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末期张宏三十六幅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张宏三十六幅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张宏三十六幅绘画赏析

明代末期张宏三十六幅绘画赏析

明代中叶以前,基本上没有专门的人物画家,戴进、吴伟、唐寅、仇英等都兼善人物。明代后期,人物画的成就要高一些,也出现了较重要的人物画家。最著名的有八大山人、曾鲸、陈洪绶、丁云鹏、董其昌、徐渭、张宏、崔子忠等。这里我们介绍张宏绘画作品。

张宏(公元1577年-1652)字君度,号鹤涧,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的山水画以石面皴染结合为特色,乃明末吴门画坛之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明画录》记载)。他主要宗法沈周、文徵明,并上追元四家和米芾、董源、巨然,又兼学北宋李、郭和南宋李、夏融合而成自身风格。张宏平生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注重外师造化,汲取绘画养分,藉以开拓创作视野和体悟艺术真谛。所作人物画,线条疏朗,形神俱佳,散聚得宜,皆具天然逸趣。

传世作品有:《栖霞山图》《句曲松风图》《浮岚暖翠图》《止园图》《青绿山水图》《西山爽气图》《华子冈图》《兰亭雅集图》《琳宫晴雪图》《越中十景册》《蜀葵图》《击缶图》《秋塘戏鹅图》《金山胜概图》《越中十景册2》《村径柴门图》《牧牛图卷》《史记君臣故事图》《山居雪景图》《袖里奇峰》

《仿古山水册》《仿李唐幽溪书屋图》《古木寒鸦图》《灵岩积雪》《山水四屏》《吴中胜览》《幽山访友》《布袋罗汉图》《函关紫气图卷》《延陵挂剑图》《浮岚暖翠图》《山塘短棹图》《阊门舟阻图》《松下闲话图长卷》《山水图》《杂技游戏图》等。在文献记载中,张宏一六五二年画过一幅《蜀葵图》,这是他留给人们的最后资讯。

明代末期张宏《栖霞山图》赏析

《栖霞山图》,明代1634年,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341.9厘米,横101.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栖霞山图》描绘的是南京近郊的风景名胜“栖霞山”,本画真实地描绘出了明朝时期栖霞山的风貌。整幅画面气势恢宏,以千佛岩为主体,纵深地铺洒出一片葱郁的森林,使人看后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片清凉世界之中。位于南京城东北22公里的栖霞山以禅寺和石刻千佛岩闻名于世,栖霞山没有钟山高峻,但清幽怡静,风景迷人,名胜古迹,遍布诸峰,被誉为“金陵第一名秀山”。尤其是深秋的栖霞,枫林如火,漫山红遍,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说。

张宏的《栖霞山图》画面以浓密如屏的树丛遮掩了其下山腰的轮廓,在这里,观画者必须先穿过树丛方能找到通往寺庙之路。张宏所要呈现的并非等览庙宇的经验,而是从雨中远眺的感受。他在题款中写道:“甲戌初冬,明止挈游栖霞,冒雨登眺,情况颇饶,归而图此。”由画幅下半部的细节,我们更可见出张宏的手法。张宏只画了庙门,这扇门也只画了局部,并且明显地按照远近比例法缩小。对岩壁间石刻壁龛的描写生动简洁,与石壁和树荫融合为一个视觉整体。

明代末期张宏《句曲松风图》赏析

《句曲松风图》,明代,张宏,纸本设色,立轴,纵148.9厘米,横46.6厘米,波士顿美术馆藏

《句曲松风图》是一幅笔墨秀润的中国山水画精品,在空间的整体感方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其空间的安排层次分明,山川高旷。随着画面逐渐向上发展,空间也循序渐行渐深,由近而远。明显可见的是,树林一丛接着一丛,越走越高,空间感极强。另外,画家将山谷的纵深分成几段间隔,段与段之间,也是越来越高。构图的高潮仍是一座“主峰”作为聚集点,主宰了上半段的画面空间,画幅的形状则依旧窄而长。张宏采取了较为直接的方式,将自己观察自然的心得,融入作画的过程之中,但这并非只是“应物象形”而已,而是创造一套刻画自然形象的新法则。

《句曲松风图》由色彩的晕染,巧妙地捕捉了天朗气清下,山丘青赭相间的柔软色感;画中并未使用任何更为强烈的颜色,确保了此一色彩效果不至于被画面上其他醒目的造型元素所抵消掉。此图视角是由上而下俯视观景,而景中每一段落的空间安排大抵颇为连贯一致。由上望下,我们看见位于右下方的道观;同样的视度看下去,道观之后,跨过溪流,远处则有一座围绕在松林之间的院落人家,只不过,看起来没有道观的角度那么陡斜;再往后看去,则是一道在山谷间蜿蜒的溪流,暗示了更为平坦的视线。

从题跋可以得知,《句曲松风图》是张宏客居于端家时

所作。从于家可以眺望句曲山,每天他坐在书桌前凝视窗外句曲山的景色,想起了于端告诉他,5世纪末,笃信道教的陶弘景曾经隐居于此。张宏便作了这张画来回报于端的殷勤款待。而“松风”实为古琴曲名,即《风入松曲》,张宏以“句曲松风”为题,为其所画之景多了一层声乐的维度。

明代末期张宏《浮岚暖翠图》赏析

《浮岚暖翠图》设色图,纵131cm,横53.5cm是明代

画家张宏创作的具象山水代表作,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出了江南山水的秀丽景色,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此图乃张宏具象山水之代表作,题为:临仿子久浮岚暖翠图,但表现的是张宏描绘实景山水的风范。在设色上更有独到之处。如山脚下的两重树林,其树叶以各种色彩相间点缀排列,树林经过墨、赭、花青、红诸色装饰,达到了“暖翠”的题旨要求,体现了作者的巧思。

《浮岚暖翠图》画中的世外桃源里,屋舍隐现,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幽静的隐居生活。这样的布局,拉近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呈现出了带有真实感的人间仙境。张宏以高于水平线的视角取景,沿着这一视角能够到达景中的任何一处细节。这是一幅空间感很强的山水画,一层层的山峰与沟壑尽收眼底。画面的右上方显露出远处隐现的山峦,一望无边。山间的雾气由远及近弥散开来,为山景增添了神秘之感。中段有一个巨型平台,平台上有草堂数间,似有高士隐居。高处的溪流冲进平台的凹陷处,形成了一个水洼。在水洼上有巨木支撑的水榭楼阁,为幽静的山林增添了几分生趣。峰峦沟壑之间环绕着千姿百态的林木,画面的底层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并伴随着一片开阔的水域。这片水域是由山上涌下的溪流汇成的。树林边有一处农家小院,屋舍简朴而整洁,里院外院以砖墙相隔,院中干净整洁。不远处,一座拱桥横涧而过,桥上立有凉亭一座,造型别致大方。这一处山脚农

庄,瞬间将我们从山间的世外桃源带回了尘世。顺着河流走出来,就可到达村落乃至城镇。这片庄园起到了一个连接作用,把世外桃源与烟火人间连接在了一起,使世外桃源不再孤寂,同时也为尘世之景打开了一扇空灵的仙境之门。人与屋舍为山水增添了生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明代末期张宏《止园图册》赏析

《止园图册》,明代1627年,张宏,纸本设色,图册,共20开,每开纵32厘米,横34.5厘米,柏林东方美术馆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景元斋藏

《止园图册》作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描绘了明朝

苏州止园的盛景,共20页,其中第一张册页以鸟瞰图的方式,描写了止园全景,其余十九张描绘了止园中的各个景点,笔墨流畅,气韵生动。这幅著名的《止园图》是明朝时期止园的唯一图像记载,同时也是中国历代园林绘画中的精品。

历代画家长久以来,便经常以俯瞰的视点来描写含庭园在内的各式景色,但张宏的这幅《止园》册的视觉角度却更为特别,完全跳脱出了传统的构图方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表现苏州园林。册页中的景物与观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更为遥远--而且是前所未见得遥远;画面由下半部的角落沿对角线向上延伸,并以最靠近观者的左下方三角形地带,来稳住构图,观画者得以上下或进出城墙、角楼、桥梁和船只各处。张宏运用了极具创意的斜景与截景构图,营造出俯视花园庭院时,得以窥视受遮蔽空间之内部的视效。

《止园图》册自1627年后便鲜见记载,直到近代,才重新现世。第一次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册页的收藏者保留下自己最喜欢的八幅,将其余十二幅卖给马萨诸塞州剑桥的收藏家理查德·霍巴特先生。这也是这套册页在近代第一次被拆散。原始收藏者手中的八幅,在1954年的一次中国山水画展上展出过,继而被瑞士的凡诺蒂博士买走;霍巴特的十二幅则在他死后传给了女儿梅布尔·布兰登小姐。后来,那位原始收藏者又从布兰登小姐手中购回十二幅中的八幅,布兰登小姐也留下了她最喜欢的四幅。景元斋收藏的六

幅便是此后我从该位原初收藏者手中购得的,他手中其余两幅则归洛杉矶艺术博物馆所有。凡诺蒂手中的八幅,在20世纪80年代被柏林东方美术馆收藏。最近,藉由组织这次展览的机会,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又购到了布兰登小姐手中的四幅。所以到目前为止,这套《止园图》册分属于三处机构:柏林东方美术馆八幅,洛杉矶艺术博物馆六幅,景元斋六幅。

明代末期张宏《青绿山水图》赏析

《青绿山水图》是明代画家张宏所绘的一幅山水佳作,是古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作品,绢本,设色,纵;130.3厘米,横:63.1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画中近景高松掩映,板桥横涧,水雾迷濛的山谷间有一士人在观瀑,正可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趣。中远景奇峰壁立。工笔重彩法,用色厚而不腻,妍而不俗。山、树的造型讲究,体现了作者的写景功力。

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此画构图深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画中峰恋挺秀,烟雾弥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岩头水边,古树丛生。一隐士临溪席地而坐,仰视对山飞泉,一仆捧物而来。人物勾勒简明,形神兼备,用笔简中见工,色彩清丽,乃文人山水画之极品也。

明代末期张宏《西山爽气图》赏析

《西山爽气图》,明代,张宏,纸本设色,手卷,纵31.6厘米,横381.7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西山爽气图》是张宏晚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绘成的国画山水长卷,描绘的是苏州西山的夏景,被教委编入高二地理限选新教材,当做古代文人画的范例。从题跋上得知,

张宏这幅作品是在炎热的夏天画的,“因思古人有以苦吟作楷却暑……是即摄心调气法也”。而他则想通过全神贯注地绘画,在画面上不厌其烦地表现种种细节的快乐,来忘却“五浊之体,不胜烦恼”。所以他画的十分投入,“觉白云穿树翠峰漾波,颖下凉气飒飒袭人”。可阅读细看的种种细节,加上风趣幽默的题跋,让看画的人来分享他的快乐。

图中林峦村居,溪水板桥,丘壑幽深,其中有老者曳杖于桥,静赏美景。视野开阔幽远,茅屋草舍信手而成,结构准确,细致中透着洒脱。纵观全图意境爽朗,气韵清疏,笔墨秀润,峰峦情深,得山神之气。整个画面构图丰满,构思巧妙,笔墨相兼,情境相合。丘壑幽深中尽显恢宏之气势,但又充满了许多细节趣味。画家如实地观察和传达物象,使观者在观赏过程中目光在画面上能够沿着起伏的山峰、丘陵,

一直深入到每一个可以到达的地方。其间树木茂密,山石嶙峋,冈峦出没,丛树掩映中屋舍隐现,一派安逸清爽之气。可以说是明末山水画中的极品。

《西山爽气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该馆藏古代书画颇丰,珍品云集,其中有十幅镇馆之宝,誉为“浙博十图”,其中明代画家张宏的《西山爽气图》卷就位列其中,其地位紧随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可见此画的珍贵程度。张宏的画作大多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之中,多幅精品成为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明代末期张宏《华子冈图卷》赏析

《华子冈图卷》,明代,张宏,纸本设色,手卷,纵29.1厘米,横280.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华子冈图卷》作于天启五年(1625年),取材自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的一段:“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写辋川别业(陕西蓝田县辋口)二十景之一华子冈的夜景。幅中树石皴擦短促,富有韵律感,而意境萧瑟冷寞,正是文中所说“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的情境。

《华子冈图卷》张宏按照王维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依照自己的想象画成此卷,画中将王维的诗意完全地体现了出来,仿佛画家本人亲历了当时之景一般。我们仿佛看到了王维夜登华子冈的情景,同时也听到了冈下村庄中传来了人语声。

《华子冈图卷》重现王维夜登华子冈的情景,让熟悉此文的观者有如参与此行,亲临其境的幻觉。画卷前端有深林古木环拱,露出门阶、高墙与楼阁,其间雾气氤蕴,杂草蔓生,点出“寒山”的景象。渡过长桥,有冈陵高耸,形势峻厚,山路沿著脊稜蜿蜒不绝,一直延伸到悬崖顶端,此处就是文中所说的华子冈了。山头一人背向静坐,两僮仆侍於後,如实的描写“此时独坐,僮仆静默”一句。山脚滨临河水,天空辽阔而幽暗,寒月穿过云层低垂在天际,则是写“辋水沦连,与月上下”之景。

《华子冈图卷》画面下端村舍连楹,依稀可以见到人与

犬的活动,正是“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钟相间”的描写。至于幽静清寂的感觉属于抽象的层次,张宏利用枯树、烟霭,及云层与明月,远山与丘壑的对比,营造出空旷辽阔的空间;树干的轮廓模糊,枯枝细密如草茎,土坡上也覆盖细密的杂草,遮去石块的轮廓。主山也没有清晰的轮廓,皴染并无既有格套,而是顺着山石凹凸横斜的走势,连皴带染的塑造出自然的山体。

明代末期张宏《兰亭雅集图卷》赏析

首都博物馆藏的明张宏《兰亭雅集图卷》有曲水而无流觞,主要场景为于亭中集体观看王羲之作书,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动感并不强烈。

董其昌在张宏《兰亭雅集图卷》尾,就有这样的题跋:“兰亭图有江西益王府刻石,是宋人笔,相传为李龙眠以其

汉字结构趣味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汉字结构趣味练习题与答案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字谜使学生对汉字的构造有进一步的认识。朱淑真所作《断肠谜》的原词是:“下楼来,金簪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里相思一撇消。”(据《全宋词》)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汉字文化的趣味。答案略。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汉字字形和构造的图画特点和艺术魅力。汉字是二维构型,有图画性质,所以美术字体可以与绘画结合,字中有画,画中有字,从而产生形象生动的感染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主标志跑动的“人”的造型同时具有汉字“京”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Beijing 2008”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的竹简文字)风格,将汉简中的笔画和韵味有机地融入到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这种汉字字体不仅与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也更符合市场开发的目的。相比较而言,拉丁字母虽然也可以设计成图画式样,但是至少从艺术字体本身是看不出文字的意义的。 3.2补充练习题目 一、当今世界文字体系可以归为两大板块:源于华夏文化的汉字体系和象征西方文明的字母文字体系。汉字和字母文字都起源于图形符号,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体系。从

图画性上来讲,汉字比字母距离图画更近些,它的“图画基因”还没有完全退化。因此在艺术字的设计上,两种文字就有了不同面貌,反映各自的结构特点。下面是几个艺术字设计案例,请同学们一一鉴赏,谈谈它们的设计思路和特点,从中总结汉字跟字母相比较而言的独特魅力。 ①汉字图案:太阳岛 ②字母图案:拉丁字母表 ③汉字图案:书山有路④字母图案:书(Book)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吴门画派:仇英作品欣赏

吴门画派:仇英作品欣赏 吴门画派:仇英作品欣赏 仇十洲,原漆工,师周臣,苦学成; 桃源图,色绿青,山水秀,人传情。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注:也有人认为是1509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赤壁图》、《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左右(1509),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徒而业画。初为漆工,曾师周臣学画,苦学成功,是人物、山水画的一位能手,文征明赞其为“异才”,连董其昌也称赞他“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仇英年轻

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仇英一生寿命短暂,只活了40多岁。仇英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尤长于临摹。他功力精湛,以临仿唐宋名家稿本为多。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以工笔重彩为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蕴藉,色调淡雅清丽,具有文人画的笔致墨韵。他擅人物画,尤工仕女,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为明代之杰出者。仇英的山水画多学赵伯驹、刘松年,发展宋“院体”的“青绿巧整”,常见的是细润而风骨劲俏的青绿之作,还一种水墨画,从李唐风格变化而来,有时作界画楼阁,尤为细密。常作上林图,人物、鸟兽、山林、台观、旗辇、军容,皆忆写古贤名笔,斟酌而成,可渭绘事之绝境,艺林之胜事。张丑在《清河书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北宋山水画的辉煌与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平。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从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都更加的多样化,出现了一批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他们以古人为师,以自然为师,以吾心为师,创作了具有丰富审美特色,面貌各异的山水画杰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典范,在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块重要的里程碑。 北宋山水画坛在五代的基础上人才辈出,风格技法多彩纷呈,成就突出,这一时期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佳作硕果累累。画坛上山水画最为突出,水墨格法空前发展,出现了讲究笔墨韵味的皴、擦、点、染等技法程式,山水画造景重造化、重理性,审美特色由政教、宗教精神逐渐转向人文精神,这一时期美学著述独到、艺术思潮活跃、绘画作品精湛,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发展源头。下面就两幅名画作说明。 《情恋萧寺图》是流传在国外一幅影响较大的传为李成的作品。此图作为高山峻岭,深沟巨壑,前景突兀巨石,以边平缓,一边峭拔,产生一种体积感和重量感。岩石的轮廓线,用笔坚实有力,所组成的表面结构具有质感。中景山涧瀑布飞流直下前景深潭,与远景处一悬瀑形成互相呼应之势。途中造型曲尽变化的“蟹爪树”,树干枝杈笔法稳健有力,树态展枝摇曳,显得生动活泼。亭台楼阁的飞檐很有特色,是李成山水画的特点。纵观全图,笔法娴熟老健,用墨层次分明,浑

厚苍劲。构图呈自然开合状,节奏明快,气势雄逸,使观者犹如身临其境。 《溪山春晓图》作者惠崇 此图画江南平远山水景色。画面前后始终以重山叠岭为背景在这山溪河流中间,岗峦起伏,平渚相牵,其上林木葱郁,花开烂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画中布局取平远之势,但崇山叠岭,云气蒸腾,亦显境界深幽,而萦绕于山间的河流、湖水与云气融为一片,又使其境空灵渺远。画中笔法温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随形变化,浓淡相宜。其敷色简淡,醒目异常,增强了画面春日融融的明丽气氛。在这些平凡的景物里,画家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欢欣。苏轼咏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在欣赏诸多山水画名作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不少的经典之作都是以寒林、雪景为题材,而这种情景较集中地出现在北宋时期,在其他时期则比较少见。只有北宋时期稳定的文化氛围才能使得一种绘画题材稳定化、持久化。毫无疑问,北宋山水画的艺术水平及成就是中国山水画史上的顶峰。南宋山水的“一角半边”似乎是当时残山剩水的真实写照,作品的完整性无法与之比拟。元代由于汉族文人士大夫没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所以并没有太多展示他们艺术才华的机会,他们的艺术也只是“在野”的。明清时期更是趋向于笔墨技巧自身而渐渐忽略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技法和艺术内涵本末倒置是无法使他们的作品达到最高水平的。只有在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使得文化和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明清绘画的主要流派及代表画家作品风格

1.明前期宫廷山水画(“浙派”) 院体与浙派山水的杰出代表是戴进与吴伟,极大了左右了院内外的职业画家的艺术追求,作为职业画家,他们不仅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区别,而且生平际遇也有所不同。(1)戴进:A.山水画:a.措景丰富,多生活实感,构图剪裁精当而境象恢弘,造型明快而富于质感,笔墨劲健而法度谨严,格调洒脱而清爽隽逸。b.山水实境中安排有情节的人物活动,粗看有气势,可“卧游”,细看又有情味,实质上是以山水为主的山水人物画:《春游晚归图》。B.追随其画风者极多,而以其籍贯,称这一派为“浙派”。(2)吴伟:A.山水画:a.用水更多,气魄更大,布景造型更简括整体,画山石用斧劈皴,横涂直抹,似若随意。 b.画中有较大人物,与山水结合,给人以简劲放纵,水墨淋漓,气势磅礴又不流于粗俗的印象,其实 是以山水为衬景的人物山水画:《柳下读书图》《梅下抚琴图》.B.以其籍贯将这派称之为“江夏派”。 2.明中期文人画与“吴门四家” “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1>吴门派画家大多属于诗书画三绝的文人名士,他们淡于仕进,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2>继承尚意趣,精笔墨,饶“士气”的元人绘画传统,致力于宁静典雅,蕴藉风流的艺术风格,体现自得其乐的精神生活,是他们山水花鸟花的普遍特点。(1)吴门派兴于沈周,成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的最突出的代表:A.他们以山水见长,山水画中以水墨以及水墨淡着色的作品更引人注意,并且有粗细两种面目。B.多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凭借诗书画三位一体抒写情怀。<1>沈周:A.山水画:a.以粗笔为多,早期笔墨严谨细秀,晚年笔丰墨健,浑厚沉郁。b.作品构图平稳,境界宁静优雅,洋溢平和怡悦的气氛.c.尤能在温雅恬静的情调里表达恢弘的胸襟,丰富的想象与蓬勃的生命力,作品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笔墨意韵,代表了明代文人画的美学追求。B.粗笔作品《夜坐图》,细笔作品《庐山高图》:开创以山水画象征人品的表现手法。<2>文徵明:A.山水画:a. 以细笔为主要面目。b.作品情调娴静典雅,布景层叠而上缺少纵深空间表现,追求平面感.c.笔墨干枯中见秀润,设色清丽雅洁,有一股“士气”充溢其间,抒情意味更胜。B.细笔作品《绿荫清话图》《真赏斋图》。C.沈周与文徵明的花鸟画风格也有差异:a.沈周的花鸟画以水墨写意见长:《枯树八哥图》。 b.文徵明多画竹兰,优美秀雅,清润天然:《湘君湘夫人图》。(2)唐寅和仇英代表了融合院体与文人画 风的另外两种类型:A.体现了滥觞于此时的文人画家职业化与职业画家文人化。B.他们与沈,文有四个方面的不同:a.均出身下层社会.b.均以画为业.c.师承相近.d.均擅画人物。<1>唐寅:A.修养广博,才华横溢,题材范围宽广,形成以“院体”工细为主而兼具文人画笔墨的意趣与风格,尤能通过诗书画结合阐发不同寻常的立意。B.仕女画:富有时代特色,创造了细腰纤瘦,眼眉细小,樱桃小口,下巴尖尖的艺术形象。C.山水画:状物真实,抒情自然,作风沉郁潇洒:《落霞孤鹜图》。D.花鸟画:用水墨随意点染,更具秀逸,清新之趣:《古槎鸲鹆图》。<4>仇英:A.文化修养不博,画上只题名款,绘画题材较窄,专画传统题材,尤擅工笔重彩人物与青绿山水,在精丽秀美中闪现妍雅温润,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风格。 B.工笔人物画:《秋源猎骑图》《桃源仙境图》把青绿山水与工笔人物结合。 C.小写意人物画:《松溪高 士图》《蕉下弹琴图》。 3.明后期写意花鸟画(“白阳青藤”“勾花点叶体”) 明代中叶,在画史上并称为“白阳青藤”的陈淳,徐渭把写意花鸟画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1)陈淳:A. 号白阳山人,写意花鸟造型写实精当,严于剪裁.B.意境安适宁静,笔墨自由如意,也时作草书题诗,配合画意.C.画法已呈放逸,表达感情显得逸宕:《秋葵图》《山茶水仙图》。(2)周之冕:A.所画花卉,勾染点簇,设色鲜雅,逼真而富生意.B.画法兼工带写,以勾勒法画花朵,以墨色点染枝叶,被称为勾花点叶体:《芙蓉鸭图》。(3)徐渭:A.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画变革的大家,号青藤,一生坎坷,形成狂傲不羁的个性。B.花鸟画:a.大胆变革,极具创造力,赋予花卉以强烈的主观感情,直抒愤世嫉俗,激荡难平之情,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b.擅以狂草般的笔法纵情挥洒,泼墨淋漓,在“似与不似之间” 的花木形象中着眼生韵的体现.c.把中国写意花鸟画推向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极高境界,把在生宣纸上充分发挥并随意控制笔墨的表现力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成为中国写意花鸟画发展中的里程碑:《杂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1,中国画的分类: 技法不同:工笔画,写意画 题材不同: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特点: 人物画:传神写照 山水画: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鉴赏(一) 在人类早期活动中,文字还远未形成以前,就已有了绘画的萌芽。大约在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彩色陶器上画上各种图案花纹,或一些动物的形象。把过去的历史记载和近年来考古发掘中出上的文物对照来看,我国的绘画艺术在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最突出的例子便是1949年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中 出土的一帼晚周帛画。画着一个侧身而立的细腰长裳的女子,合掌敬礼,左上方为乘龙跨凤升天之像。画家运用细劲有力的线条,生动地描绘了仪态端庄的女子,矫健腾飞的龙凤,表现了作者杰出的艺术才能。但汉以前的绘画,笔墨简略,构图还未臻复杂。

秦汉时代,对画工和画家作了不少记述。汉元帝时的 御用画工毛延寿,就是一个很好的肖像画家,把人物的像貌和年龄特质都能画得很逼真。同时汉代石刻如画像石、画像砖等,存世很多,所以汉代又可以石刻艺术为其特征。另外在辽宁的辽阳、营城子,河北望都等地发现许多汉墓壁画,说明汉朝的壁画也开始盛行。从汉墓壁画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来看,大都以朴实的墨线,勾出形象的轮廓,然后用朱、青、黄等明快的原色加以点染,具有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的特点。 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文史箴图》,是为西晋诗人张华《女史箴》一文作的几段插图,在我国是最早的卷轴绘画,在中国和世界画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魏晋南北时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勃兴期。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西等大画家,蔚然并起,他们继承秦汉艺术的传统,并大大发扬创造,后人对他们的评语是:“张得其肉,陆得 其骨,顾得其神。”说明三人各有其独特的绘画风格。顾画中的线条,具有连绵不断、悠缓自然、非常匀和的特点。历代画家称顾的用笔“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或是“青云浮空,流水行地”。陆是顾的学生,画中的线条有连绵不断之状,而被人称为 “一笔画”。从文献记载获知张僧繇作画时,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有点像后来的速写法,后来人将此种画法与顾、陆连绵不绝的一笔画加以比较,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十三中学张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内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范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另一类是“发愤抒情”。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情随景变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篇。作者在不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情况下,偶然发现

《汉宫春晓图》明代183仇英

《汉宫春晓图》明代183仇英 《汉宫春晓图》绢本重彩,纵,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清代院画家作过多本,无非是借皇家园庭殿宇之盛以骋其华缛藻丽之笔罢了。图中人物发型服装皆为汉代式样,但宫室、家具的形制皆是明朝的。全画构景繁复,用笔清劲而赋色妍雅,林木、奇石与华丽的宫阙穿插掩映,铺陈出宛如仙境般的瑰丽景象。除却美女群像之外,复融入琴棋书画、鉴古、莳花等文人式的休闲活动,诚为仇英历史故事画中的精彩之作。明·仇英《汉宫春晓图》《汉宫春晓图》,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绢本重彩,尺幅很大,×,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仇英(仇,音Qiú),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

存世画迹有《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 ,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大庆市第五十八中学李金燕 课时:1课时(第十六周) 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绘画、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和特点,学生并尝试如何欣赏古代美术作品。 2。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作业要求: 每人根据所学知识,试析一件古代艺术作品(欣赏过的或者从"自学教材"中选择均可)。要求从体裁、内容、表现方法、历史背景以及个人的感受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文字限定500字左右。 课业类别:欣赏课。 教学重点: 1。中国古代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2。中国古代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古代雕塑欣赏;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表扬认真搜集古代美术作品和资料的学生(2分钟) 二、导入新课:可以复习观赏艺术品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进行导

入,针对不少学生面对一件古代美术作品不知如何欣赏,不知好在哪里的情况入手,激起学生兴趣。(1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扳书课题: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二)出示本课学习提要: 1。中国古代绘画分为哪几类?各类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中国古代绘画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 3。欣赏古代绘画的一般方法。 4。中国古代雕塑包括哪几部分? 5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的艺术特点及其作用。 (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 1、请学生读第18页第一自然段"中国。。。三大类",让全班同学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下波纹线。 2、请学生读课本有关自然段"中国。。。根本要求",让学生在"线条、传神"下画波纹线。 3、依次欣赏二幅人物画 《韩熙载夜图》《历代帝王图》 人物、题材、内容、形象特征、造型。 以传神为塑造形象的基本要求,分析人物动态表情及相关关系。 提炼主题思想。 概括地讲,基顺序为:题材内容--形象分析--造型--提炼主题--

电脑绘画作品赏析

电脑绘画作品赏析: 小学电脑绘画,是开展小学生素质教育,拓宽小学生学习领域,增加体验和感受的良好途径,在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1、《功夫》(小学组绘画)中的小男孩,主动将楼层中拣来的垃圾袋放入垃圾箱中,体现出 当代少年儿童主动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背景中的妇女(妈妈)微笑着的身影烘托对孩子 行为的赞许。画面充实饱满,从生活中的小事呈现出环境美丽、精神高尚。正是这类作品的生动体现。(作品主题内容丰富:密切联系生活的作品突出) 2、我们终于不用拿盲杖了(点评)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盲人小朋友,他们看不见路,他们没有能够尽情享受美 好的生活。如果做一条有声音的路,他们戴着“导盲扣”,就可以听见声音,顺着声音往前走,就不担心因为看不见而不能走路了。 以线描的方式造型,以简单的黑色块调整画面的布局,运用了“画图”中的工具将一些复杂的图形复制粘贴,把许多细小的、密密麻麻的地方画得更为细致;新颖的题材——在地面上装饰有声音的石头,表现得更为生动优美。 创作思想(解释作品创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盲人小朋友,他们没有我们这样美好的生活。于是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做一条有声音的路,他们戴着“导盲扣”,就可以听见声音,顺着声音往前走, 就不担心因为看不见而不能走路了。 创作过程(解释运用了哪些技术或技巧完成主题创作,哪些是得意之处,列出所使用的主 要制作工具软件) 此作品运用了“画图”中的工具来完成,将一些复杂的画面复制粘贴,更为简单而不 失画面效果。得意之处把许多细小的、密密麻麻的地方画得很为细致,把重点突出,和新颖的题材——在地面上装饰上有声音的石头。 3、和谐交通我选择: 运用黑白对比色来表现两个不同的情景,增强了对比性。在和谐的交通中每部车上都被绘制 了不同卡通的图案,车辆也露出了笑容,小鸟也在欢声歌唱;而不和谐的交通中,车辆瞪大了眼睛、有的在哭泣,小鸟飞走了,人们皱起了眉头。作品表达的是究竟选择哪一边,人们 一定作出同样的选择! 4、《送戏下乡》(小学组绘画)表现山区人民文化生活匮乏,心连心艺术团为乡亲们奉献一 出出大戏,送去党的温暖,为父老乡亲带来欢乐。运用写实的技法对舞台人物和前景观众刻 画一丝不苟,对山寨环境、房舍、家畜、农具交代具体,人物情绪生动,气氛热烈、色彩鲜 明,烘托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农村、新面貌。 5、游长城 作品描述了一帮小孩子游长城的热闹景象。同上篇作品一样,色彩亮丽,具有较强的民间装饰风格,对气氛的渲染到位。人物运用夸张抽象的手法,生动可爱,空间层次处理较好。 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把亲眼看到的长城,把它的雄伟、壮观的外形,中外游人摩肩接踵、沿城而上,大家兴高采烈地尽情游玩,共同合影留念的场面表现出来;用混合颜色、普通工具和不同样式的线条表现太阳下的火烧 云,人物形象生动,情绪热烈,洋溢着快乐与兴奋的激情。 创作思想(解释作品创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去 北京旅游时,亲眼看到了长城,我被它的雄伟、壮观的外形震撼了,沿城而上,中外游人摩 肩接踵,大家兴高采烈地尽情游玩,共同合影留念, 都洋溢着同样的快乐与兴奋。

点画特点分析及练习

一、教材分析: 《书法》模块教材的编排,是从教学认识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讨论书体发展的源流与赏析开始,进而转入教学书法实践训练活动。书法实践又是从点画特点分析及练习入手的。接着到结字分析及训练,然后转入整体临摹训练,最后才是创作训练。书法是由笔法、结字、章法、墨法四要素构成。而笔法排在第一位。所以,指导学生练习好点画功夫,掌握汉字的点、横、竖、撇、捺、折、钩、挑基本点画的书写技巧,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基础,也是学好笔法和学生能否进入书法之门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对象(学生)分析: 据了解,目前高中学生在写字方面,钢笔字因为有经常练习书写,所以钢笔字普遍还可,当然,写得极好和极差的学生都不多。毛笔字(毛笔书法)方面情况不同,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尚可,多数欠佳,写得好的学生不多,写得极好的学生极少。毛笔字总的来说,学生基础差,起点低,多数学生不知何为笔法、结体,不懂用笔的轻重、快慢。但相当多的学生很想学好毛笔字。所以,如果绘画与书法两个模块任由学生选学的话,结果报书法的学生会比报绘画的学生多一些的。因此,根据学生情况,我以为普通高中书法模块教学要提高质量,一要多鼓励,适当降低难度,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二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功训练;三是要抓尖子,以点带面。搞好这些才是书法教学的根本出路。三、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汉字点画的书写特点规律的分析和训练。 教学难点:教学运用点画笔法规律练习较快地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四、教学目标确立: 美育:通过本节课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通过分析和训练,把字写得更加美观,富有艺术性和具有笔法美。

德育: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体验和热爱祖国传统书法文化、书法艺术。提高学生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勇于探索、深入分析,有信心和耐心学习的优良品质。 术育:熟悉书法点画的基本类型和形态,学习和初步掌握书法点画(笔法)书写规律和基本方法,提高毛笔隶书、楷书、行书的书写技能。 五、教学方法:讨论法、对比分析法、书写练习法,教学评价法。 六、教学模式: 情景激趣——分析讨论(评价)——书写评价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师生习作,书写工具、材料、课件。书法教科书,纸、笔墨、毛毡等。保证课堂顺利开展各项活动。课堂引入点画线条形态特点①简介汉隶书,晋行书,唐代楷书代表作品。②指导行草字书空律动表演。⑴【观赏评价活动1】观赏隶、行、楷书作品,并发表评价意见。⑵参与行草字书空律动表演。 ①引入代表作品,通过观赏,了解经典作品的点画。②活跃课堂气氛。课堂发展⒈书法中的笔法概念。⒉简介书法的基本点画:点、横、竖、撇,捺、折、钩、挑。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4页。⒋隶、楷、行三体点画运笔技法。①点画运笔分析②点画运笔技法:点画顺序:起笔、行笔、收笔笔

【十洲高会】仇英作品全集(100幅高清原图免费发放)

【十洲高会】仇英作品全集(100幅高清原图免费发放) 公告【汉唐书院内部高清资料】原图TIF文件(共计22500GB)免费向【汉唐会员】发放(总第十六期)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武宗正德四年左右(1509),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他出身工匠,早年为漆工,兼为人彩绘栋宇,后徒而业画。初为漆工,曾师周臣学画,苦学成功,是人物、山水画的一位能手,文征明赞其为“异才”,连董其昌也称赞他“十洲为近代高手第一。仇英年轻时以善画结识了许多当代名家,为文征明、唐寅所器重,又拜周臣门下学画,并曾在著名鉴藏家项元汴、周六观家中见识了大量古代名作,临摹创作了大量精品。他的创作态度十分认真,一丝不苟,每幅画都是严谨周密、刻划入微。本文主要收录了仇英存世所有绘画作品 与汉唐读者共享!特别鸣谢 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旅 顺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等机构明仇英柳园

人形山水图21.5×21 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仇英船人形图日本国立博物馆藏 【中国美院】张伟平教授谈中国画笔墨文/张伟平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管我们以怎样的姿态看待“笔墨”,它的存在与对 中国画视觉效果的决定作用,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认识。不管是继承它还是批判它,我们首先要研究它、了解它,而站在什么立场、怎样认识它,不仅成为了每个中国画家构成自己画风的认识基础,也反映出每个画家所处的思想境界。仇英《桃源仙境图》 《桃源仙境图》局部高清图赏“笔墨”是虚的。说它虚是 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感觉。就和春的气息一样,无形无色,不能单独成为一个实体,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笔墨”又是实的,说它实是因为这种“文化感觉”可以被我们体会并带到各 自的画里,这也和春一样,其气息在花开花落之间。因此,千百年来,多少大师凭借着各自对“笔墨”的感觉,创出了各家、各派、各法,这些法式又被我们具体地理解为用笔用墨的浓、淡、枯、湿、勾、皴、擦、染、点及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等不同的笔墨效果。最后,在黄宾虹老先生那被总结为“五笔”:平(指笔在力的把握下起止、转折都要平稳, 不急不躁,既要匀速又要把持笔能随意在各种水平线上运动,它是运笔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要求)、留(指力 蕴含在笔迹内不向外溢出)、圆(指笔迹不平扁)、重(就是

最新书法教学大纲: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

第八、九、十课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 一、课程性质: 研读对象:本课程的主要研读对象是大学专、本科各专业。 二、教学目的: 1、熟悉并掌握汉字重要偏旁部首在隶、楷、行书中的形态特征及书写技巧,争取在下面的临摹中加以把握运用。 2、熟悉并掌握汉字独体字的结字规律特点,运用各自所选择书体技巧达到初步的书写能力。 3、了解汉字合体字的结构种类,通过书写练习,掌握结字的一般规律,具备单个字型的临摹能力,为后面的整体临摹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学习掌握结字技巧,应重要通过临写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结字的印象,提高把握塑造字型的能力,在书写练习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对每个字型,尽量在整体上去把握,下笔之前先观察字例的结构与姿态特征,书写时要果断、连贯,一气呵成,切记将注意力局限在点画细节上,忽略了字型的整体感。 四、课程总课时: 本课程安排在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总时数为36学时。 五、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 本章时数为6学时。 [要点] 学习结字技巧,首先要掌握偏旁、部首的形态特点,同一个偏旁

部首在不同的书体中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书写习惯,在学习中应注意准确把握。 结字是书法学习中,一项重要技巧,直接关系到书写效果的好坏,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各不相同,应注意掌握每一种结体类型的规律特征,争取运用每一种规律都能处理更多同样特点的字形,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课程教学内容: 第二学期:第八章-第十章 结字特点分析及训练 本课的内容都是结字特点分析与训练,属于一个整体范畴,在安排上采取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步骤,先是偏旁部首,然后是独体字,最后是合体字,每一种结构类型都列出代表字例和结字要领,由隶、楷、行书三步分组成,便于分书体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的构成及美学特征 发表时间:2018-10-29T10:13:05.6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作者:王春红 [导读] 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 (巩义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河南巩义 451250) 摘要:意境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都非常讲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类的诗词曲赋。中国文艺批评家也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创造意境美也成了无数文学家和诗人毕生的创作追求。那么,意境是怎样构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学习前人时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意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美学特征 一、意境的构成 1、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才会被放大,再经过精心的选择、组织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创设出美的意境来。 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词人离开汴京时与自己情人的话别之作。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这种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们根据写作背景,和整首诗的意思去细细体会。 2、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学作品创造的意象总是有限的,我们要通过这有限的意象激发出读者更多更丰富的想象,这就像中国的水墨画一样,它不像西洋画那样细致地去描绘事物,而是通过简单几笔的勾勒给欣赏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一种非常高超的绘画技巧。具体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意象的构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以杜甫的名作《清明》来具体分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为我们创造了这样的意境,清明时节,诗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细雨纷纷落下,简直让人断了魂。此时他便向路边的牧童打听酒店在哪里,牧童用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诗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店,其情形如何?读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时,诗歌戛然而止,让读者结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去想象,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像国画中的留白一样。另外,杏花村这个名称本身就能带给人丰富的联想,似乎整个村落全被粉红色的杏花包围,到处都能闻到熟透的桃子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二、意境的美学特征 1、高度的真实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况下,作者创设的意境都很真实、自然。因为只有真实、自然的意境才能激活读者同样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从而在读者心中创造出新的更加丰富的意象。正如王国维所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够写真景物,表达真情感,他把这种自然的真实的意境叫做“不隔”的意境。这种真实、自然的意境美学特征既可以体现在绚丽奇特的意境中,也可以体现在朴素平淡的意境中。我们以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为例来分析。 林黛玉喜爱竹子,她所住的潇湘馆就有掩映在翠绿的竹子中。文中写竹的地方很多,比如第十五回写竹影: “满地下竹影参差”,“窗外竹影映入纱来,满屋内阴阴翠润,几簟生凉”。使得潇湘馆更显静谧、凄凉、清冷。作者创设的这种朴素平淡的意境让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实。第四十四回是通过刘姥姥的眼睛写出的: “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路”,这其实象征了林黛玉艰险狭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写还是那么地平淡自然。真实自然的意境美还可以体现在美丽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花吟》表面上写的是落花,实写的是林黛玉的悲惨处境。其文笔极其优美。 这首诗是才华横溢、美貌多情、体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辞很美、很忧伤。林黛玉很美丽,所以用花来比喻。林黛玉寄人篱下,孤独忧伤,体弱多病,生死难卜,这恰似那落花,美丽芬芳,但却葬身污垢,无人收拾。两者的命运是多么地相似。所以读来是那么地自然真实。作者以花喻人,写得很隐晦,这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显得很真实也很自然。 2、动态的美 意境是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后创设出的丰富的有生命的艺术空间。现实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终处在变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体现出这种变化来,让读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比如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的意境十分优美,明亮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洒落下来,忽明忽暗,斑斑点点,清澈的泉水在沙石上缓缓流过,我们似乎听到那淙淙流动的声音。翠绿的竹子在风中飒飒作响,洗完衣服的少女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莲花在轻轻地摆动,那是打鱼的船儿正准备起航。整首诗意境优美,展现出一幅流动的画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再比如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