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合集下载

第五章 语义与语用之四 (汉语的焦点及焦点结构)

第五章 语义与语用之四 (汉语的焦点及焦点结构)

(17)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 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 枣树。 鲁 迅《秋夜》 (18)这教师,他变着法给你找事 儿。 侯宝林《我是家长》
焦点的功能是在与其参照的背景中显 现的。以小句内部其它成分为背景时,焦 点的功能可以描述为“突出” (prominent),所谓“突出”,就是说 在与其他信息的比照中,焦点信息作为最 新信息首次引起话语中,其地位显著;以 小句外的内容(不管是话语成分还是认知 成分)为背景时,焦点的性质可以描述为 “对比”(contrastive),所谓“对 比”,是在与其他已提供的相对或相反的 信息比照中着意申辩、强调,含有“不是 A,而是B”的意味。“突出”和“对比” 是焦点的两大话” 是焦点的两大 话语功能,但并不是所有焦点都同时具有 这两种功能。根据焦点和背景的位置关系, 以[+突出 -突出]和[+对比 -对比] 这 两对功能特征为参项,我们可以区分出两 类焦点,这两类焦点的功能特征可表示为: 句尾焦点:[+突出] [-对比] 对比焦点:[+突出] [+对比]
(二)焦点的性质 焦点的性质是在与非焦点成 分的比较当中才能显现的。焦点 既然是说话人认定的最为重要的 信息,是一句话中信息的核心, 它的这种显赫的地位,决定了其 有别于其他非焦点成分的一系列 性质与特点。
2.1可删略性 一句话中,焦点成分承载了说话人表 述的核心信息,其他非焦点成分所起的作 用是为这个重要信息的表述搭建了一个轮 廓,起了烘云托月的陪衬作用。焦点的这 种地位,使得它在承载信息的重要性上地 位独特,具有了不可删略的性质。而非焦 点成分因其信息含量低,重要性差,在一 定的上下文或情景语境中,如果它们的缺 失不致影响到交际的正常进行,往往可以 省略,在会话时更是这样。例如,针对问 话人提出的问题,说话人可以选择的回答 有下边的四种,这些回答由繁到简,但都 包含了问话中的焦点,最简单的回答只能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语义和语用
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
男人:男性的成年人。 女人:女性的成年人。
(1)用来对比的应该是指称同一种类 对象的词语
(2)语义特征分析应该先从指称事物 最小类别成员的一组词语开始,如有需 要,再进一步扩大对比分析的范围。
最小语义场的确定可参考有关对象 的分类,在许多情况下,最小语义场与 某一对象的最小类别相应。例如:
1、词语搭配受语法规则的制约 2、词语搭配受语义条件限制 3、词语搭配受每个语言的词义系统限
制 4、词语搭配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 5、词语搭配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
和修辞效果
李老师看到了王老师,王老师也看到了 李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头猪,这头猪也看到李 老师。
李老师看到了一块石头。
她姐姐是一个单身汉。(×) 她:[第三人称][女性] 单身汉: [-女性]……
语调形式等来表达的意义。 1、词所指称的事物及其结成的关系
(1)词汇意义 (2)关系意义 语法关系意义
语义关系意义 (3)句式意义 2、说话人对这些事物及其关系的总态度。 (语气意义)
(二)语用意义
句义一方面取决于该句子的语言 意义,一方面又取决于语境等句子的外 部因素。
二、词语的搭配
正确的词语搭配是使句子有意义的基本 条件。
请把门关上!
预设:门是开着的。
说话者具有支使听话者的条件。
说话者知道听话者有能力做这件
事。
(2)预设的语用特征 1. 预设的合适性 预设的真实性是包含该预设的语
句合适(真实有效)的前提条件。 2.其次,预设具有已知性,是已知
信息。 3.预设具有可取消性。
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预设:我有妻子。 如果我有妻子,我绝不会让我的妻子伤心。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无馅] [上圆下平、用发酵的面粉蒸成、有馅]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思维导图)

《语言学概要》(叶蜚声)版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思维导图)

两个意义基本相同,但还有差 别的同义词的差别体现在:
理性意义方面:两个同义词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 有所不同,如:交换—礼物、意见;交流—思想、 文化,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few修饰可数名词,
附加色彩方面:
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励——怂恿 风格色彩不同,如口语—书面语:生日—诞辰
反义词:意义相反的词,是现实现象中矛盾的或对立的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如:大—小、多—少。
三、反义关系
反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都是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在同一个范围中的反义,如:黑、白属于颜色范围的反义,多、少属于数量范围的反义。这种 反义关系里往往可以加入别的成员,如:大、小中可以有“中”,热、冷中有“温、凉”。
非此即彼的反义,如男—女,正—反、整体—局部。这种反义关系里不能加入别的成员。
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的统一。p.135
反义词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
同义词中往往包含着反义的因素,因为同义词要在基本意义相同的条件下显示出意义、色彩、用法上的细 微差别,在“大同”中显出“小异”来,而这“小异”往往反映着同一现实现象中的对立双方的细分。
四、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言内意外
言内意外:在日常生活中,像婉转的告诫,含蓄的言辞,辛辣的讽喻等,都很注 意留下意思上的空白让听话人自己去领会、补充,这种现象可以用“言内意 外”来概括。
“言不尽意”与“言内意外”的关系:言内意外包括言不尽意,言内意外既是消 极的言不尽意的结果,(言不尽意的消极结果就是使人们不得不言内意外),也 是积极的言不尽意的一种表现,有了言不尽意,人们往往利用言内意外进行积极 的语言表达,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

语义和语用

语义和语用
言内行为:说话人运用语言结构规则说出有意义的话语。
言外行为:说话人的话语要达到的目的和意图。
言后行为:说话人的话语所达到的结果。
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2)中的“花”“眼睛”和“冰”。
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如(3)中的惨案。
作为人类经验映像的句子,还可以有一些外围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是句子可选但并非必须的成分,包括:工具、方所、时间。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如“小王用钥匙开门、小李用萝卜刻个飞鸟”中的“钥匙”“萝卜”
四、句子的真值和句义的蕴涵、预设关系
(一)蕴涵
句子真值的蕴涵关系,就是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即设有A,B两人个句子,如果:(1)句子A为真,句子B一定为真。(2)句子B为假,句子A一定为假。(3)句子A为假,句子B可真可假,那么A句义蕴涵B句义。如:
A B
(上位)李明买了猕猴桃。李明买了水果。(下位)
A B
他哥哥昨天回来了。→他有哥哥。
我的英语书借给他了。→我有英语书。
他不是好学生。→他是学生。
绝对预设:既做为句子内容的一部分,同时又作为句子的预设,这种“一身二任”的预设,叫做绝对预设。纯粹作为其他被表述的事态的前提条件的那些预设,称为相对预设。
【注意:有的只有绝对预设,而没有相对预设。如“他不是个好学生。”的预设“他是个学生”,是绝对预设,这句话无相对预设。】
第四节语用
一、语境与语境义
1、语境及语言环境,内容可三分:
物理语境——说话者、受话者、说话时的时空及其这一时空中的所有存在。
话语语境——一个连续的言语事件中前面或后面的话语。(如交谈双方前面说过的话,小说中的上下文。)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改)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改)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语言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涉及语言形式如何与它所指代的现实世界发生联系,即语言符号以及符号的组合与现实世界、人类经验的关系。

——语义学(词义、句义)二、涉及语言与使用者的关系,说话人具体运用语言时所要表达的交际目的,即涉及语言形式与语境,特别是与语境中说话者的关系。

——语用学第一节词汇一、词汇的概念及特点1、概念:词汇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2、特点:结构的凝固性(不能随意增删改动或改变词序)和意义的整体性。

3、分类:可以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二、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04)(08)1、基本词汇是语言中词汇的核心部分,它和语言中的语法一起构成语言的基础。

基本词汇是指语言中产生较早而又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高的词,为全民所理解。

基本词汇所标记的概念,大多是与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行为,其特点是:稳固性、能产性、全民常用性。

2、一般词汇是词汇中基本词汇以外的词汇。

其特点是:开放性、非稳固性、非普遍性、非能产性。

一般词汇所包含的词数量大、成分杂、变化快。

一般说来,新词、古语词、外来词、方言词、行业用语、科技术语、方言俚语等都属于一般词汇。

社会的变化发展首先会在一般词汇中得到反映。

3、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关系:(1)派生关系:一般词汇中的词多是由基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

(2)转化关系:一方面,一般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与人类社会日益密切变成基本词汇;另一方面,基本词汇也会随着社会发展其所指示的现象或概念与人类社会的联系不再密切从而退出一般基本词汇,变成一般词汇。

4、区分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意义:(1)研究语言的历史:基本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基本词汇是判定亲属语言的重要依据,区分二者,有利于探索词汇及语言的发展。

(2)有利于进行语文教学:基本词汇是语言词汇的核心,构词能力强,一般词汇中大量的词语都是以基本词汇为材料构成的,学习一种语言,应首先学习它的基本词汇,牢固掌握基本词汇就等于掌握了整个词汇的主干。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语言学概论(第五章)
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 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树—松树、柳树、杨树、槐树 2.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是可以有层次的 植物—树—杨树—白杨树 3.语言中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上位义相
当于逻辑上的种概念,下位义相当于逻辑上的属概念。但又不完全 等同于逻辑的种属关系,因为不同语言中有哪些上下位词是不同的
1.单义词与多义词 “猫”、“羊”、“椅子” “月”:“月亮”、“像月亮形状的”、“时间单位”等
2.本义、派生义、中心义 手:人体上肢手腕以上的部分 本义与中心义相同
脚:本义是“小腿”,中心义是“人体下肢踝骨以下的部分” 3.词义派生的条件
окно 4.词义派生的途径 5.多义词与同音词的区别
整理ppt 7
有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 大—中—小 有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
正—反 一个词往往同时有好几个反义词
失败(胜利、成功)
整理ppt 9
二、词义的各种关系
❖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Leabharlann :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1.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下位义比
[ADULT] [ADULT] [NON-ADULT] [NON-ADULT]
[HUMAN] [HUMAN] [HUMAN] [HUMAN]
woman man boy girl
哥哥 弟弟 姐姐 妹妹
brother sister
[+FEMALE] [-FEMALE] [-FEMALE] [+FEMALE]
对于句子语义结构的研究,一般要涉及以下三方面: 1)位于“谓词-体词”语义关系中的名词性成分称之为“语义角色” 2)不同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的名词来担任,比如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一、词汇和词义(一)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

特点:1. 全民常用;2. 稳固性;3. 构词能力强。

(有些基本词没有构词能力,如:表示语法关系的虚词:的、地、得、吗、啊等。

表示指称的代词,如:你、我、他。

基本词汇三个特点之间的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一般词:词汇系统中除了基本词汇以外的所有词汇。

(二)词的词汇意义(词义)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

词义的特征: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另一方面,词义往往带有人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

理性意义: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

附加色彩:除理性意义之外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

理性意义比较稳固,附加色彩容易变化。

“天堂、地狱、神、鬼”之类的词虽然是主观臆造的,但其形成仍然具有现实基础。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

任何词都是在概括。

词义的概括性把纷繁的客观现象化简了,获得了以简驭繁的功效。

词义概括性的特征:一般性、模糊性、全民性。

一般性: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特点。

模糊性:指人们认识中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的边界、状态的不确定性。

词义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细致反映,而是大致的反映。

产生模糊性的原因:一方面,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难以切割,人们要认识它、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

另一方面,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

“我们能分清好坏,但是我们分不清好和坏的界线。

”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概念的边沿区域,在中心区域概念的区别还是清楚的。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五章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语素、词语、词组和句子等语言单位的定义以及具有的意义;了解语音、语汇和语法这三个语言要素的意义第一节语义概说一、什么是语义1、定义:语义指的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的表达内容2、语义所包括的内容:(1)语汇意义: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意义语法意义:虚词、语序、形态、句调等所表达的意义。

(2)言内之意:一般的、稳定的意义言外之意: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如:今天天气很热(3)理性意义:表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非理性意义:表达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如:你真讨厌二、语义的性质★(1)概括性:人们可以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事物之间的各种差别。

如:笔(2)模糊性: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线。

如:土豪、中午。

(3)民族性: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及分类也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

如:龙:中国的龙是一种吉祥的动物;而西方的dragon是一种危害人间的怪物。

三、语义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1、要不要研究语义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彼此密不可分,互相不能取代,强调语言研究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2、怎样研究语义:研究各种语言片段表示的语汇意义和语段意义第二节词语的意义一、词义的构成要素1、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1)理性意义:是人们对主观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是概括性的反映如:山、河、神仙、天堂(2)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

主要表现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2、语素义(1)单纯词:词义=语素义,单纯词由一个语素构词如:书(2)合成词:①词义=语素义+语素义如:皮包②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义推导而来如:针线3、义项★(1)定义: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

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来决定的如:凉:①温度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语义和语用引言意义有多层次、多种类。

就句子而言,有语义学意义(字面意义),有语用学意义。

如:“今天不星期天。

”语义学意义说的是时间问题,说明某一天在星期系列中的定位。

语用学的意义,要联系说话人及其语境、目的来考虑,具有不确定性。

这句话,一家人中分别由孩子、妻子、丈夫说出,意义是不相同的。

本章的讨论,兼顾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

第一节词汇和词义一、词和词汇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符号。

词汇是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有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分。

二、词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因词的语法关系而产生)词语的意义理性意义词汇意义色彩意义(感情、语体、象征、形象)词汇意义简称“词义”,本章只讲词汇意义,不讲语法意义。

词汇意义属于语义学范畴。

三、词义的概括性词义具有概括性、模糊性、民族性。

第二节词义的各种关系一、一词多义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叫做本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

“兵”的本义是“兵器”。

中心意义:现在最常用、一般人最熟知的意义叫中心意义。

“兵”的中心意义是“士兵”。

其他教材把中心意义称为基本义。

本义是从历史渊源说,中心意义是就多义词在某个时代的各个意义的关系说的。

有时本义和中心意义是一致的。

如“铁”的本义和中心意义都是指一种金属;“浅”的本义和中心意义都是指“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小”(跟“深”相对)。

派生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

有时中心意义属于派生义,如“兵”的中心意义。

二.同义关系同义词的各个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必须是相同的,或者基本上相同的。

(P130)“指称整体的词和指称整体中的一部分的词,例如汉语的‘房子’和‘屋子’,都不是同义词。

“(P131)就是说作为概念,同义词的外延(或说词义范围)必须相同或基本相同。

按:如果按此说法,则一般所说的具有“集体和个体”理性意义差异的同义词便不成立。

如:树林——树、书本——书、船只——船等等。

同义词是同中有异,一般是大同小异。

三、反义关系反义词的意义反映同类现象中的两个对立的方面。

有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

如“大——小”,中间可插进“中”;“冷——热”,中间可插进“温、暖、凉”;“反对——拥护”,中间可插进“弃权”。

有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性质,中间插不进别的成员。

如“正——反”,“男——女”,“内政——外交”。

值得注意:词义概括现实现象有各种不同关系,同义是重叠关系,反义是对立关系。

同义和反义中的“同”和“反”是对立同义的。

反义必须以共同的意义领域为前提,没有“同”就无所谓“反”,“反”是“同”中的对立关系。

同义词中也包含“反”的因素。

是“同中有异”。

如内城曰“城”,外城曰“郭”;有毛曰“皮”,去毛曰“革”。

“成果”是好的结果,“后果”是坏的结果。

有些成对的词,如果不限于基本理性意义,说它们是同义词固然可以,是反义词也无妨。

如英语的“many”和“much”,就其表示“多”的意义来说,是同义词,而一个用于可数,一个用于不可数事物,从这一点看又是反义词。

“城”与“郭”,就表示“城墙”而言,是同义词;就其区分“内、外”而言,那是反义词。

所以,同义词的“同”和反义词的“反”一般仅是指基本理性意义的相同、相近或相反。

色彩意义及其他补充意义的“同”和“反”,不作为判别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依据。

“美丽”、“丰富”和“反正”、“动静”这些同义语素和反义语素联合构词的现象,也说明了同义和反义之间的某种对立统一关系。

(P135)四、词义的上下位关系(P136)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指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反映的现象比下位更多。

下位义比上位义概念内涵属性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还有自己的属性。

“人”——上位词,“男孩”——下位词。

“人”的外延比“男孩”广,还指不同年龄、性别、种族等各种各样的人;但是“男孩”的内涵比“人”丰富,除了具有“人”的属性外,还有“男性、年龄小”属性。

类似的如:树/松树,蔬菜/白菜,学生/中学生,花/玫瑰,等等。

——上位词的外延更广,包含并远超下位对象;下位词的内涵更深,具有并溢出上位属性。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具有层次性。

如:生物>动物>鸟>麻雀。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大致等同于逻辑上的种属关系,上位义相当于种概念,下位义相当于属概念。

但是,上下位关系与种属关系又不完全相同,因为不同语言上下位词的情况并不一致。

如汉语的“动物”与英语“animal”概念接近,但汉语中“动物”与“昆虫”为上下位关系,英语中“animal”与“insect”不是上下位关系,而是同一级概念,同为“creature”['kri:tʃə](生物)的下位。

再如,汉语的“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之上有“乐器”上位词,但英语中没有类似的上位词,要用“musical instrument”词组表达。

爱斯基摩语没有和汉语“雪”相当的词,却有许多表达不同类型雪的词。

以下情形不属于上下位关系:整体和部分关系不是上下位,“汽车——方向盘、离合器、发动机”不是上下位;“汽车——卡车、轿车、客车”为上下位。

团体和成员关系不是上下位,“消防队——消防员”不属于上下位。

单位和部门关系不是上下位,“大学——系部”不属于上下位。

五、词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场(P137—139)(略)第三节句义一、词语的搭配和词义在句子中的实现词语搭配,既受语法规则制约,又受语义条件制约。

如“苹果玩猴子。

”语法上成立:名词+动词+名词。

但语义条件不符,“吃”这个动词具有“+动作”语义特征,它要求“施动者”具有“+有生”语义特征,而“苹果”处于施动者位置,却没有“+有生”特征。

词语搭配的语义条件还受到该词语语义场中其他成员的制约。

如,北京话有“吃、喝、吸”三个动词,搭配对象分别要求具有“固体”(吃馒头)、“流体”(喝酒)、“气体”(吸烟)等语义特征,因而“吃烟、吃酒”的说法都不规范。

上海话的“吃”,没有“喝、吸”的牵制,所以“吃”的搭配对象不受“固体”语义特征约束,可以说“吃馒头”,也可以说“吃酒、吃烟”。

可见,上海话“吃”在语义系列中所占的位置要比北京话“吃”宽得多。

词语搭配受色彩义和修辞效果的制约。

语义搭配也有无法解释的“习惯用法”,如汉语可以说“打毛线”,却不能说“打渔网”。

(P140)词语搭配是使词义从概括到具体、一般到个别的回归过程。

“脸儿冻得像苹果。

”这里,苹果的红颜色回归了,在苹果词义的概括中,红颜色是被舍弃了的。

再者,搭配中,词语的某些特征得到凸显,某些特征却被隐去。

如在上例中,苹果的颜色被凸显,而苹果的其他特征如滋味、营养等被隐去。

二、句子的语义结构和人类经验的映像(P141)现实世界本来是连续的整体,为了认知世界,人们把现实世界抽象为离散的的物体、动作、性质、状态等个体,这些个体是大脑处理的结果,是大脑对于现实世界的模写,因而成为个体映像(映像,即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模写。

)同时,人类认知的经验得知:物体与动作、性质、状态总是结合在一起,并与时空共存而不断运动。

人们把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经验,落实到语言上,就形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

具体说来,就是人们把千变万化的“现象或事件”(即现实世界)分析为由“物体”(体词)和“动程”(谓词)而构成的结构,并把动程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抽象为有限的类型,即有限的“谓词—体词”关系类型(一般称作“动—名”关系),这些有限的类型就是句子的语义结构。

(P142)又:“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和与之相配合的语义角色构成了句子的语义结构。

”(P144)语义结构中谓词和体词的搭配规则就是句子的语义规则。

语义角色:句中的名词同动词(谓词)有种种语义关系,从这种关系出发,语义学中把这种名词称为“语义角色”。

如动作的发出者、动作的承受者等。

特定的语义角色可能需要具有特定语义特征的名词来充当,如作为动作的发出者的名词,往往需要有生命力的,记做[+有生]。

语义角色与句子的语法结构有关联(见下文)(。

语义角色是根据句中名词与动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它们反映了人们对人类经验中的“物体”与“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描写万千世界究竟要多少种语义角色?这跟词类划分一样有粗有细,“动程”可以粗分为较少的大类,也可以细分为较多的小类,于是,语义角色也随之有粗细多少的不同。

下面介绍最粗略的分类:“动程”分为如下最基本的大类——动作、性质、状态、使动:(1)猴子玩苹果/ 他跑了/ 我送了小李一本书(动作)(2)花很红/ 眼晴大大的/ 冰化了(性质/ 状态)(3)惨案震惊了世界(使动)与动程相配,“物体”则有如下常见大类——施事、受事、与事、主事、致事,这是最基本的语义角色,是直接参与动程的“物体”,没有它们,动程也就不成其为动程。

施事:自主性动作、行为的主动发出者,如(1)中的“猴子”、“他”和“我”。

受事:因施事的动作行为而受影响的食物,如(1)中的“苹果”、“一本书”。

与事:施事所发动事件的非主动参与者,最常见的是因施事的行为受益或受损者。

如(1)中的“小李”。

主事:性质、状态或发生非自主变化的主体,如(2)中的“花”、“眼晴”和“冰”。

致事:事件或变化的引发者,如(3)中的“惨案”。

作为人类经验映像的句子,还可以有一些外围的语义角色,这些角色是句子可选但并非必须的成分,包括:工具、方所、时间。

工具: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器具或材料,如“小王用钥匙开门/ 小李用萝卜削了个飞鸟”中的“钥匙”和“萝卜”。

方所:动作、行为发生或开始、结束的场所、方位或范围。

如“在学校读书/ 从家里跑了/ 到北京旅游/ 放在桌上”中的“学校/ 家里/ 北京/ 桌子上”。

时间:动作、行为、事件发生或开始、结束的时间,延续的时段等。

如“在1997年我考上了大学/ 从8点起停止供电/ 到12点恢复/ 看了三天”中的“1997年/8点/12点/三天”。

语义角色同句法成分的关系:首先,两者不同。

句法成分反映的是语言符号间的关系,语义角色反映的是人类经验的映像。

“猴子吃香蕉//香蕉被猴子吃了”——“香蕉”作为受事语义角色不变,而句法成分却有变化,或作宾语,或作主语。

其次,两者密切相关。

(1)句子中,某个语义角色一定同时也表现为某个句法成分;(2)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是不同的语言情况有所不同。

英语中,受事只能在有明确的被动语态的句子中才能充当主语,汉语的受事,可以没有被动语态的标记。

“鸡不吃了”,主语“鸡”可视为施事,也可视为受事,因而歧义。

在德语等形态发达的语言中,作主语的只有施事和受事两种语义角色,其他一概不能。

而汉语中,与事也可以作主语,“小王已经送过了”,“小王”可以理解为受赠人,即与事。

另外,谓语动词的类型,可以决定句中将出现怎样或几个语义角色,如“送”(表示赠与的动词)要求施事、受事和与事三个语义角色,尽管有点可以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