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甘肃的发展与传播

秦腔在甘肃的发展与传播
秦腔在甘肃的发展与传播

秦腔在甘肃的发展与传播

秦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号称中国梆子戏家族的鼻祖,关于秦腔的起源,学术界有多种说法,譬如有周秦说、秦汉说、唐代说等,但影响较大的是明代说,在清代,秦腔就远涉京华,传至中原、江浙、四川及云贵一带孕育了包括京剧在内的诸多剧种,是三秦文化的活化石,秦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用焦文彬先生的话来说秦腔“从‘秦风’到‘秦声’,再到‘秦腔’的由表及里的渗透,也总是随着时代的风起云涌而混杂交融”。

秦腔的故乡无疑是陕西,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说:"俗传钱氏,缀白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子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秦腔在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秦腔,并向四方传播,甘肃秦腔无疑是在受到西府秦腔传播的影响而发展、繁盛起来的,正如陆晖先生所言":沿丝绸之路出西安直至陇东、陇西一线,流行于这一带的西府秦腔另有‘西路戏’、‘西秦腔’之称。

秦腔具有悠久历史,学术界过去一直认为它是梆子腔系统的鼻祖。奇怪的是,近年来秦腔的历史地位突然发生了危机。我们在很多研究文字中看到,秦腔与西秦腔被当作两个不同的概念,明清以来多次在典籍中出现的西秦腔,被描述成为一种与秦腔完全不同的东西。这样,不但秦腔的形成时间被大大拖后,它对板式变化体戏曲出现所做的巨大贡献,也无形中被大大削弱。为了澄清近代声腔剧种史研究中这一疑难问题,有必要对秦腔与西秦腔的关系做一番考辩。

也许有人要间,既然甘肃调本来不存在,可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说法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古时甘肃属秦地,秦工陇西、·北地二郡,汉置凉州,晋因之,又分置秦州,唐陇右道,兼属关内、山南二道,宋初置陕西路,明属陕西布政使司,清置甘肃省,民国因之。从区划沿革可以看出,甘肃与陕西在历史上一直属于同一区划,直到清中叶以后,甘肃才划省独立,但仍隶川陕总督治下。由于古来甘陕不分,而秦腔最早又以西秦腔命名,京都人对西秦腔的产地本不了然,所以当乾隆时“蜀伶”(魏长生)把它带到北京时,偶尔也有人把西秦腔呼为甘肃调。

大凡地道的西北土著,差不多对秦腔都持有很难割舍的深厚情结,并视其如同阳光、空气和水,成了人人离它不得,处处无它不得的一种生活必需和精神食粮。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与其说得力于秦腔赏心悦目的娱乐功能,莫如说发自于其所蕴含的深沉民族思想哲理以及浓烈的地域文化气韵。这气韵既与当地民众的情感、心理极易发生共振,又构成一种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品格,更赋予其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力和渗透力。

秦腔的形成正是由其遥远的乐曲因素和秦陇民情风俗的逐渐融合而走向成熟,秦风的同仇敌忾,秦声的慷慨悲壮,一直是秦腔的骨魂,以往谈论秦腔在西北各省的传播,只谈陕西秦腔对甘、宁、青、新等的影响,而忽视了秦腔在形成过程中就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吸收了西域音乐因素,同时,秦腔形成之后在西北各省的传播,又是顺着丝绸之路,经过清代和民国时期,秦腔传遍了大西北,成为西北人最喜欢的剧种。

甘肃的秦腔活动记载,最早出现在清代康熙时期‘甘肃通志’记载:康熙初期,"靖远哈思堡旅社林立,万商云集,城堡内外有大戏两台演出,解旅客之寂寞,活市场之交易,民间传有‘日进斗金’之说,甘肃中部秦腔以兰州为中心,西至河西一带,至少已有三个秦腔职业班社。康熙四十七年,高台乐善堡(大寨子)忠义班重建,乾隆二十五年敦煌驻军创建营武班,乾隆四十三年临泽沙和渠

主创建秦腔忠义班,到了道光、咸丰以后,甘肃各地陆续组建起秦腔班社,秦腔演出已经较为普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班社,如兰州的东盛班、福庆班,张掖的王家老班子,武威的富贵班等,演出了很多有影响的剧目,清光绪后期,陕西秦腔艺人进入甘肃,出现甘、陕艺人同台演出,展示不同的流派,又促使了交流,如陕西的名角润润子,李云亭等都到甘肃演出。

20世纪初期,随着像谢玉堂、田德年、李夺山、郗德育等一大批的陕西秦腔名家不断到甘肃演出,既对甘肃秦腔造成冲击,也促使陕、甘秦腔的融合特别是1912年陕西易俗伶学社的成立,对秦腔进行全面的革新,使陕西秦腔得到较大的发展,而易俗社的改良腔的春风也吹拂到甘肃大地。此时,甘肃各地也纷纷兴办学校、班社培养秦腔人才,如兰州的觉民学社,平凉的平乐学社,敦煌的塞光学社,酒泉的新光学社等,他们大都聘请陕西籍演员做教练,采用陕西改良唱腔作为教材,陕西的新秦腔席卷甘肃,先后到甘肃演出,甚至落户的陕西秦腔名家有李正敏、刘毓中刘易平、何振中、沈和中、耿善民、汤秉中等。其中对甘肃秦腔影响比较大的是刘毓中、沈和中和何振中。

“衰派老生一绝”,这是京剧大师马连良对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的评价,刘毓中,字秀山,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出生于陕西临潼县雨金镇粉刘村,自幼务农,14 岁曾在临潼雨金镇杂货铺当学徒,受其父亲刘立杰(艺名木匠红,著名秦腔须生)的艺术熏陶,酷爱戏剧,后考入陕西易俗伶学社学艺,为该社第二期学生,由于他勤学苦练,锲而不舍,很快成为秦腔须生中文武兼备,黑白不挡的著名演员。刘毓中被誉为秦腔须生“泰斗”。他曾演出本戏一百多出,为观众所称道的拿手戏不下二十多出,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老生戏《烙碗计》之刘子明,《卖画劈门》之白茂林,《走雪》之老曹福,《大报仇》之刘备,《八义图》之程婴,《三滴血》之周仁瑞;正生戏有《春秋笔》之吴承恩,《出汤邑》之伍子胥,《串龙珠》之徐达;还有小生戏《周仁回府》之周仁(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易平先生表示刘毓中《周仁回府》中的一出戏,令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特别历史剧《韩宝英》中扮演的石达开,在‘兵败大渡河’一场中他继承了秦腔传统靠甲戏的技巧,又吸收了京剧武打的套路,融为一体,为秦腔须生的武打技巧创出了新路。在《殷桃娘》中扮演楚霸王项羽时,他运用红生行当的特点,吸收花脸的唱念及工架,化妆,髯口,服装都作了较大的改革创新,誉满西安,曾有‘活霸王’,之称$由于他几十年来不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不但发展了秦腔表演艺术,而且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群众赞赏,我国的许多艺术大师对他的表演给予很高的评价,梅兰芳为他题词,欧阳予倩为他题诗,荀慧生为他两次作画,马连良称他为“衰派老生中一绝”,他的表演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同行后辈。在秦腔艺术领域里,可以说是独领风骚七十年。

沈和中,秦腔演员,陕西咸阳人,易俗社第一期学生,师承刘立杰、李云亭、唐虎臣等,工文武小生。他天赋条件好,身材修长,扮相英俊,音域宽厚,吐字清晰,他与刘箴俗多次配合演出生旦戏,可谓珠联璧合,效果奇佳。1912年,随易俗社到武汉演出,在开幕式上,他与刘箴俗合演《女大王》,配合默契,深受武汉观众的喜爱,在《蝴蝶杯》扮演田玉川,《青梅传》里扮演张介受,《玉镜台》里扮演的温峤,《殷桃娘》里扮演韩信等主要角色都较为成功,广泛受到观众的赞赏。1922 年离开易俗社,赴兰州搭班演出。1928年在西安反日同盟举行游艺募捐活动中,他与刘毓中、王秉中等合演《黄鹤楼》,由于他表演传神,享有“活周瑜”之称之后,他又再次到兰州,并组建中兴社,汇集很多秦腔名家,对推动兰州的秦腔艺术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沈和中参加了甘肃

省文工团,1955年获得甘肃省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奖,1962年回西安参加易俗社成立50周年的纪念活动,再次和刘毓中,王秉中合演《黄鹤楼》,与李可易,孙省国合演《辕门射戟》激友等名剧,深受观众喜爱,认为他尽管年逾六旬,但功夫不减当年,1966年他在兰州病逝,享年66岁。

正是有像刘毓中、沈和中、何振中等秦腔艺术表演家到甘肃演出!落户甘肃,带动了甘肃秦腔艺术的不断发展,新中国建立后,甘肃秦腔在基本遵循陕西戏路的基础上也有新的突破,甘陕交流,融合,共同探索着秦腔艺术的发展新路,正如慧钵在‘兰州秦剧二十年的概述’一文中所总结的:“1918年我在兰州中学就读的时期,兰州有秦腔三班,分为三派,一是甘肃派,一是陕西派,一是陕甘合组,,到1921 年以后,有西安易俗、三意、正俗等社的演员和学生,先后到甘肃来演出于各剧社,才带来了许多经过改良的剧本,由此甘肃的秦剧,焕然一新,所有过去的一切腔调音效动作剧情,都改正了不少,这时纯粹的甘肃派已不存在,只有陕西和陕甘合派这两派了,一直到现在十几年来兰州的秦剧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这段话非常公允,基本概括出经过丝绸之路,秦腔在甘肃的传播过程。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他1996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戏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梨园漫步》清唱一等奖;2000年他主演的《斩单童》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他曾于2013年、20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演唱《铡美案》和《十二生肖大拜年》;2016年11月,他还受文化部委托,应中国广播艺术团邀请去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参加中国海外春节晚会《魅力中国》;2016年参加歌剧《大汉苏武》荣获文华大奖;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庆五一晚会“中国梦,劳动美”。他就是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爱徒李志翔先生。 早就耳闻李志翔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当和他在渭源一个农家小院面对面时,深深地被他独特的脸型和打扮吸引住了:光头,脑袋稍大,微胖,黑色唐装,神采奕奕,满脸是戏,全身上下透着一股霸气和自信。

1963年,李志翔生于渭源县七圣乡(现属清源镇)年家河村贾家川社,五个姊妹中排行老大,父母皆为农民。他自幼酷爱秦腔艺术,先后在七圣小学、七圣中学读书。 1980年在七叔李德清动员下,考入了甘肃省定西市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王月平,主攻铜锤兼架子花脸表演,又受到著名二花脸演员刘茂森先生亲传。 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渭源县秦剧团,一待就是两年。先后在渭水源头的大大小小剧院演出过,只因农村户口,与转为正式干部无望,再加上生活的困顿,不得不回乡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心中火热的追求,李志翔的心仍然飞翔在优美的秦腔旋律中。 时任定西文化处处长王洁武了解他的处境后关切地问他:“李志翔,你这样好的秦腔资质,蹲在地里,难道你不觉得可惜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在王洁武的帮助下,李志翔走进了定西市秦腔团,飞翔的梦想持续了10个春秋。 1994年是李志翔人生的转折期。那年他加盟青海西宁市秦剧团,参加宁夏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演出,被《宁夏日报》誉为“江河源头第一黑头”“难得的花脸奇才”,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和喜爱。 1999年李志翔成为甘肃省秦剧团知名演员,2001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他不骄不躁,更加努力,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教诲,在艺术上层楼更上。由于长期的舞台实践,借鉴京剧之特长,使他的表演、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唱吐字清晰,铿锵有力,把秦腔花脸“炸音”与“喉咀音”巧妙地与其他剧种中的花脸声腔结合在一起,使“龙音”与“虎音”参为一体。代表剧目有:《忠保国》饰

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三章文化的起源及其发展 1.如何理解人类文化起源的生物性基础? 2.人类起源与文化起源具有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3.人类不同的文化发展阶段具有何种不同的社会类型? 1】采集—狩猎社会与文化 2】园艺—游牧社会与文化 3】农耕社会与文化 4】工业社会与文化 5】全球化时代社会与文化 4.文化累积的本质及意义与文化累积的方式及路径各是什么? 1】文化累积的本质是指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 2】路径:其一是本民族内部文化的累积其二是吸收外来文化的累积 5.文化累积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章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 1.为什么说文化既是“自然性与超自然性的统一”,也是“个体性与超个体性的统一”?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普遍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也是“阶级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文化的累积性与变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1】累积性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2】变异性是文化发展的环节和契机 3】累积性与变异性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 4.文化在满足人类生存和需要方面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1】满足需要的功能 2】认知的功能 3】规范的功能 4】凝聚的功能 5】调控的功能 5.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上具有何种价值? 第五章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法具有哪些基本步骤?其各个步骤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田野调查的准备工作 第一,选择和确定专题研究内容 第二,查阅和摘录田野背景材料

第三,制定详细的田野调查计划第四,做好调查成员和物品的准备(2)田野调查的方式 第一,参与观察法 第二,采访调查法 第三,搜集田野材料 (3)田野调查的尾声 2.

秦腔现状及发展

突围之路——定西市秦腔剧团生存现状调查 作者:巩富强 ? 出自:戏里戏外唱人生浏览/评论:646/1 ? 日期:2009年3月22日 17:51 被称为大秦之声的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是我国最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和京剧、越剧、黄梅戏等剧种一样,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和磨砺之后形成的经典剧种,堪称国粹。秦腔自明朝中叶成熟以来,在近五百年时间里,便以它豪迈、粗犷、刚健的艺术风格风靡大西北,它把悲壮苍凉的韵味沉淀在西北人的血液里,成为西北人在黄土地上艰难生存挣扎的精神寄托,成长为这广袤、干旱、苦焦的厚土上一朵芳华勃郁的艺术奇葩。几百年来,它的一些经典剧目如《铡美案》、《金沙滩》、《五典坡》、《游西湖》等甚至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在许多边远山区的小山村,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头老太张嘴也能吼两声秦腔。然而物换星移、春秋代序,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信息爆炸、娱乐多元化的时代已悄然来临,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视机、网络的普及,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多样化,秦腔和全国其他剧种一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剧目萎缩、表演团体生存艰难、演员流失、观众锐减,往日的辉煌已成昨日黄花。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爱好秦腔的人们忧心忡忡,有人甚至发出“救救秦腔”的呐喊。那么秦腔会不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消亡?在定西这样的贫困地区,秦腔的生存境遇如何?秦腔在人们的生活中究竟处于何种地位?振兴秦腔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定西市秦剧团、陇西县秦剧团、通渭县秦剧团、漳县秦剧团的负责人、演员,也随机采访了个别县文化局负责人及部分戏迷。在六七天的采访过程中,我对秦腔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惊讶于它恒久的艺术魅力留在老百姓心中的深刻印记,我感动于秦腔艺术家对艺术的执著献身精神和他们在困境中心怀振兴秦腔艺术的希望默默坚守的勇气,我心酸于从事秦腔演出的临时工们不得温饱的艰难生活状况,我忧伤于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想看秦腔而不得的写满渴望的眼神……在这里,我忠实地记录下我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有识之士都来关注秦腔,为振兴秦腔而出谋划策。 回眸历史:秦声辉煌 ??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骏马、烈风、黄尘、莽原,大西北苍凉雄浑的山川孕育了豪放粗犷的黄土汉子,他们如烈酒一样燃烧的野性同样需要艺术的导引与释放,于是秦腔便产生了。秦腔的演唱方式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黑头大净高亢激越、苍凉雄壮的唱腔,那从胸腔里吼出来的钢音,或悲愤、或雄浑、或深沉,仿佛凝聚着摇天撼地的力量,将听众带进那苍凉广袤的黄土高原,生存挣扎的苦闷、黄沙卷地的苦情,都随着那秦声如烈风扫过荒原般远去,内心便如雪原般明净澄澈。因此秦腔是黄土高原上长出的艺术之花,是西北人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的民风的反映,更是西北人抚慰心灵的一剂良药。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题材多取材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往往大忠大奸、大善大恶、大喜大悲,泾渭分明,它潜移默化地滋养了西北人纯朴豪放、疾恶如仇的个性。加之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表演唱做并佳,又有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观者如潮,深受西北地区人民的喜爱。尤其是乾隆年间,秦腔名伶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后,秦腔更是轰动京师、风靡全国,创造了秦腔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得到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秦腔这一古老的舞台艺术焕发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甘肃省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成为历史上最早开展东西方经济文化和各民族间交流的开放地区,是西部地区唯一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区位优势的省份,是联结亚太地区和亚欧地区的重要通道,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省会兰州是中国西北的交通、通讯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是全国12大主干交通枢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42.58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现辖12个市、2个民族自治州,总人口2600多万,有55个民族成分。其中,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 甘肃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的省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黄帝相传诞生于甘肃。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古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是著名的“黄金旅游路线”,作为中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就出土自甘肃。有敦煌莫高窟等享誉全球的著名旅游景点。甘肃是中国的资源大省,境内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81种,其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镍、钴、硒、铂族金属等10种,居全国前五位的有34种。尤其是金川的铜镍矿,其规模仅次于加拿大的

肖特贝里硫化铜镍矿,居世界第二位。煤炭资源保有储量89.2亿吨,石油资源储量12.4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67.25亿立方米。水利理论蕴藏量为1724万千瓦,水资源居全国第四位,可开发的风能装机容量近2000万千瓦,居全国第五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现有药材品种9500多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草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甘肃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科技水平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甘肃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化工、能源、原材料基地,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是西部的重要工业核心区,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在航天技术、生物制品、精细化工、电子信息、干旱农业、草原生态和沙漠治理等方面具有全国领先水平。 去年以来,我省上下紧紧抓住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省委"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着力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加大项目建设工作力度,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了全省经济总体平稳较快发展。呈现出投资、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各产业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甘肃经济发展进人了新阶段。刚刚过去的2010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3

中国秦腔演员简历(三) 全巧民 全巧民,国家一级演员,祖籍河南,1938年生于西安。著名秦腔花旦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1949年进入西安易俗社学戏,是易俗社第14期学员,蒙师田少易,先后受教于王天民、凌光民、宋尚华、贺孝民、刘建中等先生。全巧民天资聪颖,学艺过程中,善于把前辈艺人的独创之处融会贯通到自己的舞台实践中。她勤奋好学,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修养,因而善于捕捉人物内心情感,所塑造的角色都十分得细腻传神。其表演具有鲜明的个性,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她善于用恰当的行腔、吐字细腻深刻的倾吐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娴熟的技巧表达出来,从而显露出自己所特具的风格。50年代以主演《貂禅》、《绿绮计》、《镇台念书》等戏脱颖而出。1957年梅兰芳、张蝶芬先生亲授《贵妃醉酒》。次年拜荀慧生先生为师,得其《豆汁计》真传。1958年参加三大秦班晋京演出时,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梅兰芳先生撰文对全巧

民扮演的贾莲香作了高度的评价。1959年参加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13省市巡回演出,取得成功。 1960年参加电影《三滴血》拍摄,成功得塑造了妙龄少女贾莲香一角。她的唱腔细腻委婉,把一个聪明伶俐、天真活泼的小姑娘演的神情逼真、栩栩如生,受到群众的一致欢迎。1981年随访日演出代表团出访日本,在东京、京都、奈良、大阪等城市演出《柜中缘》等戏,受到日本观众的好评。她主演的《三滴血》的电影版和舞台版均被制成VCD光盘、《貂禅》被录制成唱片向全国发行。 肖玉玲 肖玉玲,女,1939年12月生,陕西省长安县人。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工闺阁旦,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陕西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西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等。 肖玉玲1952年春考入原西安三意社学艺,其天赋条件较好,禀性纯真,学习刻苦,在名师姚鼎等先

秦腔(节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b7730973.html, 秦腔(节选) 作者:贾平凹 来源:《阅读(书香天地)》2016年第09期 八百里秦川,以西安为界,咸阳,兴平,武功,周至,凤翔,长武,岐山,宝鸡,两个 专区几十个县为西府;三原,泾阳,高陵,户县,合阳,大荔,韩城,白水,一个专区十几个县为东府。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对话如吵架一样,哭丧又一呼三叹。呼喊远人更是特殊:前声拖十二分的长,末了方极快地道出内容。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辈的能唱,小一辈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未曾登过台,起码还能吼一阵乱弹呢!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与那些年长的农民聊起来,他们想象的伟大的共产主义生活,首先便是这五大要素。他们有的是吃不完的粮食,他们缺的是高超的艺术享受,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不会是那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当他们在收获时节的土场上,在月在中天的庄院里大吼大叫唱起来的时候,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每到农闲的夜里,村里就常听到几声锣响:戏班排演开始了。演员们都集合起来,到那古寺庙里去。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古寺庙成了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是老一辈演员,享有绝对权威,演员是一定几口,夫妻同台,父子同台,公公儿媳也同台。按秦川的风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爷和孙却可以无道,弟与哥嫂可以嬉闹无常,兄与弟媳则无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台上,秦腔面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为帅为将,子可以将老父绳绑索捆。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经济发展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甘肃省省市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十一五”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工业万元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于“十一五”水平,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新跨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经过五年的奋斗,把我省打造成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人才科技高地,全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围绕“十二五”主要奋斗目标,如何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以上,个人认为,当前亟需重视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变发展观念,淡化GDP考核政绩 甘肃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实施区域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努力克服汶川大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我省生产总值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粮食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得到有效改善,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但是,就我省目前的现状来看,仍然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困扰着我们。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地的干部在发展的过程中过重的倾向于GDP的增长。我们知道,发展GDP最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出让土地,和大规模的资源开发。虽然这是个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就我省来说,如此过渡的开发容易出现很多后续的连锁问题。首先是导致耕地减少、粮食减产。大量的川地、水浇地等优质土地被用于房地产开发,表面上看有利于城市化发展,短期内GDP增长了,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年月) 摘要

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Abstract 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独特地理环境下地甘肃经济发展状况 谈一个省的经济状况,就不得不提该省所处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是决定一个省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而甘肃省作为我国西北省份之一,其复杂的地理状况,也决定了他与其他省份,在经济道路上所走的截然不同的路线。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介于北纬32°3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但其人口却只占全国人口的1.98%,所以可以用地广人稀来形容,而正是因为东西跨度过大,所以以省会兰州为界,位于甘肃东西两侧的城市的地理状况也相差较大,相应的,结合其区位优势,所能发展的经济状况也就不同,下面我们就以东西不同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结合地理环境对其经济现状做以分析,并对其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做出一些预测和建议。 兰州以东的城市主要有定西,陇南,天水,平凉以及庆阳,这几所城市带给我们的印象与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大漠孤烟直的甘肃形象不太相符,他们大都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矿藏充沛,其中定西市地理环境较为不好,伴随着经济状况排在这几所城市的末端;而陇南市,毗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陕西省汉中市其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著名的九寨沟风景区也与仅其一墙之隔;天水市为甘肃第二大城市,与陇南地理环境相似,接壤陕西省宝鸡市,距离陕西省会西安只有三百多公里路程;平凉市庆阳两市地理环境较为相似,周边被陕西省以及宁夏省所包围。 定西市气候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较少,日照充足,温差较大,这一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定西独一无二的农业发展状况,其被冠名有中国马铃薯之乡;中国黄芪之乡;中国党参之乡等。同时定西市旅游业也有一定基础,定西历史久远,文化灿烂,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贵清山、遮阳山、莲峰山等享誉国内外。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齐家、寺洼等文化遗址,西起临洮绵延300公里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海内外李氏寻根敬祖的“李氏堂”和通渭温泉等极具开发价值。境内还有汉代新莽权衡、唐明皇御笔“哥舒翰记功碑”、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秦腔独特的文化意蕴 摘要:本文研究分析了秦腔的文化意蕴。她汲取秦汉杀伐悲壮的时代遗风,经历了大唐盛世的雄浑大气,接受了宋元艺术融合的天然给养,最终悲壮地绽放在花雅之争的舞台上。进一步分析了秦腔文化的发展与特色,认为:第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第二,秦腔是秦人生命意识的共鸣与呐喊;第三,秦腔的发展受关中方言的影响,是关中方言文化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秦腔;独特;文化意蕴;慷慨 秦腔演绎着中华民族血液里流淌了几千年的忠、孝、节、义。无论是对其乍看之下心智即被唤醒的外在形式,还是其不自觉即可被大众接受理解的内在魅力,无不体现着她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她把崇高的内容和伟大的艺术品格交给了平凡的、大众的、近乎原始的艺术形式。有人称秦腔是原始的摇滚,我认为这是对的,她是在用一种原始的、朴素的艺术形式传递着黄河文明大气的盛象和野性的自然魅力。作为戏曲鼻祖,作为花部统领,她没有昆腔高深难懂、吴侬软语的安逸矫情,也没有弋阳腔故作高深、血脉正统的高贵出身,但是她作为戏剧所附载着的秦人敦厚而慷慨,豪放而婉约的性格艺术,却是一南一北的两大国剧望尘莫及的。从秦腔本身所承载和传递的独特文化意蕴来看,她是曲、弋两腔无法代替的。秦腔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由来久矣。无论是渔翁、樵夫山水寄情,还是官老爷、农夫贵贱人生,都会在秦腔中品味得失,都会在秦腔中把玩生死。 一、秦腔是秦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化 几千年来,秦风雄劲悲激,秦腔亦然。“自秦襄公收复丰镐,创建秦国以来,变温柔懦弱之气,成刚劲激昂之风,车辚驷铁,遗响犹存。”由此可管窥秦风之始。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也曾说过:“击瓮扣缶,弹筝博髀,而歌呜呜快人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由此也可稍知秦腔之原始大气和粗犷。无论是后来的弄玉之箫、秦王之缶、高渐离之筑,还是楚国优孟,开伶人扮演之先河,无不体现着秦风秦韵的昂扬大气。 秦地位于中原地区,这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辐射中心,这里有儒家文化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而秦人也有着秦地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们既区别于纯粹北方人的粗犷乃至野蛮,也区别于纯粹南方人的婉约与缠绵,他们在人格上表现出来的是温良敦厚,豪放灵动。他们的厚重而不笨拙,灵动却不轻浮,表现在价值取向上就是典型的中庸思想。《辕门斩子》中杨延景矛盾复杂的抉择心绪,但是在忠孝节义面前,他最终在正法令以斩子与恤私情纵由中兼取忠孝和合性情,使整个戏韵情调定格于虚实相委、悲壮灵动之中,以及《五典坡?探窑》中宝钏十八年苦守所表现出来的充满生机灵性和厚重深沉的爱恨追求,这些无不透蕴着秦腔中正求和的审美性情。而秦腔所蕴含的魅力也就是秦人崇高人格艺术化后的魅力。她在艺术追求上做到了意深而词浅,她用近乎原始的风格演绎戏曲的自然灵魂,用看似粗糙的艺术形式包含着灵动而激昂的秦地民风。王绍猷先生《秦腔记闻》中有这么几句话:(秦腔)唱词概用弦索,吹词单用唢呐,吹唱并行,虚实相间,冠冕堂皇之中兼具中正和平之美,此秦腔故有之风格。也充分说明了秦腔所蕴含的豪放而内敛的中庸意识。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是我国新时期的战略规划,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以及相关国 家的高度關注。一带一路涉及我国的许多地区,本文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甘肃经济发展。 關键词:一带一路甘肃机遇挑战 引言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国家、众多产业,需要对各种生产元素进行调配,从宏观角度加强规划与管理。随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的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发生了改变。甘肃省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区域范围内,新战略的提出,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甘肃省必须要加强对各种机遇的把握,并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以提高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 一、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变的标志,这个构想的提出,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我国的宏观经济水平提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一带一路战略满足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特区、新区的建设,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有了很大提升,但纵观当前我国的经济格局,对外开放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导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受阻,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全面发展,必须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满足此要求。其次,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水平较低,必须要大量的资本、技术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此可以实现要素输出。一带一路的建设正好顺应了我国生产要素流动的趋势。 二、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下甘肃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活跃起来,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沿线的省市,将面临更大的机遇。 以甘肃省为例,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甘肃省着力打造对外开放的经济平台、经贸平台和文化平台。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第一个国家级新区,被定位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西部重要的增长极和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产业研究The Industrial Study 一、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现状 中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是交通运输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特别是进入全流通时代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了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交通运输业在发展中全面“提速”,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进一步实施“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为全省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 二、交通运输的内在特性 首先,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交通运输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是新时期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命脉。在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是现代经济社会快速运行的基本保障,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首要物质前提,因此如果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很难想象会有一个较为合理、符合时代进程市场经济建设环境。所以相对于整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言,交通运输时刻发挥着支撑和保障作用。这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具体表现为,经济开发区干线的完善和运输成本低廉。 其次,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 终起到先导性的作用。交通运输是国家经济 运行的首要关键因素,它的日新月异的改进 将带动经济的全面、飞速发展。首先,交通 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形成 互帮、互助、互带关系。其次,完善的交通 运输体系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和 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基础,是进一步增强我 国综合市场竞争力的表现。也是提高我国人 民生活质量和交通服务的根本需求。 三、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相辅相 成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促 进的过程,其最终的形成合力,而达到的效 果如何则取决于经济类型和发展的水平,运 输的发展也在其中受到影响。全国各地的经 济发展都离不开当地基础交通设施的完善程 度,就算是最偏远、最闭塞和无人区,某种 形式的运输也仍旧是那里日常生活节奏的基 本组成部分。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有一句 老话,“要想富、先修路”,这也从侧面说明 了造成经济滞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交通运输,相反,通过交 通运输促进流动性的增加,是实现社会经济 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第一、交通运输网络覆盖是地区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历 史,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就是,飞机、汽车, 轮船、电话、电脑等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使社会具有更方便、速 度更快、形式更加便捷、的运输方式,去满 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在外部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下,如果 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差,则短期策略在于 协调交通运输时间与交通运输成本,最大幅 度减少损失;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 力、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投资建设可 行性分析。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 足,则短期策略在于以增加交通运输时间的 供给方式来替代过高的交通运输成本;长期 策略在于按提高技术及质量因素的方向进行 投资建设可行性分析。在外部经济有效率的 情况下,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不足, 则短期策略在于提高交通运输成本的供给方 式来替代过长的交通运输时间—供给能力; 长期策略在于按提高供给能力的方向进行投 资建设。如果交通运输网络通行能力充足, 则考虑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并建立交通运输 长期发展战略以提高经济福利及社会福利。 第二,交通运输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 内在动力源泉。从城市经济建设的视角来分 析,现代化意义下的交通运输不仅仅是旅客 或货物的空间流动,也是经济信息、城市文 化、人文思想的空间流动;交通运输的整体 结构,既是一个现实意义实体系统,由基础 设施网络、运输工具装备、运行控制系统、 交通运输对象,这其中包括,旅客、货物及 其承运主体等要素组成;又是一个动态关系 系统,由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方之间的复杂 关系构成。此外,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企 稳与复苏,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节奏及方 向正逐步发生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 性,世界各国间交通运输业的差距是较明显 的。在这种情况下,交通运输的局限性直接 导致其经济贸易交往会受到很大限制。相应 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也必然受 到限制。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致使当 前世界交通发展不平衡性与全球化进程的深 化相互制约。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和运输业 都有着紧密地联系着的。生产的规模、配置 以及交换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运输成本和 配置,同时其本身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当 地的运输条件。在当今世界现代化的运输业 是实现合理的区域分工,实现企业专业化和 协作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工农业之间、国家 各地区之间的可靠、稳固的经济联系的必要 条件。把更多的人和物用更快的速度和更节 省的方法投入空间运动,这就是现代文明的 特征。此外,在整个国际交通运输体系形成 的同时,一个国家运输发展水平与国际运输 环境的匹配程度,也决定了这个国家在国际 经济中生存和竞争的能力。在当今社会,国 际航班飞越他国领空,也必须要得到主权国 家的许可,否则只能改变路线,花费更高成 本绕道飞行。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发 展,这些国际利益因素对世界交通运输发展 与布局的影响作用也将不断加强。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启示 【文章摘要】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作 为最直接有效的流通形式,在当今的经 济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是新时期经济建设取得高速发展的 先导工程,目前,中国的经济进入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为实现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交 通运输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 作用。本文从我国交通运输的现状入 手,明确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内在 特性,进一步阐述了社会经济类型的变 化与运输业发展的关系,诠释了交通运 输与国民经济的内在本质联系。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运输 姜大伟 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四平管理分局 136001 【参考文献】 1、段建强; 李文兴; 运输业与经济 发展的关系探析[J]. 中国国情国力 2010年12期 2、石京; 黄谦; 吴照章; 我国交通 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 版) 2010年06期 3、张凯;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的探讨 [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年28期 4、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 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 综合运输 2009年05期 5、王译;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 系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02期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 150

中国秦腔界的“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西北花脸王”李志翔 他1996年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中国戏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梨园漫步》清唱一等奖;2000年他主演的《斩单童》获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一等奖;他曾于2013年、201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春节晚会演唱《铡美案》和《十二生肖大拜年》;2016年11月,他还受文化部委托,应中国广播艺术团邀请去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参加中国海外春节晚会《魅力中国》;2016年参加歌剧《大汉苏武》荣获文华大奖;2017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庆五一晚会“中国梦,劳动美”。他就是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的陕西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爱徒李志翔先生。 早就耳闻李志翔有中国秦腔界“西北花脸王”之美誉,当和他在渭源一个农家小院面对面时,深深地被他独特的脸型和打扮吸引住了:光头,脑袋稍大,微胖,黑色唐装,神采奕奕,满脸是戏,全身上下透着一股霸气和自信。

1963年,李志翔生于渭源县七圣乡(现属清源镇)年家河村贾家川社,五个姊妹中排行老大,父母皆为农民。他自幼酷爱秦腔艺术,先后在七圣小学、七圣中学读书。 1980年在七叔李德清动员下,考入了甘肃省定西市戏曲训练班,师承高发贵、王月平,主攻铜锤兼架子花脸表演,又受到著名二花脸演员刘茂森先生亲传。 1984年毕业后,分配到渭源县秦剧团,一待就是两年。先后在渭水源头的大大小小剧院演出过,只因农村户口,与转为正式干部无望,再加上生活的困顿,不得不回乡务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村生活,并没有压垮他心中火热的追求,李志翔的心仍然飞翔在优美的秦腔旋律中。 时任定西文化处处长王洁武了解他的处境后关切地问他:“李志翔,你这样好的秦腔资质,蹲在地里,难道你不觉得可惜吗?”一语惊醒梦中人。在王洁武的帮助下,李志翔走进了定西市秦腔团,飞翔的梦想持续了10个春秋。 1994年是李志翔人生的转折期。那年他加盟青海西宁市秦剧团,参加宁夏西北五省省会城市演出,被《宁夏日报》誉为“江河源头第一黑头”“难得的花脸奇才”,深受广大戏迷的欢迎和喜爱。 1999年李志翔成为甘肃省秦剧团知名演员,2001年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他不骄不躁,更加努力,得到了很多艺术家的教诲,在艺术上层楼更上。由于长期的舞台实践,借鉴京剧之特长,使他的表演、唱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演唱吐字清晰,铿锵有力,把秦腔花脸“炸音”与“喉咀音”巧妙地与其他剧种中的花脸声腔结合在一起,使“龙音”与“虎音”参为一体。代表剧目有:《忠保国》饰

浅谈秦腔的创新

浅谈秦腔的创新 历史悠久的秦腔要不要现代化,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问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任何传统艺术都不能固步自封, 抱残守缺,秦腔也不例外。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秦腔 的发展创新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那么,如何进行秦腔的 改革创新呢? 一、面向观众,面向市场 继承并不是要把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创新也 不是没有任何继承地另搞一套。秦腔创新要在继承传统艺术本质特色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观众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 的改革和新的创造。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保护、继承秦腔传统的原汁原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这项工作的 价值不可否认,但另一方面,秦腔活在当下,应当面对现在的观众,尊重现在的观众,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秦腔艺术和秦腔 艺人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按照传统的表演方式原汁原味地 演老一套,可能没人买票。其实,现在全国大多数戏曲院团都 面临着生存问题,能够保持原汁原味的演出并获得更多观众 认可的寥寥可数,那些老腔老调老面孔的传统形式只能适应

老年观众的胃口,而无法满足中青年观众的审美需要。如果再不走创新之路,戏曲的前途将岌岌可危。笔者从事秦腔艺术工作20多年来,考察到一些省级秦腔院团在剧本唱腔、音乐舞美、灯光布景等设计方面都进行了大的创新。比如《迟开的玫瑰》、青春版《杨门女将》、《五女拜寿》、《大树西迁》等 剧目,立意深刻、形式新颖,深受广大观众的称赞和好评。然而,大部分县级秦腔剧团就做不到这些,因资金缺乏,工资低廉,人员流失,即就是演出,也老是“三三二”(即:《三娘教子》、《三对面》、《二进宫》),导致观众大量流失,院团濒临倒闭。因此,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的今天,创新是秦腔的生命,不创新就没 有活路。 二、用现代形式征服观众 在秦腔文本创作上,要提倡剧作者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观众的前提下,努力追求作品的新、美、深,勇攀艺术高峰,创作出文化含量较高,适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作品。 有了好的内容外,秦腔在形式上也要有所创新,以适应广大观 众的审美变化。可以在表演方式、演唱技巧、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综合效果上有所追求,丰富舞台表现力。比如新编秦腔历史剧《千古一帝》、《杜甫》等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舞蹈艺术和其他艺术元素进行了创新,从而受到了广大观

论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论甘肃省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为了发展区域经济,甘肃省委、省政府根据不同时期实际,先后经过八次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其中“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是最后提出的,也是最完整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一些学者单纯从理论性、结构性方面出发,套用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络开发理论研究甘肃经济发展战略;另有一些学者从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工程技术”的角度做了一些有益探讨;但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价值文化角度,以及市场经济秩序、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家创新精神、产业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研究的较少。提出的发展战略对经济发展指导意义有限,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较小。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的快慢与经济制度、市场经济秩序公平与否、商业文化形成与积淀、资源禀赋的多寡都有很大关系。单纯从那一方面研究经济问题都带有片面性,研究形成的发展战略实际意义都不可能大,对经济发展贡献都非常有限。综合看甘肃经济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战略不够清晰。中心带动,怎样带动、用什么样的优势带动,干部学者理解不一,说法不同。从我省进出口贸易可以看出,中心带动优势不明显。20XX年1-10月,进出口增速达到%,比全国增速%高3倍多,排全国第一位;出口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4倍多,排名全国第一;进口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高两倍多,排名全国第二。但进出口总量最大的是金昌市,而不是兰州市,金昌市占到了全省进出口总值的%;兰州市进出口总值仅为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且主要进出口商品为5-7号燃料油、硅铁和石油及天然气钻机,三项商品占兰州市进出口总值的%。这说明兰州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工业,而是靠服务业和其他产业。商业文化尚处初始阶段。良好的商业文化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甘肃由于长期受儒家压制重商主义、阻碍科技进步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比较保守,商业文化难以形成,具体表现在:第一,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当官才是干事业,才不会虚度人生,才是最大的富贵利禄;搞科研、学经济、干企事业都不是大丈夫所为。致使许多本能在科技、教育、医疗、经济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当了公务员,在机关里干起了抄抄写写的事情。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才,延缓了科技经济发展进程。第二,君臣父子上下尊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