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桂枝加芍药汤和桂枝加大黄汤的功用分析

合集下载

用药如用兵,桂枝汤倍加芍药,再加入一味大黄,究竟有什么作用

用药如用兵,桂枝汤倍加芍药,再加入一味大黄,究竟有什么作用

用药如用兵,桂枝汤倍加芍药,再加入一味大黄,究竟有什么作用中医学治疗疾病讲究辨证清楚,首先辨清楚疾病才能知道如何去治疗,这样才不会出现误治或者失治。

可是从古到今,有很多医家都无法都做到这一点,但凡是发现一些类似的疾病症状,他们可能就会迫不及待使用自己相熟的治疗方法,这样最终出现的后果就是,原发的疾病没有治疗好,并且可能更进一步的向里传入,导致更深更里更严重的疾病症状。

对于太阳经的在表之病邪来说,只需要以汗法治疗,就可以祛除,可是如果医生在辨证的时候出现失误,不用汗法,反而用攻下的办法,就很容易导致病邪由表传里,从太阳经脉直接传入太阴经脉,导致太阴经脉的气血失和,出现一系列症状。

在这样的误治所导致的变证之中,病人有可能会出现“大实痛”,也就是腹痛剧烈,疼痛拒按的症状表现。

张仲景提出了一个方剂,那就是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所要用到的方药有桂枝,大黄,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其中芍药所用的剂量是原来桂枝汤中所用到剂量的两倍。

在这里,它可以起到养血活络,缓急止痛的作用,因为芍药本身就是血分药,所以治疗腹中气血不和的腹痛很有帮助;另外的重要一位药物就是大黄,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言,大黄可以“下瘀血,血闭寒热,破㿂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同时在这个方剂中,大黄配伍上桂枝,既能够温通经脉,又可以活血化瘀,两者相辅相成。

在《伤寒论》中所创立的方剂中,治疗腹痛的方剂有很多,比如说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以及此方。

他们其实都是以桂枝汤加上芍药的剂量为基础演化而来的,但是所治疗的证候却不太一样,在临床应用的时候,一定不能够大而化之,随意取用。

要先辨清楚病人的疾病类型,在于以合适的方药。

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前面所提到的误用下法治疗太阳疾病,反而出现邪传入里的变证。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临床新用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临床新用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临床新用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24期功用温阳益脾,甘以缓急;解肌攻里,祛其里实。

方药组成桂枝加芍药汤:桂枝3两(去皮),芍药6两,甘草2两(炙),大枣12枚(擘),生姜3两(切)。

服法与禁忌上5味,以水7L,煮取3L,去滓,温分3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3两(去皮),大黄2两,芍药6两,生姜3两(切),甘草2两(炙),大枣12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药6味,以水7L,煮取3L,去滓,温服1L,日3服。

经方方论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中倍芍药剂量而成。

桂枝汤方调和营卫,重用芍药酸敛平肝,缓解挛急,与桂枝配,酸甘化阴,与甘草配缓急止痛,所以它是温建中阳,缓中补虚的有效方剂。

桂枝加大黄汤,是上方中加大黄一味,目的在解肌温阳的同时,攻下里实,去其腹满硬结,协芍药和里止痛而取良效。

经方新用●桂枝加芍药汤配党参30g,白术18g,川椒12g,治疗里虚中寒胃痛。

●桂枝加芍药汤佐艾叶10g,当归15g,吴茱萸10g,治疗宫寒而少腹挛急作痛。

●桂枝加芍药汤伍人参12g,丹参30g,制附子10g,川芎10g,治疗心阳虚,心气不足,心悸不宁(冠心病心肌劳损,心律失常)。

医案举例例l 患者,男,49岁。

素体薄弱,因长期摄取不足,面容憔悴,动则气短,自汗疲倦,饮食稍有不慎或沾寒遇怒,则胃腑挛痛,喜得温按,不吐不泻,食量不多,行走弯腰曲背,似有五劳七伤之象。

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无力,沉取微弱。

辨证:中阳失健,营阴亏虚。

治法:温建中焦,补气养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增味。

组成:桂枝12g,芍药30g,炙甘草15g,生姜20g,大枣12枚,党参30g,当归18g,仙鹤草40g,砂仁12g。

1剂/日,水煎分早晚2次服。

复诊:药服7剂,胃腑挛痛明显减轻,自觉气足,食量有增,身感温暖,继服原方10剂,诸症悉除,面转红润,按脉有力,形体康复。

例2患者,女,29岁。

分娩难产,失血过多,面色虚白,气短汗出,头晕心悸,手足发麻,腹中痛,按之则痛缓,温熨则舒,舌淡红少苔,脉虚细。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法度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法度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的法度
最近对伤寒论的法度有了新的理解,法度就在每味药加减的条文里,如下:
伤寒论【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就是桂枝汤加芍药三两,桂枝加大黄汤,就是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二两。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心下结硬。

腹满时痛属太阴,仲景说的得病路径很明白,太阳病,无论是中风还是伤寒,都应该发汗,但是医生误下后,邪气越过胸,不成结胸,反而到了腹部,邪气下陷至太阴之位。

无论风邪还是寒邪,在体内日久会化热,阳邪下陷扰乱脾阴,所以用芍药补脾阴而实脾,桂枝汤上托阳邪回到本位。

本属脾胃虚弱之人,邪就容易下陷。

仲景的思路,就是病邪侵袭到哪里,就治哪里,多余的不管,法度分明,一味多余的药都不会投。

大实痛,是在上面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即太阳之邪下陷且脾阴不足被扰的基础上,有肠道燥屎的情况,又没到阳明的大实痛不用承气法。

或者,人本素脾胃虚,又有燥屎的情况,需要一边托补脾胃,一边下。

桂枝加芍药汤再加一味饴糖,就是小建中汤。

可见,加一味,减一味,都有明显的病位或者经络变化。

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阴病坏证桂枝加芍药汤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阴之证,不必皆由少阳传来也,又间有自太阳传来者。

然自少阳传来,为传经次第之正传,自太阳传来则为误治之坏证矣。

《伤寒论》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阳病误下之后,外感之邪固可乘虚而入太阴,究之,脾土骤为降下所伤,肝木即乘虚而侮脾土,腹中之满而且痛,实由肝脾之相龃龉也。

桂枝原为平肝、和脾(气香能醒脾,辛温之性,又善开脾瘀)之圣药,而辅以芍药、甘草、姜、枣,又皆为柔肝扶脾之品,是桂枝汤一方,若免去啜粥,即可为治太阴病之正药也。

至于本太阳证,因误下病陷太阴,腹满时痛,而独将方中芍药加倍者,因芍药善治腹痛也。

试观仲景用小柴胡汤,腹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通脉四逆汤腹痛者,去葱加芍药此明征也。

若与甘草等分同用,为甘草芍药汤,原为仲景复阴之方,愚尝用之以治外感杂证、骤然腹痛(须审其腹痛非凉者),莫不随手奏效。

惟其所用之分量,芍药倍于甘草是为适宜,盖二药同用原有化合之妙,此中精微固不易窥测也。

且二药如此并用,大有开通之力,则不惟能治腹痛,且能除腹满也。

惟此方中芍药加倍为六两,甘草仍为二两,似嫌甘草之力薄弱,服后或难速效,拟将甘草亦加重为三两,应无药性偏重之弊欤。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方】即前方加大黄二两。

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桂枝加芍药汤---]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桂枝加芍药汤---] 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桂枝加芍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9g 芍药18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7 枚: 上5味,以水1400ml,煮取600ral,去滓,,温服200ral,El3 次。

';[ 功效] 调和营卫,理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自汗,腹满时痛,喜按,下利。

副证:苔白薄,舌质淡红,脉弦细或弦而无力。

[临证]加减1 。

本方加附子或白术、附子,治梅毒风湿病.(历节痛风)、脚气等病。

[ 麻疹一得] 2.本方合人参汤加罂粟壳治肠炎腹泻日久,致体虚贫血者。

3。

本方加黄连、马齿苋、黄芩治热痢。

4.本方加人参、怀山药、白术治虚痢。

5。

本方加肉苁蓉、当归、生首乌治疗病后阴亏便结。

6.本方加元胡、枳壳治胃脘痛。

7。

本方加海浮石、硝石、大黄、赤石脂治疗发热出疹。

8。

本方合大建中汤(去饴糖)加生首乌治疗脾胃虚寒之习惯性便秘.9.张仲景用芍药止痛的配伍规律探讨:温经止痛常配附子、桂枝、吴茱萸、细辛等,用于各种寒性痛症。

清热止痢、清热利湿,常配黄芩、知母等,用于热痢腹痛、热性痹痛。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常配饴糖、桂枝、甘草等,用于虚寒腹痛及胃脘痛等症。

调肝养血配当归、川芎、阿胶等,用于妇人下血、妊娠腹中痛.行气通便、疏肝理气、缓急止痛常配大黄或柴胡、枳实等,用于腹痛拒按、大便秘结等里实证或肝气郁滞之胁肋痛.芍药止痛剂量均重用至六两,如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等。

中医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

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江西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

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提要] 辨太阳病误下致邪陷太阴的证治。

桂枝加大黄汤治疗腹痛的体会

桂枝加大黄汤治疗腹痛的体会

桂枝加大黄汤出自《伤寒论》,其第279条原文说到:“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主之。

”此乃素体脾阴不足,患太阳病后又误用下法,脾阴更伤,致清阳不升,血不濡养,气滞络瘀,大腹失濡而致腹痛。

脾主大腹,脾阴虚失滋、脾络拘急、脾机失转为主要病机,表现以收缩样痛胀,大便正常或偏干,无气短、畏寒等者,治以桂枝加芍药汤;重者伴大便不畅或疼痛拒按,以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桂枝加芍药汤滋补脾阴、通络缓急,加大黄以增泻实、化瘀止痛之力。

临床运用时,不必局限于“本太阳病,医反下之”的这种情况,只要出现脾阴虚损、气血瘀滞,便可用之。

吾师临床运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脾阴虚腹痛时,体偏虚者常加黄芪、桑寄生,并配伍谷麦芽、山楂、鸡内金等健胃消食之品以助脾运化;同时参照现代诊断手段,若有结石者,随机加入化石排石之品,疗效昭彰。

现略举验案如下。

脾阴不足,气滞络瘀证陈某,女,18岁,学生,2014年5月7日初诊。

主诉:反复腹痛1年余。

患者1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隐隐作痛,时痛时止,偶有疼痛剧烈,与经期无明显关联。

曾查腹部彩超未发现异常,经用西药治疗乏效来诊。

二诊时,患者腹痛明显缓解,月经逾期未至,此为脾阴不足,气血亏虚,胞宫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

诸药合用,滋阴而不伤阳,养血而不留滞,脾阴得复,运化有序,腹络李灵辉(福建中医药大学) 【指导老师】张喜奎(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博士导师)就不一定很擅长。

一旦出现不属于自己领域的疾病,就需要不同科室的医生进行商议。

若此时碍于面子或者不重视病情,不请求会诊,后果十分严重。

文/ 黄茂库(广州聚才律师事务所)患者宋某,因“消瘦半年,心悸、胸闷、气促 3月余”于 2018年8月1日14时48分入住某医院内分泌科,既往有甲亢病史、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手术史。

体查示:脉搏183 次/分,甲状腺Ⅱ度肿大,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增强,双下肢轻度浮肿。

【辨太阴病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证

【辨太阴病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证

【辨太阴病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证〔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经典参阅】《经方例释》桂枝加芍药汤方《伤寒论》《玉函经》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方桂枝汤,今加用芍药。

【案】此桂枝汤原方倍芍药也,为治风寒腹痛之专方。

痛而不实,其病在脉,故不用大黄;痛而不急,其营不虚,故不用胶饴。

桂枝加大黄汤方《伤寒论》《玉函经》芍药六两大黄三两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案】此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也。

依例当云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大实腹痛较重,于痛故于加芍药外,复加大黄以泄实。

或疑为桂枝汤原方加大黄不倍芍药者,不知经方之妙用者也。

不言加芍药者,犹茯苓四逆汤,从人参四逆汤来,不言加人参也。

【辨证提要】本条论述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太阳病不当下而下,故曰“反”。

误下伤脾,邪陷太阴脾络,中焦气血不和,因而发生腹满疼痛等症。

如属腹满疼痛,时重时轻,时痛时止,喜温喜按者,表明病由太阳内陷太阴,寒凝气滞治宜桂枝加芍药汤通阳和脾、缓急止痛。

如出现腹满疼痛,拒按,难以缓解活血者,即所谓“大实痛”,乃邪陷脾络,气血郁滞,仅用通阳和中法难以胜任,还当兼用活血行瘀,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疑难分析】1.何谓“大实痛”?是实在阳明还是实在太阴?“大实痛”是与“腹满时痛”相比较而言。

“大”,言病情较重,满痛较甚,且发作较频;“实”,指有形之邪瘀阻,气滞血瘀较重,表现为下后满腹疼痛,痛性较剧,痛处不移,以手按之不减,拒按急迫者。

大实痛是脾虚气滞血瘀重证。

病在太阴不在阳明,故其不是脐周围痛,且可见大便溏、纳少恶寒等脾阳虚证候。

2.桂枝加芍药汤方中诸药作用如何?方中桂枝温阳以宣畅气机,通阳而化瘀行滞。

芍药能入脾,破血中之气结,疗脾络气滞瘀痹证,桂枝配芍药,活血化瘀,行滞开结;生姜温脾散滞,与桂枝相合,辛散瘀滞;甘草、大枣益脾和中。

伤寒论——桂枝加芍汤,加大黄汤

伤寒论——桂枝加芍汤,加大黄汤

伤寒论——桂枝加芍汤,加大黄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青龙试注:原本是太阳病,理应发汗,从表而散,无可下之证,本不该下,有可下之证,亦应表解之后再下,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

结果医生反而用了下法,下伤脾阳而致腹满,里寒挛急,时腹自痛,苔白自利,脉沉等症。

治宜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者解外,加芍药者,增大其量,和里缓急以止痛。

大实痛者这里还有一条意思反证桂枝加芍汤应该属于虚症;症见腹满疼痛,拒按,自汗潮热,不大便,苔黄褐,脉沉实者,宜桂枝加大黄汤,解肌于外,荡涤于内。

桂枝加芍汤是虚寒腹痛,再加大黄攻里,虚中夹实,病属于阳明太阴合病格局!【治法】温阳益脾,甘以缓急;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服法与禁忌】上药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综合叙述:桂枝加芍药汤是桂枝汤中倍芍药剂量而成。

桂枝汤方调和营卫,重用芍药酸敛平肝,缓解挛急,与桂枝配,酸甘化阴,与甘草配缓急止痛,所以它是温建中阳,缓中补虚的有效方剂。

桂枝加大黄汤,是上方中加大黄一味,目的在解肌温阳的同时,攻下里实.去其腹满硬结,协芍药和里止痛而取良效。

【经方新用】(1)桂枝加芍药汤配党参30克,白术18克,川椒12克,治疗里虚中寒胃痛。

(2)桂枝加芍药汤佐艾叶10克,当归15克,吴茱萸10克,治疗宫寒而少腹挛急作痛。

(3)桂枝加芍药汤伍人参12克,丹参30克,制附子10克,川芎10克,治疗心阳虚,心气不足,心悸不宁,(冠心病心肌劳损,心律失常)。

典型医案:一:黄某,女,64岁。

腹满时痛四年余,久治不愈。

今春在省城某医院就诊,经肠镜检查诊为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

病理检查息肉有恶化之兆,行手术切除。

术后满痛依然,多发生于夜间,痛时喜按,或蜷卧亦可得减。

胃纳不香,口不干、不苦,不思饮,不泛酸,微嗳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