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28中概股回归
危机时期政府直接干预与尾部系统风险——来自2015年股灾期间“国家队”持股的证据

危机时期政府直接干预与尾部系统风险——来自2015年股灾期间“国家队”持股的证据危机时期政府直接干预与尾部系统风险——来自2015年股灾期间“国家队”持股的证据引言2015年的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非常剧烈的震荡,这次股灾让人们对于政府干预市场的疑问再度浮现。
在股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有媒体称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组成了民间所称的“国家队”,援救市场,稳定股价。
本文将探究政府干预与尾部系统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以2015年股灾期间的“国家队”持股作为证据来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一复杂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股灾背景2015年6月中旬,中国股市面临剧烈下跌的风险。
过去一年来,中国A股市场经历了一次空前疯狂的上涨,吸引了大量散户投资者的关注。
然而,由于市场泡沫的形成、杠杆交易的大量参与以及监管部门的疏忽,市场逐渐走向崩溃的边缘。
在这个特定的时期,政府干预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大。
投资者普遍注意到,一些所谓的“国家队”开始进入市场购买股票,以稳定市场情绪。
这些所谓的“国家队”包括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下称“中投公司”)等,它们被认为是政府的长臂机构,可行使政府的意愿。
二、政府干预的目的政府干预市场的目的是稳定市场情绪,防止恶性循环的发生。
由于股灾使得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投资者纷纷抛售股票,进一步加剧了下跌的压力。
政府干预被视为对市场的积极参与,可以提供流动性支持,吸引投资者回归市场。
然而,政府干预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首先,政府干预可能会将市场的风险向尾部系统扩散。
尾部系统指的是金融体系中脆弱的环节,一旦发生问题,可能会引发整个金融体系崩溃的风险。
政府干预越多,可能就意味着尾部系统风险越高。
三、“国家队”持股的证据在2015年股灾期间,“国家队”持股的证据有以下几个方面:1.大规模买入股票:有数据显示,2015年6月24日至7月9日期间,中金公司和中投公司分别买入了数千亿元的股票。
中概股回归风险难测

中概股回归风险难测作者:董登新来源:《董事会》2015年第08期注册制推行之前,旧有的A股运行格局不会改变。
注册制何时推出,仍是一个未知数,但快牛很快终束则可能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现在从美国私有化的中概股,何时有机会回归A股IPO,仍是一个大问号在A股疯牛狂奔之际,在西方6年大牛市即将谢幕之时,大批境外上市的中概股不约而同地选择私有化回归。
据彭博数据,在陌陌公司、中星微电子、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三家最新加入私有化阵营后,二季度发出要约收购的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总数增加至22家。
2015年1月5日,A股创业板指数最低为1429点,截至6月5日,创业板指数创下最高历史记录4037点。
在5个自然月份中,创业板疯狂大涨181%,创业板平均市盈率高达145倍!这是世界奇迹,也是中国股市的疯狂,更是创业板的豪赌!然而,A股创业板是一个典型“袖珍板”,总共只有484个小股票。
IPO行政审批制极大地控制了新股供给,导致创业板供求严重失衡。
创业板开板6年来,根本无法满足投资者炒小、炒新的巨大市场需求。
一旦遇到疯牛或是大资金进场,就会被暴炒得人仰马翻、面目全非。
再加上缺乏包容性,创业板也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神创板”。
创业板百元股天天不断扩容,股价只有更高、没有最高。
这令中概股羡慕不已、垂涎欲滴。
比方,在A股创业板上市的乐视网市值为在美国上市的优酷土豆8倍;同样,回归A股创业板上市的暴风科技市值则为在美上市的迅雷的8倍。
中国创业板这样的幸福日子,当然会令海外中资概念股心热、心动、心跳,以致于它们居然集体行动起来,急赴高价私有化回归的旅程。
不用说,提前回归、运气最好、走狗屎运的就是暴风科技。
作为回归A股市场的先行者,这家互联网公司曾将赴美上市作为目标,在历经了美国市场的洗礼后,最终解除了VIE结构并重新回归A股怀抱。
暴风科技的示范效应,也是中概股回归的催化剂。
根据暴风科技的上市补充法律意见书透露,暴风科技实际控制人冯鑫团队于2006年开始搭建VIE结构,同年引入了境外投资者IDG的150万美元融资。
一文读懂中概股回归的原因

.一文读懂中概股回归的原因2015年上半年,A股的牛市盛宴点燃了中概股回归的热情,创造了一个个股市神话,仅在2015年就有近30家企业开启回归A股的进程。
中概股为什么要选择回归?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风云资本创始合伙人从专业角度,阐述了中概股回归的主要因素。
海外上市,估值不如境内大多数中概股不惜成本退出海外市场,回归A股的重要动力,即利用境内外市场之间的价差,通过改变上市地点的方式来提升市值。
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公司回到境内上市,其市值可能会提升几倍甚至十倍以上。
公司回归A股以后,市值随即大幅度提高,公司原股东收益极为丰厚。
在海外市场,不容易进行再融资不少中概股早期不符合在境内上市的条件,便转道海外,很快就得以IPO(首次公开募股),但在企业扩张时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即再融资障碍,因此不得不把眼光转移到境内。
境外市场监管严,舆论监督盛行,部分企业感到难以适应有些中概股在遭遇到海外监管机构聆讯及调查后,经过多方面的考虑,决定退出海外市场回归A股。
这种情况下,回归原因可以归纳为境内外监管标准不同。
但更深一步说,情况并不是这样简单。
如果只是因为境内市场监管相对宽松,境内也许早已加强监管,而不是敞开大门让这些不容于海外监管环境的中概股任意回归。
总之,中概股中出现回归潮,原因错综复杂。
问题在于,这些原因是否真的决定中概股必须要回归呢?不可否认,回归有利于部分企业价值得到更进一步地体现,并且通过再融资获取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也许,就某个被借壳的公司来说,中概股回归还会带来相应的炒作机会,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其所形成的冲击不可小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中概股回归现象解析

中概股回归现象解析作者:朱英伦何涛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9期摘要:中概股指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由于中国大陆A股的种种限制过去有很多中国本土公司选择通过VIE架构在美国上市,而且在14年以前很多公司通过这种形式成功上市并且取得了较高溢价,但自从14年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中概股在美国渐渐开始不受待见,有些还受到境外机构做空,与之对比在国内上市的类似公司则风生水起,PE比相应在美国上市公司高了许多倍。
这引发了很多中概股的退市潮,许多中概股开始谋求拆除VIE架构、在美国退市、在中国重新上市。
我们关注到中概股回归的热度与A股处于牛熊市高度相关,说明许多中概股回归是基于估值层面的考虑。
关键词:中概股;私有化;退市潮一、引言由于中国A股市场对上市的严格管制和上市需求的不断提高,出现了登陆A股难于登天的情况,中国不采取注册制,目前还在排队的等待上市企业还有600多家,而且IPO的時间窗口也不稳定,监管层经常会处于各种原因考虑暂停IPO,给在中国上市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有些急于上市的企业纷纷选择在国外上市,有些选择在美国市场,还有些选择在LSE市场以及新加坡市场。
截止到2016年4月共有306家中国公司选择在海外上市,其中在美国上市的有175家,在LSE上市的有19家,在新加坡上市的有112家。
在美国上市有三个去处,即NASDAQ交易所、NYSE交易所和AMEX交易所,截止到2016年4月在NASDAQ交易的有104只中概股,在NYSE交易的有63只中概股,在AMEX交易的有8只中概股。
在美国成功上市而且现在仍在交易的股票中,有15只来自电子商务领域,3只来自房地产领域,21只来自互联网领域,5只来自互联网视频领域,3只来自生物技术领域,10只来自网络游戏领域,3只来自文化传媒领域,15只来自新能源领域,7只来自制药领域,9只来自SNS社交网络领域,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新能源的股票更容易登陆美股。
中概股回归:一场暴利的游戏 越无能越赚钱

中概股回归:一场暴利的游戏越无能越赚钱作者:邱伟来源:《中国商人》2016年第06期炒特殊小白菜的赌徒们更不能放弃这个机会,因为这些烂白菜未来可是有可能要变成价格超高的特殊小白菜的。
于是壳股烂股们涨疯了。
烂股与小票齐飞,举牌共传言一色。
中概股回归这档事,本质是跨市场套利。
就像不同的菜市场卖白菜,纽约的白菜1块钱一斤,北京的白菜5块钱一斤,把白菜从纽约菜市场收购,打包空运到北京去卖,就是跨市场套利。
当然,把白菜从纽约空运到北京,是需要花成本的,包括运输在内的各项成本要显著地低于4元每斤,套利这件事才值得干。
假如各项成本是0.5元/斤,中间的套利者就能获得3.5元/斤的超额套利利润。
玩中概股回归的主要玩家们,干的就是这种事。
他们从美国把中概股的股票买了,再拿到中国重新卖一轮,挣的就是差价。
史玉柱把巨人网络折腾回来,借壳世纪游轮,即使经历了股灾轮回,目前的价格也是三倍以上。
最牛当属江南春,他把分众传媒买回来,再借壳七喜控股,即使股灾后的今天,卖价居然也是美国买价的七倍!为什么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的白菜价格不一样?说白了就是供求关系不一样:美国菜多人少,菜是敞开了卖,价格自然便宜;中国则菜少人多,菜价当然奇高,且市场中流行利用一些小白菜品种进行赌博的游戏。
某些小品种白菜的价格在天上飘,赌徒们却在市场中买来卖去,赌得不亦乐乎,既然都是这么赌着玩,谁也不会短期在意价格离谱不离谱。
管中国菜市场的证监会本来想,既然需求大,就采取注册制吧,增加市场上的白菜数量,顺便搞个战略新兴板,批量供应赌徒们喜欢的特殊小白菜。
战略新兴板着实刺激了中概股们的神经:这等于在美国买了白菜,不用考虑在中国哪个白菜摊上卖的问题,随来随卖。
这还不赶快在美国都买了?一时间,中概股们基本都发出了私有化方案。
不曾想,因为市场管理者肖老大清理赌资配资的问题,在去年年中引发了一轮白菜抛售潮,为了维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国家队也无奈为维持价格,大量吃进了不少白菜。
中概股回归潮涌

2015年第47期封面文章Cover ·Story中概股回归热潮再起资料显示,今年5-6月份,随着A 股股市的大涨,中概股掀起了一阵回归A 股的热潮。
虽然在后面的市场回调过程中,中概股的回归进程有所沉寂,但随着当前市场的逐渐企稳以及IPO 的重启,中概股回归再度呈现回暖迹象(见图1)。
从目前中概股回归的路径来看,多数中概股均是通过私有化退市方式登上A 股舞台。
我们对中金公司等研究机构提供的研报资料以及公开市场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后发现,今年以来,总共有32家中概股公司先后收到了私有化要约。
其中6月份收到私有化要约的公司就多达14家,占比近一半。
32家公司中,完美世界(PWRD )、久邦数码(GOMO )和中国手游(CMGE )已经成功完成私有化,从美股市场退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手游从5月18日受到私有化要072015年第47期Cover ·Story封面文章约,到8月10日退市,前后仅仅用了85天,可谓创下中概股回归速度之最。
此外,部分公司的进展也相当顺利。
如迈瑞(MR )目前已经达成最终的并购协议,资料显示,公司预计将在2016年一季度完成私有化。
而奇虎360(QIHU )近期也有消息传出,公司或在数周内达成最终私有化协议。
回归热潮下众多公司私有化的顺利进行,让一些在美股市场刚刚上市不久的中概股开始蠢蠢欲动。
陌陌(MO⁃MO )于2014年12月12日在美国上市,而今年6月23日,公司就收到了私有化要约,前后不过半年时间。
上市半年便着急“闪退”到底缘何?有专业人士指出,虽然估值、业绩等多种因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奇虎360私有化所带来的影响。
作为继BAT 之后的又一互联网龙头,360的回归无疑起到了一个标杆作用,中概股私有化逐渐成为主流。
然而,在多数公司努力加速回归进程的同时,有的中概股公司却在回归之路上举步维艰,而因为私有化价格过低而遭遇投资者的抗议成为了最主要的“路障”之一。
价值重估诠释中概股漫漫“回家路”

探讨/证券理财Money922015年以来,奇虎360、陌陌、迅雷等33家中国公司计划从美股退市,规模约400亿美元。
“美国市场并未充分体现 出360的价值。
”奇虎360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言语间表达了对华尔街投资者低估公司的不满。
华尔街曾提供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初始资本动力,但如今巨大的资本套利空间以及两个市场对中国互联网企业理解上的差别,造就了业界“中概股回归之势不可逆转”的判断。
业内人士认为,面对仍处 在不断完善中的A股市场,中概股的回归在估值上显现出了一种强势。
诚然,A股投资者或许愿意给新兴产业更高的估值,但市场总会逐步成熟,过高的估值也会趋于收窄。
如果中概股是为了企业的发展而启动私有化,那么实现回归的中概股显然应给A股投资者带来更好的回报。
不再迷恋华尔街2015年12月16日至18日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国内互联网大佬悉数出席。
处在私有化浪尖上的奇虎360并没有过多透露进展情况,反而是最早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搜狐颇为高调。
大会期间,搜狐发布公告,宣布收到来自公司董事长及CEO张朝阳的6亿美元回购要约。
要约一旦执行,张朝阳将回购搜狐30%的股票和债券,加上现有20.01%的股份,张朝阳持有的搜狐股票将超过半数。
尽管搜狐否认这与私有化无关,但高度集中的股权将为后续私有化提供便利。
国内一主导中概股私有化的投行负责人透露,创始人的野心以及持股比例将是决定私有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搜狐曾经是四大门户网站之一,与新浪、网易等一大批海归回国创办的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登陆纳斯达克。
而2000年也正是互联网泡沫破裂之际,美国资本市场无疑给了搜狐、新浪等中国互联网企业亟须的资本支持。
2000年全球网民只有2亿,中国人也才开始认识互联网,而互联网轻资产、无持续盈利的情况使得其发展只能依赖来自华尔街的风投。
但互联网公司每次融资都是跟华尔街资本的一轮博弈。
“公司每大规模发展一步,就面临股权被进一步稀释。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马云只有阿里巴巴集团7.8%的股份,马化腾只有腾讯不到10%的股份,刘强东持有京东的股权也不超过20%。
中概股扎堆回归为哪般

中概股扎堆回归为哪般
中概股是指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的股票,其较低的估值和高增长空间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热情。
然而在近几年,中概股却遭受了一系列的打击,包括美国政府的监管、诉讼和舆论的攻击等。
不过,近期中概股却出现了一波扎堆回归的现象,这其中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疫情的影响导致许多国外的企业减少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相反却增加了对中国企业的关注。
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控制疫情,这些措施得到了全球的关注和赞誉。
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复苏,投资者们开始重新看好中概股。
其次,一些中概股公司自身的表现也对投资者产生了吸引力。
例如,瑞幸咖啡被曝出涉嫌造假后其股价暴跌,但其之后展开的自查、整改和公开道歉等一系列措施也被广大投资者所认可。
在这些公司的努力下,投资者们重新对中概股投入了信心。
再次,许多中国公司在海外上市后也不断进行着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这些创新不仅为他们带来了业绩的增长和优势,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
同时,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中概股公司也更加注重合规管理,不断提高公司治理和信息透明度,从而增强他们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
尽管中概股回归的势头已经很强劲,但在投资中仍需要谨慎。
无论是对海外还是中国市场的投资者们都需要仔细研究和比较不同公司的财务数据、风险和机会,并做出权衡才能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
总之,中概股扎堆回归的现象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疫情的影响以及一些中概股公司的努力等多种因素。
中概股的回归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投资机会,同时需要注意投资风险,理性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外上市中概股总览
融资渠道:香港目前是多数中国公司赴海外上市的首选地,无论是从中资股的IPO家数还 是募集的资金规模来看,均明显高于美国及其它海外市场。13年至今,中国公司赴美上市 共16例,筹集资金总额37.7亿美元;在香港上市的中资股有87家,筹集资金高达260亿美 元,占中国企业海外融资总额的87%;海外IPO募集资金规模前10名的中资公司中,除京东 外,其他均在选择香港上市。
图表1:中概股海外上市数量、市值
海外上市中概股总览
成交量:香港、美国中概股的日均成交金额明显低于A股,单一公司看,美国市场的成交最为活跃,日 均成交额为A股市场的2倍,年换手率为14倍,远高于A股市场的5倍;香港市场年换手率偏低,为1.4倍, 单一公司日均成交金额高于红筹股和中资民营股。 行业分布:许多大型国企和行业龙头选择在香港上市,金融、电信、信息科技和能源的市值占比最高, 合计约71%;美国上市的中大型中资公司较少,多为互联网与服务、零售、教育和光伏行业,信息科技 板块占到全部在美中资股市值的56%。 图表2:香港、美国市场中概股行业分布
图表4:美股市值约占全球市值的40.5%
美国证券市场
市场结构:主要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所市场主要以全国性的纽约证券交 易所和Nasdaq市场为代表,场外市场(OTC)包括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和粉单市场 (American Pink Sheet Market)等,主要是供不满足交易所上市条件的公司进行交易。 行业分布:纽交所中信息科技、金融、可选消费板块市值占比较大;Nasdaq市场中信息科 技板块占据主导;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主要是以互联网、零售、教育和光伏公司为主。 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其中,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 有市值占比为47%、个人投资者持有市值占比为40%,另有13%的市值为海外投资者持有。 交易制度:T+0 交易制度,无涨跌幅限制,卖空操作为市场自由行为。2010年2月,SEC开 始实施改进后的卖空“报升规则”,即当股票价格相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超过 10%时,卖 空行为便会受到限制。 IPO 制度:注册制,程序简单、限制少、周期短,实行发行与上市相分离的制度,要求公 司在发行证券前,必须向SEC登记注册,SEC审核周期一般在3~6个月。 投资逻辑:注重长期与价值投资,个股股价的上涨需要基本面的强劲支撑。
估值水平两级分化:一些公司由于受益中国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备受投资者青睐(如唯品 会),市场一致预期其在2014年预测市盈率高达64倍。相比之下,一些默默无闻的小公司(如联合信 息),其静态市盈率低至0.7倍鲜有投资者问津。
市场特征形成原因:1、美股表现不佳,A股强势分流资金。由于中概股与美股市场的相关性较高,美 股自14年9月下旬的剧烈波动及美联储加息预期与美股公司业绩敏感期都对中概股产生了负面影响; A 股自14年4季度的疯牛行情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市场资金。2、中概股公司自身频出问题。上市后业绩 不达预期,公司治理不完善都是制约股价表现的主要因素,由于中概股自身存在一些问题,也频遭做 空机构的狙击,中国公司在美国市场“水土不服”的现象愈发明显。
美国中概股:中美审计监管纠纷
中美跨境审计监管的纠纷始于2012年5月,SEC因拒绝提供审计底稿起诉了德勤上海,随后 在2012年12月,SEC又对包括“四大”在内的五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在华分支提起诉讼,并 在今年1月裁决暂停“四大”中国机构在美业务6个月。虽这一问题近期出现了和解的转机, 但最终解决还有赖于中美两国之间关于跨境审计监管的合作,否则将持续困扰中概股市场。
美国中概股市场特征
图表7:美国中概股市场分布、市值分布
美国中概股:财务丑闻、反向收购
财务丑闻:10年6月,以浑水(Muddy Waters)、香橼(Citron)为代表的第三方研究机 构接连发布质疑中国公司财务造假的卖空报告,不仅使相关中概股股价遭受重创,部分 公司如绿诺国际( )、中国高速频道( )、东南融通( )、多 元环球水务( )等还深陷造假丑闻,最终被迫退市。同时,一些知名企业如奇 虎 360 ( )、新东方( )等也频繁遭到做空机构的质疑和做空,明显打击 了投资者对于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信心,中概股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 反向收购:在美上市的一些中概股公司中,不少是通过反向收购的买壳方式进入资本市 场,其市值规模相对较小,一开始无法满足直接IPO上市的条件,而反向收购由于要求条 件简单、费用低廉、时间周期短,且日后转板到全国性交易所的门槛也相对较低,因此 成为一些中小企业青睐的上市捷径,但同时也存在夸大业绩、隐瞒信息、造假欺诈以粉 饰业绩等负面问题。做空机构亦可通过上述漏洞,大肆做空以获取暴利。
市值规模分化严重:万美元。截至目前,中概股中市值大于10亿美元的公司数占比为23%,多数为互联网和科技类公 司,约42%的公司市值不足1亿美元。
流动性差异显著:大市值明星股由日均成交量为794万股等);而一些中小规模的公司由于不为人所知,成交量 低迷(如庆客隆的日均成交量不足5000股)。
图表3:香港、美国IPO融资家数及规模
美国证券市场
截止目前,美国股票市场总市值高达24.7万亿美元,占到全球股市总市值的40.5%,成交 额占比50%以上。目前两大股票市场为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和纳斯达克电子交易市场 (Nasdaq),上市公司共计5068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 or NYSE MKT),主要以中小 规模公司为主场逐渐回暖,全年HXC指数上涨了 61%;赴美上市活动日 趋活跃,截止目前,已经有16家中国公司成功登陆美股市场,引发了新一波热潮。这其 中不乏资质较好的行业龙头公司,如微博、去哪儿、京东、阿里巴巴等。
美国中概股市场表现
Nasdaq 中概股金龙指数(HXC)涵盖了78支在美上市的主要中国公司,可较为全面地 反映中概股市场的整体运行状况。
美国中概股:退市与私有化
被动退市:被动退市大部分是由于公司不符合上市标准,被迫转至场外交易市场(如OCTBB)继续交 易,2012年以来,先后已有约26家中概股公司因为不满足上市要求被迫转入了OTC 市场。根据Nasdaq 市场规则,如果上市公司连续30个交易日的最低买入竞价低于1美元的话,会收到交易所的退市警告 函;纽交所要求上市公司连续30天的平均最低收盘价不得低于1美元,否则会发出退市警示函。 主动私有化:私有化属于主动退市。市场目前有两类公司会有主动私有化的动机,1、公司价值严重低 估:一些公司由于股价暴跌(如遭遇做空、此前受到中概股市场整体表现低迷的拖累),进而导致成 交清淡、价值被明显低估,无法进行有效融资;但又要负担大量上市相关费用和接受严格监管,因此 部分公司会选择在成本较低时进行私有化退市。2、中长期战略发展需要:对于一些公司,私有化将 有利于公司长远战略的执行。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短期业绩表现比较苛刻,短期业绩的靓丽可能会 妨碍公司长远的发展(如收购、拓展新业务等)。(如盛大网络()当时主动选择私有化退 市就有这方面的考虑。)3、选择私有化,转到其他市场:中概股信任危机中,多数公司股价受到拖 累,因此一些公司考虑主动退出疲弱的美股市场,回到估值较高的A或H股市场重新上市(如千方科技 ())。
美国中概股:VIE结构
VIE 结构设立目的:为绕开监管机构此前对中国公司海外直接IPO过高的财务门槛要求,同时也可规避 国内对于如互联网、传媒、教育服务等行业在外资准入方面的限制,以获得海外融资或实现境外上市。 VIE架构得到了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的认可,并专门为此创设了“VIE 会计准则”,促进了VIE 模式的广泛应用。
美国中概股市场表现
疯狂追捧:中国公司在07、09、10 年分别掀起了三波赴美上市热潮,中概股的牛市行情 就此开启,这三年分别有31、20 、46家中国公司成功在美上市,融资规模分别达62.7、 20.8 、38.9 亿美元,Nasdaq 金龙指数(HXC)在此期间分别上涨了64%、62%、11%。 信任危机:10年6月,做空机构(如,浑水)频繁发布针对中概股的质疑报告并大举做空, 同时一些中概股公司也爆出财务造假丑闻,使得SEC在2010年底展开了针对上百家赴美上 市中国公司的调查。一系列事件的持续发酵引发了信任危机,导致2012年成为中概股发 展的低谷,全年仅有唯品会、欢聚时代两家公司赴美上市;而主动私有化、被并购和被 迫退市的公司多达36家。
VIE结构潜在风险:但VIE结构一直处于国内政策监管和法律的盲区。1、政策监管风险(案例:河北宝 生钢铁VIE结构遭政府否定),境外上市主体(即中概股)仅是离岸注册壳公司,其价值完全体现在用 以实现控制和经济效益转移的VIE协议安排上。如果VIE模式被政策否定,那么境外上市主体将会一文 不值;如果参与VIE协议安排的内资公司被国内监管机构认定不再符合内资企业申请各种业务牌照的资 质,如网游、互联网信息服务、第三方支付等,内资企业将无法正常经营进而将对境外上市主体价值 的合理性造成重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海外投资者对VIE结构的公司一直存在分歧的原因。2、公司治 理及控制权风险(案例:支付宝股权之争),境外上市主体虽享有内资公司的经济收益,是在VIE协议 的隔断下并没有实际的控股权,这可能造成无法参与经营管理,同时上市公司股东意愿和境内运营实 体实际控制人意愿之间的脱节。3、外汇管制风险(案例:世纪佳缘的境内外商独资企业未获得国家外 汇管理局审批的外汇登记证)。4、税收风险(案例:网易的关联交易未依法缴纳印花税),VIE 结构 的协议双方(境内的实际持牌运营实体和境外上市主体在境内的全资子公司)之间会涉及大量关联交 易用以“转移营收”,而关联交易的转移定价是否合理、以及不同实体之间的不同税率,都可能引发 税务部门对于反避税问题的调查。
美国中概股回归
金融产品中心 研究员:柳茵
海外上市中概股总览
市场分布:香港、美国、新加坡、英国、德国等,香港、美国占多数。 上市公司数量与市值规模:香港上市814家,(H 股188 支、红筹股129支、中资民营股497支);美国 (NYSE、Nasdaq 等)上市的中资股186家;新加坡上市的134家,伦敦26家,加拿大44家、德国20家; 对比A股,香港上市的单一公司平均市值高于A股市场平均水平,总市值是A股市场的45%;美国上市的 单一公司平均市值略低于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