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

黄庭坚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那么黄庭坚书法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黄庭坚书法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书法家。因为其书法具有自己的风格,被后人谓之“宋四家”之一。黄庭坚的书法代表作并不少,他留存下来的书法代表作一直是后人研究的重点。

黄庭坚的大行书代表作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及《松风阁诗》等,其中《松风阁诗》现在珍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这篇文章总共有一百五十三个字,这书写的是黄庭坚当时经过松林期间的景物,借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之谊。其中所用的书法具有庭坚自己独特的写法,笔劲有力,下笔抑扬顿挫。小行书则有《王长者墓志稿》,现在保存在东京的博物馆,这文是黄庭坚为了纪念一王姓亲属所书,表达了庭坚平实及沉静的笔法。

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有《李白忆旧游诗卷》及《诸上座法帖》等,《李白忆旧游诗卷》整篇文章大约有三百四十多个字,经过后人的考证,这书法是庭坚晚年时期的作品。文中的字体有着怀素的痕迹,却又是庭坚自己特有的风格,结构变化多,堪为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诸上座法帖》现保存在北京博物馆,全文总共有四百七十七个字,也是庭坚晚年的书法作品之一。

黄庭坚被贬戎州期间还留下了不少石刻的书法作品,《苦笋赋》便是其中之一,也得到了后人的多番精心维护。黄庭坚的作品是当时书法的一种独特的体现。

黄庭坚书法价格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性和独创性一直都是让黄庭坚书法作品价值不显上升的原因,在2010年的时候,黄庭坚的代表作品《砥柱铭》在香港进行了拍卖,那时的价格已经飙升到了3.9亿元,成为了中国书画全球拍卖的最高纪录。

据悉,起初这件黄庭坚的真迹在拍卖时候的低价便是高达8000万人民币,随后价格一次又一次地被抬高,最后终于在几轮的翻番之后,达到了惊人的天文数字3.9亿元,相传也是中国拍卖场中首次出现的以千万为单位提价的拍卖品。由此可见,黄庭坚书法的价值着实高不可攀,黄庭坚作品中的价格也是高的惊人。

黄庭坚书法作品只要是一拿出来进行估价或者是拍卖,每一次的价格都会出现惊人的上涨波动,近年来的趋势更加的明显。黄庭坚书法作品第一次进行拍卖的时候价格是在百万之余,从那以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便开始了走进了广大民众的视野之中,随着文学家、考古学家的不断发掘以及说明描绘黄庭坚作品的价值,由此,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的价格便开始了逆天级别的飞涨,每一次都是几倍几倍地增长,经过了几次之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终于达到了最高峰,高达了3.9亿元,还有原本的低价,总计高达4.3亿元。

黄庭坚书法价格从来都没有一个最低的底线,反而是一次又一次的拍卖和炒作,让黄庭坚书法作品的价格一次又一次抬高,以至于让

寻常人望尘莫及。

黄庭坚书法欣赏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是自成一家,在中国的书法史上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黄庭坚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与苏轼并称为“苏黄”。

由于朝堂中的缘故,黄庭坚的书法笔迹无尽都已近大都被销毁了,现如今存世行书最多。黄庭坚的书法也极具鉴赏观赏价值,其中有着黄庭坚个人独有的特色。

黄庭坚的行书风格主要是中宫敛结,长笔四展,其实就是说黄庭坚的行书中的每个字都是大横大竖,大撇大捺,每个字中都表现出了一种独有的气魄和苍劲有力的笔锋。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简介(图) 1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后迁居会稽(绍兴),东晋书法家。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王羲之擅长书法,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隶、草、正、行各体皆精,被奉为“书圣”。其作品真迹现已无存,传世者均为临摹本。其行书《兰亭集序》、《快雪时晴帖》、草书《初月帖》、正书《黄庭经》、《乐毅论》最为着名。 2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汉族,潭州临湘(今长沙)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的书法学自王羲之父子,参以隶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兰亭记》,行书有《行书千字文》。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我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3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并与他高尚的人格契合,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其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与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4 怀素(725-785),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幼年好佛,出家为僧。怀素是中国历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其草书作品有《自叙帖》、《食鱼帖》、《苦笋帖》、《圣母帖》等。 5 柳公权(778-865),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柳公权书法以楷书着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柳公权初学王羲之,后吸取颜真卿、欧阳询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他一生作品很多,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等。 6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北宋大文豪。其在诗、词、赋、散文等方面,均有极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7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乃江西诗派祖师。黄庭坚的书法别树一格,

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草书唐诗 黄庭坚不仅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还是著名的书法家,那么他的书法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黄庭坚草书特点 1.学古创新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 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 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黄庭 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 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 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 口号加以阐发, 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 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 品。 他曾言: “随人作计终后人, 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 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 主张“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黄庭坚草书唐诗
2.高古自然 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 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 合一,一一自然”。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 “自然”, 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 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 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 ”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 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黄庭坚草书唐诗 草书作品

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文言文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题 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 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 一事横于胸中, 故不择笔墨, 遇纸则书, 纸尽则已, 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 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 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 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 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 言中又指“好”、 “精妙”、 “擅长”, 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上文“亦不较工拙” 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 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 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 ②已 ③拙 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参考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 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1/5

2/5

3/5

4/5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 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之称。其书法,真、行、草俱佳。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

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素”,“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黄庭坚《报云夫帖》行书<《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纸本32.6×65.4cm,凡18行,242字。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年间。钤有“项叔子”、“安岐之印”等印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

《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

《黄庭坚论书法》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 ____ _ 答案: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译文: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他很想让自己的名声传遍江西,所以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停止,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简介

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庭坚笃信佛教,亦慕道教,事亲颇孝,虽居官,却自为亲洗涤便器,亦为二十四孝之一。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 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是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生前与苏轼 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 黄庭坚自幼聪颖异常,五岁能背诵五经,七岁写过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因此黄庶非常喜爱这个孩子。舅父有时亦来黄家,随便从书架上取书一本查问庭坚,他能对答如流。李常为之惊奇,称 他有“一日千里之功。” 嘉佑三年1058年,其父黄庶在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任上逝世。由于家境不太富裕, 黄庭坚才十五岁,遂跟着舅父李常到淮南游学。嘉佑六年,他在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认识 诗人孙觉字莘老。孙觉推崇杜甫,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而另一 诗人王平甫却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值庭 坚在座,两位老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 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无,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范温《潜溪诗眼》当时庭坚仅十七岁,而他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辈心服口服, 结束一场争论。从此,孙觉非常赞美这位聪颖少年,后来就把自已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佑八年,黄庭坚首次参加省试,当时传说他中了解元,住在一起的考生设宴庆贺。 正在饮酒间,忽然有一仆人闯了进来告诉大家:这里有三个人考中了,而他不在其内。席 上落第者纷纷散去,而庭坚仍若无其事,自饮其酒,饮罢,又与大家一同看榜,毫无沮丧 的神色。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省试。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李洵 看到他试卷中的“渭水空藏月,传岩深锁烟”,不禁拍案叫好。说黄庭坚“不特此诗文理 冠场,他日有诗名满天下。”就此中了第一名。第二年春天,再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 加礼部考试,中了三甲进士,登上仕途。初任余干县主簿,后调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叶县县尉,途中写了一首《冲雪宿新寨不乐》诗:县北县南河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山衔斗柄 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小吏有时须束带,故入频问不休官,江南长尽梢云所,归及春 风斩竿竿。”抒发开始走向仕途,对小吏生涯郁郁不乐的心情。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 四京学官,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国子监教授。当时留守北京的大老 文彦博很器重他的才学,在他任满之后,又留他再任,一直在北京度过了七年。七年中, 他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技巧上有较大的提高。元丰元年1078年庭坚作了二首古风, 投书给当时任徐州的太守苏轼,以表示仰慕之意。苏轼读其诗,认为“超绝尘,独立万物

历代书法名家及作品

先秦: 史籀:石鼓文 秦: 李斯: 汉: 隶书: 《五风二年》刻石, 《菜子侯》刻石 《曹全碑》, 《张景碑》 《衡方碑》, 《封龙山颂》 《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 《史晨碑》,亦名《史晨奏铭》,也叫《史晨前后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有石卒史碑》,亦称《孔酥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石门颂》 《西狭颂》,亦名《武都太守李碑》或《惠安西表》,全名为《武都太守李西狭颂》《孔宙碑》 《华山碑》、 楷书: 《熹平石经》 《张迁碑》 史游: 章草:《急就章》 杜度: 章草 崔瑷: 章草 张芝: 章草, 刘德升:行书 蔡邕:

蔡文姬: 三国: 钟繇: 楷书:《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 胡昭: 皇象: 章草:《急就章》 晋: 王羲之: 行书: 《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圣教序》、《丧乱帖》、《孔伺中帖》、 《妹至帖》 楷书: 《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 草书: 《十七帖》、 王献之: 行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 小楷: 《洛神赋十三行》,世称《玉版十三行》 王珣:《伯远帖》 索靖: 章草:《月仪帖》、《出师颂》 卫瓘: 卫铄: 陆机: 章草:《平复帖》 卫铄:卫夫人 小楷:《古名姬帖》 南北朝: 魏碑:《龙门二十品》、 《嵩高灵庙碑》、 《张玄墓志铭》,全称《魏故南阳太守张玄墓志》,因张玄字黑女,故称《张黑女墓志》。 《郑文公碑》、

《张猛龙碑》、 《崔敬墓志铭》、 《始平公造像记》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隋: 楷书:《龙藏寺碑》、《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智永: 唐: 欧阳询: 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 《皇甫诞碑》、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 行书: 虞世南: 楷书:《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 小楷:《破邪论序》 褚遂良: 楷书: 《雁塔圣教序》、 《孟法师碑》、 《伊阙佛龛碑》、 《倪宽赞》、 《阴符经》、 《房玄龄碑》 薛稷: 楷书: 《信行禅师碑》 欧阳通: 楷书:《万岁通天帖》 赵模: 冯承素: 敬客: 钟绍京: 小楷:《灵飞经》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书法代表作 黄庭坚的书法成就很高, 所写书法都是精品, 那么他的名作朋友们有看过多 少呢? 黄庭坚《致明致步少府同年尺牍》,亦称《尺牍》、《明叔少府》,行书, 纸本,信札一通。纵 28.8 厘米,横 17.5 厘米。 释文:庭坚顿首。承见谕。早当过此。延伫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胜 否。大轴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来索。匠石斫鼻。则坐困矣。庭坚 顿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黄庭坚《山预帖》,行书,纸本,31.2×26.8cm,凡 6 行,84 字。书 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 年)四、五月间。钤有明内府稽察司半印、“张应申 印”、“清鉴堂图书印”、“笪重光印”等印记。 《石渠宝笈初编》、《故宫书画录》等著录。《清鉴堂帖》、《御刻三希堂石渠 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书》等收录。现藏台北故宫博 物院。 黄庭坚《君宜帖》,纸本,行书,纵 26.9 厘米,横 37.7 厘米。 此帖是黄山谷写给友人德舆的便札, 告知其病酒之事。 该帖因系酒后“ 大醉”,一宿“未醒”之时所书,所以笔画与平时有别,颇显 颤抖衰颓,间有残破处,显得精神稍逊,但字间紧凑,行间宽松,欹侧之势,依 然是黄书本色。 鉴藏印记:“洞印”(朱文半印)、“吴廷”(朱文)、 “项子长父鉴定”(朱文)、“吴惇宽粟仲审定考藏”(朱 文)、 “王延世印”(半朱半白文)、 “安仪周家珍藏”(朱 文 ) 、 “ 心赏 ”( 朱文葫芦印 ) 、 “ 石墨书楼 ”( 朱文 ) 、 “江德量鉴藏印”(朱文)等。 历代著录:《墨缘汇观》、《壮陶阁书画录》。

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黄庭坚论书法》中考语文阅读答案试题解析理解

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黄庭坚论书法》中考语文阅读答案试 题解析理解 黄庭坚论书法 幼安①弟喜作草②,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③,来求法于老夫④。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蚋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幼安然吾言乎? (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 [注释] 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 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 ⑧木人:木偶人。 [文言知识] 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 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②幼安然吾言乎? 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____ _ 译文 20、《黄庭坚论书法》 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答案 20、黄庭坚论书法 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 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认为我的话对吗? 3.字写得好。

黄庭坚书法

黄庭坚书法 黃庭坚书法 左血旌上* 翘 电章斗补 "X 4^K 1 ^4 - R 4^-f l T- 4 F 0A ?缶 01鼻辩 H * ?柴M C n B 彳 $ 2 - < 人U 1 、\孜^ 仪^江

务 ^ 0 富、俗就< 砂洛 洛 褐 .V I 4X ^ 莎 克丝 点 、4紀皖址门也 務%

机 汽 二n ^(fe $t£i 4l 1l ?r 」「 4l r ?whK!< te ? —*5??“ 4? 4 ? t ?L b T a.4 .F r — ?? f ?f ; ■■f , 二; d 42 二 ::*:州 上 ? ■■K t l < ■:>.*:? 匚 n ;+?v e <; 4 K I % 七 T ??r ;I

黄庭坚(1045,1103),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乂称黃豫章,洪州 分 宇(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 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 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 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 旋迁戎州(今四川宜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 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 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 冷广西宜山)贬所。 < 虹*勺 牛 哎亠1?# ??毛十 血,上虎山4" H 丄冷屛<代 鼻玉£ < 味屮疼认X -F 蔓 朋一哮 7Ar 4>fc 必皿身別滋普 " x lb 尢" 她 *认/?" r ?-> **$ *. a d b . 珂'*? A b A M £< ?<匸么 炸入.于李 主 巧为 t ^L .f K k lu .|<4 扌眾比佻 4-.?i ?l 利* fc a J N 艺侯? ?話 汗荷险“点呎小JL A 匕A 么心& 4 川 3 尢l x fb f 讯条庁比 W .U .9* T 讨 池岐 / 刑 3 鸭l: ,e. “ 匚“川“ * 京F i * ??!k 耀■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黄庭坚行书书法欣赏 前一阶段即他自称的元祐间书。 是继承各家,融化为己。 后一阶段,则极力创新。 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很严格,常否定元祐间即四十九岁前所写的作品。 说:“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 甚至在被贬戎州时说:“见旧书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 但我们从现今存世的黄书来看,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岁时写的正书《伯夷叔齐庙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树立独特的风格。 然他参用薛稷学褚的方法,步步顿挫,力避学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后来作品中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的基础。 至于他的大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岁时所书《游青原山诗石刻》,纵横开阖,浩逸雄伟,深得《瘗鹤铭》神髓.并融会成自己的面目。 胜过古人羊欣学王羲之、薛稷学褚遂良的步趋惟肖。 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岁时,所书的《王长者墓志稿》,行楷妙得《兰亭》笔意。 但他用中锋直落的方法,纠正了苏轼“腕着而笔卧的缺点。 《药方》则笔笔欲飞,后二行随意草草,置诸颜真卿《祭侄文》、《争坐位帖》两稿中,几莫辨出于两手。

由此足见他学古人功力的深邃。 但他在认真创作时,即立意创新,不屑蹈前人的陈迹。 馀如《华严疏》、《发愿文》等,尚未力趋险绝,可断定为元祐中书,采用颜真卿大字笔意,而把颜体缩短的笔画展之使长,成自己的面目。 事实上黄庭坚书,在元祐间早已成家。 但他志高气昂,没有丝毫自满。 反而贬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绩。 他在书法艺术中,汲取了古今人之优点,融为己有后,还进一步不断改造,力创新奇,成为他晚年前无古人的独特风格。 在《山谷文集》中。 有这样一段记载:晁美叔尝背议予书唯有韵耳,至于右军波戈点画,一笔无也。 有附予者传若言于陈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则与右军合者,优孟抵掌谈说,乃是孙叔敖耶?往尝有丘敬和者,摹仿右军书,笔意润泽,便为绳墨所缚,不得左右。 予尝赠以诗,中有“字身藏颖秀劲清,向谁学之果《兰亭》。 大字无过《瘗鹤铭》晚有石崖《颂中兴》。 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不知美叔尝闻此论乎?从这里可以看出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学古而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历代书法名家作品鉴赏 法鉴赏_书画 三国钟繇 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人。明帝时受太傅衔,故世称"钟太傅"。其书学曹喜,蔡邕,刘德升等人。能书隶、草、真、行诸体,尤以真书绝世。唐张怀瑾《书断》称他:"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泰汉以来,一人而已。"存世墨迹,最著名的有以王羲之临本翻刻的《宣示表》、《荐季直表》等。《荐季直表》"纸墨奇古,《三希堂法贴》以此冠首。笔法深沉。" 西晋索靖月仪贴 索靖,(239-303)字幼安,敦煌人。草圣张芝之姊孙。他博通经史,有逸群之量。《月仪贴》是他的代表作。字数逾干,其书法法度森严,锋芒尖锐,骨力非凡。张怀瑾《书断》将索靖书法列入神品。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在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此为卷第十四。此经卷书法尚存隶意,茂密淳朴,实在两晋风范。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东晋王羲之集王圣教序碑 受禅表碑 三国魏黄初(202年)刻。在河南许昌县,额篆书题"受禅表"。字方正,渐开唐隶之门。 天发神谶碑

三国吴天玺元年(276年)七月立。原碑为幢形。刻于江宁(今南京)天禧寺。此碑文字似篆似隶,厚重雄浑,奇异雄伟,在书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特例。张叔韦说此碑:"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西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西晋陆机平复贴 释文:彦先赢疗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口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口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恩识口量之迈前执所恒有宜口称之夏口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亭上海市松江人。陆机"少有异才,文章冠世。"善行草书。《平复贴》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是传世文人中最早的一件。书体为章草。此帖使用秃笔,质朴志健,自然畅达,对书法考古和研究有重要价值。 王兴之夫妇墓志 《王兴之夫妇墓志》为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分别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迹相同,出土于南京燕子矶人台山其墓志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与北朝碑刻有相近之处。 东晋王羲之孔侍中帖 东晋王王旬伯远帖 王王旬,(350-401),字元琳,小名法护。祖籍琅琊临沂。官至尚书令。是王献之族兄弟,王导是其祖父,父王洽,弟王珉,均有书名。《伯远帖》,清代收入清宫,乾隆将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王献之《中秋帖》视为三件"希世之宝",使此帖成为著名的"三希"之一。此帖结字严谨,有文人风韵文采。董其昌评:"王王旬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爨宝子碑局部 中岳嵩高灵庙碑

黄庭坚《山谷论书》

黄庭坚《山谷论书》 黄庭坚《山谷论书》 黄庭坚的书论和书法实践互生互发、相得益彰。《山谷论书》论“书”中美学。 1、《东方曼倩画赞》,笔圆净而劲,肥瘦得中,但字身差长,盖崔子玉字形如此,前辈或随时用一人笔法耳。 2、《黄庭经》王氏父子书,皆不可复见,小字残缺者,云是永禅师书,既刓缺,亦难辨真赝。字差大者,是吴通微书,字形差长,而瘦劲笔圆,胜徐浩书也。 3、《佛遗教经》一卷,不知何世何人书,或曰右军義之书。黄庭坚曰:“吾常评此书,在楷法中小不及《乐毅论》尔,清劲方重盖度越萧子云数等。顷见京口断崖中《瘗鹤铭》大字,右军书,其胜处不可名貌。以此观之,非良右军笔画也。若《瘗鹤铭》断为右军书,端使人不疑。在四五间。 4、章草《千字文》集书家定为汉章帝书,缪矣。章

草言可以通章奏耳,乃周兴嗣取右军帖中所有字,作韵语。章帝时那得有之?疑只是萧子云之最得意者。 5、欧率更书《化度寺碑》,所谓直木由铁法也,如介胄有不可犯之色,然未能端冕而有德成也。 6、周、秦古器铬,皆科斗文字,其文章尔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剥华伪,自见至情。虽戏弄翰墨,不为无补。 7、顷年观《庙堂碑》摹本,窃怪虞永兴名浮于实,及见旧刻,乃知永兴得智永笔法为多。又知蔡君谟真、行简札,能入永兴之室也。 8、张长史书《智雍厅壁记》,楷法妙天下,故作草草如。寺僧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得也。9、《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 10、柳公权《谢紫丝趿鞋帖》,笔势往来如用铁丝纠缠,诚得古人用笔意。 11、《道林岳麓寺诗》,字势豪逸,真复奇崛,所恨功巧太深耳。少令巧拙相半,使子敬复生。 12、智果善学书,合处不减古人,然时有僧气可恨。羊欣书,举止羞涩。萧衍老翁亦善评书也。 13、宋儋笔墨精劲,但文词芜秽,不足发其书。自瞻尝云其

黄庭坚作品简介

黄庭坚出于苏轼门下,与张来、秦观、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后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最重要的成就是诗。诗论标榜杜甫,但是强调读书查据,以故为新,“无一字无来处”和“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论。他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他又能词,兼擅行、草书。 书法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影响,尤得力于《痊鹳铭》,笔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倔,字体开张,笔法瘦劲,自成风格,为“宋四家”之一。《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著名的书迹有《松风阁诗》、《黄州寒食诗跋》、《花气熏人帖》、《虹县诗》等。 1惟清道人帖 黄庭坚《惟清道人帖》,行书,纸本。纵29.4厘米,横32厘米,尺牍十一行。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作于绍圣元年1094年,钤有“缉熙殿宝”、《项元汴印》、《仪周珍藏》等藏印。此帖曾经明内府及项元汴、安岐等收藏。书风端稳紧结,俊健古雅,有晋唐人法度和韵致。与黄庭坚行楷书特具的跌宕开阖、斜欹外拓的风格相比有所不同。乾隆评此帖云:“凌冬老干,偃蹇岩壑。” 释文:惟清道人本贵部人,其操行智识,今江西丛林中,未见其匹亚。昨以天觉坚欲以观音召之,难为不知者道,因劝渠自往见天觉,果已得免。天觉留渠府中过夏。想秋初即归过邑,可邀与款曲,其人甚可爱敬也。或闻清欲于旧山高居筑庵独往,不知果然否?得渠书颇说后来草堂不淹留下也。庭坚叩头。 2送四十九姪诗帖 黄庭坚《送四十九姪诗帖》纸本,行楷书,纵35.2厘米,横130.3厘米,凡13行,每行4字,其中3行为两字,共46字。故宫博物院藏。铃有“白石山房”、“蔡子木歌颂斋”、“宋荤审定”、“宣统御览之宝”等。此帖见于《石渠宝笈初编》着录,是宋元时代受人珍视的上品。清代,入《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 释文:诗送四十九侄。又妷财相见,何堪举别觞。共期同奋发,更勉致轩昂。接物宜从厚,修身贵有常。翁翁尤念汝,早去到亲旁。 3花气熏人帖 释文:花气薰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草书,纸本,纵30.7公分,横43.2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帖上有南宋“缉熙殿宝”的印,入过南宋内府。也有清代著名的大收藏家安仪周的收藏印安歧。这件书迹无款印,原是附在元佑二年(1087),寄扬州友人王巩二诗之后,今已单独成一帖。

书法名人简介

东汉至南北朝 1、钟繇 钟繇(151-230),河南长葛西人。魏朝官至太傅。工书,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其精于隶楷。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乎自然。笔势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历代书家亦评为“高古纯朴,超妙入神。”他的字,形成由隶入楷的新面貌,为晋王羲之真书的先驱,故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可惜真迹不传;宋以来的《宣师表》、《力命表》、《荐季直表》及《墓田丙舍帖》等法帖,都是后人的临摹本。钟繇学书十分勤奋,幼年曾向蔡邕、刘德升等求教,在外寻师访友,十六年从未返家一次。其刻苦与专一的精神为后人景仰。 2、张芝 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勤学好古,淡于仕进。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好书法,最擅章草。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尊为“草圣”。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之地位,谓为“草圣”。《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龙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羊欣云:“张芝、皇象、钟繇、索靖,时号书圣,然张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斯为当矣”。 3、智永 智永僧,名法极,人称“永禅师”。俗姓王。居山阴永欣寺。其书继承祖法,勤精于艺。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为妙品,云:“微尚有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内,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4、欧阳询 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5、王羲之 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书圣"之称。亦长于诗文,但文才多为书法之名所掩,不为世人所重。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他的作品美妙绝伦,无雷同乏味之嫌。中国书艺在他笔下成就最高个人顶峰,其后各代大家只是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完善:或意或法、或韵或势,局部过之者不乏其人,整体而论,无出其右。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晋穆帝永和九年(353 )三月三日,他和谢安、孙绰等 41 人云集于会稽山阴的兰亭。这是东晋士族贵族风流雅士的一次盛会,会后共计赋诗 37 首,辑为《兰亭集诗》。文中记叙了当时燕集的盛况,感叹人事聚散无常、人生短暂不永。其中写兰亭山水映带之美景、写与会者悠然自得、幽雅大方之神韵的一段,下笔清新疏朗,情韵绵邈,最为后人所称颂。此外,又有《与会稽王笺》、《又遗殷浩书》等,表现了王羲之对国事的关注。明代张溥辑有《王右军集》 2 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代表作品: 神龙兰亭、丧乱贴、姨母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快雪时晴帖、孔侍中帖、大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

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调侃:蛇与蛤蟆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书法是在实用汉字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虽曰书画同源,但不同之处在于:从源头上讲,绘画是以现实中存在的原型为依据具象地表现出来的;汉字或书法则不一定,如果说有些字也是像绘画一样依据实物表现的,那也只是抽象的表现,而已经远非实物本来的样子了。尤其当书法艺术发展到用纯抽象的线条作为艺术表现手段时,人们对书法的描述,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比喻,而且即使是比喻,也仍有一些让人不知所云,这正如古人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比起绘画来,古人更多地使用比喻来描述书法,纵观历代论书之句,比喻可谓比比皆是。当然其中有些比喻过分玄奥,竟然连北宋的职业书法家米芾也感觉一头雾水,难怪他在《海岳名言》中发牢骚说:“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辞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辞。” 古人的书法比喻中,有褒扬的,有贬斥的。其中,贬低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一本正经的,这是真正地贬低;也有调侃式的,亦真亦幻,其中的真意就要我们自己来取舍了。此类书法比喻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北宋年间发生在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一则玩笑。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三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大致意思是说,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说:“苏老师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对大笑,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不可否认,苏东坡和黄庭坚,既是北宋的书法大家,也是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重量级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书法都达到了开宗立派的高度。但开宗立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要具备有别于前人的面貌与风格,即自己独到的特点,这是开宗立派的一个标志性条件;另一方面,在具备了自身特点也就意味着突出自己特色的同时,很有可能又暴露出新的毛病。苏、黄二人均是如此。苏东坡书法的最大特点是肥扁朴拙,明代人项穆夸大苏字的丑,说其书法“似肥艳美婢,抬作夫人,举止邪陋而大足,当令掩口”。黄庭坚书法与苏轼截然不同,而是笔画瘦长且多波折。所以用“石压蛤蟆”和“树梢挂蛇”来比喻苏黄二人的书法,着实是再生动形象不过了。

登快阁 黄庭坚赏析题

登快阁 黄庭坚赏析题 《登快阁》是北宋文学 家黄庭坚写的七律。此诗作于作者在太和令任上。整理了黄庭坚《登快阁》 赏析题答案,快来看看吧! 登快阁 北宋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登快阁》赏析答案 (1)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 分) (2)试比较本诗的颔联和杜甫 《登高》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的意境 的异同。(5 分) (3)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4 分) 参考答案 (1)(2 分)用典 借代 (2)(5 分)同: :都表现了景物的辽远和阔大的意境(2 分);异: 杜诗沉郁顿挫、 慷慨悲壮,传达出对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1 分),黄诗洒脱明快、奔放自 然,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豁达的情怀(2 分)。 (3)(4 分)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对世 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慨;④对远离世俗(辞官还乡)、回归自 然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黄庭坚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 字鲁直, 自号山谷道人, 晚号涪翁, 又称豫章黄先生, 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 诗 派 开 山 之 祖 , 而 且, 他 跟 杜 甫 、 陈 师 道和 陈 与 义 素 有 “ 一 祖 三 宗 ”(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 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

历代书画名人简介

历代书法名家简介 一、历代书法名家一览表 时代代表性书法名家书体 秦朝李斯篆书 汉朝史游草书 崔瑗草书 张芝草书 蔡琰隶书 三国钟繇楷书 皇象篆、隶、草西晋陆机行草 索靖章草 东晋王羲之行书 王献之行草 卫夫人隶书 南北朝羊欣隶书 萧思话行书 隋唐丁道护真书 智永草书 唐朝欧阳询欧体、楷书 褚遂良隶书 虞世南行书、草书 张旭草书 颜真卿颜体、行书 怀素草书 柳公权柳书、楷书五代杨凝式行书、楷书宋朝苏轼行书、楷书 黄庭坚篆、隶、楷 蔡襄楷书、行书金代王庭筠行书 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体 鲜于枢行草 明朝董其昌颜体、赵体 文征明行书、楷书 徐渭草书 王铎行草书 包世臣草书 清朝吴昌硕楷书

张裕钊行草 赵之谦颜体 近代齐白石白石书体 毛泽东狂草 当代沈鹏隶书、楷书 欧阳中石行书 二、书法名家简介 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世称欧阳率更。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中、下) 黄庭坚书法作品鉴赏(上卷) 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豫章、黔安居士,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学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推崇杜诗韩文,善于借鉴翻新,诗风瘦硬,气象森严,自成一家,开创江西诗派,为江西诗派之鼻祖。黄庭坚出身于一个家学渊博的世家,父亲为著名诗人,与当时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都有交往。自小聪慧过人,一生命运多桀,仕途坎坷,与苏东坡极为相似,热衷佛老,也不逊于苏。举治平三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著作郎、秘书丞、涪州别驾、吏部员外郎等,曾被以修实录不实之罪名而遭贬谪。他长于诗词,工于书法。其诗,奇倔劲峭,力矫轻俗之习,为江西诗派所宗;其词,豪放秀逸,与秦观齐名。其诗文、禅学出众,与苏轼并行,故又有[苏黄] 之称。其书法,真、行、草俱佳。宋徵宗评云:“黄书如抱道足学之士,坐高车驷马之上,横钳高下,无不如意”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他自己说: “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晚得苏才翁(舜钦)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 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明代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

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 ,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结体从柳公权的楷书得到启发,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明王世贞谓其“大书酷仿《鹤铭》,狂草极拟怀 素” ,“老骨颠态、种槎出”。 宋黄庭坚《报云夫帖》行书V《云夫帖》亦称《致云夫七弟尺牍》、《报云夫》、《竭力田园帖》纸本32.6X 65.4cm, 凡18 行,242 字。无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应是晚年所书,大约书于1100~1105 年间。钤有“项叔子” 、“安岐之印”等印记。《大观录》、《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著录。《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谷园摹古法帖》、《宋黄文节公法 书》、《宋四家墨宝》等收录。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释文:雲夫七弟,得書知侍奉廿五叔母縣君萬福,開慰無量。諸兄弟中,有肯爲衆竭力治田園者乎?鰥居亦何能久堪,復議昏對否?寄示兄弟名字曲折,合族圖幾爲完書矣。但欲爲其中有才行者立小傳,尚未就耳。龐老《傷寒論》無日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