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时空观与其综合思想的关系--王奎

合集下载

康德的时间概念

康德的时间概念

康德的时间概念康德的时间概念是他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与理解、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等方面。

在康德的哲学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先天的形式,是人类思维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时间也是我们无法理解或理解不了的东西。

以下将详细介绍康德的时间概念,并用5个例子来解释康德对时间概念的阐述,以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康德的时间观康德的时间观是人们认识和解释时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时间是一种先天概念,它不是从外界感知中得来的,而是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

康德认为,时间是一种我们天生具有的结构性概念,与审美感受、道德原则等一样,它不是通过经验获取的。

2.时间是一种自我感知的形式。

人们不仅感知外界时间的变化,也能感知自己内心时间的变化。

康德将时间表述为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这种感知在我们的生命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时间与空间是互相嵌套的。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构成上的相互依赖,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4.时间是有向量的。

康德将时间看作是一个向前的过程,是无限的、连续的、不断进步的。

二、例子一:遵循日程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感受大多都是通过日常的计划和行动来体验的。

例如,我们通过遵循日程表来规划我们的每一天,我们将时间分为某个区间,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一些任务,并保证按时完成。

对于康德来说,这就是从时间的有向性来理解时间。

遵循日程表,就是遵循时间的有序性,它是对康德观点的有力证明。

我们必须在时间的过程中做一些事情,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时间里建立意义。

此外,我们遵循日程表,不仅表明我们对时间有意识的认知,也表明我们对自己的管理和规划的一种承诺。

三、例子二:失去时间的特性当我们被困在瓶子里,或在彻底的黑暗中,我们会感受到时间似乎静止了。

在这一情况下,我们失去了时间的特性,这个时期使我们产生不安和焦虑。

康德认为,时间不是一个绝对的实现,如果我们无法感知到时间,那么时间对我们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

中西时空观的比较研究

中西时空观的比较研究

中西时空观的比较研究◎史忠义西方诗学多有关于时空的思考,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时与空成为西方诗学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

那么中国文论有没有关于时空的思考呢?这是近年来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我曾为此请教过学界的几位朋友。

大家最初的感觉是,关于时空的思考似乎是西方哲学和诗学的特长,在西学未进入中国之前,中国诗人仅以诗作的形式谈论时空,不曾有过系统的思考。

我很不情愿接受这种最初的感觉,因为,时空这种如此重要的问题,中国哲人和文论家怎么会不思考呢?那么中国人又是以什么方式思考时空的呢?在长期的思考中,我逐渐把目标锁定在“象”和“境”两个对象上,朦胧地感觉到,概而言之,中国古人主要是通过“象”思考时间、而通过“境”思考空间的。

①直到有一天,我读到了刘长林先生的《〈周易〉与中国象科学》(载《周易研究》2003年第1期)一文,才豁然开朗。

《〈周易〉与中国象科学》一文的阅读以及随后的深入思考,使我有了下述收获:1.逐渐看清了“象”与“境”和时与空两组概念分别与中西方哲学基础和诗学体系的关系。

2.进一步体认到,西方的形上论主要反映在宇宙论和物自体的本体论两方面,而中国的形上论则主要体现为象科学,亦即体现在对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生生不息的认识方面,《周易》和道家思想就是这种形上论的杰出代表。

3.中国哲学中的形上论思想在文论中的反映,即是“象”和“境”两个基本概念。

“境”包括物境、情境和意境,文学艺术中的“境界”概念不等于客观世界中的空间概念,即使是“物境”亦如此,它们都是内在化之后的空间。

4.进一步坚信了我对陈良运先生提出的中国诗学体系的认可。

5.我还发现,在时间坐标的纵轴线上,20世纪西方诗学特别青睐的“文本”概念基本上是对中国古代“文”的概念的回归,而“时空”概念则基本上是对中国古代“象”和“境”的概念的回归。

一刘长林从哲学角度比较了中西方的时空观。

为了避免突兀和易于理解,我们把他的观点叙述得稍为详细一些。

刘长林认为②,就世界的空间和时间两大方面而言,空间方面显示为“体”,时间方面显示为“象”。

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的关系探究

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的关系探究

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的关系探究1. 引言1.1 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的背景介绍康德、莱布尼茨和牛顿是西方哲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空间观的讨论影响深远。

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关于空间的新观点,认为空间是主观的形式,是人类心智的先天条件。

这一观点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的空问观有明显的区别。

莱布尼茨将空间和时间看作是理性的存在,是上帝赋予世界的结构,牛顿认为空间是绝对的存在,是独立于物质存在的背景。

康德的空间观对莱布尼茨和牛顿的空问观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引发了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考。

通过比较康德的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的观点,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哲学家对空间本质的看法,以及这些观念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哲学和科学领域中的意义和影响。

1.2 研究意义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哲学领域而言,探讨不同哲学家对空间观的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比较分析这些观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空间的本质及其在人类认识和实践中的作用。

对于现代科学发展而言,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回顾空间概念的演变历程,理清不同理论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为当代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启示与思路。

通过对康德空间观的影响及未来研究展望的探讨,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空间观在哲学、科学以及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深远影响,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促进学科交叉与整合,推动学术进步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研究康德空间观与莱布尼茨和牛顿空问观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于推动哲学和科学领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正文2.1 康德对空间观的阐述康德对空间观的阐述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中。

康德认为空间是一种人类心智的形式,是我们主观构建出来的观念,而非外部现实的客观存在。

他将空间视为一种先验形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框架和前提。

论康德的时间观

论康德的时间观

论康德的时间观时间,是根据事物的运动过程去领会时间;奥古斯丁是从维护上帝的存在角度去思考时间;康德从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条件来提出新的时间观,并直接给予后世的海德格尔阐释此在的存在的时间观有益的提示。

为了阐释康德的时间观,有必要首先讨论客观化的时间观。

一、客观化的时间观在西方的传统思想里,从古希腊开始,时间就一直被视为具有绝对实在性(Die absolute Realitaet)。

所谓“绝对实在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它们独立于我们的意识,独立于我们的超验存在;另一方面它们或者构成了物自身的条件,或者构成了事物的属性而依附于事物。

牛顿的绝对时间是对这种自存时间的近代典型代表。

时间是众多存在者中的一个存在者,它们独立于其他存在者,却又是一切现实的其他存在者中的条件;另一种存在形态是形而上学者的时间,时间是一种依存者(Das Inhaerierende)。

时间虽独立于我们的超验存在,却依附于给予我们的一切现实(现象)的存在物,是现实存在物的属性或性质。

总的说来,如果说自存的时间是一种超验的自在时间,那么,依存的时间则是一种经验的属性时间。

不过,在康德看来,“那些主张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实在性的人们,不管把它们视为自存在,还是依存在,他们必定与经验原则本身相冲突”。

换句话说,无论是自存的时间还是依存的时间都会陷入背谬。

假如时间是自存的,那么也就等于承认存在一个永恒和无限的自存的非物——时间。

这个非物存在着,却不是现实的东西。

因为现实的东西,或真实的东西都能够且必须在经验活动中给予出来,而作为无限或永恒的自存者,时间是无法在经验中给予我们的。

但是,这种本身不是现(真)实的存在者又都包含着一切现(真)实的东西,并且构成了一切现实东西的条件。

那么,不是现实的东西又如何能够成为现实的东西的条件呢?现实的东西又如何能够存在于不是现实的东西中呢?同样依存时间观也面临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

因为依存性的时间作为现实事物的属性虽然独立于经验,但是,它们却只能像在经验中给予我们的那样,即只能是在经验中展现出来的现象(实)事物之间的各种相续关系和并行关系。

康德的时空观

康德的时空观

康德的时空观概念区别:1、先验、先天、超验。

先天知识:并不依赖于这个或那个经验、而是完全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发生的知识。

必然性和严格普遍性是一种先天知识的可靠标志,两者不可分割的相互从属。

所谓的先天,并不是指时间顺序上讲,而是指逻辑顺序。

先验知识:就一切一般的关注于我们有关对象的、就其应当为先天可能的而言的认识方式的知识(即不涉及对象而只涉及关于对象的认识方式)。

过去对这三者的解释通常是混为一种的,但在这里先验和超验的解释康德都赋予了新含义。

先验知识是先天知识的一种,可以说是关于“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

例如,如果“先天知识”指关于对象的先天综合判断,那么“先验知识”就是关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先天知识。

贺麟将“a priori”和“transcendental”区别为“先天的”和“先天学的”。

超验知识:超验的为“transcendent”。

康德将其与“先验”区分。

超验即完全超越经验。

先验知识虽然是先天的认识方式,但其所联系的对象依然是来源于感性的质料。

但超验则完全与经验无关,是人类理性的误用,是关于物自体的错误的知识。

2、感性、直观、现象感性:通过被对象所刺激的方式来获得表象的这种能力(接受能力)。

我们被一个对象所刺激时在表象能力上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感觉。

感觉来源于客观的物自体,但究其本质而言只是认识主体心理上的变化。

直观:德文原文为“an(直接)schauen(看到)”。

当然这里不止包括“看”这一种方式,也包括其他感性刺激手段得到的知识。

经过感觉与对象相关的直观就叫做经验性的直观。

在其中找不到任何属于感性的表象的纯形式叫做纯直观。

现象:一个经验性的直观的未被规定性的对象就叫做现象。

经验性的直观直观由感觉引起,但又不是像感觉那样完全主观,而是形成自己的对象即“现象”。

因此可以说现象就是感觉的投射客观化形成的一个对象。

因此我画成一张图:大概可以表达康德观点。

直观。

二、感觉应该是指物自体经过人的感性直观形式得到的内心的变化,感觉和总已经包含直观形式改变的成分。

3.2.1第三讲康德的时空观二

3.2.1第三讲康德的时空观二
objects, i.e. objects distinct from ourselves, are made available to us in intuition;
∆ Inner sense is the way in which inner objects, i.e. our mental states, are made available to us in intuition.
因此,康德认为:空间是直观的对象。 − 概念及其诸多“个例”之间的关系,并非“整体”
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作为概念与作为直观的空间
概念 树
直观
杨柳松X 树树树树
(4)引入“无限”(infinity) 概念。
康德由此推论:空间是直观的对象。
总结
(1)时间和空间是直观的形式 (2上学阐明
康德把空间和时间的讨论称之为 “阐明”。 康德对时空的阐明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形而上学的阐明”: 概念 分析 一是“先验的阐明”:空间认识论
(3)空间与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
形而上学阐明从概念本身说明时空形式的先天直观 性质。 先验阐明从其认识作用上,说明时空的这种性质如 何使先天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1)牛顿与莱布尼茨的时空观
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把空间视为绝对真实、独立自存的容器(a 'container' for goings-on in the world), 空间有如准实体(quasi-substance)。 In this sense space and time are both real and objective. Absolute space and time are real as opposed to ideal, since their existence does not depend on the experience of perceivers.

论康德主体性时间观及影响

论康德主体性时间观及影响

论康德主体性时间观及影响康德主体性时间观是康德哲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后世哲学思考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康德主体性时间观的定义、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举出五个例子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康德主体性时间观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康德主体性时间观的定义和发展康德主体性时间观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康德自然哲学和伦理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假设。

康德认为,时间是我们头脑中的结构,是人类思维的一个先决条件。

康德主体性时间观认为,时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创造,主体性的时间经验是取决于人类思维结构的。

在康德看来,时间并不是一种存在本身的实体或事物,而是一个在我们思想和感知中的现象。

康德主体性时间观是在康德哲学的“批判哲学”时期形成的。

康德认为,在人类思维中存在着自然科学、伦理哲学和美学等不同领域,而时间作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生存条件,渗透了这些领域。

康德的主体性时间观认为,时间的传统观念是一种误解,时间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种存在本身的实体或事物,而是一种我方拥有的创造性的理念或构想。

二、康德主体性时间观的影响康德主体性时间观不仅在康德哲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后世哲学思考和哲学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影响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康德主体性时间观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被看作是康德哲学的“批判哲学”时期的核心概念之一。

康德哲学在许多方面对于当代哲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康德主体性时间观对于现代哲学的“转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康德主体性时间观为当代哲学提供了关于思想本质的全新途径。

它使得哲学思考不再局限于传统哲学的问题范畴,而更加关注哲学思想中那种由人类自身建构的创造性本质。

康德主体性时间观使得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待时间,认识到时间与思想相互作用之间的紧密关联,为哲学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更广阔和更深入的思路。

2. 影响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思潮康德主体性时间观对于存在主义和后现代哲学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康德的时空观及其科学意义

论康德的时空观及其科学意义

2022年第1期(总第318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ꎬ202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8当代哲学问题探索论康德的时空观及其科学意义李㊀俊㊀春1ꎬ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ꎬ北京102488ꎻ2.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ꎬ哈尔滨150080)摘㊀要:在对牛顿和莱布尼茨时空观进行批判和扬弃的过程中ꎬ康德形成了自己的时空观ꎮ他认为时空既不是先于事物而存在的绝对实在ꎬ也不是经验事物所产生出来的秩序和关系ꎬ而是一种我们对经验事物进行把握和整理的先天直观形式ꎮ时空的整体性来源于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ꎬ时空的无限性是与欧几里得几何学建构活动的无限性直接相关的ꎬ因此ꎬ在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活动过程中ꎬ时空实现了整体性与无限性的统一ꎮ康德的这种理性先于经验的思路获得了很多科学家的认同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不是对康德时空观的完全否定ꎬ而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修改和演变ꎮ康德所指的时空不是具体的时空ꎬ而是形式的时空ꎬ这一时空是连续的ꎬ是我们整理各种现象的形式ꎬ而这种形式也是科学研究无法回避的前提ꎮ关键词:康德ꎻ时空ꎻ自我意识ꎻ欧式几何ꎻ相对论ꎻ直观形式中图分类号:B0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2)01-0030-05作者简介:李俊春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ꎬ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ꎮ㊀㊀时间和空间一直是哲学和科学研究的经典问题ꎬ对康德来说ꎬ科学意义上的时空观更是对哲学的形而上学具有重要意义ꎮ康德在解决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时ꎬ首先探讨了纯粹数学和纯粹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基础ꎬ而这些都离不开对时间和空间的分析ꎮ在康德看来ꎬ时空不是现实中的经验事物ꎬ而是一种先天直观形式ꎮ我们的经验知识需要借助于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先天知识ꎮ对于某一空间和某一时间中事件的认识ꎬ范畴是必需的ꎬ所有的经验判断都依赖于时间和空间是统一的这个设定ꎮ如果没有这种统一性作为前提ꎬ数学和自然科学也就失去其普遍必然性ꎮ康德进一步指出ꎬ时空统一性是建立在先验自我意识的统一性前提下的ꎬ因此ꎬ时空也就同人的意识关联起来ꎮ时空不再被当成是客观世界或者客观事物所固有的一种属性ꎬ而成为人们把握经验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方式ꎬ这一转变完成了认识论上的 哥白尼革命 ꎬ这种理性先于经验的思路对于科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ꎮ㊀㊀一㊁三种不同的时空观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部分ꎬ康德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时空观: 那么ꎬ空间与时间是什么呢?它们是现实的存在物吗?或者它们虽然只是事物的诸规定乃至于诸关系ꎬ但却是哪怕事物未被直观到也仍然要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要么ꎬ它们是这样一些仅仅依附于直观形式㊁因而依附于我们内心的主观性状的东西ꎬ没有这种主观性状ꎬ这些谓词就根本不可能赋予任何事物? [1]28时空是现实的实体ꎬ是牛顿的论断ꎬ而时空是事物之间的规定和关系则是莱布尼茨所持的观点ꎮ康德将牛顿视为从数学研究自然的一派人ꎬ他们假定时空为永恒无限㊁独立持存的ꎬ把现实的东西包含在自身之内ꎮ莱布尼茨则是形而上学的自然学家ꎮ牛顿将时间和空间视为绝对的ꎬ在这个意义上ꎬ时空是与世界中的经验客体没有关系的ꎮ为了建立他的运动定律ꎬ牛顿将空间想象为一个容器ꎬ将时间想象为一条河流ꎬ这个想象的容器的存在不依靠也不需要其中包含有任何物理内容ꎮ这条比喻意义上的河流是以恒定速率流动着的ꎬ同样不涉及任何物理对象ꎮ所有在经验03世界中的客体都能够被置入绝对的时空之中ꎮ总之ꎬ牛顿眼中的时空是一种独立自存的实在ꎬ是一个所有对象都被置于其中的容器ꎬ是 上帝的无限的统一的感觉器官 (God sboundlessuniformsensorium)ꎮ 对于牛顿来说ꎬ上帝是一切完满性的总和ꎬ空间是上帝作为最高实体所行使其权能的处所ꎬ空间是上帝的完满性与最高权能的必然后果ꎮ [2]实际上ꎬ 上帝的感觉器官 的表达给牛顿的时空观增添了不必要的宗教色彩ꎬ也正是在宗教的层面上ꎬ莱布尼茨对牛顿的时空观提出了质疑ꎮ在1715 1716年与克拉克的论战书信中ꎬ莱布尼茨就提出上帝并不需要一个感觉器官去接受对象ꎮ莱布尼茨根据不可分辨者的同一律原理ꎬ证明了根本不存在绝对的时间和绝对的空间ꎮ他这样表达其观点: 那么我认为ꎬ如果空间是一种绝对的存在ꎬ就会发生某种不可能有一个充足理由的事情ꎬ这是违反我的原理的ꎮ我将这样来证明ꎮ空间是某种绝对均匀的事物ꎬ如果没有放置其中的东西ꎬ空间中的一个点和另一个点在任何方面都没有绝对的区别ꎮ [3]18-19也就是说ꎬ如果空间是绝对存在的话ꎬ那么其中的点是不可分辨㊁不可区分的ꎬ从而一个物体之所以在一个空间而不在另一个空间也就失去了充足理由ꎮ由此ꎬ莱布尼茨给出了空间的性质: 至于我ꎬ已不止一次地指出过ꎬ我把空间看作某种纯粹相对的东西ꎬ就和时间一样:我认为空间是一种并存的秩序ꎬ正如时间是一种相继的秩序一样ꎮ因为就可能性来说ꎬ空间表示同时存在的事物间的秩序ꎬ这些事物视为一起存在ꎬ而不管它们的存在方式ꎮ [3]18空间也就是现实或者可能事件的共存关系ꎬ而时间是共存事件的继承顺序ꎮ人们在与经验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获得了时间和空间的观念ꎮ人们经验到共存的事件和相继的事件ꎬ而将这种并存和相继命名为空间和时间ꎮ因此ꎬ时空仅仅是对象间的关系ꎬ并不是独立自存的实在ꎬ而是物质的属性ꎮ莱布尼茨由此反对将时空作为实体或者绝对存在的幻想ꎬ并讽刺地指出绝对时空是 一些当时英国人的幻象 ꎬ莱布尼茨口中的英国人无疑指的就是牛顿和他的追随者ꎮ康德也认为牛顿的绝对时空是纯粹形而上学的ꎬ因为我们并不能够感知到时间本身ꎬ将绝对时间的概念应用于宇宙整体时会导致悖论ꎬ所以时空并不是绝对存在的ꎮ在«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一书中ꎬ他将空间区分为经验的空间和纯粹的空间: 物质是在空间中的运动物ꎮ那自身是运动着的空间称之为物质的空间ꎬ或者也叫作相对的空间ꎻ一切运动最终必须在其中设想(因而自身是绝对不动)的那个空间称之为纯粹的空间ꎬ或者也叫作绝对的空间ꎮ [4]如果空间能够被经验感知ꎬ那么这个空间作为物质性的东西必须是自身运动的ꎬ而这个空间的运动要能够被感知到ꎬ就必须以处于一个更大的物质性空间为前提ꎬ而这个更大的物质性的空间又需要有另一个前提ꎬ以此类推ꎬ以至无穷ꎮ所以康德认为真正纯粹的空间不是物质性的ꎬ也不能是被经验感知的对象ꎮ在«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辩证论中ꎬ康德以同样的逻辑论证了时空如果是经验性的对象ꎬ会造成 二律背反 ꎮ第一组 二律背反 就是讨论时空问题的ꎬ即 正题: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ꎬ在空间上有限ꎻ反题:世界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无限 ꎮ在康德看来ꎬ这里的正题和反题都能够得到证明ꎬ然而这两者自身却是相互矛盾的ꎮ这种悖论之所以产生ꎬ其中的内在矛盾在于:如果时空是经验对象的话ꎬ那么它们就会有界限和起点ꎬ然而界限和起点又是以时空为前提的ꎮ因此ꎬ时空本身并不是经验事物ꎮ在康德看来ꎬ时空在经验之前就已经潜在地在感性中被呈现出来ꎬ时空并不像莱布尼茨说的那样是我们处理经验事物之后才获得的观念ꎻ恰恰相反ꎬ时间和空间是我们能够感知经验事物的前提条件ꎮ在«纯粹理性批判»中ꎬ康德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论证时空不是经验的:如果对于时空的表象不是先天的ꎬ那么时空就是经验的ꎮ但是如果对于时空的表象是经验性形成的ꎬ那么时空只能是从对外部对象的经验中获得的ꎮ不过这是不可能的ꎬ因为我们的经验是不能够离开时空的表象的ꎮ因此ꎬ对于时空的表象就必须是先天的ꎮ总之ꎬ由于对于时空的表象恰恰是在表象外部对象世界的行动中被唤起的ꎬ那么时空表象就不能是基于对13于外部对象的经验ꎮ牛顿的时空观是实在绝对主义的ꎬ他认为时空既不依赖于客体也不依赖于人的心灵ꎬ在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意义上坚持了时间的绝对性和实在性ꎮ莱布尼茨持的是实在相对主义的时空观ꎬ认为时空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ꎬ不是独立自存的ꎮ而康德主张观念相对主义的时空观ꎬ指出时空实际上是人们把握现象的一种先天直观形式ꎮ㊀㊀二、康德哲学中时空的性质康德时空理论的形成其实受到了莱布尼茨和牛顿的影响ꎬ从康德早期的著作中可以看出ꎬ他是支持莱布尼茨以及其关系论时空观的ꎬ但后来发生了思想转变ꎬ在1768年的«论空间中方位区分的最终根据»一文中ꎬ他反过来接受了牛顿的观点ꎮ自此之后ꎬ康德从这两种观点中抽身出来ꎬ形成了自己对于时空的观点ꎮ这种转变也被他称为自己思想上的 哥白尼革命 ꎮ康德是这样描述哥白尼革命 的: 向来人们都认为ꎬ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ꎻ但是在这个假定下ꎬ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ꎬ都失败了ꎮ因此我们不妨试试ꎬ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ꎬ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ꎮ [1]15这样ꎬ康德就完成了认识论上的 哥白尼革命 ꎬ即我们不再是使自己的认识符合客观对象ꎬ而是让客观对象来符合我们先天的认知形式ꎬ一个对象之所以能够进入人们的认知视野ꎬ就在于其是否符合人们的先天直观形式ꎮ也就是说ꎬ只有进入到作为先天直观形式的时空中的对象ꎬ才能成为我们的认知对象ꎮ在这个意义上ꎬ时空无疑不是客观对象自带的ꎬ而属于主体的一种认知能力ꎮ康德断言空间和时间不是客观的㊁独立自存的现实ꎬ而是我们人类感官认知能力的主观要求ꎬ这种要求是所有事物都必须遵守的ꎮ空间和时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ꎬ可以将我们感觉器官导入的物体图像进行排列和系统化ꎮ如果我们的大脑没有空间和时间来理解这一切ꎬ那么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所提供的原始数据将毫无用处ꎮ 空间是一个作为一切外部直观之基础的必然的先天表象 因此ꎬ空间被看作是现象的可能性条件ꎬ而不是一个附属于现象的规定ꎬ而且它是一个先天的表象ꎬ必然成为外部现象的基础ꎮ [1]28-29而当我们思考个别空间时ꎬ也是通过将之放在一个整体空间中来进行的ꎮ 我们只能表象一个唯一的空间ꎬ并且ꎬ如果我们谈到许多空间ꎬ我们也是把它们理解为同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的各部分ꎮ这些部分也不能先行于那唯一的无所不包的空间ꎬ仿佛是它的组成部分(由它们才得以复合起来唯一的空间)似的ꎬ相反ꎬ它们只有在唯一空间中才能被设想ꎮ空间本质上是唯一的ꎬ其中的杂多㊁因而就连一般诸多空间的普遍概念ꎬ都只是基于对它的限制ꎮ [1]29这段话向我们指明ꎬ当我们在表象一个特殊的空间或者是一些特殊空间的集合时ꎬ我们将它或它们表象为在空间之中ꎬ但是这些个别空间不先行于那个独一无二的空间ꎻ而当我们说我在空间中表象事物时ꎬ意味着我们在一个独一无二的空间中表象事物ꎬ由此空间就具有了客观有效性ꎮ时间也是如此ꎬ作为直观形式的时间整体是先于个别的时间点或瞬间的ꎬ时间整体也不是由个别的瞬间组合而成的ꎬ因为那样又会陷入芝诺悖论中ꎬ现实时间是连续的ꎬ无法被分割为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的瞬间ꎮ如果每个瞬间都是一个作为实体的整体的话ꎬ那么不同的瞬间即整体与整体之间就不会有相互关系ꎬ也就成为没有秩序的杂多体ꎮ因此ꎬ我们在现实时间中是经验不到整体的ꎬ时间整体性只能作为先天直观形式被事先赋予ꎬ否则时间中的事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知觉的杂多㊁是诸表象的盲目游戏ꎬ甚至都比不上一个梦ꎮ 就是说ꎬ持存的东西是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ꎬ只有在这基底上ꎬ一切时间规定才是可能的ꎮ [1]171这里的基底也就是作为先天直观形式的纯粹时间ꎮ所以康德指出变化的不是时间本身ꎬ而是某种在时间中的东西ꎬ这种变化是连续性的ꎬ时间是对于这种变化的测量ꎬ时间用 之前 和 之后 来排序变化ꎬ并且测量变化的持续ꎮ时间由此可以被任意地划分为任何数目的瞬间ꎮ时间的这种划23分和测量是建立在两个前提下的:一致性ꎬ即时间间隔应该是均等的㊁一致的ꎻ稳固性ꎬ即时间应该以恒定速率均匀地流逝ꎬ而不会加速或者减速ꎮ只有在这两个前提之下ꎬ作为连续体的时间才可以被分割ꎬ以便为事件的持续时间和事件的前后分配一个值ꎮ比如ꎬ事件X和事件Y如果不是并发的ꎬ那么它们一个是在先的ꎬ另一个是在后的ꎮ我们可以把较小的数值分给在先的事件ꎬ把较大的数值分给在后的事件ꎮ这种可被均等划分的时间本身就是纯粹时间ꎬ而非经验时间ꎮ因为无论是地球围绕太阳轨道的公转ꎬ还是在它自己轴上的自转周期ꎬ乃至原子振荡ꎬ都不能实现无偏差的精确性ꎮ唯有理性对于纯粹时间的划分才具有绝对的标准性ꎮ而正是在这种理想的标准化的引导下ꎬ人们才在经验世界中寻找和创造接近理想标准的东西ꎬ并且不断地修正着误差ꎮ现实生活中的时间标准ꎬ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理性在经验中的规定ꎮ㊀㊀三、现代科学中康德时空观的意义康德的时空观也得到现代科学一定程度的认可ꎬ尤其是康德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批判ꎬ具有科学思维上的前瞻性ꎮ牛顿将时空看作是同物质一样的客观实在ꎬ但康德认为这是一种先验实在论ꎮ如果按照牛顿的绝对时空观ꎬ空间和时间具有两个根本的特点:一是它们具有绝对的实在性ꎬ也就是可以与具体事件无关ꎻ二是它们展现了一种普遍的维度ꎬ即在整个宇宙中的所有观察者对于事件的时间定位都是一致的ꎮ也就是说ꎬ假如事件E1和E2在T1时间发生ꎬ那么对于处在宇宙中所有位置的观察者来说ꎬ都会同意E1和E2同时发生ꎬ并将之纪录在T1这一时刻ꎮ但是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ꎬ情况却并不是这样的:让闪电击中一辆驶过车站的火车的前部和后部ꎬ对于站台上的观察者来说ꎬ闪电同时击中了火车的前后两端ꎻ而对于处于火车中的乘客来说ꎬ闪电并不是同时击中火车前后两端的ꎮ原因在于光的有限传播ꎮ有限的和恒定的光速是狭义相对论的基础[5]ꎮ爱因斯坦的同时代人普遍接受这样的结论:时间并不是隶属于现实世界的ꎬ对于不同观察者来说ꎬ时间以不同的速率流逝着ꎬ而这取决于他们的参考系的相对速度(时间膨胀说)ꎮ因此ꎬ时间并不是物质宇宙的客观属性ꎮ而这也契合了康德认识论上的 哥白尼革命 转向ꎮ爱因斯坦虽然对康德提出了很多批评ꎬ但对其一些观点抱持肯定态度ꎮ爱因斯坦也认为在科学知识中ꎬ理性和经验是缺一不可的ꎬ他非常重视康德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的方法ꎮ爱因斯坦也意识到ꎬ理性相比经验甚至具有优先的地位ꎬ这是因为即使再多的归纳概括也无法得出相对论的复杂方程式ꎮ在这个意义上ꎬ 每个理论都是思辨的 [6]ꎮ然而ꎬ康德的时空观也遭遇了现代科学的挑战ꎬ有观点指出ꎬ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提出对于康德的理论是一种颠覆[7]ꎮ由于康德时期的几何学还停留在欧式几何阶段ꎬ康德基于此判定数学是先天综合知识ꎬ而时空是先天直观形式ꎮ而黎曼几何的出现推翻了欧式几何ꎬ并且奠定了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ꎮ在广义相对论的视野中ꎬ时空不再是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ꎬ而是受到物体质量影响的现实存在ꎬ有质量的物体会使得它周围的时空发生扭曲ꎬ那么这个扭曲的时空就不是直观的形式ꎬ而是具体的实存ꎮ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为康德辩护ꎬ康德的时空不是具体的时空而是形式的时空ꎬ康德的时空是连续的ꎬ是我们整理各种现象的形式ꎬ纯粹直观是经验直观的形式ꎮ即使物体的质量引起了时空的弯曲ꎬ这也建立在我们预设时空先前是不弯曲的基础之上ꎬ因而康德的理论前提依然是无法绕过的ꎮ比如ꎬ我们能够设想一个弯曲表面ꎬ并且将之视为是球面几何学或者伪球面几何学所产生的空间ꎮ然而ꎬ我们需要注意这种对于非欧几何学的 表象 并不是直接的ꎬ我们必须首先构想出一个作为基底的欧式几何的空间量度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ꎬ如此才能 表象 出一个具有非欧几何特征的空间ꎮ之所以无法绕过欧氏几何直接进行表象ꎬ原因在于欧氏几何是通过纯粹的思维建立起它的公理的ꎬ构成了人们先天知识的一部分ꎮ这种几何学并不对经验世界进行判断[8]ꎮ这是 因为几何学的定理全都是无可置疑的ꎬ亦即与对它们的必然性的意识结合在一起ꎬ例33如空间只有三种量度ꎻ但这一类定理不可能是经验性的命题或经验判断ꎬ也不是从这些经验判断中推出来的 [1]30ꎮ实际上ꎬ2016年科学家们通过垂直的两束激光出现光程差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ꎬ这个实验就是对于欧氏几何时空进行具体修正的过程ꎮ总之ꎬ康德是在吸收和批判牛顿和莱布尼茨时空观的基础上构造自己的时空理论的ꎮ换句话说ꎬ康德的时空观是对牛顿和莱布尼茨时空观的扬弃ꎮ一方面ꎬ康德接受了牛顿的时空是整体的观点ꎬ经验事物是在这个时空整体中作为部分存在的ꎬ但是他认为这种时空整体不是我们能够经验感知的ꎬ因此不是独立自存的经验事物ꎮ另一方面ꎬ康德也接受了莱布尼茨的时间时空是经验事物之间关系的观点ꎬ但康德也指出这种关系应该是先于经验事物而存在的ꎮ因此ꎬ时空作为一种逻辑在先的整体性ꎬ不能存在于经验世界中ꎬ而只能被归于人们主体的先天直观形式ꎮ康德的时空观同时也是对休谟怀疑论挑战的回应ꎬ后者不仅摧毁了形而上学的基础ꎬ而且摧毁了科学的基础ꎮ为了重新树立科学的普遍必然性ꎬ康德进行了认识论的转向ꎬ将时空由经验感知的对象变成先天直观的形式ꎬ时空成为先在的㊁统一的前提ꎮ 从笛卡尔至康德ꎬ形而上学的自救之路在根本策略上经历过一个巨大的转换ꎬ即从模仿数学尤其是几何学转变为模仿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ꎬ最终康德找到了那根自形而上学本性㊁属于形而上学特有的根本方法:先验逻辑ꎮ [9]在这个意义上ꎬ康德才说 人为自然界立法 ꎬ于是ꎬ科学的普遍必然性在时空之中被重新树立起来ꎮ参考文献:[1]㊀康德:«纯粹理性批判»ꎬ邓晓芒译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ꎮ[2]㊀高洋:«牛顿自然哲学中的上帝与空间 ‹论重力›中的空间形而上学研究»ꎬ«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第7期ꎮ[3]㊀莱布尼茨:«莱布尼茨与克拉克论战书信集»ꎬ陈修斋译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ꎮ[4]㊀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ꎬ邓晓芒译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ꎬ第20页ꎮ[5]㊀BARDONA.ꎬ Time-awarenessandProjectioninMel ̄lorandKant ꎬKant-StudienꎬVol.101ꎬNo.1ꎬ2010ꎬpp.67-68.[6]㊀EINSTEINA.ꎬ OntheGeneralizedTheoryofGravita ̄tion ꎬScientificAmericanꎬVol.182ꎬNo.4ꎬ1950ꎬp.349. [7]㊀J.BrianPittsꎬ KantꎬSchlickandFriedmanonSpaceꎬTimeandGravityinLightofThreeLessonsfromParti ̄cle ꎬErkennꎬVol.83ꎬNo.2ꎬ2018ꎬp.153. [8]㊀FriedelWeinertꎬ EinsteinandKant ꎬPhilosophyꎬVol.80ꎬ2005ꎬp.589.[9]㊀李伟:«从几何学到物理学 十八世纪前后西欧形而上学的自救之路»ꎬ«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第9期ꎮ[责任编辑:朱㊀磊]4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王奎,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1、康德时空观与综合思想之间关系的提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认为客体符合主体,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可以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及其增长。

众所周知,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受主客二分思想的影响,在对知识来源的大体上作选言判断式的划分(若非先天的便是经验的),据此建立知识增长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根基,这在康德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认为,既不能简单的将知识归于单纯的经验质料也不能归于先天的天赋观念。

康德否定通过选言判断可以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也只有此才能保证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和增长的可能性。

与二值逻辑的选言判断相比,康德的综合判断更具优越性,其主要体现在先验逻辑的方面,“思维的自发性要求的是去将这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接受和结合起来,以便从中构成知识,这一行为叫做综合”[1],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即“将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接受和结合”。

这种综合思维的特点不只存在于先验逻辑内,在其对时间和空间的阐明时,“将杂多以某种方式贯通,接受和结合”已经出现,并起着重要作用。

康德在解决直观,对象,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认为,知性三要素要使认识达到知性阶段必须经过三个综合:表象的知觉(把捉的综合);想象力对这种感知的再造(想象作用的再生综合);概念对这种感知的再认识(概念中认定的综合)。

第一个综合与康德的时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且是其它综合的基础;第二个综合是连接表象知觉与概念的关键所在,他甚至指出“想象力按其理智的综合统一来说,依靠知性,按照感知的杂多性来说,依靠感性”,可见这里对时空观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对康德时空观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如果不考虑时空在知识构成中的作用,那么先天综合判断是无法完成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也是无法得到保证的。

康德时空观中所渗透的综合思维对康德哲学的理解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且正是在这种综合思维方式下康德才能一气呵成的提出了其哲学基础概念之一的先验逻辑:即有形式逻辑的先天性,又具有工具论对对象的能动综合功能的一种逻辑;正是在这种综合思维方式下先天综合判断才得以可能进行,在科学知识范围内无论是感性认识(人的感性先天认识形式,即时空作用域人所接受物自体对人的刺激)及理性认识(具有先天性的知识范畴作用于后天经验质料)都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一再体现。

2、由时空引发的综合的必然性康德在其先验感性论中对时空的论述是为论证先天综合判断做铺垫。

康德将时空归附划分为两种可能。

可能1:“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时空只能是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

可能2:“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时空只能归之于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

我们可以尝试对时空的归附提出另一种可能。

可能3:时空不是单纯的只归附于可能1或可能2,而是既需要有“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又需要有“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

”当然这对于康德的“时空是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这个结论的客观性而言,并不因论证前假设的多少而改变,若可能3本身就是错的,那便必然会在逻辑论证中将其排除。

康德在“空间概念的形而上学阐明”[2]中的论证,对空间做的结论为:空间不源于经验,空间是使我们外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

同样的康德在“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得出时间不源于经验,是使我们内直观成为可能的主观感性条件。

对于可能3这种假设来说,(我们且不论其能否得到证明)它有一种优势:即单从时空出发就能做出“归之于这些事物本身的东西”与“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之间的统一性的分析,这可以用时空来作为二者统一性分析的桥梁。

而相比与可能3而言,康德将时空作为“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即只是作为先天的形式而言,就面临着这种形式与其所作用的质料之间的统一性问题,当然从康德对时间与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开始,从康德将时空作为先天的形式开始,康德就面临着这个统一的问题。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康德的时空一开始就是一种不源于经验的,一种先天的形式,就如同康德对范畴做先天的阐述一样,这种先天的形式是进行先天综合判断所必须的。

然而就从这种先天形式存在的那一刻开始,就同时存在这种先天形式与其所要作用的经验质料的统一问题,而这种统一问题正是先天综合判断所要面临和解决的,所以康德将时空归之于“依附于我们内心主观性状的东西”即是为先天综合判断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又为先天综合判断提出了其所必须面临的问题,而这问题也可以看做是先天综合判断的一种存在价值。

3、综合中的时空作用康德所要达到的认识,其实就是真理,是既有经验内容又有普遍必然性的认识,这就需要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我们的认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将认识的感性与认识的知性完全割离,而如何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就成了关键问题,时空是形成感性材料的关键,综合作用与知性密切相关,那么处理好时空与综合作用的关系就是理解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重中之重,而实际上,在知性的综合作用中时空起着重要作用。

要将感性与知性相结合,就应该先将直观与概念联系起来,这就不得不提起作为二者桥梁的想象力综合在其中所起的联接作用了,因为对于知性的综合作用而言,我们的时间,空间感性形式自身就需要连接起来,只有在此条件下,对一定现象的首尾连贯起来的再生的综合才是可能的,经验才是可能的,否则没有一个完整的表象而永远是后边的一部分出现,而前面的部分已经消失在思想中,那么综合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一种属于想象力的普遍的纯先验的综合是我们的想象力对于一定现象的表象所进行的再生综合的可能性的条件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

[3]这种先验的想象力的综合的特性是在直观中表象出还没有现实出现的对象,康德认为它与直观和知性都有联系,它为知性提供相应的直观,从此看属于感性;想象力可实现对再生的表象的普遍的综合作用,这又属于知性。

由此看来想象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直观与概念的联系,因为想象力是介乎直观与概念中的一种主观能力,他可以暂时脱离直接的对象,可以扑捉内感官时间中的序列联系而综合程度比直观高,这就接近概念而为概念的进一步综合提供基础。

在此,内感官的时间的序列联系对想象力而言至关重要,想象力为知性提供的直观就是在作为先天形式的时空范围内的直(下转第11页)王奎(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论康德的时空观与其综合思想的关系[摘要]康德的时空观与其独特的综合思想密切相关。

其时空观是综合思想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在综合中起着联系感性与知性的“桥梁”作用。

[关键词]先验感性论;时间;空间;先天综合判断[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26-0008-0111张树坚,广东东莞市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体育教研室。

作者简介:现在日本运动会中学生竞技和演技的表演,不仅在年级内进行,而且还有跨年级的互动。

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团体合作、共同策划能力,注重学生运动乐趣的体验,使其达到终身体育目的要求。

1、现行日本学校运动会的内容内容主要以比赛和表演项目为主,运动会项目的设置是以培养团体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为主要目的,而不以个人竞技和表演项目为中心。

在比赛项目的选择上充分体现其竞争性和公平比赛的规则,也充分考虑了适度的裁判标准的重要性。

比赛项目主要以趣味性、娱乐性较强的集体项目为主,如障碍接力跑、抢拔河、自编操等,纯竞技项目不多,一般只安排二、三项,如100m 、200m 。

即使这样的竞技项目也多以集体项目出现。

在表演项目上,多以集体游戏项目为主的自编自创的团体操。

参与者不仅仅是学校的师生,还有学生家长及居民。

在开运动会之前,校方积极地与学生家长和当地居民组织取得联系,让家长和居民积极协助学校筹划运动会。

他们把运动会当作本地区的盛事对待,届时几乎所有的家长和居民都会临场观战助威,会场十分活跃,有着非常浓厚的节日气氛。

运动会对学校师生、家长和当地居民产生了强有力的凝聚作用。

这在我们中国是没有的。

日本学校运动会的比赛组织形式、比赛结果的评价方法及学生参加运动会的心态,完全不同于我国学校召开的运动会。

日本学校的运动会,竞技的成分十分少,他们不大重名次:无论跑得快还是跑得慢的。

无论身体强的还是身体弱的全都参加,有些项目教师和家长也一起参加。

每个孩子都是参加者,每个大人都是鼓励者,这里对于个人努力精神的评价远远高于个人能力的评价。

日本学校的运动会遵循的是群体竞争。

2、日本学校运动会的特征日本学校运动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学校的运动会完全抛弃了竞技的模式,面向的是全体学生,甚至面向家长和社区的居民;没有奥林匹克式的比赛方式;更没有优胜劣汰的竞争。

真正体现了“重在参与”的大众体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这种模式已成为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其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运动会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终身意识的重要性的重要形式。

在项目设置上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选择那些他们喜爱的项目组织竞赛,包括一些休闲和时尚的项目,特别是游戏。

通过增强比赛的趣味性、广泛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寓赛于玩,这样才能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除此之外,组织比赛的方式、方法也要有所改变,如学校运动会为学校体育节,不仅面向全校师生,而且也面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充分拓展学校运动会的活动空间,增进与社会的沟通与交流,改善学校在社区居已民中的形象,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体现,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

学校体育要从多层面、多功能的多度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校运动会的组织者不仅可以从学生中征集部分比赛的项目,还应当放手让学生会、团委、少先队来办赛。

校领导牵头,体育教师协助,使学生既是参加者又是组织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举办学校运动会应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体验竞赛、展示个性和能力的欲望。

学校运动应成为全体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大好机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示体育才能,尽情表现自我个性,促使他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为此,从此项目设置、比赛组织评价、计分与奖励制度等全过程,都应当成为促进学生满足自我发展需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1]柳东哲,张雅玲,田晓玉.日本学校“运动会”的演变及特点的启示[J ].海南师范学院报,2004张树坚(东莞市南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东莞523083)日本校运会的现状与特点[摘要]现在的日本学校“运动会”表现的主要特征是多方面联合起来,运动会成了一种学校和社会联系的纽带,成了日本学校独特的社会文化活动。

[关键词]日本运动会;特征研究[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489(2010)26-0011-01(上接第8页)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