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

中西方庙宇差异中西方的差异,除了我们熟悉的文化差异,同时也体现在我们的建筑当中。
庙宇建筑风格的不同就是其中中西差异的一种表现。
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庙宇建筑风格都给予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相反的,西方的庙宇气势磅礴,体积感强烈。
如果通过细微观察,中西方庙宇的开门方式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庙宇通常都在长方体的长边设置门口,而西方的庙宇,以希腊的帕特农神庙为例,就选择以短边上设置大门。
这种建筑方式的不同,与中西方的宗教文化,历史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中国主要以信奉佛教为主,而西方则以信奉基督教为主。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
西方的庙宇注重表现人内心对宗教的狂热,充分的表达了人的征服思想,建筑方式的不同就是其视觉上的一种体现。
而中国的庙宇受到古代儒家“中和”思想影响,注重表现人内心的平静和宁和,与西方庙宇建筑相比较更和谐与含蓄。
正是因为如此,西方的庙宇较中国庙宇高出许多,更能体现出庙宇的体积感,表达出人内心的狂热和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以塑造空间感和体积感为目的,征服他们思想外的事物。
高大的建筑,雄伟的巨柱,寄托和支撑着古希腊人的理想和希望。
所以,在短边开设门口,使庙宇的体积感更强烈,正好表达他们的雄心壮志,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激起人亢奋的情绪。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建筑融入上水之中,表现出一种和谐之美,殿堂、门窗、亭榭、游廊都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中国的庙宇有意识的与山水融为一体,庙宇自身的高度不会像希腊的庙宇那般表现出高耸,气度恢弘的一面,所以通常高度不会太高,需要和环境融合达到和谐的状态。
选择在短边开门,更能显示出庙宇典雅庄重,更能贴近人心,与自然更相亲。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纪念。
中建史-中西方建筑空间的比较

帕提农神庙
古希腊神庙大多采用庙宇外面一圈柱廊的建筑形式,比例匀称,庄严和谐,似乎已 经没有幽暗,神秘的意味,但是神庙的核心圣堂依然是一种非常封闭的小空间。只有一 个面可以通向室外,其余都是坚实的墙体。
帕提农神庙圣堂的中央供奉巨大的神像, 周围布置列柱,以衬托神像的高大。
中国的宗教建筑空间与西方这种幽暗、神秘 的精神空间很不相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于 幽暗封闭的空间的追求。
圣坛是装饰 的最为华丽的地 方,半穹顶上通 常都会有耶稣复 活升天的画幅, 这个半封闭的空 间使得其中的圣 坛有很强烈的象 征意义。
图:圣索菲亚大教堂
古埃及的阿蒙神庙,经过一系列的封闭的庭院和密集的柱厅到达一列小密室的尽 端,制造出神秘、压抑的效果。
南美洲玛雅人的多层金字塔 将庙宇建在塔顶,有巨大的阶梯直达庙门,庙不大,室内空间狭小,采光面积也 很小,显得非常幽暗。
三、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尺度比较
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一般都是单层的, 庙宇之类的建筑也都如此, 因为中国的哲学思想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在考虑建筑尺度时都是以 人体尺度为出发点的,追求人的舒适, 宗教建筑注重群体组合。注重一 层层院的庭院进深的空间效果。通过门以及庭院来渲染庄严肃穆的宗教 气氛。并不追求建筑单体的高大的体量。只要求它的比例和谐。这与西方 古代神圣的教堂的超然尺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西方建筑空间上的对比
制作:李文超、蔺军广 李成、田玙豪
中西方建筑空间上的对比
一、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对比
二、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布局对比 三、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尺度对比
一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比较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属性比较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区的主要标志,也是西方 文化区文化内容的主要成分。根据基督教的教义, 上帝是宇宙的精神;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创造 的,是宇宙的肉体,宇宙就是这两者的统一。无 论基督教的教堂是何种建筑风格,基本都会在平 面上表现十字型。
中西方建筑差异

圣索非亚大教堂
哥德式建筑 Gothic architecture
或译作歌德式建筑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
展而来,为文艺复 兴建筑所继承。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 法国 哥德式建筑的特色 包括尖形拱门、肋 状拱顶与飞拱。
米兰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 特点
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 花窗玻璃。
巴洛克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 反宗教改革有关
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 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 有力的支柱。
巴洛克式建筑 特点
代表了17世纪的建筑风格. 建筑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 其全体多取曲线,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
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 巴洛克风格,也体现拥有雄厚财力的统治
拜占庭式建筑
是一种建筑的艺 术形式,以基督 教为背景。
该建筑具有鲜明 的宗教色彩,
其突出特点是屋 顶的圆形。
拜占庭式建筑 特点
1. 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2. 整体造型,中心突出。 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
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 建筑的构图中心,围绕这一中心部件,周围又常常 有序地设置一些与之协调的小部件。 3. 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 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 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 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 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 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4. 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 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罗马式建筑 特点
1. 罗马式建筑的基本典型是教堂 2. 技术处理方面,罗马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以
中西方建筑对比

中西方建筑对比一直以来,中西方建筑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无论是东方的古老寺庙还是西方的现代建筑,它们都通过不同的设计理念和文化背景,展现了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材料选用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对中西方建筑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建筑风格是中西方建筑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注重线条和几何形状。
比如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 - 格拉斯哥的"格拉斯哥的麦金托什建筑风格",强调简洁、流线型和机械化的设计风格。
而东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美感和精神内涵,如中国的传统园林和寺庙建筑,强调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的融合。
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背景。
其次,中西方在材料的选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西方建筑通常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等现代建材,以实现大跨度和高层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更多地选用砖、木和青石等传统材料,以强调自然和温暖的触感。
例如,中国的古代建筑中常常使用木材和琉璃瓦,这种材料的选用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最后,中西方建筑的文化传承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在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技术和创新,追求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
而东方建筑则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讲究节奏和秩序,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这种文化传承在东方古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中国的古代宫殿和寺庙所展现的封建王朝和宗教信仰。
然而,尽管中西方建筑在风格、选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例如,都注重功能性和空间利用效率,都追求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西方建筑中的生态建筑和东方建筑中的环境友好型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关注。
总结来说,中西方建筑在风格、材料选用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
中西方建筑之间的对比,展现了各自不同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价值观。
每一种建筑风格都有其特定的立足点和价值所在,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中西方建筑差异》课件

屋顶造型与屋檐构造
中西方屋顶造型 差异:中式屋顶 造型丰富多样, 如悬山、硬山、 歇山等;西方屋 顶造型则以平直 为主,如平屋顶、 坡屋顶等。
中西方屋檐构造 差异:中式屋檐 构造复杂,采用 多层结构,如斗 拱、檐椽等;西 方屋檐构造相对 简单,一般采用 单层结构,如檐 板、檐口等。
屋顶材料与风格: 中式屋顶材料以 木材为主,风格 多样;西方屋顶 材料则以砖石为 主,风格简约。
屋檐装饰与文化 内涵:中式屋檐 装饰精美,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方屋檐装饰相 对简单,注重实 用功能。
墙体材料与构造方式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墙体材料:砖石、土木、金属等 构造方式:砖石结构、木结构、钢结构等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04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 异
雕刻艺术与绘画艺术
中西方建筑雕刻 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建筑价值取向的不 同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审 美观念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对价 值取向的影响
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情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地域特色: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等对建筑的影响 民族风情: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建筑中的体现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06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 发展趋势
中西方建筑融合的实践案例
中西方建筑差异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PPT
目录
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西方建筑结构差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装饰差异 中西方建筑融合与发展趋 势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中西方建筑概述
中西方建筑起源与发展
中国建筑起源:原始穴居、木构架建筑、斗拱与飞檐 中国建筑发展:秦汉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 西方建筑起源: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 西方建筑发展: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等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

中西方宗教建筑的区别1.宗教建筑选址教堂往往选择处在城市中心。
基督教认为人作为上帝的造物,需要受上帝的庇护和引导。
寺庙往往趋向选址在城市外的山野地区,将自身纳入到自然山水之间, 使得自身也成为宏观的自然山水在人文领域的延伸。
2、建筑布局哥特式教堂的礼拜大厅、圣坛和袖厅形成了一个十字架形状,大厅比圣坛长,横厅比大厅短,这样的十字形叫“拉丁十字”。
它蕴涵着耶稣基督受刑的十字架,对于信徒而言,十字架是战胜死亡而凯旋的象征,被赋予了宗教象征意义。
佛教建筑功能布局分散、内向、均衡而充满秩序感, 反映了“万物皆有灵”的多神论, 也反映了神界有着与人伦一样的对自然的精神性的臣服。
3、建筑外部空间教堂往往是以单体建筑结合广场的形式,广场负担聚集人流的作用,有时城市道路也是由教堂发散出去的,这样也显示了基督教对现实社会的控制力。
突出了上帝在人世间的绝对统治地位。
4、建筑单体西方基督教堂注重实体,强调体积感和雕塑感,往往通过逆光来创造室内空间的神秘气氛,强调内外空间的对比和隔绝。
这样,形成一个封闭极强的内省空间,庇护教徒的惫识离开尘世,集中注意力进行虔诚的忏悔。
佛教建筑不注实体, 而更注重“虚”、’‘空”。
中国佛教建筑采用木构架,也常常采用格扇门、格扇窗,注重内外空间的相融和流通,其内部空间也比较明亮。
5、建筑细节教堂尖拱、尖券、尖顶的运用,建筑立面越向上划分越见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是整个教堂充满着一种超尘脱世、升腾而上的动感。
垂直向上的飞腾动势令人迷惘,又尖又高的塔群,瘦骨嶙峋笔直向上的束柱,筋节毕现的飞拱尖券,仿佛随时能使得这些巨大的石头建筑脱离地面,冲天而起,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直向苍穹,升到天国上帝的脚下。
总结、在基督教建筑中无处不表现着对上帝的象征和追求。
他们认为美是上帝的一种显现,不可见的上帝使自己在秩序和美中为人所见,便是借助了象征的神奇方式。
人造物和自然物中给人以感的和谐,不是为独立实体的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神灵的反映,作为上帝不完整的形象,世界通过自己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摹仿了上帝的单纯性和完美性。
裴振江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比较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的对比由于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不同,东西方在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且在建筑方面的审美差异更加明显。
接下来,我将以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对比,来体现出他们的差异。
同样是宗教的产物,中国寺庙和西方教堂却又着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经过分析,我发现他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在中国寺庙建筑都是搁置在偏僻的地方,隐居于风景秀美的山川建筑与自然融合一体,体现中国"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而西方教堂则耸立于闹市中心,往往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几乎随处即可望见,它的功能不单单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二、主要建筑材料的不同中国古代寺庙乃至普通房屋多为木结构,而西方教堂则大部分以石头为原材料。
人们做过很多假设关于中国为什么房屋多为木构,中国多高山大川,石头是绝不缺少的,中国的木材也不会比气候与地理条件都更适合树木生长的欧洲多,所以“材料决定说”不成立。
而中国早就有了石城墙和石桥,“技术决定说也难站住脚。
从东西方的文化取向上来看,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爱好,他们认为石头是创造人的物质,当然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
而中国讲究阴阳五行,二五行之中土和木是最适合建造住房的。
因此,土木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
以土为基,以木环绕形成建筑空间。
在2000年以前,维特鲁威就提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
坚固排在第一,然后实用,最后是看起来要美观。
坚固而外观美丽,但是内部略显冷峻、阴沉。
与西方追求的不同中国人更多的追求空间的适宜和阴阳的和合。
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愿意居住空间的舒适。
五行之中的“土木”自然成为了最好的建筑材料。
而且木框架结构轻盈灵活更易于创造灵活多变的空间。
三、结构方面的不同中国古建筑以木框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有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中西方建筑差异ppt

异种傲比崇张建硬征西 、与然例高的筑、服方 亢自屹,,造的冷。古 奋然立那以型形峻石典 、的的些体和体,头建 恐对神充现撼结理、筑 怖立殿满人人构性混重 、和、张之的方色凝在 等征庙力伟尺面彩土表 审服坛的力度,浓等现 美,,穹。展西,建人 情从处窿那示方缺筑与 绪而处与些建古乏材自 。引皆尖精筑典人料然 发显拱密的建情的的 人示,的永筑味质对 们出那几恒以。感抗 惊一些何与夸在生和
1.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 以“和谐”之美为基调。 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 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 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 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 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 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 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 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 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 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 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 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 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 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 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 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 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建 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 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 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 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 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 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 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 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1.中国传统建筑的多用途
中国的古代建筑不论用来做什么,基本上都符合两个形 制的要求:院院 相连、中轴线 对称。从老百姓 住的小院到辉 煌的紫禁城,以 及道观寺庙, 都是院落组合, 左右对称,区 别仅在于大小和 复杂的程度。 所以中国的建筑 是一屋多用。 典型的如清朝的 雍正皇帝没有 登基前住的雍亲王府,在他即位之后就做了藏传佛教的寺 庙——雍和宫。这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随意性。总体来说, 中国建筑的模式比较固定,在单体上没有较大的发展变 化,但是群体扩散特点明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制度文化比较
结课论文
姚婧 20080254 公共事业管理0802
关键词:
1宗教建筑
2建筑文化
3教堂
4信仰
5美术
内容摘要:
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中西方宗教建筑差异——教堂与寺庙
中西方建筑文化有很多差异,同样是宗教建筑,中国的寺庙和西方的教堂就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寺庙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差异,在于两者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文化内涵不同,所以有不同的形成和造型。
在建筑上有布局、尺度和神韵的比较。
中国建筑有其美学,西方建筑也有其自身的美学。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
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
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就是宗教美术,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堂。
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卡尔马斯曾说过“教堂是尘世之天国,神们在这里生息活动”。
在这个历史时期教堂建筑和美术融为一体,成为基督教美术的最高代表。
中世纪的欧洲教堂,是建筑结构和装饰艺术效果融为一体且高度统一,具有实用和象征意义,起到宣扬
基督教教义的目的,能更深地控制、麻醉信徒们的思想感情,使人威慑于宗教神权之下,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臣民”。
初期的教堂建筑是在传统的巴西利卡式建筑上展开的,这种建筑物是长方形的,周围有列柱和回廊。
但是到后来人民奉献给教会的亿万颗赤诚的心和智慧,突出地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艺术之中。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建筑的丰碑,荡魂摄魄的繁复尖塔和眼花缭乱的彩绘玻璃窗是其最独特之处。
教堂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直刺天宇。
踏进教堂,仿佛一步跨入了幽深浩渺的苍穹,硕大的圆柱支撑着巨大的拱型穹顶,拓展出一个仙境般辽阔而高远的空间。
当你站在高达50米大厅中央环顾一圈,你会发现,在高大墙柱之间几乎看不到墙壁而只有同样高大的窗子。
在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上,全部镶着彩绘玻璃,在阳光的映射下异彩纷呈,人犹如走进了一个巨型的万花筒。
彩色玻璃上描绘的全是《圣经》故事中的人物及场景,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生动传神,仿佛随时会跳出画面向你走来,给人恍入天堂圣境之感。
中国寺庙建筑则恰好相反,它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
殿堂、门窗、亭榭、游廊均开放侧面,形成一种亦虚亦实、亦动亦滞的灵活的通透效果,所蕴涵的空间意识模糊变幻,这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深层联系。
寺庙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
寺庙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民俗特色。
在古时,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座寺庙
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
而多数的城市都会有多座寺庙来供奉其他的神明。
而到了现代,寺庙变成了一个礼拜的地方,像是礼拜堂以及教堂。
在上古时代的。
佛国并非超然物外,渺不可寻,而是一切普通善行的必然报答,是辛苦恣睢的生命历程之后的自然归宿。
所以净土信仰在中国大行其道,净土宗认为只要一心念佛,百年后便可顺利得到佛的接引。
禅宗的出现更是表明了信仰与生活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不需要一切繁琐的教义仪式,不必出家不必苦修也可成佛,并且,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境界,也就是成佛。
佛国并非超然物外,渺不可寻,而是一切普通善行的必然报答,是辛苦恣睢的生命历程之后的自然归宿。
所以净土信仰在中国大行其道,净土宗认为只要一心念佛,百年后便可顺利得到佛的接引。
禅宗的出现更是表明了信仰与生活完全可以统一起来:不需要一切繁琐的教义仪式,不必出家不必苦修也可成佛,并且,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种超脱的境界,也就是成佛。
我国的寺庙景观相当丰富,许多名山都有寺庙的痕迹,“深山藏古寺”,“名山”与“大刹”往往相得益彰,五台、普陀、九华与峨嵋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中国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位于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位于安徽黄山的齐云山;位于四川都江堰的青城山。
总之,寺庙以坐落于名山者居多,现存的大型的寺庙建筑也大多耸立于高山危岩之上,掩映于寒松翠柏之中。
在观赏美丽风景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寺庙道观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那份清静与安宁。
中国建筑的美是一种“集体”的美。
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总之,一个民族特定的心态与其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欧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
参考文献:
1西南寺庙文化》段玉明
2图解西方古代建筑史》王其钧,郭宏峰
3方建筑史》(英)沃特金著,傅景川等译
4当代西方建筑美学》万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