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3《苏格拉底之死》教案 语文版必修2

合集下载

语文版必修二《苏格拉底之死》课件

语文版必修二《苏格拉底之死》课件

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是正义
精神助产术
“其实你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懂,还是让我来解释所请 教的学问是什么。当然,学问在你心里, 只是你无法想起来,现在我帮助你回忆, 就像帮助你生小孩。”
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是正义
苏格拉底审判
指控:
“苏格拉底有罪,它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 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
错误时说服我们 改变决定。”
二、柏拉图
出身雅典贵族,受到良好的贵族教育,大约
二十岁时,开始追随苏格拉底。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
拉图逃往梅加腊避难,后来到各地游历。
公元前387年,回到雅典并创办了学园(或称 “阿卡得米”,Academy)。
公元前367年,柏拉图再度出游,到达锡拉 库萨,并将自己的理念付诸实施,但是却遭 到强行放逐。
公元前360年回到雅典,继续在学园讲学、写 作。
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 律篇》。
柏拉图 (约公元 前427- 前347年)
雅典学园
(一)柏拉图的正义观
对三种正义观的反驳
正义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 正义是“把善给友人,把恶给予敌人”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苏格拉底的申辩
第一阶段:胜辩阶段 第二阶段:激怒阶段 第三阶段:伏法阶段
“不论是真理的持有者, 还是美德的富有者, 最后都必需是法律的服从者”
苏格拉底之死:守法即是正义
拒绝越狱
“我们坚持, 在这种情况下不服 从是一种罪恶,理由 有三条:第一,我们是 他的父母。第二,我们 是他的卫士;第三,在允 诺服从时,他既没有服 从我们,又没有在假定 我们犯了任何形式的

《苏格拉底之死》教学方案(最新)

《苏格拉底之死》教学方案(最新)

《苏格拉底之死》教学方案教学内容一五、苏格拉底之死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2.能力目标:对苏格拉底主要思想的认知。

整体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走近这位奠定西方文化哲学基础的思想巨人,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重点难点重点:对苏格拉底主要思想的认知。

整体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

难点:理解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力量源泉课型:预习课课时:1 课时预习目标1、.作者及作品。

2、整体感知全文内容3、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4、分析人物形象。

导学提纲内容教法学法设计1.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2.作者及作品。

3、分析人物形象。

4、.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苏格拉底说:“我感到快乐随着痛苦而到来。

”临刑前他为什么这样说呢?5、第4自然段,在回答克里托有何临终“吩咐”的询问时,苏格拉底强调要与他经常说的那些话相一致,他唯一的“吩咐”就是“你能照顾好自己”。

联系上下文和苏格拉底的一贯思想理解,苏格拉底反复强调的.“照顾好自己”指什么?6、.文章第6自然段,苏格拉底在回答克里托如何“举行葬礼”的询问时“优雅地笑了笑”,从中你读出了什么?7.为什么苏格拉底说他“离开此世去得到至上的幸福”呢?8、.苏格拉底服毒药的态度是怎样的?文章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9、.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并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

这种行为有异于常人,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10.临刑前他没有忘记实践美德,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十分细小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哪里?11、苏格拉底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他的思想与精神浓缩在许多朴实而充满智慧灵光的名言中,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预习反馈苏格拉底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他的思想与精神浓缩在许多朴实而充满智慧灵光的名言中,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1.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2.想左右天下的人,需先能左右自己。

3.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2024苏格拉底之死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苏格拉底之死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苏格拉底之死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背景、过程及其哲学意义。

2.掌握文本的论证方法、逻辑结构及语言特点。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分析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意义。

2.理解文本的论证方法、逻辑结构及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把握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介绍苏格拉底,包括其生平、哲学思想和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思考:苏格拉底为何被判处死刑?他的死亡有何哲学意义?二、课文解读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苏格拉底之死的背景、过程。

2.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其论证方法、逻辑结构。

3.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解读,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1.第一部分:背景介绍讲解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背景,包括古希腊的政治、文化氛围。

介绍苏格拉底的主要罪行:腐蚀青年、不信神灵。

2.第二部分:审判过程分析审判过程中苏格拉底的态度和言论。

着重讲解苏格拉底在面对死亡时的勇敢和坚定。

3.第三部分:哲学意义分析苏格拉底之死对哲学史的影响,包括对后世哲学家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苏格拉底之死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三、课堂讨论苏格拉底为何被判处死刑?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有哪些?苏格拉底之死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读后感。

2.深入研究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选择一个方面进行论述。

教学反思:1.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学生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理解是否深入?3.课堂讨论是否积极、有效?4.课后作业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针对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了解古希腊文化。

2.邀请哲学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3.开展课堂辩论,让学生就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意义展开讨论。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意义: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苏格拉底之死在哲学史上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2.文本的论证方法、逻辑结构及语言特点:教师引导:“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在论述苏格拉底之死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作者通过事实陈述、对话引用和逻辑推理等多种方式,构建了严密的论证体系。

高一语文苏格拉底之死

高一语文苏格拉底之死
这些主要描写的人物在这一特 殊时刻是怎样的心态和情绪的?
传记中的艺术创作:
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 然后在描写人物的心态和情绪方 面加以细节的描写,以此来反映 人物的真实面貌,生动地展示人 物形象,这样能使传记中的人物 更逼真,更富感染力。
在你们的成长经历中,谁 对你影响最大?他(她)的哪件事、 哪些话、与之有关的哪幕场景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唯心主义 哲学家,是西方思想的鼻祖之一, 被历代的思想家们奉为圣贤,就 像中国的孔子一样。他是第一个 把人的问题当作哲学的主题的人,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 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 活,认识普遍的规范。倡导“知 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 识”,“作恶即无知”,鼓吹灵 பைடு நூலகம்不灭和灵魂轮回。因此,苏格 拉底的学说的要义,是一生为善, 追求一个道德人生。只有这样, 一个人才能在死后获得安宁和快 乐。
写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派掌权,由于 苏格拉底及其门徒攻击民主政治以及民主 派的领袖人物,被民主政府以不信神和诱 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 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 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 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思考题:
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他 们将要面临的场景是什么?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学习目标:
了解苏格拉底在服毒就死之前 的心态和情绪,从中获得有益 的人生启示。 了解传记的基本特征,体会传 记作品在写作方面的特色。
柏拉图
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 和思想家,柏拉图学派的 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对柏 拉图一影响最大的是苏格 拉底。建立了欧洲哲学史 上第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体 系。其中心是理念论。他 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 十分重要的影响。有《辩 诉篇》、《理想国》、 《斐多》。

高一语文苏格拉底之死

高一语文苏格拉底之死

传记中的艺术创作:
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 然后在描写人物的心态和情绪方 面加以细节的描写,以此来反映 人物的真实面貌,生动地展示人 物形象,这样能使传记中的人物 更逼真,更富感染力。
在你们的成长经历中,谁
对你影响最大?他(她)的哪件事、 哪些话、与之有关的哪幕场景
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 PS 学堂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学习目标:
了解苏格拉底在服毒就死之前 的心态和情绪,从中获得有益 的人生启示。
了解传记的基本特征,体会传 记作品在写作方面的特色。
柏拉图
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 和思想家,柏拉图学派的 创始人,苏格拉底的弟子,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对柏 拉图一系。其中心是理念论。他 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 十分重要的影响。有《辩 诉篇》、《理想国》、 《斐多》。
写作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民主派掌权,由于 苏格拉底及其门徒攻击民主政治以及民主 派的领袖人物,被民主政府以不信神和诱 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 苏格拉底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 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 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思考题:
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他 们将要面临的场景是什么? 这些主要描写的人物在这一特 殊时刻是怎样的心态和情绪的?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唯心主义 哲学家,是西方思想的鼻祖之一, 被历代的思想家们奉为圣贤,就 像中国的孔子一样。他是第一个 把人的问题当作哲学的主题的人,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 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 活,认识普遍的规范。倡导“知 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 识”,“作恶即无知”,鼓吹灵 魂不灭和灵魂轮回。因此,苏格 拉底的学说的要义,是一生为善, 追求一个道德人生。只有这样, 一个人才能在死后获得安宁和快 乐。

高中语文 苏格拉底 教案语文版第二册 课件

高中语文 苏格拉底 教案语文版第二册 课件

苏格拉底【简介】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

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

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

他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

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鸩而死。

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多年来他被认为是反民主的、维护反动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哲学家,近来已有人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苏格拉底之死》(二)教学设计(修改版)

《苏格拉底之死》(二)教学设计(修改版)

教学设计学科:语文日期:1 / 3教学过程把这杯毒药一口气喝光。

5、明确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追问: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表现他这样的品质?默读课文划一划。

明确:1)、第二段,临刑前他说“我感到快乐随着痛苦而到来。

”智慧的表现,一层可以理解为尝过戴脚镣的痛苦才知道卸下脚镣的快乐。

另一层他为捍卫真理,坚守信念与黑暗势力作斗争而死这死是“舍生取义”,是欣慰的,快乐的。

这一观点正好和老子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想随”不谋而合。

2)、第四段,对克利托唯一的“吩咐”是“照顾好自己”这里的照顾好自己不仅有身体,更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因为他认为追求美德就要实践美德,人生的最高任务和头等大事,不是照顾身体和财富,而是“照顾好自己的”灵魂。

3)、第六段,他面对“举行葬礼”的询问时,“优雅地笑了笑。

”以及他说“离开此世去得到至上的幸福。

”体现他的勇敢,他是自己选择的死亡,是为正义真理而死,是向死而生(意指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因而能勇敢地面对死亡,积极地生活。

)总结:苏格拉底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击败了生命本能,超越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在安静中死去,进入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他就是“最勇敢、最有智慧、最正直”的圣哲形象。

6、明确:反衬,用众人的悲伤、不舍,突出苏格拉底的高尚的品质和勇敢正直智慧的人物形象。

7、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很自然的将读者带入真实的历史事件当中,便于直抒胸臆,让读者感到真实且亲切。

朱光潜在《文艺对话集》的“译后记”中说是柏拉图把它提出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并且把它结合到所谓“苏格拉底”的辩证法。

用对话体这种文学叙述方式讨论学术问题(苏格拉底的然段,生自由概括。

5、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格拉底有怎样的品质?6、苏格拉底是本文的主角,为什么还用大段的文字塑造了他的妻子、典狱官、朋友和门徒的形象呢?7、全文是用斐多的口吻的叙述的“对话”体,,你觉得这样的叙事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 / 33 / 3。

高中语文 1.3苏格拉底之死学案 语文版必修2

高中语文 1.3苏格拉底之死学案 语文版必修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3《苏格拉底之死》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学说,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学习重点】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学说,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学习难点】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学习过程】一、背景资料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

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

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

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毫无疑问,他是雅典的一个著名人物,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给他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文字。

柏拉图除了是哲学家,还是一个具有伟大天才与魅力而又富于想象的作家。

没有一个人会设想,就连柏拉图本人也并不认真地认为,他的《对话录》里的那些谈话是真像他所记录的那样子进行的。

但无论如何,在早期的对话里,谈话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人物也是十分令人信服的。

正是由于作为小说家的柏拉图的优异性,才使人要怀疑作为历史学家的柏拉图。

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极其有趣的人物,是一个远非大多数人所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是柏拉图却是能够创作出他来的。

二、作者柏拉图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

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版]3《苏格拉底之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学说,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教学重点】1、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主要学说,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2、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教学难点】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

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

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

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毫无疑问,他是雅典的一个著名人物,他的两位弟子色诺芬和柏拉图,都给他写过卷帙浩繁的记述文字。

柏拉图除了是哲学家,还是一个具有伟大天才与魅力而又富于想象的作家。

没有一个人会设想,就连柏拉图本人也并不认真地认为,他的《对话录》里的那些谈话是真像他所记录的那样子进行的。

但无论如何,在早期的对话里,谈话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人物也是十分令人信服的。

正是由于作为小说家的柏拉图的优异性,才使人要怀疑作为历史学家的柏拉图。

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是一个极其有趣的人物,是一个远非大多数人所能创作出来的人物;但是柏拉图却是能够创作出他来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格拉底之死》这篇课文,既要了解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又要注意文学性传记的特点。

二、简介作者柏拉图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

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

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

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政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

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

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请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竟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荒唐?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待下去了。

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写作。

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

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

他形象地说:“画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留存下来。

”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政治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

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政治训练班”。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

《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

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

但学园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柏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三、简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约前469一前399)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生于雅典。

早年随父亲雕刻,后专事伦理哲学探索。

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共同奠定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对以后的哲学发展影响臣大。

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

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

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鼓吹灵魂不灭和灵魂轮回。

一生自奉俭约,广招弟子,不收学费。

好在街头与人辩论伦理道德等问题,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

公元前399年以“传播异端”和“腐蚀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

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锋芒毕露。

或自辩无罪,或反诘原告,或抨击当局,或直抒人生哲学。

辩词由其弟子柏拉图编撰成文。

青少年时代,他曾跟随其父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

他以传授知识为主,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

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

他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

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

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

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

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他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错误的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

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

“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性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他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

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

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

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

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

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

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

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

”苏格拉底对此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主”的统治被推翻丁,民主派重掌政权。

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

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

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结果,他被判了死刑。

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

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

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

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众所周知,苏格拉底是基于两个理由被处死刑的:一个是他不信仰城邦的神,只信仰自己的神;另一个是他腐蚀或者败坏青年。

起诉他的人是三个希腊城邦的公民,而审判他的是由501个雅典普通公民组成的陪审法院,这是一种按照民主方式组成的法院。

他为什么被判处死刑后放弃了越狱逃走的机会而主动地选择了死亡呢?“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惟有神知道。

”苏格拉底死前的名言预示了他的死亡的全部意义,死亡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正如他所说的:“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

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

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四、快速默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选自《斐多》一文。

《斐多》描述苏格拉底就义之日,与门徒就正义与死亡以及灵魂不朽所作的讨论。

作为一个“修养道德,寻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他相信,人要有良知,要对自己负责,智慧和信念的力量足以战胜死亡,所以他坦然赴死,坚信自己的灵魂将有一个宁静的归宿。

而他的弟子和朋友为即将失去一个最好的引导者而痛心哭泣。

五、自主探究请学生谈谈文中哪个人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用自己的话复述这篇课文。

六、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指导学生自读“相关链接”中的《(斐多)杨(绛)译本序言》,结合课文对苏格拉底服毒就死前心态和情绪的描与,请学生谈谈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感想或做出评价。

明确: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并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

这种行为有异常人,因信念选择死亡,其意义影响深远。

面对死亡保持平静,使得狱卒也表示敬佩,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力量来自哲学。

哲学既是对智慧和正义的热爱,也就是团结人类社会和宇宙的义理定律,所以,哲学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源泉,因此能战胜死亡。

民主的法庭判苏格拉底死,民主的不一定是智慧的,就像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

苏格拉底从尊重法律的角度出发,泰然领死。

他相信灵魂不死,可以无惧死亡。

至今这还是西方的道德准则。

虽然与我们的认识有不同之处,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另一种文明。

七、引申思考文中有很多具体的细节和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作为传记,这些描写是确有其事,还是作者的合理推测和主观安排?阅读“相关链接”中的《传记中的艺术创作》,请学生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举一个例子来证明。

明确:传记文学具有历史与文学的双重特征。

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允许有艺术创作,否则,作品味同嚼蜡,就失去了文学的特质。

柏拉图运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叙苏格拉底人生的最后一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

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中有合理的艺术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