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田窑的千年窑火
美醉千年,独具一格的湖田窑!执壶青釉影青瓷器

美醉千年,独具一格的湖田窑!执壶青釉影青瓷器北宋湖田窑青白釉梅瓶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
北宋青白釉瓜棱执壶南宋影青瓜棱执壶南宋青白釉葵式盌南宋青白釉葵花形台盏宋湖田窑青白釉洗南宋青白釉刻连生贵子纹斗笠盌北宋湖田窑青白釉刻花梅瓶北宋湖田窑青白釉套钵在历史上,湖田窑青釉白瓷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如今,湖田窑青釉白瓷在收藏市场上依然引领风骚。
宋青白釉菊瓣高升杯宋影青瓜式盒宋青白釉葵口大盘北宋青白釉瓜棱式注子温盌南宋青白釉刻卷草纹梅瓶南宋青白釉观音菩萨坐像湖田窑水晶莹玉润,白中泛青,色如湖蓝,极富情趣,刀法简捷明快,娴熟自然,结合造型、底足工艺特征判断,是开门的宋代湖田窑精品特征。
南宋青白釉龟形盖砚南宋湖田窑青白釉三兽足炉宋·影青狻猊盖香熏影青瓷釉质莹润,胎质致密、细腻洁白,其薄度和坚韧度已接近现代瓷的特征,这是其他窑口不具有的可比性。
釉面为玻璃相,几近透明。
北宋·杯托一套、八方小执壶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影青釉,大大强化了半刀泥刻纹饰的艺术效果,使得陶瓷雕刻工艺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南宋·刻划牡丹纹葵口碗景德镇湖田窑的兴起其实得益于北方的战乱。
北宋中期开始,北方一直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致使北方窑场大量优秀的技术工人南迁,而景德镇处于交通极为不便的群山之中,对于外界的交通长期以来都是依仗昌江河河运。
而周边优质的瓷土资源和极为丰富的木材资源,为瓷器的烧制提供了优越的先决条件。
因此,大量窑工迁居而来,为湖田窑的异军突起准备了产业人口,从而为形成产业规模以及产业分工奠定基础。
宋湖田窑青白瓷高台杯盏景德镇湖田窑较集中地体现了宋代高度发达的制瓷技术水平。
宋代北方窑系中,定窑瓷器细腻精致,技术成熟度极高。
随着湖田窑的泥料配制采用“二元配方”方式以及烧制温度的提升,湖田窑创烧出来青白瓷器,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性产品。
卓然而立的宋代湖田窑影青瓷

卓然而立的宋代湖田窑影青瓷
高志鹏
【期刊名称】《文物鉴定与鉴赏》
【年(卷),期】2024()7
【摘要】宋代湖田窑影青瓷从初创到名扬天下,经历了一场华丽的嬗变。
宋代湖田窑产品种类丰富,涵盖普通瓷器、粗陶瓷器、制瓷工具、窑具等四大类,应有尽有,品种之全是宋代诸窑所烧造之冠。
影青瓷属于石灰釉,用瓷石和釉灰配成。
湖田窑影青瓷把陶瓷的材料、造型和装饰有机结合,创造出实用美观的陶瓷佳品。
【总页数】4页(P1-4)
【作者】高志鹏
【作者单位】莱西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卓然而立的宋代桌
2.冰肌玉骨——影青瓷——浅谈宋代饶州窑的特色及影青瓷的传承
3.宋代湖田窑影青堆塑龙纹三足宝塔熏炉
4.龙泉窑宋代青瓷刻花技艺对当代青瓷刻花的影响
5.北宋时期景德镇准玲珑瓷香薰的工艺研究——湖田窑影青瓷向玲珑瓷之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田窑的历史地位和艺术赏析

1湖田窑的历史发展湖田窑是指位于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湖田古窑遗址。
湖田窑在《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古文献中均有记载。
湖田窑的烧造历史非常的早,始于五代时期,五代时主要烧制的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种。
到了宋代经过窑工不断努力终于创烧了著名的青白瓷,俗称“影青”。
宋代湖田窑影青瓷表面的釉透明度极高,釉中气泡少而大,造型流畅,多用刻花、划花装饰,其线条灵动;刻花、划花线条深处积釉较厚,呈青色,釉层薄处色泛白,整体釉色白中带青、青中闪白,刻花、划花纹饰互相烘托,其艺术效果非常美妙,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把湖田窑影青瓷推向了艺术的巅峰。
[1]在古代窑厂之上建立起来湖田古瓷窑址被国务院在1982年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元谋猿人遗址,蓝田猿人遗址等遗址也在此列。
直到今天湖田窑古遗址也是景德镇瓷器发展史重要的旅游景点。
青白瓷是北宋时代瓷器最具时代特点的瓷器之一,它的烧制工艺较集中的代表了宋代制瓷最高技术水平。
青白瓷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徐标(南京文物有限责任公司,南京210001)唐宋时期是我国陶瓷工业和艺术造诣的巅峰时期,此时名窑林立,有诸多器物传世。
其中景德镇湖田窑在陶瓷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吸收与革新了历史的制作技艺与艺术造型,反应了宋代的审美趋向与时代精神。
所制青白瓷与历代不同,青白相间,精美者可与五大名窑相媲美。
当代收藏界与普罗大众对此的兴趣日益增长,但学界对湖田窑及影青瓷的分析往往集中在工艺特征上,对艺术分析尚有一定欠缺,所以对窑口、瓷器进行整体分析和实物品鉴都是有必要的。
青白瓷;文物;鉴定(1966-至今),男,江苏南京人,文博助理馆员,大专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瓷器。
邮箱*****************Ceramic Art陶瓷艺术s Reserved.年)蔡襄的《茶录》中。
学界根据湖田村青白瓷的窑口出土瓷器的不同特征,将青白瓷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五代至北宋初是青白瓷的兴起阶段,此时出土瓷器胎制较粗,釉的颜色泛黄,器物不施足釉,大多没有纹饰;第二:北宋中后期至南宋早期是青白瓷发展的鼎盛阶段,并形成了以江西景德镇湖田村为烧造中心的青白瓷窑体系,这段时期烧制精美瓷器非常像传说中的柴窑,史料记载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浮梁倩影——宋元湖田窑概述

浮梁倩影——宋元湖田窑概述南宋湖田窑青白釉瑶台泛棹五峰笔山德远堂藏“青白瓷”是五代时期开始兴起、以景德镇为中心区域而遍布整个南方陶瓷业的一种风格独特的瓷器新品种,秋水堂万斌老师认为,北方邢窑和定窑的窑工和技术南渡后,在南方地区、全新的自然条件下,开拓出的新产品。
他提出五代时期的安徽繁昌窑等窑群在北方白瓷向南方青白瓷转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景德镇黄泥头窑场的五代青白瓷水平最为特出,或是宋代景德镇的湖田、湘湖窑场、南丰白舍窑场、直至福建建宁窑、广东西村窑、潮州窑、广西桂平窑等成熟青白瓷、影青釉的直接技术渊源。
青白瓷的崛起,彻底打破了隋唐以来形成“南青北白长沙彩”之瓷业格局。
其釉色基本特征是青中有白,白中闪青。
文献中较早明确提及青白瓷器用者,如北宋蔡襄的《茶录》:“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南宋赵汝适在《诸藩志》描述其时的远洋外销瓷器贸易,亦曾有提及。
北宋湖田窑青白瓷瓜棱执壶葵口盏品真斋藏在南方生产青白瓷的宋代众多窑场中,隶属饶州浮梁地区(今景德镇)的湖田窑凭借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等诸多因素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其产品风格素净淡雅;胎质细腻洁白,体薄坚致,“素肌玉骨”;釉质莹润清澈,积釉处呈湖水蓝(绿),似一泓清碧澄澈的秋水,又如万里无云的蔚蓝晴空。
经刻花、划花、印花、堆贴、镂雕等技法装饰后,“光致茂美”,有“饶美玉”的美誉。
后世人们常赞称为“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成为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珍品之一。
南宋湖田窑影青釉瓜型文房水注秋水堂旧藏南宋湖田窑内刻佛手攀枝娃娃+外刻水波纹碗北京藏家藏品宋元湖田窑以其清新雅丽的风格独树一帜,是历时持久、规模庞大、工艺精湛,遗存最为丰富的著名古代窑场之一,在国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而享有盛誉。
更是入元以后,景德镇瓷业逐渐一枝独秀,书写后半部中国陶瓷史的工艺史前奏。
湖田窑的概念:位于景德镇市郊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
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
关于湖田古瓷窑遗址列入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的原由探讨

关于湖田古瓷窑遗址列入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的原由探讨在景德镇御窑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湖田古瓷窑址作为要素点之一被列入其中,其遗产申报区为:13处窑址密集分布区范围,占地面积8.85公顷。
遗产缓冲区为:北界至新厂路;东界南段以靠近小南河的山脚线东扩500米为界,北段以昌河南路为界;南界至画眉楼;西界至满坑坞和南河故道,西南界南段以靠近小南河南山山脚线西扩300米为界,西段以靠近南河的南山山脚线南扩500米为界。
总占地面积893.48公顷。
湖田古瓷窑遗址之所以作为景德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之一,笔者认为主要是其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决定的。
申遗地位 湖田古窑址揭示了中央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的技术基础和制度渊源,反映了御窑制度对中国瓷业发展的重要影响,与其它各个要素共同构成了承载御窑厂突出普遍价值的整体面貌。
“景德镇御窑遗址”包含御窑厂窑址、湖田古瓷窑址、落马桥遗址、高岭瓷土矿遗址、东埠码头、南窑古瓷窑址。
这些遗址以御窑厂窑址为核心,分散在景德镇城区及昌江支流南河、东河附近,再现了14-19世纪中国中央政府直接管控、专烧皇家瓷器的生产场所,是中央集权干预国家制瓷生产的独特见证。
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展现的御窑生产体系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到瓷器烧造的关键技术关节,代表14-19世纪中烧瓷技术的最高水平,是世界制瓷手工业发展巅峰时期的杰出典范。
景德镇御窑遗址揭示了明清御窑制度下景德镇的御窑与民窑相互影响和促进、引领技术创新,合力推动景德镇瓷业中心的形成与发展,见证了14-19世纪景德镇瓷业发展对世界制瓷技术的杰出贡献,及其通过瓷器产品的不断创新而对世界陶瓷文化带来的重要影响。
湖田窑见证了中国古代御用瓷器的生产从官窑制度向御窑制度的转变,反映明清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的历GUANYUHUTIANGUCIYAOYIZHILIERUJINGDEZHENSHENBAO SHIJIEWENHUAYICHANYAOSUDEYUANYOUTANTAO摘要:景德镇御窑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湖田古瓷窑遗址作为要素之一列入其中。
论鉴:湖田窑以假乱真?湖田窑的鉴定要点,看完这一篇就明白了

论鉴:湖田窑以假乱真?湖田窑的鉴定要点,看完这一篇就明白了湖田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
是中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
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
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
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去形容“柴窑”说:“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套用这句话来描述影青瓷再合适不过。
受宋代主流审美影响,湖田窑釉色追求天青色。
不过颜色上比汝窑那种天青色淡一些,以白为主。
所以我们说它是青白瓷,而不是青瓷。
其釉面玻璃质感极强,光亮如镜。
由于选用了景德镇的优质瓷土,湖田窑烧出了当时最薄的瓷器,透光性极好。
轻轻敲击,会有长久不绝的悦耳回音。
这些特点是其它窑口模仿不来的。
除此以上特点可辨别湖田窑之外,湖田窑的鉴定还可从这几方面入手:1、通过器型特征鉴定,2、通过底足鉴定,3、通过釉面开片鉴定,,4、通过胎质鉴定,5、通过制作工艺鉴定,6、通过老化痕迹鉴定1、通过器型特征鉴定湖田窑鉴定真伪,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因为藏友需要掌握北宋与南宋的器型到底有什么区别。
仿造的湖田窑也大多是手工拉胚了,只是细节处做的还是不到位,比如沿口收边不准,腹部弧度不对,都是些细微的区别。
宋瓷的难仿在于其巅峰的器型审美上,真品大多纤巧优美,精致秀丽,工匠对器型比例的掌握很老辣。
2、从湖田窑瓷器底足上看。
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满釉的,多为垫烧,由于胎土细洁,所以垫烧处多有黑褐色色斑。
一般情况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
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为人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发软,为提高档次还多有满釉现象,正如这件仿品的底足一样,圈足很矮,满釉但无神。
仿品3、釉面开片看表釉。
宋代青白瓷的工艺以湖田窑“领衔”,因此,现代作坊大多以此为“标型”,千方百计在釉色白中泛青、“莹缜如玉”上下功夫,但往往过犹不及。
如冰似玉——湖田窑

如冰似玉——湖田窑(本文选自《如冰似玉---湖田窑》课程部分内容)经第三次文物普查,景德镇的窑业遗址有52处,151个点。
代表性的窑场有湖田、湘湖、盈田、凤凰山、白虎湾、杨梅亭、黄泥头、塘下、铜锣山、道塘里、三宝篷、南市街、柳家湾、小坞里、银坞里以及丽阳村等。
其中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镇湖田村。
景德镇主要窑址分布图1.市区珠山:主要为明清御窑区2.南河流域:主要为宋元时期窑业区3.东河流域:主要为明清时期民窑窑业区4.古瓷矿区:主要为高岭、三宝篷、进坑、东渡景德镇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天然的制瓷宝地1.优质的制瓷原料。
如:瓷石、瓷土、釉果、耐火土等遍布境内;2.高岭山(离市区45公里)所产的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白色优质瓷土;3.运输和水源依附昌江及其支流游刃有余;4.燃料充足。
景德镇采用松柴(松树杆)及搓柴(松树枝叶及其他的灌木等),松柴一般用于烧制细瓷,搓柴用于烧制粗瓷,也有混用的。
湖田窑烧造年代从五代到明晚期,共700年左右。
五代时期的湖田窑窑业处于初创的模仿期,主要生产青瓷及少量白瓷。
青瓷灰胎青釉与越窑相近;白瓷白胎透明釉与邢窑相近。
品种主要为盘碗壶等生活用瓷,以泥点叠烧。
五代时期湖田窑尚未发现有青白瓷,而白虎湾、杨梅亭等已发现早期青白瓷。
北宋早期的湖田窑以烧造青白瓷为主,器足浅矮宽大,器身低矮,多仿金银器,作瓜棱及葵口形,泥点叠烧法还在延用,但支钉数量已经大为减少。
器表装饰简单,有的仅在外壁刮出简单的菊瓣纹,莲瓣纹,有的在盘碗内壁或内心刻划折枝牡丹、折枝菊花、折枝花果等简单纹饰。
此时琢器也明显增多,如温碗、执壶、炉、大的盘口瓶、盏及托、粉盒、枕……这时“半刀泥”工艺尚未出现。
北宋湖田窑温碗北宋湖田窑执壶北宋湖田窑执壶流部装饰北宋湖田窑喇叭口瓜棱执壶北宋中、晚期的湖田窑由于政局稳定,景德镇窑业兴旺发达,经初步调查统计景德镇当时有140多处窑场,其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无疑就是湖田窑;印花及覆烧工艺初现;质量真正达到了“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有“饶玉”美称的湖田窑宋代青白瓷光致茂美,领衔景德镇古窑

有“饶玉”美称的湖田窑宋代青白瓷光致茂美,领衔景德镇古窑提起宋瓷,必言“五大名窑”即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广为人知。
今天小编要说的是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湖田窑。
湖田窑位于今天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它始烧於五代,兴盛於宋代,衰败於明代,历时700年之久。
目前湖田古窑遗址也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一个旅游景点。
五代时期这里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皎白,商品以盘、碗为主。
北宋前期遍及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
外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
多光素无纹饰。
青白瓷是北宋初、中期首创的釉色种类,是湖田窑的一大特色。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
因其地釉的外观白中轻轻闪青而得名,是我国宋代窑场散布较广、产值很大、技术精深的一个瓷器种类,在许多的产地中,景德镇的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街、黄泥头、柳家湾等窑口所产青白瓷最好,湖田窑更是领衔首位,此窑出产的青白瓷被世人称之为“假玉器”,此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备受人们喜爱。
目前收藏价值亦是不菲,精品拍卖价格都在百万以上。
▲宋代湖田窑青白瓷拍卖价:446.55万收藏湖田窑的甄别方法:首先从釉色上看。
真正的湖田窑瓷器青白瓷釉稍厚,施釉不均匀,积釉处多发青色,上手后润滑挺括,叩之清脆悦耳。
而仿品施釉均匀,釉薄而无神,上手后发飘,发色青绿不一,摸之釉面发涩、发黏。
二从底足上看。
真品青白瓷很少有底满釉的,多为垫烧,由于胎土细洁,所以垫烧处多有黑褐色色斑。
一般情况下是高圈足,足壁深且薄。
而仿品胎土不致密,黑褐色色斑多为人为所做,很不自然且胎足发软,为提高档次还多有满釉现象,正如这件仿品的底足一样,圈足很矮,满釉但无神。
三从工艺上来看。
湖田窑瓷器青白瓷印花水平不一,有精有粗,图案也是有清晰有模糊,印花处釉水有厚有薄,积釉现象明显。
而湖田窑瓷器仿品多为机器印制,做工死板但很精细,一般图案较清晰,釉色均匀但偏薄,无积釉与沉着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田窑的千年窑火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
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
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
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南市街等地。
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300余处)。
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白虎湾等。
“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
”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即今之湖田窑遗址。
它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
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
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
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
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
1982年,国务院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
此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
景德镇青白瓷一经出现,很快为世人接受并成为十分畅销的商品。
同时,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内的十余个县市。
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半个中国。
它不仅销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因其位于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
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景德镇就能烧制原始陶瓷器。
文献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已开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于汉季。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引起世人注目。
在陈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镇贡陶础,这是景德镇为朝廷所关注并生产“贡瓷”的最早记载。
唐高祖武德年间,陶瓷名匠“陶玉”将自己制作的瓷器带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被称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睐,于是昌南瓷器名扬天下。
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在景德镇设置御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并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
从此,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
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管理官窑瓷务,烧制宫廷用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
这是元朝在全国唯一设置的专门管理陶瓷生产的机构,是景德镇设立官窑的开始。
此时,瓷器的生产(主要是青白瓷)有新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蓝釉瓷、绿釉瓷等。
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了中国瓷器艺术的中心,也从此由宋代其他五大体系转向到了景德镇,并以此带动了明清景德镇窑场的繁荣。
特别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在珠山设立御窑厂后,景德镇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势。
湖田窑制瓷始于五代。
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
采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
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
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
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形支钉痕。
青瓷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装饰。
窑址内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建镇后,景德镇瓷业生产获得重大进步。
重要表现就是青白瓷的创烧。
宋初的青白瓷,胎质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黄。
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碗、盘、罐、折肩钵、注碗、多管器等。
器形普遍敦实、厚重。
装饰较少,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画粗大牡丹或莲瓣纹样,纹饰粗犷古朴;或用梳齿状工具,在碗心画出简单水草。
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贴花工艺及仿金属器造型。
还发现一些酱黄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类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除继续采用单件仰烧外,开始使用一种造价昂贵的瓷质覆烧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烧,故出现了芒口器。
此时的瓷胎细腻、致密、洁白;刷釉加厚,使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
器物种类显著增多,造型趋于挺拔,装饰丰富多彩。
日用品碗、盘、碟、盏类品种多样;盏托、注碗、瓶、炉、香熏、枕等形态各异,造型丰富;联子盒、鸟食罐、俑、动物塑像、围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大量涌现。
龙形碗、狮形枕、虎形枕、婴孩枕、仕女枕、荷叶形枕、元玉形枕层出不穷。
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图集中在碗、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早段多对称或单体图案,如植物类团菊、三束莲、折枝牡丹;动物类游鱼、龙凤、三团鸾等,稍晚纹饰布局趋于繁复、细密,如人物类婴儿戏水、婴孩攀枝,植物类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
随着宋室南渡,一些北方的优秀技术和窑业工人纷纷南来。
南宋初期,湖田窑窑业生产与北宋晚期相似。
主要表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与北宋基本一致。
但此时的碗、盘器壁更斜直,圈足更矮,仅毫米高;斗笠碗流行。
特别是定窑组合式支圈覆烧具传入后,窑业生产出现很大变化。
因支圈烧瓷密度加大,水气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质较前期粗松,釉色泛黄,几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
器物组合也发生较大变化。
北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烧盘、注碗等基本消失,饮酒、斗茶之盏托及有座香炉等均明显减少,以至绝迹。
装烧的变化还导致装饰的变化。
北宋流行的刻画风格开始为印花装饰所代替。
早期在碗、盘底心印各类题记,如“宋”、“詹”、“吉”、“酒”、“茶”,还印一些简单的单鱼、双鱼、芦雁、朵梅、折枝梅、荷莲纹等。
此时,吉州窑、建窑的产品流入湖田,湖田窑开始试烧黑釉瓷。
湖田窑的黑釉瓷胎质较粗,色灰黑,结构紧密;釉色漆黑,釉层厚。
器类有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釉、器型均与吉州窑、建窑产品有别。
晚期的碗、盘印纹开始复杂、繁密。
如狮舞绣球纹、开光盆景纹、凤穿牡丹纹、芦雁穿花纹等,器口沿多印有回纹、如意纹等。
南宋后期,器物组合又有所增多,青白瓷的釉色也较前期要好,釉层较北宋晚期薄,透明度稍逊,呈淡青色。
芒口类碗、盘继续流行,高足杯、梅瓶、各式香炉开始出现,水注、砚滴、印章(盒)大量涌现,还出现了一些仿铜器陈设瓷如琮式瓶、鬲式炉、尊形器等,罐、炉、壶等基本消失。
装饰方面,刻画花、印花、雕花及镂空同时并存。
但仍以印花装饰占主导地位。
荷、莲、菊、石榴、荔枝,凤穿牡丹、喜鹊闹梅、水波游鱼等成为主题。
此时还出现了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密,层次丰富,对元青花的装饰有一定影响。
元统一全国的前一年,元政府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磁局”,专管皇室烧瓷。
“浮梁磁局”的设立,促进了景德镇窑业的兴盛,带来了景德镇窑业的技术变革。
由于湖田窑也是“浮梁磁局”的定点窑场,湖田窑先前的窑业秩序必然受到冲击,首先是创烧了“卵白釉”瓷。
“卵白釉”瓷专为元政府枢密院所定烧,所以瓷器内壁常印有“枢府”字样,又称“枢府”瓷。
“卵白釉”瓷胎质灰白,颗粒较大,釉色乳浊失透,具有凝脂般的感觉。
器形有折腰碗、圈足盘、高足杯等,造型与宋代有异。
器物内壁常模印云龙纹、缠枝菊纹、开光八宝纹等,还有鎏金装饰。
在元代中晚期的窑址内还出土了大量的“卵白釉”、“白磁瓦”、玻璃等建筑用瓷。
元统一全国后,因对外交流及赏赐的需要,又在景德镇生产青花瓷器。
最新考古成果显示,至迟在元代中期,湖田窑就开始了青花瓷器的生产,南河南岸就是生产“卵白釉”瓷和青花瓷器的重要场所。
元青花可分为“菲律宾型”和“伊斯坦布尔型”。
前者器物形制小,工艺较简单,器形有高足杯、折腰碗、带座炉、小罐等。
采用国产青料绘制传统的缠枝花卉、回纹、芦雁、龙凤图案,青花发色青翠,主要供国内及东南亚地区使用。
后者以大件器物为主,器形硕大,胎体厚重,器形有盘、罐、瓶等。
采用进口青料绘制青花图案,纹饰层次繁密,青花发色浓艳,人物故事题材丰富,主要供伊朗、土耳其等西亚地区使用。
此外,窑址里还出土了釉里红瓷、蓝釉瓷、高温绿釉瓷等。
釉里红瓷主要见建筑构件,如龙纹瓦当和飞凤纹滴水等,这也是湖田窑在元代为皇宫生产御用瓷的又一重要资料。
与“卵白釉”瓷、青花瓷、蓝釉瓷、绿釉瓷相比,元代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迅速萎缩。
此时,日用粗瓷产量大增。
器类有碗、高足杯、圈足盘等。
饼足碗占多数,这种碗胎粗、釉薄、色灰黄、内涩圈。
品质低下。
芒口薄胎碗与宋代碗相似,但印花更模糊,圈足内刷有一层薄薄的泥浆,泛火石红。
高足杯、折腰碗类似“卵白釉”器,但均胎粗釉薄,远不如宋瓷精致。
明朝建国,于洪武二年就在珠山设立御窑厂,从此,景德镇的制瓷中心逐渐转到市区。
但湖田窑的窑业仍很兴旺。
明代湖田窑的面积约10万平方米。
此时的窑炉,已不是宋元时期的龙窑、瓢形窑,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葫芦形窑。
一匣一器垫沙仰烧成为主流。
明初,主要生产青花器,少量青白釉和白釉器。
青花器胎质普遍较粗松,色红褐,釉色暗涩,青花暗黑。
但也有的胎质细腻,釉色清亮。
器形可见碗、盘、高足杯等。
多带元器遗风,折腰碗最具特色。
有一种足径大于7厘米的大碗新近出土,其工艺考究,装烧复杂,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釉色青亮,实为碗中精粹。
其碗心绘简笔折枝莲,口沿绘十字锦边饰,有的碗心绘山水人物,外壁绘仰莲及海涛、祥云仙山、仙人乘舟图案,证明后者也是明初湖田窑青花器的主题纹饰。
还常见内心绘“福”、“寿”梵文,外壁绘卷云、菊瓣纹饰的高足杯等。
青白釉折腰碗的造型与元代卵白釉折腰碗近同,唯足径较大,底心乳凸渐失,釉色暗灰。
明代中期,器类主要还是青花瓷,少量青白瓷。
青花器类有碗、盘、高足杯、罐等。
造型规整,不见变形现象。
碗的器形较为轻盈、灵巧,没有了早期的敦实、厚重。
青料普遍青中透蓝,少量有蓝中泛紫的现象。
纹饰构图较繁密,题材也丰富。
内底绘二字宝杵结带纹、“福”字纹、“仙人乘槎”纹、月华纹、人物舞蹈纹、狮舞绣带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