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琨
刘家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解读

钟鸣,诗人,当他最为湘财工会策划了一个主题为“南传佛教”的博物馆时,他找到了家琨,并告诉他:“反正这是你的事,我已经找了你,剩下的是你自己的事了”。
不知家琨在接受这个项目时是否意识到这个博物馆将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设计背景及构思鹿野苑石刻博物馆是家琨的一件很特殊的作品,不同于以往项目背后复杂的现实环境,鹿野苑石刻博物馆面对的现实是在是非常的轻松,地处城市边缘,宽松的用地,造价的限制不大,也没有品位低下的甲方无端的干涉,唯一的限制似乎就是用地红线。
作为设计前提的对象——需要处理的现实在这个项目中被一一抽空。
这是否意味着这个项目将是一个没有目标失去“掌控”的设计?实际上,建筑师本身的品位和审美取向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收藏的容是一些传奇,所处的位置优势一篇河滩野地,从情感判断上自然会感到必须离日常生活远一些,因此民居的元素被放弃了,而堤坝、遗迹一类的意向却挥之不去”。
在进行建筑构思上,家琨经常会从一些文字或画面上的“意向”出发——这显然与他深厚的文学和绘画修养有关,而他的才华更在于他总是能为文学或绘画意向找到直接对应的建筑材料,从而保证设计绝大部分是在材质、建造、体量、空间、气氛和意境等抽象层面上展开。
在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家琨就选取了“混凝土”通过“雕刻”来达成“巨石”这一意向的精确概念描述来控制整个设计过程:“博物馆藏品以石刻为主题。
在建筑设计中,也希望表现一部‘人造石’的建筑故事。
而清水混凝土是‘人造石’的重要容。
设计人希望得到其朴素和整体,得到一块冷峻的‘巨石’”。
选址及场地博物馆选址于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用地为10亩(6670㎡),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
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河床中和平地的薄土下面是沉积的卵石,本地的野生杂树和竹林五规则地生长。
距河10m之属国有,不允许任何永久性建筑(沿河的10m用地最后被划出去了,导致现在的螺纹钢栅栏离房子太近了),因此,这临河的用地实际上与河流又有着一道隔绝。
浅谈刘家琨的“此时”与“此地”

浅谈刘家琨的“此时”与“此地”——以“何多苓工作室”和“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为例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 510641内容提要:刘家琨有一个对地域主义建筑绝妙的解释:“与其说利格瑞塔的建筑和巴拉甘相似,不如说西扎的建筑与巴拉干的建筑更为相似,因为他们对资源利用的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关键词:刘家琨批判地域主义游走路径中国园林低技策略天井母题内部迷宫建筑的文学性在我开始建筑学学习的时候,我就有幸接触到刘家琨的作品,浅浅的阅览了一下,渐渐就对他失去了关注。
现在看来,当时的我很肤浅,不懂建筑,在众多的建筑师当中,我往往会关注那些设计作品的形式很吸引眼球的人物。
因此,我也失去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对空间、场地关系及建构等方面的理解。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慢慢对建筑有些熟悉,开始以理性和审视的态度对待建筑学学习。
前段时间,我看到了家琨建筑事务所的“胡慧珊纪念馆”,一间坡屋顶的混凝土小房子,为了纪念汶川地震中罹难的女孩而建,她的名字叫胡慧珊。
房子很小,外部素雅宁静,内部简单而温馨,充满着天光。
纪念馆关注普通的生命,让人感受到淡淡的悲哀和生命的力量。
在被感动的一瞬间,我觉得我应该去了解刘家琨和他的建筑作品。
随后,我查阅了关于刘家琨的许多资料,探究刘家琨建筑充满力量的所在。
下面是我对“何多苓工作室”和“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的介绍分析,以及我因彼而发的感受与想法。
一、何多苓工作室何多苓工作室的基本构成是一个金石玉章般外形简单、内部复杂的正方体。
一条路径绕围封闭的天井外壁盘旋而上,在投影即将闭合时于一个空中小院处骤然转折,进入突现的天井,一条飞廊凌空斜穿而过,从天井上空折返回刚才经过的房间,迷宫化的空间和路线由于观察角度的突变而顿时变得清晰,使人明白刚才身在何处。
这条使人进入非常状态的飞廊是整幢建筑的“机锋”所在,他打破了稳定严谨的正方体,所到之处焕然一新。
先以一个循序渐进的叙述引领我们自然而然地进入,突然间机锋一转,截断惯性,使人一步踏空,于反常中有醒悟。
刘家琨西村大院综合体建筑案例分析ppt文档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Outdoor Space
Indoor Space
1F Plan
2-3F Plan
4-5F Plan
Roof Plan
Public Space Commercial
Section
Courtyard
Courtyard
Office Commercial
Public Space Commercial Lobby
Office
Section Diagram
Sichuan Fine Art Institute
Luyeyuan Buddhist Sculpture Museum
Location
Apartments Apartments
Apartments Apartments
New Photo
Old Photo
Site Plan
1. Lobby 2. Entrance 3. Commercial 4. Exhibition Hall 5.6.7.8. Bamboo Garden 9. Multi-Function Hall 10. Stage 11. Playground 12.13. View Room
1.Functions and circulations are designed well. (1 LevelCommercial& Lobby, 2 ~5 Level-Commercial& Office, Roof levelrunway& Cinema. 2.Conective bridges(corridor& stairway) are interesting (They are on the different levels in every buildings. People need to go up and down stairs in the bridges and they can enjoy the view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building.) ndscape design is pretty good. (Divide space by making different size courtyards. Sunken courtyards are in the garden near the buildings. People have interesting green space circulation.) 4.Materials of building are accord with local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al-friendly. (Regeneration Brick is made of construction waste.)
建造师刘家琨讲解“蓝顶实践”

成都商报讯(记者乔雪阳摄影记者钟劼霓)昨天下午,2011
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国际建筑展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国际建筑展参展建造师之一的著名建造师刘家琨,来到位于成都工业博物馆内的国际建筑展展场,为观众们讲解了他的参展作品“蓝顶实践”,并在现场与许多观众互动问答,让人仿佛回到大学课堂(下图)。
作为成都最著名的建造师之一,刘家琨对成都有着别样深厚的感
情,他的参展作品“蓝顶实践”展示的就是由他担纲规划设计的三圣乡
“蓝顶二期”艺术聚落的过去和未来。
刘家坤通过对一个正在生长中的城郊艺术聚落的历史梳理、现状调研、当下实践、未来构想和问题展现,探讨在当今各种矛盾交织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实现创新型、可持续、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城乡共享、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新途径,并探讨规划与建筑在这一实践中的介入和作用。
除此之外,这件作品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刘家琨在12×6m的白
色背景墙上,用手写、手绘的方式,把“蓝顶艺术区”以及周边生态、生活状况展示出来,并采用视频方式展示艺术家、村民、官员等不同人群的视角,采用建筑模型加展布的方式展示艺术聚落的生长。
让观众更加直观深刻的了解这一片地区。
因为“蓝顶艺术区”就在成都,距离市民生活很近,这也让很多观众有了“参与感”,除了专业建筑学问题,大家对它所处具体位置、销售入住等情况也非常关心。
在昨天的观展现场,来自深圳大学建筑学的一位女生向刘家琨大
胆发问:“你觉得田园是什么?就只是在楼顶铺些草坪,把房子修进公
园?”刘家琨笑着回答:“我觉得田园城市除了基础硬件建设,更多还在于‘田园活动’,也就是人生活的状态。
”。
关于刘家琨的再生砖:蔡克非、篠原

关于刘家琨的再生砖:蔡克非、篠原寬之、冯仕达对谈1.刘家琨对材料兴趣的连续性和开放度筱原宽之(冯仕达_英译中):第一个议题:是不是刘家琨先生对建材的认识在宏观来说是比较开放的,他的项目使用的材料不仅仅有砖材、混凝土和钢。
这种多元性,对于我们讨论再生砖而言,是不是有一种意味——是不是(刘家琨)不是那种专门用砖材作为语言的建筑师?他一直都在用砖材,而且好像有特别注意这种材料,但同时刘先生好像对于材料也是比较开放的。
蔡克非:我觉得刘老师对材料是有自己的偏好的,砖是他的爱好之一,但是并不是唯一的,这从他之前的作品也能够看得出来。
刘老师会有一些不太喜欢的材料,比如说铝单板之类的,但是对砖、混凝土砌块或抹灰这一类的水泥制品,他一直很有兴趣。
冯仕达:除了铝板以外,刘先生还有什么特别不太喜欢使用的材料?蔡:相对来说,太工业化的材料1)他都不太喜欢。
筱原(冯_译):那么几位建筑师对材料的认识有什么基本的不一样?我觉得王澍老师用的瓦片有点装饰性的意味,刘先生感觉上好像(是跟王澍)是不一样的。
蔡:据我所了解,刘老师至少从2003年就开始关注水泥制品了。
当时我跟刘老师参加南京建筑实践展的项目,注意到在南京近郊有很多用水泥制品修的乡村住宅。
在设计说明里面专门提过这件事情,我不知道冯先生看到过没有。
刘老师的意思大约是说,既然中国乡村水泥制品的使用如此广泛,那么我们就应该把水泥制品用得更好,这才是利用了中国最根本的现实。
当时南京建筑实践展的接待中心外墙,就采用了一种仿照汉砖形式的混凝土砌块,同时也借鉴汉砖的排水原理,这是最开始(的实践)。
这种砖在南京实践展接待中心施工之前,用在了鹿野苑的二期、三期展馆,也算是做了一个mockup(实物模型)的实验(图B-1)。
2008年地震,开始做再生砖*,其实质就是把地震灾区的碎砖打成骨料,然后压制成的砖(图B-2~图B-4)。
说简单点,它就是一种混凝土砌块,但是因为用了废墟的材料做骨料后,就被砖赋予了一层新的意义,道理有点类似于分子料理。
“此时此地”——刘家琨

“此时此地”——刘家琨摘要:中国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域创作受到全球化冲击。
因此,如何直面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做到既回应全球化的现实,又传承地域性的文脉,是当下建筑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对“此时此地“双重概念的阐述,由此引入写作背景和思路;第二部分紧系“此时”这条时间主线,论述刘家琨在启蒙、实践、上升、成熟四个不同时期的创作;第三部分紧贴“此地”这条地域主线,论述刘家琨在四川、上海、南京等地的地域实践。
由此构成本文写作的双重概念和两条主线。
关键词:时此地;刘家琨;全球化;地域性第一章“此时此地”1.1 “此时此地”“全球化”背景下,大批境外建筑师的参与使建筑“地域性”的淡化,这一现象促使许多本土建筑师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国建筑,刘家坤的创作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刘家琨强调“此时此地”,“此时”指建筑创作“时代性”;“此地”针对建筑创作的“在地性”。
“此时”是一种时间观念,对应“全球化”;而“此地”是一种区域概念,对应“地域化”。
因此,以刘家琨建筑创作的时间轴线为“此时”的第一主线,以不同地区的地域建筑实践为“此地”的第二主线,且两条主线贯穿全文。
1.2 《此时此地》《此时此地》为刘家琨于2002年发表的一本书名,“此时此地”是书中提出的创作理念。
书中,刘家琨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了他的主要的作品及核心的创作思想。
它包含基地、结构、细部、材料,同时又整合了空间、光线、视野、路径。
第二章“此时”“此时”从刘家琨建筑创作的时间角度,探讨刘家琨从业30多年的建筑实践。
总体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地域创作启蒙期(1982-1998);第二个阶段:地域创作实践期(1999-2002);第三阶段:地域创作上升期(2003-2009);第四个阶段地域创作成熟期(2010-至今)。
2.1地域创作启蒙期(1982-1998)①建筑与文学相结合在早期创作的时候,刘家琨试图寻找建筑和文学相结合的方式。
建筑美学——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

五层平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 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功能分区:
剖面
F5高级办公区: 高级工作室、总裁办公室、高级会所、俱乐部等 F4、F3综合办公区: 以文化类、设计类等创意行业为代表的办公 空间,部分餐饮、下午茶等 F2特色办公区: 独立设计师品牌展示、旅游景点窗口、联合办公 区域、餐饮、时尚· 原创· 独立工作室等 特色文化商业 F1配套商业区: 银行、精品数码、社区服务、品牌卖场、蛋糕店、 咖啡馆等 B1文化商业区: 西村电影文化中心、清健身、白夜书吧、快餐、 小吃城、时尚街、运动生活区等 B2停车场: 一千余个停车位及相关汽车服务业等
三期
二期
鹿野苑新建二 期部分由四个 相对独立的展 馆组成,四个 展馆大体上围 绕着略成三角 形的林间空地 布置
暴露的过梁
楼盖肌理
在支模时采用了一种类 似竹席的编织材料,在 浇筑后也并未抹灰,使 楼盖上留下了独特的肌 理。
——成都西村、鹿野苑、当代美术馆调研
刘家琨
刘家琨,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重庆大学), 主持设计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德中文化年、 法中文化年、荷兰NAI中国当代建筑展、 俄中文化年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多个国 际展览及国内展览。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 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建筑实录中 国奖、远东建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 作大奖,作品被《A+U》《AV》《Area》 《MADE IN CHINA》《AR》等出版,并 应邀在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巴黎夏佑宫及中国多所大学开办讲座。
区位分析
西村· 贝森大院位于青羊区贝森北 路1号,东侧为贝森北路,南面为 贝森路,西侧北侧均为规划的商业 步行街,四面临街。地处青羊区金 沙文博地铁经济带、成都中环经济 核心商圈。金沙片区的千年文脉, 成就大院作为“成都生活方式中心” 无与伦比的人文环境;光华片区商 业积淀及周边27个成熟社区,为大 院提供了充足的商业积累和广阔的 市场空间。 轨道交通:毗邻地铁4号线与7 号线换乘站(4号线与项目同步投 入使用) 公共交通:三大公交站点环绕 (谢家祠、贝森路东和二十一世纪 花园站)20余条线路紧邻金沙公交 枢纽,至双流机场25分钟车程至火 车北站20分钟车程。
刘家琨

刘家琨等一代人的建筑学基础中存在的传统成分。
这一时期对刘家琨建筑思想上影响较大的建筑师主要是柯布西耶等几位现代主义大师第一个独立作品–一个纸上建筑–日本雕塑博物馆的设计竞赛方案却留在了著名女诗人翟永明的文字中。
方形体量的博物馆设计在一个海滩上,涨潮时建筑沉入水面;退潮时建筑浮出水面,散布在海滩上的石凳、石柱,便与建筑一起成为被海水和时间冲刷的现代遗迹。
翟永明认为:”他仿佛是为我们设计出现代文明必将坍塌的未来的废墟,并通过时间的潮起潮落,使我们聆听来自未来的声音”。
11作为建筑师的挚友,翟永明敏锐地看到了这个作品在建筑的空间性中试图融入的时间性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建筑师骨子里在具有英雄情结的同时又保持了对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命数的洞察和对英雄意识的深刻怀疑。
由此,不难理解建筑师的设计中大量出现的拙朴逸野甚至有时是大胆”莽撞”的建筑原型和体量,也不难理解建筑师对乌托邦城市理想热情而细致的文学设想和最终残酷的否定。
康指出:"家是住宅加上它的占有者,家随不同的占有者而不同。
"在这类设计中,除去建筑设计的基本任务外,个人特征成为设计的重要依据。
作品风格、审美趣味自不待言,儿时的情结,刻骨铭心的经历、喜好,甚至怪癖等等,未必就有是建筑学以外的要求,设计在这里有点象肖像写生了,其中有性格分析和个性表现的内容,需要观察力。
当设计的某一表现正好既符合业主心中的自我形象,又符合建筑学的追求时,双方都感到最内在的满足。
比如,罗中立作品风格粗犷、阳刚,建筑师在外墙材质上选用了粗砺的水泥拉毛和大粒的卵石;大面积的客厅落地窗向室外开放;甚至窗框原打算选用聚源镇附近铁匠铺里打就的黑铁,”希望工作室给人的印象能与罗中立以《父亲》为代表的作品中充溢的苦旧感相呼应”27。
何多苓的作品相对敏感内省,所以其工作室外墙封闭而显得壁垒森严,室内空间则围绕中心内院和天井来组织。
埃兹拉·庞德(EzraPound)的名句:"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而庞德的灵感取自东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品一览
犀苑休闲营地 何多苓工作室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红色年代娱乐中心 摩托罗拉成都软件中心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接待与餐饮中心中国国际建筑实践展 四川美术学院新校区设计艺术馆 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文革之钟博物馆 上海青浦区新城建展示中心 广州时代玫瑰园公共交流空间系统及景观 锦都二期商业院街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5#-茶室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张晓刚美术馆 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之中心馆
• “到我认真进行建筑创作已经是1993年左右。虽然从1982年以来我的 职业一直是建筑师,但是真正从事建筑设计还是最近10来年的时间。 由于我一开始就不喜欢建筑设计,学校里的4年,包括毕业后的十几年, 我都没有把精力放在建筑设计上。我没有真正爱这一行,也没有把它 作为我的事业。相反我对其它事情的兴趣更大。我一直想画画。像那 个年代的大多数青年一样爱好文学,偶尔我也写小说。” • 1993年,刘家琨的大学同学汤桦在上海办建筑个展。让刘家琨尴尬的 是,他是作为朋友而不是建筑师出席。这件事几乎触动了刘家琨最敏 锐的神经。在设计院写完自己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明月构想》后, 刘家琨离开了设计院,成立自己的工作室。 • 刘家琨为画家罗中立设计的艺术家工作室,成了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 的建筑作品,那是1994年。罗中立工作室让刘家琨体会到了建筑从设 计图纸到实物的乐趣。“那时从设计院出来自己干,刚刚起步,显然只 能接受一些朋友的委托。他们比较了解我,对我比较信任,所以前期个 人化作品要多一些。”1995年,刘家琨又为画家何多苓设计工作室,成 为他的“艺术家工作室”系列中的代表作。之后,他又陆续接手鹿野 苑石刻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项目,刘家琨“玩”这种小型文化空间 时对于环境的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为人称道,这些作品奠定了他 国内一线建筑师的地位。
刘家琨的建筑之路
• 在中国这些已经成名的少壮派建筑师中,早年具有文人身份的刘家琨 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他一直拒绝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扎堆”, 长久以来始终立足于四川成都这片土地。从“艺术家工作室”开始出 手。 • 从事建筑设计这么多年,刘家琨一直很乐于当个文人,作为目前国内最 当红的一线建筑师之一,刘家琨至今仍觉得自己当初入行建筑设计界 简直是阴差阳错。 “我上大学之前,从来未听说过‘建筑学’,填志愿时连‘仓库保管’ 和‘皮革处理’都填了,无非也就是一个知识青年想跳出农村找个工 作。其实,我更喜欢的是画画。选择学建筑,是听说它和画画有些联 系。” • 上大学之后,刘家琨才发现建筑离画画实在太远。很快,他就对建筑失 去了兴趣,转而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在整整十年的时 间里,他只主持设计过两个建筑,却写了四部中长篇小说,是他建筑作 品的两倍,他一度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刘家琨用这 种近乎黑色幽默的方式消极抵抗着——在建筑设计院里,他成了四川 小有名气的高产小说作家;而建筑学前沿发生的事对他而言就像传闻。
小说创作
• 自1982年到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后,刘家琨的关注点和选择的表 达方式仍然主要是文学。1983-1984年是刘家琨早期小说创作的一个高 峰,《英雄》(1983)、《高地》(1984)的发表曾引起文坛激烈争鸣。 《英雄》的主角"半只鸡",少时"发育不良,雌雄难辨",天性落寞无争。 然而恶意的中伤和一场疾病使它变得好斗,打遍全院的公鸡成为"英雄"。 然而英雄自有"胜利的乏味",又"恢复了落落寡合的寂寞神气",不愿下地, 也不愿吃人间烟火--成为介于天上和尘世之间的不伦不类者--最后从楼顶 落到地上"成为乱糟糟的一团"13。在这里,刘家琨揭示了"英雄"的尴尬境 遇和悲剧性命运,小说中的男孩冷漠地成长而又洞察一切,俨然鸡的化 身,暗示了作者对"英雄"与"反英雄"这一哲理问题的长久思索。然而当时 在《青年作家》争鸣栏目里的多篇评论无一例外地认为,小说塑造厌世 英雄过于消极。14其实,这篇小说对于我们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建筑 师骨子里在具有英雄情结的同时又保持了对英雄人物的悲剧性命数的洞 察和对英雄意识的深刻怀疑。由此,不难理解建筑师的设计中大量出现 的拙朴逸野甚至有时是大胆"莽撞"的建筑原型和体量,也不难理解建筑师 对乌托邦城市理想热情而细致的文学设想和最终残酷的否定。
趣闻
• 毕业后他的第一个独立作品--一个纸上建筑--日本雕塑博物馆的设计竞 赛方案却留在了著名女诗人翟永明的文字中。方形体量的博物馆设计 在一个海滩上,涨潮时建筑沉入水面 ;退潮时建筑浮出水面,散布在 海滩上的石凳、石柱,便与建筑一起成为被海水和时间冲刷的现代遗 迹。翟永明认为 :"他仿佛是为我们设计出现代文明必将坍塌的未来 的废墟,并通过时间的潮起潮落,使我们聆听来自未来的声音"。11 作为建筑师的挚友,翟永明敏锐地看到了这个作品在建筑的空间性中 试图融入的时间性。通过潮水的涨落,刘家琨不仅把过去(博物馆是 承载历史的场所)拉向现在,同样也把现在沉没入未来,以瓦解"现 在"作为时间意义上的确定性。而时间性恰恰是文学作品惯常表达也 最易于表达的主题;建筑师撰写的图纸说明"潮水是呼吸的"作为方案 构思的另一个要点--博物馆前方设有一个平台,潮水上涨时,"水沿着 海滩的确如呼吸般舒缓地漫过平台"更完全是一种文学语言和意象。 从刘家琨的第一个独立作品中可以看到文学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他的 建筑并成为设计的出发点 :与其说这个方案是空间的,不如说是时间 的 ;与其说这个方案是建筑的,不如说是文学的。
•
刘家琨在国内建筑界崭露头角是在1994年到1999年先后完成艺术家工作 室系列之后。在这四个工作室里,他对小说的结构操作方法开始出现在 建筑中,这就是建筑的主体叙事性语言和"游走路径"的出现。与此同时, 这四个建筑方形体量的内部都呈现了方形印章图案般内在的迷宫性。 在艺术工作室系列设计期间,刘家琨还创作了他的第一个长篇小说《明 月构想》(1995)。作者不仅把一个类似柯布西耶"光辉城市"(Ville Radieuse,1935)设想的理想城--"明月新城"的悲剧性命运(建成了样板 小区,但最后永远沉入了水底)放置于上世纪60年代和云贵高原到泽南 盆地之间的普照平原的时空背景中,并且让"明月新城"的设计师"欧阳江 山"身败名裂的后半生独居于一幢高楼屋顶的电梯机修间,俯瞰大片城区, 以维持凌驾于众生之上的幻觉。刘家琨再次让"英雄" --乌托邦理想城市的 设计师--最后成为了介于天上和尘世之间的不伦不类者,一如《英雄》中 的半只鸡,表明了建筑师对现代主义英雄人物的绝对理想和孤独命数的 清醒认识。而"明月新城"的被毁则显示了建筑师在了然现代主义城市规划 的失败结果后,对理想城从设想、建设至最后毁灭的重新诠释,而且时 空转换到了60年代的中国西南地区。这种对理想城的失望和态度从某种 程度上也解释了建筑师在早期较少从城市角度设想和计划未来的建筑可 能,而选择了对建筑及其赖以存在的社会和技术资源的现实性态度。
• 由于这是一个过渡性的城市发展阶段,人们一面在经营汇聚,一面在 经营逃难,于是我的工作越来越明显的分为两个部分:都市建筑和乡 村建筑,乡村建筑在工地控制方面十分辛苦,但在决策上其它比较简 单,至少比较习惯:传统、文脉、视野、光线、材料、空间、地形地 貌与场所精神。它们基本上仍属于古典建筑学的思考范畴。相比之下, 都市建筑则复杂得多,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驾驭功利。它既是建设的 驱动力,同时又是破坏力,我的策略是:跃到起点,介入策划。通过 原动力,对都市的需求进行填补和引导。
根植西南的 本土建筑师
刘家琨
生平简介 主要成就 评价 言论 趣闻 作品
• 建筑师生平
• 1956年生于成都。他的父母是当地较有名气的医生。小时候刘家琨喜 欢画画。并且正规的学习了一段时间。中学毕业后刘家琨下乡来到农 村,经过一段百无聊赖的时光后,他已知青为题材写了他的第一篇小 说。因为想画画,刘家琨在1977年首次恢复高考时,考上了重庆建筑 工程学院建筑系。 • 1982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与重庆大学合并),后分配至成 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1984到1985年在西藏工作。1987年到1989 年,被借调至四川省文学院从事文学创作。1990到1992年在新疆工作。 1999年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主要作品包括艺术家工作室系列、 四川美院雕塑系、鹿野苑石刻博物馆等。
•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社会责任感”这个词包含哪些内容,建筑师 就应该关注哪些。建筑是构成社会生活特别重要的部分,因此,建筑 师这样的一个群体,肩负的责任使命也是有它的特殊性的,而且建筑 师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造成形成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 我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接受不可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你如 果不回避中国性的问题,而尝试去解决,并在解决中有自己的考虑和 创造,中国性也就会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主要成就
• 2011年 国际建筑大奖 ——最佳全球新设计奖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Awards for the Best Global Design, 2011 • 2010年 建筑实录中国奖——最佳公共建筑奖 Architectural Record China Award, 2010, Best Public Project • 2010年 建筑实录中国奖——最佳历史保护建筑奖 Architectural Record China Award, 2010, Best Preservation Project • 2009年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 Architectural Design Award from Architectural Society of China, 2009 • 2007年 远东建筑奖 Far East Award in Architecture, 2007 • 2006年 建筑实录中国奖——最佳公共建筑奖 Architectural Record China Award, 2006, Best Public Project • 2003年 中国建筑艺术奖 Chinese Architecture & Art Prize, 2003 • 2003年 第七届亚洲建协荣誉奖 Honor Prize of the 7th ARCASIA,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