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近年来,汇率理论不再仅只专注于均衡汇率水平的决定,而是对汇率决定的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
这些新理论不仅传统理论的前提假定提出了质疑或修正,而且还引进了新的变量,并使用了新的分析工具。
第一节理性预期汇率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及资产组合汇率理论以物价水平,利率,不同种类资产之间的相互替代决定汇率,实际上肯定了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的汇率理论认为,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市场的供求又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决定的,因此,理性预期必然是决定汇率的主导因素。
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每一个外汇市场参与者都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该经济人在买入或卖出外汇时,必然会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必然会以自己对即期汇率未来水平的看法—汇率的主观预期为指南。
在这里,汇率的波动是人们对市场预期的反应,而不是对当前市场状况的反应。
一有效市场假说所谓“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且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市场参与者迅速领悟并能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去,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以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有效市场”也意味着所有的获利机会都已被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根据公开信息持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的最初概念是由Fama提出的,它描述这样一个市场,即“对未来证券价值进行预测的是大量理性的、彼此竞争的利润最大化者;市场参与者必须能够自由地获得当时重要的信息。
”如果资产的价格是资源分配的信号,它们必须能够成功地传播将来市场发展的所有相关信息给需求者和供给者,如对外汇市场有效性来说,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能够反映所在相关的市场信息,投资者不可能赚取超额利润,因此均衡价格是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条件下形成的价格。
市场是所有信息的敏感器,调节着价格变动。
汇率决定理论之评述

浅述汇率决定理论经济1073 黎贵森200711511317摘要:纵观国际金融学说史,汇率决定理论一直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
随着开放经济的发展,汇率作为核心经济变量,调整和联系着各种宏观和微观经济因素,并且影响着各国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
因此,对汇率决定理论的认识、研究、开发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汇率决定国际金融发展正文:汇率决定理论(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
在全球开放经济中,汇率作为核心经济变量调整和联系着各种微观经济因素,影响国民经济的对内对外均衡,在维系着全球对外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合理的汇率水平离不开科学的汇率决定理论的指导。
在全球开放经济的背景下,研究汇率决定理论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规律,探讨汇率决定和它对宏观经变量的影响是国际金融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汇率决定的基础也有所区别。
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货币体系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宏观经济制度背景变动的影响下,各种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地发展、修正和替代旧理论。
由最初的国际收支学说发展到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浮动汇率制在西方国家逐步盛行,这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汇率变化频繁、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风险增大,金融投机盛行,国际收支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在此情况下,汇率的研究和预测变得更为引人注目,许多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不断涌现,其中以汇率决定理论的资产市场学说、理性预期汇率理论、汇率理论的新闻模型最为突出。
一、国际收支学说国际借贷学说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
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戈逊从国际收支角度较完整地阐述了汇率与国际收支之间的关系,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吉系统地总结了这一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际收支决定这外汇供求,外汇供求决定着汇率,故该理论又被称为汇率的供求决定理论。
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分析

人民币汇率发展概况及未来趋势分析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
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一般指的是美元兑人民币的报价。
一、人民币汇率历史发展概况从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3年。
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长期固定并形成高估,所以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调低,并且开始形成牌价与外贸内部结算价的双轨制,后来又增加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
到199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汇率由1979年初的15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降至580元人民币兑100美元,下调了73%。
第二阶段:1994年汇率并轨到2004年。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并轨时,官方汇率一次性下调幅度达33.3%。
从1994年至199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4.8%。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出现较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外汇资金流出压力加大。
为防止危机在亚洲和世界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左右的水平。
第三阶段:2005年汇改到2008年7月,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第四阶段:2008年7月至今,2008年中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实际上采取了重新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两者汇率一直保持在约6.83的水平。
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保持稳定,基本上在6.81-6.85的区间内运行。
二、目前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压力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2010年2月为118.41,上涨4.09%。
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未来走向

分析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未来走向冷战结束后,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发动了多场局部战争,可是在世界范围内和平仍然是主流。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本次汇率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汇率调控的方式。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这里的"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
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
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二是:中间价的确定和日浮动区间。
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
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三是:起始汇率的调整。
2005年7月21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作为次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指定银行之间交易的中间价,外汇指定银行可自此时起调整对客户的挂牌汇价。
这是一次性地小幅升值2%,并不是指人民币汇率第一步调整2%,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汇率决定理论经济学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经济学论文汇率决定理论经济学论文一、主要汇率决定理论概述在汇率决定理论运用方面,国内学界主流研究运用的理论主要是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和工资成本两种理论。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一战后,由于金本位制度被许多国家放弃,货币购买力大大下降。
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想恢复金本位制度,就必须收缩货币,实现物价水平的降低,但这种措施容易造成经济衰退的发生。
面对这一经济问题,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提出在法币制度下两个独立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原则,即购买力平价理论。
卡塞尔认为,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由各自具有的购买力比率确定。
购买力比率就是购买力平价,一国汇率变动主要是由于购买力的变动,而购买力变动主要是由于物价的变动。
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的变动是汇率变动的根本原因。
卡塞尔在对购买力的论证中,提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两种概念。
绝对购买力平价,即汇率是两个国家价格水平的比率,相对购买力平价,即汇率是基期的汇率与两国价格指数比率的乘积。
在具体运用中,卡塞尔的逻辑是:对一国的货币需求,是对该国货币购买力的需求,因此,汇价在理论上应由货币对的相对购买力来决定。
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运用上,其核心理念是一种货币和另外—种货币的比价,取决于两种货币在各自国内的.购买力之比决。
当本国的价格水平相对上升时,汇率上升,本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当本国价格水平相对下降时,汇率下降,本币购买力上升,货币升值。
在相对购买力平价的运用上,相对购买力平价阐述的是汇率和通货膨胀率间之间的关系,货币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两种货币的汇率水平主要依据各自国家的通胀率差异进行调整。
当某个国家的汇率被认为高估或低估的时候,购买力平价通常被用来作为均衡汇率指标。
但这一理论在物价指数上将贸易商品和非贸易品混淆在一起,具有明显的缺陷,是该理论的不足。
(二)工资成本理论二战后,在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帮助下,西欧经济得到很好的恢复,但同时美国由于大量地对外援助导致了财政赤字的产生,随着赤字的增加,美国黄金储备减少,影响到美元的价值。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

第8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ol18No13 2006年6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 un12006中图分类号:F830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50(2006)0320091206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靳玉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摘 要: 汇率决定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间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本文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地评判。
文章指出汇率行为的复杂性将是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非线性分析工具将成为汇率行为研究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汇率;汇率决定理论;非线性 汇率是影响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关键变量,因此,几百年以来,汇率如何决定,这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后,人们更是试图通过对汇率决定机制的探知来有效预测汇率。
其间,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应该说,随着现实中汇率行为越来越复杂,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复杂,以求把握汇率内在的变化机理。
本文将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的评判。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汇率决定理论 可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e Power Parity,PPP)是最古老的汇率决定理论,一般还是将该理论的贡献归功于卡塞尔(Cassel,1918),尽管在他之前有人曾提到过这种思想(Of2 ficer,1982)。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强调两种货币间的汇率是由同一商品组合在两国各自以本币表示的价格比决定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是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决定了汇率的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固定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人们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充满了信心。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评述

’ )#%5 — ( , 男,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工作人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66"")6 (
汇率决定理论是阶段性发展的。我们认为 & 迄今西 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和均衡汇率理论三个阶段。从经济学 分析方法上看& 这三个阶段大致分别对应名义汇率局部 均衡的分析方法、名义汇率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和实际 汇率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 一、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是二战前问世的汇率决定理 论。 ’ 一 ( 铸币平价理论 )% 世纪中叶,英国的大卫・休谟提出了铸币平价 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金币本位制下, 两国货币之间的 兑换率由铸币的含金量决定,且兑换比例不应超出黄金 (即黄金 + 运输成本 ) 输入 * 出点 。如果兑换比例超过黄 金输入 * 出点时,双方贸易会自发地采用黄金来进行结
!!
!"#$%"
西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评述
型,模型的均衡汇率计算是通过构造产品市场均衡、资 产组合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以及消费函数等一系列动 态方程联解而出。该理论是一种跨期一般均衡理论,是 一种结合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于一体的综合理论,因而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实汇率向均衡汇率移动的中 长期调整过程! 具有较大合理性。然而! 这种理论也有缺 陷, 最根本的一点是: 它不考虑周期性因素、 投机性资本 流动和国际储备变动,这决定了其只是在长期内有意 义,在短期内则因误差太大而失去意义,因而也就缺乏 政策指导意义。 " 四 #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 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是由 $%&’( 和 )&*+,-&%. 于 /001 年提出, 后经 $%&’( 和 )&*+,-&%. 以及 )&*+,-&%. 等人的 发展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理论将均衡汇率定义为 对实际有效汇率与其相关的基本经济变量,通过计量经 济学方法建立起行为关系而最终得到的汇率估计值。与 其他均衡理论不同,该理论的重点不在于构筑理论基 石,而是基于实际汇率行为本身,从纯统计的意义去检 验实际汇率和各种中长期汇率决定因素之间的协整关 系,并以此作为确定均衡汇率和评估汇率是否失调的基 础。 该理论利用简约模型估计均衡汇率, 将现实的实际 有效汇率解释为具有长期持续效应的经济基本因素向 量、中期影响实际汇率的经济基本因素向量、短期影响 实际汇率的暂时性因素向量和随机扰动项的函数。因 此,在任何时期总的汇率失调可以被分解为短期暂时性 因素效应、随机扰动效应以及基本经济因素偏离可持续 水平程度效应三个方面。由此可见,行为均衡汇率方法 既可用于测算均衡汇率,又可以原则上用于解释现实汇 率的周期性变动,具有一定合理性。但该模型也存在缺 陷:一是基本经济因素选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二是其 只考虑到资产市场的均衡,而未能考虑到货币市场的均 衡,因而退回到局部均衡分析方法;三是该理论严格讲 并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计量经济方法(主要是协整 方法 ) , 一种均衡汇率的测算方法, 这决定了它本质上无 法理性地把握均衡实际汇率的动态调整过程。
第十一章:汇率决定理论

• •
国际借贷理论的评价
• • 意义和理论贡献 局限性
第五节 资产市场说
资产市场说的基本概述 资产市场说的基本观点 :
• 资产市场说是在国际资本流动获得高度发展的背 景下产生的,因此特别重视金融资产市场均衡对 汇率变动的影响。 资产市场说的一个重要分析方法是一般均衡分析。
•
• •
资产市场说的分析比较 :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汇率理论 马克思认为,外汇率可以由于以下原因 而发生变化:
• • • 一是一时的支付差额。 二是一国货币的贬值。 三是,如果一国用银,一国用金作“货 币”,那么,在谈到这两国之间的汇兑率 时,这种汇兑率就取决于这两种金属价值 的相对变动,因为这种变动显然影响这两 种金属的平价。
现代的或二战后的汇率学说
• 从20世纪中叶到现在,即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 货币体系走向解体、世界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 制度这一阶段人们对于汇率决定问题研究的成果
第一节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
西方早期关于汇率理论的涉及 早期的重商主义者马林斯认为,汇兑平衡率 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指出了汇 率变化和货币流动之间存在着关系 。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驱孟德斯 鸠认为,金银的多与少引起会对率的变化。 如果一国同成色、同分量的银币能够在另一 国换到同成色、同数量的银币,就是汇兑平 价。 19世纪初英国的经济学家亨利· 桑顿分析了银 行券与物价及汇价之间的关系。 19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分析了利率 与汇率之间的联系
• 利率平价理论在说明外汇市场上即期汇率 与远期汇率之间的基本关系,预测远期汇 率趋势,为各国有效运作外汇市场、合理 制定和调整汇率政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 贡献。 汇率平价理论要求的条件各国是很难达到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卷第3期上海财经大学学报V ol 8No 3 2006年6月Journal o f Shang hai U 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 ics Jun 2006中图分类号:F83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50(2006)03-0091-06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靳玉英(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 要: 汇率决定问题是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命题,其间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本文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地评判。
文章指出汇率行为的复杂性将是汇率决定理论研究的一个方向,非线性分析工具将成为汇率行为研究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汇率;汇率决定理论;非线性汇率是影响内部经济均衡和外部经济均衡的关键变量,因此,几百年以来,汇率如何决定,这一直是国际金融领域探求的一个重要命题。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浮动汇率制合法化后,人们更是试图通过对汇率决定机制的探知来有效预测汇率。
其间,汇率决定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应该说,随着现实中汇率行为越来越复杂,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复杂,以求把握汇率内在的变化机理。
本文将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容前沿作系统性地概述,并作出精要的评判。
一、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汇率决定理论可以说,购买力平价理论(Purchase Po w er Par ity,PPP)是最古老的汇率决定理论,一般还是将该理论的贡献归功于卡塞尔(Cassel,1918),尽管在他之前有人曾提到过这种思想(Of-ficer,1982)。
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强调两种货币间的汇率是由同一商品组合在两国各自以本币表示的价格比决定的。
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是两国通货膨胀的差异决定了汇率的变化。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固定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下,人们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充满了信心。
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浮动汇率制为主流以来,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本无法解释汇率的短期行为。
它只是对汇率的长期行为仍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因此,购买力平价理论被看作是均衡汇率的长期理论。
这表明,在短期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的事实得到了认可,但在长期,购买力平价会发挥作用将汇率拉回到该水平。
收稿日期:2006-02-2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108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CJL023);教育部2005年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项目(NCET-05-043)作者简介:靳玉英(1973-),女,天津人,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92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另一个汇率决定理论是凯恩斯式的汇率决定理论。
该理论由勒纳(Ler ner,1936)提出,后得到梅茨勒(M etzler,1942a,b)、哈伯格(H ar berger,1950)、劳尔森和梅茨勒(Laursen&M etzler,1950)以及亚历山大(Alex ander,1952)等人的发展。
它强调进口和出口供求弹性的重要性,提出在弹性方面货币贬值能够改善国际收支的充要条件。
因此,在该理论下,汇率的变化被看作是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要求。
1944年,纳克斯(Nurkse)提出,固定汇率下,汇率有出现 花车效应 的危险。
1953年,弗里德曼(Friedman)提出,货币投机有助于外汇市场的稳定。
无疑,这是对浮动汇率的支持。
1951年,米德(M eade)提出了 米德两难 的思想,即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盈余、通货紧缩和国际收支赤字这两种内部和外部经济状态组合下,无法在保持固定汇率的同时恢复内部和外部均衡。
据此可以判断,米德支持浮动汇率。
随后,汇率决定模型的主要发展应该归功于蒙代尔(M undell,1961,1962,1963)和弗莱明(Flemming,1962)。
他们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中加入了资本流动,从而将资本流动作为影响汇率和国际收支的重要因素。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将政策指派、汇率制度和资本的流动性综合起来,其中货币政策自主权、资本账户开放和固定汇率这些政策的可组合性被总结为 三难选择 。
20世纪70年代,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一体的固定汇率制不复存在,浮动汇率制得以合法化。
一些国家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一些国家采取了钉住某些世界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步入了无体系的时代。
然而,与弗里德曼的预见相反,汇率并非是稳定的,汇率的变化远非物价这样的短期变化缓慢的因素可以解释,汇率也不再只是因国际收支失衡的要求而变化。
尤其是,包含单一汇率决定因素的汇率决定理论对于现实中汇率行为的解释力相当有限,汇率的行为与理论甚至常常是相悖的。
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的上半期,美国的财政赤字带来了利率上升,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美元应因此而升值。
然而,美元却贬值了。
针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汇率决定理论的这些缺陷,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汇率决定理论具有汇率决定因素多样化、同时着眼于解释汇率高频大幅变化的特征。
二、20世纪70、80年代的汇率决定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的汇率决定理论中,突出地体现了两个新元素。
一个是,将外汇市场作为像股票市场这样的资产市场放入了汇率决定模型中,这样,汇率必须被看作是令本国和外国货币存量供求保持均衡的货币价格。
在此之前,汇率是作为令本国和外国货币流量保持均衡的价格。
第二个新元素是将理性预期的思想引入了汇率决定模型。
新闻模型是将这两个新元素结合起来的典型模型,最早由穆萨(M ussa,1979)提出。
它用基本经济变量中的新闻来解释汇率变化,说明今天的汇率等于影响汇率的外生变量(又称基本变量)未来各期预期值的折现值。
这个模型有一个重要含义。
它使得可以将汇率从第t期到第t+1期的变化分解为两部分 预期到的变化和未预期到的变化。
预期到的变化来自于对基本变量从第t期到第t+1期将会变化的预期,并且该预期是准确的。
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化来自于意料之外的基本因素变化。
后者被称为 新闻 部分。
由于基本因素的变化很难预见,因此它的大部分变化都属于 新闻 性质,汇率行为自然主要由新闻部分决定。
由于新闻有自身多变、难预期的特性,汇率因此而多变。
新闻模型中著名的有货币主义模型、粘性价格模型和资产均衡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多恩布什的粘性价格模型(Dornbusch,1976),他提出,汇率是 跳跃 变量,而物价具有粘性,因此货币供给这样的既影响物价又影响汇率的变化,首先会反映到汇率上,而随着物价的变化,汇率会发生与最初相反的变化。
这个模型又称汇率超调模型,目的在于解释汇率何以会在短期发生大幅度的波动。
随后,新闻模型得到了发展。
他们试图将新闻模型中决定汇率的外生变量背后的经济结构明确化。
其中包括将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Bilso n,1978)和新闻模型结合起来的结构模型,提出今天的汇率是未来预期货币存量和产出水平的折现值;结合粘性价格货币模型和新闻模型的结构模型则将外生变量明确为预期未来的货币存量和产出水平,当然,由于价格粘性,该模型下现行汇率还取决于以往的汇率;将资产均衡理论(Do rnbusch &Fisher,1980)引入新闻模型的结构模型,结论是,今天的汇率是未来预期货币存量和产出水平的折现值,财富也是影响今天汇率的重要因素。
遗憾的是,这些模型不为实证所支持。
有关新闻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实证检验可以分为两代。
第一代采用的是经济计量方法,针对由解释汇率行为的基本变量构成的具体计量经济方程进行计量分析。
基于此法的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模型和结构模型得不到实际数据的支持(Driksell &Sheffrin,1981;H aynes &Stone,1981;Frankel,1984)。
第二代实证研究重在检验这些模型样本外的预测能力,根据其预测效果来判断模型在现实中的有效性。
其中,最著名的是米斯和卢高夫(M eese&Ro goff,1984)的实证研究,结果拒绝了这些理论。
随后出现了大量这方面的实证文献,它们均不支持该模型。
有意思的是,米斯和卢高夫将利用结构模型得到的预测结果和利用随机游走模型预测的结果相比较,发现结构模型的表现并不比随机游走模型好。
随机游走模型是最简单的预测模型,所需信息甚少,不像结构模型的预测需要大量的信息。
但结构模型的预测结果居然未超过随机游走模型,这说明结构模型的价值不大。
这一结果导致部分研究人员不再专注于解释汇率如何行为的结构模型,而转向对汇率进行时间序列特征的分析。
基于此,大量研究着眼于汇率是否遵循随机游走。
有研究结果(Baillee&Bo llorslev ,1989)说明: 所有的汇率序列都可以用平赌(M artingale)差分方程来逼进,但伴有时间独立的异方差 。
这意味着平赌预测效果好于随机游走,应该放弃利用随机游走模型来预测汇率。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汇率决定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行为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在于尝试从汇率行为非线性的角度来研究汇率。
在此之前的汇率决定理论都将汇率决定因素和汇率间的作用关系设定为线性。
这样做可能会人为掩盖住一些理论的准确性。
在某些汇率决定理论中,即便汇率决定因素的确定是准确的,但由于模型将其作用机制设定为线性的,而实际上可能是非线性的,从而会导致该理论不能为实际数据所支持。
例如,针对购买力平价这一汇率决定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发现,汇率以非线性的方式向购买力平价调整(Dumas,1992;Obstfeld&Taylo r,1997;Kilian&T aylor ,2001)。
混沌是一种典型的非线性系统。
汇率行为的复杂性表象引起经济学家将混沌思想运用到932006年第3期 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与前沿述评9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年第3期对汇率的研究上。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笛 格劳维等人的工作(De Grauw e&Vansanten, 1991;De Gr auw e,Dew achter&Embrechts,1993;De Grauw e&Gr im aldi,2002)。
笛 格劳维等人通过建立外汇市场的理论模型和对模型中参数值的设定,来发掘在怎样的条件下汇率会出现混沌行为。
他们建立的汇率决定模型是一个简单的非线性模型。
假定外汇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经济个体 图表分析者和基本因素分析者。
基本因素分析者相信汇率是由基本因素决定的,通过将过去的汇率和基本因素决定的基本汇率作比较来预测未来汇率。
这意味着,他们的行为遵循负反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