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盛行背景分析

合集下载

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

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网络的原因分析

⽹络流⾏语迅速风靡⽹络的原因分析⽹络被当作相对最⾃由最草根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影响了舆论的⽅向。

⽹络流⾏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系统共变的产物,其产⽣并迅速流⾏的动因主要存在于以下⼏个⽅⾯: 1.⽹络观照现实的热情近年来,通过⽹络传播引起关注的社会事件激增,⽽且⼏乎每⼀个热点新闻事件都会催⽣出⼀个或多个⽹络流⾏语是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重要⽅式。

流⾏语的风靡本质上是⼀种⽆法阻遏的对公共空间和民主权利的社会性集体呼唤,因此流⾏语现在⼏乎成为⽹络民意的风向标。

2.年轻⼈的参与热情 ⽹络流⾏语的频发也与中国⽹民结构有关,流⾏语的语⾔特征迎合了⽹民主体的⼼理需求。

根据CNNIC历次⽹络发展研究报告显⽰:⼗多年来,中国的⽹民群体急速增长,但35岁以下的⽹民⼀直占⽹民总数的80%以上。

35岁以下中青年⽹民是⽹络流⾏语最重要的创造者和使⽤者。

年轻群体处于⽣命的活跃期。

对社会变化感知敏锐,想象⼒创造⼒强,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

⽹络流⾏语的新异简洁、讽喻戏谑、互动空间⼤等特点契合了他们创新求变、颠覆传统、主体参与和游戏的⼼理需求。

当下中国社会,青年⼈处在现代性与⾃我认同的挣扎中,⽣存焦虑感和⾓⾊归属感并存,⼼理上既要追求真我个性⼜渴望得到认同,因此他们主动创造新奇反叛的流⾏语,追求语不惊⼈死不休的效果,期望凸显⾃我;另⼀⽅⾯⼜常常将流⾏语作为群体标签。

标⽰⾃⼰“⽹络达⼈”或“愤青”的⾝份。

以获得⼀种“彼此同在、⼼领神会” 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他们出于“使⽤与满⾜”的动机做出使⽤或不使⽤某个新词语的个⼈选择。

这些选择不断累积汇合,就决定了哪些词汇在⽹络上流⾏或消失,也决定了它们的⽣命周期,可以说流⾏语是反映⽹民社会⼼理需求的集体作品。

⽹络流⾏语折射出了⼀种叛逆、浮夸、去中⼼和玩世不恭的社会⼼态,反映了这个时代⼤众化、娱乐化的审美情趣,从传统内敛⽂化到这种社会⼼态的转变,在中青年⽹民群体中最强烈地表现出来。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广泛流传并受到大规模关注的一种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不仅反映了网络中的语言文化现象,同时也与社会文化密不可分。

首先,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反映了新兴媒体及其用户语言的创造性、变化性以及快速传播性。

在现代社会,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其中各种新兴媒体(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和不断涌现的社交软件的便利性和效率性,极大地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流行,凸显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和社会脉络。

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分化与多元化,文化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流行语则通过其新颖、简洁、幽默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主流文化、时尚潮流等实际,反映了人们不断变化和求新的心态和追求。

同时,网络流行语中也不乏涉及到当前社会热门话题、政治事件等内容,反映了社会的关注点和舆论焦点,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最后,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接受,成为了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的沟通语言形式。

网络流行语要有广泛的传播,依托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需要不断满足用户对互联网娱乐、沟通的需求,语言的快速传播的效率对流行语的传播有了很好的基础。

因此,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新兴文化的语言符号,其用语趣味性、创造性、传播性等多方面特点,成为广泛普及的年轻人沟通交流的重要语言和文化形态。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流行不能离开社交媒体平台的影响和促进,同时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文化特征,对于当代青年人的语言方式和文化理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交流方式和社会文化。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也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特殊现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的情感表达。

本文旨在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探讨其与社交媒体环境的关系以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交媒体平台上被广泛传播并被普遍认可的词语或短语,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独特性或者符号性,能够快速传播和被理解。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最常见的方式是来源于特定事件、视频、段子或者网络热点,经过用户的传播和转发,逐渐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和表达方式。

而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比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

一旦某个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走红,它就会在短时间内被大量的用户接受和使用,甚至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标配”,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交流和情感表达。

网络流行语与社交媒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流行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高效。

社交媒体给予了普通用户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空间,使得他们可以通过创作、转发或者评论来参与到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演变中。

由于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群体多元化和互动性强,不同的人群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理解和使用也会呈现出多样性,从而产生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网络流行语文化。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离不开社交媒体环境,同时也反映了社交媒体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即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来反映当下社会的主要话题和热点事件。

在社交媒体传播中,网络流行语常常是人们对于社会现象和风气的一种戏谑和嘲讽,它们蕴含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情感诉求,对于社会热门话题进行了一种轻松、幽默的讽刺和反映。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1. 引言1.1 社交媒体的普及与网络流行语的兴起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流行语在互联网上迅速兴起并广泛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成为网络流行语迅速传播和扩散的重要场所。

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生动的形象,吸引着大批网民的关注和参与,成为互联网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元素。

社交媒体的兴起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用户可以快速分享各种内容,并且可以通过评论、点赞等互动方式,迅速推广和传播网络流行语。

社交媒体上的用户群体庞大,信息传播速度快,这也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迅速传播和流行。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的变迁和人们对娱乐和表达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既受到现实生活中事件和人物的影响,也受到网络文化和群体心理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可以是对社会事件的讽刺和评论,也可以是对情感和生活的抒发和调侃。

通过网络流行语,人们在表达个性和情感的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 正文2.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特点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特定时期、特定社群中广泛传播并被大量使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词语或短语通常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特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网络流行语通常具有短期性和快速传播的特点。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流行语的更新换代也变得更加迅速。

一些网络流行语可能只在短暂的时间内流行,随着话题的消退而逐渐被遗忘。

网络流行语多样化丰富。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涵盖了各种场景和主题。

有些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网络直播、综艺节目等媒体平台,有些则是源自于网友对生活、工作、娱乐的各种评论和表达。

网络流行语具有群体性和共情性。

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够凝聚共同体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桥梁。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使用量的不断增加,网络流行语逐渐成为了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例如“666”、“emm”、“doge”等词汇在短时间内广泛流传并被大众使用。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不仅与社交媒体的发展有关,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

其次,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时自发创造和使用的一种独特语言表达方式,往往与社会热点事件密切相关。

例如,“996”一词的流行就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普遍的“996工作制”有关。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当前社会所处状态的看法和态度。

此外,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还与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域的人群会因为自身的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会产生不同的网络流行语。

例如,“小鲜肉”、“蕾丝边”等流行语就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关。

此外,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也会不同,因为地域差异会导致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网络流行语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之,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是社会文化因素、媒介发展和人类语言创造的共同结果。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和文化价值观,突显了年龄、性别、地域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性。

对于人们在社交媒体中使用和理解网络流行语,应当理解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背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传递的本质,同时也要避免过度追求潮流和网络流行语的盲从,保持理性和思考的能力。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社交现象和文化现象。

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交媒体环境对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在过去,流行语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口相传、传媒的宣传以及实际的社交互动。

而在今天的社交媒体环境下,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和传播各种网络流行语。

这种传播方式的简单便捷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快速地传播到广大的群体之中,形成流行的话题和社会现象。

网络流行语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

社交媒体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创造和传播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网络流行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短视频平台上的一些搞笑视频和表情包,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和幽默风格,引发了大量的转发和评论,迅速形成了网络流行语。

这种多样性的表达方式使得网络流行语能够更好地触及人们的情感和思维,更好地传递信息和文化。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是对当前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的一种回应和反思。

它们通常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绪和观点,并带有一定的讽刺和反讽。

在疫情期间,一些关于疫情的网络流行语通过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人们对疫情的焦虑和无奈,同时也传递了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团结精神。

这种对时代和社会变化的反映使得网络流行语成为了传递社会意识和情绪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和衰败速度快,具有短暂性和即时性。

社交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往往会迅速爆发和迅速消失。

某个网络流行语一时风靡,成为人们社交互动和娱乐的热门话题,但很快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取而代之。

这种快速变化的特点使得网络流行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也使得人们对网络流行语产生了一种追逐和参与的欲望。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浅议现今网络流行语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摘要】如今,网络流行语已经成为互联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定义和文化心理角度探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

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网络流行语得以快速传播和演变,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氛围。

网络流行语不仅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还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的持续演变和文化心理在其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互联网文化,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情绪、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社交媒体、传播、演变、反映、社会意义、使用、影响、持续演变、社会影响。

1. 引言1.1 网络流行语的定义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和使用的特定词语、短语或表达方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

这些流行语往往在一段时间内迅速传播并被大量人群采用,成为网络社交交流中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点。

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受到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信息传递能力的支持,同时也反映出网络文化和社会心理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现象。

它们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情感需求,同时也承载着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相互沟通、交流和表达情感的需求。

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时代精神,成为人们对网络文化、社会现状和个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这种意义上,研究和探讨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

1.2 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文化心理与网络流行语紧密相连,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都与文化心理有着密切关系。

文化心理是指在一个特定文化环境下,人们对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应的心理机制和规律。

在网络流行语中,文化心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程度。

文化心理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

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在社交媒体环境下正变得越来越流行。

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互联网上通过大量使用而迅速传播、广泛应用的词语或短语。

这些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特殊性或者共鸣性,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成为大众热议的话题。

网络流行语能够反映当下社会文化的热点、关注点和情感表达,因此对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热点和关注点。

社交媒体是人们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各种热点事件和社会话题能够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和引发讨论。

一些特定的事件、人物或者现象往往在网络上被赋予了独特的流行语,通过这些流行语可以看出人们对热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996工作制”、“私人订制”、“吃瓜群众”等一系列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工作、社会问题和舆论热点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当前社会的热点和关注点,进而推断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思潮。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

社交媒体上的网络流行语往往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和特殊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表情包”、“日常黑”、“自闭症”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压力和情绪,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表达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而且一些流行语还能够反映人们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佛系”、“懒癌”、“自律小白”等流行语都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认知,通过这些流行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己的理解,增强自我认同感。

网络流行语是人们情感表达和生活态度的重要载体,通过分析网络流行语可以了解人们的情感需求和生活态度,进而为社会心理健康和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各种语言和文化元素能够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传播和融合。

网络流行语往往包含着各种方言、外语词汇、网络用语和流行语,通过这些语言元素的融合创新能够形成独特的网络流行语,反映了语言和文化的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流行语盛行背景分析
【摘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应用的逐渐普遍化,网络流行语也从网上到往下,由盛行甚至到瞬间风靡,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元方,你怎么看?”……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其如雨后春笋的发展直接加强了其社会应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产生影响,了解了网络流行语盛行的背景,能更好的分析网络流行语发展趋势,引导其作为语言文明的分支。

【关键词】网络语言;文化;背景
21世纪的当下,如果你不知道“屌丝”、“土豪”、“我爸是李刚”、“神马都是浮云”……,那你就“out”了,网络上有句“地球人都知道”的口号“要想思想不落伍,就得常看流行语”。

流行,顾名思义,就是体现当下的一种潮流,这里的流行语,也即指网络流行语。

通俗的来说,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的一种特殊性的语言,是作为话语生产主体自主创造出来的意义符码。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普遍应用,网络流行语这种意义符码的影响力已从个体层面蔓延至群体层面,形成舆论热点,部分甚至已经影响大众传媒、乃至商业广告、电视剧,2013年风靡一时的“甄嬛体”纷纷为大众所效仿。

1网络流行语发展现状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与社会的变化息息相关,社会语言学家将这种语言与社会呼应的现象称之为“共变”。

互联网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

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催生了系列行业、产业,其中网络化语言便是互联网强势发展下的产物。

同时具备虚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互联网,为广大互联网参与者提供了自由交流与发展的空间,克服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使得参与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畅所欲言”,而一旦这种表达,代表了一种社会趋向,引发了共鸣,其快速传播的特点,就能够使得这些表达快速被模仿和复制,进而刺激网民表达意识的觉醒。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远的发展,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次的诉求也逐渐提高,对于社会事物的参与意识以及个人自身的发展日益增强,作为网络上的“微博”“微信”“论坛”等等又给他们提供了表达诉求的平台。

这些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机会,打下了基础。

互联网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扁平化的传播模式以及日益广泛的覆盖范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让网络流行语得以借这股互联网之火顺势而为。

如2011年新年,“給力”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一时之间,从网络上流传的“给力”,经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快速成为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新词汇。

直接提高了网络流行语的认可度,为其发展与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强化了人们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知。

社会的发展,社会现象的变化,直接使得形容社会现象的语言随着时代的步伐而发生了变化。

2网络流行语盛行因素分析
2.1需求分析
网络流行语最初出现于20实际90年代,而快速发展甚至兴盛却是近几年的现象,这是当代民众“表达自己、释放需求”的一种客观需要。

随着政治民主度日渐提高,经济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人们享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网络的门槛也不断降低。

这些,都为网络流行语提供了快速成长的肥沃土壤。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贫富差距现象日益明显,社会矛盾渐现,一些关乎社会矛盾、道德的词汇,犹如星火,瞬间点燃公众的情绪,推动这些词汇的发展。

历史上,人们为了表达对事物的感情,诞生了民谣、顺口溜等这些短小精悍,而又饱含信息的语言文字。

而如今网络时代,人们则创造了简洁、创新度要求不高、推广速度快的网络流行语,如“躲猫猫”、“俯卧撑”等流行语从诞生到走红几乎都在一天内完成。

2.2心理分析
从心理因素上来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追求个性的心理追求也日渐强烈,而网络空间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超越现实条条框框的平台,个人的主体性得以表达,网络空间的文字,其受到大家认可、追捧的程度不以传统的提供者的地位、文字的考究等为衡量标准。

只要个性十足,只要能引起大家共鸣,就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原创而流传的有“hold住”、“元方,你怎么看”?“累觉不爱”等。

而部分“有才”的网民,直接改编,从而创造“某某体”,如去年盛极一时的“甄嬛体”,长达七十集的电视剧中,出现多处被人们模仿的段落,组织起来,用于生活之中。

从众心理也直接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从众心理是个人受到外界影响的时候,而在知觉、判断等多方面表现出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研究表明,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所普遍具有的心理现象。

在网络的空间里,崇尚自由、时尚、追求创新是一种共同认可的文化,在这种主流推崇文化里,如果不使用与其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可能就意味着落伍、“out”,而在平时将网络流行语运用于日常生活则视为一种潮流。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从众心理也加大了网络流行语的流行范围与使用程度。

尤其是一些青少年,他们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也是使用网络语言的先锋主力和追求时尚的代表,在其叛逆性时期,这样的从众心理所产生的推动作用显得更为明显。

2.3文化分析
语言是一种文明,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网络流行语就是在当前多元化背景下孕育的一种网络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网络的发展,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带来的是思想的空前开放,多元化的思想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同,追求自由、独立的个体发展也是当前社会潮流,同时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俗、活跃、具有颠覆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逐渐融入网络流行语中,外来文化、大众文化为网民在交流和使用流行语提供了浓厚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催生了网络流行语的发展。

很多的流行语源自于英语,或者混用,如“hold”“围脖(微博)”、“伊妹儿(EMAIL)”等。

另一方面,依附于互联网的媒介,如“博客”,一直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在这些媒介的“自媒体”属性
的推动下,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思想和言论,使得平民、草根阶层也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可以说,“网络流行语”为普罗大众的思想文化的表达开通了一个新渠道。

网络流行语的兴起,是多方因素共同的结果,其快速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心理,是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

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鲜的语言因素,为语言注入了生机。

参考文献:
[1]刘琳.浅谈网络流行语——给力[J].商业文化,2011,(3).
[2]武月锋,王川.网络流行语的理论基础:涵义、类型与研究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
[3]于洪涛.论网络流行语的成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J]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