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语“挨拶”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合集下载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从日语寒暄语表达看日本文化
人们在交谈中离不开寒暄语,日语寒暄语是日本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作为日语学习者,我们必须掌握日语寒暄语,以实现与日本人的顺利交流。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挨拶”一词的含义较广,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社仪性行为之一。”由此可见,“挨拶”是以语言行为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所谓动作,可以想象到的如见面或分别时的点头、握手、鞠躬、拥抱和亲吻等。“挨拶”还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是用以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系。事实上,所谓“挨拶”行为,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因为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相见时,总需要以语言或非语言方式相互确认对方的存在,增进感情,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寒喧虽然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行为,但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却因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语言与社会心理不同而各异。譬如中国人喜欢握手,日本人喜欢鞠躬,西方人则更习惯于拥抱,诸如此类都有很深的社会渊源。在语言表达上,更是互不相同,例如,中国人见面时说“幸会”“你好”,而日本人则说“早安”“晚安”,甚至于以“今天好冷啊”“又下雨啦”之类有关天气的情况来打招呼。所有这些,都与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乃至人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本文试从文化的角度对日语寒暄语表达作考察。
三、日语寒暄语表达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意识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在固定的土地上从事农耕稻作,在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环境中生活,虽然有时受到台风、地震和火山的侵袭,但同时也从自然中获得了不少恩惠。日本人从来没有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的对立物或天敌,而是把自然界当作人类的朋友和生活上的依靠。这种对自然界的亲和意识在日本人中间是非常强烈的。一年四季,日本人把自然置于自己的周围,去享受自然。在日语里,在日本人的“挨拶”中有关季节、气候变化的语言占很大的比重。例如“暖かくなってきましたね(天气暖和起来了)”“今日はあつ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等都是频繁交换的“挨拶”。尤其是在书信中,关于季节气候情况的描述,是问安部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四季分明的自然环境,变化万千的气象,以及农耕民族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了日本人对天气的强烈关注。这种关注已经成为日本人日常“挨拶”的一部分。

小议日语寒暄语与“和”文化

小议日语寒暄语与“和”文化

小议日语寒暄语与“和”文化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人际交往中起重要作用,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其内部文化,才能更好的应用。

日语的寒暄语作为日语的一部分,体现出日本人的“和”文化。

关键词:寒暄语;和文化;内外;上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积淀。

日本语言学家森田良行在《日语的视点》中指出:「言葉はそれを生み出した社会的文化であり、文化的視点を離れて言葉を考えることは生きた本当の言葉を眺める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であろう」(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离开文化视点考虑语言就无法看到真正的语言)。

寒暄语作为日语的一部分,也体现着日本人的“和”文化。

日语「挨拶」一词原是禅宗用语。

「挨」、「拶」均为「押す/逼迫」之意,原指禅师以问答形式检验弟子参禅悟道的深浅,并把这种问答叫做「一挨一拶」。

之后慢慢的扩展到民间,逐渐演变成与人见面时,相互交换的礼节性的动作,语言,应对等等。

对于日语初学者来说,最先接触到的日语寒暄语应该是「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

其中「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是「おはよう/早上好」的尊敬语,「こんにちは/你好」、「こんばんは/晚上好」分别是「今日はご機嫌いかがですか/今天你心情怎么样」、「今晩は穏やかな夜で/今晚是平静的晚上」的省略说法,并没有相对应的尊敬语。

遇到认识的人,相互说一声「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能够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如果遇到认识的人不寒暄几句,会给人一种不礼貌的印象,不利于人际关系和谐。

因此即使是遇到陌生人,有时也会说「こんばんは/你好」。

朋友、邻里间见面时除了普通的打招呼之外往往还会说「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今日はいいお天気ですね/今天天气真好啊」等关于天气的寒暄语。

而作为回答的一方,即使自己不那么认为,一般也必须用「そうですね/是啊」、「暑いですね/真热啊」、「いい天気ですね/真是好天气啊」之类的寒暄语进行回答,来维系人际关系的和谐。

『挨拶』是人际交流的润滑剂

『挨拶』是人际交流的润滑剂

『挨拶』是人际交流的润滑剂作者:方姝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日语的『挨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

在唐,宋时期盛行的,禅宗和尚们为了试验常常举行一对一的问答,这被称为『挨拶』。

佛教传入日本后,『挨拶』一词也在日本扎下了根。

古代日本人把『挨拶』解释为『心を開いて相手に迫る』(敞开心扉,打动对方)。

在现代日语中,『挨拶』除了表示寒暄,致辞,致意的意思外,其基本含义是指日本人在日常生活或某些庄重场合,使用相对固定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此问彼答的简短的礼仪性的交流方式,也包括同时进行的面部微笑,合掌,鞠躬等动作。

可以说『挨拶』是日本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特有的一套习惯化,模式化的社会礼仪形式,是日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是日本文化的特殊表现。

关键词:日本;『挨拶言葉』;使用方法;[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157-01一、『挨拶言葉』的分类日语的『挨拶言葉』从总体上看来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例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こんにちは』(你好)。

『この度はいろいろ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这次承蒙您多方照顾),『先日は失礼しました』(上次麻烦您)等。

另一类是在某些特定场合使用的,例如『ご就職おめでとございます』(祝贺您找到工作),『お誕生日おめでろございます』(祝您生日快乐),『還暦のお祝いを申し上げます』(祝您六十大岁大寿),『ご回復を心からお喜び申し上げます』(恭喜您身体康复),『不慮のご災難、心よりお見舞申し上げます』(对您遭到的意外灾害表示慰问),『ご主人様ご逝去の報に接し、心からお悔やみを申し上げます』(听到您先生去世的消息我从内心表示哀悼)等在对方遇到喜庆,疾病,意外伤亡事故等特定场合使用的表达方式。

二、『挨拶言葉』的具体使用方法1、从句子结构上来看有以主语形式出现的,如『こんにちは』(你好)。

有以谓语形式出现的,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早上好)。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丰富的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作者:刘艳君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4期摘要:“寒暄”是以语言行为为主的包括某些动作的社会行为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建立、维持和加强人们之间的亲和关系,是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任何一个国家、一种语言都有其寒暄的表达方式,但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语言像日语这样,有如此丰富、大量、适用于不同场合的寒暄语。

丰富的寒暄语是日语的一大特征,与日本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日语寒暄语日本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4-0079-02“寒暄”在日语中写成汉字「挨拶」,读音あいさつ,中文读音“挨拶”(ai za)。

“挨拶”一词源于古代汉语。

“挨”的原意是挤压、推挤,“拶”的原意是压迫、逼迫,从原意上来看,这个词毫无谦让的意思。

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禅宗和尚们为了悟道,常常进行一对一(「一挨一拶」いちあいいちさつ)的问答,被称为“挨拶”。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挨拶”一词便在日本扎下了根。

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所下的定义是:“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礼仪性行为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寒暄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一、寒暄语的分类(一)日常生活中的寒暄语初次见面的寒暄语: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与家人间的寒暄语:ただいま、お帰り;行ってきます、いってらっしゃい;吃饭时的寒暄语:いただきます、ごちそうさまでした;见面时的寒暄语:おひさしぶりです、お元気ですか;邻里间的寒暄语:お出かけですか―ええ、ちょっとそこまで;道别的寒暄语:お元気で;道谢的寒暄: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すみません;どうも;道歉的寒暄:すみません;どうも;祝贺的寒暄语: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拜访时的寒暄语:お邪魔します;服务场合的寒暄语:いらっしゃいませ;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浅析寒暄语中的中日文化差异作者:张娅萍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年第12期【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灵魂,语言与文化历来密不可分。

接触一种语言往往最先接触的就是语言中的寒暄语。

日语寒暄语的发达程度和复杂程度在全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

中国与日本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由于受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各自的地域性特征。

所以要想运用好寒暄语就要深入到寒暄语背后的文化层面。

【关键词】寒暄语语言文化中日课题项目:外研社资助横向课题: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文化障碍的分析研究——以寒暄语为例。

寒暄语是人们生活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在人际交往中起润滑剂的作用。

寒暄在日语中写作「挨拶」,来源于古代汉语。

文章通过分析中日两国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寒暄语来探讨中日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

见面时的寒暄语日本人在见面寒暄时,根据和对方的熟悉与否或熟悉程度而使用不同的寒暄语。

对熟人使用「内向きの話」(内向语言),对生人使用「外向きの話」(外向语言)。

日本人的内外区别意识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很明显,会把“内”和“外”加以严格区别。

说话时要分清楚谁是自己人,谁是外人。

日本人所说的“内”指的是家庭成员、单位同事、国家内部等,属于同一领域的人。

“外”指的是家庭以外,单位以外,国家以外,不在同一领域的人。

1.与陌生人见面时常用的寒暄语日本人与陌生人见面时先是自报家门。

比如:「はじめまして、長岛と申します。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初次见面,我叫长岛,请多关照。

)而中国人和陌生人见面常常会主动问对方“您贵姓”,而不是先自我介绍。

这是由于在潜意识里面认为自己的名字并不重要,而先询问对方的姓名是一种更为谦虚的表达方式。

但日本人却认为如果先问对方姓名是不礼貌的,会给人添麻烦,如果先自报家门,方便对方称呼自己,也可以让对方先在心理上接受自己。

先考虑对方的感受,这一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被称为「相手に思いやり」。

浅议日语与日本文化的互融共生

浅议日语与日本文化的互融共生

浅议日语与日本文化的互融共生作者:包文雅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一个国家的语言与文化,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掌握语言,同时了解日本文化,使语言更贴切日本文化,明白,学习日语是了解日本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了解日本文化也是促进日语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日语日本文化文化背景语言文化我们今天所说的日本人有多独特,多特别,跟别人与众不同,尤其是在语言上的体现上。

语言作为一种必要的交际手段,是思想沟通的桥梁,但是我们在日语学习中常常只在乎单词与语法的掌握,这样未必能够更好的与之交流,原因就在于他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

不同地方的语言各有特色,也可以反映各地人士言行举止背后的意义。

要想更好的学习日语,不仅要掌握日语的基本用法,更应透过语言本身结合日本文化。

因此,本文本书透过观察日语中的尊谦语、待人接物的表达形式、共通语及方言等日常生活里的语用例子,阐述日本人的行为及文化,以及日语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一、日语与日本文化间的联系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而语言则是表达文化的主要方式,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之一。

没有语言的文化,那样的文化是没有内涵的;同样的,没有文化的语言,那样的语言必定是死板和枯燥的。

因此,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语言包含于文化当中,又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并且,语言也是另一种文化的表现,能够如实的反应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风土人情等等。

搜易,在跨文化的交流当中,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能够更好的帮助语言的理解与学习,从而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日本之所以能够产生以心传心文化、谦虚文化、体恤他们文化的日本文化特色,因为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在过去,日本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离的状态,加之它是一个只有大和民族的单一民族国家,使日本内部形成了一种统一的国民性格,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多民族的国家相比要简单得多,不会因民族不同、语言不同而产生误解。

浅析日本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其独特的语言表达

浅析日本特有的文化内涵与其独特的语言表达

的、封 闭的孤岛上 , 四面都是海 。而且 , 在历史上几 日本 和 中国是 一衣 带 水 的邻 国 , 思想 受 到 中国 其 乎没有 遭 受 到外来 的侵 略 , 当然 也 很 少 与其 他 的 国家 古代儒家 以及佛家思想的影 响。儒家 的“ 以和为贵” 或区域进行过多的交往 , 所以 日本人的价值观、生存 和“ 礼仪谦让 ” 成为 日本人 的处事原则 。儒 学与佛 J 方式 、生活 习惯等相对而言 比较单一_ 。也正是 由 3 J 学是 日 本人完善道德、 修养身心 的法典 , 其在语 言表 于这些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把 日本 围成 了一个与外 达方面的体现除了上述所讲的敬语 以及暖昧语 以外 , 界接触较少 的小圈子 , 人们 的思想 、 生活习惯、 风土人 还体现在 日 常的寒暄语上。 情大致都 相 同, 以在很 多场合不 依靠语言 这一工 所 日 本人是世界上最注重寒 暄语 的民族 , 而且使用 具, 仅借助r 以心亿心. 心领 神会) 就能够领会对方 J ( , 起来非常讲究。寒 喧语是 日本人 心 目中增进 感情联 所要说 的意思 , 而达 到传 递信息 和沟通感情 的 目 从 络、加深相互 了解不可或缺 的 口头禅。如果 善于利 的。 用它, 就很容易打开交际的场面 ; 反之 , 则在某些场合 再者 日本 是一个 讲究 含 蓄 的 民族 , 古往 今 来人 们 易 出现冷 场或 者 给人 际关 系罩上 一层 阴影 。 敬重 的都是 深 沉 、 蓄 的人 , 轻 浮 毛躁 、 夸 其谈 的 含 而 夸 日 语寒喧语中最典型的例子要算是 r = 墨丧 \ 7 , 人 则被 认 为是 肤浅 、 缺乏 教 养 。这 些 因素 也 助 长 了 J 亨j 那我开始吃啦 ) ( 。日本人一 日 三餐吃饭前都要说 日语 的 暖 昧 性 。很 多 人 在 交 往 时 少 言 寡 语 、 善 言 不 它, 而且 这条寒 暄语 的使 用 还很 宽 松 的 。不管 是 吃 自 谈, 即使讲话 内容也大多暧 昧、 蓄, 含 很少直截 了当。 己家的饭还是别人家的饭 , 也不管是别人请客喝饮料 现举例 说 明如 下 ; 吃水果点心之前都要说这句话 。其 实这句话 的背 第一 , 不轻易明确地下结论。 本人认 为食物 如日 本人在与人交往时经常用r~ 南 弓j 后还包含着深刻 的文化 内涵。古代 日 r一 应 善 言孑扎 、 ) 丧亨j c r一 、 L士 j 是老天恩惠的, 该感谢上苍 的恩赐。从r r~ 可以看 出, 日语寒暄语 的背后往往有一段鲜为 思扣札 丧守 j 一 思弓允 亨 j r 等表达方式。 日 本 丧亨j 人知 的佳 话 。除此 以外 , 吃完 饭 后还 要 非 常客 气 地 说 人往 往为 了顾 及对 方 的面 子 , 用一 些 推测 性 的语 句 总 御 电 7 ( : , 来 表 明 自己的态度 和观 点 , 以便 在结 论 相左 时 给 自己 声 r 辱走 檬 L = 感 谢 您 的 款待 ) 来 表 达 自 己 对做饭人或者请客人 的一种谢意。并且 , 即使过 了几 留下 回旋 的余 地 。 天后再次见到对方 , 仍然要非 常客气地说声 r 日括 先 第 二 , 言拒绝 。 婉 : ) = ) ) j 、 丧寸。 j 对于对方 的请求 , 如果有 困难或不愿接受 的话 , 世 c I丧L7 、 弓毛南 I 那天承蒙您的款待 , 非常感谢 。 再次表达 自己的谢 ) 日 本人一般会采用委婉的方式加 以拒绝 , 目的是想让 ( 意, 从而 进一 步加 深与对 方 之 间的感 情联 络 。 对 方 �

从语言浅析日本文化

从语言浅析日本文化

从语言浅析日本文化作者:李小姝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5期摘要: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反映,本文试图从日语的特点入手,探讨日语所反映出的日本民族的某些心理特点。

关键词:语言;日本文化;心理特征任何一个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风俗的不同,都形成了其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而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正是一个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反映。

本文试图从日语的特点入手,通过探讨日语所反映出的日本民族的某些心理特征,来加深对日语的理解,进而切入日本文化的某些本质方面。

一、日语与日本人的自然观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经常遭受地震、台风、洪水、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的袭击,日本人在同这些天灾进行了无数次的斗争以后,养成了一种非常达观的自然观,那就是自然是不可战胜的,只有顺从它,与其成为一体,才能获得一种安全感。

表面上看,日本人好像是屈从于自然,是一个悲观的民族,实际上这正是日本人为了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在频发的自然灾害面前保持精神平衡的一种智慧。

事实上,日本人在多次遭受大自然的毁灭性打击以后,又能很快地重建家园,就是这种达观的、乐天知命的自然观的最好体现。

日本的自然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是地震频发、灾害不断,二是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很适合人的生存。

日本人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日本人常常用表示天气的词来形容心情,例如すがすがしい一词是指 5 月的晴朗的天气,现在也用来形容清爽、愉悦的心情。

而うつとうしい一词本来指梅雨期潮湿、闷热的天气,现在还用来形容郁闷、不快的心情。

日本人写信作为问候语先写天气,见面时,作为开场白,也先谈天气。

由此可见日本人的生活和心情与自然界的变化是多么息息相關。

日本人的这种对大自然的敏感和热爱在文学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如日本诗歌形式之一的俳句,在短短的十七个音中,一定要有季语(即表示季节的词语)的出现,否则就不成其为俳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日语“挨拶”与日本文化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8-06-06T11:45:14.7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4月下作者:张茆静
[导读]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的灵魂。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是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点非常明显。

日语中的寒暄语是学习日语的基础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又是语言的灵魂。

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但是两国语言文化的异同点非常明显。

日语中的寒暄语是学习日语的基础,这也是日本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日语寒暄语和日本文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人和日本文化,有助于促进中日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日语;寒暄语;日本文化
一、前言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我们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必备条件。

而语言形式的交流占据主要地位。

寒暄语作为语言交流的重要部分,因为不同的地区和文化,所以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差异。

正因为如此,各国在文化交流时会产生文化冲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流频繁,为了减少文化交流障碍,就有必要说出地道的日语寒暄语,这也直接关系到日本人对我们以及我国的印象。

所以本文将通过阐述寒暄语的含义、种类以及日语“挨拶”的特点,最后揭示其与日本文化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期能够帮助日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更顺利地进行。

二、“挨拶”的含义
日本人喜欢“挨拶”。

彼此见面时都要寒暄几句,也就是要做一番“挨拶”。

拜托他人办事,或者受到他人的关照,要“挨拶”,晋升和工作调动,要向有关的人“挨拶”。

到国外常驻或出差,临行前或回来后,也要到相关的人那里去“挨拶”一下。

日本人的“挨拶”就是他们讲礼貌、懂礼节的表现。

在《广辞苑》中,“挨拶”有以下8条解释:1)禅语,在一问一答中试验悟道的程度;2)回答;3)与人见面或分别等时的礼仪性的词语和动作;4)仪式和会议上的谢辞或贺词;5)对对方挑衅的态度和失礼的行为表示讥讽的说法;6)(对争议的)仲裁、调解、斡旋;7)介绍人;8)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中所涉及的“挨拶”是其中的第三个意思。

而日本语言学家渡边友左在《国语学研究事典》中给出如下定义:人们为与他人建立亲和的社会关系,或为维持、加强已经建立起来的亲和的社会关系而进行的社交、礼仪性行为之一。

三、日语“挨拶言葉”的社会性特征
3.1“内”与“外”。

日语“挨拶言葉”首先有内外之分,也就是说对内和对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首先需要了解日本社会中的“内”与“外”概念的含义。

所谓“内”狭义上指的是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广义上指的是自己工作的公司、参加的组织、学习的学校及班级等成员。

正因如此,在“挨拶言葉”中才出现了内外之分。

如果对同一群体、且朝夕相见的人使用对外的“挨拶言葉”,则会造成对方的困惑,因为这意味着群体的脱离,成为了外人的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对群体以外的他人使用对内的“挨拶言葉”,则会使其觉得你是在别有用心地造作,理所当然也不会产生好感。

再比如,分离对同一群体的成员来说,是一件令人不舍的事,日本人不会使用没有形象色彩的“さようなら”(再见),而经常使用“ではまた”或“行ってきます”等说法。

因为这些表达可以给人“再次相见”的感觉。

所以,如果妻子在出门前对自己的丈夫说“さようなら”,则意味着夫妻离异,妻子离去将不再回来。

3.2“上”和“下”。

这里的“上下”指的是日本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上下位之别,也就是对上或对下要使用不同的表达。

具体而言,上下包括了年龄的长幼、地位的优劣以及职务的高低等诸多方面。

这都来自于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等级观念。

例如,对对方付出的努力和辛苦表示感激时存在两种说法,即“ご苦労さま”和“お疲れさま”,虽然都是表示“辛苦了”,但是对那些年龄、地位和职务都比自己高的人,只能使用“お疲れさま”。

“さようなら”也是如此,对“上”使用时很不礼貌,只能说“失礼します”(告辞了)。

3.3利益和亲疏。

一般而言,利益的有无和亲疏关系,表现在“内外”关系上时,对于己无利者,或亲者使用对“内”的表达方式;对于己有利者,或关系较远者使用对“上”的表达方式。

但这只是一般规律,人们的社会关系常常因时因地发生变化,进而引起语言表达也发生变化。

例如商店的销售人员和顾客之间,从“内外”来说,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群体,理应相敬如宾,但现实情况中很多顾客却对店员不使用对“外”的说法。

这是因为,顾客的光临可以给商店带来收益。

日语的“挨拶言葉”因时因地而异,如果不掌握这一点,很多情况下就会事与愿违。

四、日语“挨拶”隐含的日本文化特征
4.1日语“挨拶”表现了日本人强烈的团体归属心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日本四面环海而又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

从历史上来看,从最早的“绳纹时代”开始,人们过着迁徙的生活,经常遭受野兽侵袭。

为了防止和缩小灾害的损失,人们过着群居生活。

后来与中国的交流不断深入,水稻种植和青铜铁器开始传入日本,日本由此进入“弥生时代”。

这时由于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由最初的迁徙生活向村落集聚转变。

为了共同生存下去,人们不得不共同插秧、收割、劳作。

正是这种“稻作文化”的影响,人们的集团意识开始兴起,并最终扎根于每个日本人的意识之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村八分”制裁。

依存于集体的安全感和脱离集体的危机感逐渐变成日本人共同的民族心理。

这种强烈的集团意识是日本特有的文化特征,表现出了日本人的归属意识—“家”意识。

在日本日常生活中的“挨拶”也反映了这一点。

日本人在出门的时候,通常会对家人说“いってきます(我走了)”,而家人则会对此回应道:“いってらっしゃい(您走好)”。

外出的人回来都会说:“ただいま(我回来了)”,在家的人则说用“お帰りなさい(你回来了)”。

4.2日语“挨拶”还体现了日本人严谨的性格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挨拶”无不遵循着一定的准则和格式,几乎达到了规范化和程式化的地步。

例如在日本家庭中夫妻之间或父母子女之间都相敬如宾或以礼相待,“おはよございます(早上好)”“すおやすなさい(晚安)”“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ごくろうさま(辛苦啦)”等客套话常挂在嘴边。

无论是谁,离家外出时,总要说句“いってきます(我去去就回)”,而家里人总会回应道“いって
らっしゃい(您走好)”。

外出回家时,不管家里有没有人,也要打声招呼“ただいま(我回来了)”。

甚至一天三餐也有规范化的表达“,
“いただきます”“御馳走様でした”,邻里见面时“挨拶”多半围绕着天气展开。

这种格式化的礼仪模式如润滑剂一般维系着日本社会人际关系的正常运转,使日本人的人际关系在任何情况下都被整理和安排得妥帖而得体。

从日语的“挨拶”也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是个非常重视外在形式的民族。

五、结语
日语“挨拶”内涵极其丰富,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能灵活地运用。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从而导致了语言文化上的诸多差异。

我们研究讨论语言和文化的深层联系,不仅仅只是单纯地把语言看成是人际关系交流的系统,而是要深入了解语言的文化历史背景。

只有这样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才是全面深刻的,同时也可避免异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

参考文献
[1]甲斐睦朗.日本语学[A].东京,1941.
[2]刘红艳 .从 “ 挨拶 ” 看日本社会 [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5).
[3] 张丹宇 . 日语寒暄语的表达与让日本文化的相互关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4]张艳军.浅谈日语寒暄语与日本文化 [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2).
作者简介:张茆静(1992年—),女,汉族,安徽省合肥市,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