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宫廷礼仪(课资材料)
古代皇宫礼仪

古代皇宫礼仪
中国古代皇宫礼仪,文物历史荟萃,彰显着封建礼仪文化的华丽与高尚。
在中国古代,皇宫礼仪是统治阶级行使封建政权的有效国际手段,它也是反映中国封建礼节的完整表达形式。
中国古代的皇宫礼仪,最重要的是古代的庆典体系。
从孝服表示敬意到祭拜礼礼拜,从驾临礼和正式会见到敬酒服侍,概括起来就是盛大的庆典流程。
其中,有孝礼,表示对皇室的敬意;有迎贵礼;有上贺礼,宣示对宗室成员的敬仰;有下贺礼,表达贺喜之情;有护贵礼,表明保护宗室成员之意;此外还有敬酒礼,表示礼尚往来。
古代皇宫礼仪,也集中体现在古代宫廷庆典中,其礼仪行为内容包括端庄宫廷妆,道路清扫,车马齐观,盛大出游,车船礼等。
这些礼节和宗教仪式有助于突出帝王的尊贵地位,维护帝王的受人景仰的权威形象,宣扬帝王的行政统治理念,激励官员的勤政精神,推动政府统治阶级之间的和谐关系。
古代皇宫礼仪,其体现在文化生活中,特别是在宫廷庆典上,体现出帝王神圣尊贵的地位。
古代皇宫礼仪对帝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保障和安全感,可以说是礼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因素可以追溯到较早的时期,也落实到当代,仍然有许多实践可以被人们继承和选用,使得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再次活跃起来。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专业知识讲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 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 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 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 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严格按照规章来进 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 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 (3)封禅仪式
古代帝王举行的不定期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 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 2.帝王典礼
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 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 (2)燕见国君
士大夫于国君退朝之后私见国君,文献称之为 “燕见”。
燕见时的君臣之位,也是以国君面朝南的位置为 正位。如果国君站立的不是面朝南,则要取国君正 东或正西面的方位行礼。国君在堂上时,臣走哪个 台阶没有严格规定,君靠近哪个台阶就从哪个台阶 上堂。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当之处,请联 系本人或网站删除。
一.中国古代宫廷礼仪概述
• 宫廷礼仪大体上是指古代帝王及其家庭成员必须遵 循的礼仪制度和发生在宫廷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 规矩。它处处浸透着君臣尊卑的严格的封建等级观 念。
• 皇宫的礼仪比民间的礼仪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但也 是社会民间礼仪的间接反映。宫廷礼仪有的天子亲 自参加,有的后妃们参加,有的则以帝王子女和其 他官员为主要角色。
中国宫廷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宫廷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独特的宫廷文化。
宫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殊的礼仪规范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两个方面对中国宫廷文化进行介绍。
一、风俗习惯1. 礼仪习惯中国宫廷文化中的礼仪习惯非常注重形式,讲究动作的规范和表情的得体。
例如,在面见皇帝时,官员要三拜九叩,跪拜以表示尊敬之意;在出入宫门时,要上下马慢行,侧身行走,以示谦卑之心;而在接待贵客时,则会准备精美的茶点和美食,以及精致的器皿,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以礼待人”的传统。
2. 饮食文化宫廷饮食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清朝的御膳为例,御膳是指皇室品尝的食品和饮食。
其中的烹调工艺和食材选料有着苛刻的要求,不仅注重内部品质,更讲究食品外观、口感和色彩。
虽然现如今宫廷饮食并未能继承下来,但是其所体现的对食物品质和口感的严格要求仍然被人们所铭记。
3. 婚姻习俗宫廷文化中的婚姻习俗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同样以清朝为例,其皇室婚姻制度和婚礼流程均体现出中国婚姻习俗的特色。
对于宫女来说,结婚需要得到宫廷批准,而婚姻的多是由皇帝或皇后之间联姻而形成;至于婚礼流程,则是由三朝元老们掌控,除了有祭拜九祖和天地之礼外,还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穿戴服饰,进行交杯酒等仪式。
二、礼仪规范1. 服饰礼仪中国宫廷服饰有着严谨的规定和要求。
皇帝的服饰必须使用天然纤维如丝、绸、棉和麻等纯天然品质,并按照严格的等级规定进行穿着,以独特的服饰表达皇帝的威严和尊贵。
而宫女的服饰则要体现官阶和身份,从官员初入宫中时的初级纱裙到宫女转任掌柜,穿上襦裙和马褂之后,都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
2. 文艺活动礼仪在中国宫廷文化中,很多的文艺活动也有其严谨的礼仪规范。
例如,清代的皇帝们就喜欢听京戏,但是见戏的礼仪则很讲究。
皇帝要穿戴龙袍,戴着龙冠,坐在玉座上,听着演员演唱,远离民间繁华,彰显着尊贵与高贵气质。
古代宫廷的礼仪

古代宫廷的礼仪本文是关于古代宫廷的礼仪,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古代宫廷的礼仪一.中国古代宫里礼仪概述宫里礼仪大体上是指古代帝王及其家庭成员必须遵循的礼仪制度和发生在宫里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矩。
它处处浸透着君臣尊卑的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皇宫的礼仪比民间的礼仪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但也是社会民间礼仪的间接反映。
宫里礼仪有的天子亲自参加,有的后妃们参加,有的则以帝王子女和其他官员为主要角色。
二.宫里礼仪分述1.皇家祭祀包括祭地、祭天和祭祖,是宫里中重要的礼仪活动,由朝廷礼部主持。
(1)祭天大典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
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
严格按照规章来进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ƒ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
④奠玉帛:奏《肃和之曲》。
(2)宗庙祭祀所谓宗庙,据《释名》记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我国古人认为宗庙正是祖先亡灵的寄居之所。
如果宗庙的祭器被迁走了,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也就灭亡了。
(3)封禅仪式古代帝王举行的不定期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2.帝王典礼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附:皇家礼仪名词节、羽扇、拂尘、盖、音乐3.宫里政治礼仪(1)朝会礼仪中国古代帝王的朝会主要有两种: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
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
朝仪是帝王与文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古代宫廷礼仪

古代宫廷礼仪清:登极大典宫中最重要的典礼,莫过于登极大典,登极大典标志着旧统治者的结束和新统治者接管权力的开始。
清朝入关后,曾举行过十次大典,这十次大典中,有两次是特殊情况,一次是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的登极,一次四嘉庆帝的登极。
前者是因为前一年其父皇太极去世,福临曾在沈阳宫中即皇帝位,入关定鼎燕京又举行了一次即位典礼,仪式比较简略。
后者是因为其父乾隆亲自传位,名为授受大典,仪式隆重而又充满欢庆气氛。
其余八次,都是在上一代皇帝新死,嗣皇帝于丧期即位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帝在太和殿登极,情况大体是这样的: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于圆明园内,当日将灵柩运回紫禁城,安放乾清宫内。
嗣皇帝弘历守灵。
九月初三日,登极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礼部尚书奏请即位。
乾清宫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
弘历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
礼毕,官员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
翊卫人等随弘历御太和殿。
弘历升宝座即皇帝位,这时按一般典礼规定,由中和韶乐乐队演奏,但由于处在丧期,规定音乐设而不作,只午门上鸣钟鼓。
乾隆帝即位后,阶下三鸣鞭,在鸣赞官的口令下,群臣行三跪九叩礼。
典礼中,百官行礼应奏丹陛大乐,此时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
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仪式庄严而隆重。
首先,大学士再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捧诏书至阶下,交礼部司官放在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木托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再鸣鞭,乾隆帝还宫。
文武百官分别由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天安门城楼上颁布。
乾隆帝返端凝殿,再换上孝服。
大学士等将“皇帝之宝”交回,贮于大内。
这是一次典型的登极大典,其余七次均大同小异。
朝廷大典,初登极、授受大典外,还有亲政,晚清的垂帘听政,上皇帝的尊号、徽号,上太皇太后、皇太后尊号、徽号等。
祭祀大典祭祀,包括祭天、祭神、祭祖,是宫廷中重要的礼仪活动,其中包括:大祀、中祀、群祀的朝廷传统祭祀;满民族特有的祭祀堂子和坤宁宫祭神;与汉族相似的祭祀祖活动,如祭太庙、祭奉先殿和祭陵等。
古代宫廷的礼仪

古代宫廷的礼仪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宫廷的礼仪,希望能帮助到您!古代宫廷的礼仪一.中国古代宫里礼仪概述宫里礼仪大体上是指古代帝王及其家庭成员必须遵循的礼仪制度和发生在宫里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矩。
它处处浸透着君臣尊卑的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
皇宫的礼仪比民间的礼仪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但也是社会民间礼仪的间接反映。
宫里礼仪有的天子亲自参加,有的后妃们参加,有的则以帝王子女和其他官员为主要角色。
二.宫里礼仪分述1.皇家祭祀包括祭地、祭天和祭祖,是宫里中重要的礼仪活动,由朝廷礼部主持。
(1)祭天大典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活动。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
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
严格按照规章来进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ƒ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扫等工作。
④奠玉帛:奏《肃和之曲》。
(2)宗庙祭祀所谓宗庙,据《释名》记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我国古人认为宗庙正是祖先亡灵的寄居之所。
如果宗庙的祭器被迁走了,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也就灭亡了。
(3)封禅仪式古代帝王举行的不定期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2.帝王典礼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附:皇家礼仪名词节、羽扇、拂尘、盖、音乐3.宫里政治礼仪(1)朝会礼仪中国古代帝王的朝会主要有两种: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
是一种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
朝仪是帝王与文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古代中国的宫廷文化与礼仪制度

古代中国的宫廷文化与礼仪制度古代中国宫廷文化与礼仪制度在古代中国,宫廷文化与礼仪制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宫廷是皇帝的居所,也是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宫廷文化与礼仪制度是皇权统治的象征和工具。
在这个充满庄严和细致的体系中,宫廷内的各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特定的礼仪规范,以维持宫廷的秩序和尊严。
一、宫廷文化的精髓宫廷文化是以皇帝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它注重的不仅是权力的集中和维持,还包括对道德伦理、艺术文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规范。
皇帝被视为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宫廷文化中强调忠诚、孝顺、尊敬和服从等价值观。
在宫廷文化中,与礼仪密切相关的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秩序、孝道、仁爱和社会等方面的道德标准,这些都被视为宫廷文化的核心理念。
皇帝被要求履行孝道,尊敬长辈、慈爱臣民;臣民则要忠诚、孝顺、忍让和尊重慕容。
儒家思想在宫廷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确保了社会稳定和秩序的维持。
二、宫廷礼仪的繁复宫廷礼仪是宫廷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各个方面的礼仪规范,从日常生活到重大仪式,都需要按照特定的仪式程序进行。
宫廷礼仪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和时间。
皇帝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规矩,如起床、进食、入睡等,每一步都要按照特定的仪式进行。
比如,皇帝起床后需要在护宫符的保护下沐浴更衣,由内侍夺封上茶并侍奉洗面水;在进食时,有专门的太监品茶,且每道菜肴都有特定的顺序和仪式;入睡时,由太监唱《宣夜歌》以助眠。
这些仪式代表着皇权的象征,并强调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宫廷礼仪中,还有各种仪式和节日,如祭祀天地、拜寿等。
祭祀天地是体现皇帝的虔诚和尊崇,也是宣示皇权的重要仪式。
而拜寿则是皇帝的重要庆典,表示长命百岁的祝福。
这些仪式都需要严格遵守规定的程序和礼仪,以显示皇帝的威严和地位。
三、宫廷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宫廷文化不仅影响了宫廷内部,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廷文化是皇权统治的象征,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它塑造了中国皇权的权威形象,也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审美观念和礼仪习惯。
古代中国的宫廷礼仪与习俗

古代中国的宫廷礼仪与习俗中国历史悠久,自古就有着完善的宫廷礼仪和习俗。
在古代中国,天子与百姓之间的关系象征着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而宫廷礼仪就是确定了君臣之间的礼仪仪式。
古代中国的宫廷礼仪和习俗反映出了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一、宫廷礼仪1.1 宫廷礼仪的基础古代中国的宫廷礼仪从汉朝开始形成并逐渐完善。
礼仪包括了官衣制度、宫殿建筑、饮食文化、婚礼习俗等诸多方面。
其中,官衣制度就是天子和官员穿的区别分明的衣服。
汉朝时期,官袍分为红色、黑色等多种颜色。
而到了唐朝,官袍发生了重大变化,成为八段汉服。
1.2 古代国礼古代中国的宫廷礼仪不仅包括了生活中的礼节,还包括了国际间的交往礼仪。
封建王朝间相会,均要经过各种规定的礼仪,以表示相互尊重。
如盛唐时期的“唐蕃会盟”,唐朝在接受吐蕃王冠后,举行盟誓,表现出唐朝帝王崇尚和平与友好的态度。
1.3 官员和君王之间的礼仪中华传统文化中,君王是至高无上的,而官员则是天子的工作助手。
君王与官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主从关系。
根据官员的官衔,君王有着一整套对应的称谓。
“奋溪撞庙的孔子”曾经说过“臣卑辞尊,上不厌其辞,下不省其人”,这道出了主从关系的具体体现。
二、习俗2.1 婚礼习俗古代中国的婚礼是一项重要的仪式,礼仪固定相当严格。
女子出嫁前会收到妆、洞房、新衣等礼品。
婚礼当天,举行拜天地、拜堂、交杯酒、献茶等环节。
在明清时期的婚礼中,还出现了”礼仪之邦”之称。
古代中国女子的出嫁与人生大事,因此有特别的行为规范和习俗。
2.2 葬礼习俗古代中国的葬礼也是一项庄严的仪式,悼念及默哀是葬礼的主要仪式。
在唐、宋、明、清时期,悼念礼仪的流程非常慎重,尤其关注的是家属在葬礼中的情感表达。
同时,古代葬礼还有牢灶、放水等一系列环节,表示对已故的哀悼和尊敬。
2.3 饮食习俗饮食文化在古代的中国也有相当的重要性。
官员吃的不同于百姓,官员的饮食不仅在品质上,而且在摆放上也十分繁琐。
在唐朝,帝王用膳时,每一道菜都要摆放成某个形状,以求吉祥或寓意吉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14
应用课堂
15
应用课堂
16
应用课堂
17
应用课堂
18
• (2)日常礼节
首先来说清朝后宫等级划分 从高到低的次序为:
皇后(一人),其次为皇贵妃(一 人) 其次为贵妃(二人),其次 为妃(四人),其次为嫔(六人), 其次为贵人(人数不定),其次为 常在(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 (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
• 皇宫的礼仪比民间的礼仪要复杂和严格得多,但也 是社会民间礼仪的间接反映。宫廷礼仪有的天子亲 自参加,有的后妃们参加,有的则以帝王子女和其 他官员为主要角色。
应用课堂
3
二.宫廷礼仪分述
• 1.皇家祭祀 包括祭地、祭天和祭祖,是宫廷中重要的礼仪活
动,由朝廷礼部主持。 (1)祭天大典
祭天也称祀天、郊祀、南郊,是帝王祭祀天神的 大典,也是历代帝王祭祀典礼中最庄严、最隆重的 活动。
“颔首”,点头
行礼的基本原则是,对比自己级别高的人要行高级的礼仪, 对比自己级别低的人要行低一级别的礼仪。
应用课堂
21
应用课堂
22
• 称谓
清朝文武官员被皇帝或皇太后召见,应一律跪安,汉大臣必须自称 “臣X X X恭请皇上(或皇太后)圣安”,满籍大臣则称“奴才”。皇 后、妃嫔、满汉大臣无论当面或背后都称皇帝为“皇上”,只有皇太 后或皇太妃称皇帝为;皇帝”。
十分庄重的典礼。 常朝:是帝王处理国政的重要活动之一。朝仪是帝王与文
物百官在朝堂上处理政务的相关礼仪的规定。
宋代朝仪按照官职大小以及职位高低明确规定了文武百官入 朝的秩序: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 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郡王、太子少保、大都尉、 大都护、御史大夫、六部尚书、侍郎、大理寺卿等。
应用课堂
4
• 斋戒:分为三种,散戒、致斋、清斋。斋戒期间,帝王以及其他所 有参加典礼仪式的文武侍臣必须沐浴更衣、戒除嗜欲、不饮酒、不吃 荤,更不能近女色,用来表示对天的虔诚。
• 陈设:祭天时的陈设要求更严格,主要包括待事的次序、即事的位 置、门外的位置、牺牲器具的位置、席神的位置。严格按照规章来进 行,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如一般鱼之类 的菜会放在中间等。
中国古代宫廷礼仪
社会与政治学院 11级社会学 蒋子钰 S01114028
应用课堂
1
目录
• 一.中国古代宫廷礼仪概述 • 二.宫廷礼仪分述
1.皇家祭祀 2.帝王典礼 3.宫廷政治礼仪 4.宫廷生活礼仪 • 三.附录
应用课堂
2
一.中国古代宫廷礼仪概述
• 宫廷礼仪大体上是指古代帝王及其家庭成员必须遵 循的礼仪制度和发生在宫廷内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和 规矩。它处处浸透着君臣尊卑的严格的封建等级观 念。
对妃嫔,太监称“主子”。在前面冠以封号,书面行文称“主位”。
应用课堂
8
• (2)燕见国君
士大夫于国君退朝之后私见国君,文献称之为 “燕见”。
燕见时的君臣之位,也是以国君面朝南的位置为 正位。如果国君站立的不是面朝南,则要取国君正 东或正西面的方位行礼。国君在堂上时,臣走哪个 台阶没有严格规定,君靠近哪个台阶就从哪个台阶 上堂。
应用课堂
9
4.宫廷生活礼仪
• 宫廷生活礼仪,主要针对群体是女性,包括皇 后、妃嫔、选侍...三宫六院,其中的礼仪文 化繁琐至极,却是古装影视剧的偏爱。下面以 清朝宫廷礼仪为例来说明。
应用课堂
11
皇后配饰繁多,用黄金、珊瑚、珍珠、玉等制成的随身饰物, 如朝珠、耳环、步摇等。一般来说,皇后穿朝服挂三串朝 珠,一串是东珠的,两串珊瑚的;穿常服则用冠、霞帔、 玉带与之相配。
妃嫔
清朝后宫嫔妃不用裹脚,可以穿高跟鞋。满族传统的高跟 鞋有高约三五寸的跟,在鞋底中间,类似“高跷”,被称 为“花盆鞋”。她们要穿上旗袍,梳上“两把头”,带上 步摇和其他配饰。
古代帝王举行的不定期的祭祀天地的典礼。
应用课堂
6
• 2.帝王典礼
登基大典、册封太子大典、皇帝婚仪(六礼:纳彩、 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皇帝生日节庆、 上尊号和徽号仪、皇家节日典礼。
• 附:皇家礼仪名词 节、羽扇、拂尘、盖、音乐
应用课堂
7
3.宫廷政治礼仪
• (1)朝会礼仪 中国古代帝王的朝会主要有两种: 大朝:帝王大会文武百官,有时也包括外国使臣。是一种
应用课堂
皇后 皇贵妃 贵妃
妃 嫔 贵人 常在 答应
19
• 行礼
清朝礼节中单膝跪地有两种:一种叫做“打千”,是奴仆 见主人、下级见上级的常见礼。动作时垂右手,屈左膝, 上身微微前倾。另一种是“请安礼”,男子的动作是屈右 膝半跪;女子的动作时双手按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 皇宫里日常生活的礼仪大致是下跪叩首礼、下跪礼、道万 福礼、颔首礼四种。
• 省牲器:把各种礼器安放于各个规定位置,随后对其进行清洗、打 扫等工作。
• ④奠玉帛:奏《肃和之曲》。
应用课堂
5
• (2)宗庙祭祀
所谓宗庙,据《释名》记载:“宗,尊也;庙,貌也,先祖 形貌所在也。”我国古人认为宗庙正是祖先亡灵的寄居之所。 如果宗庙的祭器被迁走了,就意味着一个国家也就灭亡了。
• (3)封禅仪式
应用课堂
10
• (1)服饰
服饰不仅是为了遮风挡寒、蔽羞隐私,在封建社会,它是封建等级的 标识,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宫廷皇室中,穿戴打扮都要根据身份、 地位、等级来做。如皇族一律用明黄色,这是御用服色。
清朝后宫服饰:
皇后
皇后的冠服有礼服和吉服之分,逢大典穿礼服,平常穿吉服。礼服,朝 冠顶饰分三层,绣三只小金凤,饰有珍珠,最顶端有一颗大东珠;红 帽缨周围还有七只小金凤,后面有一个“金翟”,装点名贵的猫眼石、 珍珠;翟尾由五串珍珠编就,共三百零一颗珠子。朝袍为明黄色,前 胸后背绣着金龙,穿插五色云朵,下有海水纹。朝裙有叠褶,朝褂子 形状类似坎肩。吉服花纹比较简单,但是织绣华丽,做工极为精细。
应用课堂
20
下跪叩拜”,又分一肃,一跪,三叩和六肃,三跪,九叩。
所谓“肃”就是端端正正的站好
所谓“跪”就是右腿先跪下,然后是左腿跪下
所谓“叩”就是磕头
“道万福”,道万福是满族礼仪的一种,女子向长辈或上级 请安时行此礼。行礼时,左腿前置,右腿后置,两腿相交, 右手朝上,左手朝下,并拢手指,双手手指相握,置于身 体左侧,同时下蹲,不要超过5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