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09第9讲 思维

实验心理学讲义09第9讲 思维
实验心理学讲义09第9讲 思维

第九章 思维

关键词

思维行为测量出声思维问题行为图假设检验说人工概念功能固着推理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调整策略三段论推理回避损失参照效应捐赠效应零相关标准 FOK范式人工智能图灵测验逆向工作(backward working)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

课程讲义

第一节 思维的研究方法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食物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食物的本质特征呵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咱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的表现形式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思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为测量、出声思维、建构认知模型三种。

一、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

定义:行为测量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

两个层次:1.观察数据——不对因变量作明确的规定,而是笼统地对被试行为作观察。如尝试错误实验、顿悟实验;2.行为指标——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规定某些因变量指标(答对人数、解题时间),并针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

(一)观察数据

观察数据即对被试行为进行观察后所获得的数据。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能很好地说明研究者是如何使用具体的观察数据形成早期思维理论的。两个实验都以动物为被试,主要依靠行为观察数据,针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两种经典假说,这证明了观察数据在思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二)行为指标

1.波斯纳(1973)接链子的酝酿实验:实验有两个行为指标,一为被试解决问题的百分率,二为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2. 沃森和约翰逊-莱尔德(Wason和Johnson-Laird,1972)的四卡问题:行为指标为

作出各种回答的人数比率

3.其他的行为指标:错误率

二、出声思维(think aloud)

定义: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

(一)出声思维的由来

心理学家邓克(1945)首先提出了出声思维法。出声思维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实施:(1)对被试进行预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出声思维;

(2)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让他们用出声思维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同时录音;

(3)当被试在进行出声思维的过程中,发生停顿,实验者应及时提醒或询问他们在想什么,不过,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并事先做过准备,实验者在出声思维过程中,不应提问,以免干扰被试的出声思维;

(4)将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字材料,并对记录进行细致的分析,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材料,以分析被试思维的过程及其特点。

(二)出声思维的分析——问题行为图

问题行为图可以使研究者直观地看出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序列。

组成部分:(1)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问题行为图表明:被试的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一种曲折、迂回的方式前进。 (三)出声思维的研究实例

(四)对出声思维的评价

1.出声思维的优点:(1)通过问题行为图对出声思维进行分析,使得言语报告可以被数量化;

(2)掌握被试思维的全过程,这往往是诸如解题时间、错误次数、答对人数等行为测量指标无法做到的。

2.出声思维法的缺陷:(1)作为言语报告的一种,出声思维反映的是仅能停留在被试意识层面的东西。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则表示:思维过程并不一定是可以外显的,被试的思维过程完全有可能是内隐的,即被试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此类答案,或者不知道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2)在解决问题时让被试进行言语报告是否会影响到被试的思维?也许为了更清晰地

报告某个想法,而未能及时地注意下一想法,导致灵感的丢失。

(3)言语报告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大?出声思维和过去心理学中的内省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有关内省法可信度的争论在出声思维上再度出现。

三、建构认知模型

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而非专指某种具体的方法。往往通过尝试各种方法,综合系列实验研究的结果,来建立模型以揭示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模型的解释力。

(一)实施步骤

1.先验模型阶段

先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是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罗希(Rosch,1975)提出一种有关概念表征的概念结构的原型说。他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prototype),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进行表征的,原型是能够用来最好地说明概念的一个样例。概念表征除了原型外,还有维量。维量是指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degree of category membership),即概念内的其他个体偏离原型的距离。原型和维量的紧密结合就形成了概念。

2.实验验证阶段

在先验模型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是认知模型范式的第二个步骤。实验验证,即要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罗希(1975)设计的实验验证概念表征的原型说。

3.模型完善阶段

经过修改完善的模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然后再完善。 (二)评价

1. 优点

(1)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

(2)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

(3)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

2.局限

(1)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

(2)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

(3)不是任何的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

第二节 思维研究的领域

一、概念的形成

(一)假设检验说的主要观点

假设检验说(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丁)的主要观点:人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储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这些可能的假设组成一个假设库。在概念形成的实验中,对任一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被试都必须从他的假设库中,取出一个或几个假设,并根据这一假设作出反应,即对这一假设进行检验。如果被试得到正确反馈,他们会继续延用这一假设,否则,被试将舍弃这一假设,并到假设库中再寻找另一假设来代替现有的假设,如此这样反复,直到某个正确的假设被反复验证为正确时,概念便形成了。

(二)实验验证——人工概念实验

人工概念是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丁(1956)为了验证假设检验说所阐述的概念形成过程而发明的。人工概念指人为制造出来的,并没有实际内涵的某种概念。实验材料:画有图形的卡片,四个维度:边框:长方形、椭圆、十字;背景:黄、紫、绿;图形颜色:红、绿、黑;形状,如图9-1所示。

图9-1 人工概念实验材料

(采自Bruner,Goodnow和Austin,1956)

实验程序:1.实验前,实验者事先规定某个维度的某一属性(如正方形)或几个维度的属性(如正方形+笑脸)为某个人工概念的特有属性。(具有所规定的全部有关属性的卡片就是人工概念的肯定实例,否则就是否定实例。)

2.实验中,主试首先取出一张肯定实例卡片给被试看,并明确告知这是肯定实例。

3.被试则根据自己的想法来选取属于这个概念的其他肯定实例,每次被试选取之后,主试都要给予被试选择正确与否的反馈。

4.实验一直进行,直到被试的选择不再出错,即说明被试形成了概念。

实验中被试使用的4种策略:(1)同时性扫描,被试根据主试所给的第一个肯定实例的部分属性来形成多个部分假设,比如:“一条边框”或“两个图形”。在依照其中一个假设选取卡片后,将主试给予的反馈与这些假设进行对照,看究竟哪一个假设是正确的;(2)继时性扫描,是指在已形成的部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主试的反馈每次只检验一个假设,如果这种假设被证明是正确的,就保留它,否则就采用另一个假设;(3)保守性聚焦,就是以第一个肯定实例的全部属性为焦点,接下来选取的卡片都对准这个焦点。具体做法是每次选取一张与焦点只有一个属性不同的卡片,如果这次选取的卡片被验证为正确的,那么这个属性就不是有关属性,相反,如果卡片被否定,那么这一属性则不一定是有关属性;(4)博弈性聚焦,是指把第一个肯定实例所包含的全部属性都看做是未知概念的有关属性,但同时改变焦点卡片上一个以上的属性。

(三)实验验证——渐变-突变实验

实验材料:早期包塞莱特(Bouthilet,1949)实验中所用的英文材料,及据此原理所制作的汉字材料,见表9-1和表9-2;被试:72名中国人和72名美国人;实验程序:被试的任务是在每张卡片上从五个选择词中找出一个和左面关键词有关的词,被试每次选择之后,主试都反馈正确答案。

表9-1 英文假设检验模型举例

选 择 字 正确关键字

答案

A B C D E

FEATURE ear Song date halt dull A BULLETIN raft Slide tile laid hire C OINTMENT forth Mint sure neat sane B OPENING slip Told blue pine gap D

INFLUENCE sure New play fear life E

(采自杨治良,1986)

表9-2 汉字假设检验模型举例

关键字

选 择 字 正确

答案 A B C D E

厘 由 厌 座 广 甲 E

穿 穷 身 衣 牙 木 D

伏 优 大 仆 休 尤 B

素 系 生 韦 乔 丝 A

症 争 丁 正 证 关 C

(采自杨治良,1986)

实验结果:被试的确是积极地提出假设,并通过作出合适的选择,来对自己的假设进行检验。此外,实验者还依据被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的正确率制作了集体学习曲线,结果发现曲线的走势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正确程度徐徐上升,呈渐进式,第二部分急剧上升,呈突变式。回归分析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由此,研究者推测概念形成是先渐变,后突变的过程。

二、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现象。所谓功能固着就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某种事物的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功能固着研究的最重要环节是选择典型问题,以及如何应用典型问题进行具体的实验研究

(一)典型问题

1.功能固着研究的问题情景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成功解决必须涉及某一事物的特殊性用途,而不是通常用途。

(2)问题情景设计必须要诱发被试的习惯性思维。

(3)必须注意问题的难度。问题情景的设计不易过难也不易过易,否则会出现地板效应和天花板效应。

2.典型例子:(1)梅尔(Maier,1931)的绳子问题:具体情景是让被试进入一个房间,

房间的天花板上垂下来两根绳子,房间里放有两个钳子和一些其他的物品。问题要求是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但是两根绳子相隔得很远,使得被试不可能用两手同时抓到两根绳子。正解是把钳子系到其中的一根绳子上,然后让它像钟摆一样摆动起来,当两根绳子靠得很近的时候,再把它们系到一起。

(2)邓克(1945)的盒子问题:问题的情景是在桌上放一些大头针、一些火柴、一根蜡烛以及三个火柴盒大小用纸板做的盒子,要求被试把蜡烛安置到门上。正解是用大头针将盒子钉在门上,然后把蜡烛底部融化后粘在盒子上。

(二)实验研究

1. 邓克(1945)的盒子问题:实验设计了三种处理条件:(1)控制条件,三个盒子是空的,它和大头针、火柴以及蜡烛等实验材料一起摆放在桌子上;(2)功能固着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大头针、火柴和蜡烛;(3)中性物条件,三个盒子里分别装有与实验无关的钮扣等其他与问题解决无关的物品。采用被试间设计,每个条件下有7名被试。结果如表9-3所示。

表9-3 在三实验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被试人数(采自Duncker,1945)

条件 盒子所材料 解决问题人数(n-7)

控制条件

功能固着条件 中性条件 空盒

盒子里装着蜡烛、火柴和大头钉

盒子里装着无关的材料(钮扣等)

7(100%)

3(43%)

1(14%)

2.亚当森的实验:涉及盒子问题、回形针问题和螺丝锥问题三个问题。

自变量:功能固着条件下有经验的被试和控制条件下的无经验的的被试,每个被试组为26-29人。

因变量指标:一个是20分钟内能解决问题的被试的百分率,另一个是被试成功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结果:如图9-2所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的反应时间有明显的差异,控制条件下的被试比功能固着条件下的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要快得多。可见,功能固着的程度的确会影响被试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图9-2 在控制和实验条件下被试解决螺丝锥问题和回形针问题所花的时间

(采自Adamson,1952)

三、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或假设的事实中引出结论,其实是一种特殊的问题解决——逻辑问题的解决。逻辑学家把推理分成归纳推理(inductive inference)和演绎推理(deductive inference)。前者即从具体的事例上升到一般的原则;后者即从一般原则得出关于具体事例的结论,其主要形式为三段论。

(一)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是指人们在推理任务中,往往采用的一些推理规则。卡纳曼和特弗斯基(Kahneman和Tversky,1972,1973)总结了三种重要的启发式策略:代表性启发法(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和调整启发法(adjustment heuristic)。

1.代表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愈有代表性的,被判断为愈常出现。

2.可得性启发法: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一个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的,容易知觉到的或回想起的常被判定为更可能出现。

3.调整策略:指以最初的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制约对事件的估计。

(二)推理模型

1.国外研究者提出的模型

(1)三段论推理:它是由两个假定真实的前提和一个可能符合,也可能不符合这两个前提的结论所组成。关于人们如何进行三段论推理有以下几种解释:

A.查普曼和查普曼(Chapman和Chapman,1959)的换位模型:认为人在三段论推理中所犯的错误是由于错误地解释了前提。

B.约翰逊-莱尔德(1983)的心理模型(Mental Model):更多地涉及了推理的内部过程和心理机制,认为三段论推理的第一步是构成一个将两个前提中的信息结合起来的心理模型,在这些前提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心理模型通常提示某个结论,然后通过搜索与该结论不相容的其他替代的心理模型来评价该结论的真实性。如果搜索不到,即没有足以破坏该结论的对前提的其他解释,那么这个结论就是真实的。

C.伍德沃斯等人(Woodword et al.,1935):认为在三段论中,前提所使用的逻辑量词(所有,一些...)产生了一种“气氛”,使人们容易接受包含有同一逻辑量词的结论。这种效应称为气氛效应(atmosphere effect)。

2.国内的研究

林崇德等也探讨了人类推理中所使用的模型。他们曾研究了儿童在三项系列问题中所使用的推理模型(李红和林崇德,2001)。所谓三项系列问题就是一种传递推理。他们假设被试在推理时,可能使用如下四种模型:(1)空间模型;(2)语义-空间混合模型;(3)语义模型;(4)枢纽项比较模型。

四、决策

决策是指在分析所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决定的心理过程。

(一)期望效用理论

诺依曼和摩根斯腾(Neumann和Morgenstern,1947)提出的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认为:决策者一般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项备择方案。期望效用值可以用备择方案的结果发生概率与该备择方案的效用值之间的函数来表示。假设在当前状态下,采用的决策方案为Aj,产生的可能结果为Sj,每一结果的效用值是U(Sj),概率为Pj,则该决策的期望效用值为E(Aj)= PjU(Sj),期望效用值最大的方案即为当前的最佳决策。后萨维奇(Savage,1954)提出了主观期望效用理论(subjective expected utility theory),该理论用主观概率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客观概率,用主观效用值代替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值。

(二)前景理论

卡纳曼和特弗斯基做了一系列心理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实际决策行为和期望效用理论

的预期有所偏离,并且这些偏离都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因此,卡纳曼和特弗斯基(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对这些系统偏离进行解释。下面是该理论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 1.回避损失(loss aversion):回避损失是指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根据他们所做的一些实验结果,卡纳曼和特弗斯基总结了一条损失-收益函数曲线,见图9-3。当收益逐渐增加时,价值增长很少,而当损失增加时,价值却降得很快。 价值

损失 获益

图9-3 损失、收益价值函数(采自Kahneman和Tversky,1984)

2.参照效应(reference dependence):参照效应指人们一般是依据某一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依据纯价值进行决策。

3.捐赠效应(endowment effect):捐赠效应是指对于获得本不属于自己财产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高的评价。

第三节 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

一、零相关标准与直觉研究

零相关标准最早是由陈(Chan,1992)提出,指被试的信心和他们的思维任务准确性没有关系。而直觉是指人们在没有意识到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依然感到自己的决定、判断、或问题解决办法是正确的情况。

(一)“两组三项组合”程序

“两组三项组合”(dyads of triads)程序是在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s

test)的基础上设计的。远距离联想测验是由麦德尼克(Mednick,1962)设计的。

1.远距离联想测验

麦德尼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将相互无关联的观点、想法进行结合的能力。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几个观点间的关系越远,问题就会变得越难,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也就越强。

2.“两组三项组合”程序

鲍厄斯等(Bowers等,1990)对麦德尼克的远距离联想测验进行了调整,并将其用到直觉研究中,他们的实验被称为“两组三项组合”程序。在此程序中,向被试呈现两组远距离联想测量的测试项目,每组由三个单词构成,其中一组是可以解决的,即是这三个单词确实有共同的远距离联想词,而另一组远距离联想测试项目是不能解决的。要求被试观察这两组测试项目,并为存在解决方案的一组找到一个合适的共同联想词。呈现测试项目数秒后,不管被试是否找到合适的联想词,都要求其停止思考,并判断哪一组是具有解决方案的。由于被试的思考时间受到严格的控制,所以一般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到真正合适的联想词,被试的判断基本是基于猜测、预感或直觉的,而此时对于被试判断结果的测量就是对直觉的测量。

(二)滑铁卢格式塔趋合任务

鲍厄斯等希望将“两组三项组合”程序推广到非语词领域。为此,设计了“滑铁卢格式塔趋合任务”(Waterloo gestalt closure task)。它包含两个测试项目组:一是能趋合的测试项目组,其中的测试项目为一些熟悉物体的碎片表征,被试能把这些表征整合成一个整体;另一为不能趋合的测试项目组,其中的测试项目为上述物体碎片的旋转或替换,即无意义的不能整合为一个整体的碎片。给被试数秒钟的时间想出趋合物(碎片整合后的物体)的名字,然后让他们猜测哪一个测试组的物体碎片是可以整合的。实验结果显示:被试直觉的正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概率。即使当被试的自信评价等级为零时,他们猜测的正确率仍高于随机概率。可见,被试的正确率和信心程度无关,两者符合零相关标准。

(三)积累线索任务(accumulated clues task)

“累积线索任务”中只有一个测试项目组,包括15个单词,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联想词。其中前12个单词与联想词间的距离相对远,而最后3个单词的联想距离则相对近些。实验中,依次向被试呈现这些单词,每次呈现之后,都让被试想出一个单词来作为已有单词列表中所有单词的联想词。在项目依次呈现的过程中,每当被试产生一个联想词后,都要求他们判断这些联想词成为整个问题的最终答案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被试的正确率在提高的同时,他们却仍不确信自己在向正确答案逼近,这种信心水平和正确率的分离可以作为元认

知缺乏和无意识思维的证据。

二、猜测标准与问题解决研究

猜测标准最早由奇斯曼和梅里克尔(1984)提出,指言语报告等外显测试表明被试处于猜测水平,但他们实际的行为水平则高于随机水平,即言语报告等外显测试和操作水平的分离。

(一)FOK范式

FOK(feeling of knowing)就是知道自己能解决问题的感觉。这种感觉属于元认知范畴,可以作为猜测标准中外显测试的指标。经典的FOK范式通常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1)向被试提出一个难度较大问题;

(2)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被试不知道正确答案,则让他们判断自己能否解决问题,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或是估计自己距离解决方法有多近,即FOK判断;

(3)考察被试所给出答案的正确性程度,并将之与被试的FOK判断进行比较。 (二)复杂系统控制任务

复杂系统控制任务是一类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任务,要求被试控制若干个输入值,使系统的一个或多个输出值达到某个要求。由于问题过于复杂,被试对系统规则的有意识地探索,往往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样,由于被试在外显测试上的失败,那么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确实发生的行为表现提升,就可以作为思维无意识过程运作的证据。

(三)球-箱实验(雷伯和考托夫斯基(Reber和Kotovsky,1997)

1.问题形式:

图9-4 球-箱问题示意图

注:球-箱问题的目标是使所有五个球都位于箱子外部。球的移动是通过鼠标对其点击

实现的。只有当箱子打开时,对应的球才可以移进移出。当球移动时,某些箱子的开闭状态会改变。球-箱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移动球来打开正确的箱子,最终达成目标。

(采自Reber和Kotovsky,1997)

2.猜测标准的证实(雷伯和考托夫斯基)

3.思维策略的内隐性

雷伯和考托夫斯基推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被试可能会选择三种策略,其一是规则策略,即被试直接无意识地学习到了问题运作背后的规则。其二称作避免回头策略,即被试在线性的问题空间中随机地挑选一个方向进行探索,并且尽量不撤销以前的移动步骤。第三种可能策略是运动模式。

第四节 思维和人工智能

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界定

(一)图灵测验

图灵测验是由英国数学家图灵(Turing, A. M.)提出的。图灵测试并不是一项真实的计算机思维模拟测验,而是一个思想实验,它为人工智能下了一个高标准的操作性定义。图灵测验旨在为评估计算机思维模拟过程是否有效提供标准。下面介绍一下图灵测验的主要内容:

男人(A)或计算机 女人(B)帮助询问者

询问者(C)

确定A和B谁是男人谁是女人

如果询问者与计算机分别在两个房间中,并且询问者不能辨认计算机所给出的问题答案和人所给出答案的区别,即询问者无法辨认那只是一台机器,那么此时,我们可以认为计算机很好地模拟了A(男人)的思维过程,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具有了人工智能。

(二)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Searle,1980)将人工智能分为两种——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

1.强人工智能,也就是图灵所说的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直接将人脑看成是一台数字计算机,或是将计算机看成是人脑,计算机和人脑可以在各个方面进行完全匹配,机器可以拥有像人一样的思维过程和智慧,而人的思维则可以解压缩为计算机形式符号与逻辑语言的操纵。这种定义的高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硬件匹配,人的思维过程和计算机模拟的思维具有同样的硬件基础;(2)软件匹配,人的思维程序和计算机模拟思维程序一样,人的思维具有规则性,可以转换成某种计算机语言,而计算机程序

也正是具有高逻辑性的计算机语言的堆砌。

2.为弱人工智能(wea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指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从而检验原有思维理论的确实性,它仅把计算机模拟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并不要求计算机模拟思维与人类的思维在软硬件方面完全匹配。它基本上依据以下逻辑:虽然计算机模拟思维与人类的思维在软硬件方面并不完全匹配,但计算机模拟思维和人类思维总会有一定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为验证现有的思维理论提供了依据。

二、人工智能的成果

(一)逆向工作与逻辑理论家

启发法所凭借的是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虽然它并不能保证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但却常常有效地解决问题。逆向工作(backward working)和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是两种较为常用的启发法。

1.逆向工作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往回走,倒退到起始状态。

(二)手段-目的分析和通用问题解决者

手段-目的分析的核心就是要发现问题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异,然后找到并应用合适的算子来缩短这个差异,如此进行下去,以接近和达到目标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将问题的目标状态或总目标分为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即问题解决。手段-目的分析有两种方式:一是把当前状态转化为目标状态,见图9-5(A);二是寻找消除差异的算子,见图9-5(B)。

A

成功失败

图9-15 手段—目的分析的信息流程图

(采自王甦等,1992)

纽厄尔、肖和西蒙(1958,1959)根据手段-目的分析策略编写了另一个模拟人问题解决的计算机程序,称为“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 problem solver)。该程序可成功地用于从定理证明到河内塔和传教士和野人过河问题等多种不同性质的问题。“通用问题解决者”系统也是一个启发式的人工智能系统,但“通用问题解决者”包含一个长时记忆库,存储各种有关的知识与使用这些知识的算子,以及一个短时记忆或工作记忆,以串行方式对信息进行各种操作。它的内部知识是以产生式(production)来表征的。一个产生式由条件(condition)和行动(action)两部分组成,条件即当前的状态和情景。

(三)思维的无意识和策略模拟程序

麦克乔治和伯顿(McGeorge 和Burton,1989)使用复杂系统控制任务对被试思维的内隐性进行研究。实验时,要求被试在接受糖生产任务训练时给出有关如何选择和控制输入变量值的启发式策略,并将这些启发式策略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根据被试提供的启发式,由计算机模拟得到的模拟行为可以作为外显测试指标。结果显示使用计算机模拟来演绎人的外显思维策略,并将之与实际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比较,是检验思维内隐性的有效工具。

三、人工智能的局限性

(一)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

(二)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

(三)调节系统的缺失。

诺曼区分了人的三个系统,见图9-6,他指出:调节系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认知系统是调节系统对智力因素的需要不断增长的结果,只有当认知方面达到一定的质量以后,它才能独立存在并具有自己的功能和目的。

失败

运用算子失败 B

图9-6 三个系统的作用(采自Norman,1981)

正因为缺失了调节系统,计算机思维模拟程序往往不能应付多种情景或在多种情景中进行选择。

思考题

1. 简述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2. 思维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3. 简述出声思维的含义以及出声思维的实施步骤?

4. 什么是假设检验说?

5. 为什么人在推理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

6. 简述推理的含义及其理论模型?

7. 什么是图灵测验?

推荐阅读

1. 关于逆向工作和手段-目的分析的论述:

王甦, 汪安圣. 认知心理学(重排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p193-196

2. 关于邓克的盒子问题和亚当森的验证的论述:

坎特威茨等. 实验心理学:掌握心理学的研究. 郭秀艳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p400-403

3. 关于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的论述:

物理

信号 输出 运动

声音

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p443-448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思 维)【圣才出品】

第10章思维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的每张卡片都是两面的,其中一面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你的任务是决定哪张卡片需要翻到另一面以检验以下规则:“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你应该翻以下哪两张卡片?() A.G和7 B.A和7 C.A和G D.A和4 【答案】B 【解析】这是心理学家沃森用来研究推理的“卡片选择任务”。如果想要证明原命题:“如果一张卡片的一面是元音,那么它的另一面将是偶数。”的正确性,既需要检验原命题,也需要检验原命题的逆否命题,即:“不是偶数的卡面的,背面不是元音”。因此,答案为B。 2.在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中(Wason,1968),()证实倾向(证实偏见)变小。 A.当任务包含字母与数字时 B.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

C.当在一个不熟悉的领域寻找证据时 D.当任务概念化于一个熟悉的领域时 【答案】D 【解析】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请参见第1题。沃森的卡片选择任务显示当人们想要判断一个命题的正确性时,往往倾向于证实原命题,即从正面进行验证,而不是按照严格的逻辑学推理:既验证原命题,也验证其逆否命题(从反面验证),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倾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采用被试熟悉的领域作为研究任务时,即当卡片任务概念化于被试的一个熟悉领域时,被试也能从反面进行验证,即证实倾向变小。 3.看到锤子用于锤打的功能之后,看不到它能够压纸、防身等其他特殊功用,这种干扰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是()。 A.知识表征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功能固着 【答案】D 【解析】功能固着是指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而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4.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人脑中对问题和信息进行周密细致的探索和深刻思考,以力求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该阶段是()。 A.准备期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课稿

实验心理学重点名词及解释 注:完全自己总结 如果你4月份要参加实验的考试 那么 下一份,打印出来吧 平时多看几眼,总会有些帮助的 是吧? 本人希望与更多的心理学朋友多交流 lxguai@https://www.360docs.net/doc/7d10402261.html, 第一章实验方法 1.主试:实验者即主持实验的人,发了刺激给被试,通过实验收集心理学的资料 2.被试:实验对象,接受主试发出的刺激并作出反应 3.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4.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是自变量造成的结果,是主试观察或测量的行为变量 5.信度:即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同一被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应该得到相近结果 6.效度:即因变量的有效性,当自变量的确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而不是其他因素造成 7.高限效应:当要求被试完成的任务过于容易,所有不同水平的自变量都获得很好的结果, 并没有什么差别时,而实验出现高限效应 8.自变量的混淆: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 控制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9.组间设计:把数目相同的被试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的自变量上,即把被试分 组,各组间结果对比 10.组内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不同自变量上,即被试不变,先 后做不同几组测试,然后对比前后的结果,上组对下组有影响 11.匹配被试: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质与正式实验的性质是类似的,或是说 相关的,然后按测验成绩均匀地形成组 12.完全平衡法:把所有可能的顺序都排出来进行实验 13.拉丁方方法:保证每个自变量都同等地出现在实验顺序的每一个位置 14.实验者效应:在实验过程中,若主试对被试的正确反应流露出赞许的神情或是对错误的 反应表示不快,这些主试的态度,是对实验的负面影响,要防止实验者效应 15.因素设计:关于两个或多个变量的一种实验设计,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 起来进行实验 16.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影中对行为所作的仔细观察,观察者必须为局外人不得干预实验 17.调查法:为确定人们对甘一特殊问题的感受,作用是澄清事实,招除充行的不实传闻 18.相关方法:可能为正可能为负,相关并不必然是原因 19.个案法:又称个案历史技术,对某一特殊人物的深入研究,强调个别差别 20.档案法:使用现有的资料去验证新的假设 第二章心理物理学方法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也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因此应从小就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文尝试用思维导图策略去融入小学科学教学,探讨其对教师教学成长及学生学习的影响,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从而提供了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策略的教学案例和一些经验。一、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理念近十几年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我国科学课程改革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科学是一门形象性很强的学科,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生动直观的实验,让小学生在从直观现象、感性知觉到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的质的飞跃的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何在两者之间铺设自然过渡的台阶,提高教学成效?笔者认为由托尼巴赞所提出的思维导图是个可行的策略,它是一种视觉组织工具,其知识表征方式及过程、对知识的表达与理解,与科学教学有其共通之处,可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科学知识结构,理解其抽象概念,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加强记忆能力。二、思维导图融入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实践笔者与南京某小学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合作,针对科学课程的特点,参考思维导图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研究,设计并实施了4 节课的科学探究课,通过教师教学示范,逐步引导学生,强调合作学习,以提升科学学习的效果。(一)教学设计(二)教学过程1.思维导图的学习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它结合了左右脑功能,能促进思考、记忆、分析及触发灵感。它对学生而言是新的学习策略,所以在学习阶段,采用4-6 人分组的方式来合作完成思维导图,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强调画图步骤与重点:主题放在中央,尽量加上彩色图案突显主题;将次概念放在次要支干上;每一个分支只写一个关键字,字体要端正;关键字要写在支干线条上面;结合符号、图画或色彩让导图更丰富;运用交叉联结不同分支的概念。本课中首先用学生熟悉的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为例,告诉学生兔子、乌龟、赛跑是主要概念,看、爬为次要概念,结合植物的分类(图1)和假期计划(图2)两张范图的展示,引导学生由认识概念与联结语开始,培养他们逐渐分辨不同层次的能力,让学生对其绘制流程有初步认识,等同学对其绘制逐渐了解时,再鼓励同学独立完成思维导图,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好准备。2.主题的引入本课主题是地球上的水,教师将向学生讲授地球上的水的分类、比例,补充一些学生并不具备或不一定能够想到的知识,如:水的物理性质、物态变化等。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如人类为什么总聚居在河流沿岸等,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由于关于水的主题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去研究,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确立一个最基本的探究方向。本课中,教师将水的主题分为水的重要性、水的节约、水污染、水文化四个分支,对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3.小组的合作各小组分好后,先要对作品内容进行设计。大家要商量从哪几个方面来探究选定的主题,再进行分工,保证每个成员都有任务。然后通过浏览网站,看书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类和整理,由于之前基本已掌握构图理念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将导图作品带到学校来,小组成员相互探讨其概念之间的关联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完整,修改不足之处,共同构建小组导图。在这过程中,每个同学的思维和知识会得到很好的展示,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不仅增强了小组意识,而且容易得到肯定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例如同学在进行水污染主题的研究中,列举了会出现传染病、生物死亡、植被破坏等问题,在这些概念中有没有上层的或比较普遍的概念呢?显然,危害这个概念包含了上述3 个概念,应是主要概念和层次,通过老师的适当的引导和同学的讨论,学生逐渐理解主要概念和层次的分辨。4.成果的展示各小组将完成的思维导图向其他小组展示,在此过程中,其它小组的同学可以向该组同学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其作品进行一定的修订。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引导和建议,最终同学们将研究的主题汇总,共同完成一个较理想的思维导图。通过同学们作品的展示,学生不仅学到本小组主题的相关内容和概念,也了解了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相关内容,使学生通过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实验心理学实验讲义

3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 一、实验介绍 本实验目的是学习对偶比较法和顺序量表的概念,制作颜色爱好的顺序量表。 心理量表是经典心理物理学用来测量阈上感觉的。心理量表根据其测量水平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其中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分别带来了心理物理学中的对数定律和幂定律。 顺序量表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它按某种标志将事物排成一个顺序,从中可以查出某事物在心理量表中所处的位置。制作心理顺序量表有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两种方法,其中,对偶比较法是制作心理顺序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 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呈现,让被试对于刺激的 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哪个更为明显。因此,若有n个 刺激,则一共可配成 n( n-1)/2 对。又因为有空间误差和时间误差,在实验中每对刺激要比较两次,互换其呈现顺序(时间误差)或位置(空间误差),所以一共要比较 n( n-1)次。 二、方法与程序: 本实验用对偶比较法制作颜色爱好顺序量表。计算机能产生不同色调的颜色,而且纯度高,适合于颜色爱好顺序量表的制作。实验共有七种颜色,它们是:红(Red)、 橙(Orange)、黄(Yellow )、绿(Green)、蓝(Blue )、青(Cyan)和白(White )。 实验顺序如下表:为抵消顺序误差,在做完21次后,应再测21次,顺序与前21次 顺序相反;为抵消空间误差,在后做的21次中左右位置应颠倒。 刺激红橙黄绿蓝青白 红—— 橙 1 —— 黄 2 3 —— 绿12 4 5 —— 蓝13 14 6 7 —— 青19 15 16 8 9 —— 白20 21 17 18 10 11 —— 实验前,主试应指导被试认真阅读指示语,并说明反应方法(按红、绿键认可,按黄键不认可),然后开始实验。 三、结果与讨论: 结果数据中有每种颜色被选择的次数,即选择分数(C)。 如果要制作等距量表,还需按如下公式计算选中比例P。 P= C/(2*( n-1))=C/12 再把P转换成Z分数,按Z分数制图即可制作成颜色爱好的等距量表。参考文献: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65-82页 4信号检测论-有无法 、实验介绍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附件1: 编号 洞头县2015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申报书 课题名称: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类别:□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 √教师小课题 研究方向:□(1)学校管理□(2)课程建设 √(3)学科教学与课堂变革 □(4)德育与心理健康□(5)体卫艺 □(6)评价与质量监测□(7) 教师教育 □(8)教育技术□(9)其它 课题负责人:电话(手机全号): 职务或职称:√是□否县级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单位: 洞头县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课题组成员的姓名 课题内分 工 工作单 位 职务或职称

有关情况(含负责人)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 位意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日 县 级 初 审 单 位 意 见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附:研究方案

课题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研究 名称 研究背景(针对什么现象、问题或需求,研究价值或意义)500字以内 现象及需求: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学生都很重视做笔记,但发现部分孩子被记录所“绑架”。有的动作慢,记这没记那;有的不会自己设计笔记,照抄老师的板书;有的抄后即忘,有笔记等于无笔记……导致科学课堂的低效及浪费。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可以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知识甚至一本书、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不仅便于加速资料的累积量,大大减轻了记忆的负担,更将资料依据彼此间的关联性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因此利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展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思维脉络,对于优化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效果。 研究意义: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国内外思维导图研究的基础上,依据现代学习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教学中去运用思维导图,以及运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兴趣、学习思维的影响,以期能更有效地推进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并以此推广到其它学科,为三导式课堂模式的实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研究设计(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研究内容与方法)500字以内 研究的目的:1、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起源、思维方法、应用制作方法;掌握绘制思维导图的手段;应用思维导图记笔记、写总结、汇报成果以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改的接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思维导图这一技术,通过对众多知识点的自由组合或建构多种方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全局的观念,提高教学效率以及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最有力的工具。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朱滢《实验心理学》(第3版)(复习笔记 思维)【圣才出品】

10.1复习笔记 一、问题解决 (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功能固定化 (1)功能固定化是指只看到某种物体常用的功能,而很少认为它还有别的用途。 (2)在功能固定化的影响下,人们不易摆脱事物用途的固有观念,因而直接影响到人们灵活地解决问题。 2.定势 (1)定势是一种活动的准备状态或行为倾向。 (2)定势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快速解决问题;消极的作用表现为用旧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妨碍新方法或者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 3.噪声 Glass等人认为噪声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是很复杂的。 (1)实验过程 ①实验中共有4种噪声条件:强噪声、弱噪声、事先告诉有噪声、事先不告诉有噪声。 ②在这4种条件下,要求被试解决4个猜谜问题,两个是能解决的,两个是不能解决的。 (2)实验结果 ①对于能够解决的猜谜问题,4种噪声条件下各被试需要尝试的次数没有显著差别。 ②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当料到有噪声时被试能更长时间地去尝试解决问题。 ③在没有料到有噪声的情况下,被试的这种努力就大大减少了,并且还出现了交互作用:

当噪声可被预料时,它的强度是不重要的。但当噪声不能预料时,强噪声比弱噪声影响更大。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1.出声思维 (1)出声思维是一种用口语记录分析被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并对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2)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对思维的计算机模拟进行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2.计算机模拟技术 (1)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称为“符号操作系统”或者“物理符号系统”。 (2)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 3.思维的计算机模拟的局限性 (1)人脑是千百万年进化的产物,而计算机只是人脑的产物,人脑的工作方式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不同。 (2)仅在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方面模拟人的思维结果是不够的。 (3)计算机无法对人的形象思维进行模拟,而形象思维则是人解决问题,在科学、艺术、运动等领域进行创造性活动常常使用的思维形式。 二、推理 推理是思维的形式,分成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一)推理的理论 1.心理模型理论

思维导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终稿)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全面提升课题研究质量——“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经验交 流 招远市泉山学校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提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新课改以来,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一线教师探究的重点课题。 一、研究背景 为了“和谐高效”课堂的运转,高效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校在教研室的领导下,大胆地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自2014年暑期的远程研修,老师们就已经接触了思维导图,一致认可了思维导图的神奇功能。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增强使用者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和总体规划能力。历年来专家们研究证明: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每个学科的教学,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主题明确,利于发散思维,层次分明,使用图形,便于联想和记忆,并且颜色鲜明,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思维导图

应用于教学,可以变平面的、线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为立体的、放射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减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作用。 为此,我校在2014年11月成立了思维导图课题研究小组,首先在语文、英语、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学科实现思维导图复习课、新授课模式的使用,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 二、研究内容 1.利用mindmanager软件探索它在学科教学中复习课的基本模式; 2.利用mindmanager软件探索它在学科教学中新授课的基本模式; 3.研究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高层次)。 三、实施过程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14、11-----2015、01,课题组成员对mindmanager软件的安装、运用、功能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和功能的初步探索、运用,课题组老师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和各项功能的灵活运用,每位老师都能够独立制作精美实用的教学思维导图,完成了技术上的突破。之后,各位课题组老师利用软件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共同研究,找出问题和疑惑,予以解决。 2.以教带研。2015、03——2015、07,课题组成员在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技术后,就各自在教研组内进行课件的制作,并根据需要实现思维导图与幻灯片的有机结合。然后在本教研组内进行思维导图复习课的示范,通过教研组教师的反馈信息,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便于更为灵活和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服务。这样,各学科以教研活动为中心,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组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与支持,相互评判,取长补短,继续夯实技术。 3.以研促教。2015、09-----2016、01,为助推科研为教学服务,我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实验心理学--思维

第九章思维 思维是最高级、最难把握的心理过程之一。人们凭借思维,可以把握那些无法直接感知的事物,理解其中的相互关系,推测其发展,认识其本质。 思维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这为思维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早在1911年,桑代克(Thomdike, E. L.)就研究了猫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尝试错误学习,而后,格式塔学派的苛勒(K?hler, W.)又研究了猩猩的思维顿悟现象。20世纪50年代起,思维的研究开始涉及深层认知机制方面,如:对问题空间和算子的探讨;对有限理性和启发式策略的探讨等。近年来,思维研究领域又兴起新一轮的浪潮,其中有关思维中的无意识过程,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是极具活力的热点。前者使人们对思维内部过程的理解更加深入;而后者则广泛用于对各种思维理论的模拟、检验上,以期提供理论上的启发。 第一节 思维的研究方法 思维研究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沿用的主要方法是行为测量,所遵循的事实上是行为主义的研究思路。此后,认知心理学逐渐取代行为主义,研究者们不再将心理学仅仅局限于行为观察,他们认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应该同行为测量一样,也可以作到科学化,于是,在这一阶段,言语报告便连同行为测量一起成为两大主要的研究工具。而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模式的不断深入,一种着力于整合实验结果以探讨思维的内部心理机制与表征的研究方法----建构认知模型----也应运而生了。 一、行为测量

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它与行为主义着重外显行为的研究思想一脉相承。 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早期的一些研究,比如: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大多以观察数据作为推测内在思维过程的依据。而随着行为测量的发展,以及研究者对内在思维过程的推断要求更为精密、准确,所以各式各样的行为指标,比如:答对的人数、解题时间等等,便逐渐完善起来。当然,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隔,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采用观察数据的实验,往往不对因变量作明确规定,而是笼统地对被试行为作观察;而采用行为指标,则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规定某些因变量指标,并针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 (一)观察数据 观察数据即对被试行为进行观察后所获得的数据。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思想就是要对外在可观察的行为进行观察,而忽略对内部心理机制的探讨。早期的思维研究者们借用了行为主义观察外显行为的思想,获得了许多有关思维的观察数据。然而,他们并未仅仅停留在数据积累上,而是根据所获得的观察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推断,形成了有关思维的理论。现以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为例来说明研究者是如何使用具体的观察数据形成早期思维理论的。这两个实验都采用了动物被试。虽然直到今天为止,仍有部分研究者对于动物是否拥有思维持怀疑态度,事实上这一问题也仍存有争议;但是无论怎样,桑代克和苛勒的工作在思维研究中占据了无可争议的经典地位,并清晰地阐明了行为测量在思维研究领域的应用。 1911年,桑代克以猫为被试研究了思维过程中的尝试错误现象。他把猫关进特制的迷箱中,箱外放有食物,猫必须拉动迷箱中的绳子,才能把门打开,逃出迷箱,得到食物。桑代克观察并描述了猫在迷箱中的行为,又以每次猫逃出迷箱的时间和成功解决问题前所犯的错误作为行为测量的指标。结果发现:在逃出迷箱得到食物之前,猫往往会经历一段在迷箱中乱抓乱咬、四处碰壁的过程,它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 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 被试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设的方式进行反应。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 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比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一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行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用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一,被试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力防止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生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二,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一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这样各处理下结果的不同就只能归因于自变量而非顺序。 常用的平衡设计技术:(1)ABBA设计(2)拉丁方设计 ABBA设计:适用于自变量的水平只有两个时的情况,被试要按照ABBA的顺序接受4次实验处理,两次A条件,两次B条件。 A在B之前和之后各一次,反之亦然。 假设被试内设计的顺序误差按照时间顺序系统地变化,那么在ABBA设计中,被试接受A、B两种处理的平均顺序是一样的(A处理的总顺序是1+4,而B处理则是2+3)。 ABBA法在理论上能有效平衡成线性系统变化的时间顺序误差。 拉丁方设计:当自变量的水平有两个以上时,平衡的拉丁方设计(balanced Latin square design)是较为常见的设计。一个平衡的拉丁方是一个两维距阵,其中列表示自变量水平,行表示被试。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方法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自变量一种情况的处理,又称独立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方式间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由于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因此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 缺点::由于接受自变量不同水平处理的被试各不相同,我们就很难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所致。

实验心理学复习个人整理

第一章 实验研究步骤:(1)查阅以往的研究文献(2)实验验证(3)提出理论解释结果(4)从理论到实践。 科学方法的特征: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自我校正。 实验心理学是科学的原因:(1)从经验观察:观察感觉、记忆、情绪等;拥有一套有效、稳定的观察方法,其观察结果必须尽可能避免其他因素的影响。(2)从自我校正:理论观点是可以检验、反驳质疑。 心理学科学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 实验心理学的含义与内容体系:实验心理学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其内容就是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 费希纳: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心理测量学”--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科学量化;“信号检测论”--针对其阈限思想的缺陷与不足发展出来。 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心理学人才。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之人,费希纳让心理量化成为可能,冯特宣告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艾宾浩斯:证明实验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科学性,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建立第一个高级心理过程函数遗忘曲线。 实验心理学研究伦理:(一般伦理是实事求是,严谨审慎)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消除有害结果,保密原则。 实验心理学一般程序:课题确定,被试选择,实验因素控制,数据整合,撰写实验报告。 第三章 变量: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属性。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对其操作定义进行控制,即用可感知、度量的事物、时间、现象和方法做出具体界定。 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对其指示语进行控制。 其他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相关变量,其中实验者不用于研究的条件称为额外变量;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的实验条件称为无关变量。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有: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法(事前控制),统计控制法(事后控制)。 实验设计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真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非实验设计;(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单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实验设计;(3)根据在各种自变量及各种被试处理水平中是否相同被

实验心理学之思维毙考题

2017实验心理学之思维 第十章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性和间接性认识,它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 一、问题解决 思维的普遍形式是问题解决。当我们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这些问题时,我们就开始了思维活动。

(一)问题解决的早期研究 问题解决的研究在心理学中有较长的历史。试误说与顿悟说 功能固着(定势) 功能固着研究的问题情境设计需要注意:

(1)问题的成功解决必须涉及某一事物的特殊性用途,而不是通常用途。 (2)问题情境设计必须要诱发被试的习惯性思维。 (3)问题情境的设计不宜过难,解决方案必须是被试通过适当的努力就能发现的。 蜡烛问题 问题的任务是用从0到9的数字分别代替这些字母并要求算式计算正确,作为提示,D=5。

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一个人面对问题是怎样试图发现其解决方式的是怎样试图发现更简单的解决方式的? (二)问题解决的计算机模拟 认知心理学假定,人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信息加工系统也叫符号操作系统,而计算机也是一个物理符号系统。 将人脑比喻为计算机,就可以从一个已知的系统去加深对一个不甚清楚的系统的理解。这样,我们可以用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思维过程。

如果我们想了解被试在解决问题时头脑内发生的情况,则可以用口语记录分析的方法,即出声思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被试在解决问题时说出头脑内进行的一切活动,予以记录,然后加以分析。 口语记录分析法是认知心理学进行思维的计算机模拟收集经验数据的方法。 独粒钻石棋的计算机模拟 首先,让被试一边玩棋一边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行口语分析记录总结被试所使用的不同策略。 其次,研究者将不同位置的棋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对三种策略进行形式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