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的唯美——电影《告白》的声画分析

极端的唯美——电影《告白》的声画分析
极端的唯美——电影《告白》的声画分析

极端的唯美——电影《告白》的声画分析

摘要:摘要:日本电影《告白》上映后获得了众多的好评,影片在视听模式上的特点受到众多的关注和讨论。本文正是从声画关系的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论述了画外音与叙事、声画结合、声画对位与节奏的关系。

关键词:关键词:画外音;节奏;声画关系

2010年,日本导演中岛哲也拍摄了新的影片《告白》,影片推出后受到广泛好评,并入围了第8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但受到了不少的争议与广泛的讨论。对这部电影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影片V似的视听模式,确实影片中充满着大量与传统故事影片不符的视听特点,大段大段的画外音独白、大量的慢镜头、大段音乐的使用让影片就好像是一个加长的音乐电视,虽然这种视听模式让很多评论者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但毫无疑问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迥异之处。本片的导演中岛哲也在拍摄剧情长片前是广告和V导演,这部影片也正是利用了导演对于影像画面和音乐的强大控制力和经验,让它呈现出非同一般的风格特色。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部画面和听觉占据重要地位的影片,无论是大量采用的慢镜头、唯美的画面,还是音乐和人声,对于影片节奏的推进、氛围的营造,乃至剧情的发展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画外音成为叙事主体

《告白》这部影片是改编自日本作家凑佳苗的同名推理小说,推理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于语言的依赖,也就是说情节的发展、推理的环节都需要剧中人物的语言来完成,而这个特点恰恰是由文学改编为电影的难点,而影片没有回避这个问题,相反却用大量的画外音来结构叙事。影片的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少年修哉为了吸引抛弃他离去的母亲的注意,杀害了森口老师的女儿,从而森口老师展开了一系列复仇行动。而其改编最具特点的地方就是采用了剧中各个不同人物的告白作为叙事的主轴,影片开始就是长达30分钟左右的森口老师的画外音自述,她以平静的声音为我们讲述了女儿被杀害的经过和她的报复,之后与之相关人员的告白纷纷出现。这种设计方式在某些人看来是以小说的方式来拍摄影片,反而丧失了电影语言独特的魅力,但这种多人物、多角度的独白反而更好地还原了小说的精髓。

首先,影片从森口老师、北原美月、下村优子、下村直树到渡边修哉,他们的画外音独白贯穿叙事始终。对于电影来说,窥视本能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不同人物的画外音正好可以把剧中人内心真实的、不为人知的想法暴露在观众面前,画外音既是观众窥视剧中人物的直接手段,又能够指引观众完成叙事的获取。

其次,由于影片是由不同人物的画外音组成,也就是说,影片叙事的角度一直在变化。在普通的故事影片中叙事角度始终如一,而《告白》中五个人物的角度各异,反而能把一个故事更为立体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2声画的并行——节奏的累计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声音和画面之间的配合是影片惯用的一个手段,《告白》也不例外。中岛哲也作为V导演出身,对于音乐和画面之间的配合更是分外在行,比如修哉和直树杀害老师女儿的一场戏,当画外音逐渐消失以后,英国摇滚乐队Radihead的音乐渐渐响起,歌声冰冷、疏离,音乐与正在实施犯罪的色调阴暗的画面内容相配合,营造出压抑冰冷的氛围。

在影片中时时刻刻出现这种声音和画面的并行发展,而这种声画之间的配合能够让电影的节奏渐次加强。在直树杀害了母亲后,老师维特和美月被学校叫去询问的一场戏中,画外音一直在提示着叙事的进展,失真音效的电吉他声音骤然响起。随着剪辑节奏的加快,老师维特和美月在走廊中行走,当美月经过修哉的时候,两个人面露得色,双手相碰。此时放大了两人击掌时的自然音响,整个影片情绪的累积就是通过声画之间的并行发展达到的。这时,

修哉和美月对于直树杀人行为的旁观态度、老师维特的蒙在鼓里,每个人心态的变化都在电影节奏中完整地呈现出来。

3声画的对立——节奏的碰撞

在传统的叙事电影中,声音和画面的配合要遵循同步的原则,这样才能讲好故事,让观众不能产生歧义。比如,主人公说话时,其声音语调要和情境相配合,愤怒的时候主人公的语音语调理应高亢,悲伤的时候则应该低沉,而一些影片则刻意打破声画之间的平衡,从而形成强烈的反差效果。

《告白》的开头,导演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声画之间的对立来呈现叙事,影片刚一开始首先出现的就是在国中的教室中,一群学生在争吵打闹着,并喝着老师给的牛奶,与此对应的音乐是节奏轻快、天真烂漫的童谣,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部典型的青春电影,影片中充满着阳光、热血和极端的美好。接着下来,影片的画面中学生依旧在争吵打闹,老师森口平静地讲述着,从喝牛奶对孩子们的身体好讲述到老师月底打算辞去教职,内容就如同每次上课的惯有内容一样普通,但随着影片时间的推进,森口老师自言自语似的念白依然故我,但其内容却逐渐变得触目惊心。这群看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关系分析0304191630

纪录片《沿江而上》的声画分析 《沿江而上》是华裔导演张侨勇的作品,该片曾荣获台湾金马奖,在加拿大电影界最高奖项——基尼奖的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奖”。我看完该纪录片后感觉:与其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实电影。纪录片要求纯客观地记录,拍摄者只是旁观者,不参杂任何情绪和观点,但本片中有明显的摆拍痕迹,拍摄者的言语也融进了影片中。可从整体上看,片子还是做到了客观而真实地记录,且内容发人深省! 该纪录片以三峡工程作背景,围绕来自两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余水和陈博宇的生活、工作对比展现了处于社会不同经济、文化阶层人的生活;在西方人眼中飞速发展的中国,存在严重的社会断层,在社会整体繁荣发展、光彩照人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有着“舍小家,为大家”却成为牺牲品又很难改变命运的弱势群体。三峡大坝的修建也是如此,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忽视了大坝背后人的面孔及其艰难生活!沿江而上,并不仅仅只存在一个余水这样的家庭! 影片起始处,黑色的背景上呈现了一段白色的中英文对照的文字:“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以儒文化的典句开头,并只截取孔子对于四个层次人划分中的其三,其能指仅在此,其所指则意味深长,还没看下面的内容,真不知其所云! 开头连续的镜头很平缓,色彩和影调都很暗淡,镜头的组接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画面和略显悲凉的背景音乐,不明白有何意蕴,但营造了一种哀而愁的基调。随着视角的转变,三峡豪华游轮出现,行驶在江面上,影片的解说词也出现了,作者以一个即将与三峡告别人的身份和口吻来进行解说,此时的声画关系呈现的是:声画统一。“正朝着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航行”“大坝完工后,百万的民众需迁移”“游客拍照留念,挥手作别”“到达第一站——丰都”“长江对岸已建成的搬迁居民区”等,这些部分的解说与画面都是统一的。影片中也有很多场景声画合一,人物及同期声同时出现:一家人吃饭谈论余水上高中的问题、出去打工的事情;陈博宇工作前同朋友的相聚;游轮上游客的进餐、玩乐;老板给员工们上课;陈博宇在船上服务的表现;搬迁居民的抱怨;卖瓷器老板的哭诉等等,这些情节处人物同期声、画面、环境音响高度统一,表现同一主题,塑造了不同的人物群体,对比十分强烈。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纪录片,镜头范围很狭小,经常在余水的家庭和游轮上的场景间切换。整个片子中人物的语言,解说词也比较少,从总体看,这个片子是以画面为主的,声音起辅助作用,但如果没有声音,片子中蕴含的深层社会反思意味则很难体现出来。在现今的影视业中,声音和画面往往是一体的,二者相互补充。声音和画面有各自的优点和缺陷,画面形象、直观但具有多义性,声音准确、具体但缺乏形象性,声画一体,让声音承担叙述表现功能,画面承担描写再现功能,通过不同的声画关系组合,给观众不同的影视感受!再加上现代人已经习惯于接受,思想常常喜欢被别人牵引,而不愿过多的思考,因此无论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还是声音绕耳,只作用于观众的某一感官,效果也没有多重感官刺激来的深刻而有效。 声画一体并不是说二者要平分秋色,结合所要表现的内容,二者往往是存在主次之分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

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审美价值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声画关系,有时是唯一使用的一种关系。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2)声画对位。对位概念借自音乐的对位法,原指复调音乐中两个以上的,有独立表现的旋律的同时存在。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谈谈纪录片的声画关系 真实是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纪录片不仅要重视画面语言的应用,还要重视声效语言的表达。与电影不同,电影有一个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发展过程,而电视的声音是与生俱来的,电视是声音和画面合一的艺术。作为最具电视特性的纪录片当然是“视听并茂”的艺术,其听觉部分当然是不可忽视,当我们在体会画面语言带来的冲击力的同时,声效语言元素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纪录片中的声音成分主要有:人物同期声、自然音响、效果音响、解说词、音乐,它们在作品中经常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形成一种综合性的声音效果。 关于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一直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而这种声画关系的争论常又表现在对声音的认识上。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声音的认识,主要有这样两种偏差:一种是主张以画面为主,声音是为了补充画面的不足,它注重的是画面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而另一种则是强调解说的作用,画面只是图解解说的意义而已,它注重的是解说词的表意作用及创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虽然这两种认识各有各的理由,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都忽视了电视本身所具有的表现特点。电视纪录片作为电视节目中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声音的创作远比画面的创作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声音成分复杂,更是因为人们对声音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了。 纪录片的音乐,实际上是后期配上去的,运用得好,当然能够抒情表意,纪录片的音乐绝对不可以一灌到底,因为画面的节奏是变化的,孤立于画面以外的音乐,是没有效果的,或者是反作用的,也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的。好的纪录片的音乐是有声源的,即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如纪录片《英和白》有许多音乐不是后期加上去的,而是通过画面上交代出发声体,自然表达出来的,抒发了作品的感情色彩。《雕塑家刘焕章》的结尾部分,随着画面中刘焕章的家渐渐远去,只见到见一条空荡荡的胡同,劈木凿石之声一直延续了非常时间,。雕塑家的形象也随着那一声声的撞击声深深地刻在观众的脑海里。纪录片的音乐运用要慎重,因为音乐是表现主观的感情,而纪录片是追求客观的真实的。 纪录片声画一体化的复合结构,声音和画面往往并没有哪个更重要或谁补充谁的区别,它们都在表达一种真实的物质存在。例如:画面是清晨早市,有叫卖声、汽车鸣笛声或者特定的现场自然音响,这些现场效果声本身并没有补充清晨早市画面在表达意义方面的不足,人们之所以大量运用这些声音,是在利用声音信息的潜在能力,通过声音和画面双重信息的相互作用,创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场感。那种传统的音乐垫底,一铺到底的做法,之所以不受同行及观众的认可,也并不是因为它没有补充画面的不足,而是因为它忽视了声音传播信息的功能。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能够增强现场的真实感,把观众带入纪录片所表现的环境和氛围里去,达到对真实世界的完整复原,其次,它可以增强节目的参与性和可看性,使节目不再是单方面的播音员解说。 人们注意到现在纪录片创作中,解说的声音在减少,创作者已经不是事先写好解说词然后再按解说词拍摄画面了。解说词在片中的比例已经缩小了,有许多是化为同期声和字幕。解说词的写作和“播读”也不再那么张扬创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态度,而是作为客观的叙述者为观众交代背景、连接内容。所以多数纪录片的画外音解说“读”出来的感觉不再是“宣传腔”、“播音腔”,而是追求平实的,客观的、冷静的风格。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纪录片通片没有解说词的,例如《微观世界》还有《迁徙中的鸟》,都是通篇使用现场声和音乐。但这并不是在提倡纪录片通片都不用解说。解说词为听而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画面与声音是构成电影的两个要素。声音和画面的关系是剪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声音的加入丰富了影片的信息,提供了形成节奏的重要手段。声音与画面只有协调、巧妙有机地配合才能产生立体、完整的感官效果。我们把声画组合看作是电影特有的表意手段。实际上,因为电影画面的存在,电影声画的存在也必然发生变化。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相似性与相关性并不代表二者可以等同,相反,电影声画日常化的要求本身默认了电影话语与日常语言的某种差异。日常语言与电影话语的不同通常在于前者是语言的完整形式,即包含了各种现实规定性的言语事实,而后者是特定艺术规则之下的节略性话语,它不是日常语言的完整复现,而是对一种基于充分表达可能性的有意节略。这里所说的“节略”不是从普通语言学立场上看到的单一形式对多重意义的复合的那种由能指部分重叠引起的所指增容。多样的影片其所指千变万化,对于电影声画来说,“节略”主要是指能指形式的变化。假设一段3分钟时长的对话可以给我们带来听觉上的和谐感,现在将它放在一段线性的有分切的画面上就有可能产生不和谐感,它听起来可能快了也有可能慢了。在视听感知的模式中,原先出于广播需要而强化的完整人声可能并不适用,必须经过重新处理,依据表意的需要或增速或减速,或放大或弱化……经过录放机器改变过的声音已经不是原有声音,它和原有声音只保持了一定的相似性。 电影声画的节略形式既是声画共同运动的成果又持续推动着声音和画面的多向运动和时空真实感的主观构造。随着电影声画的逐步走向成熟,电影中的声画关系逐渐固定为三种主要类型: (1)声画合一。是,是声音、画面结合的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声音作为一种造型手段,与视觉造型相结合,共同参与着影视的创造。即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生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步调协调一致。其依据是人类视听接受的同步习惯和立体思维,作用在于加强真实度,丰富影像表达的层次性和立体感。这种关系是电影中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简述影视作品的声画关系。 ①声画合一(声画同步\同期声) 声音与画面同步配合,即“同期声”。同期声指拍摄现场的人声、环境声、自然声,与画面同时起落。声画合一时的声音完全依附于画面形象,为写实音。当写实声音和画面同时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后,两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渗透和互为补充,使观众的感受变得更为深刻、真实。 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粱》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同期声在新闻类、纪实类节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中,记者对人物的采访、镜头对现场情况的纪录都属于同期声。像《百家讲坛》、《人物》这样以人物的语言为信息传播主要途径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像《探索?发现》、《走近科学》这样以纪录事件过程为主要内容的科教电视节目,大都采用同期声。 ②声画分立(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 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与此同时一段悠悠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 ③声画对位 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 声画对位的结果,产生某种它们自身原来并不具备的新的寓意,通过观众的联想,达到对比、象征、比喻等果,产生单纯声音或单纯画面产生不了的新的寓意,达到1+1>2的效果。它使用起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种,如果使用不好,反而会破坏整体效果,所以要慎用。 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善良的样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样林嫂头破流、痛不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声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剧情的发展, 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美国影片《教父》第三部,一边是圣洁的洗礼,优美的教堂音乐,沉缓的钟

声音与声画关系

声音与声画关系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目录 (一)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对白:281 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但不可过度依赖对话来传达信息。 电影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如果对话传达的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地表达,那用对话就会使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减弱。 对话意味着信息,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 由于人在谈话时运动幅度小,因此对话会限制运动,使影片节奏缓慢。以对话为主的影片会在视觉上使观众处于寻找声源的从属地位,影响导演对其他信息的传达。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2.音效: (音效的功能,见简答题。)

3.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的功能,见简答题。) 4.画外叙述声:617 总的来说,画外学术省市一中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在电影的视觉画面不能完全实现许是任务是,画外音可以辅助画内的叙事,提供必要的故事背景信息,解氏人物的内心世界。通常,我们按照画外叙述者与叙事情境的关系将画外叙述声分为:内心独白、旁白和解说词。 1)内心独白 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人以人物的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兼叙事者)第一人称在非叙事空间里对事件的评价。 内心独白的作用是挖掘人的心理层面。并不是所有内在含义都能通过电影电视摄取的生活表象来表现,这是,‘内心独白作为人内心视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必须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 2)旁白 叙述人跳出叙事情境对故事的评价,在感情色彩上更为客观,以叙事情节、交代故事信息为主要功能。 分为角色旁白:叙述人在故事中但能超越叙事情境的一种回忆、评述,和非角色旁白:叙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出现而是在向观众讲述自己知道的一段故事,情感上更为超脱。 3)解说词 解说词多用于非叙事形式作品之中,如纪录片、新闻等。 它的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明确的主体方向。 在专题片中,解说词要介绍时间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各方面人物,并结语和点题。现今,纪录片的解说词强调尽量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用语言烘托气氛和强加画面中不存在的感情因素。 解说词和对白一样不应该重复画面中已有的内容,否则会让影片显得冗余、啰嗦。但解说词也不能使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或者空洞的标语口号。 5.无声:272 又称为“静场”,相当于声音的定格。强调某一时刻的心理冲击,在表现力上又是甚至胜过最强大的音效。 由于人在观影时不会随时都在注视动态的景象,但对一切变化都比较敏感,因此,一旦声场骤然停止,观众便会被忽然的声音变化吸引。 无声的技巧就是利用了人的这个视听心理。 无声的表现力随着画面运动节奏的提升而增长,即画面的变化越大,节奏感越快、越紧张,骤然无声处理的表现效果就越强烈。(《拯救大兵瑞恩》开头诺曼底登陆上尉登陆后在巨大爆炸刺激下瞬间失聪,观众也以米勒的主观角度感受到了一段无声场景。表达出了情绪的骤然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影视艺术中的声画关系 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分离;3声画对位。 一、声画同步 大多数情况下,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即声音是由画面中的人或物体、环境产生的,显得真实自然。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所要展示的情绪、情调保持一致。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大多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在《黄土地》、《菊豆》、《红高梁》中,具有西北风味的音乐使人们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气息。电影《孔繁森》中主人公与边防战士同唱“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对画面中的人物和情绪起着烘托作用。电视剧《苍天在上》中市委林书记追赶前往山村小学调查情况的代理市长在铁道路口相遇,此时,急速奔驰的火车将二人隔开,画面中火车哐当哐当的碰撞声和长长的汽笛声,展示了两人激烈的内心冲突。另外,在前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本来以为是一次小小的轻松的战斗,结果在天亮后却发现不只是情报中说的两个德国兵,而是“3个…4个……10个……16个”,女战士那轻轻的、平静的声音却让观众的心情不由得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震颤,随着数字的增加,观众对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对5个主人公的命运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担心和忧虑。平静的、优美的景色中,偶尔从湖对面树丛中闪出一个德国兵的身影,和女兵轻轻的数数声剪辑在一起,造成的却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效果。这种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加强了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刻画了人物,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二、声画分离 声画分离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的。在声画分离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它们可以通过这种形式来达到更高层次的统一。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有个片段是小春在擦乐谱时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于此同时一段悠扬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段画面和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

声画组合

声画对位 指声音和画面内容并不一致,它与声画同步相反,又分两种情况,对立和并列。 1、声画对立指就是声音和画面内容相悖相反,声音不是画面的附属或补充,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挖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营造某种情绪,暗示某种思想,声画对立产生了新的表象,形成了新质,有时可以成为隐喻蒙太奇。如《有话好好说》对你爱不完和心情不错。《幸福时光》中吴颖回到家中看到鹊巢鸠占心情悲凉失望,此时的声音却是口哨声鼓掌声,欢呼声,声音传达出的热烈和兴高采烈与主人公心境构成了极大的反差,声画对位更加反衬出人物内心的失望与愤懑、焦急与慌张。 2、声画并行并行即平肩而行,声音和画面内容既不以职业部相辅相成,也不是相对立,而是双车轨道,各行其道,,就像两条平行线,各自朝各自方向延伸,这种组合,可以增加容量,有时可生发新意,如《黄土地》翠巧一边纺线,一边唱歌,歌声和画面内容是平行发展,二者并没有必然的意义联系,但通过这种声画组合形式,我们一方面了解到翠巧的心灵手巧和勤劳能干,另一方面又了解到他的不幸婚姻,这样就增加了画面的容量。 声画对立和声画并行都是特殊的声画关系,在影片中只能偶尔为之,这种组合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更多的表述内容,生发出更多的审美联想。 声音串位 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管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1、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又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2、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二级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目录 (一)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 1.对白:281 ......................................... 2.音效: ............................................ 3.电影音乐: ........................................ 4.画外叙述声:617 ................................... 5.无声:272 ......................................... (二)声画关系 ............................................. 1.声音的主观性:350 ................................. 2.声画同步:185 ..................................... 3.声画分离:281 ..................................... 4.声画对位:280 ..................................... 5.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163................. (一)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对白:281 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但不可过度依赖对话来传达信息。 电影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如果对话传达的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地表达,那用对话就会使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减弱。 对话意味着信息,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 由于人在谈话时运动幅度小,因此对话会限制运动,使影片节奏缓慢。以对话为主的影片会在视觉上使观众处于寻找声源的从属地位,影响导演对其他信息的传达。容易让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2.音效: (音效的功能,见简答题。)

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热爱电影的人们曾经说会说去掉声音的电影是无声电影是一种艺术,但今天的我们要说没有画面的电影也同样是艺术的,那是来自声音的艺术!电影艺术语言的发展,随着电影技术与艺术手段、方式以及电影传播手段、方式的不断丰富而丰富。在卓别林的时代里电影是无声的,穿插在幕间的字幕是那时唯一的语言;录音技术的发明,导致了有声电影的出现。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已经有着和画面同等重要的地位了,有时甚至还会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1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2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3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影视艺术作品制作时赋予画面与声音的关系大致也分三种:1声画同步。2声画对位。3声画分立。 曾经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画面与声音基本处于同步状态,画面要表达的主题、基调正是声音表达的主题、基调;声音所展现的情绪、情调也与画面要展示的情绪、情调如出一辙。声画同步的处理手段是影视艺术作品中最常用的处理手段之一。声音在其中产生的效果多半是一种烘托的效果。在故事性较强的影视艺术作品中它可以强化艺术效果,帮助画面来共同烘托、渲染主题。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中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电影声画艺术语言中,同样也出现了声画不同步的方式,这种不同步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声画分立;二是声画对位。声画分立,就是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声音与画面的关系是各自独立、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在声画分立之时,声音一般不会来自画面之中,而以画外形式出现,但在总体情感、情绪上,又有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而声画对位,意味着声音与画面在情感、内涵、情绪、情调、氛围、节奏恰好是错位、对立的,形成很大反差的。正是由于声音与画面的差异、对立、错位、相反,才更有力地形成一种对比和对照,从而用一种反差的方式更强有力地表达出正面的意义、价值。声画分立的例子有: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擦拭乐谱片断。擦拭乐谱片断中的画面是小春一边擦乐谱一边在心中想着谱子上的音乐。同时一段激动人心的小提琴曲响起,这音乐像是从小春的心里和粘满灰尘的谱子里流淌出来的。这段画面和配合它的音乐告诉观众小春领悟了老师这种教学方法的用意,并且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提高;又如我国影片《人到中年》里,女主人公陆文婷在昏迷中,似乎感觉自己正在一个无限的荒漠上艰难攀行,画面上陆文婷在荒漠上攀行,这时作曲家从画外插入了一段"无字歌",这段音乐情感哀怨、忧伤,同时又有挣扎奋斗的情绪在其中。声画对位的例子有:如某影片中背景是十分优美的音乐画面却是法西斯在残暴的杀人。还有影片《老井》中,那个女瞎子凄凄惨惨的演唱与周围围观人们的哄笑形成巨大反差,为影片增色不少。 在制作影视艺术作品是会用到很多不同的剪接手法,它们是在影视艺术作品中建立画面与声

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

中国电视2000年第8期 影视剧创作中的声画关系 在现代影视艺术中,声音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而先于电视问世的电影在经历了三十年 无声 期后,直到1927年美国影片爵士歌王!的诞生,才跨入有声电影时代,声音介入电影使其摆脱了单一画面造型手段的束缚,由纯视觉媒体发展成视听媒介,终于从画面艺术转变成声画结合的艺术。声音进入电影是电影史又一次伟大的革命,其意义在于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本性,为电影艺术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一、声画结合是影视创作的基本特性 影视剧中的声音,是指声音在影视中的艺术存在,是与画面共同构筑银屏空间和银屏形象的艺术形态。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而在当今的影视剧创作中如何协调声画关系,也成为创作者必须首先摆正的观念。传统理论有两种看法,有人认为影视在本质上是一种影像美学,因而画面将拥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声音则是一种补充与辅助,不足以构筑影视的本体。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在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和大量采用的前提下,声音因素对于影视创作的影响已接近甚至超越了画面,所谓 后来者居上 。其实这两种观点皆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影视是一门关注 视听造型 的艺术。这个银幕和银屏世界是由画面和声音共同承载的,也是同时以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诉诸观众的。 首先就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而言,画面与声音应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从人们的生活经验出发,我们会觉得人们对视觉画面的正确感觉其实是与声音的同步灌输密不可分的。一个无声的空间,在观众心理上造成的是一种没有质感的缺失,一种无法触摸的非真实的虚无感受,这对于观众来说则是一种窒息,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即使在无声电影时代,在耗尽了观众那些最初的对于电影的可怜的好奇之后,那些聪明的先驱们也会在电影放映的同时加以配乐,这样能渲染气氛,也是一种新的诠释。而没有画面的电影电视还能称其为电影电视吗?那是广播,一种只要耳朵的传播媒介。影视剧创作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究竟怎样?坦白而言就是,离开了画面,你可以接受,但永远接受不全;离开了声音,你如坠云雾,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是一部影视作品最初的成功。 其次,就表达情绪而言,由于声音与画面各自担任的职能及其自身的多样性,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声画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绪和意义。如将一幅暮蔼沉沉的平静的小河的画面,分别与喧闹的城市风景 刘艳臣 40

声音与声画关系

第四章声音与声画关系 目录 (一) 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 1.对白:281 (1) 2.音效: (1) 3.电影音乐: (1) 4.画外叙述声:617 (1) 5.无声:272 (2) (二) 声画关系 (2) 1.声音的主观性:350 (2) 2.声画同步:185 (3) 3.声画分离:281 (3) 4.声画对位:280 (3) 5.声画措置——声画的时空处理技巧163 (4) (一)电影声音的分类及其功能 1.对白:281 但甚至把打断后的句子剪辑在不同的时间里。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交叠,打碎句子,不可过度依赖对话来传达信息。如果对话传达的对话应该尽量避免和视觉内容重复,电影的对话应该从属于画面,信息能用形象更有效地表达,那用对话就会使影片的电影性和运动感减弱。对话意味着信息,会妨碍其他视听元素的表现,对话过多和过于冗长,信息量小、冲突不够都会造成场面的沉闷。以对话为主使影片节奏缓慢。由于人在谈话时运动幅度小,因此对话会限制运动,容易的影片会在视觉上使观众处于寻找声源的从属地位,影响导演对其他信息的传达。让观众感到单调乏味。 2.音效: (音效的功能,见简答题。) 3.电影音乐: (电影音乐的功能,见简答题。) 4.画外叙述声:617 总的来说,画外学术省市一中非常文学性的电影手法,在电影的视觉画面不能完全实现许是任务是,画外音可以辅助画内的叙事,提供必要的故事背景信息,解氏人物内心独我们按照画外叙述者与叙事情境的关系将画外叙述声分为:通常,的内心世界。. 白、旁白和解说词。

1)内心独白 人物超越叙事时空的内心声音,画外叙述人以人物的身份参与叙事,是人物(兼叙事者)第一人称在非叙事空间里对事件的评价。 内心独白的作用是挖掘人的心理层面。并不是所有内在含义都能通过电影电视摄取的生活表象来表现,这是,‘内心独白作为人内心视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必须传达的不是外部世界所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人物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 2)旁白 叙述人跳出叙事情境对故事的评价,在感情色彩上更为客观,以叙事情节、交代故事信息为主要功能。 分为角色旁白:叙述人在故事中但能超越叙事情境的一种回忆、评述,和非角色旁白:叙述人根本不在影片中出现而是在向观众讲述自己知道的一段故事,情感上更为超脱。 3)解说词 解说词多用于非叙事形式作品之中,如纪录片、新闻等。 它的作用在于解释画面里没有的信息,给画面明确的主体方向。在专题片中,解说词要介绍时间过程,担当叙述人,介绍各方面人物,并结语和点题。现今,纪录片的解说词强调尽量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不用语言烘托气氛和强加画面中不存在的感情因素。 解说词和对白一样不应该重复画面中已有的内容,否则会让影片显得冗余、啰嗦。但解说词也不能使没有信息含量的废话或者空洞的标语口号。 5.无声:272 又称为“静场”,相当于声音的定格。强调某一时刻的心理冲击,在表现力上又是甚至胜过最强大的音效。 由于人在观影时不会随时都在注视动态的景象,但对一切变化都比较敏感,因此,一旦声场骤然停止,观众便会被忽然的声音变化吸引。无声的技巧就是利用了人的这个视听心理。 无声的表现力随着画面运动节奏的提升而增长,即画面的变化越大,节奏感越快、越紧张,骤然无声处理的表现效果就越强烈。(《拯救大兵瑞恩》开头诺曼底登陆上尉登陆后在巨大爆炸刺激下瞬间失聪,观众也以米勒的主观角度感受到了一段无声场景。表达出了情绪的骤然变化和人物的震撼不知所措,从而反衬了战争的惨烈。) (二)声画关系 1.声音的主观性:350 影视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一部分,其表现力在于能够复制人的生活感受。影视声音的主观带入性可以使观众感受到人物的处境、心情,从而使之在情感上卷入故事中。. 通过音效来实现声音的主观性,观众往往不会轻易察觉到。音效常能塑造一种气氛,给观众某种感受,如把街道的汽车鸣笛声处理为杂乱的、令人不安的噪声,或从平静的街上传来砸碎玻璃的声音。以上两种方法都买些了一种带有导演意图的不安全感。 主观化的声音处理并不是处理所有场景声音的办法,与主管声音对应的是客观声音,客观声音要求尽可能还原现场声,给观众提供基本的信息,但在情节需要时,声轨有可以主管声音为主,并伴随向视点镜头转换。(《小鞋子》阿里的跑步比赛) 主观声音除了采用音效,更为常见也更具表现力的是音乐。表现人物心理状态的音乐响起时,仿佛是人物在面对观众直接表达自己。

《勇敢的父亲》中声画关系的简要分析

《父亲》声画关系的简要分析 《父亲》是中国导演李军虎拍摄的一部纪录短片,该片曾获2009年第二届香港华语纪录片节最佳短片奖。 本文将通过对《父亲》中的三个镜头声画关系的分析,探讨纪录片中的声音与画面组合形式。 镜头一:父亲韩培印在同乡工友的宿舍向工友借钱。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与画面采用声画合一的组合方式,即声音和画面反映的事实内容完全一致,声音与画面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 当镜头展示韩培印同乡工友的宿舍画面时,随即出现了韩培印与工友的对话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完全统一对应。 这种声画合一的统一组合方式,符合一般观众的观赏收听水平,通俗易懂;同时运用在纪录片中,可以更加强调纪录片的真实性和高保真性,使观众有强烈代入感,更容易产生共鸣。 镜头二:父亲韩培印在工地工作。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与画面采用声画对位的组合方式,即声音与画面按照各自规律表现不同的信息,却有机的围绕着一个内容中心。 当镜头中出现韩培印在工地工作的画面时,出现了一道画外音,画外音没有直接描述画面内容,而是在为我们讲述韩培印的家庭情况。 声画对位的队列组合方式常出现在纪录片中,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重复镜头,还可以通过声音与画面的双线描述,从两方面反映主题,深化思想内涵,带来独特的艺术效果。 镜头三:儿子韩胜利在学校食堂吃饭。 这个镜头中的声音和画面采用了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的综合组合方式,综合采用两种声画组合方式。 画面首先展现的是韩胜利在食堂排队打饭的画面,此时的声音为韩胜利讲述自己愿意打工来缓解家庭经济负担而父亲执意阻止;当画面中的韩胜利吃完饭,走出食堂时,声音变为韩胜利和导演聊天的同期声。 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的综合组合方式的采用,既可以保证作品的真实性,又会体现出丰富的内涵,使作品兼具纪实性与艺术性。此外,纪录片中声画综合组合方式常常作为前后镜头的过渡,这种过渡不仅自然不突兀,还巧妙的将前后镜头结合,使影片叙事更加连贯。

常回家看看声画关系分析

老人切黄瓜丝的特写(切菜声) 老人听到电话后用手擦围裙(电话铃声) 接电话手部特写(接电话声老人喂了一声就被儿子打断) 老人接电话近景中景(儿子、孙子电话里传来的声音老人无奈的应答声) 老人无助的面部特写(电话挂断的忙音) 一桌丰盛的饭菜摆好了碗筷(电话铃声) 俯拍饭桌全景(女儿兴冲冲的声音) 老人孤独的挂掉电话(全景)(挂电话声) 老人自言自语:都忙,忙啊,忙点好啊! 画面淡出淡入 老人孤独的坐在沙发上(中景)清冷的音乐 飘满雪花的电视机屏幕,旁边是女儿买的家庭影院 拉镜头从老人身上拉开直到电视机作为前景出现 幻化成老人侧面的身影 叠画:老人的面部特写和俯拍独坐沙发旁白:别让你的父母感到孤独! 画面淡出淡入 推镜头:从家庭影院的全景推成电视机屏幕的特写,上面一家人团圆和睦。旁白:常回家看看! 公益广告短片《常回家看看》虽然很短小,但是它却在短短几十秒钟的时间内,全方位的应用了电视的三种声画关系,达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短片一开始采用的是老人切黄瓜丝的特写,整齐绿色的蔬菜象征着老人的希望,急促的切菜声表达出老人对儿女的牵挂与思念。这里采用的是声画合一的方式;当老人接到电话刚“喂”了一声,就被儿子打断,接着是小孙子急切的诉说,老人只有“哎”的份儿,这里交替使用了声画分离和声画合一的方式,不仅扩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同时也降低了拍摄成本;接下来,一桌丰盛的饭菜摆上了桌子,却没有一个人,这时候观众听到的却是女儿兴冲冲的有些急躁的问候声,这里使用的是声画对位,为了更好的表达老人的感受,编导还特意编辑了一个从高处俯拍的饭桌的全景,一种孤独寂寞的气氛油然而生。接下来回到现实中,老人无奈的挂掉电话,自言自语的说:“都忙,忙——,忙点好啊!”声画结合方式重新回到声画合一。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声画关系: 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 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 两者吻合一致。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 奏相同。常用于动画影片。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因而音画同步 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 样式的故事片中。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 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 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 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也称“音画平行”。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其 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 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出其不意的声画组合常常使剪辑达到 更高的艺术效果。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另一种情形,包括两种艺术处理方式:(1)声画对比。声音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但存在量度、节奏的反差。 (2)声画 对立。声音与画面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包括两种艺术处理:(1)音画对比。音乐与画面的内容和情绪一致,只存在量的差别。例如在中国故 事片《红色娘子军》中,有一组表现战士们充满青春活力、节奏快速的生活画面,而 音乐是气势悠长、从容不迫的《五指山上红旗飘》。这样的对比,产生了加强画面结 构的作用。(2)音画对立。音乐的形象和情绪完全相反。例如在故事片《祝福》中, 善良的祥林嫂被逼成亲时撞头寻死。兴奋欢快的结婚音乐,和祥林嫂头破血流、痛不 欲生的画面形成尖锐的对立,深刻地表现了旧时代的悲剧性。音画对位有时也能预示 剧情的发展。例如在故事片《天云山传奇》中,当宋薇和吴遥结婚时,表现宋薇沉重 痛苦心情的音乐与喜庆场面相对立,预示着她婚后的不幸。 4,声画对列(窃以为此种声画关系亦属声画对位,如有异议,亦可讨论变更改动)使声音与画面作非同 步结合的剪辑手法之一。即以画外的声音推动画面情节的发展,或刻画人物的内心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