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延伸及生物富集发生的原理
伴随食物链发生的生物富集现象

无机物,获得所需物质和能量。分解者主要指腐生的 细菌和真菌 。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02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生产者主要指 绿色植物 ,它们通过 光合作用 将无机物 合成为 有机物 。 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 绿色植物 为食,主要指 动物 ,它们根据食性可分为 草食动物 ,
4、食物链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 捕食 关系, 所以食物链中只有 生产和者 消,费没者有 和 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
练一练
下列食物链书写正确的是: C
A.黄雀 螳螂
蝉
B.虾
小鱼
大鱼
C.草
鼠
蛇鹰
D.太阳光
草
鼠蛇鹰小组讨论食物网 81草 2草 3草 4草 5草 6草 7草 8草
蝗虫 蝗虫 小鸟 小鸟
兔 兔 鼠 鼠
小鸟 小鸟
老鹰 蛇 老鹰 蛇 老鹰 蛇
老鹰
蛇
老鹰
老鹰
老鹰
老鹰
农药DDT在生物体内的富集 生物富集
课堂小结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成
3、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4、伴随食物链发生的生物富集现象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 态 系 统 多 样 性
在 一定的地域 内, 生物 与 环生境物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非生物
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想一想
一块农田 农田上的所有水稻 农田上的所有水稻和杂草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02页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菟填空丝:子
生产者主要指 绿色植物 ,它们通过 光合作用将无机物 合成为 有机物 ,并且将 能量 贮存其中。 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以 绿色植物 为食,主要指 动物 ,它们根据食性可分为 草食动物 ,
污染生态学课后习题

《污染生态学》复习题第一章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迁移规律1.何谓污染物它具有什么性质如何分类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
污染物的性质:a.一种物质称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b.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
污染物的分类: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来源和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按受污染物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物等;按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按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化学、物理和生物污染物;按污染物在环境中物理、化学性状的变化可分为一次和二次污染物。
2.简述植物对水溶态污染物的吸收过程。
植物吸收污染物的主要器官是根,叶片也能吸收污染物。
水溶态的污染物到达根表面,主要由两个途径:一条是质体流途径,即污染物随蒸腾拉力,在植物吸收水分时与水一起到达植物根部;另一条是扩散途径,即通过扩散而到达根表面。
植物的细胞壁是污染物进入植物细胞的第一道屏障,在细胞壁中的果胶质成分为结合污染物提供了大量的交换位点。
细胞膜调节物质进出细胞的过程,并与细胞壁一起构成了细胞的防卫体系。
污染物通过植物细胞膜进入细胞的过程,目前认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的扩散,物质顺着本身的浓度梯度或细胞膜的电化学势流动;一种是物质的主动传递过程,这种过程需要能量。
3.简述污染物在植物体内的迁移方式。
从根表面吸收的污染物能横穿根的中柱,被送入导管。
进入导管后随蒸腾拉力向地上部移动。
一般认为穿过根表面的无机离子到达内皮层可能有两种道路:第一条为非共质体通道,即无机离子和水在根内横向迁移,到达内皮层是通过细胞壁和细胞间隙等质外空间;第二条是共质体通道,即通过细胞内原生质流动和通过细胞之间向连接的细胞质通道。
污染物可以从根部向地上部运输,通过叶片吸收的污染物也可从地上部向根部运输。
4.简述动物体对污染物质的主要吸收途径。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特征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特征
1.生物富集。
如果一种食物链组成的食物网中的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如被草吸收,虽然浓度很低,不影响草的生长,但兔子吃草后有毒物质很难排泄,当它经常吃草,有毒物质会在它体内积累。
鹰吃大量的兔子,不易分解也难以排出的有害物质会在鹰体内进一步积累。
因此食物链有累积和放大的效应,称为生物富集。
美国国鸟白头鹰之所以面临灭绝,并不是被人捕杀,而是因为有害化学物质DDT逐步在其体内积累,导致生下的蛋皆是软壳,无法孵化。
一个物种灭绝,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其物种数量的变化,因此食物链对环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并且,如果食物链有一环缺失,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
2.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食物链以生物种群为单位,联系着群落中的不同物种。
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着,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由于食物链传递效率为10%~20%,因而无法无限延伸,存在极限)。
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因为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点,所谓“一山容不了二虎”便是这个道理。
3. 捕食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不能有间断,不出现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即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4. 单方向。
食物链中的不是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食物链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富集:食物链中的生物富集现象,即一种有毒物质被食物链的低级部分吸收,在经过食物链的传递和转化后,浓度不断升高,最终在食物链的顶端生物体内积累。
2.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表现为单向传导、逐级递减的特点。
3. 食物链很少包括六个以上的物种:传递的能量每经过一阶段或食性层次就会减少一点,一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
4. 捕食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不能有间断,不出现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即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5. 同一食物链中,常包含有食物性和其他生活习性极不相同的多种生物:如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可以分级利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类物质,获取食物,提供产品,从而使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产物得以充分利用,使有限的空间养育众多的生物种类。
6. 在同一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它们的长短不同,营养级数目不等。
由于在一系列吃与被吃的过程中,每次转化都将有大量的化学潜能变为
热能消散,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是有限的。
在人工控制下,食物链的长短可以调节。
7.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类食物链总是协同起作用:各类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生态学家。
生物富集现象的原因

生物富集现象的原因
1.生物体吸收能力强:某些生物体具有吸收、富集某些物质的能力,如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重金属等,鱼类通过鳃、肠道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有机物、污染物等。
2. 热力学稳定性弱:某些物质在自然界中热力学稳定性较弱,容易被生物体吸收、积累。
如汞、铅等重金属离子,以及多氯联苯、六价铬等有机污染物。
3. 食物链作用:某些物质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作用逐级富集。
如水中的浮游植物、小型浮游动物被鱼类、鸟类摄食后,其中的营养物质、污染物等逐渐富集,最终被人类摄入。
4. 生态系统失衡:某些生态系统发生失衡,会导致某些物质被生物体富集。
如水库、池塘等水体由于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导致水中富含营养物质,从而促进了藻类、水生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水中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富集。
- 1 -。
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延伸及生物富集发生的原理

环境污染与人体保健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延伸及生物富集发生的原理XXX(经济管理学院XXXXXXXXXXXX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地球上,在浩瀚的生态系统中有无数的生物直的我们去关注和保护,今天的社会已经暴露出来了好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物种灭绝、人口暴增,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态系统。
对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延伸、生物的富集发生原理学生以浅薄的知识从生物体内营养的流动和生物的演替作了说明。
从食物链和食物网对营养的流动以及营养的递减造成的物种构成等方面作了概述。
从水生、陆生的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发展作了概述,以及各种条件下营养的积累和利用作了概述。
关键字:食物链食物网演替富集1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成分。
1939年英国生态学家Tanl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后来苏联植物学家Sucachev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
在1965年哥本哈根会议决定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群落是同义词。
生态系统一词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在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至生物圈、海洋、陆地,小至森林、草原、湖泊。
除了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有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果园等。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一般分为六大类: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1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而物质循环是双向进行的,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
同时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生物富集的概念

生物富集的概念生物富集是生态系统中某些元素或化合物在食物链中被富集过程中,逐级递增地蓄积在某些生物体内(包括植物、昆虫、鸟类、哺乳动物等),导致其生物累积量大于周围环境的水平。
生物富集通常会导致生物体内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会对生物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对食用者的健康带来风险。
生物富集的主要原因是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质被生物体吸收、吞食和吸入,然后在生物体内转化和分配,如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等,它们在环境介质(土壤、水、大气等)中的浓度虽然很低,但在生物链的递进过程中,由于食物链的增长效应以及这些污染物质的生物转换,生物富集逐渐形成。
生物富集过程的主要类型有三种:生物扩散、食物链富集和富集在特定生物体内。
其中,生物扩散是最常见的富集类型,指一个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性种群在共同环境污染影响下出现的共同特征,即某些元素或化合物在所有生物体中出现的相对增加;食物链富集是指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每级消费者的吞食转移一级一级提高在生物体内的浓度;富集在特定生物体内则是少数污染物质仅富集在某些特定生物中,如汞仅富集在猫头鹰和鲸鱼等物种中。
生物富集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它不仅会对生态系统中的物种造成直接影响,还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当生物富集达到一定程度,其中某些无机和有机物质已经积累到人体内时,就有可能引起健康问题。
这些生物富集物质在人体内的积累可能会导致脑损伤、癌症、免疫系统障碍、可遗传病等。
生物富集的管理是重要的环境保护工作之一。
为了减少或消除生物富集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监测和评估、控制环境污染源、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加强环境标志认证、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
生物富集的管理需要各方合力,包括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种力量,进行综合协作,共同推进生物富集治理,促进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富集的途径

《生物富集的途径》
生物富集是指某些有机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的传递,逐级放大而造成环境污染和危害的现象.它可以分为非选择性生物富集(如石油、有毒金属等)和选择性生物富集(如农药、重金属等)两种类型。
前者的特点是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污染时,不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后者则相反,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污染时,将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生物富集作用能够导致许多疾病和病原体的流行,从而引起食品污染问题。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硫进入水体后,被浮游植物吸收并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硫酸盐,使得水体呈酸性,最终导致鱼虾绝迹。
二氧化碳也可以通过食物链积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影响地球上的生命活动。
另外,汞的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燃煤和燃油产生的烟尘等,其中燃煤和燃油排放占了很大比例。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降雨发生反应,形成酸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污染与人体保健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延伸及生物富集发生的原理XXX(经济管理学院XXXXXXXXXXXX )摘要: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地球上,在浩瀚的生态系统中有无数的生物直的我们去关注和保护,今天的社会已经暴露出来了好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粮食短缺、物种灭绝、人口暴增,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生态系统。
对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延伸、生物的富集发生原理学生以浅薄的知识从生物体内营养的流动和生物的演替作了说明。
从食物链和食物网对营养的流动以及营养的递减造成的物种构成等方面作了概述。
从水生、陆生的演替对生态系统的发展作了概述,以及各种条件下营养的积累和利用作了概述。
关键字:食物链食物网演替富集1生态系统的定义与组成成分。
1939年英国生态学家Tanlsley提出了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后来苏联植物学家Sucachev提出了生物地理群落的概念。
在1965年哥本哈根会议决定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群落是同义词。
生态系统一词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在地球上有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大至生物圈、海洋、陆地,小至森林、草原、湖泊。
除了自然生态系统以外还有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果园等。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一般分为六大类: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1生态系统的共同特征: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而物质循环是双向进行的,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
同时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1.2生态系统中非生物和生物成分的关系: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是密切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如土壤系统。
土壤系统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决定了生长什么植物什么动物能够在其表面居住。
但植物的根系对土壤有很大的固定作用,并能大大的减缓土壤的侵蚀过程。
动物的残体经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而变成土壤的腐殖质,增强了土壤的肥沃性,反过来又为植物的根系发育提供养料。
2食物链和食物网植物所固定的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我们把生物之间的这种传递关系叫做食物链。
但是,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实际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并不像食物链所表达的那么简单。
可见,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的关系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像一张网将所有的生物都包括在内,使他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的概念。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是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是简单,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在一个具有复杂的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不会因为一种生物的消失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任何一种生物的消失都会或多或少的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生态系统,使其稳定性有所下降。
当一个生态系统较简单时任何外力都有会引起这个生态系统发生剧烈波动。
苔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食物网结构比较简单的生态系统,因而也是地球上比较脆弱和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的生态系统。
虽然苔原生态系统能够忍受地球上最严寒的气候,但是苔原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较就简单得多了,食物网结构也比较简单,因此,个别物种的消失都有可能导致苔原生态系统的失调或毁灭。
2.1食物链的类型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两种最主要的食物链,即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前者是以活着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后者是以死生物或腐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2.1.1碎屑食物链在大多数陆地生态系统和浅水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的大部分不是被取食,而是死后被微生物分解,因此能量是以通过碎屑食物链为主。
例如,在潮间带的盐沼生态系统中,活植物被动物吃掉的大约只有10﹪,其他90﹪是在死后被腐蚀动物和小分解者利用。
2.1.2捕食食物链在地球上植物药比动物多得多,植食动物要比食肉动物多得多,一级肉食动物要比二级肉食动物多得多,这不仅是从个体数量、生物量、能量的角度看都是如此。
越是处在生物链顶端的动物以他们为食,因此从分他们身上所获得的能量不足以弥补为搜捕它们所耗费的能量。
一般说来,能量从太阳开始沿捕食食物链传递几次就所剩无几了,所以食物链一般都很短,通常只有4~5个环节构成,很少超过6个环节。
2.1.3寄生食物链除了碎屑食物链和捕食食物链外,还有寄生食物链。
由于寄生生物的生活是很复杂的,所以寄生食物链也很复杂。
有些寄生生物可以借助于食物链中的捕食者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外寄生物也经常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寄主。
其他寄生物也可以借助于昆虫吸食血液和植物液而从一个寄主转移到另一个寄主。
食物链也存在于寄生生物彼此之间。
3营养级和生物金字塔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一个营养级是指处在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的总和,因此,营养级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指一种生物和另一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而是指一类生物和处在不同营养层次上另一类生物之间的关系。
例如,作为生产者的绿色植物和所有自养生物都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即食物链的第一环节,他们构成了第一营养级。
所以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动物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包括所有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
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个营养级和第五个营养级。
有很多动物,往往难以依据他们的营养级关系把它们放在某一个特定的营养级中,因为它们可以同时在几个营养级取食或随季节的变化食性,如螳螂即捕食植物性昆虫又捕食肉食性昆虫野鸭既吃水草又吃螺虾。
有些动物雄性和雌性的食性不相同,如雌蚊是吸血的,而雄蚊只吃花蜜和露水。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
采用这些单位所构成的生态金字塔就分别称为生物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4生态系统的发展在农业地区,经常能够见到被丢弃的农田,尤其是在曾今覆盖过森林的地区。
由于无人照看这些农田长满了禾草级其他草本植物。
许多年以后,这片被丢弃的农田生出了树木。
如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群落取代了另一个群落,直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森林占据这片地区从而结束这一演替过程。
这些涉及到森林的恢复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秩序有规律的,并且当排除了人类或自然事件的干扰后,森林的恢复是可以预言的。
这种发生在一个地区之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取代知道一个相当稳定的称之为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叫做生态演替。
整个这一系列的演替的群落,从草地到灌木到森林,到最后的稳定为止,称之为演替系列,其中发生的每一个变化阶段就是一个演替系列阶段。
4.1水生演替在一个限定的区域内,通常只是一个池塘,能够观察到从一个池塘发展成为一个中生森林,演替的第一个阶段称为先锋期。
以池塘底部缺乏植物为特点。
这个阶段能够在在新形成的池塘或湖泊中能够看到。
最早侵入这个区域的生物是浮游生物,他们可以密集到充满水体,这种浮游生物包括微小的藻类和动物,他们死后沉到水底有助于形成湖底淤积层。
湖底发育着的淤积层松散的淤积物层形成了适于有根水生植物,这些植物将松散的湖底沉积物束缚住形成较紧实的基质,并且大大增加了湖底有机物的沉积。
那些在先锋阶段常见的生物,在沉水植被阶段的条件下就不能生存了。
先锋阶段的毛赤木昆虫被能够在沉水植物上爬行并用植物材料筑巢的其他种类所取代。
4.2陆生演替与水生演替相似的顺序也发生在干旱地区。
裸露的地区,不论是自然的还是原生环境,如岩石和沙丘,还是受到干扰的地区,如被丢弃的农田和路堤,都是一种最终要被生活有物体充满的自然生物真空地区。
开始进入这类生境的动、植物组成了先锋群落。
在原生生境中开始不存在土壤,然而由于土壤的发育,掩体的群落才能日益复杂在赤裸的、受干扰的地区,即次生生境中,还会有某种土壤存在。
然而,二者都是以全部暴露在日光下、温度剧烈波动以及温度条件迅速变化为特点。
4.3演替及富养化刚才所描述的水生演替是自然的富养化过程。
在经典的湖沼学中,自然的富养化过程被认为是一种老化过。
进入湖泊、池塘、河口湾的流水夹裹泥沙形成底部淤积层,并且填满了他们的洼地。
那些从周围集水区带入的养分刺激了浮游植物的生长。
浮游植物的这种增长了生产有提高了总生物的生产力,并逐渐导致了湖泊和池塘的较大的变化。
光合浮游植物渐渐集中于水的上层使之成为暗绿色。
水体的浑浊减低了光的投射,并且限制表面水体的生物的生产力。
浮游动物以光合浮游植物和少许有机物为食,反过来,他们又成为鱼类的食物。
未被浮游动物消耗的藻类以及流入的有机碎屑和有限植物的遗骸沉降到湖底,在那里,细菌将这些死去的物质转化物机物。
这些分解者的活消耗了大量的湖底沉积物和底部水体中氧气的供给,达到在这个地方不能生存需氧生物的地步。
在这里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很高,尽管物种的多样性很低。
这与贫瘠化或称之为营养缺乏正相反。
贫瘠湖的营养相对枯竭,尤其是氮肥和磷肥,那些有流入而得到正常补给的营养物质迅速被光和植物所消耗。
这里藻类的密度很低,光很容易投射到很深的水里。
水是清澈的,在阳光下呈蓝色到蓝绿色。
氧含量在所有的深度都一致底部动物区得到较好的发育。
尽管这里生物的数量很低,但是物种的多样性很高。
当把中等数量的营养物质加入到贫瘠湖中时,这些养分就被迅速的利用和循环。
当养分源源不断的加入时,这类湖泊就开始从贫瘠到中等营养并向富养条件变化。
参考文献1. 尚玉昌:普通生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页码2672. R.L.史密斯:生态学原理和野外生物学•科学出版社•页码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