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

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的概述1.现实主义2.浪漫主义3.现代主义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四、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五、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与特点1.发展历程2.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六、总结正文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新论,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理论阐述。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以概括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三大流派。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欧洲,后传入中国。

现实主义文学追求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

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社会现实。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茅盾、巴金等为代表,他们通过创作揭示社会矛盾,关注民生,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现实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许多作家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主义建设,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源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主张抒发个人情感,追求自由、理想和美好。

在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以梁启超、鲁迅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抒发个人情感,反对封建礼教。

第二阶段是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他们在作品中表现自由、理想和美好。

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一些作品中仍有所体现,如《草原》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主张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内容复杂、意义多元。

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郭沫若、徐志摩等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但在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现代主义文学重新崛起,如《黄金时代》等作品。

文学思潮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文学思潮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文学思潮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文学思潮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引言:文学思潮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一定范围内的作家们在文学创作中对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倾向、艺术追求或审美观点的呈现。

各种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兴起,往往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和文化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究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一、古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古代文学思潮包括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文学等时期的文学思潮,这些思潮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以先秦文学为例,儒家思潮的兴起与孔子及其学说的影响密不可分,儒家的道德伦理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代文人的价值取向和创作思路。

二、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现代文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主要包括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思潮。

这些思潮的兴起与当时工业革命、社会变革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现实主义思潮崛起是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反思,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

三、当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当代文学思潮包括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实主义等多种思潮,这些思潮的兴起与二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变迁密切相关。

例如,现代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期兴起,它对传统文学形式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重构,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困惑和挑战。

四、文学思潮的影响与意义文学思潮的兴起不仅为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表达形式,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思潮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更新,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其次,文学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潮和精神风貌,对社会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最后,研究文学思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历史的脉络和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结论:文学思潮作为一种对时代和社会的反映,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在形式和主题上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思潮的兴起和影响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以及作家们个人的创作追求密不可分。

通过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同时也能够深入探究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学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整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演进①1949—1976年(政治化文学思潮)【一体化】个体想象的自由必须服从对民族整体命运的关怀,个人创作的提高必须服从革命宣传的普及需要。

文学必须首先为革命主体工农兵服务,必须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形式。

这种战时文艺思维,强调政治逻辑忽略艺术逻辑,强调大多数人忽略少数人,强调民间形式忽略文艺手法的现代性。

在政治立场、思想情感、文学想象、表达方式上的”一体化“,成了新中国初期文学思潮的一个重要特征。

而这个文学“一体化”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政治运动的形式实现的。

【政治—艺术】文化革命激进派别在“文革”前夕,在文艺界已确立其主导地位。

其标志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其《纪要》。

文革时期,胡风、周扬等的文学思想中的“政治性—真实性—艺术性”,成为“政治—艺术”的结构(政治直接“美学化”),即文本的生产、传播、批评,就是一种“政治行为”。

文学创作和阅读排斥“形象思维”、直觉、体验等,在表现方式上要求以“三突出”的原则塑造“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以起自于大跃进时期的“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的“三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创作。

江青、姚文元、张春桥等所直接控制的写作班子通常署名“初澜”或“江天”来进行文学批评。

②1976—1992年(新启蒙文学思潮)【接续五四】新中国的社会实践,完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无法完成的重要任务,那就是对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塑造,但忽视了个人经验。

新启蒙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接续起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线索,将对个人的关注重新纳入文艺实践的视野,重建社会正义和呼唤人性价值的回归。

11 中国文学在20世纪70年代末,终于彻底走出了封闭的绝境,并再次面对了一个与“五四”文学近似的处境,只不过这种重新确认中包含了某种更可悲的下降,从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到刘心武的《班主任》中,“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其认知差异和思考高度的落差可见一斑,从“人的文学”到“政治的文学”之坠落的轨迹是如此明显。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

浅谈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与发展作者:曲鹏佳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4期摘要:中国文坛最近几年对于新思想潮流的来临,反响十分热烈。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我国文坛的发展和思潮的兴起一代又一代更迭,中国文坛始终生机盎然。

中国现代文学的各种融合理念和创新,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坚实的基础。

文学在不同地位当中依照自身的属性和不断的思考,开启了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现代文学思想潮流发展历程一、前言我国对于现在文学的定义有很多,首先就时间而言,1917年到1949年之间的中国文学被划分在了现代文学时期之内。

而对于价值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就是指中国的新文学,上个世纪无产阶级资本运动也算作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部分。

这些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式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划分和评价。

文学思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他的思想和创新性等都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更好的借鉴。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渊源追随历史的脚步,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1]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我国签订,使我国国门被迫打开,思想潮流也受到了西方现在主义的冲击。

中国国内的一些文化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封建思想开始逐渐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

之后,我国迎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为主要潮流的新文化运动在我国开展。

把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进行了沉痛的打击。

由于传统封建思想的改变,使一些先进的思想潮流涌入我国国内。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开始主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为了改变中国现代封建的体制。

紧接着戊戌变法开始在我国实施开展,我国的教育界第一次受到新文化的洗礼。

[2]这次变法让人们的思想潮流开始发生变化,人们意识到我国思想与西方现代国家思想上存在的差距,通过努力的学习别人的长处开始对自己文化不足的地方进行弥补,并且对于我国经济和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批判。

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

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

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引言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和评价的体系化理论体系。

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发展和演进,不断丰富和拓展着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新的科技、思想和文化的涌现,文学理论也不断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与演进,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理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哲学、文化和艺术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思潮,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主义和唯物主义观念,强调叙事的多元性、相对性和分裂性。

在文学理论中,后现代主义提出了“散文化”和“自我意识”的概念,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和解读方式。

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1. 反叙事和模糊性后现代主义强调叙事的多元性和模糊性,否认单一的真相和确定性。

这对传统的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人们思考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多重叙事和解读可能性。

例如,美国作家托马斯·品钦的小说《重返故乡》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使读者感到困惑和迷茫,进而挑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

2. 反意识形态和权威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意识形态和权威的观念,认为它们是对个体自由和多元性的压制。

这对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关系和政治意义。

例如,法国作家米歇尔·福柯的《监狱的诞生》揭示了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并提出了“规范化社会”的概念,引发了对现代社会中权力运作方式的深思。

3. 全球化和跨文化后现代主义强调全球化和跨文化的重要性,批判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文化霸权。

这对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促使人们关注非西方文化的表达和解读。

例如,印度作家阿鲁恩达蒂·罗伊的小说《好吧,不再告诉你》通过描述印度社会中的种族和阶级冲突,呼吁人们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不公正。

二、环境批评与文学理论环境批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与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引言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

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

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

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

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

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

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

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

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

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

[思潮,现代文学,中国]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思潮,现代文学,中国]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走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有历史现象,一般认为是从1917到1949年间,这段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其代表文学被称为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包含了文学流派和艺术风格等因素,也展现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它产生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文化与政治的结合体,体现了中国人民特有的风貌。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的原因分析(一)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影响历史文化对于我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治制度对于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能够追溯到五四运动这段历史时期,当时的中国在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进人了中华民国时期,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给文化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第二,较宽松的文化条件推进了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清政府于1906年开设学堂并将科举制度废除,使得为数众多的读书人免受腐朽思想的继续毒害。

封建帝制的推翻,使得传统封建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人人心;第三,维新时期的人文作品使现代文学思想萌芽有了生长的深厚土壤。

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的思想文化作品,为现代文学思潮所借鉴甚至直接引用。

(二)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作用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受到了外来文化思潮的强烈冲击,在中国近代社会处于万马齐暗的境况时,为了促使社会进步,改变现实,一些时代先驱者和有识之士将西方的社会、文艺思潮引人国内,被称为国外借来的火种。

有学者曾言:五四时期作为中国变革的重要关头,需要借助外国文学来挑战传统落后的封建文化。

这时期外国文学的引进是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它除了在文学思想上突破了传统的束缚,艺术手法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突破,使中国现代文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西方文艺思潮的涌人和推广,使得国人的文学观念得以改变,小说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接受,文学的地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成为变革民众精神面貌的强有力武器。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中国文学思潮演变史
1. 概述
本文档将介绍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通过了解这些思潮的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进过程。

2. 古代文学思潮
古代中国文学思潮主要包括诗歌、词曲和散文。

在这个时期,文学思潮主要集中在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下。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注重礼仪和道德;而道家思想则倡导自然、随性的生活态度。

这两种思想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宋元明清时期的文学思潮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繁荣。

其中,宋代文学思潮主要表现为诗、词、曲和小说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描写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

元代文学思潮在戏曲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发展出了元曲。

明代文学则呈现出了较多种类的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等。

4. 近现代文学思潮
近现代文学思潮主要包括了白话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

白话文学的出现结束了文言文主导的传统文学时代,使文学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在20世纪初期兴起,包括了象征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等风格。

5. 当代文学思潮
当代中国文学思潮多元化,涵盖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民族文学等各种风格。

中国当代作家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创作手法,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内心体验。

6. 总结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变革。

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

通过研究中国文学思潮的演变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与演进
作者:管烨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1期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产生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动荡的特殊历史阶段。

受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以及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特点。

西方现代文学大量涌入,带动了翻译思潮的兴起,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涌现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多流派,是当代文学思潮形成的奠基。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文学思潮;发生;演进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1-0171-02
文学思潮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指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内,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特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思维活跃、流派林立、文化冲突激烈的特有历史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当时社会政治与文化交融的体现。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是基于特定历史环境、政治制度、人文思想和外来文化四大因素基础上的,并且是多因素交叉汇合的结果。

因素一:历史时空的更迭。

任何文学思潮的兴起并非时代耦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虽然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被公认始于1917年,但其思想的萌芽要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设立西洋学堂。

这一举措标志统治中国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了,无数知识分子思想被解放出来。

在推翻封建帝制的同时,统治中国五千年的封建思想文化也走向没落。

旧思想消失,必然带来新思想的确立。

这样一个历史时空更迭的重要时刻,文学思潮的涌现是时代玉成的产物。

因素二:政治制度的影响。

自古至今,“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1]。

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政治制度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得以应运而生,是基于中国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制度。

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战争胜利这段时间我国的政治制度,是在新旧制度剧烈冲突的基础上建立的。

尽管社会动荡不堪,政治制度也在矛盾变化中破旧立新、立而再破,但对于文学思潮的变化却给予了相对宽松的环境。

由于当时很多知识分子走上了政治舞台,如陈独秀、李大钊、林长民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领导者进入中国政坛,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涌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外,中国当时正经历政治制度的破旧立新,五千年封建制度刚刚被瓦解,封建制度残余尚存,而新民主主义制度初立,整个社会正处于新旧政治制度的矛盾冲突时期,而“揭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序幕的
五四运动,同时也是新民主主义制度建立的奠基”[2],文学思潮与政治制度立场一致,必然得到政府的支持。

因素三:人文思想的积淀。

文学思潮的涌现离不开文学作品的积累和人文思想的积淀。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生与演进的各个时期都产生了大量的时代作品,它们“深入描写、真实记录了特殊年代人们的心理感受与灵魂扭曲等隐秘的内心世界”[3],这些作品铸就了特殊时代的人文思想,为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丰厚的土壤。

因素四:外来文化的冲击。

文学思潮的涌现既基于社会变革这样的内因变化,又基于外来文学思潮的外因发生变化,内因与外因的相互影响下,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

可见,外来文化的冲击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是外来文化的直接涌入。

另一方面是海外留学生带回的进步文学思想。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演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经历了由兴起、到拓展、到丰收、再到转折四个重要时期。

这段时期从191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是我国社会遭遇剧烈动荡、经历剧烈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我国文学思想饱受外来文化冲击、不断求新蜕变的时期,为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孕育了土壤。

(一)准备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可谓“破旧而立”。

早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外国列强用先进科技与文化敲开了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大门,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船坚炮利的战火,还有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

随着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想的涌入,在社会制度更迭的重要历史时期,以人文精神为主的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与以儒学为主体的我国传统文学观念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戊戌变法成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里程碑。

中国传统文学观念被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惊醒,也就此埋下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萌芽。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三民主义等新思潮不仅影响了社会文化、思想观念,更影响了文学思潮。

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文言文、八股文、科学制度也成为历史尘埃,随之而来的是白话文、外国名著翻译作品、中文名著的英译本、现代小说等文学形式涌现大江南北。

尽管这一时期,人们的价值观正在重塑,社会文化在混乱中呈现出无序的、多样的状态,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已迫不及待地走上历史舞台。

(二)革命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革命期,是指1917年到1927年这十年,正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帝制走向新民主主义的重要时期。

标志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兴起的核心人物是陈独秀与胡适,他们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分别发表了著名的《文学革命论》和《文学改良刍议》两篇文
章,且正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

《新青年》杂志强调“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的创办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兴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后鲁迅先生于《新青年》杂志发表了著名的小说作品《狂人日记》,这是中国文学史上首篇白话文小说的开山之作。

随后爆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这场文化革命迅速席卷了中国大地,广大群众、市民、工商界人士等中下阶层的人们参与其中。

而这些人正是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传播与发展的广泛基础,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演进的基石。

(三)成熟期
自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中,仍然没有间断文学革命。

在文化思想的动荡中,各大文学流派逐渐成熟起来,不仅创办杂志,还在极力倡导自由主义。

这一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新民主主义转向了社会主义。

如太阳社于1928年创办《太阳》月刊,杂志主创人员均为共产党员。

胡适和徐志摩等作家又创办了《新月》杂志,公开表明了维护独立的思想态度。

这一时期的文坛处于矛盾争论中,文学界分为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一方是新月社,另一方是进步文学阵营。

两大阵营的文学争论成为当时文坛一道风景。

而这一时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是,1930年3月鲁迅、田汉、郁达夫等五十余位作家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又相继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翻译和研究宣传。

而巴金、沈从文、老舍、茅盾等一大批红色作家也成长于这一时期。

(四)转折期
1937年至1949年这12年时间,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转折期。

这段时期中国社会爆发了激烈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文学思潮在战争的影响下涌现,也为战争的发展和最终胜利提供了精神支持。

文学思潮由社会主义转向了爱国主义。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具有宏大的主题,将战争与生命联系起来,作品更具反思精神与批判精神。

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是以不同政治区域为根据地划分的,中国出现了“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三大文学区域并立的格局。

国统区文学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民族存亡的忧怨,将社会的黑暗尽皆揭示出来,作品往往以批判性视角提出反思;解放区文学充满了光明色彩,对人物情感较少描写、甚至直接摒弃,作品中往往运用大量篇幅或通篇描写农民、士兵和干部,或为民歌、或为叙事诗、或为新诗、或为小说,体裁多样,如《兄妹开荒》《小二黑结婚》和《白毛女》等作品;而沦陷区文学则呈现出人类处于困境中的觉醒与奋斗,展现坚毅的民族斗志的作品较多,具有深厚的影响力。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有的历史现象。

它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新旧社会制度的交替更迭中,在人文思想涌动、社会处于动荡起伏的状态下,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中产生的。

它经历了辛亥革命前期破旧而立的准备期、思想涌动的革命期、硕果累累的成熟期和走向没落的转折期。

在起、承、转、折的四步曲中,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产生与演进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先国. 从“想象”论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读《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J]. 南方文坛, 2015 (01):51-54.
[2]黄爱军. 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03):110-116.
[3]王俊虎,董蕾. 1920-19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摭谈[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2):138-140.
责任编辑:孙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