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HARQ技术简介

•2021/6/7
•3
差错控制技术简介
差错控制编码的种类有很多,大体上分为2种: 检错码和纠错码。
检错码是在接收端根据监督关系进行检查,并发 现错误。纠错码是在接收端除发现错误外,还能进 行自动纠正错误。
常见的检错码:恒比码、奇偶校验码, CRC码。在纠错码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代数码, 它包括线性分组码、循环码、BCH码。
以上分析说明:HARQ和FEC更适 图3 ARQ 、FEC、type-I HARQ的吞吐量对比
应无线信道多径衰落的情况。在信道
状态较好的状态下,三者的吞吐量性
能差别不大。
•2021/6/7
•22
•2021/6/7
•23
特点:
第一类HARQ在接收端不进行任何合 并,每次收到的数据包直接译码。这 种方法信令开销小,解码简单。对传 错的数据帧只是单纯的丢弃,没能充 分利用其中的有用信息。
•2021/6/7
•13
HARQ定义及过程
第二类HARQ:
又称为完全增量冗余(IR)的重传机制。这种机制下,错误的数据 包不会被丢弃,而是在接收端先缓存起来,与重传的数据包进行合 并之后再进行解码。
相比第一类HARQ,实现第二类HARQ需要更多的存储器,结构 复杂,但对于吞吐量的改善明显。
•2021/6/7
•15
HARQ定义及过程
第三类HARQ: 是完全增量冗余重传机制(IR)的改进。在该机制中,每次的重传 是可以自行解码的,这一点与第二类HARQ不同。对于每次发送 的数据包采用互不删除方式,各个数据包既可以单独译码,也可 以合成一个具有更大冗余信息的编码包进行合并译码。
•2021/6/7
•9
差错控制技术简介
FEC(前向纠错)
史上最详细!嵌入式系统知识和接口技术总结

史上最详细!嵌⼊式系统知识和接⼝技术总结1什么是嵌⼊式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国电⽓和电⼦⼯程师协会)对嵌⼊式系统的定义:“⽤于控制、监视或者辅助操作机器和设备的装置”。
原⽂为:Devices Used to Control,Monitor or Assist the Operation of Equipment,Machinery or Plants)。
嵌⼊式系统是⼀种专⽤的计算机系统,作为装置或设备的⼀部分。
通常,嵌⼊式系统是⼀个控制程序存储在ROM中的嵌⼊式处理器控制板。
事实上,所有带有数字接⼝的设备,如⼿表、微波炉、录像机、汽车等,都使⽤嵌⼊式系统,有些嵌⼊式系统还包含操作系统,但⼤多数嵌⼊式系统都是由单个程序实现整个控制逻辑。
从应⽤对象上加以定义,嵌⼊式系统是软件和硬件的综合体,还可以涵盖机械等附属装置。
国内普遍认同的嵌⼊式系统定义为:以应⽤为中⼼,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严格要求的专⽤计算机系统。
⼀个嵌⼊式系统装置⼀般都由嵌⼊式计算机系统和执⾏装置组成,嵌⼊式计算机系统是整个嵌⼊式系统的核⼼,由硬件层、中间层、系统软件层和应⽤软件层组成。
执⾏装置也称为被控对象,它可以接受嵌⼊式计算机系统发出的控制命令,执⾏所规定的操作或任务。
执⾏装置可以很简单,如⼿机上的⼀个微⼩型的电机,当⼿机处于震动接收状态时打开;也可以很复杂,如SONY 智能机器狗,上⾯集成了多个微⼩型控制电机和多种传感器,从⽽可以执⾏各种复杂的动作和感受各种状态信息。
2嵌⼊式系统的组成⼀、硬件层硬件层中包含嵌⼊式微处理器、存储器(SDRAM、ROM、Flash等)、通⽤设备接⼝和I/O接⼝(A/D、D/A、I/O等)。
在⼀嵌⼊式处理器基础上添加电源电路、时钟电路和存储器电路,就构成了⼀个嵌⼊式核⼼控制模块。
2012年下半年软考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及考点解析

2012年下半年软考网络工程师考试大纲及考点解析(含多套模拟试题)一、考试说明1.考试目标通过本考试的合格人员能根据应用部门的要求进行网络系统的规划、设计和网络设备的软硬件安装调试工作,能进行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能高效、可靠、安全地管理网络资源,作为网络专业人员对系统开发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具有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能指导网络管理员从事网络系统的构建和管理工作。
2.考试要求:(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2)熟悉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3)理解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方法;(4)熟悉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5)熟悉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基础知识;(6)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技术和主要的安全协议;(7)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的基本原理;(8)掌握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标准化知识;(9)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理解城域网和广域网基本技术;(10)掌握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11)掌握TCP/IP协议网络的联网方法和网络应用技术;(12)理解接入网与接入技术;(13)掌握网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14)熟悉网络系统的性能测试和优化技术,以及可靠性设计技术;(15)理解网络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16)理解网络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17)了解有关知识产权和互联网的法律法规;(18)正确阅读和理解本领域的英文资料。
3.考试设置的科目(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选择题;(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笔试,问答题。
二、考试范围考试科目1:计算机与网络知识1.计算机系统知识1.1 硬件知识1.1.1 计算机组成·计算机部件·指令系统·处理器的性能1.1.2 存储器·存储介质·主存(类型、容量和性能)·主存配置(交叉存取、多级主存)·辅存(容量、性能)·存储系统(虚拟存储器、高速缓存)1.1.3 输入输出结构和设备·中断、DMA、通道、SCSI·I/O接口·输入输出设备类型和特征1.2 操作系统知识1.2.1 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功能及分类·多道程序·内核和中断控制·进程和线程1.2.2 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进程的状态及转换·进程调度算法·死锁·存储管理方案·文件管理·作业调度算法1.3 系统管理1.3.1 系统配置技术·系统构架模式(2层、3层及多层C/S和B/S系统)·高可用性配置方法· RAID技术1.3.2 系统性能·性能设计·性能指标、性能评估1.3.3 系统可靠性·可靠性度量·可靠性设计·可靠性指标和可靠性评估,RAS2.系统开发和运行基础知识2.1 系统开发基础知识2.1.1 需求分析和设计·需求分析和管理·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模块设计、I/O设计、人机界面设计2.1.2 测试评审方法·测试方法·评审方法·测试设计和管理方法(注入故障、系统测试)2.1.3 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制定项目计划·质量控制计划、管理和评估·过程管理(PERT图、甘特图、工作分解结构、进度控制、关键路径)·配置管理·人员计划和管理·文档管理(文档规范、变更管理)·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2.2 系统维护·维护的类型·维护过程管理·硬件维护,软件维护3. 网络技术3.1 网络体系结构3.1.1 网络拓扑结构3.1.2 网络分类·LAN、MAN、WAN·接入网、主干网3.1.3 ISO OSI/RM3.2 TCP/IP协议·应用层协议·传输层协议(TCP、UDP)·网络层协议IP·数据链路层协议3.3 数据通信基础3.3.1 信道特性3.3.2 调制和编码·ASK、FSK、PSK、QPSK·抽样定理、PCM·编码3.3.3 传输技术·通信方式(单工/半双工/全双工、串行/并行)·差错控制·同步控制·多路复用3.3.4 传输介质·有线介质·无线介质3.3.5线路连接设备(调制解调器、DSU、DCU)3.3.6物理层3.4局域网·IEEE体系结构·以太网·网络连接设备·高速LAN技术·VLAN·无线LAN、CSMA/CA3.5 网络互连·网际互联设备·交换技术·接入技术3.6因特网·因特网概念·Internet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3.7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分类和特点·网络设备驱动程序(ODI、NDIS)·Windows 2003·ISA 2004·RedHat Linux3.8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的功能域·网络管理协议·网络管理命令·网络管理工具·网络管理平台·分布式网络管理4.网络安全4.1 安全技术与协议4.1.1 保密·私钥加密体制·公钥加密体制4.1.2 安全机制·认证·数字签名·完整性·访问控制4.1.3 安全协议4.1.4 病毒防范和入侵检测4.2 访问控制技术5.标准化知识5.1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标准化5.1.1 标准·国际标准(ISO、IEC)与美国标准(ANSI)·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5.1.2 安全性标准·信息系统安全措施·CC标准·BS7799标准5.2 标准化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美国标准组织·欧洲标准化组织·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6.信息化基础知识·全球信息化趋势、国家信息化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和策略·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远程教育、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基础知识·企业信息化资源管理基础知识7.计算机专业英语·具有工程师所要求的英语阅读水平·掌握本领域的基本英语词汇考试科目2:网络系统设计与管理1.网络系统分析与设计1.1 网络系统的需求分析1.1.1 应用需求分析·应用需求的调研·网络应用的分析1.1.2 现有网络系统分析·现有网络系统结构调研·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分析1.1.3 需求分析·功能需求·通信需求·性能需求·可靠性需求·安全需求·维护和运行需求·管理需求(管理策略)1.2 网络系统的设计1.2.1 技术和产品的调研和评估·收集信息·采用的技术和产品的比较研究·采用的技术和设备的比较要点1.2.2 网络系统的设计·确定协议·确定拓扑结构·确定连接(链路的通信性能)·确定节点(节点的处理能力)·确定网络的性能·确定可靠性措施·确定安全性措施·结构化布线系统·网络设备的选择,制定选择标准·通信子网的设计·资源子网的设计1.2.3 新网络业务运营计划1.2.4 设计评审1.3 网络系统的构建和测试1.3.1 安装工作1.3.2 测试和评估1.3.3 转换到新网络的工作计划2.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评价2.1网络系统的运行和维护2.1.1 用户措施·用户管理、用户培训、用户协商2.1.2 制定维护和升级的策略和计划·确定策略·设备的编制·审查的时间·升级的时间2.1.3 维护和升级的实施·外部合同要点·内部执行要点2.1.4 备份与数据恢复·数据的存储与处置·备份·数据恢复2.1.5 网络系统的配置管理·设备管理·软件管理·网络配置图2.2 网络系统的管理2.2.1 网络系统的监视·网络管理协议(SNMP、MIB-2、RMON)·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性能·利用工具监视网络故障·利用工具监视网络安全(入侵检测系统)·性能监视的检查点·安全监视的检查点2.2.2 故障恢复分析·故障分析要点(LAN监控程序)·排除故障要点·故障报告撰写要点2.2.3 系统性能分析·系统性能要点2.2.4 危害安全的对策·危害安全情况分析·入侵检测要点·对付计算机病毒的要点2.3 网络系统的评价2.3.1 系统评价·系统能力的限制·潜在的问题分析·系统评价要点2.3.2 改进系统的建议·系统生命周期·系统经济效益·系统的可扩充性3.网络系统实现技术3.1 网络协议·商用网络协议(SNA/APPN、IPX/SPX、AppleTalk、TCP/IP)·商务协议(XML、CORBA、COM/DCOM、EJB)·Web服务(WSDL、SOAP、UDDI)3.2 可靠性设计·硬件高可靠性技术·软件高可靠性技术·系统维护高可靠性技术·容错技术·通信质量·RAID3.3 网络设施3.3.1 xDSL调制解调器3.3.2 FRAD(帧装配/拆除)、CLAD(信元装配/拆装)·接口·功能3.3.3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命令行接口配置·Web方式访问交换机和路由器·VLAN配置·VOIP配置·路由协议的配置·广域联网·DTP、STP、RSTP3.3.4远程访问服务器·功能和机制3.3.5多层交换机功能和机制3.3.6 IP路由器功能和控制3.4 网络应用与服务3.4.1 IP地址·IPv4、IPv6·动态分配和静态分配·DHCP服务器的原理及配置(Windows、Linux)3.4.2 网络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命令·Linux系统·Windows系统·Windows活动目录·Windows终端服务与远程管理3.4.3 DNS·URL·域名解析·DNS服务器的配置(Windows、Linux)3.4.4电子邮件服务器配置(Windows、Linux)3.4.5 WWW·虚拟主机·WWW服务器配置(Windows、Linux)·WWW服务器的安全配置3.4.6 代理服务器的配置(Windows、Linux)3.4.7 FTP服务器·FTP服务器的访问·FTP服务器的配置(Windows、Linux)3.4.8 网络接入与服务·HFC、ADSL、FTTx+LAN、WLAN、移动通信·服务供应商·因特网广播、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主机服务提供者、数据中心3.5 网络安全3.5.1访问控制与防火墙·ACL命令·过滤规则·防火墙配置3.5.2 数字证书3.5.3 VPN配置3.5.4 PGP3.5.5 病毒防护4.网络新技术4.1 光纤网·无源光网PON(APON、EPON)4.2 无线网·移动电话系统(WCDMA、CMDA2000、TD-SCDMA)·微波接入(MMDS LMDS)·卫星接入·蓝牙接入4.3 主干网·IP over SONET/SDH·IP over Optical·IP over DWDM4.4 通信服务·全天候IP连接服务(租用线路IP)·IPv64.5 网络管理·基于TMN的网络管理·基于CORBA的网络管理三、题例举例(一)选择题ICMP协议在网络中起到了差错控制和交通控制的作用。
Link-16战术数据链系统纠错性能分析

Link-16战术数据链系统纠错性能分析作者:宋南莹温东刘翠海来源:《数字技术与应用》2018年第10期摘要:本文研究了JTIDS战术数据链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讨论了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建立了系统的性能分析模型。
分析了JTIDS战术数据链中的RS纠错编码。
研究了Rs码的抗干扰性能。
利用Matlab仿真平台实现了系统仿真,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JTIDS;MSK调制解调;RS码;CCSK;仿真中图分类号:TN97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7-9416(2018)10-0000-001引言联合战术信息分布系统(JointTactical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JTIDS)是美国军方联合作战系统C4ISR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战斗力倍增器”。
JTIDS是一个大容量信息分发系统,以其优异的性能、连通性、数据相关性和系统耐用性在作战应用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指挥和控制工具。
JTIDS由于其采用RS(31,15)编码和码元交织技术,因此具有强大的抗突发干扰能力。
即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存在较多错误,也可以恢复所有正确的信息[1]。
它使用加密技术实现安全可靠通信,并且是美国和北约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信息分发系统。
对其抗干扰性能的研究是一项非常紧迫而重要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2]。
本文针对16数据链使用的RS纠错编码和MSK调制的特点,对其抗干扰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
通过研究系统的结构和过程,建立了仿真模型,得到了系统的信道信噪比与误码率之间的动态关系。
为JTIDS系统的可靠性传输提供了有用的参考。
2 RS编码RS(Reed Solomon)编码是目前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差错控制编码方法之一。
它是一种多进制本原BCH码,既能纠错随机误码又能纠错突发性误码。
由于它的优良性能,所以,其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信息,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通信系统中。
第六章差错控制

第六章差错控制第六章差错控制1 差错控制的基本概念1.1 差错的特点由于通信线路上总有噪声存在,噪声和有⽤信息中的结果,就会出现差错。
噪声可分为两类,⼀类是热噪声,另⼀类是冲击噪声,热噪声引起的差错是⼀种随机差错,亦即某个码元的出错具有独⽴性,与前后码元⽆关。
冲击噪声是由短暂原因造成的,例如电机的启动、停⽌,电器设备的放弧等,冲击噪声引起的差错是成群的,其差错持续时间称为突发错的长度。
衡量信道传输性能的指标之⼀是误码率po。
po=错误接收的码元数/接收的总码元数⽬前普通电话线路中,当传输速率在600~2400bit/s时,po在之间,对于⼤多数通信系统,po在之间,⽽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则要求误码率低于。
1.2 差错控制的基本⽅式差错控制⽅式基本上分为两类,⼀类称为“反馈纠错”,另⼀类称为“前向纠错”。
在这两类基础上⼜派⽣出⼀种称为“混合纠错”。
(1)反馈纠错这种⽅式在是发信端采⽤某种能发现⼀定程度传输差错的简单编码⽅法对所传信息进⾏编码,加⼊少量监督码元,在接收端则根据编码规则收到的编码信号进⾏检查,⼀量检测出(发现)有错码时,即向发信端发出询问的信号,要求重发。
发信端收到询问信号时,⽴即重发已发⽣传输差错的那部分发信息,直到正确收到为⽌。
所谓发现差错是指在若⼲接收码元中知道有⼀个或⼀些是错的,但不⼀定知道错误的准确位置。
图6-1给出了“差错控制”的⽰意⽅框图。
オ(2)前向纠错这种⽅式是发信端采⽤某种在解码时能纠正⼀定程度传输差错的较复杂的编码⽅法,使接收端在收到信码中不仅能发现错码,还能够纠正错码。
在图6-1中,除去虚线所框部分就是前向纠错的⽅框⽰意图。
采⽤前向纠错⽅式时,不需要反馈信道,也⽆需反复重发⽽延误传输时间,对实时传输有利,但是纠错设备⽐较复杂。
(3)混合纠错混合纠错的⽅式是:少量纠错在接收端⾃动纠正,差错较严重,超出⾃⾏纠正能⼒时,就向发信端发出询问信号,要求重发。
因此,“混合纠错”是“前向纠错”及“反馈纠错”两种⽅式的混合。
通信原理课后思考题

通信原理课后思考题1.1 如何评价数字通信系统的性能?有效性(单位时间内的信息传输量)信息传输速率,一般用波特率(BPS )或比特率(bps )为单位,频带利用率可靠性(系统抗噪声性能)对模拟(连续)系统,主要是考察接收端输出的信号、噪声功率比(信噪比)对数字(离散)系统,主要是考察符号的差错率(误码率)2.1 什么是误码率?什么是误信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误码率: 是指错误接收的码元数在传送总码元数中所占的比例,或者更确切地说,误码率是码元在传输系统中被传错的概率。
误信率:又称误比特率,是指错误接收的信息量在传送信息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或者说,它是码元的信息量在传输系统中被丢失的概率。
在二进制系统中,误码率=误信率;但在多进制系统中,误码率> 误信率误码率Pe 与误信率Pb 的关系Pb=MPe/2(M-1) ,M 为进制2.2 什么是码元速率?什么是信息速率?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码元传输速率,又称为码元速率或传码率。
其定义为每秒钟传送码元的数目,单位为"波特",常用符号"Bd"表示。
信息传输速率又称为信息速率和传信率。
通常定义每秒钟传递的信息量为传信率,单位是比特/秒(bit/s 或bps)。
在N 进制下,设信息速率为,码元速率为, 则有2.3 什么是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和方差?它们分别描述了随机过程的什么性质?数学期望:表示随机过程的n 个样本函数曲线的摆动中心。
即均值方差:表示随机过程在时刻t 对于均值a(t)的偏离程度。
即均方值与均值平方之差。
数学期望和方差描述了随机过程在各个孤立时刻的特征,但没有反映随机过程不同时刻之间的内在联系。
2.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时,输出随机过程和输入随机过程的数学期望及功率谱密度之间有什么关系?系统输出功率谱密度是输入功率谱密度与系统传递函数的平方的乘积。
)()()(2ωωωξξP H P =3.1 低通型采样定理和带通型采样定理有什么区别?低通型采样定理:奈奎斯特定理,fs > 2B = 2fH带通型采样定理:对于带通型信号,如果按fs ≥2fH 抽样,虽然能满足频谱不混叠的要求。
铁路信号远程控制有答案

一、主观题(共25道小题)1.远动技术包括三大部分。
参考答案:遥信、遥控、遥测2.远动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和。
参考答案:集中控制集中监视3.远动技术在铁路行车指挥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
参考答案:调度监督/调度集中、微机监测、行车指挥自动、TDCS4.同步指的是,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
参考答案:收、发双方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位(码元)同步、帧(群)同步、载波同步、群同步5.容错技术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它是建立在的基础上,在远动系统中常用的容错方法有:、、、。
参考答案:资源冗余、硬件冗余、信息冗余、时间冗余、软件冗余6.调度监督系统中常用的信息传输方式有:、、等三种。
参考答案:呼叫应答法、事件启动法、时间片分割法7.在数据传输系统中,差错控制的方式、、、参考答案:前向纠错(FEC)、检错重发(ARQ)、混合纠错(HEC)、反馈重发(IRQ)8.名词解释帧同步——参考答案:在发送端提供每帧的起止标志,在接收端检测并获得这一标志的过程。
9.名词解释锁相技术——参考答案:就是通过相位的自动控制来实现理想的频率自动控制技术。
10.名词解释假同步——参考答案:在传送的信息序列中,有可能出现与群同步码组一样的数字序列,在接收端纠会误把这样的数字序列判别为群同步信号,而造成假同步。
11.名词解释漏同步——参考答案:当群同步码随信息一起传输的时候,由于信道的干扰,使同步码组中有一位码元出现差错,接收端漏掉同步码组的现象。
12.如何实现载波同步?参考答案:1)插入导频法:在发送端发送有用信号的同时,在适当的频率位置上,插入一个(或多个)称做导频的正弦波,在接收端,就由导频信号提取出载波。
2)直接提取法:不专门发送导频,而在接收端直接从接收信号中提取载波。
13.用直接法从双边带信号中提取相干载波又哪些电路组成?各部分作用如何?参考答案:由全波整流器、窄带滤波器、限幅器、二分频器组成全波整流器:是平方率部件,进行平方处理。
基于签派放行差错分析下的效能控制研究

基于签派放行差错分析下的效能控制研究
符密
【期刊名称】《科技与企业》
【年(卷),期】2015(000)015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以,民航业进入了迅猛发展期,随之而来的航空管制安全压力给民航飞机运行管理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飞行签派员是有着高标准、严要求的行业群体,他们的工作一旦出现签派放行差错,便直接会影响到整个民航飞机运行的效能控制。
本文基于签派放行差错分析的视角下,主要就签派放行中导致人为差错的缘由进行了分析,随即针对“减少人为差错,实现效能控制”这一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总页数】1页(P74-74)
【作者】符密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运行控制中心总签派室 1006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差错管理视角下差错知识共享与差错学习的研究:基于博弈论的分析
2.基于相应分析法的航空维修差错模式与差错成因之间的关系研究
3.基于WSEIAC模型的某炮兵指挥控制系统效能分析研究
4.在电气化弓网离线噪声环境下GSM-R差错控制及传输性能分析
5.突发信道下战术AAL2/ATM差错控制性能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报告课程名称 : 移动通信设计题目名称:差错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成绩:指导教师:开课时间: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 (4)2、设计任务书 (4)3、进度安排 (8)4、具体要求 (8)5、基本原理 (9)5.1 卷积码编码与译码原理 (9)5.1.1 卷积码的编码原理 (9)5.1.2 卷积码的译码原理 (10)5.2 分组码(循环码)编码与译码原理 (13)5.2.1 循环码编码原理 (14)5.2.2循环码的译码原理 (14)6、 Simulink单元模块设计 (18)6.1 卷积码的差错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18)6.1.1 总体设计框图 (18)6.1.2 信源子系统 (18)6.1.3 信道 (20)6.1.4 信宿子系统 (21)6.1.5 卷积码的差错控制系统M文件 (26)6.1.6 运行结果 (28)6.2 分组码的差错控制系统仿真模型 (29)6.2.1 总体设计框图 (29)6.2.2 信源子系统 (29)6.2.3 信道 (31)6.2.4 信宿子系统 (32)6.2.5 分组码的差错控制系统M文件 (35)6.2.6运行结果 (35)7、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36)8、心得体会 (36)9、参考文献 (37)1、课程设计目的移动通信也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整个课程的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学生学习了现代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等课程后,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在此基础上本实验课程开设的主要作用和目的在于: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移动通信系统,掌握各种移动通信系统的模型2.帮助学生熟悉常用的通信系统仿真平台,学习仿真模型的设计,掌握通信系统的仿真方法,学会利用仿真软件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价;2、设计任务书3、进度安排星期一学习和熟悉仿真软件Matlab/Simulink星期二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各模块设计星期三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各模块设计星期四总体系统仿真、调试星期五验收设计成果及上交设计报告(电子稿和打印稿)4、具体要求4.1 运用SIMULINK建立基于分组码的差错控制系统仿真模型(1)该模型包括信源部分、信道部分和信宿部分,(2)信源部分的数据源是随机的二进制序列。
(子系统实现) (3)信道部分采用二进制对称信道。
(4)信宿部分用子系统实现。
(5)调通链路,能够按照要求实现各项基本功能。
4.2 运用SIMULINK建立基于卷积码的差错控制系统仿真模型(1)该模型包括信源部分、信道部分和信宿部分,(2)信源部分的数据源是随机的二进制序列,随机的二进制序列要经过卷积编码,经过编码的数据要进行调制。
(子系统实现)(3)信道部分对调制后的信号进行加噪,采用加性高斯白噪声。
(4)信宿部分完成信号的解调和译码(维特比译码)。
(子系统实现)(5)调通链路,能够按照要求实现各项基本功能。
(6)运用MATLAB编写M文件,绘制出不同编码方式、不同信噪比下维特比译码的误比特率的关系曲线图进行分析。
5、基本原理5.1 卷积码编码与译码原理5.1.1 卷积码的编码原理卷积码,又称连环码,是由伊莱亚斯(P.elias)于1955年提出来的一种非分组码。
积码将k个信息比特编成n个比特,但k和n通常很小,特别适合以串行形式进行传输,时延小。
卷积码是在一个滑动的数据比特序列上进行模2和操作,从而生成一个比特码流。
卷积码和分组码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把信息序列分组后再进行单独编码,而是由连续输入的信息序列得到连续输出的已编码序列。
卷积码具有误码纠错的能力,首先被引入卫星和太空的通信中。
NASA标准(2,1,6)卷积码生成多项式为:346134562()1()1g D D D D D g D D D D D=++++=++++其卷积编码器为:图5-1-1 K=7,码率为1/2的卷积码编码器 5.1.2 卷积码的译码原理维特比译码,采用概率译码的基本思想是:把已接收序列与所有可能的发送序列做比较,选择其中码距最小的一个序列作为发送序列。
如果接收到L 组信息比特,每个符号包括v 个比特。
接收到的Lv 比特序列与2L 条路径进行比较,汉明距离最近的那一条路径被选择为最有可能被传输的路劲。
当L 较大时,使得译码器难以实现。
维特比算法则对上述概率译码做了简化,以至成为了一种实用化的概率算法。
它并不是在网格图上一次比较所有可能的2kL 条路径(序列),而是接收一段,计算和比较一段,选择一段最大似然可能的码段,从而达到整个码序列是一个最大似然值得序列。
下面以图5-1-2的(2,1,3)卷积码编码器所编出的码为例,来说明维特比解码的方法和运作过程。
为了能说明解码过程,这里给出该码的状态图,如图维特比译码需要利用图来说明移码过程。
根据卷积码画网格的方法,我们可以画出该码的网格图,如图5-1-4所示。
该图设接收到的序列长度为8,所以画8个时间单位,图中分别标以0至7。
这里设编码器从a 状态开始运作。
该网格图的每一条路径都对应着不同的输入信息序列。
由于所有可能输入信息序列共有2kL 个,因而网格图中所有可能的路径也为2L 条。
这里节点a=00,b=10,c=01,d=11。
设输入编码器的信息序列为(11011000),则由编码器对应输出的序列为Y=(1101010001011100)。
若收到的序列R=(0101011001011100),对照网格图来说明维特比译码的方法。
ba bc d节点号1234567图5-1-2 (2,1,3)卷积码编码器图5-1-3 (2,1,3)卷积码状态图图5-1-4 (2,1,3)卷积码网格图首先选择接收序列的前6位序列R 1=(010101)同到达第3时刻的可能的8个码序列(即8条路径)进行比较,并计算出码距。
该例中到达第3时刻a 点的路径序列是(000000)和(111011),他们与R 1的距离分别为3和4;到达第3时刻b 点的路径序列是(000011)和(111000),他们与R 1的距离分别为3和4;到达第3时刻c 点的路径序列是(001110)和(110101),他们与R 1的距离分别为4和1;到达第3时刻d 点的路径序列是(001101)和(110110),他们与R 1的距离分别为2和3。
上述每个节点都保留码距较小的路径作为幸存路径,所以幸存路径码序列是(000000)、(000011)、(1101001)和(001101),如图5-2-5所示。
用于上面类似的方法可以得到第4、5、6、7时刻的幸存路径。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个节点,如果比较两条路径与接收序列的累计码距值相等时,则可以任意选者一条路径作为幸存路径,此时不会影响最终的译码结果。
在码的终了时刻a 状态,得到一条幸存路径。
如果5-1-6所示。
由此可看到译码器a b c d节点号123图5-1-5 维特比译码第3时刻幸存路径输出是R ’=(1101010001011100),即可变换成序列(11011000),恢复了发端原始信息。
比较R ’和R 序列,可以看到在译码过程中已纠正了在码序列第1和第7位上的差错。
当然-+/+-如果差错出现太频繁,以致超出卷积码的纠错能力,还是会发生纠误的。
5.2 分组码(循环码)编码与译码原理循环码是线性分组码的一种,所以它具有线性分组码的一般特性,此外还具有循环性。
循环码的编码和解码设备都不太复杂,且检(纠)错能力强。
它不但可以检测随机的错误,还可以检错突发的错误。
(n,k )循环码可以检测长为n-k 或更短的任何突发错误,包括首尾相接突发错误。
循环码是一种无权码,循环码编排的特点是相邻两个数码之间符合卡诺图中的邻接条件,即相邻两个数码之间只有一位码元不同,码元就是组成数码的单元。
符合这个特点的有多种方案,但循环码只能是表中的那种。
循环码的优点是没有瞬时错误,因为在数码变换过程中,在速度上会有快有慢,中间经过其它一些数a b c d节点号 01 2 3 4 5 6 7 8图5-1-6 第8时刻幸存路径码形式,称它们为瞬时错误。
这在某些数字系统中是不允许的,为此希望相邻两个数码之间仅有一位码元不同,即满足邻接条件,这样就不会产生瞬时错误。
循环码就是这样一种编码,它可以在卡诺图中依次循环得到。
循环码又称格雷码( Grey Code )。
循环码最大的特点就是码字的循环特性,所谓循环特性是指:循环码中任一许用码组经过循环移位后,所得到的码组仍然是许用码组。
若( …)为一循环码组,则(…)、(…)、……还是许用码组。
也就是说,不论是左移还是右移,也不论移多少位,仍然是许用的循环码组。
5.2.1 循环码编码原理(1)有信息码构成信息多项式m(x)= 1k m -1k x-+……+0m 其中高幂次为k-1; (2)用n kx-乘以信息多项式m(x),得到的n kx- m(x)最高幂次为n-1,该过程相当于把信息吗(1k m -,2k m -,……,1m ,0m )移位到了码字德前k 个信息位,其后是r 个全为零的监督位; (3)用g(x)除n kx- m(x)得到余式r(x),其次数必小于g(x)的次数,即小于(n-k ),将此r(x)加于信息位后做监督位,即将r(x)于n kx - m(x)相加,得到的多项式必为一码多项式。
5.2.2循环码的译码原理纠错码的译码是该编码能否得到实际应用的关键所在。
译码器往往比编码较难实现,对于纠错能力强的纠错码更复杂。
根据不同的纠错或检错目的,循环码译码器可分为用于纠错目的和用于检错目的的循环码译码器。
通常,将接收到的循环码组进行除法运算,如果除尽,则说明正确传输;如果未除尽,则在寄存器中的内容就是错误图样,根据错误图样可以确定一种逻辑,来确定差错的位置,从而达到纠错的目的。
用于纠错目的的循环码的译码算法比较复杂,感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些参考书。
而用于检错目的循环码,一般使用ARQ通信方式。
检测过程也是将接受到的码组进行除法运算,如果除尽,则说明传输无误;如果未除尽,则表明传输出现差错,要求发送端重发。
用于这种目的的循环码经常被成为循环冗余校验码,即CRC校验码。
CRC校验码由于编码电路、检错电路简单且易于实现,因此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通过MODEM传输文件的协议如ZMODEM、XMODEM协议中均用到了CRC校验技术。
在磁盘、光盘介质存储技术中也使用该方法。
在SystemView中没有提供专用的CRC循环冗余校验码编码器,读者可根据有关参考书设计一个相应的仿真电路。
如果不想亲自动手设计,可以在CDMA库(IS95)中找到一个现成的专用的CRC编码器和译码器。
该图符(FrameQ)是的接入信道的数据帧品质指示编码器,其中使用了多种不同比特率的数据模型,通过CRC校验来判断接入信道的质量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