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王明阳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

王明阳心学知行合一读后感王阳明这个人啊,以前就听说很牛,但真正读了关于他心学中“知行合一”的相关内容后,才发现他简直是个超级智慧的古人。
先说这个“知”,在王阳明这儿可不像咱平常理解的,仅仅是知道个书本知识啥的。
他的“知”是那种内心深处真正的感悟和认知。
就好比我们都知道要健康生活,少吃垃圾食品多运动。
这算是一种很浅层的“知”,但王阳明所说的“知”是你打心底里认识到健康生活是多么的重要,是一种对事物本质透彻的了解。
我就经常一边吃着薯片一边想着要健康,这就是典型的没有达到他说的那种“知”。
要是真有那种深刻的“知”,估计薯片在我面前就跟毒药一样,我看都不想看。
再来说这个“行”。
这可不是单纯的行动,而是要和“知”紧密结合起来的行动。
不是说我脑子一热,今天去跑个步,明天就躺平了,这不是真正的“行”。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里的“行”是有内在的“知”作为驱动力的。
以前我总是有很多计划,比如学画画,买了一堆工具,结果呢,画了两天就没下文了。
这就是“知”和“行”脱节了。
我虽然有学画画这个想法,也就是有了一点“知”,但这种“知”没有强大到能让我持续地“行”下去。
读了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后,我就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
比如说读书,我一直知道读书好,能增长知识,提升自己。
可是呢,总是被手机、电视这些东西诱惑,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
按照王阳明的理论,我就是没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如果我真的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读书对我来说就像呼吸一样重要,那我肯定会每天都找时间读书,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没营养的娱乐上。
而且啊,“知行合一”还让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有了新的态度。
以前遇到难题就想退缩,心里想反正这个事情很难,我做不到也正常。
但是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我知道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是值得做的,那我就必须去“行”,在这个过程中,“知”也会不断地加深。
就像爬山,我知道山顶的风景很美,这是“知”,那我就不能因为山路崎岖就放弃,要一步一步地去“行”,在爬山的过程中,我对爬山这件事的理解,对坚持的理解,也就是“知”,会更加深刻。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书心得1看了《知行合一王阳明》,方知“知行合一”的内涵,首先先了解王阳明,王阳明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
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
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司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
知行合一并非是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水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率文吏弱卒,荡平了江西数十年巨寇。
凭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王阳明以几封书信,一场火攻,三十五天内平定了宁王之乱。
凭借知行合一的力量,王阳明从根本上扫清了困扰明政府多年的广西部族匪患。
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我们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
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
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行合一》优秀读后感篇1刚开始拿到《知行合一》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心这种传记读起来会非常乏味,后来发现这本书运用浅显、有趣的语言讲述了王阳明辉煌传奇的一生,我渐渐入迷。
《知行合一》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当你事业和生活跌落低谷时,读读王阳明的故事你就会不再感叹不公;《知行合一》就是一枚指南针,当你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候,看看《知行合一》,你会找到心灵上的支撑。
此书吸引我的首先是描写王阳明传奇一身的故事。
无论学术还是事功,王阳明都已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王阳明虽然是一介文官,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平息江西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王先生都是在朝廷无计可施的时候,用了极少的兵力在极短时间内平定内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王阳明立了这样的奇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奖赏和加封。
对于这样不公的际遇,他从未抱怨一句,更没有因此消沉。
这正是心学的力量,是王阳明的大德:只坚持自己心中认为对的事情,其他的与我无关。
读了《知行合一》,便懂了王阳明神奇莫测的智慧,来源于他的心学思想和躬行践履的功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一生多次大起大落,尝过牢狱之灾,也体验过权力之巅。
这一切铸就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髓,他的心学思想被誉为是王侯将相的必读经典。
王先生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横行,他在这样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后,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
我第一次对心学有了认知:“心即理”。
他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树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
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观后感看了王阳明心学里“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后,我就像脑袋被人敲了一闷棍,突然就开窍了不少。
以前我老是想一套做一套,比如说想要减肥,计划做得那叫一个完美,什么每天早起跑步,晚上少吃。
可到了早上,被窝就像有魔力似的,怎么都起不来;晚上一看到美食,就把减肥这事儿忘到九霄云外了。
这就是典型的不知行合一啊。
王阳明说的这个“知”和“行”,可不是我们平常以为的知道了然后再去做这么简单。
他觉得“知”和“行”是一体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你心里知道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包含了行动的冲动在里面。
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你那一瞬间知道他危险,同时就会产生去救他的行动冲动,这中间没有什么停顿的。
这让我想到我学习的时候,总觉得要先把所有知识都学透了再去实践。
可看了这个理念后才明白,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得实践,边学边做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光在那儿死读书,就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一到真刀真枪的时候就不行了。
而且这“知行合一”还能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更真诚。
以前我可能知道对朋友要真诚,但是有时候会为了一些小利益或者面子说些违心的话。
现在明白了,知道要真诚,那就要在每一次和朋友相处的行动中做到真诚,不能心里想一套,嘴上说一套。
这心学里的“知行合一”就像是给我的生活来了一场大扫除,把那些藏在角落里的知行不统一的灰尘都给扫走了。
让我明白,做人做事就得干脆利落,想什么就去做什么,做的时候也别违背自己内心的认知。
感觉自己像是找到了一个超级实用的生活秘籍,要是能一直按照这个理念去生活,那肯定能少走不少弯路呢。
我现在就想把这个理念安利给身边的所有人,让大家都来体验一下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我们应该向阳明先生靠近学习,哪怕只是翻一翻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也会让我们受益不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知行合一——王阳明》读书心得范文一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度阴山先生著的《知行合一王阳明》,收获颇丰,对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心学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要收获更多,是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去实践,按王阳明的说法,要做到知行合一,要做到致良知。
先梳理下王阳明先生的人生经历。
王阳明出生在贵族家庭,浙江余姚人,是王羲之的后代,父亲王华是状元,家族基因无疑是了不起的。
少年时王阳明表现出聪明过人的神童特质,还有他拥有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遇到困难挫折坚决不抛弃不放弃的顽强勇气,他很小就立志要做圣人,这样的发愿让所有人惊讶,被人取笑、不理解也好,遇到各种外在的内在的挫折也罢,他始终坚持,终成一代大师,是伟大心学的缔造者,既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又是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集大成于一身,在有明一代,受到万人顶礼膜拜,敬仰爱戴。
他的人生经历可分成几段来看。
20岁之前,是他知识的积累准备阶段,是见山是山的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他兴趣广泛,对儒家学说、军事、骑射、书法、棋类、甚至道家养生等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且有很深的造诣。
这个阶段值得提起的几件事,一个是他说话说得晚,4-5岁还不会讲话,直到有个道士建议改个名字王守仁后,才开口讲话;二是他十七岁结婚婚礼当天,他竟然外出与一个道士聊天忘了时间错过了迎娶新娘。
21岁至34岁,是他心学创建的阶段,是否定之否定阶段,是见山不是山的阶段,21岁,他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对朱熹格物致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竟然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七夜不睡觉,终于病倒,甚至产生了幻觉,通过这次经历,他对朱熹的理学产生了疑问,对心学有了初步的思考。
28岁,通过会试,进入中央部门当了个小官,接下来几年,他又对佛学、道家学说的一些理论进行了思考,终认为这二者非真正的道,有个传播非常广的故事,一个得道高僧坐禅3年了,王阳明问他是否想念母亲,和尚从入定中回神,满脸泪回家去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

知行合一王阳明前五章读后感读完这前五章啊,我感觉就像跟着王阳明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心灵大冒险。
一、初遇阳明先生。
一开始了解到王阳明小时候那股子机灵劲儿,我就想,这孩子长大后肯定不得了。
他从小就对着竹子格物,想探寻真理,虽然最后把自己格病了,但是这种执着和探索精神就像一颗种子,深深埋在他的思想土壤里。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时候,对着数学题死磕,虽然没像他这么伟大的目的,但那种非要弄明白的劲儿是有点相似的。
从他的少年经历,我就明白了,伟大的思想家也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的,也是在不断试错、探索中慢慢找到方向。
二、仕途坎坷与悟道之旅。
王阳明的仕途那叫一个坎坷啊,被刘瑾打压,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但是呢,这反而成了他思想升华的契机。
就像我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他在龙场那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能悟道,这就很神奇。
我想啊,要是我在那种环境,估计每天就愁眉苦脸只想着怎么逃出去了。
他却能在艰苦的环境里思考人生、思考天地,然后悟出“心即理”这个厉害的观点。
这就好比在黑暗的山洞里找到了一盏明灯,一下子照亮了他的思想世界,也让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心即理”的震撼。
“心即理”这个概念刚读到的时候,我脑子有点懵。
啥叫“心即理”呢?慢慢地,我好像有点理解了。
就是说很多道理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不需要向外去求太多。
这就像我们有时候找东西,翻箱倒柜找半天,结果发现就在自己手里。
比如说道德标准,不是别人规定了我们才去遵守,而是内心本来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王阳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得出这个结论,那可真是在思想的大海里捞到了一颗巨大的珍珠。
我就想,我们平时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忽略自己内心的声音,老是去听外界的各种声音呢?这可有点本末倒置了。
四、知行合一的感悟。
五、对自己的启发。
这前五章读完,我感觉自己像是被王阳明敲了敲脑袋,变得清醒了不少。
他的经历和思想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能只抱怨,要像他一样从困境中寻找转机。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心得体会直白的说就是我们记录自己内心感受时所写的文字,体会想要写得具有感染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知行合一心得体会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知行合一心得体会篇1任何事只要开始去做,永远不晚,今天终于动笔开始写书评,我没有写过书评,也没看过好的书评,怕看了,我就不敢写了。
在豆瓣写书评,只是满足了自我的表达,写的好与不好,还望看见的人,路过就好。
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看了两遍,我想我会继续看下去,无论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
这次最想聊的是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这本书主要宣扬的就是,知行合一、它的意思是当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一致合一了,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成为像王阳明一样的立言,立行,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
普通人都在追求更多智慧和能力,从而能更好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而拥有更多的名和利!但是王阳明说,追求良知和行动的一致,比拥有更多的物质和名利更加重要!那么普通人如何得到和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困惑我们如何确认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难道一出生我们就有良知,难道任何事良知都会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和去做吗?那是不是说,只要听从心里的声音,任何事都能很好的面对和解决吗?我以为我们也是通过学习才认识什么是良知,难道人本身具有,无需外在去求索吗。
那么学习的价值何在,过多的阅读和学习会不会让人更加迷茫,过多的工具和本事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真正的良知吗。
知行合一告诉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内外本具有的良知,然后将良知和身体外在的需求做区分,通过自己生活的磨练,发扬内在的良知,做自己生活的。
主人。
我想,大致的逻辑就是这样,当然,作为普通人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普通人没有必要一定要追求成为圣人,毕竟圣人少而普通人多,王阳明只有一个,孔子都只有一个,一个圣人的出现势必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作为普通人,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一个身心健全,生活快乐的人都已经非常了不起!况且生活本身有其残酷和任性的考验,我们都无法掌控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面对可能会一地鸡毛的生活。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一:一开始被作者对王阳明的描述抓住了眼球。
洞房花烛夜与和尚彻夜长谈忘归。
看过虚云法师的故事,对此也不足为奇。
另我称道的是:短短几天时间书法炉火纯青,一代大儒竟然布兵排阵叛乱剿匪。
学习能力如此彪悍,莫非真的有一种普适的方法让人能迅速格物,对天下事了然于胸?什么是知行合一,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
带着这种好奇,继续往下翻,捕获珍珠点点。
王阳明年轻时坚信自己能成为伟人,成王成圣。
尽管为他状元父亲和老师所不屑。
看了本书觉得:志向的远大与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间差距最根本的因素。
志向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观,生命观。
和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伟略的王阳明比起来,这个时代的我们,视野、精力局限于自身的享受,物质财富的积累,着实渺小卑微。
王阳明逆圣意忠谏直言被下令流放贵州夷荒恐怖之地,途中又奸宦刘瑾追杀,有幸逃脱后,得和尚指点:勇敢面对,
继续前行,否则将引祸家门。
他回家向父告平安,毅然决然踏上贵州的路途,在海上遭遇了风暴。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
何等的气度!何等的光风霁月!什么艰难险阻,不过浮云转瞬即逝,何以惧?胸中无事,磊落光明,何以碍?
作为王阳明的拥趸,毛泽东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气度也源于此吧!
在王阳明不知所措的时候,他有一个办法,如果是圣人碰到的同样的情况,圣人会做什么样的打算?稍微思忖一下,我就发现这个方法能解决我平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如何正确的消费?想到平时那些自找的忧,忍不住笑了笑。
这一刻,我觉得和几百年前的王阳明得到了一丝连接,电光火石般真切的连接,那是一种透过文字跨越几百年的精神上的相通。
想到了佛陀和迦叶的拈花微笑。
物质的欲望,情感的欲望,情感的欲望似乎更高级,也更难以摆脱,所以真正出家的人实在少。
即便是王阳明,他也直白,佛教中叫人出家远离父母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很早的时候就想过,如果出家,可能不舍的就是家人了。
在自己的人生目标中,回报父母也是很大的一个因素,常常想着赚更多的钱,给他们更好的物质享受。
王阳明说到:“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
让他们心上安宁。
人世间所有父母希望的其实是儿女平安,锦衣玉食并不重要。
那么将心比心,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父母平安,心平安,身平安。
”
是的,父母、孩子需要的其实都很少,平安健康知足而已,不要再以任何所谓“为了父母”、“为了孩子”的借口去无限制地刺激和放纵自己的欲望。
学会知足,也教会身边人知足。
来了来了,不论是哪一样任务,王阳明总能完成得很好。
而他在此前从未有过工作经验。
按照朱熹的说法,你没有工作经验,就不可能知道这份工作的道理,那你就无从下手。
——格物而后致知。
纯粹的“物质决定意识”。
而王阳明的看来,天理就在我心中,我之前所以没有显露在基层工作的那些道理,是因为我没有碰到这个机会,现在碰到机会了,那些道理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不需要向外求取。
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这与佛经相承的。
法华经讲到富翁的儿子,具足一切而不自知,反而向外乞讨。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只要内心清净,存天理灭人欲,便能洞悉宇宙事物的真相。
可惜人们的心灵,总是在俗世中污染,所以需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如何不惹尘埃呢,我想:只有常往洁处走,莫向污处行。
亲君子远小人,常看好书,反躬自省,改过思齐,保持清净少欲。
是否真如佛陀、王阳明所说呢?有很多先贤,是这么实践过来的。
你呢?信或不信?我们不妨一试。
对,知行合一!
学习王阳明知行合一书心得体会篇二:任何事只要开始去做,永远不晚,今天终于动笔开始写书评,我没有写过书评,也没看过好的书评,怕看了,我就不敢写了。
在豆瓣写书评,只是满足了自我的表达,写的好与不好,还望看见的人,路过就好。
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我看了两遍,我想我会继续看下去,无论多少遍,每次都会有新的理解。
这次最想聊的是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这本书主要宣扬的就是,知行合一,它的意思是当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动一致合一了,就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成为像王阳明一样的立言,立行,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
普通人都在追求更多智慧和能力,从而能更好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进而拥有更多的名和利!但是王阳明说,追求良知和行动的一致,比拥有更多的物质和名利更加重要!那么普通人如何得到和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困惑我们如何确认良知是我们与生俱来的,难道一出生我
们就有良知,难道任何事良知都会告诉我们该怎么面对和去做吗?那是不是说,只要听从心里的声音,任何事都能很好的面对和解决吗?
我以为我们也是通过学习才认识什么是良知,难道人本身具有,无需外在去求索吗。
那么学习的价值何在,过多的阅读和学习会不会让人更加迷茫,过多的工具和本事会让我们迷失自己真正的良知吗。
知行合一告诉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认识到我们内外本具有的良知,然后将良知和身体外在的需求做区分,通过自己生活的磨练,发扬内在的良知,做自己生活的主人。
我想,大致的逻辑就是这样,当然,作为普通人的典型代表,我觉得普通人没有必要一定要追求成为圣人,毕竟圣人少而普通人多,王阳明只有一个,孔子都只有一个,一个圣人的出现势必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作为普通人,如何做好一个普通人,一个身心健全,生活快乐的人都已经非常了不起!况且生活本身有其残酷和任性的考验,我们都无法掌控生活对我们的考验,我们唯一能把握的是用一颗怎样的心去面对可能会一地鸡毛的生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给了我一个解决自身问题的思路,我想我会继续学习王阳明的想法,深化对阳明先生思想的理解,或许我会有另一番感悟!
感谢阳明先生,感谢自己的认真,我喜欢这样不断成长的自己,我会坚持做这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