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课文美,品味课文美
《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本文是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初一学生仍有一定难度。
本文可以采用感悟、研读、赏析、反思、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层层深入感受到生命的思考,既来自自身,又来自其它生物,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仔细观察、思考,都可以从中悟到生命的真谛。
同时可以采用画面进行直观教学,通过故事和名言等教学手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强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整体感悟1.精心导入(大屏幕出示紫藤萝花的画面,放一首轻音乐。
)同学们,当你面对美好的大自然时,你会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许多生命的珍品。
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花草,同样的花草面对不同的人,可能会唤起不同的审美感受。
有人喜欢富贵的牡丹,有人关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还有人赞美荷花的傲洁,腊梅的勇敢,然而女作家宗璞更多注意的却是丁香、二月兰、玉簪、木槿、紫藤萝这样的花。
它们虽平凡而柔弱,却有着生命的尊严和蓬勃。
作者笔下的紫藤萝有炫人眼目的美丽,有跳跃闪烁的生命。
作者从这些小小的生命中发掘出许多美好的品格,并藉此表达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篇散文怎样传达了这样的一种追求。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课题:紫藤萝瀑布宗璞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
(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
(以上内容用多媒体大屏幕出示)学生朗读或默记目标内容。
2.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见书P19页:嚷穗舱绽凑酿发端终极迸溅挑逗繁密伫立凝望笼罩伶仃稀零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
查字典,教师正音。
(过渡)《紫藤萝瀑布》是一幅极为精彩的工笔画,即使是高明的丹青国手,也未必能穷尽它所包含的意蕴。
《搭石》教案精选3篇

《搭石》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3篇《搭石》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搭石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洪水、暴雨、猛涨、懒惰、平稳、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1、出示图片,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通过课题引发疑问,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小组合作,概括搭石之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概括回答。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
(从学生最喜欢的风景开始)1、一行人“走”搭石。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1)读通句子,正音,师范读。
(2)引导学生用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4)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5)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6)感悟“和谐”之美。
2、以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后几幅图画情景,体会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在第幅图画中,我遇到了,他们(怎样做的),我感受到了?3、体会方法,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面对面走搭石,摆搭石等风景,感悟“谦让”、“奉献”之美。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

答谢中书书教案5篇答谢中书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 、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 、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过程与方法感知课文内容,赏析景物,分析思想感情态度与情感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重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方法图片展示法、讨论归纳法、举例分析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或设计意图导入、解题与背景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
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shū)①写字;记录;书写。
②字体。
③装订成册的著作。
④书信。
⑤文件。
给刚才大家所组的词语对号入座。
例如:书本——③装订成册的著作书写——①写字;记录;书写书信——④书信楷书——②字体判决书——⑤文件展示课件。
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
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
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好读书,喜道术。
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
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
看课件,听讲解,做笔记1、从学过的课文导入,形成比较。
语文阅读要“下马观花”

语文阅读要“下马观花”发布时间:2021-03-18T03:27:29.801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22期作者:闫先达[导读] 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在品味中感受美、在表达中创造美,以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山东省济宁经济开发区疃里镇第二中学272415摘要:每篇课文都融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智慧,文质兼美。
语文学习就要把课文内容和形式之美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进入到文本之中,追求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品质。
关键词:阅读教学俯视仰视透视直视途径汉语是最富意味的语言。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动人的经历,都是一部生命的礼赞,它融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智慧,文质兼美。
从内容上看,能启迪心智,催人奋进,阅之,可滋养精神生命的成长;从语言上看,字字珠玑,富有说道,读之,能促进言语智慧的生成。
语文学习就要把课文的这种内容和形式之美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在品味中感受美、在表达中创造美,以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走马观花”到“下马观花”进入到文本之中,去揣摩、品味、分析、思考,以追求阅读的质量和阅读的品质。
阅读首先要俯视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站得高了,才能看得远,对文本的把握才能是全面的。
这是学生对文章的第一印象,是读者从文章中获得的初步的信息。
这种信息可能是文章的最主要特征,是读者在无意注意的条件下,被深深打动的一个方面,往往也是文章最动人最精彩的一个方面。
俯视文本,需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体形象;要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基调,从整体上认识文章,把握文章的主旨。
学生俯视文本的准确性越高,其阅读能力也就越强。
俯视文本需要仔细端详,匆匆浏览必然失之偏颇,其俯视的结果也就可能是浮在表面的,长此以往,会养成阅读浮躁的毛病。
当然,学生俯视文本之后的感知不一定就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词语,也可能是几句话,甚至是要说一串话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

怎样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美,而是缺少发现。
”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探索中多留心、多思考,多讲究些方法,从语文课文中,我们也能获得美的享受,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和阅读水平。
主持人:小博士翻开小学语文教材, 同学们便能够发现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在我们面前表达的美璀璨夺目:崇高理想境界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语言形式的美和题材新颖的美……那么,怎样学会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呢?一、字斟句酌,欣赏语言美小学语文课本中,诗歌用字精炼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中人物的语言富有个性,细心琢磨文中优美的词句,不但能欣赏语言的优美,还能积累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如《第一场雪》中景物描写是重点,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阅读时,我们可抓住“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细细揣摩,就不难体会到:作者使用了这些叠词,写出了雪后柳条、松柏不同的形态美,十分准确、形象。
描写雪后的景色局部,作者更是调动了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方法,精心锤炼出多个准确的动词,把景物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虚实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令人产生视觉、听觉和触觉上的美感。
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的精彩,脍炙人口。
学习时想想“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能够换成什么字?这样换好不好?通过推敲词语,联系作者的经历,我们领悟到不管是用“过”“满”“到”等都不如“绿”字有声色。
一个“绿”字,几经修改得来,活化了春的特点,给人一种非常鲜明的形象,读着“绿”,仿佛看到了绿油油的小草纷纷从泥土中钻出来,江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说明诗人对每个字都实行了精心的选择,一个“绿”字,使诗句神韵俱生。
这就体味到了语句的优美,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二、熟读成诵,感受情感美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它有利于读者深入品味作品。
感知·品味·探求·分享——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学”

综合2013·4语文·科研视窗美,是令人向往的,也是值得人追求的。
对美的喜爱和追求就是对我们所生存的环境的一种热爱的表达,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最好诠释。
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拥有一颗“爱美之心”,使他们能够更灵敏地感知世界,感知心灵,成为一个有着高尚情操的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用美的因素去引导学生,陶冶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它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并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
一、情景代入,感知美美是无处不在的,正如罗丹所言:“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感知美也是一种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美呢?可通过阅读、思考和想象来感受美。
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作者透过文字,把他的所见所想呈现给我们,让我们领略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或意图。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通过讲述一位小姑娘在一个寒冷的圣诞之夜凄惨地冻死街头的故事,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冷酷。
故事中,小女孩几次划燃火柴所见到的情景是多么温馨、多么美妙,而当火柴熄灭一切都回归现实的时候,又显得多么残酷。
文章正是通过这一亮一灭的对比,让我们更加同情小女孩,也对那冷漠的社会现实体会得更加深刻。
小女孩最后冻死了,但是作者却想象着她跟着祖母一起到了天堂,并且幸福地生活着。
很多学生都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悲情的故事,却忽略了其中暗含的一种美。
美是多面的,只要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得到一种升华和启迪,都可以算作是一种美。
安徒生给我们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凄美”。
有的美是直观而易感的,但是有的美却需要仔细感知方能觉察到。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会感知,我让学生在阅读时,全身心地投入,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街头,手里是卖不掉的火柴,又累又饿……当擦亮火柴,看到烤鹅、祖母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多么的幸福和喜悦。
课文赏析欣赏经典的课文

课文赏析欣赏经典的课文《课文赏析:欣赏经典的课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教材,通过欣赏经典的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赏析经典课文为主题,介绍其重要性以及赏析课文的方法和技巧。
一、经典课文的重要性经典课文是经过时间考验、优秀的文学作品。
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典课文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世界观。
通过阅读经典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感受到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情感体验。
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其次,经典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经典课文蕴含着作者的智慧和情感,通过欣赏、品味这些文学之美,学生可以提高对美的敏感性,培养自己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欣赏能力。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并在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最后,经典课文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也起着重要作用。
经典课文中常常有着优美的语言和精彩的修辞,多样的表达方式和丰富的句式结构,通过学习和模仿这些文本,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准确、生动、有力。
二、赏析经典课文的方法和技巧赏析经典课文是一项需要掌握一定方法和技巧的任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赏析方法供学生参考。
首先,阅读深度是赏析经典课文的基础。
学生需要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情节、内容和寓意。
要注意关注细节,捕捉作者的用词和语境,探寻课文中的主题和思想,剖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通过深度阅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经典课文的内涵。
其次,背景知识是赏析经典课文不可或缺的要素。
学生需要了解课文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相关信息。
这有助于理解文本中的意义和主题,并更好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学风格。
同时,背景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将课文与时代相联系,深入思考课文与现实的关系。
第三,与他人交流是赏析经典课文的有效方式。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深入探究语文之美

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深入探究语文之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语文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到的一门学科。
我们需要通过语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交流自己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意思等等。
深入探究语文的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语文之美。
什么是语文之美呢?在我的理解中,语文之美指的是承载着华丽辞藻、妙趣横生的文字和文章所携带的美感。
这种美感不仅仅是美的外在形象和感性之美,还深刻地体现着内在的思想之美,文化之美等等。
我们探究语文的美,需从多个方面入手。
我们可以从文学作品入手,通过读取优秀的文学作品来领略其中蕴含的美。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来领会其中的情感、文化和智慧,这些都是语文之美的体现。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课文入手,逐一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来了解语文之美的本质。
例如,在《沁园春·雪》这篇诗中,诗人用“如世界之无物、如不曾生我也”去比喻自己对雪的感觉,这种语言的抒发,更是增加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
除了阅读文学作品和课文,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新闻、评论等来体验语文之美。
这些文章的撰写,通常需要作者通过通过对语言的精炼,以及对表达方式的巧妙运用来传递信息和观点。
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我们能够切实领悟到语文之美的魅力所在。
深入探究语文之美,既需要我们在学习中贯彻其理念,也需要我们在写作中发挥其价值。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语感和语文素养,在写作中,可以通过大量阅读优秀作品,以及加强自身的表达技巧,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实际应用上,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去展现自己的思想和内心感受,让我们的文章充满着语文之美。
总体来说,深入探究语文之美,需要我们去寻找并欣赏文学、新闻等各种文体的优秀作品,潜心领悟和把握其中的美,同时也需要我们在学习和写作中持之以恒的运用所学,最终才能真正的掌握语文之美的本质和价值,让它在我们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现课文美,品味课文美
作者:周春艳
来源:《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2013年第26期
纵观初中语文课本,每一篇都是精品,因此,针对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的“枯燥、沉闷、单调”等局面,可从语文课本中一篇篇优美的文章出发,去发现、品味其中各式各样的美丽,带领学生掌握知识,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翻阅初中语文课本,其中有包括如《巴东三峡》《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等描写大自然美丽风光的篇章;有包括如《背影》《小巷深处》等抒发亲人之间情感的篇章;有包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等表现古人崇高品质的篇章。
如此等等,这里,我从课文内容入手,谈谈课文中呈现出来的三种美:壮美、柔美、恬美。
一、深味壮美,领略雄奇
“飞流直下三千迟,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的一首《望庐山瀑布》为我们展开了壮美的画卷。
在红日的照射下,远远望去,庐山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瀑布从高空直落,势不可挡。
即便我们没有亲临其境,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浩荡雄伟。
又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浩浩荡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又有巨大的约束力和反作用,浩荡的长江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了无数的回旋,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奇观丽景,境界何其开阔!
七年级下册郦道元的《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连绵的群山,直插云霄,抬眼望去,天空被遮盖得严严实实,除非正午或半夜,要不,人们无法看见太阳和月亮。
闭上眼睛,我们可以设想,到了“夏水襄陵”的时候,那奔腾的巨浪必定是挟裹着壮观雄伟的气势,呼啸而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图画:你看那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瀚雄伟,宽广无边。
一“衔”一“吞”,何等的气势!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曹操在他的《观沧海》中尽显心胸开阔,英雄霸气的一面,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极为震撼的壮美:“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濛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壮丽之美,由此可见!
二、体会柔美,品味真情
相对于上述的壮美,课本也将那一份细腻、深深的柔美传递给了我们。
朱自清的《春》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清新的柔美。
你看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
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春风也
来凑凑热闹:“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派清新、柔和的春景!在这里,不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阔,也没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含蓄。
有的只是清新、明媚和柔和。
就如一个睡得迷迷糊糊的人走出去时突然闻到沁人心脾的兰花香味,顿时神清气爽,直接但不夸张。
作者就这样将柔柔的美感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细味恬美,感同身受
欣赏完了课本内容带给我们的柔美,我们再来品味它带给我们的恬美。
八年级下册课文《桃花源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在这里,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
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融洽,那么和谐,每人都生活得“怡然自乐”。
相比于我们现时社会的纷纷攘攘,这个恬美的地方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
作为语文教师,有了对课本内容的深刻体会,也就沉淀了自己的美感,那么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美教”的方式,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把作品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中,去穿透语言的外壳进入内涵,进而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的感染熏陶,从而达到心灵的共鸣。
同时,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美读,会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去心领神会,去意犹未尽。
这样,课堂中师生经常畅游在美的海洋中,岂不能使每节语文课都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