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管理制度——以贵州瓮安6·28群体性突发事件为例

合集下载

公共危机管理瓮安案例分析

公共危机管理瓮安案例分析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摘要:2008 年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是一起群体性事件,是当地民众与其政府管理部门互信度不高,民众对政府的各种不满情绪长期积聚的爆发。

该案例从事件聚集、围观、参与人数、事件的剧烈、破坏程度来看,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较典型的群体性危机事件。

瓮安县的此次危机事件的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并且社会关注度高。

本文对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政府部门处理程序及其处理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对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公共危机事件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6·28”事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危机管理一、瓮安县“6·28”事件发生的背景(一)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瓮安县坐落于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25%,第一产业比重占GDP的38.6%。

瓮安县水利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有国家重点工程构皮滩电站,同时瓮安也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县,全县煤炭总储量10.64亿吨,磷矿总储量6.5亿吨,铁矿藏量1500万吨,锌矿藏量60万吨以上。

农业县、水电站、矿产,在中国可以分别将它们理解为贫穷、移民、暴富阶层,因此瓮安是一个贫穷的县城,瓮安县群众长期以来对县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太低,生活艰难十分不满。

(二) 政府与民众矛盾突出瓮安县政府和瓮安县人民之间有深刻的矛盾。

该县治安长期不好,安全指数极低,群众的幸福感也低,少数公安人员涉黑严重。

因此,县公安局和政府有关部门在群众中丧失了公信力和权威性,在“6·28”事件发生之前,2007年9、10月,瓮安县城连续发生了四起爆炸案,至今未破案,此事让当地居民人心惶惶,一些居民直言根本不信任警察。

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刑事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论文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论文

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论文所谓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

以下是今天店铺就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公安机关依法处置群体事件的对策思考全文如下:一、从一个典型案例谈起(一)案例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发生的“6、28”群体性事件,原本就是一起普通的少女溺水死亡事件,因为公安机关的死亡鉴定结果得不到家属认可,加之被别有用心的人员煽动利用,甚至黑恶势力人员直接插手参与,演变为公然向党和政府挑衅的对当地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打砸抢烧的严重群体性事件。

造成县委大楼被烧毁,县办公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坏,县公安局户政中心档案资料全部被毁,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办公电脑数十台,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的严重损失。

如今,该事件已平息,相关责任人也依法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反思瓮安“6、28”群体性事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公安机关在处置过程中处置方式的欠妥当,也是致使谣言越来越多,最终被一些黑恶势力利用,一发而不可收拾,酿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引发案情发展的原因分析上述案例中由于未能尽快将信息公开,充分满足民众的知情权,致使民间关于“当地政府部门纵容包庇、销毁证据”等流言才能够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恶意传播之下迅速升温,从而点燃本就失去理性的情绪。

但凡流言,都是见光死的。

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不透明引发的谣言必然导致胡乱的揣测和极度的不信任,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沟通机制,不仅加大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难度,更容易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本来对于公民的非正常死亡案件,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恃强凌弱、草菅人命。

因此,公安机关在处置此类案件时,不能一律以保密为名对民众封锁消息。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_以贵州瓮安_6_28_群体性事件为例.kdh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_以贵州瓮安_6_28_群体性事件为例.kdh

1背景案例:信息不通畅导致的群体性事件贵州瓮安事件由一个简单的中学生死因鉴定质疑导致严重的打砸抢烧,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事件发生发展来看,信息阻塞、滞后带来的负面波及是导致事态扩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而当地政府部门在应对网上传言近乎笨拙的反击,让人觉得好气又好笑。

从事件的最初起因,到事后的各种传闻,再到新闻发布会上的追问,都暴露出了一个问题:信息不通畅。

2008年6月22日,17岁初中学生李树芬被发现死于河中,当地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是自己跳河,但其亲属等人对此表示质疑。

之所以有质疑,原因就在于各种传闻和猜疑无人澄清。

对于传闻和猜疑,如果不去及时予以澄清、以正视听,难免令人将信将疑。

人们接受信息的心理特点表明,面对一种信息传闻,人们大多是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

当相信这些属实时,普通民众都会感到震惊,更何况死者亲属?这便是传闻的杀伤力。

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信息公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政府和部门来说,尤其需要知晓信息不公开、不通畅带来的恶果。

对各种疑虑、猜疑、传闻,一旦反应迟钝,往往就会让民众认为是真的有猫腻,更可能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诸如黑恶势力等利用。

在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理念下,如果还是习惯于捂盖子、护短处,习惯于对民众需要知道的信息不公布或只是走形式,习惯于对各种传闻存疑消息不说明、不澄清,不仅仅是跟不上形势、成为时代的落伍者的问题了,还会掩盖矛盾、发酵矛盾、激化矛盾、升级矛盾。

在这个意义上,“瓮安事件”叩问了信息公开的深度。

信息公开绝不仅仅是对有关文件、报告的全文发布,也不仅限于对工作情况的总结、说明。

其本质和灵魂在于,及时把握民众的信息需求,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坚持“民之所需我之所供”的原则,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信息,达到满足信息需求、解疑释惑、消除矛盾的效果。

2公共管理的视角:政府在传闻面前陷入危机的原因以公共管理的视角审视此次危机事件和政府应对危机的全过程,其实质是社会转型期危机频发状况下政府信息公开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的政府信任危机。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

群体性事件典型案例扫描近年来,由于干群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一些地方发生了群体性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6月22日凌晨,一位14岁的女孩在贵州瓮安县西门河溺水身亡。

6月28日,这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变为群体性事件,不法分子对瓮安县委和县政府大楼进行打、砸、抢、烧,一度冲击临近的县看守所,整个过程持续近7小时,共造成150余人不同程度受伤。

这起事件的导火线表面是一名初中女生的死亡导致谣言纷乱,而实质却是公安局不作为,党委、政府的不作为。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现场办公时,大声问大家:这样的庸官、懒官、拿钱不干活的官,该不该下课啊?代表委员激动地齐声应答:应该!石宗源说:对!该下课的统统下课,决不姑息!大家热烈鼓掌。

云南孟连事件2008年7月19日上午,云南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多名胶农暴力围攻,41名执勤民警在冲突中受伤,9辆执勤警车被砸坏;危急情况下,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名胶农被击中不久后死亡,另有15名群众受伤。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指出,胶农利益诉求长期得不到解决,增收致富的美好愿望被一些坏人利用,导致胶农长期以来对橡胶公司的积怨逐步转化为对基层干部、基层党委政府的积怨,最终集中爆发引起冲突。

群众利益诉求反映机制不健全,群众没有地方讲话,反映的情况得不到处理,是这起冲突事件带给广大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教训。

湖北石首事件2009年6月17日,湖北石首发生了酒店厨师蹊跷坠楼亡事件。

6月19日,不明真相的群众在该市东岳路和东方大道设置路障,阻碍交通,围观起哄,现场秩序出现混乱。

6月20日凌晨,少数不法分子借机制造事端,在停放尸体的酒店内纵火滋事,并煽动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袭击前来灭火的消防战士和公安民警,造成多名警察受伤,消防车被掀翻砸坏。

石首事件表面上是由于群众"不明真相"所致,实质上是因为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公开真相,使其公信力降低。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以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为例

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公开问题探讨——以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为例

对 于 政 府 和部 门来 说 .尤 其 需 要 知 晓信 息 息 不 在 意 或 刻 意 隐 瞒 不 报 、 公 开迟 缓 、 夸 小 政 府 能力 的考 验 .也 可 以成 为政 府 树 立 良
不公开 、 不 通 畅 带 来 的 恶果 对 各 种 疑 虑 、 虚报。
猜疑 、 传闻, 一 旦 反应 迟 钝 , 往 往 就 会 让 民
2 0 o 8年 6月 2 2日. 1 7岁 初 中学 生 李
树芬 被 发 现 死 于 河 中 . 当地 公 安 机 关 的调
2 公 共管 理 的 视 角 : 政 府 在传 闻面 前 陷入 危 机 的原 因
信 息 的主 动 权 .其 中特 别 要 求 政 府 在 危 机
早 期 及 时 获 取 信 息 在 “ 瓮安事件 ” 应 对 过
有用 I i " 的人 诸 如 黑 恶 势 力 等 利 用 。在 打 造 种 固 定 思 维 在 指 导 政 府 处 理 危 机 时 的 行 播 手段 . 向公 众 提 供 真 实 及 时 的危 机 事 件 阳 光 政府 、 透 明政 府 的 理念 下 . 如果还是 习 为— — “ 满 足公 众 在 危 机 中 的信 息知 情 权 , 从 先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调查清楚 . 再 信 息 . 惯于捂盖子、 护短处 。 习惯 于 对 民众 需 要 知 伺 机 向社 会 发 布 相 关 信 息 ” 支持和配合 , 实 在 危 机 开 始 爆 而赢 得 公 众 对 政 府 的 理 解 、
好形 象 、 提 高 民 众 信 任度 的契 机 。 与 日常 的
( 2 ) 对 信 息 公 开 的认 识 上 存 在 错 误 的 公关 相 比 .危 机 公 关 具 有 很 大 的时 间压 力
众认 为是 真 的有 猫 腻 .更 可 能 会 被 一 些 别 思 维 方式 。 在 传 统 的 信 息 管理 中 , 总 是 由一 和公 众 压 力 . 因为 它 要 求 政 府 运 用 各 种 传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群体性事件的处理

素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及参考答案——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时间:2010-02-03 来源:应届毕业生网点击: 次摘要: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申论各题均在答题卡上规定位臵作答,准考证号须用一、注意事项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公文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150分钟,其中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申论各题均在答题卡上规定位臵作答,准考证号须用2B铅笔填涂,答题须用蓝、黑色墨水笔(圆珠笔)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二、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如下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1.根据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情况,对我国群体性事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

要求:全面、有条理、有层次,字数不超过350字。

(20分)2.请根据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简述当前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方法。

要求:准确全面,条理清晰,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字数在350字以内。

(30分)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楚、语言流畅。

(50分)三、给定资料1.‚没事当作有事办,小事当作大事办,发现在小,处臵要早。

不扩大、不升级、不激化,防止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局化、非政治问题政治化。

‛这是江西九江市公安局副局长、浔阳分局局长孙亚平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群体事件观‛。

所谓‚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种事件。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 张文茜131410003 公共管理学院 行管 1301 班邬定国1 / 13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职称讲师2016 年 6 月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摘要:2008 年贵州瓮安县“6·28”事件是一起群体性事件,是当地民众 与其政府管理部门互相信任度不高,民众对政府的各种不满情绪长期积聚 的爆发。

该案例从事件聚集、围观、参与人数、事件的剧烈、破坏程度来 看,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较典型的群体性危机事件。

瓮安县的此次危机事件 的后果严重,影响广泛并且社会关注度高。

本文对此次事件发生的背景, 过程,政府部门处理程序及其处理工作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并对政府部门提出相关建议以改善、提高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公 共危机事件的工作、能力。

关键词:“6·28”事件 群体性事件 公共危机管理一、瓮安县“6·28”事件发生的背景 (一)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2 / 13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

瓮安县坐落于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全 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 83.25%,第一产业比重占 GDP 的 38.6%。

瓮安县水 利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有国家重点工程构皮滩电站,同时瓮安也是矿产 资源的富集县,全县煤炭总储量 10.64 亿吨,磷矿总储量 6.5 亿吨,铁矿藏 量 1500 万吨,锌矿藏量 60 万吨以上。

农业县、水电站、矿产,在中国可 以分别将它们理解为贫穷、移民、暴富阶层,因此瓮安是一个贫穷的县城, 瓮安县群众长期以来对县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太低,生活艰难十分不满。

(二)政府威信力低瓮安县政府和瓮安县人民之间有深刻的矛盾。

该县治安长期不好,安全 指数极低,群众的幸福感也低,少数公安人员涉黑严重。

略论突发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以“瓮安事件”为例

略论突发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以“瓮安事件”为例
推进创新理 论 I 0 N G N A l、 C H U A N B 0
探 索创 新实践
主专 题栏


媒和 传 与谐
略 论 突 发 群 体 性 事 件 中政 府 信 息 公 开


瓮 安 事件 为 例
康 虞
湖北 武汉
430072
"
( 武 汉 大 学新 闻 与 传 播 学 院
)
摘 要 : 2 0 0 8 年 突 发 事件 频 发 媒 体 越 来越 多 地 参 与 到 突发 群 体 性 事件 的 处 理 中 媒 体 的 积 极 介 入 推 动 了 政 府 信 息 的 公 开 2 0 0 7 年 1 1 月 1 日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突发 事件 应 对 中 法 》 始 实施 2 0 0 8 年 5 月 i 日 《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政 府 信 息 公 中 开 开 条 例 》 始 施 行 这 些 措 施 为 媒 体 报 道 突 发 事 件 及 时发 布 开 信 息提 供 了 制 度 上 的 保 障 和 工 作 规 范 媒 体 介 入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有 效 促 进 政 府 透 明 高效 推 进 政 策 改 良 维 持 社 会 稳 定 信 息公 开 瓮安 事件 媒体 关键 词 : 突发 事件
, 。









我 国政府 在 突 发 | -‘ 中 的 信 息 公 开 之 路 件 国 务 院发 布 的 《 家 突 发 公 共 事 件 总 体 应 急 预 案 》 规 国 中 定 突发公 共 事件 是 指 突 然发 生 造 成 或者 可 能造 成 严 重 社 会 危 害 需 要 采 取 应 急 处 置 措 施 予 以 应 对 的 自然 灾 害 事 故 灾 难 公 共 卫 生 事件 和 社 会 安 全 事件 ① 根 据 危 机 管 理 专 家 罗 伯 特 希 斯 ( R o b e r t J H e a t h )的 研 究 突 发 事 件 是 指 对 全 国 或 部 分 地 区 的 国 家安 全 社会 安全 和 公 共 秩 序 公 民 的生 命和 财产 安全 具 有重 要 威胁和 损害 造成 巨 大 的人 员伤亡 财 产 损 失 和 社 会 影 响 急 需 快 速 作 出决 策 的 紧 急 公 共 事 件 ②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就 是 指 政 府 有 权 力和 义 务 根 据 公 众 的 愿 望 和 需 求 对 除 国 防 外 交 司 法 等领 域 的 机 密 以 外 的 不 危 及 社 会 安 全 和 国 家利 益 的 所 有信 息 进 行 公 开 并 使 公 众 能 够 方便 获 取 的 行 政 管 理 制度 @ 开 在 《 华 人 民共 和 国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条 例 》 始 施 行 不 到 中 两 个 月 的 时候 贵 州 瓮 安 县 发 生 了 打 砸 抢 烧 的 突 发 群体 性 事 件 这 事 件 引 起 了 许 多人 的 深 层 思 考 但 值 得 人 们 注 意 的 是 从 事件 的最 初起 因 到事后 的 各 种传 闻 再 到 新 闻发 布 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 者 简 介 :杨 海 华 ( 9 o ) 男 , 1 8 - , 山东 济 宁人 , 南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助 教 、 政 管理 学 硕 士 , 要研 究 方 向 为 城 市 管 理 、 暨 行 主 公
共政策。
4 2
一 ・ 踅 政治文明/ 00 6 21 ・
态 。群 体性 突发 事件往 往是 在政 府漠 视利 益受 损
( ) 一 舆情信 息 管理 的基本 内容
在政 府危机 管 理 系 统 中 , 情 信 息 管 理 是一 舆
个 十分重 要 的环节 , 贯穿 于 政 府 危机 管 理 过 程 它 的始终 。但是 , 期 以 来 由于 政 府 在对 危 机 管 理 长
重 要 性 的 认 识 上 存 在 着 严 重 缺 陷 和 不 足 , 论 舆 遑
的利 益关 系定 位 , 而使 得 政 府 能够 以此 为 依据 进
采 取相应 措施 达成 这 种利 益 关 系 的“ 致” “ 一 与 和 谐 ” 。 ( ) 体 性 突 发 事 件 与 民 众 舆 情 的关 系 二 群
理 能力 的提 高 。
目前 , 内学 界 就舆 情 信 息 管 理研 究 中舆 情 国


政府 危机 管理 的舆情 信 息管理视 角
舆情 等同 于 民意 , 民意 比舆情 具有 更宽 泛 的含 义 , 但舆 情是 构 成社 情 民意 的核 心 内容 。 ] 上述 舆 [从 情 的定 义 中我们 还 可 以看 出 , 情 关 注 的 主要 是 舆
民 众 与 政 府 之 间 的 利 益 关 系 以及 这 种 利 益 关 系 所
外 化 形 式 。3 [ ]
的变化 。若 政府 管 理部 门对 群体 性 突发事 件 的处
置方式 得 当 , 民众舆 情会 趋 于缓 和直 至消解 ; 政 若 府 管理 部 门对 群 体 性 突发 事 件 处 置 方 式 不 当 , 或 者不 能给 予 民众 满 意 的 回应 , 可能 招 致 民众 舆 则 情 的更 强烈 的反应 。5 民众 舆 情 的变 化 进 而又 会 [ ] 刺激群 体性 突 发 事件 的强 度 , 而在 突 发 事 件 和 从 民8群 体性 突发 事件 从 2 看 我 国政府 舆情 信 息管理 的缺 位
突发 事件 中的严 重缺位 。如 何 在 群 体性 突发 性 事件 语 境 下 构 筑一 个 有 效 的舆 情 信 息 管理 制
度 , 政 府 亟 待 解 决 的 问题 。 是
关键词 : 情信 息管理 ; 舆 群体 性 突发 事件 ; 民众舆情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9 文 献 标 识 码 : D 3. A 文 章 编 号 :0 4 1 0 ( 0 0 0 —0 4 ~ 0 10 — 65 21 )6 02 4
反 映的社会 心理 活动 。由此 收集 民众 和政府 利益 关 系的变 动信 息 , 而分 析 民众 与政 府 利 益 关 系 进
的走 向 , 政府 舆 情 信 息 管理 的重 要 内 容 。政府 是
舆 情 信 息 管 理 的 目标 就 在 于 明确 民众 与 政 府 之 间
情信 息管 理在 危 机管 理 中的 重要 地 位 , 多 政 府 许 管 理人员 甚 至对舆 情信 息管 理 的常识 性 问题都 缺 乏 基本 的认识 。这 种状 况严 重 限制 了政 府危机 管
当 前 我 国很 多 地 方 政 府 的 执 政 理 念 往 往 以 “ GDP
2 群 体性 突发 事件 与 民众舆 情 的互动 关 系 . 群体 性 突发事 件与 民众 舆情 之 间的关 系在 事
态 发展 的不 同阶段 会有 不 同的表 现形 态 。具体 来
讲, 群体 性突 发事件 在 预 防 、 发生 和应 急 的不 同过 程 中会 引致不 同的 民众 舆情 表现 : 首先 , 体性 突 发事 件 的预 防预 警 过 程 是 民 群 众舆 情 的潜发 期 。群体 性 突发事 件是社 会 性综 合
1 群 体性 突发 事件是 民众 舆情 的重要 表现 形 .
式 之 一
在社 会转 型期 , 国传 统 的 公共 行 政 体 制 和 我
现 实 的社 会 生态 环境 存 在 严 重不 匹配 , 民众 与 政 府 在利 益关 系上有 时可 能 出现对立甚 至 是对抗 状
限定在 了民众 的社会 政治态 度方 面 。我们不认 为
激物 , 政府 管理 部 门对 群 体 性 突 发 事件 的应 急 处
置方式 和 态度 直接 决定 了民众舆 情 的方 向和程 度
民众 的利益诉 求 的情 况 下 , 民众 为 实现 自身 利 益
需 求所 采取 的一 种 非 正 常 渠道 的表 达 途 径 , 某 从 种程 度 上 它显 现 了 民众 与政 府 之 间 利 益 关 系 的 “ 一致 ” 非 和谐 ” 非 和“ 的对 立状 态 , 因此 群 体 性 突 发 事件 是一种 民众 舆情 状况 的非 正 常表露 或极 端
矛 盾 的集 中性 反 应 , 在 爆 发 之 前 必 然 会 有 一 个 它
一 ・ 踅 政治文明/ 00 6 21 ・
摘 要 : 舆情 信 息管理是 政 府积极 应对群 体性 突发 事件 的一 个全新视 角。但 是 , 当前 地方
政府 对舆情信 息管理 的认识 却 明显滞后 。2 0 0 8年发 生 的贵 州瓮安 6・ 8群体 性 突发 事件 , 2 代 表性 地反 映 了政 府 与民众之 间关 系的紧张局 面 , 露 出地 方政 府舆 情 信 息 管理在 应 对 群体 性 暴
定 义 的主流 观点 认 为 , 情 是指 在 一 定 的社 会 空 舆
间内, 围绕社 会 中介性 事 项 的发 生 、 展 和变 化 , 发 作 为 主体 的民众对 作 为客体 的 国家管理 者产 生和
持 有 的 政 治 态 度 。 ] 一 定 义 把 舆 情 的 涵 义 仅 仅 [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