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谱摄影在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多光谱摄影在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多光谱摄影在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2008年第6期(总第112期)

敦煌研究

DUNHUANGRESEARCH

No.6.2008

TOTAL112

多光谱摄影在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柴勃隆1’2王小伟1’2汤爱玲1’2范宇权1’2

(1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敦煌736200;

2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甘肃敦煌736200)

内容摘要:多光谱摄影在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应用,对全面了解壁画原始绘画内容、绘画技法、壁画病害表现特征等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扩展了我们对壁画内容的认识范围,丰富了对壁画内容研究的资料来源。本文阐述了多光谱摄影在敦煌壁画中应用的原理、范围、设备构架、拍摄方法及实践应用。

关键词:莫高窟;多光谱摄影;壁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K854.3;K87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一4106(2008)06一0054一04

一引言

敦煌莫高窟壁画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千年沧桑,壁画已逐步失去了最初的面貌。人为、天然等各种因素,使壁画产生空鼓、脱落、起甲、酥碱、霉变、烟熏、划伤、龟裂等多种病害,壁画褪色、脱落使得部分壁画已看不出最初的绘画内容。

在60多年的壁画保护研究工作中,我们逐步采用了文档、图像化、照片拍摄等方法对壁画现状信息进行记录[1],其中照片拍摄是真实记录壁画现状最直观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早期科技技术的限制,照片只局限于正常可见光谱下的拍摄,这种摄影技术对壁画病害信息、绘画技法信息无法做到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更直观、清晰地再现,更不可能看出变色及褪色后的壁画中原有绘画内容和绘画技法的信息。

多光谱摄影在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应用,是利用可见光和不可见光谱的广谱成像原理,用相机记录多波段光谱下壁画的成像,从而对壁画的现存色彩、壁画病害表现特征、颜料组成、绘画技法能做科学、翔实的无损调查记录‘2…。

二多光谱摄影的基本概念及应用范围

1.多光谱摄影概念

多光谱摄影主要指在不同波段光源下的一种拍摄方式,光源大体分为可见光、紫外光和红外光。光源外滤波器在多光谱摄影中起到非常关键

收稿日期:2008一06—10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项目“多光谱无损分析调查技术在敦煌壁画中的应用研究”;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研发(2006BAK30804)”

作者简介:柴勃隆(1978一),男,甘肃省山丹县人,2002年毕业于甘肃省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馆员。

范宇权(1968一),男,山西省榆次人,博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壁画保护研究工作。

?54?

龙摄影婚纱摄影连锁品牌,来自美丽宝岛台湾,由林树藤先生创立于1976年至今已有34年的悠久历史。龙摄影崛起台湾,是享誉国内外的婚纱摄影连锁品牌。分别在新加坡、台北、高雄、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南京、重庆、合肥、兰州、郑州、银川、西宁、内蒙古等六十余个城市均设立了品牌连锁店,其区域分店达到260多家。34年来,龙摄影品牌理念融汇了中国商道文化的精髓与西方先进的思想,历炼出了“真诚、专业、完美”三大品牌理念,以这样极具创新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理念推动着龙摄影一直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凭借扎根于台湾、内陆行业中经营34年的丰富运作经验,成功打造了龙摄影连锁品牌团队。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9068783.html,/

龙摄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商标,为专业婚纱摄影及服装设计品牌。龙摄影坚持台湾名牌的专业风范,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V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MI企业管理理念系统、BI企业行为规范系统,鲜明地在视觉与文化上传达品牌内涵;在34年品牌辉煌发展进程中,凭借独特的品牌魅力与广大消费者的满意肯定,先后荣获了,“全国摄影行业百强企业、百家“放心消费”企业、中国十大杰出婚纱影楼等多项殊荣!龙摄影坚信以人为本,用企业独特的品牌文化魅力去服务好顾客的每一个细节,缔造出新人生命中最平凡最真挚的感动,让新人梦想成真,留下一生中最值得甜蜜珍藏的回忆佳作,用心打造国际化的经典婚纱品牌。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9068783.html,/shop/7183196/index.html

龙摄影在e时代的今天,更是把握先机,率先将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摄影之中,把传统拍摄技艺与数字艺术精妙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派的时尚摄影风格;同时在产品研究、数码影像技术,主题研发都在不断创新,礼服更是将完美浪漫经典演绎,为新人打造绝美靓丽新娘;龙摄影一贯追求零缺陷的作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皆追求完美的风范,确立了龙摄影在婚纱摄影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是龙摄影在全国各地倍受结婚新人认同与喜爱的原因。昔日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铸造今朝品牌辉煌的成绩。今天已经取得骄人成就的龙摄影不会停下继续开拓、创新、进取的步伐,将会一直追求对品牌的完美要求,立志缔造中国婚纱摄影经典品牌的王者风范。今天龙摄影依然努力开拓,孜孜不倦地把龙的品牌做好、做大、做强,把品牌扩展到中国的每个版图,展望规划雄伟的未来蓝图,成就更加辉煌灿烂的品牌梦想。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9068783.html,/fun.asp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9068783.html,/love.asp

的作用,它可以保留工作所需光波范围而滤去不需要的光波波段,按工作范围所需光波范围的不同,滤波器可分为长波通虑波器、短波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紫外光摄影和红外光摄影对传统感光材料要求颇高,且不易保存;而数字相机的CCD感光原件对红外光和紫外光的感应都非常明显,数字图像的易保存性、方便性、易编辑性、廉价性使得数字相机成为多光谱摄影中比较理想的工具。光源、滤波器及相机组成了多光谱的摄影系统。

2.多光谱应用范围

多光谱摄影,除可见光、紫外光、红外光摄影外,还有荧光摄影、偏光摄影等。目前多光谱成像摄影已经应用到航天、医疗、刑侦、考古等领域。在壁画现状信息调查及绘画技法多光谱摄影研究中,我们主要使用了可见光、紫外光和红外光。不同物质对光的反射光谱存在着差异,壁画矿物颜料的反射光谱基本上的由其结晶体结构所决定的[3]。因此,利用不同波段的光源照射壁画表面,可以捕捉到不同的壁画信息。

可见光应用:是在光谱范围380一780nm(毫微米)之间肉眼可见光谱下拍摄,可分为正常光拍摄和侧光拍摄。正常光拍摄是为了记录壁画现存色彩信息。侧光拍摄强调记录壁画表面的凹凸阴影,以此突出某些壁画病害的特征(如起甲)和原始壁画的制作技法(如地仗的涂抹等)。

红外光应用:红外摄影就是利用光谱范围780~3000nm(毫微米)之间肉眼不可见红外线感光进行拍摄的方式。红外线的最大特点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就是说,任何“热”的物体虽然不发光但都能辐射红外线。因此红外线又称为热辐射线,简称热辐射。红外光摄影的魅力在于这种拍摄可以穿透雾霾,获得更清晰的影像。利用红外线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通过红外光对壁画浮尘下面及肉眼辨认不到的壁画内容进行调查监测。

紫外光应用:是在光谱范围10一400nm(毫微米)之间肉眼不可见近紫外光谱下对壁画内容进行拍摄。紫外光摄影分为两种,即直接紫外线摄影和紫外荧光摄影。我们使用的是紫外荧光摄影。紫外光对有机物质具有荧光效应,所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可用于鉴定有机化合物。这对壁画有机颜料[33构成的调查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莫高窟壁画颜料中所含的有机颜料㈨经过千年的变化,很多颜料已经褪色,肉眼无法辨别,通过紫外光照射,我们可以看出部分壁画的内容。这为壁画颜料组成及绘画技法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多光谱摄影的设备及工作流程

1.设备选择

多光谱摄影在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应用,与使用的设备有着密切的关系,设备的选用是完成拍摄的前提条件。多光谱摄影选用的设备见表1。

表1多光谱摄影选用的设备

名称说明

自带NikonCaptureControl、尼康D200机身

NikonCaptureEditor两款软件尼康17—55/2.8镜头用于面积较大壁画的拍摄

尼康60mm/2.8微距镜头用于局部壁画小范围拍摄

Kodak公司的

红外摄影滤膜

WrattenNo.87滤膜

Kodak公司的

紫外摄影滤膜

WrattenNo.2E滤膜紫外荧光光源日本生产的高压汞灯闪光灯辅助光源系统broncolorGrafitA2闪光灯系统快门线及三角架

紫外光防护眼镜

正常光拍摄中用于Kodak标准色卡

光度及色度的调节

用来自定义白平衡Kodakl8度灰卡

和测定曝光量世光公司L一758D测定曝光量及拍摄壁手持测光表画画面光线是否均衡

2.拍摄流程:

l多光谱摄影

?

?

(1)自定义白平衡

自定义白平衡是将彩色影像记录设备的RGB感色介质参数与现场光源即时色温的RGB参数相吻合,达到和实现影像颜色的RGB值平衡。因为RGB一1:1:l时呈现出来的颜色是不偏向任何颜色的中性色。中性色是从黑色渐变过渡到白色的整段范围内的“颜色”。任何能够将人眼视觉在现实景物中看到的黑一灰一白最终在的照片上逼真反映出来的现象,叫颜色的平衡。但是任何单光源包括自炽灯、荧光灯、氙灯、电焊弧光等,它们的光谱及色温绝对不可能达到RGB一1:1:1的平衡,所以拍摄前对环境光源测定是数码摄影真实反映被摄物体色彩的重要环节。

(2)测光和布光

图1测光点位置分布示意图

在正常光、红外光、紫外荧光拍摄中布光的原则是保持画面的光线均匀。首先相机与画面要成90。直角,其次布光中相机两边光源与相机保持一个平面,并和壁画的垂直距离一致,照射角度一致,利用手持测光表对画面相近色彩区域的五个点测光(图1),调整灯光位置及强度,使这五个点的光线分布基本一致。

(3)正常光拍摄

在相机白平衡设定、光源布光完成后,要在拍摄画面中放置标准色卡,在NikonCaptureEditor软件界面中观察拍摄获得的画面,当色卡中白色RGB平均值为230一255之间时白色为正常可视纯白,说明画面所受光源强度及色温是正确的,可以真实地表现画面色彩。以这个标准调节光源光量,直到白的RGB值在230一255之间(图2)。光度调节好后可取下色卡进行正常光拍摄(图3)。

拍摄参数:f一11,快门速度:1/60,ISo:100。

(4)侧光拍摄

设置和正常光下完全相同,利用角度小于?56?90。、近乎平行壁面的可见光源对壁画照射,光源光量在8.o级左右调节(图4)。

拍摄参数:f一11、快门速度:1/60,ISO:100。

图2NikoncaptureEditor软件界面

图3正常光拍摄布光示意图

图4测光拍摄布光示意图

(5)红外光拍摄

红外光摄影的布光方法与正常光相同,拍摄中需在相机机头前再加红外光透人滤镜。实际拍摄中闪光光源在9.5级上下调节,闪光灯频在15—20次之间。需要注意的是红外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长,它们的焦点与相机取景屏上看到的影像不在同一平面上,在可见光下对焦后让焦点处在比取景屏看到的清晰影像稍微靠前一些的地方,这个对

焦过程可能需要反复调试,直到得到清晰的影像。

拍摄布光示意图与图3一致。

拍摄参数:f一2.8—5.6,快门速度:B门,IS0:40。

(6)紫外荧光拍摄

有些物质在紫外光激发下能产生可见与不可见荧光,记录这种可见荧光属于常规摄影,但需在镜头前加吸收紫外线的滤光片,以去除光源发出的用以激发荧光的紫外线。紫外光光量微弱,要想拍摄到清晰图像就必须长时间曝光,为了避免其他可见光对拍摄的影响,拍摄过程应该在全黑的环境中进行。

拍摄参数:f一2.8—5.6,快门速度:B门、ISO:400。f一2.8时曝光1分钟,f一4时曝光2分钟,f=5.6时曝光4分钟,依次类推,伴随光圈缩小曝光时间以2倍倍增。拍摄布光示意图见图5。

图5紫外光拍摄布光示意图

红外光和紫外荧光摄影中,拍摄照片是否过亮或过暗可通过NikonCaptureEditor中的直方图观察,当光量曲线在亮部和暗部中间时,说明光量合适(图6)。

图6光亮曲线调至亮部和暗部中间图

四拍摄实践

多光谱摄影在敦煌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应用研究,对莫高窟第272窟北坡、西坡、南壁、西壁、藻井西北侧5个点和第275窟北壁、南壁2个点进行了拍摄。通过对这两个窟的初步试验性拍摄得出:

(1)第272窟北坡东侧的一身飞天在正常光拍摄中裙摆部位看不到飘带,紫外荧光照片中看到了肉眼无法看到的衣纹飘带(图版16、17)。(2)第275窟南壁下侧的多光谱拍摄中,侧光拍摄清晰地展现了壁画凹凸不平的画面机理,并观察到壁画制作材料中的植物纤维(图版18);红外光拍摄清晰地展现了壁画绘画的线条(图版19)。

五结论

实践证明,多光谱摄影在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应用是可行的,这种方法将壁画病害直观化,有助于我们了解壁画病害的现状信息,为壁酾保护修复、病害预防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紫外荧光摄影和红外摄影的应用,对了解壁画原始绘画内容及绘画技法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扩展了我们对壁画内容的认识范围,丰富了对壁画内容研究的资料来源。紫外荧光的应用还使我们对壁画制作材料及技法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多光谱摄影在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应用技术的成熟,我们还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到塑像、壁画榜题、纸质文献、绢画等其他文物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王小伟,柴勃隆,孙胜利.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记录方法的思考口].敦煌研究,2005,(5).

[2]范宇权,李燕飞,于宗仁,等.莫高窟第285窟南壁多光谱无损分析初步报告[J].敦煌研究,2005,(5).[3]高林弘夷,初井基充,王小伟,等.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光学调查——南壁图像色彩和绘画技法复原的调查[C]//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待刊).

(责任编辑梁红)

?

?

多光谱摄影在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及绘画技法研究中的初步

应用

作者:柴勃隆, 王小伟, 汤爱玲, 范宇权, CAI Bolong, WANG Xiaowei, TANG Ailing,FAN Yuquan

作者单位: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敦煌,736200;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甘肃,敦煌,736200

刊名:

敦煌研究

英文刊名:DUNHUANG RESEARCH

年,卷(期):2008,(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王小伟.柴勃隆.孙胜利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记录方法的思考[期刊论文]-敦煌研究 2005(05)

2.范宇权.李燕飞.于宗仁莫高窟第285窟南壁多光谱无损分析初步报告 2005(05)

3.高林弘実.初井基充.王小伟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光学调查--南壁图像色彩和绘画技法复原的调查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7119068783.html,/Periodical_dhyj200806011.aspx

授权使用:吕先竟(wfxhdx),授权号:7e132610-0b15-454e-8e2b-9e6800cd99da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1日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 敦煌莫高窟壁画(1)——北朝(北凉)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莫高窟壁画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并不多,主要有描述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本生故事画、宣传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故事画以及说法图,集中在最早开凿的二七二窟、二七五窟和二八六窟。那时的壁画人物半裸体,有着极其夸张的动作,其面容、神采充满了静寂神秘的色彩,带有一种西域佛教的意境和风格。莫高窟第275窟北凉凿

于十六国北凉(397—439)时期。殿堂窟正壁塑有高3.4米的弥勒佛坐像,南北壁上方龛内塑姿态各异的交脚弥勒像,龛下是佛本身故事壁画。以此窟为代表的莫高窟塑像仍显著表现出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 莫高窟二七二窟弥勒说法图北壁北凉这是该窟早 期的弥勒说法图,佛居中,菩萨侍立两侧。菩萨体形呈S形,头微向中倾,形成向心式结构。佛头上悬华盖,飞天绕盖飞翔。古代画工用源自印度的凹凸法晕染人体,以表现立体感。由于年久色变,形成明暗对比非常强烈的小字脸。 莫高窟二七二窟供养菩萨西壁北侧北凉所有菩萨 的手姿、动态或眼神都向着主尊,表现了虔敬之心,菩萨们的动态有一定的连贯性,使画面形成波澜起伏的动态。此图色彩凝重而热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飞天西壁主尊背光中北凉此图供 养菩萨上下共四组,每组五身,每身菩萨动态各异,婀娜多姿,这组飞天面相丰满,呈“小”字脸,体形健壮,呈V字形,身披长巾,腰系长裙,在一道弧形的光环中,做波状腾飞,凌空飞舞,姿态轻盈,动感强烈。 莫高窟二七二窟白衣菩萨西壁龛内南侧北凉白衣 菩萨,因身着白裙,肩披白巾故称。此菩萨位于西壁正龛主尊南侧,面型椭圆,手指纤细,飘带舞动,色彩古朴,富有装饰性。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这是美的世界。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而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灵的浸润,已经赋予其美学、史学和哲学的意味,将我们带到了一个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场景中,与作者一起为之喝彩,为之激奋,为之感叹,为之低徊。这是一种宏大的美,是作者对鲜活生命力的深情呼唤。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119068783.html,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作者:高卫燕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9期 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界频频出现。我国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漸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如何回归学生,进而推动教学行为的变革。现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略作以下探究。 自主先学,了解画面构图形式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在课前提供课堂协作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感受,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执教《敦煌壁画》一课中,笔者分别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壁画的类别及构图》《飞天的线条和色彩》等协作单,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通过比较鉴赏《九色鹿本生故事》《右肋降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反弹琵琶舞乐图》等壁画作品了解画面描述内容以及特有的构图形式;通过对《北魏飞天》《西夏武士(局部)》《明代人物(局部)》作品描摹,掌握敦煌壁画不同的线描形式及其线条特征。真正落实分阶段达成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习变得高效。 以境促学,感受莫高窟历史 美术教学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发展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恰如其分的场景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敦煌壁画的热情。 “敦煌莫高窟”这个名字对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到敦煌亲身体验者的则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场景设置,以激起学生对艺术家们为什么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前赴后继地研究莫高窟产生探究的兴趣。提问不仅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更是为了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发展作铺垫。 此外,笔者在课前制作有关敦煌历史的微视频,精心整合的文稿、生动直观的图像、极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努力以图设境,以境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微视频由三个部分组成。

莫高窟壁画: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莫高窟壁画里的《五台山图》 文/李霈霈 记者随“丝绸之路万里行”车队抵达敦煌后,专程参观了莫高窟第61窟,这是一个相比其他洞窟较深的洞,阳光不易照进来,温度偏低,所以洞内壁画都保存得比较完整,在导游手电光亮的指引下,石窟西壁上的《五台山图》渐渐占据整个视线。“了不起”“震撼”,是导游最常听到的游客对《五台山图》的直接感受,因为这幅图不仅是莫高窟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同时也是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记者感觉,整个画面就像是一张航拍图。如此庞大的画卷描绘了怎样的场景?里面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些疑问将随着采访逐一解开。 千年地图指引找到唐代建筑 70多年前的一天,在山西省五台县的乡村小道上,一对青年男女坐在骡车上愁眉不展,满面的尘土掩盖不住他们与这山野村庄不相干的书卷气。他们在寻找着什么。 他们已经从早上找到黄昏,此时精力衰竭,突然,女子

指着远方,久久说不出话来。男子顺着看过去,在黄昏仅有的一簇阳光下,一座斗拱的灰色屋檐在一排松树后面露了出来。一座高大的古寺在昏暗中展现原型。寺门上一块已经看不清颜色的匾额,上写“大佛光寺”。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和林徽因,这一对现代史上令人惊艳的传奇夫妻困顿绝望中在山西五台山豆村发现了当时中国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大佛光寺,而指引他们而来的是在更远地方发现的一张“宝图”。 从1932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率领考察队频频走出北京,实地考察了137个县市的1823座古建筑。可是,他们一直期望发现的一千年前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却从未出现过。 梁思成偶然看到了由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其中61号洞中有一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图中有一座叫“大佛光之寺”的庙宇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 循着《敦煌石窟图录》的线索,梁思成和林徽因很快在北平图书馆查阅到了有关大佛光寺的资料。据五台山《清凉山志》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唐武宗灭佛时被毁,仅仅12年后佛光寺重建。而被毁之前的“大佛光之寺”影像,被描绘于几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可想而知这座寺院在唐宋时代五台名刹中的地位。正是在这张壁画的指引下,梁思成和林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莫高窟壁画的导游词

莫高窟壁画的导游词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坐落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二十五公里处鸣沙山的悬崖上。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莫高窟壁画的导游词。 莫高窟壁画的导游词篇1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我是这次敦煌莫高窟一日游的导游,我姓陈,你们就叫我陈导吧!你们的眼前就是莫高窟的大门,想知道莫高窟是什么样的吗?听我慢慢道来。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部,距城约25公里,洞若观火窟开在鸣沙山东的断崖上。它是中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佛教艺术中心。 游客们,洞窟数目达到492个,塑像20xx尊以上,其中最大者33米,最小者仅10厘米。所以,塑像在莫高窟中最有名。 壁画总面积为45000平方米,若将所有壁画排列起来,就有30公里长。如果说是莫高窟使的敦煌闻名全球的话,那么,使得莫高窟闻名的就首推这些壁画,是旅游时的参观重点。 游客们,你们知道吗?莫高窟始建于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传说有个名叫乐尊的各党路过此地,忽然见到金光闪耀,似有千佛显现,认为这就是佛家的圣地,遂四处募捐,开掘了第一个石窟。消息传开后,商旅纷纷差使在此修造石窟,以期旅途平安。这样一直延续到元代,经历1000多年。 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受最重

点的文物保护。 好了,现在我介绍到这儿,请大家漫步欣赏。不能乱扔果皮等垃圾,不能在壁画上乱涂乱画,要保护文物。 谢谢! 莫高窟壁画的导游词篇2 尊敬的各位游客.欢迎大家到敦煌旅游,欢迎来到莫高窟。 你们好,现在我带大家去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离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处,我用这段时间,就莫高窟先做一点简单的介绍。 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莫高窟的开凿比龙门石窟早1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创建年代之久。建筑规模之大、壁画数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艺术价值之博大精深而闻名天下,享誉国内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来,络绎不绝,对促进文化交流,传播学说,弘扬民族艺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画一张张连接起来将长达25公里,要把这些壁画哪放在路边的话,可以构成个从市区到莫高窟的一条长长的画廊。其规模之宏大,题材之广泛,艺术之精湛,被日本学者称之为“一大画廊”;法国学者称之为“墙壁上的图书馆”;正如一位学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说:“看了离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的要道,更是中原与西域交通的必经门户。在其东南25千米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莫高窟(亦称千佛洞),前秦时就已开凿了佛洞。以后历经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包括吐谷浑占据时期)、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由此可见,莫高窟从4世纪中期到14世纪的千余年,凿窟活动代代相传,连绵不断地进行着。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中,隋唐时期是莫高窟的鼎盛时期。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莫高窟现已确认编号有493个,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达228个,这里是集中唐代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的综合艺术宝库。根据考古研究院的统计,现存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造像2000余身,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可划分为佛像画、佛经故事画、民族传统神话故事画、经变画四大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有关佛的体裁是敦煌壁画中的主要内容。这里有诸如三世佛、七世佛、文珠、普贤、现世音、地藏王等大量佛像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飞天也就是正在飞翔的神,梵语称之为提婆,一些佛教作品描写飞天往往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据说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中十座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对飞天的构思显示了画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智慧。这里飞天既不像欧洲人心目中天使(安琪儿)长着不协调的翅膀,又不像道家用云彩将人托在空中那样笨重,而是巧妙的用两根衣带,被天风浮起,她们挥舞长巾,扬手散花,怡然自得地翩翩起舞,遨游太空,给人以美妙的想象。此外,宗教画中还有大量的反映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的佛经故事画,及其以佛经为根据的经变画。佛教题材以外就是一些民族神话及其风俗生活画,如西王母驾凤出行图、西域各国人民供养图、雨中耕作图等。 雕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塑像又是石窟的主体,多采用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像。唐代雕像风格与元朝不同,处处显示出丰满和谐的象征。唐代雕塑不仅有群像,如神龛中塑了七身佛像,而且出现大型佛像,如唐玄宗时曾雕塑了高达26米的南大像。从敦煌塑像的特点看,一方面在泥塑上掌握了纯熟的技巧,同时在彩和塑的有机结合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雕塑水平已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成为世界级文物保护单位。

小学五年级语文:《莫高窟》赏析

《莫高窟》赏析 五年级语文教案 敦煌学已是显学,莫高窟早已名扬天下。这里无疑处处皆是文章。如何使一个轮廓完整、形神兼备的莫高窟在读者心中油然而生,而又不减损它的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实在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不仅需要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洞见力,还要具备“天机之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万尺”的艺术造诣。一般的风物记游往往会陷入徒得其表、失其神韵的窠臼。秋雨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文学造诣带领我们移步换形,时而留恋徘徊,时而凝思默想,不由自主便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艺术空间里。 作者首先交代的是莫高窟所在——三危山。在这里,作者不是泛泛地介绍山如何,方位如何,而是一落笔就将三危山的历史引向遥远的几乎与神话分不清界限的一场战争,引向那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引向那哒哒的马蹄声,人们感受到的是那无可比拟的气势,用这样的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莫高窟的气概之大也可想而知了。 莫高窟的缘起更是令人着迷。你看那一刻:“他(乐樽和尚)怔怔地站着,眼前是腾燃的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他浑身被照得通红,手上的锡杖也变得水晶般透明。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于是,他有所憬悟,发愿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这就给莫高窟的由来涂上了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但我们却不会觉得它荒诞。因为一个伟大的奇迹就要在这沙漠深处诞生。作者写道:“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接下来该介绍莫高窟的真面目了。目不暇接的景观如果完全按照初创者的线路记叙,无疑会造成审美逻辑的零乱,流于浮泛琐碎,缺少艺术感染力,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落入前人的套路之中。 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牢牢把握住了莫高窟内在的生命力。以自己探询莫高窟底蕴的思路为线索,一步步地深入,展现出莫高窟的非凡神韵。这种神韵是什么呢?就是它艺术生命力的传承和累聚。这是美的世界。秋雨先生比较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名胜古迹,得出“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是具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的结论。而“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因此作者没有介绍具体的景观,而是以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的艺术想像力,带我们去领略一代代艺术家们赋予莫高窟的不朽。作者将历史、文学、美术以及一个民族的成长糅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神奇世界。作者的笔下是亦真亦幻、洋洋洒洒,我们的感受是驰骋千古、心潮澎湃。这里的文字是感性的却又是充满智慧的。 作者写了北魏、隋朝、五代、大宋、元代等时期的遗存,而用大段文字对唐代壁画艺术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唐代就该这样,这样才算唐代。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有过这么一个时刻,驾驭如此瑰丽的色流,而竟能指挥若定”。 作者带领我们走过了一段“美的历程”,也引领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一次中华民族生命之美的探询。秋雨先生没有纠结于具体的壁画和雕塑,而是撷取几段印象来作为代表,展现莫高窟的神韵。虽然是印象,但经过作者心与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

莫高窟壁画赏析

莫高窟壁画赏析 关键词:简介,历史与现状,艺术特点,价值 一.简介: 二.历史与现状: 莫高窟的开凿得缘于一位法名乐尊的和尚。据说,公元366年,乐尊云游到此,忽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若千佛,心有所悟,便在崖壁上凿下了第一个石窟。此后,许多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为了祈求前路的顺利、生意的发达,纷纷在这儿许愿开凿石窟,请民间艺人绘上心中崇拜的神灵形象。从十六国到元朝,莫高窟的开凿一直沿续了10个朝代。莫高窟现存有壁画和雕塑的492个石窟,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 (一)北朝: 开凿于北朝时期的洞窟共有36个,壁画内容有佛像、佛经故事、神怪、供养人等。这一时期的影塑以飞天、供养菩萨和千佛为主,圆塑最初多为一佛二菩萨组合,后来又加上了二弟子。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200多个。禅窟和中心塔柱窟在这一时期逐渐消失,而同时大量出现的是殿堂窟、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等形式,其中殿堂窟的数量最多。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二)隋唐: 群像组合多为七尊或者九尊,隋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或四菩萨,唐代主要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有的还再加上二力士。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中唐时期制作的第79窟胁侍菩萨像中的样式。上身裸露,作半跪坐式。头上合拢的两片螺圆发髻,是唐代平民的发式。脸庞、肢体的肌肉圆润,施以粉彩,肤

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的思考

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的思考 一、引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艺术殿堂中的一颗明珠,将多種艺术风格与佛教思想、中国的儒道思想融为一体,体现了一种极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境界。敦煌莫高窟的大规模建筑群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完成的,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十几个朝代相继凿建,现存洞窟492个。敦煌莫高窟集合了雕塑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是古代中国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敦煌莫高窟众多的艺术集合体中,壁画艺术可以说独占鳌头,被誉为世界现存最大的艺术画廊。 二、敦煌壁画的常见内容及发展 敦煌壁画中展现各类大小艺术人物如佛、菩萨、罗汉、天王、飞天、供养人等。壁画的内容涉及佛教题材、中国民间传统神话、农业耕作、捕鱼狩猎、战争、婚丧嫁娶、歌舞娱乐等。这些故事在壁画中运用合理的布局,巧妙地构图,丰富的色彩,多变的线条,将其娓娓道来。敦煌壁画在艺术风格上,吸收了印度、希腊、伊朗、西域等艺术风格经过历代画师艺术家的加工整理与中国传统艺术密切结合,形成了一种与世俗艺术相区别的独特中国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的发展经历了数十个朝代,这些不同的朝代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发展背景之下,对壁画艺术的绘画风格和美学特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敦煌壁画的发展过程中,按照艺术风格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其分成四个大的历史时期,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不同的历史时期,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有自身的特点,这些风格鲜明的壁画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敦煌莫高窟开凿前期前期为十六国及北朝初期,保存至今的共有40窟,敦煌莫高窟最初是没有绘制壁画的,石窟开凿较小,直到北凉以后,才开始绘制壁画。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受印度雕塑、绘画艺术的影响较大,在绘制各类佛、菩萨、罗汉、飞天等形象时,躯体健壮,面相丰满,鼻梁高隆直抵额际。人物绘画线条朴实古拙,着色用笔雄健壮丽,层层晕染,立体感很强,具有原始的粗犷风格。色彩方面,以褐、绿、青、白、黑为多,一般多在赭红色的底色上绘石青、石绿、黑等颜色。绘画的内容也多是,佛教题材的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如“九色鹿舍己救人”、“萨捶那舍身饲虎”等。由于这些佛教故事具有很多严肃、悲情的色彩,所以在绘画色彩的运用上,多采用比较暗淡、深沉的颜色,以烘托故事的主题。构图及用笔较粗犷,与中国中原艺术中的绘画风格差距较大,绘制人物、佛、菩萨、飞天等的形象时,对人体比例的掌握比较准确,壁画中各种花样纹饰多为舶来品,受印度及西域文化影响较大,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 隋唐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的时期,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影响,敦煌莫高窟建设达到鼎峰。在表现佛像时女性成分明显,体态丰腴,面容慈祥;头梳螺髻,身着土红色通肩式袈裟,袒胸覆足,衣摺线条流畅优美,充分显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组群中的其他形象也各具特色:菩萨、供养天均为少女形

最新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资料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介绍与类型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介绍与类型 敦煌壁画历经十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展示了我国中古时期广阔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大量的民间艺术流传及演变。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敦煌莫高窟壁画介绍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还被称为千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壁画造型特色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

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突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 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金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的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类别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经变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在中国盛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崇尚的变异而具有变化,本文试以敦煌 莫高窟佛教壁画为例,浅析莫高窟佛教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 演变,从而重新品读敦煌。 关键词:莫高窟;佛教壁画;形象特征;影响因素;演变 一、前言 敦煌从西汉起即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 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及时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 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佛教壁 画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是中西绘画融 合的典范,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就这样凝固在石窟内的壁画上,并通 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演绎着历史的变迁,书写了一 部敦煌壁画佛教形象演变的艺术史。 二、莫高窟佛教壁画不同时期的佛教形象特征 (一)第一时期——西域风情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由于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 较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普遍形象模糊。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佛像画则有了一定的改观,如佛像面相丰圆,神情庄重而恬淡,在衣冠服饰上,保留着西域和印度、波斯的样式,呈现出明显的西域风格。 (二)第二时期——秀骨清象

北魏晚期与西魏,尤其是西魏,由于统治者阶层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中原地区道教神仙思想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形象 特征有所不同。造型上,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特别注重加 强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意趣,最终形成了面貌清癯、眉目阔朗、 潇洒飘逸的“秀骨清象”。画中的大部分形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如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面部以色块晕染双颊的中原汉式表现手法, 以及体态潇洒、运动感很强的飞天等。 北周时期,由于地方政权与西域交好,出现了一些新形象和新特点。如在造型方面,由中原式秀骨清象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产 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人物精神面貌方面,淳朴庄静与潇洒飘 逸相结合,产生了温婉娴雅、更富裕生活气息的新形象。 (三)第三时期——丰腴华贵 隋唐时期,由于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深入佛教,唐代的佛教作品中,一种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 恪尽职守的统治秩序表现在了莫高窟佛教壁画上。唐代前期壁画,“菩萨的面相有方额广颐型、条长丰满型,头束高窃,戴宝冠, “素面如玉”、“长眉入器”均有丰满莹润的风貌。更接近现实中 真实的美女。菩萨的姿态有多种:一种肢体修长亭亭玉立;另一种身 姿扭曲“一波三折”如“S”型;在开元天宝时期,还出现了“丰胶 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型。唐代后期的壁画,虽然出现了 许多优秀的的作品,但总体的趋势是江河日下。在佛像形象上,充 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结合,佛像面向多 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摒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 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 (四)第四时期——僵板世俗 唐以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衰落,佛像艺术开始由盛而衰,步入了衰微期。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 审美特征迈上了世俗化发展的历程。五代、两宋时期,佛像的面相 或方或圆,或长圆,两腮鼓出,眼凸起,从额头到鼻梁处一般凹陷 下去,呈一条明显的圆弧线,与当时现实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白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特点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特点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 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一、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 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 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 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 a.绝对对称式构图 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