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戏曲——粤剧

合集下载

广东非遗文化

广东非遗文化

1.粤剧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

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

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一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售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

2009年9月30日,粤居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原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用的小曲,约在二十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流传到外地后,被称为广东音乐。

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鼎盛,广东音乐开始在全国流行。

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习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

技艺和实践。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丅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2008年“茶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4、粤曲粤曲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干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

源干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丅清唱而萌发。

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干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奉。

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

粤剧

粤剧

20世纪初(清朝末年),中国的知识分子激发戏曲改良的浪潮席卷全 国。公元189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中国日报副刊之旬报特辟鼓 吹录一门,由杨肖欧、黄鲁逸几名记者撰作戏曲歌谣来讽刺时弊政治 得失,引起广州香港等地的报刊注重戏曲歌谣。公元1903年(清朝光 绪二十九年),一篇观戏记猛烈批评当时的戏曲曲本迂腐,不能激发 国民之精神。不久,反映时弊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新广东女儿 传奇》《黄萧养回头》及梁启超的《班定远平西域》等等。这些新编 的剧本之中,有些是由富有舞台经验的艺人编撰。对粤剧影响深远的 应该是同盟会所组成的“志士班”。辛亥革命前后十年间,在港澳广 州等地曾出现了30多个这类的“志士班”,例如:采南歌班、优天社、 振天声社、仁声剧社、民镜社、国魂警钟社等。最早使用广州方言来 演唱粤剧的春柳社影响了其他的志士班,为了便于宣传革命思想,改 用了广州方言来唱梆黄,演出了《周姑娘放脚》及《盲公问米》,使 宣传效果超出预期。为了加强反清反帝反封建的宣传,更编演了《文 天祥殉国》《戒洋烟》《虐婢报》《秋瑾》《温生才刺孚奇》等戏。
社会组织
•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期间),由于粤剧在广东佛 山越来越盛行,为了方便联络和安排与班主订立合约,负 责筹办粤剧的艺人便集合起来成立琼花会馆。后来,清朝 咸丰年间,由李从善老先生在黄沙同吉大街建立了同类组 织吉庆公所。到了公元1889年(清朝光绪十五年)在广州 建立一个有规模的著名粤剧组织--八和会馆(八和是德 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共八 个堂组成)。随着粤剧在东南亚各地普及,粤剧组织相继 出现,有新加坡的庆维新和吉隆坡的普长春。

• 粤剧发饰之特色主要是片子、头套、发髻、饰物,幵有系 统地上片子、及插头饰饰物。不同种类头套、发髻、发辫、 发包也有自己的特色、用法、制作方式、配戴及保养用具。 • 基本所有花旦都需要头饰,其中片子石是花旦必用的。头 饰种类繁多,用料各有不同。公主及贵妃配戴的头饰也有 正凤和凤冠之分。上片子需要特殊的用具、基本手法及技 巧,幵利用片子改善面型及令片子牢固面部的技巧。 • 其实男角亦有头饰配戴的,但不多,如太子盔之类。红楼 梦中贾宝玉及洛神中的曹子建所配戴的便是太子盔。根据 《香江梨园:粤剧文武生罗家英》,太子盔又名“紫金 冠”,为太子或年轻将领作用的。冠顶作于龙吞珠图纹, 加上大红球缨,插上雉鸡尾的则是军中的主将。

广东的戏剧品种

广东的戏剧品种

广东的戏剧品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东省是中国南方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戏剧传统的地区,自古以来便被称为岭南天地,汇聚了各种戏剧文化和形式。

广东的戏剧品种繁多,包括粤剧、评剧、潮剧、港剧等等,每种戏剧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广东的戏剧品种。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广东戏剧——粤剧。

粤剧起源于广东省,历史悠久,形成于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主要剧种之一,被誉为“东方歌舞宝库”。

粤剧具有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风格,以其细腻的表演、华丽的服饰和精美的道具而闻名于世。

粤剧的演员多扮演女角,其化妆、服饰和表演手法皆十分精湛,被誉为“百戏之母”。

除了粤剧外,广东还有评剧这一独具特色的传统戏剧品种。

评剧起源于清代广东,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感情的歌唱舞蹈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

评剧的唱腔多虚实相间,节奏变化多端,富有感情表现力,被称为“情感之歌”。

评剧的故事情节多为社会现实题材,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另一种广东的戏剧品种是潮剧,潮剧起源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是珠海、顺德、汕头以及澳门等地的传统戏剧形式。

潮剧的特点是唱腔婉转缓和,表演细腻柔和,服饰璀璨华美,以情绪真挚、动作细腻而著称。

潮剧的故事多取材于古代传统传说和历史战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是广东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作为中国的一座特别行政区,也有着独特的戏剧文化。

香港的戏剧包括香港话剧、粤语电视剧等多种形式,其中香港话剧以其现代化的表现手法和有趣的剧情深受观众喜爱,成为香港文化的一大亮点。

广东的戏剧品种繁多,每种戏剧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都反映出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广东的戏剧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广东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希望广东的戏剧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广东的戏剧品种

广东的戏剧品种

广东的戏剧品种非常丰富,其中最流行的包括粤剧、潮剧、广东汉剧、粤北采茶戏以及粤西白戏等。

这些戏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形式,丰富了中国的戏曲文化,并在广东地区有着广泛的观众基础。

1. 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和广西的部分地区。

其表演形式包括唱、做、念、打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 潮剧:又称潮州戏,是广东潮汕地区的地方戏,流行于潮汕地区和闽南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等县,以及台湾省。

3. 广东汉剧:又称“汉调”,是广东的一个重要戏曲剧种,其表演形式与京剧、湘剧等戏曲剧种相似,包括唱、做、念、打等。

4. 粤北采茶戏:又称“韶关采茶戏”,是广东省韶关市的地方戏,其表演形式包括采茶舞、对子调、花鼓灯等,内容多以劳动和爱情为主题。

5. 粤西白戏:又称“雷剧”,是广东省雷州半岛的地方戏,其表演形式独特,包括唱、做、念、打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以上这些戏剧品种在广东地区都有着自己忠实的观众群体,也成为了广东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剧

粤剧
粤剧
粤剧介绍
•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广 东梆子”、“广东大戏”,是广东 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它结合广东 本地民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 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的优点, 逐渐发展形成。粤剧每一个行当都 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2009年9 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粤剧面谱
《曹操面譜》 曹操面譜》 曹操,用白色勾 面,是大花面面譜, 表現老奸巨猾、阴 表現老奸巨猾、阴 险毒辣的性格。 险毒辣的性格。
《赵匡胤面譜》 赵匡胤面譜》 赵匡胤,用紅色勾面。 紅色代表正面人物。艺 紅色代表正面人物。艺 人根据、「火龙下凡」 根据、「火龙 的故事,在左眼上面画 的故事,在左眼上面画 一条小龙,右眼上面画 ,右眼上面画 七星图 七星图案。
• • • • •
粤剧的服饰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 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 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 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 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 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 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 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 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 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粤剧服装 可分为: 褶子、开氅、官衣、 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 帔、衣。
褶子: 褶子:又称海青,剧中广泛使用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服。
蟒:剧中王侯将相,后妃大臣于朝会 大典所用服饰。
靠:又称「甲」, 中武将 靠:又称「甲」,剧中武将的战袍。
粤剧的表演工艺
• 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 表演工艺 四大基本类别- • 「唱做念打」。 唱做念打」。 • 「唱」是指唱功,包括平喉及子喉。 「唱」是指唱功,包括平喉及子喉。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 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 子喉是比平喉调 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 • 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 以假音来 • 「做」是指做工,即身体表演手势、 「做」是指做工,即身体表演手势 • 走位等传统功架。 走位等传统功架。 •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 • 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 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 • 感情。 •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 「打」是指武打,例如:

传统戏曲——粤剧起源及发展

传统戏曲——粤剧起源及发展

传统戏曲——粤剧起源及发展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粤剧作为中国五大名剧之一,其精良的表演技巧、丰富的演出题材以及其独特的音乐曲调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本文将从其起源及发展的历史背景、表演特点、流行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加深对粤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认识。

一、起源及发展历史粤剧,顾名思义,是广东地区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

关于粤剧的起源,在历史学家和文艺研究者中一直众说纷纭。

据一些史书记载,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那个时候在广州等地已经有人编演传统节目供人娱乐。

而在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潮汕地区的剧种与音乐相结合,衍生出了粤剧这一戏曲表演形式。

最早的粤剧演出形式是“海珠角”,其表演内容主要是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或故事情节。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一批台湾和香港的剧团走入广东,才有了现代粤剧的逐渐成型与发展。

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目前,粤剧已经成为中国五大名剧之一,被广泛传播在世界范围内。

二、表演特点粤剧的表演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独特的音乐曲调——与其它传统戏曲区别最大的就是音乐元素。

粤剧中不仅仅有京、胡、蜀、粤等多种音乐曲调,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粤曲。

这种曲调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变化多样的节奏,非常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

2、剧目大多讲述传统故事——粤剧表演的内容大多都是由古代传统故事、神话传说和中国历史故事等各种元素组合而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武侠故事和宫廷戏剧。

3、以武打为主——在粤剧表演中,武打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演形式,通常由男主角担任。

由于广府武术历史悠久,所以粤剧中的武打技巧非常独特,包括拳术、剑术、棍术、指法等等,其中主角的表演尤为重要。

4、角色特点鲜明——粤剧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独特的性格和表演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来表现出角色的特点。

比如男性主角通常有才华、勇气、智慧三个方面的特点,而女性角色则更注重柔美的动态表演。

三、流行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原因粤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同时在海外也有着大量的粉丝。

粤剧详细介绍

粤剧详细介绍

粤剧详细介绍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广东人民情感与智慧的结晶。

粤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最初是以本地的民间歌谣、小曲为基础,融合了弋阳腔、昆腔等多种声腔的特点而逐渐形成的。

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南音、木鱼歌、龙舟歌等广东民间说唱艺术的元素,使得粤剧的唱腔和表演更加丰富多样。

粤剧的唱腔是其一大特色。

主要包括梆子、二黄、西皮等,每种唱腔都有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

梆子腔高亢激昂,多用于表现激烈的情感和紧张的情节;二黄腔则较为平稳、深沉,适合抒发内心的情感;西皮腔则活泼明快,常常用于喜剧场景。

此外,还有诸如南音、龙舟、木鱼等说唱腔调,为粤剧增添了独特的地方色彩。

粤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做、念、打。

“唱”即歌唱,要求演员有优美的嗓音和准确的音准;“做”指的是身段表演,通过各种动作和姿势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念”则是念白,要有清晰的发音和恰当的语气;“打”则是武打动作,要求演员具备扎实的武术功底。

在粤剧的表演中,演员的化妆和服饰也十分讲究。

演员的面部化妆采用独特的脸谱,通过色彩和图案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身份。

服饰则华丽精美,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服装款式和颜色,如帝王将相的服饰通常金碧辉煌,而平民百姓的服饰则较为朴素。

粤剧的剧目题材广泛,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等多个方面。

经典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白蛇传》等。

这些剧目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还通过精彩的表演展现了人性的善恶美丑。

粤剧的乐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乐队通常由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如高胡、扬琴、锣鼓等。

乐队的演奏要与演员的表演紧密配合,营造出合适的氛围和节奏。

在过去,粤剧主要在民间的戏棚和茶楼中演出,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剧也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培养年轻的粤剧演员、举办粤剧文化节等。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简介介绍

粤剧的特点
表演形式
粤剧以唱、做、念、打为基本 表演形式,其中唱腔是最重要
的部分。
角色划分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 等行当,其中生和旦是最主要 的行当。
服饰与道具
粤剧的服饰和道具非常精美,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曲牌与唱腔
粤剧的曲牌和唱腔独具特色, 旋律优美动听。
粤剧的流派与传承
流派
粤剧有不同的流派,如广派、潮派和 海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
道教色彩
道教在岭南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粤剧中的一些神仙鬼怪题材也反 映了道教的信仰和文化。
民间神祇 的形象经常出现在粤剧中。
粤剧的传承与发展
05
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1 2 3
观众流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选择增多,粤剧观 众数量减少,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流失比较严重。
技艺特点
粤剧的技艺特点在于细腻入微的表 情和丰富多样的身段,演员需要具 备高超的演唱和舞蹈技巧。
唱腔与音乐
唱腔特点
粤剧的唱腔具有韵律优美、抑扬 顿挫的特点,每个角色都有独特 的唱腔设计,以表现角色的性格
和情感。
音乐元素
粤剧的音乐元素包括粤曲、粤乐 和广东音乐等,这些元素为粤剧 的音乐部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
剧本结构与特点
严格的戏曲结构
01
粤剧剧本一般遵循严格的戏曲结构,包括唱、做、念
、打等表演形式,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唱腔独特
02 粤剧的唱腔具有独特的特点,音韵和谐、旋律优美,
是粤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表演形式多样化
03
粤剧的表演形式非常多样化,包括单人表演、双人表
演、多人表演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戏剧——粤剧
粤剧,汉族地方戏曲,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

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

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粤剧名人
郭凤女
广州粤艺发展中心的国家一级演员,正印花旦,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的学生,红派艺术的传人。

她在70年代末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后的二十年间,主演过各类题材风格的长、短剧数十个,其中既有《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拦马》、《王子与蛇仙》等刀马旦应工的武打戏,也有《宝玉哭晴雯》、《红娘》等花旦应工的文场戏和《山乡风云》、《家》、《白燕迎春》等现代戏,更有《刁蛮公主憨附马》、《打神》等红派名剧。

她的戏路宽广,表演细腻,功架扎实,嗓音甜润,唱腔优。

罗家宝
粤剧表演艺术家。

生于1930年,顺德人,家父罗家树是著名的掌板师傅,叔父罗家权势著名的粤剧演员,香港粤剧演艺名人罗家英是他的堂兄弟。

罗家宝自幼生於戏剧世家,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对前辈艺人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顾集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个人的声音条件,创造了独树一帜好听好唱的“虾腔”。

“虾腔”声色浑厚甜润,尤其是中低音区域音质厚实,共鸣犟烈,行腔不事雕饰但极具堂皇华采,高音区域虽然非其所长,但他能根据本身声缐特点,发展出一套跌宕有致。

因其小名“亚虾”,“虾哥”、“虾腔”之名由此而来。

罗家宝的表演精湛洗炼,儒雅温文,风流倜傥。

并被誉?“小生王”。

首本名剧《柳毅传书》历演不衰。

文革十年后,他从小生转攻官生,饰演了《血溅乌纱》中的清官严天民、《袁崇焕》中的主帅袁崇焕、《梦断香销四十年》中的诗人陆游,在粤剧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刻的艺术形象。

2002 年元旦的粤剧新年盛会上,罗家宝获得了广东省所授予的粤剧“突出成就奖”。

叱吒了舞台整整一个甲子的罗家宝在2002年11月成功地举办了“从艺60年粤剧艺术系列活动”,包括巡回演出、推出个人自传录、个人曲集、艺术展览和艺术研讨会。

在社会上得到了很大的反响。

2.表演方式
自报家门
戏曲中主要人物出场时的自我介绍。

它由打引、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打引
是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这叫打引。

它简单地自叙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定场诗:当角色念完“打引”以后要念的四句诗,为定场诗。

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帝女花·香夭》的诗白选段:
倚殿阴森奇树双。

明珠万颗映花黄。

如此断肠花烛夜。

不需侍女伴身旁。

坐场白
主要角色念完打引、定场白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

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经历、心理等。

跑龙套
龙套是指戏曲中扮演士兵、夫役、宫女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

“跑龙套”就是扮演这些角色的意思。

说白
说白可以分为独白及对白,意思是演员把台词念出来,当中又可以分为押韵及不押韵。

押韵的包括诗白、口古、白榄及韵白。

不押韵的有口白、锣鼓白、引子白及浪里白。

引子白,又称打引,是演员出场时候所说的话,说完便拉腔演唱。

譬如《三娘教子》中,三娘出场念打引:“秀水不留空赚地,浮云无雨枉遮天”。

武打
粤剧中的武打场面被称呼为武场。

由于武术家云集在岭南一带,流派众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较著名,所以在武场中使用的传统岭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术、器械对打、高台功夫、绝技,以近距离对打为主,强调力量。

自从薛觉先从京剧引入北派功夫,强调大开大合,以远距离对打为主,加强了舞台上的观赏美感。

3.表演场所
在粤剧的历史里,粤剧的演出地点就像其它中国戏曲不断演变。

粤剧的表演场所一般分为临时搭建的戏棚及永久性的戏台。

明朝时期,人民生活富裕,大户人家会自设戏台,招聘私人戏班,而佛山祖庙前户外的华封戏台则是一个招待平民百姓的固定戏台。

到了20世纪初(民国初期)粤剧表演走进了戏院。

随着设施不断完善,让观众更舒适地欣赏粤剧演出。

以往广州、佛山、香港有很多著名戏院,而香港则有太平戏院、高升戏院、中央戏院、普庆戏院、利舞台,它们都见证了香港粤剧的黄金岁月。

在二次大战后,游乐场开始进入香港市民的生活中,一些著名的游乐场如启德游乐场和荔园游乐场也成了粤剧的表演场地。

当利舞台在1991年被拆卸重建成利舞台广场后,新光戏院便成了香港粤剧的重镇。

随着粤剧在香港式微,粤剧剧团主要在新光戏院、葵青剧院及高山剧场等地演出。

戏棚
早期戏棚内设置神像、安放神坛供奉神明。

香港的戏棚大多在神诞和佛诞演神功戏,以供奉神明和酬神等。

香港的戏棚由竹支构成梁柱并加上铁片覆盖屋顶及墙,提供简单遮风挡雨的环境。

一般的戏棚,每次撘建需约两星期的时间。

戏台
戏台的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后。

两则出入口称为虎度门。

戏台贴近观
众席的部分称为台口。

观众看到台口的左边就是棚面的位置。

棚面后面
后部分的对面就是提纲。

幕后除了一道长走廊,尽是箱位,走廊尽头就是大棚箱位。

从观众的角度,左边称为杂边,放的是杂箱;右边称为衣边,放的是衣箱。

虎度门又称为“渡古门”,因“渡”与古字“度”相同,即渡过之意。

因为以前演员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历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称之为“鬼道门”。

在虎度门附近的“提纲位”所贴上的是一道“;提”,是开戏师爷把故事、场次、锣鼓、排场、角色的分配等用简略地写上,作为提示之用。

在20世纪30年代或之前,行内人习惯只凭提纲提示,在没有详细剧本下,故事细节内容全靠爆肚的表演方式,所以称为“提纲戏”。

虽然现在看来看似笑话,但也可见粤剧伶人的功力深厚。

可是后来有声的影画戏从美国登陆广州,直接对粤剧造成冲击,薛觉先认为“提纲戏”是戏行的陋习。

因此薛觉先不断追求完美剧本,促使粤剧急速发展。

传统的戏台没有繁复的实景,全靠演员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词来塑造剧目的活动空间。

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加以想象体会。

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云片,表现波涛汹涌;《游园惊梦》中花灯把杜丽娘“因情成梦”的梦境形象化、浪漫化、庄严化。

运用两支旗帜来表现坐车,用做手来表达策马、开门。

早期粤剧戏台没有布景,戏棚才挂一幅布幕。

很多时候利用一桌两椅位置的变化,象征不同景物,例如公堂、城墙、山丘等。

20世纪初,粤剧受话剧的影响,开始出现利用布类的东西制作成的软景,在大帆布上绘画城门、花园、宫殿,山林、河岸等景物,挂在天幕做布景。

后来,又出现利用木材类的东西制作的硬景。

省港班兴起后,戏台便出现立体布景。

工作人员用木材及布组成立体布景,有亭台楼阁、假山、树木、厅堂等等。

后来,其它演员连“宇宙灯”、“吊钢线”,也搬上粤剧舞台。

20世纪30、40年代,粤剧也流行机关布景,演员和道具可以移动、可以从天而降、可以升空、也可以匿藏于台下。

另外,也有在舞台上喷射真水、头盔安装电灯泡、引爆火等技俩来吸引戏迷。

4.社会组织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期间),由于粤剧在广东佛山越来越盛行,为了方便联络和安排与班主订立合约,负责筹办粤剧的艺人便集合起来成立琼花会馆。

后来,清朝咸丰年间,由李从善老先生在黄沙同吉大街建立了同类组织吉庆公所。

到了公元1889年(清朝光绪十五年)在广州建立一个有规模的著名粤剧组织--八和会馆(八和是德和、永和、兆和、新和、福和、慎和、普和、合和等共八个堂组成)。

随着粤剧在东南亚各地普及,粤剧组织相继出现,有新加坡的庆维新和吉隆坡的普长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