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音乐传统悠久历史,是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承载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丰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源之一。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音乐的起源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音乐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考古学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原始的乐器,这表明音乐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存在了非常久远的历史。
中国音乐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乐曲是“鸟兽赋”,它是一种基于自然现象所创作的乐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音乐也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开始被加入到祭祀、娱乐和军事等各个方面。
二、古代乐器中国传统音乐的乐器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种类和种种奇妙的形状。
古代的乐器因为大多是手工制作,所以也显得比较原始、古朴。
其中比较著名的乐器有:琵琶、二胡、笛子、箫等。
这些乐器的创造都有着非常严谨的制作标准和精湛的制作工艺。
比如说,琵琶的制作完全依照黄帝乐八卦制度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演奏者的不同喜好来进行个性化的改动。
三、音乐的地位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音乐的地位也非常重要。
在古代宗教活动和宫廷礼仪中都少不了音乐的陪衬。
它不但是祭祀、娱乐的必备元素,而且还被视为是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承载者。
音乐也是中国作为一个整体文明的展现,它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情感和理念。
在古代,音乐具有学术和政治意义,被用于在大型公共场所进行大规模的演奏,以展现国家的威严和社会的强大。
四、音乐形式的演变和发展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音乐在形式上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比如说,古代音乐,特别是宫廷音乐,是在严格限制下发展的。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它逐渐向民众传播,并与民间音乐相融合。
此外,如今的中国传统音乐,还融合了西方音乐和其他东方音乐的元素。
这种交融使得传统音乐变得更加多元化、丰富,也展现了中国音乐传承过程中的开放心态。
同时,也使得传统音乐得以走出国门,引起各国艺术家的兴趣和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传承和创新是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传承保持了其独特的传统特色,而创新则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传承创新案例等角度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其间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繁荣。
古代的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这些音乐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音乐发展。
二、传承的重要性传承是保护和延续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手段。
它不仅有助于保存音乐的文化遗产,还能够传递音乐的独特艺术风格和美学理念。
传承的过程中,传统音乐家对技艺的学习和传授起着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音乐知识和技巧传递给后代,使得传统音乐得以延续。
三、创新的重要性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使得传统音乐得以更新、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求。
通过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融合、吸收外来音乐元素和采取新的演奏技巧等手段,传统音乐得以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同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四、传承与创新的案例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在具体的音乐家和团体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古筝演奏家吴莲芳致力于将古筝这一传统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曲目传承下去。
她通过创作新的曲目和演奏方式,将古筝音乐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团。
他们以传统的民族乐器为主要演奏对象,通过创新的编曲和演奏方式,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同时,他们还积极探索和创作新的音乐作品,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以上只是几个例子,实际上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在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
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的努力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五、结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是其发展的两个关键方面。
传承使得音乐得以保护和延续,而创新则为其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只有在传承和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中国传统音乐才能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魅力。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及对策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老的民歌在人们中传唱,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朝,历代皆有文艺创作。
民间音乐以其多样性、活力和生动性,一直丰富着中国文化底蕴。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路径与对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从新石器时代的“鼓笛”,到夏商周的“大鼓击楔”,到春秋战国的“磬鼓”,到汉朝的“柳琴”,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随着各民族的混杂,民族民间音乐也得以发展成多元化,各地文化交融,汇集成丰碑富庶的民间音乐园地。
清朝时期有着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古典民族音乐发展迅速,令各种文化日趋多元化。
二、现状及对策1、受政策支持:受益于政府大力支持,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较为平稳,民族音乐的畅谈、流传和表演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得到了政府各种政策的一定支持。
2、学术研究:此外,学术研究也为发展民间音乐提供了动力。
伴随着社会的新兴,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也普及到世界各地,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比如对民族音乐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间艺术越来越全面。
3、媒体利用:此外,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也应运而生,为发展民族民间音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既可以让新的民族民间音乐更加容易到达更多的听众,也可以让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再次焕发灵动。
三、未来发展路径1、学术研究:未来,学术研究将是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提与保障,基于合作伙伴关系、文化艺术研究与交流以及中外学术机构间的科研合作,以研究者为主体,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以实现新旧文化共同交流。
2、开发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提出一些新的技术,使民族民间音乐更新更加丰富多彩,进一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和发展势头,以避免民族音乐过时。
3、传播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民族音乐,对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民族文化热情,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民族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
历史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曲折而有奇。
其间经过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融和碰撞,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独特的各种音乐形式。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现状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一、历史演变1.古代音乐——音律体系的形成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在中国的商、殷、周时期,音乐的重要性非常突出,晋、齐、汉时期更是形成了严密的音律体系。
《周礼》中规定了三百个音符,构成了古代音乐体系的基础。
《楚辞》中的大量乐诗更是为后代的音乐创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
2.民间音乐——传承与创新随着历代的变化和民族的迁徙,各地的民间音乐风格逐渐形成。
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由于地域、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自独具特色的风格,并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
3.宫廷音乐——华丽而压抑宫廷音乐在中国的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发展达到了巅峰,开始出现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曲艺。
但是,由于皇帝对于宫廷音乐的高度注重,因此它具有高度的压抑性。
这种形式的音乐在中国民间流传极少,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关联。
4.现代音乐——融合与创新进入近代以后,中国音乐逐渐接受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现代音乐。
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西乐器的混合使用、民间艺术的创新等成为了中国现代音乐的标志。
二、现状1.传承与创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是保持中国音乐文化长久发展的关键。
传承是指保留和继承原有的音乐文化遗产,包括各种音乐形式、曲库、乐器等。
而创新则是在重视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它瞄准未来,开拓新的音乐领域。
2.推广与传播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也愈加重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推广,加强与世界其他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3.保护和发扬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扬。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近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日益受到瞩目。
其中,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为悠久、博大精深的音乐文化之一。
本文将以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二为基础,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一、中华民族音乐概述中华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自古至今呈现出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形式。
从古代传统笛箫、古琴、琵琶等器乐到现代歌曲、民乐、中外合作、流行音乐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在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1.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音乐传承需要通过意识形态的教育来实现。
必须从教育入手,发扬中华民族音乐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加强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素养,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以及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文化素质。
2.古乐重建中华民族古代音乐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巨大的重建压力。
通过对古代音乐的大量收集、整理和分析,将具有中华文化特点、又与现代音乐脱不了关系的古代音乐,重现给人们。
3.文化交流中华民族音乐的传承还需要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实现。
作为世界大国之一的中国,中华民族音乐无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海外举办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展览、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中华民族音乐。
4.科技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华民族音乐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实现传承。
比如利用数字技术对古代音乐进行曲目录制和传承的数字化整理,从而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学习、欣赏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
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文化的整体面貌中,音乐一直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代表了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扬。
保持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助于提高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弘扬。
浅谈对中国音乐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音乐的认识中国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音乐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音乐1. 古代琴曲:介绍古代著名琴曲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并解析其艺术特点。
2. 唱诗班歌曲:阐述唱诗班在我国基督教会堂及其他场合演唱时所使用的歌曲类型以及表现形式。
3. 演奏技巧与器材:详细描述了传统演奏技巧(如指法)以及常用器材(如二胡、笛子等),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二:现代流行音乐1. 流派分类:主要流派包括摇滚、爵士等,并比较不同风格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 歌手群体评价: 对当今最为知名和成功的男女歌手们进行简单评价, 如周深,邓紫棋.3.创作过程: 描述一个典型制作团队或者说柜台组成人员(编剧/填字作者, 作曲家,制片人等)的工作过程和流程.三:音乐教育与培训1. 学校音乐课堂:介绍学校中普遍开设的音乐课程内容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2. 基础技能培养: 分析如何在初级阶段提高儿童们基本唱歌/演奏技巧.3.专业院校:概述国内外著名音乐学院以及他们所提供的专业方向。
四:文化交流与传承1. 中西文化比较: 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民族器具进行简单描述,并分析其中体现出来的不同思想观念。
2.海外华人艺术团队评价 : 描述一些有特色且成功表达了自身文化风格或者是将两种元素结合起来并取得商业上大量赞誉(例如二胡加入爵士).3.保护措施:着重强调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动我国优秀传统音乐藏品保护事宜。
附件:- 《广陵散》琴谱.pdf- 流行歌手周深最新单曲.mp3法律名词及注释:1. 版权:指对音乐作品的独占性使用权,包括复制、发行等。
2. 侵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他人创作的音乐作品或盗版行为。
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

中国的传统音乐之美一、引言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音乐。
这些音乐作品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表达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美。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并介绍几个代表性的传统音乐形式。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1. 古老而独特的旋律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这些古老的音乐旋律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悠扬的古琴曲,还是慷慨激昂的军乐,都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多样性和魅力。
2. 抒发情感的方式中国传统音乐是一种纯粹的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音乐,人们可以借助声音和旋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无需言语,音乐可以穿越时空,触动人心。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特定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演奏和传唱,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些情感。
3. 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首传统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音乐作品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人。
三、中国传统音乐形式1. 古琴音乐中国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形式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闻名。
古琴的琴音深沉而富有韵味,演奏时以指法和音色变化表达情感,给人一种独特的音乐享受。
2. 京剧曲艺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形式。
京剧曲艺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和表演等多种元素,通过旋律、节奏和唱腔的变化,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之美。
京剧曲艺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3. 象棋曲象棋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以象棋游戏中的棋子和棋盘为背景,通过音乐来表达象棋的对局和情感。
象棋曲既有音乐的美感,又展现了象棋的策略和智慧。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

中国民族音乐的鉴赏音乐不仅抽象,而且转瞬即逝,没有画的直观,也无文学作品的具体。
所以,在鉴赏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精髓所在。
中国民族音乐鉴赏方法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其根源可追溯到四千年多前的原始社会,那时就已经有了歌舞这种表现形式;到了商周时代,随着时间的沉淀,音乐文化已经较为发达;在后续的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繁荣昌盛之局面更是屡见不鲜。
中国民族音乐,是音乐,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结晶,还是中华民族情感、意志、力量以及追求的艺术抒发。
中国民族音乐经历了千年的沉淀,积累了人民的无穷艺术智慧与创造才能,不仅拥有鲜明的本土性和民族性,还拥有优秀的传承性以及世界性。
所以,有必要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进行充分的发掘、鉴赏。
当然,在鉴赏的过程中,要注意重点的把握以及方法的运用,只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一、创作背景的了解以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为例。
《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位盲人艺术家。
他自幼丧母,30岁时便因病致盲。
在动乱的社会中,他生活无着,十分窘迫,最终流落街头,遍尝了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开始了一段传奇的流浪卖艺生涯。
但是华彦钧并没有被艰难的生活所击败,反而愈加好学,不断从其他艺人那里学习民间音乐,并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从民间艺人中脱颖而出,创作了诸如《二泉映月》在内的传世佳作。
《二泉映月》是作者在颠沛流离的卖艺生涯中,反复演奏、多次琢磨、不断加工而创作完成的,与其说是音乐作品,还不如说是作者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
深情辗转的旋律,有悲怨,有伤感,时而沉闷压抑,时而激昂奋进,将作者心中的酸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如果不了解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就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也就无法了解其精髓。
二、旋律的鉴赏毫无疑问,对于民族音乐而言,旋律最能表现民族特性,是各种民族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
旋律植根于民族文化,是民族气质、生产模式以及生活习惯综合作用的结果,最能够表现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情感走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1.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大类。
2.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
3.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民歌选集,亦称十五国风。
《诗经》分为“风”“雅”“颂”。
305篇。
:“风”有160篇,是整个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民歌中最重要的是《西曲》和《吴歌》。
前者风格豪爽奔放,后者风格委婉细腻。
4.根据汉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和节奏特点,汉族民歌的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种。
5.号子也称劳动号子、哨子,是一种伴随着劳动而歌唱的民间歌曲,流传于中国各地。
劳动号子从大的方面分,主要有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活号子、渔船号子和作坊号子五大类。
每一类号子歌词内容多为劳动呼号用语,少数为见景生情、即兴编歌。
由于劳动强度不一、号子的节奏有的规整有力,有的短促轻捷,有的长而舒展。
唱法有独唱、对唱和一人领唱众人和等等,后者最为常见。
领唱者既是劳动者又是指挥者,其歌词复杂、曲调高扬舒展;和者为劳动者,曲调深沉有力、节奏性强、但没什么歌词,只是“嘿”、“哟”、“嗬”等。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劳动号子有着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定、有力、粗狂、豪迈的音乐特征。
劳动号子的音乐节奏源于劳动节奏,劳动节奏赋予号子音乐的律动性。
号子的歌唱方式,主要是"领、合"式,即一人领,众人合;或者众人领,众人合。
在节奏较缓的劳动中,"领"句较长,"合"句稍短。
而在较为紧张的劳动个,领句、合句都卜分短促。
另外,多数情况下,领句唱完之后,合句再接唱,但也有合句在领句结束以前就进入的,两个声部由此构成重叠状态。
劳动号子的两种基本功能:鼓舞劳动、调节精神,统一步伐组织和指挥劳动的实用价值;劳动号子对劳动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价值。
6.山歌分为一般山歌、田秧山歌、放牧山歌三类。
一般山歌主要有西北地区的信天游、花儿、爬山调、山曲和南方的兴国山歌、柳州山歌、温州山歌。
山歌的音乐具有坦率,直露的表现方法和热情、奔放的音乐性格,往往曲调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热情洋溢,任其自由倾泻,而不需要多层次的铺垫或感情的节制,因而易于感人。
山歌的音乐并不过多的讲究形式上的修饰,表现手法较单纯,具有明确的表情目的。
在山歌中,最常见的是两句体和四句体乐段结构。
北方山歌大多为对应式的上下两句体结构,例如“信天游”、“山曲”、“花儿”。
南方山歌较常见的是四句结构。
这些四句结构多为两句结构的发展变化形式,也有的构成了起、承、转、合式的四句结构。
7.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
便是陕北民歌。
【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则被叫作“爬山调”。
无论是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还是内蒙的爬山调,其歌词都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而表现则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8.花儿称为“少年”,流行甘肃、青海、宁夏一带。
花儿旋律起伏大,音域宽,连续的音域跳进较多,音乐进行常曲折而多层次。
9.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在中国民歌的各类体裁中﹐小调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一方面从山歌﹑号子等体裁中汲取营养﹐将一部分曲目加工﹑提炼﹐使之在艺术上更成熟﹐成为小调的组成部分﹔同时﹐某些小调曲目在传播过程中又常常成为戏曲﹑曲艺的唱腔和民间乐种的主题和曲牌。
如“四川清音”中的《麻城调》﹑《泗州调》﹑《放风筝》等﹐都是在原小调基础上发展而成﹔广东音乐中《梳妆台》﹑《绣红鞋》﹑《剪剪花》﹔山西“八大套”中的《茉莉花》也都取材於同名小调。
总之﹐在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小调可以说是一种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又有一定的专业特征的民歌类别。
10.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
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
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
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
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
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
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
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1. 维吾尔族民歌蕴藏极为丰富,就其内容可分为传统民歌和新民歌两大部分。
传统民歌包括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等类别。
12.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
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
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
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
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
以《道拉基》、《嘱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
13. 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
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
情歌的主题,虽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爱慕,其实也揭露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教对婚姻自由的羁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
14. 歌舞是以唱歌和舞蹈两者因素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分为载歌载舞和歌舞相间两种形式。
歌舞相间以北方的东北秧歌,冀东秧歌,南方的花鼓灯等为典型。
藏族的囊玛,卓舞,傣族的十二马舞,佤族的木鼓舞等皆有这种类型。
乐舞是以器乐与舞蹈两者因素为主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分为边奏边舞和奏乐伴舞两种形式。
15. 秧歌舞,又称扭秧歌,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一种民间广场中独具一格的集体歌舞艺术,也因扭秧歌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农民欢迎而热闹非凡。
秧歌舞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一般由舞队十多人至百人组成,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边舞边走,随着鼓声节奏,善于变换各种队形,再加上舞姿丰富多彩,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二人转代表作】:《西厢记》《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花擀面》等。
16. 维吾尔族舞蹈: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17. 藏族舞蹈:分为“谐”和“卓”两大类。
“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堆谐》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18. 蒙古族舞蹈:舞种有筷子舞、盅子舞、顶碗舞、安代舞。
19. 朝鲜族舞蹈: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
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
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20. 中国近代说唱音乐包括:单弦、大鼓、评弹、道情、琴书、牌子曲等上百种不同的曲种。
说唱又叫曲艺,说唱音乐的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其音乐以叙述功能为主,兼有抒情功能,说唱音乐有与语言音调密切结合特征。
21.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中的音乐部分,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
其中以唱腔为主,有独唱、对唱、齐唱和帮腔等演唱形式,是发展剧情、刻划人物性格的主要表现手段。
唱腔的伴奏、过门和行弦起托腔保调、衬托表演的作用。
开场、过场和武场所用的打击乐等则是喧染气氛、调节舞台节奏与戏曲结构的重要因素。
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这种综合了戏剧、音乐、表演、杂技、舞美等多种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也是区分不同剧种的主要标志。
戏曲音乐的发展历史悠久,汉代的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
采用昆腔的剧种:北昆、南昆、川昆、湘昆等。
采用高腔的剧种:川剧、赣剧、湘剧等。
采用梆子腔的剧种: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等。
采用皮黄腔的剧种:京剧、徽剧、粤剧等。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江苏梆子等。
梆子腔是我国戏曲音乐中最早创用板腔变化结构的声腔。
具有高昂激越的特点。
大部分梆子腔剧种在音乐上均使用七声音阶和徽调式。
皮黄腔皮黄腔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
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于此系。
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不论西皮还是二黄,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并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
在有些剧种中,"西皮""二黄"又被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
西皮曲调刚劲有力,音程跳动较大,节奏形式多样,具有高亢活跃的特点;二黄流畅平和,节奏稳定,有端庄凝重的特点。
22.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
“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
“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蛋(揺旦)。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净”又分为以主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的分类有:整脸、英雄脸、六分脸、歪脸、神仙脸、丑角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