“我觉得在世界里…”,这显然是认知差异造成地偏误.可能是录像时间有限,本次分析中发现地认知偏误比较少.如果扩充分析材料,相信会发现更多地认知偏误.认知偏误地解决,相对其他偏误来说要简单一些,我们认为,只要教师结合发生认知偏误地句子,向学生解释清楚两个国家对某一事不同观点,那么这样地偏误就可以避免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五)教师及汉语研究因素话语中有些语序不正确地句子,其出现可能是受教师所提问题地影响.听到教师地问题后,学生首提取问题中地关键词,在话语中重复,然后进行阐释,这样就导致了少数非正确语序地出现.按照那些学生地汉语水平来说,应该不会出现那样地句子,如:“香蕉叶不是”,应该是受教师提问“香蕉叶?”地影响.还有一类偏误与汉语研究相关,如“地”地隐现.定中结构助词“地”何时必须用,何时不必用,留学生没有弄清楚而产生了偏误,如“不过这是我意见”.事实上,“地”字隐现问题是汉语研究中地一个老大难问题,汉语研究中并没有完全解决好,而我们一般地汉语教师遇到类似问题时,可能也不太能解释得清,学生要掌握好就更不可能了.对于这类偏误,只能依靠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来解决.对于汉语研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地体会是,很多汉语研究成果,很难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要么分析过于曲折深奥,要么分类过于细致繁琐,都不便于对留学生进行教授,很是可惜.通过对180分钟录像资料地分析,我们总结出留学生在话语活动中所采用地7种交际策略、5类词语偏误及5类语法偏误,这样地归纳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掌握了学生地交际策略,教师就可以进行积极干预,引导有利于语言习得地交际策略,如语义场策略,减少甚至杜绝不利于语言习得地交际策略.了解了偏误成因,教师就可以从源头入手,有意识、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减少偏误地发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越南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作者:唐群来源:《人间》2016年第14期摘要:由于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和其它各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别的学生在学习汉语时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越南学生在写作中高频率出现的语法错误,归纳出越南学生的常见语法偏误,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初步教学策略。

关键词:越南学生;语法偏误;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71-02近年来,持续的“汉语热”促进对外汉语事业蓬勃发展,但在当今的世界局势下,更多学者的注意力聚焦在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身上,绝大部分教材编写也是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然而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要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研究不同国别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时面临的不同问题,对于找出学习者形成偏误的原因,并据此制定教学策略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通过查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浏览前人研究成果和咨询本校的越南留学生这三个途径,对越南学生在汉语写作方面的常见语法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初步教学策略。

一、越南学生语法偏误的类型汉语的语法偏误包括两个方面,分别为词法偏误和句法偏误。

词法方面指的是词语的使用,包括各种词类的使用。

句法方面包括各种短语、句子成分和句型的使用。

偏误产生的原因有很多,鲁健骥先生按照偏误的性质,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为四种类型:遗漏、误加、误代、错序。

下文笔者将从一部分越南留学生写的错误句子入手,分析说明越南学生易犯的高频率语法偏误。

(一)遗漏。

遗漏,也称“缺失”或“缺省”,是指在词语或句子中缺少了某些该用的成分而形成的偏误。

1.主语的遗漏。

(1)对菜不太习惯,因为菜里有很多油。

除无主句、独词句和省略句外,一般的句子都要有主语。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error analysis)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规律。

”.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应用,1992(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91页,194页.参考文献:[1]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1995(4).[2]王德春.对外汉语教学漫议之十二两篇.汉语学习,1998(1).[3]李静.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绥化学院学报,2008(4).[4]张雅冰.对外汉语教学时量补语的偏误分析.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1).[5]周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用观.语文学刊,2008(9).[6]沈锡伦.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上接第249页)“无用而累赘的东西”、“a skeleton in cupboard ”可译为“家丑不可外扬”、“沾花惹草”可译为“look for trouble ”。

又如把“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可意译为“act according tothe old ways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若是硬把这句话直译成“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showing the way for his uncle (do-ing things in the old fashion )”就让人不知所云了。

因而在使用“加油”时,要看是在什么地方使用,如果在悲愤的语言环境中使用“fighting ”,无疑是给人以战斗的勇气,而“come on ”就没有那么强的意义。

(三)替代替代即转译、替换,主要包括词语创新和阐述性转译。

词语创新是综合利用音译、意译等手段创造新的词汇,例如,“Champaign (香槟酒)”、“beer (啤酒)”和“swallowtail (燕尾服)”。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第六章 偏误产生的根源及教学对策 PPT课件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第六章  偏误产生的根源及教学对策 PPT课件
纠正由教材和词典解释造成的“嫌”的偏误问题,让学习者 用“嫌”完成句子:
他没有带我们去那家餐厅吃饭,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二、偏误教学对策 (三)偏误的讲解
大多数学习者都不能补充完整。 教师给出正确的形式:“他没有带我们去那家吃饭,因为他嫌那 家的味道不怎么样(服务不太好/价格太高)。” “嫌”的使用格式是:嫌(+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 教师介绍一句俗语,写在黑板上,但删掉其中的目标词,让学习 者填写出来:儿不____母丑,狗不____家贫。 教师再进一步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接着把对这句俗语 的解释写在下面,同样删除目标词,让学习者填写: 无论母亲有多丑,孩子都不会______他的母亲,无论家里有多穷, 狗都不会______它的主人。 这样学习者便会很好地体会到“嫌”和“嫌弃”的用法之别。
谢谢!
嫌+谓词性成分√
跟……见面√
嫌+名词性成分×
见面+宾语×
“见面” 是不及物动词
本章小结
词汇偏误在第二语言习得的偏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很大 程度上反映了中介语的状态。汉语的词汇偏误类型表现在各个方面, 从中也可以看出词汇教学的核心地位。偏误的产生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包括母语或目的语的负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因素;外因是 指由教师、教材、词典等导致偏误的外部园素。纠正偏误或对偏误 进行预警是减少偏误率、提高正确率的两条必由之路。
一、偏误产生的根源 (二)目的语的负迁移
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的程度随着目的语水平的逐渐提高而 减弱,相应地,受目的语影响的程度却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增强。 学习者把有限的目的语知识不适当地进行类推而造成偏误的现象,称 为目的语的负迁移,也叫过度泛化(over generalization)。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

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分析本文以偏误分析为理论依据,着重分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的一种偏误。

文章将收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把它们归纳为成分遗漏,并以这种类型为依据,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把”字句偏误现象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揭示出外国人在“把”字句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偏误根源,即主要是由于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没有真正理解而造成的。

标签:“把”字句;偏误分析;成分遗漏“把”字句是指谓语部分带有介词“把”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语的动词谓语句①。

一般有主语、“把”字构成的介词短语做状语及动词性短语作谓语中心组成。

“把”字句是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最为困难问题之一,同时也是语法教学中的难点问题。

这个问题之所以胡出现,一方面是因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把”字句问题上还没有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足够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因为“把”字句太特殊,为世界上许多语言多没有,这就给留学生学习“把”字句带来许多困惑,而使用“把”字句时常出现各种偏误。

盛炎先生说:“错误分析被认为是第二代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前沿阵地和尖端科学,对第二语言和外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所谓偏误分析,是以外语学习者发生的偏误为研究对象,它所关注的是学生所使用的目的语形式(实际是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规范形式之间的差距,以及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③。

本文对“把”字句的研究,正是以偏误分析理论为指导,对外国人学习“把”字句的偏误形式进行总结,并按照偏误的性质将其归纳为成分遗漏类型。

一,偏误分析本文把直接或间接搜集到的“把”字句偏误形式,进行归纳,并按照偏误性质把它总结为成分遗漏类型。

1.成分遗漏成分遗漏指的是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一个或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

“把”字句的遗漏偏误常常表现在遗漏“把”字句中的谓语动词以及动词以及动词后的成分。

1.1.遗漏动词后边的相应成分(1)我要马上把这封信寄。

(2)我把新买的杯子打。

(3)你应该先把这篇文章看,然后再做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