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化学教学中常见情境创设方式

浅谈化学教学中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应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创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实施化学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
所以,化学教学中可以利用化学实验、问题、科学史实、现代化教学媒体等创设特定的语言、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整体结构、性质、作用,分析理解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从而形成新知识,新观点,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要考虑自己的教学风格,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以期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谈常见的情境创设方式。
一、用实验创设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因此充分发挥化学的优势,巧妙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觉进行认知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第一课《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为学生设计几个趣味实验。
上课伊始,我说“我给大家变个魔术。
”学生马上精神放松,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实验:把棉手帕放入用酒精与水等体积配成的溶液里浸透,然后轻挤,用两支坩埚钳分别夹住手帕两角,放在火上点燃,等火焰减小时迅速摇动手帕,使火焰熄灭,这时会发现手帕依旧完好如初。
学生看了几个魔术表演后,学习的热情一下子达到了极点,这时我说“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
”至此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很好玩,随之我又介绍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讲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在,以此鼓励同学们发奋图强,将来为我国的化学事业贡献力量。
又如在探究学习溶液时,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取几支试管,然后在每支试管中加入2ml水,把泥土、食盐、蔗糖、食用油分别放入试管,引导学生观察清楚上述物质放入水中开始时、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从而真切观察到三种物质在水中的不同特征,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对三类混合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更深的印象。
关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于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前言化学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的定义情境创设是指以某种适合教学目标的形式,模拟或建立一个活生生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以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情境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应用在以下方面:1. 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验就是最直接的情境创设。
合理的实验设计,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并深刻理解化学概念和定律,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同时,实验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2. 讨论教学讨论教学可以以生活、社会、科技等方面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通过合理的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情境化学情境化学是化学教学中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注重化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作用,以一种符合实际需求的情境来展示或解决某种问题。
情境化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应用所学化学知识。
4. 视频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电子教学已经逐渐普及。
通过情境化的视频教学,可以让学生以生动的画面了解化学知识,更深入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同时也可以扩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有以下重要作用:1.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情境创设可以以生动的方式展示、模拟或建立一个活生生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注意力,积极学习化学知识。
2. 激发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对学习中不懂的问题产生疑问,并主动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

化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化学为一门有趣的学科,可以给人们带来许多有趣的了解。
情境创设是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当今化学教学中重要的技术。
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种更有趣的、更具有启发性的化学学习环境中,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知,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情境创设的内涵。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利用课堂教学、讲解或图表、案例等多种手段,以呈现真实的语言环境,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其学习效果。
一般来说,情境创设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将学习目标完整地呈现出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其次,在教学当中使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提供一系列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直接观察、练习,以提高学习效果。
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巨大的。
首先,情境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更深入地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其次,学生参与到模拟实验,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观察分析的能力。
最后,通过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提高化学问题描述的能力。
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可以使用多种手段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首先,老师可以利用图表、文字和图像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加专注和投入。
其次,老师可以利用活动、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以更好的方式理解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在每一堂课上都可以利用实验,让学生更加直观把握化学知识,增强学习体验。
总之,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当今化学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策略。
通过情境创设这种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以更有趣的方式学习化学,也让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化学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与实例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与实例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和提高学习兴趣。
以下是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与实例:
1. 实验室教学:在实验室里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感受化学反应的过程,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让学生进行酸碱中和指示剂的实验以观察指示剂变化的过程和颜色变化的原因。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习化学知识。
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和分类,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提高。
3. 观察实物:在课堂中展示化学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
例如,在学习单质和化合物时,可以让学生观察金属、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颗粒形状、颜色等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现象。
4. 视觉教学:通过多媒体设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在进行视觉化的概念易于理解。
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可以通过图表、动态模拟等方式来呈现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影响平衡的因素。
以上是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途径与实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理解难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与实例

化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途径与实例人每天摄入的食盐应不超过6g。
如果一个人单独摄入6g食盐,一定难以下咽。
但如果将这些盐放入美味的菜肴中,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将食盐全部吸收了。
教学情境和知识的关系,就像佳肴和食盐。
食盐溶入到佳肴中,才能被很好地吸收。
同样,知识则需要溶入到情境中,才能彰显出魅力和美感。
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
因此化学课上创设情境能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认知环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意学习。
初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途径,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材中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引导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及积极的学习动机。
如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化学教师可以借助于趣味实验展示化学的神奇魅力。
可以这样设计: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接触一门新的课程--化学。
在你心目中化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交流、回答。
化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
我们先看老师做几个魔术。
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硫酸、高锰酸钾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着了。
)清水变牛奶(将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变浑浊。
)空中生烟(用两支玻璃棒分别蘸取少许浓盐酸和浓氨水,接近,玻璃棒中间会有大量白烟生成。
)白纸变红字(用无色酚酞试液在白纸上提前写好化学两个字,用Na2CO3溶液喷洒在白纸上。
无色的化学立刻就出现了。
)上述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是不是想怎么变就能怎么变呢?其中蕴含什么化学知识呢?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我们下面的化学学习中。
(能做给初中生看的趣味实验有很多,但为什么选择这四个,是因为这四个实验有着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实验现象:燃烧、有沉淀生成、有烟生成、变色。
)二、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化学课上要让学生体验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细节,要善于把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化学课上。
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化学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1)运用生活中的小实验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可先用小实验来导入:先划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上,然后又划燃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下。
引导学生观察,前者很快熄灭,而后者能继续燃烧,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柴头朝上熄灭;而火柴头朝下能燃烧?”学生听了,想必交头接耳,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探究原动力;在绪言中适当补充几个有趣的实验:其一、磨棒点灯——用蘸有高锰酸钾和浓硫酸的玻璃棒去碰酒精灯就可以点燃酒精灯。
其二、弹指生烟——找一个瓷碟子,取碘和锌的粉末各1—2克放在碟子里,搅拌均匀后,堆成小堆,另外再准备一个脸盆和一块毛巾。
用脸盆打半盆水洗手,再用毛巾擦一擦(注意:用毛巾擦手时,不要把水擦干,只是做做样子。
)然后,隔一段距离对着碟子弹一下手指。
碘、锌粉末在遇水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立即反应,放出大量热,产生的热又使得一部分碘升华,随着“哧”的一声响,瓷碟中冒出了一团团紫色烟雾,升腾飘散,极为壮观。
(2)创造条件做实验创设情境例如,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从家中自带小玻璃水杯、汤匙和适量蔗糖,让学生自己动手砌一杯糖水,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一杯水中能否无限地溶解蔗糖。
当学生发现加入过量蔗糖,杯底就会出现沉淀时,教师就指出他们现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饱和溶液,然后指导学生为饱和溶液下一个定义。
大多数学生会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需要两个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
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饱和溶液变得不饱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具体操作,学生会发现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原来的饱和溶液就会变得不饱和,于是会意识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剂的量一定时,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才有实际意义。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活跃高中化学课堂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活跃高中化学课堂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然而,在传统的化学课堂中,实验活动往往单一、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为了活跃高中化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热情,需要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结合实验、讨论和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主体1.实践探索。
通过开展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实验活动,增强实验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例如,在学习气体性质时,可以设计一个“吹气球比赛”的实验,让学生用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填充气球并测量气球的爆破时间,从而了解不同气体性质的差异。
2.探究发现。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发现,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化学反应时,可以给学生一组电池和导线,让他们自行搭建电路并观察电池的工作现象,从而引发学生对电化学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3.情景模拟。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的实际情境中应用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可以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演练——救人一命”的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急救情境中选择合适的酸碱中和法,快速中和伤者体内的酸碱物质。
4.互动讨论。
通过提问、讨论和辩论等方式,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观察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并探讨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原因。
5.创新设计。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平衡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设计一组实验,通过调整反应条件,改变反应体系的平衡位置并观察变化。
三、总结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然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一、引言化学是一门探索性强、实验性强的科学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辨和探索的欲望,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1.尊重学科发展规律。
问题情境创设应符合科学发展规律,既能体现科学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又要追求问题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2.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问题情境创设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背景,能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3.综合运用多种资源。
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运用多种资源,包括实验数据、实物模型、图表等,以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和理解度。
4.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问题情境创设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思维方式。
三、问题情境的具体创设方法1.引入新概念通过引入新概念,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探索和认识。
例如,在学习化学键时,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境,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思考,最终引入化学键的概念。
2.模拟实际问题通过模拟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和兴趣。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平衡时,可以模拟环境污染和净化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化学反应平衡来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有争议的问题通过设计有争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论证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电池时,可以设计争议性问题,让学生从多方面角度进行论证和辩论,从而加深对化学电池的理解。
4.制定任务型问题制定任务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例如,在学习电子结构时,可以设计任务:研究不同元素的电子排布规律,通过自主搜索和整理资料来解决问题。
5.融入跨学科内容通过融入跨学科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学科应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可以结合生物学中的酶催化反应,让学生了解生物酶的催化机理,并与化学反应速率进行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发表时间:2013-07-08T16:21:42.450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年7月上供稿作者:杨艳英[导读] 那样会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歧途,为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发展带来障碍。
杨艳英
〔摘要〕情境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所倡导的主体教学模式之一。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一定的情境不仅能够轻松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能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变被动的传授知识为主动的探究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归结和总结,在此希望与诸位进行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情境教学高中化学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石。
有质量的问题的创设,能够将学生至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氛围当中,大大增加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生课堂注意力,为后续的课堂有效教学垫定了一定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把教材内容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情境,用问题组成能力主线,达成教学目标,显著提高课堂效率。
比如我对氯气性质的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老师讲: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氯气的工业制法和对实验室制法的简单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具体的认识和了解一下氯气的性质,下面请看视频(苏乞儿武状元这部电影氯气释放出来的录像资料)并就视频中的有关氯气的性质,作一简单的概括,请注意观察。
学生甲答:(看完视频后)氯气是黄绿色的,密度比空气大。
老师追问:你怎么知道密度比空气大的?学生甲答:如果密度比空气小,这样在下面的人就闻不到了,就不会中毒了。
老师补充: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人闻了后会中毒,说明氯气是有毒的。
老师追问: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发现有些人并没有倒下,那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乙:因为他们用尿液捂住了口鼻,所以才没有中毒倒下。
老师追问:为什么呢?
学生丙:可能是尿液中某种物质把氯气吸收了。
老师阐述:因为正常人的尿液呈碱性,碱性物质可以吸收氯气。
老师接着提问:如果遇到氯气泄漏怎么办及氯气生产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实验过程中多余的氯气怎么处理呢?(展示一副2004 年江苏淮安段货车侧翻氯气泄漏事情的图片)学生自由作答:有的学生说用尿液,有的学生说用碱液吸收…… 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情境提问的设置,就已经解决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大部分化学性质及氯气泄漏时的处理方法。
这样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好奇感和思维的起伏,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知识整理中就变得很轻松。
实践证明,对于相同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果采取机械传授、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往往是费尽口舌详细讲解,出力不小,但教学效果收获甚微。
2 营造生活气息,拉近学生情感距离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在学校中学习纯粹是一种负担,而不把学习知识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应该说这与学生目前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有一定的关联,因为学生总有一种感觉,所学的知识,在生活中使不上劲,感觉没有什么用途。
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意识的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体会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会变得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而又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就变成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所以如何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气氛活跃,而又改变过去课堂那种呆板的模式,这就要我们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有一种设身处地的感觉。
下面是我课堂联系生活实际的两个小实例。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既要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到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限度影响时,我引入了实际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从某地到某地,一个同学乘坐飞机,而另一个同学乘坐汽车哪个快时,大家都能说出当然是飞机快,同学们从中发现他们的所走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所用的时间却大不相同。
从这个事例中,学生们不仅很好的了解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限度的影响。
再比如介绍如何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时,我先问同学们,如果某个陌生人到我们班找某某同学,这个人不认识某个同学,你如何告诉他,找到该同学等等这些生活实际问题不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因为现在很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所以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很枯燥,很乏味。
所以渐渐的就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而一位伟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好好的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3 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是对在原子分子水平上通过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认识;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虽然近来来化学理论方面的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这些结论的获得还是需要最终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的。
这就充分说明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育和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在学习原电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时候,同学生几乎一致认为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所以我设计了两个对比实验,在两支大试管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粉,和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稀盐酸,然后一支试管加入硫酸铜,另一支试管加了硝酸汞。
请同学注意观察现象,发现加入硫酸铜的这支试管反应速率确实加快了,但是加入硝酸汞的这支试管反而变慢了。
同学们看见这种情况后,开始诧异了,原来我们上课老师讲的这个知识点是错误的吗?这便激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应该将问题弄懂、弄透,而不能随意下结论,更不能将问题“讲死”。
那样会将学生的思路引入歧途,为学生将来更高层次的发展带来障碍。
总之,在探索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
以上观点未必科学,但是在我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我所带班级的化学成绩,发生了实实在在的改变,不仅我的学生产生了较浓的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为他们后续的化学学习的成功垫定了一定的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名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