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哲学

合集下载

康德的启蒙理性主义哲学

康德的启蒙理性主义哲学

康德的启蒙理性主义哲学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理论系统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知识论等领域。

而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他的启蒙理性主义哲学。

启蒙运动是西欧18世纪时期由独立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领导的一场社会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反对传统权威主义,倡导自我思考、科学理性和人类进步。

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正是包含了这些核心元素。

康德对于理性的关注和重视,并不是希望理性成为人类行为中唯一的指引。

他认为,理性和经验应该相得益彰,人类通过不断的经验和实践才能够逐步认识到真实的事物,理性只是辅助认识的工具。

同时,他也认为理性具有普适性,而且是具体实践的条件。

只有通过理性,人们才能够得到客观的知识,判别真伪,减少错误。

在康德看来,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确立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

他提出了“批判哲学”的理论体系,对认识论做出了深刻探讨。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经验和理性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对于外物的知觉需要通过感觉和经验得到。

但是,感觉和经验本身是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只有理性才能够将这些经验进行系统的组织和分析,进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所以,康德提出了两种认识形态:一是感性认识,它来源于感觉和经验;二是概念性认识,它源于理性的自觉活动,是通过思维建构的。

在康德看来,人类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如何抵制不断侵入人类思想的偏见和迷信,确保我们的认识体系始终在一个可靠、科学、合理的轨道上。

这就需要人类对于自身认知的机制和限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他的主张是,由于先验的认识结构和条件,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仅仅是“我们自身关于外部世界的一种表达形式,而非外部世界的真实本质”。

这也就表明了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认识的源头在于人类自身,或者说是“先验认识”,只有确立了这些先验认识,才能够在外部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

康德 哲学.ppt

康德 哲学.ppt
反题:没有自由,世界上的一切都服从于 自然因果律
对现象领域的规定
四、实践理性批判
人类 理性
理论理性:认识功能
自然法则
人 不得不服从
应该遵从
实践理性:意志功能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其实 践仅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 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的命令式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从 他之后美学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
康德的美学贡献与其审美经验无关,完全 是出于其哲学理论需要的纯粹理论思辨的 结果。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基于美
感而不是范畴 审美判断关涉的是主体对事物的纯粹
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 接关系(事物之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 无关,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 形式,引想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而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 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三重作用: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中再现 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认识的对象只是表象,即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 同一性(对象概念)→意识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 为其基础和前提→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 体的自我同一性。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客观演绎: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 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说明范 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自我的先验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康德及其哲学》课件

《康德及其哲学》课件
中的重要地位。
03
康德对后世的影响
对欧洲哲学的影响
德国观念论
康德的思想对德国观念论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先验主义和批判 哲学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资源。
欧洲浪漫主义
康德的哲学思想也影响了欧洲浪漫主 义运动,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思考, 对现代欧洲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现代伦理学的影响
总结词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 主义者强调实践和应用,这与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观念 相呼应。
要点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详细描述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实用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实用 主义者强调实践和应用,认为真理是相对于实践的结果而 言的,这与康德哲学中的实践理性观念相呼应。康德的实 践理性观念强调道德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认为道德法则 不是基于经验或感性欲望,而是基于先验的自由意志。这 一思想对实用主义者关于道德和自由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道德哲学
总结词
道德哲学是康德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提出了“绝对命令”和“善良意 志”等核心概念,强调道德的普遍性和 必然性。
VS
详细描述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只能来自纯粹理性, 而不能来自经验世界。他提出了“绝对命 令”,即一个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取 决于它是否符合普遍法则。同时,康德认 为善良意志是人类最本质的道德属性,它 不受个人欲望和利益的驱使,而是出于义 务和责任。
社会契约论
康德的社会契约论思想也对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认为社会契约是实现正义和自 由的必要条件,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04
康德与当代哲学
康德与后现代主义
总结词
康德与后现代主义的关联主要表现在对理性主义和经 验主义的批判上,后现代主义继承了康德的这一思想 ,并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

康德的哲学理论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宇宙发展史概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和《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康德在1770年以后的批判时期,建立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强调事物的二元对立和先验形式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是康德哲学的两大特征。

康德的哲学世界观是二元论,康德的认识论是先验论。

一、康德的二元论世界观在康德看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二元对立的关系之中,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和可知的"现象",知识认识领域的"纯粹理性"和伦理道德领域的"实践理性",先验的"形式"和经验的"质料"都具有二元对立的特征。

什么是自在之物?康德认为:自在之物是在认识主体的感觉之外独立存在的事物,是"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是"现象"的内容、基础和来源,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先验形式规定、不受各种先验概念范畴限制的、理性不能认识和把握的事物。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物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心中所产生的表象。

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

他还说: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它的性质或本质没有给感官直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只能按照物所表现给我们的那样,而不能按照物本身那样来认识它"。

康德认为:知性所获得的科学知识是特殊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知识,理性则要求在相对的、有条件的知识基础上,认识把握整体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最高统一体,认识灵魂、世界和上帝。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
来源与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形 成的问题。 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形式与感性材料 结合而成,这构成了他的先验唯心 主义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即一般 人所讲的哲学。
《实践理性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 心主义去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原则,说 明道德原则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 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说的伦理学。
• 是认识中感性材料的来源,自在之物对感官刺激才
能产生感觉。自在之物是已有的、先在的。不同于 贝克莱的心外无物。
• 是本体,存在于彼岸世界,不可认识,是认识的一
种界限。
• 是理念。自在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但却是理论思考
的对象。
• 物自体只能思不能知,对认识起范导的作用。
先验感性论 • 感性与感性直观
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
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 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 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 会有什么结果。
• 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
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 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 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 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 式在经验之先并且是经验的条件,从
康德哲学
• 康德的生平及其哲学特

伊曼努尔·康德 (1724——1804)出身于一 个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家 庭。他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 斯堡,在那里上了小学、中 学、大学,毕业后作了九年 的家庭教师,1755年到哥尼 斯堡大学任教四十年,1797 年退休。
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海 涅对康德及康德哲学作出评价。他在《论 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用极其 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康德晚年的平淡而安定 的有规律的生活。他说:
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

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道德哲学对于现代道德体系的确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康德的道德哲学包含了他对理性和自由的理解,以及他所提倡的道德原则——“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

首先,康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了理性和自由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意志的持有者,而且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理性能力。

因此,人应该根据理性的标准行事,而非随意地行动。

康德还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行动,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其次,康德的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所提倡的“以人为目的,而非以人为手段”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是唯一的价值,而所有的物质和其他事物都只是手段,用来服务于人。

因此,人在行动时不能将他人或自己作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应该以人的发展和幸福为最终目的,这也就是“以人为目的”的道德标准。

最后,康德的道德哲学还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例如,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以人为目的,并珍视人的价值。

在与他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信任和支持他们,不利用他们或欺骗他们。

其次,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标准来行事。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运用常识和理性来思考我们的行为是否有益于自己以及他人,并为我们的行为负责。

最后,我们应该充分发扬自己的自由意志。

康德认为,人类应该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而不是受制于环境或外部因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决策权,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康德的道德哲学激励我们去珍惜人的价值、以理性为准绳、发扬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理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并创造更加美好、公正、自由的社会环境。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

康德的哲学观一、康德哲学产生的背景1. 启蒙运动的影响-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启蒙运动蓬勃发展。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平等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康德深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他试图为知识、道德和审美等领域建立起基于理性的坚实基础。

例如,启蒙运动倡导人们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摆脱迷信和无知,康德的哲学也是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深入探索,他要回答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规范道德等方面的界限和作用等问题。

2. 近代科学发展的推动- 牛顿物理学等近代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

牛顿对物理世界的机械论解释给当时的哲学思考带来了深刻影响。

康德一方面接受了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有效性,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性以及哲学需要对科学知识的基础进行反思。

例如,牛顿物理学描述了物体的运动规律,但康德思考的是人类如何能够认识这些规律,人类的认识结构与这些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等。

3. 哲学传统的传承与挑战- 康德之前的哲学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传统。

经验论如洛克、休谟等强调经验是知识的来源,而唯理论如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强调理性的先天作用。

经验论发展到休谟时,对因果关系等重要概念提出了怀疑论的挑战,认为因果关系只是习惯性的联想,而非必然的联系。

这一观点促使康德思考如何在克服怀疑论的同时,综合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合理之处。

二、康德的认识论1. 感性直观- 康德认为知识始于感性直观。

感性是我们接受外部世界刺激的能力。

例如,我们通过感官(如眼睛看、耳朵听等)接收到外部事物的表象。

他提出了时空作为感性直观的先天形式。

时空不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而是我们感知外部事物的先天条件。

我们看到一个物体在空间中存在,并且在时间中持续,这种时空的感知是先于我们对物体具体属性(如颜色、质地等)的感知的。

2. 知性范畴- 知性是对感性直观提供的材料进行思维的能力。

康德提出了十二对知性范畴,如因果性、实体性等。

这些范畴是先天的概念形式,它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和综合,从而形成知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事件总是伴随着另一个事件发生时,我们运用因果性范畴来理解这种关系,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使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也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康德的简介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康德是启蒙运动时期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他调和了勒内·笛卡儿的理性主义与法兰西斯·培根的经验主义,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康德守时的故事康德的生活非常的规律,5点起床,每天早晨的五点,他就会起床,然后开始两个小时的工作,中午吃饭后,他一定会去散步,晚上十点会准时上床睡觉。

甚至于到最后,他做事情沿途经过的家庭主妇会用他的活动当做时间表,因为分毫不差。

另一个关于康德守时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朋友家拜访,因为之前有写信给人家说自己上午十一点会到,同时朋友家住的比较远,过去还要经过一条河,所以他大清早就租了辆马车前往。

等到康德和车夫到达河边后,却发现桥断了,虽然河不宽,但是水深,而且结了冰,这也就意味着他无法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朋友家。

为此他感到很焦急,询问车夫后得知,如果往前面走,十公里外还有一座桥,但是走这条线路到达朋友家就十二点半之后,选择走眼前的线路,只需不到四十分钟。

两难的抉择后,康德花费了两百法郎买了河边的小屋,并且许诺屋主,二十分钟内从小木屋拆下几块木条修好桥面,就将小木屋送给屋主,于是屋主很快喊来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按时的修好了桥。

桥修好后,马车终于在十点五十五到达了朋友的农场。

在家门口等待的朋友见到看的的第一句话就是“朋友,你真准时。

”直到今天,康德守时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

康德的哲学思想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先验哲学中时空作为感性直观形式的认识论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上,我们知道,康德以前的传统哲学一直在寻求事物背后的本质,但是令这些哲学家苦苦思索的本质或者意义却一直躲在感性存在的背后,在他们看来,感性存在也确实是作为一种阻碍人们寻求本质的阴影存在的,是作为一种与追求本质的积极意向对立的消极元素横亘在这些古往今来的智者的头脑中的。

正如国内某位学者所说,“自从巴门尼德始,人的感性存在几乎像是人的一条多余的尾巴,一直让许多哲学家深感累赘和羞耻。

因为好像正是人的感性存在使人陷于“洞穴”般晦暗不明的梦幻世界,以致远离了真理,远离了“现(真)实的存在。

”不过,对于感性存在的重新认识使得哲学中对于本质的意义的探求有了另外一种解读的可能。

这就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康德对于时空的改造正是要消除感性与知性之间的障碍,使得真正现实的东西恰恰必定存在于感性里,感性直观将成为现象存在的量度,而对本质的把握正是源自对现象的理解。

我们对现象的把握依赖于我们的感性,而在康德之前,我们对外界的把握一直在追求是否我们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对此,休谟的怀疑论将这样的问题鲜明的展现出来,他说,“我们所确实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觉,由于这些知觉借着意识直接呈现于我们,所以它们获得了我们最强烈的同意,并且是我们一切结论的原始基础。

我们由一个事物的存在能推断另一个事物的存在的那个惟一的结论,乃是凭借着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指出两者中间有一种联系,以及一个事物的存在是依靠着另一个事物的存在的。

这个关系的观念是由过去的经验得来的,借着过去的经验我们发现,两种存在物恒常结合在一起,并且永远同时呈现于心中。

但是除了知觉以外,既然从来没有其他存在物呈现于心中,所以结果就是,我们可以在一些差异的知觉之间观察到一种结合或因果关系,但是永远不能在知觉和对象之间观察到这种关系。

”因此,“我们永不能由知觉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质,形成关于对象的存在的任何结论”。

休谟对于因果关系的怀疑以及对于关于对象知识的可靠性的怀疑涉及到知识如何可能,知识的可靠性如何可能的问题。

康德的考虑也是基于休谟是如何祭出他的怀疑论的整个思维过程,我们没有太多确凿的理由去“怀疑”休谟的怀疑,但是不可怀疑的是,我们的知识体系中确实有确定无疑的知识,譬如几何学中的公理系统,这些知识的确定性是无疑的,可是这些确定的知识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我们如何保证我们能够准确的获得外部事物的知识,我们能够认识外部对象么?确定性知识的标准是什么?是主体尽可能地反映客体?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如何保证我们获得的对与客体的反映是客体本身呢?客体是外在的且与自身同一的,主体的有限的感性能力与理性能力如何把握客体证客体的全部,但是我们能够把握给予我们的客体。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作为客体的对象是如何对我们展现的呢?康德是这样回答的:“以被对象刺激的方式获取表象的能力(感受性)叫感性。

所以,借助于感性,对象被给予我们,而感性只给我们提供直观(的东西);直观(的东西)则是通过知性得到思考,并且由知性产生概念。

……当我们受对象刺激时,对象作用于表象能力的结果”这里,康德把感性理解为一种接受对象给予我们的表象的能力,或者说是让对象直接向我们显现的能力。

也就是说,感性通过感觉而完成直观活动,康德将在这种直观中尚未规定的关于客体的对象称为“现象”。

在这里,我们知道我们的感性不是将客体成为可能,而是将使直观和现象成为可能。

那么,感性如何直观和现象成为可能的呢?或者说,感性这种表象能力包含着哪些足以使感觉和现象成为可能的要素?我们如何分析出这些感性要素?康德回答说:“在超验感性论里,我们首先是这样把感性分离出来,即把知性通过其概念所思考的一切东西排除掉,从而只剩下经验直观;接着是从经验直观中分离出一切感觉的东西,从而只剩下现象的单纯形式和纯粹直观,也即感性能先验地提供的唯一的东西。

在这个研究中将发现,只存在作为先验认识原理的两种纯粹的感性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因此,正是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由感性先验提供出来的纯粹直观形式使感觉、直观以及想象成为可能的。

人对事物感性能力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生命体就在于时间与空间是作为人的感性直观形式存在的,也正是这种直观形式的作为形式意义上的确定性成为了我们获取关于对象的确定性知识的必要前提也是重要前提。

人没有像其他动物那样的单纯本能的感觉,人的一切本能冲动必须在时间(和空间)这种感性表象形式中被表象或觉识,才能成为人的感觉。

人因有时间这种感性形式,他必定总是打开了一个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界,并且总是且不得不在这个时间视界里感觉、直观一切。

所以,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并不是始于知性或理性,而是一开始从感性就区别开来。

对于时间与空间作为感性直观的形式,有着这样的疑问,即康德如何保证时空只是经验主体的感性直观而不同时又是外在的给予现象的对象本身所具有的存在形式呢?康德是如何论证时间与空间作为先验形式的独立性以及依附于经验主体这一特性的呢?我觉得正是因为这点关注,更加印证了康德的对于主客体的转换是基于认识论意义而非存在论意义来理解的,也就是说时间与空间是否也是给予经验主体现象的存在形式,这一点我们是无法确定的,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时空一定是我们作为经验主体的感性直观形式,因为正是由于这种确定的独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直观形式才使得我们认为的确凿无疑的先验综合判断成为可能。

这里,康德是在阐明先验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而不是在阐明外在的对象如何存在,所以,从这样的考虑出发,我认为康德的对于时空的革命性的处理正是基于认识康德把揭示时间和空间的先验性的阐明称为形而上学阐明,也是因为这种阐明所展示出来的时空的先验性在根本上表明,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作为两种感性表象形式在先地给予我们,就不会有任何事物通过我们的感官而呈现为现象。

因此,时空的这种先验性意味着时空是在一切向我们显现的现象之前而构成了现象界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时间和空间不仅是先验的,而且是超验的。

康德说:“所谓超验阐明,我理解为把一个概念解释为这样一种原理:其他先验综合知识的可能性能够从这一原理得到理解。

”对时空的超验阐明也就成为先验综合判断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条件。

康德通过阐明空间如何使几何学判断成为可能的,来完成对空间的超验阐明。

对时间的阐明则涉及关于时间关系与关于运动、变化的先验综合判断。

通过以上对于时间空间的说明,在康德的理解力,能被给予我们的事物是也只能是在时间和空间这种普遍而独立的感性形式中被我们认识进而被我们所理解,也只有存在于这种感性形式中的事物对我们而言才是真正现实的。

因此,感性(首先是时间)成了一切现实的现象得以认识的载体。

也就是说,相反,凡是不能在感性时空中给予我们的东西,不管它看起来有多重要(比如上帝),都不是现实的。

这是康德在感性论里完成的一个哥白尼革命。

也就是说,我们对任何一个经验(感性)对象都是也只能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这种感性表象形式才能给予我们。

所谓被给予我们,也就是在我们的表象能力使得对象在时间与空间中被我们感知,对象的现实性就是它在时间中造成的这种感知;凡是不能在时间这种表象能力中得到感知的东西都不能被视为现实的。

而任何对象的现实性存在——能给我们造成效果而给予我们,则确证着时间的现实性,因为只有通过时间这种表象能力,对象才能给予我们。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时间的经验实在性,也就是它的现实性。

康德把自己在哲学上的变革称为“哥白尼式革命”。

哥白尼颠倒了地日关系,那么,康德颠倒了什么呢?当人们以认识活动的主体这种身份出现时,他所要认识的客体是已被构造出来的对象,也即已在先验知识中获得自身同一性的对象,而对于这种获得自身同一性的对象,它本身的现实性及其意义也只有首先在主体的既定感性直观形式下才能被感知,才有可能被主体进一步把握。

实际上,主体所要认识的客体必定是现实的、具有自身同一性的对象,而那种使……成为现实的并且具有自身同一性的活动正是由主体来不得不置身其中的感性直观形式所引起的,如果要使自身的现实性得到理解,也必须通过主体自身所具有的具有独立性普遍性的知性能力。

一切事物要成为现实的、有自身同一性的能够被我们所能理解,都必须去适合先验感性直观这种时空形式方式,否则就不能给予我们,或者说,就不能向我们显现其存在。

因此,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是一种对于休谟问题的积极回应,他通过客体符合主体来实现了知识的可能性,对于知识如何身认识能力以及知识的界限。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看,这也具有转折性意味。

感性世界不仅不再是柏拉图所比喻的“洞穴”,即需要克服的、昏昧不明的虚假世界,反而是唯一我们能与之打交道而把握住它的现实世界。

因为任何事物都只有通过时间这一感性直观形式或表象能力,才能真正给予我们而是现实的;并且也只有在时间直观中被给予的感性事物才能进一步被构造、把握为具有质、量、关系诸规定的“本质物”,也即以“A是A”的方式存在的存在者,因为知性的质、量、关系诸范畴意识必须通过时间(意识)这一内在直观形式才能去统一、构造被给予的事物,这意味着只有时间中的感性事物才能被构造、把握为具有自身同一性的存在者(也即具有自身“本质”的存在者),并且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把存在者带进各种关系中而展开存在者的各种属性。

因此,“本质”不再像从巴门尼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坚持的那样是纯粹思想性、概念性的东西(因而是非感性、非时间的),相反,现实的本质一定既在概念中,也在感性-时间里,因而既是概念性的,也是感性的。

虽然有些本体存在者并不在时间中,因而是非感性的本质存在者,但是,就其不在时间中而言,它们不是现实的本质,而只是必然的本质或可能的本质。

康德以后,我们对于本质的把握已经不再将感性认识作为一种消极的障碍,而是从积极的意义上将对本质的理解植根于对本质所依据的感性。

正如康德本人所说“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康德的时空观提出人类的一切认识都开始于感性直观,对现象本质的理解也最先在感性直观形式中得到理解,而在康德之前,休谟也正是没有对感性直观中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也就是对时空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由此形成了他对知识的可靠性产生怀疑之后并没有进而找到解决的路径。

康德对时空的分析,第一次为知识确立了一个标准,既突出了要有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对象,同时又强调知识一定能够具有普遍必然性或客观实在性。

从而摆脱了休谟怀疑论的纠缠,在认识论上找到了自己前进的道路。

参考文献:《纯粹理性批判》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人性论》上册休谟著关文运译郑之骧校商务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