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视神经鞘脑膜瘤

认识视神经鞘脑膜瘤
认识视神经鞘脑膜瘤

认识视神经鞘脑膜瘤

*导读:在2003年Saeed等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指出,两侧均发生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患者其中有一半沿着蝶平面持续损害

两边的视神经管。……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视神经鞘最常见的肿瘤,占原发性视神经瘤的三分之一,是继视神经胶质瘤之后的第二种常见的视神经肿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继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发生在颅内蝶骨或附近的硬脑膜,沿着视神经鞘向上传播,通过视神经孔到达眶部视神经。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好发于眶周围硬脑膜内蛛网膜细胞,少数发生在视神经的视小管段。不依赖于原发起点,视神经鞘脑膜瘤在视神经周围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沿着抵抗力弱的血管和脑膜传播。传播过程中,他们通过减少神经的血液供应和轴突运输而损害神经的功能。肿瘤介于神经和硬膜外血管之间不易被切除。有些视神经鞘脑膜瘤局限于视神经的一小部分,有些会沿着其眶内段整段传播。肿瘤很少潜入硬脑膜,也很少沿神经传播入侵到邻近的眶组织包括脂肪、眼外肌和颅骨。视神经鞘脑膜瘤只占全部脑膜瘤的1%~2%,随着先进的

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发生率提高了。

1992年,Dutton在报道中指出:目前,视神经鞘脑膜瘤平均发病年龄是41岁(范围3~80岁),其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和一般人群相比神经纤维瘤的患者易发此病(3∶2)。95%的病例单侧发

病。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眶内且8%发生于视神经管,管内脑膜瘤

两侧发病率比眶内高(38%)。在2003年Saeed等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指出,两侧均发生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患者其中有一半沿着蝶平面持续损害两边的视神经管。因此,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表现为两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病例,可能是两侧,也可能是一些单侧病例或蝶平面的脑膜瘤蔓延到双侧视神经管,或是单侧视神经鞘脑膜瘤通过蝶平面到达对侧视神经管。

大约4%~7%的视神经鞘脑膜瘤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儿童

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无性别差异,常常并发2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其侵袭性更强,很快就可以传播到颅内和双侧视神经管。

小编推荐:早在20岁前已开始使用手机或无线电话的病人,更

是患病高危人群。该项研究亦发现,常使用手机的头部一边,患脑肿瘤的几率比另一边更高。 [详情请看常一侧打手机易患脑癌]

防癌多吃这些蔬菜生活中的防癌水果乳腺癌逼近“80后”女性远离癌症的九种生活习惯揭密易患癌症的十大人群 2009国人防癌新行动远离乳腺癌不可不知5点预防癌症新十六条

防癌健康饮食四法则什么病最容易变成癌

想了解更多肿瘤的相关知识,请点击癌症频道

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

头颈部放射学 作者单位:10073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鲜军舫、王振常、于文玲、满凤媛),眼科中心(安裕志、史季桐、李彬),神经外科(张天明) 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 鲜军舫 王振常 安裕志 于文玲满凤媛 张天明 史季桐 李彬 摘要! 目的 研究视神经鞘脑膜瘤的CT 和M RI 表现,并探讨双轨征的显示情况及其价值。方法 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年龄6~71岁,女20例,男15例。28例行CT 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27例行M R 扫描,其中2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35例视神经鞘脑膜瘤中12例呈梭形,7例呈管形增粗,1例呈椭圆形,8例为偏心性生长的肿块,7例弥漫累及整个眼眶。35例均累及眶内段,其中22例同时累及管内段,13例同时累及颅内段,4例同时累及视交叉,1例同时累及视束。行CT 扫描的28例中,20例呈等密度,8例为含有钙化的肿块。行CT 增强扫描的25例全部强化,其中6例清楚显示双轨征。行M R 扫描的27例中,16例T 1W I 和T 2WI 均为低信号,3例呈长T 1、长T 2信号,8例呈等T 1、等T 2信号。行M R 增强扫描的25例均呈明显强化,17例清楚显示双轨征。经统计学处理,M RI 显示双轨征明显优于CT (P =0 001)。结论 CT 和M R I 都可显示视神经鞘脑膜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特征,M RI 在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 。 关键词! 视神经; 脑膜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Imaging investigations of meningiom as of optic nerve sheath XIA N Jun f ang *,WA N G Zhen chang ,A N Y u z hi ,Y U W en ling,M A N Feng y uan,ZH A N G T ian ming,SH I J i tong ,L I Bin *Dep art ment of R adiology ,Cap ital Univer sity of Medical Sciences A f f iliated Beij ing T ongren H osp ital ,Beij ing 100730,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 o investig ate CT and M R imag ing findings of mening iomas of optic nerv e sheath,and to ev aluate t he ?tram track #sig n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CT and M R imag ing findings of thirty five patients w ith meningio mas of o ptic nerve sheath confirmed by histopathology w er e analyzed r etrospectively T he age of t he patients was from 6to 71years (mean age 41 63years) T her e w ere 20females and 15males CT scanning was perfo rmed in 28patients w ith contr ast scanning in 25,and M R imaging w as perfo rmed in 27patients w ith contrast scanning in 25 Results O f the 35cases with mening iomas of optic nerve sheath,fusiform thickening mass was found on CT and/or M R imaging in 12cases,diffuse tubular enlar gement mass in 7,ovoid mass in 1,localized eccentric ex pansion in 8,and large diffuse irr egular mass w ithin the orbit in 7 Enlarg ement of intraorbital segment of t he optic nerv e was seen in all 35cases,enlargement of intracanalicular segment simultaneously in 22,enlargement of intracranial seg ment simultaneously in 13,mass of opt ic chiasm simultaneously in 4,and enlar gement of optic tract simultaneously in 1 CT scanning per for med in 28patients showed iso density mass in 20and mass containing calcification in 8 Enhancement of the tumor w as observed on post co ntrast CT in all 25,and t he ?tram t rack #sign was clearly seen in 6 M R imaging performed in 27patients displayed hypointense mass on T 1 and T 2 weig hted images in 16,isointense mass on T 1 and T 2 weighted images in 8,and long T 1and long T 2signal intensity mass in 3 After contrast,mar ked enhancement of the mass was seen in all 25cases,and the ?tram track #sign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 in 17 By way of statist ical analysis,M R imaging was super ior to CT in demonstrating the ?tram track #sign (P =0 001) C onclusion CT and M R imaging could demonstrate the site,configuration,and character istics of the tumor M R imag ing was superior to CT in the diagnosis of meningiomas of optic ner ve sheath Key words ! Opt ic nerve; M eningioma; T omogr aphy,X ray computed; M agnetic resonance imag ing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原发于视神经鞘的肿瘤,影响患者的视力和健康,不少患者还可因肿瘤向颅内发展而死亡。虽然CT 和MRI 较有特点,国内也有文章提及[1,2],但部分视神经鞘脑膜瘤与视神经胶质瘤或视神经炎等的鉴别较为困难[3 5];另一方面国内亦未见有关视神经鞘脑膜瘤影像学研究的专门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

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征 李万湖1,孙 蕊2,田世禹1,刘翠玲1,陈兆秋1,郭守芳1 (1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17;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摘要】 回顾性分析10例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资料,认为M R I多方位成像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和周边组织的关系,明显优于CT;影像学表现可为视神经胶质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 视神经胶质瘤;CT;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66X(2005)30-0036-02 视神经胶质瘤约占脑部肿瘤的0.5%,多发于儿童期(<20岁)[1]。1994年1月至2004年4月,我院收治视神经胶质瘤病例10例。现作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0例视神经胶质瘤患者均经病理确诊。男6例,女4例;年龄6~36岁,平均为16.8岁;病史3个月~2a。10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左眼7例、右眼3例。3例患眼失明,3例出现视野缺损,4例视力下降并眼球突出。3例并发视乳头萎缩, 4例并发视乳头水肿。2例明显头痛,1例持续性发热,体温达39℃左右。 1.2 方法 CT检查:4例用Picker PQ-2000双螺旋CT机,以5mm层厚/5m m层距、140kV行常规头颅CT平扫并增强,需要时加扫2~3mm薄层。增强用60%泛影葡胺65ml,延时35s,注射速率 2.5~2.8ml/s。 MRI检查:6例用以色列Elscint0.5T 超导型磁共振机,扫描序列包括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 I(TR/RE=500m s/14ms)和横轴位T2WI (T R/TE=4000ms/80m s)及增强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 I像。增强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 l/kg,静注。 2 结果 本组10例中,肿瘤位于眶内段6例,眶内段累及视神经管内2例,累及整个视神经及视交叉1例,颅内段1例。表现为眼球后肌锥内肿块占位,其中梭形7例、条索状2例、结节状1例。 2.1 CT结果 平扫均与脑实质呈等密度。其中3例密度均匀,边界清,与视神经无法区分,增强后肿瘤呈中等强化;1例CT示视神经管扩大。 2.2 M RI结果 肿瘤位于眶内段3例,累及视神经管内1例,另2例蔓延至颅内显示为视交叉及视神经增粗。肿瘤在T1加权像上与脑实质呈等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注射造影剂后肿瘤呈轻~中度强化,其中1例呈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视神经胶质瘤为视神经或视交叉胶质细胞的原发性肿瘤,常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或发生在神经纤维瘤病或Beckw ith-Wiedemann综合征[2,3]患者。多数分化好,生长缓慢。约15%患者合并神经纤维瘤病,且多双侧发病。其有两种生长类型[4]: 神经周围型; 神经内膨胀性生长。成人视神经胶质瘤多为恶性(胶质母细胞瘤),多中年发病,肿瘤生长迅速,很快引起失明及死亡。病变视神经呈梭形增粗,可有囊变,极少侵犯眼球。 总结本组1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认为视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特点如下: 可累及眶内段、视神经管内段、颅内段视神经和视交叉,甚至累及视束,表现为视神经梭形增粗、迂曲,或呈椭圆形、棒糖状,与周围脂肪分界清,瘤体内可见透亮区(黏液池或囊变),可有点状钙化。 CT增强扫描呈中等均匀强化。冠状像见视神经增粗;薄层像或骨窗像常见视神经管扩大。 MRI表现为增粗的视神经T1加权像与肌肉组织相比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混杂至均匀的高信号,增强后多数轻至中度强化,少数明显强化或不强化,视神经孔与颅内段受累时显示清楚。亦可见视神经折曲或局部明显粗大。MRI多方位成像可精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边界和周边组织的关系,明显优于CT。这些特征性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可为视神经胶质瘤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脑膜瘤的鉴别点为: 脑膜瘤以成年女性多见,胶质瘤多发于儿童。 “轨道”征有利于诊断脑膜瘤。 脑膜瘤沿脑膜蔓延,而胶质瘤沿视觉通道蔓延。 脑膜瘤侵犯硬脑膜,边缘不规则;视神经管内脑膜瘤除了引起骨性视神经孔扩大外,还常见到附近前床突骨质增生硬化。视神经胶质瘤与视神经鞘瘤的鉴别点为:鞘瘤为中年人多发,起病慢,间歇生长,有自发性疼痛和触痛,CT表 36 山东医药2005年第45卷第30期

蝶骨嵴脑膜瘤眼部病变

1 概述: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仅次于胶质瘤而占第2位,约占全部肿瘤的1/4。脑膜瘤主要发生于蛛网膜的内皮细胞,所以它可以发生于除脑实质以外颅内的任何部位。大脑镰旁、矢状窦旁及大脑凸面发生率高,其次为蝶骨嵴、鞍结节、鞍旁、溴沟、小脑幕及小脑桥脑角等处。其中蝶骨嵴、鞍结节和鞍旁脑膜瘤可侵犯眼眶视神经和脑神经引起一系列的眼眶病变鶒蝶骨区是肿瘤健康搜索的好发部位之一,由于解剖学的关系,也是侵犯眼眶最常见的颅内肿瘤。蝶骨脑膜瘤按发生的部位可分为蝶骨大翼肿瘤、蝶骨嵴外侧肿瘤和蝶骨嵴内侧肿瘤。发生在这些部位脑膜瘤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均有明显区别。 眼眶与前颅凹和中颅凹邻近,其间仅有眶顶相隔,眼眶又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与中颅凹相沟通,故邻近眼眶的颅内一些肿瘤可通过视神经孔和眶上裂或直接破坏眶顶而侵犯眼眶。如蝶骨嵴的脑膜瘤、额叶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垂体窝的垂体肿瘤、斜坡和蝶枕区的脊索瘤都可通过不同途径侵袭眼眶,引起不同的眼眶病变。 2 流行病学: 脑膜瘤好发年龄为25~50岁,女性多于男性。脑膜瘤大多数为良性,发展缓慢。儿童脑膜瘤侵袭性强恶性脑膜瘤极为罕见。 病因: 目前尚不清楚。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了。 3 临床表现: 与眼眶有关的脑膜瘤因发生部位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发生于蝶骨嵴内侧的脑膜瘤较少见早期经过眶上裂或沿视神经鞘蔓延至眼眶。由于肿瘤邻近视神经管和眶上裂,早期出现视力减退、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和眼球突出,造成眶上裂综合征。Henderson统计发生不同部位的蝶骨脑膜瘤患者,有88%出现眼球突出,47%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肿瘤可致眶尖部骨质增生,加之肿瘤向前蔓延,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视神经睫状静脉,视网膜血液经脉络膜引流排出。Frison等称视神经睫状静脉视力下降和慢性视盘水肿性萎缩是颅-眶脑膜瘤鶒的三联征 1.蝶骨嵴内1/3脑膜瘤因肿瘤附着于病侧的前床突,在视神经、视交叉、眶上裂及海绵窦附近,肿瘤在发展过程中对以上结构造成压迫,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早期患者出现头痛,视野缺损,鼻侧偏盲,中心暗点扩大,视力下降等。继后出现眶上裂综合征(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yndrome)而到眼科就诊,发现患者病侧眼睑结膜肿胀上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眼球活动障碍,眼球突出。有的患者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Foster Kennedy syndrome)健康搜索,肿瘤压迫同侧视神经引起萎缩,由于颅内压升高造成对侧视盘水肿部分病人出现嗅觉丧失,少数患者出现肢体偏瘫等

眼眶肿瘤

眼眶肿瘤 眼眶肿瘤是指位于眼眶部的有机体变异细胞过度增殖所形成的肿块,其生长和机体不协调,当治病因子的刺激停止后,肿瘤组织仍不停生长。包括眼眶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中以血管瘤最为常见,继发瘤中以黏液囊肿发生率最高。眼眶肿瘤并不是一种常见病,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压迫神经出现视力下降或发生眼球突出等症状时才被发现。 眼眶肿瘤病因 眼眶肿瘤可原发于眶内各种组织成分,也可由邻近结构蔓延,或远距离转移而来。 眼眶肿瘤临床表现 1.良性肿瘤 在眼睑的肿瘤当中,大部分为良性肿瘤,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眼睑血管瘤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大多数出生时已经存在,随年龄增长瘤体逐渐增大,多为单眼发生。临床上将它们分为两种类型:①毛细血管瘤,又叫血管痣。长在眼睑皮内,上下睑都可受累。开始为暗红色小点,扁平状或微隆起,以后可长成为分叶或结节状肿块,一般生长缓慢,有的终生不变。②海绵状血管瘤,多生长在眼睑皮下或球结膜下,呈紫蓝色葡萄状隆起,质柔软而略具弹性,压之可暂时消失,哭闹或低头时,肿瘤迅速增大或颜色加深,有时可摸到跳动。 (2)黑痣也叫色素痣,有人称之为良性黑瘤。一般出生时即有,婴幼儿期生长较快,然后逐渐增大,成年后趋向稳定。多生长在眼睑内外眦部、睑缘;数量及大小不一,小的如米粒大,大的可扩展至整个眼睑;呈棕黑或棕灰色,略高出皮肤,表面平坦,可有毛发长出。有的黑痣对称地分占上下睑各半,闭眼时则合二为一,这种痣叫做分裂痣。 (3)眼睑黄色瘤常见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常有血脂或胆固醇增高。一般发生在上睑内侧,双眼对称,数量及大小不等。瘤体呈淡黄扁平隆起,略高出皮肤,不肿不痛,发展很慢。 (4)表皮样和皮样囊肿大多数为先天发育异常而产生,也可由于外伤或局部炎症引起。位于皮下组织内,小如蚕豆,大如鸟蛋,表面光滑,质地柔软,微具弹性,一般无感觉。皮样囊肿一般和皮肤不粘连,与骨膜相连,可沿骨缝生长。在眶缘皮下内、外侧多见,囊腔内含有皮脂腺状油质,还可含有毛发。 (5)眼睑乳头状瘤多发生在眼睑边缘,瘤体如针柄大小,排列密密麻麻,呈淡红色隆起,有痒感。长大后如杨梅样外观,抓破后易出血,部分患者有恶变的可能。 2.恶性肿瘤 常见的眼睑恶性肿瘤有以下4种。 (1)眼睑恶性黑色素瘤从睑缘,内、外眦部发生,初起时形似黑痣,但色素浓淡不一,可见高低不平、大小不等的黑色素结节,局部血管丰富,表面如破溃,很容易形成溃疡。一般患者仅有轻度痒感,无其他感觉,往往被忽视。肿瘤可侵犯整个眼睑,早期即可出现转移,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肝转移等。以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

动眼、滑车神经等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

动眼、滑车神经等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 发表时间:2013-05-21T15:44:59.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汪丽静[导读] 容易过度疲劳(重症肌无力)。 汪丽静 (大庆油田总医院集团脑血管医院 163113) 【中图分类号】R7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181-02 【摘要】目的讨论动眼、滑车神经等疾病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如果复视是持续而静止的,应行纠正,可在眼镜中混入棱镜成分或使相应的眼外肌无力或缩短。【关键词】动眼滑车神经治疗 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性麻痹的临床特征 1.动眼神经麻痹 (1)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所有的眼外肌均无力,使眼球不能向内、向上及向下方运动。眼在静止位时偏向下外侧,出现外斜视(上斜肌和外直肌失去了拮抗力量的作用,而使眼球转向外侧)。 (2)上睑下垂(提上睑肌瘫痪)若为完全性的,可不出现复视,但多为不完全性上睑下垂,故可出现复视。 (3)损害侧瞳孔扩大(因交感神经的扩瞳作用失去了拮抗力量所致),调节辐辏反射(调节反射)和对光反射消失(包括直接和间接),这是由于瞳孔括约肌瘫痪之故。 不过在糖尿病和缺血性动眼神经麻痹时,瞳孔通常不受影响。如果动眼神经受压,几乎总是要累及到瞳孔(如外科手术性损害)。如眼外肌无力较轻,则通常对动眼神经压迫不断增加同时出现复视,在复视后几天内瞳孔可能要受累。在海绵窦病变时由于另有Homer综合征,则瞳孔可能有不完全的扩大,但是瞳孔通常呈固定的状态。 2.经验指导 (1)当动眼神经受刺激状态时,眼内斜视,瞳孔缩小,调节反射明显亢进。 (2)在小脑天幕疝时,动眼神经中支配上睑提肌的纤维首先受压,出现上睑下垂。 (3)有颅内压增高者突然出现一侧眼上睑下垂时,可能是脑疝的早期症状。 3.滑车神经损害 (1)滑车神经完好者向下凝视时,可见该眼有某些旋转。 (2)上斜肌无力伴有复视,向前注视影像呈斜像分离(头倾斜可以消除),而向下向内注视时症状加重。 4.外展神经损害患者出现外直肌无力伴有复视现象,向受累侧注视时,影像呈外侧分离现象。在临床上出现外直肌无力及复视不完全都是外展神经麻痹,在以下情况容易误诊为外展神经麻痹: (1)癔症性的会聚痉挛,但瞳孔是收缩的,特别是在眼企图做外展运动时,外直肌明显无力。 (2)Duane综合征(又称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是先天性的异常,是由于外直肌的纤维代替异常引起眼的外展损害。目前认为系患者的外直肌为异常神经支配所致。患者眼球不能外展,不过眼做内收时,眼球回缩,睑裂变窄。患者可合并有眼、耳、心血管的异常及手与指等先天畸形。 注意:Duane综合征由于临床比较少见,故易误认为外展神经麻痹,特别是双侧发生者。 此外造成眼外肌无力的原因也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重症肌无力(多为双侧)。眼肌疾病(双侧)。眼眶肿瘤(单侧)。甲状腺功能障碍性眼病(通常为双侧有时也可为单侧)。巨细胞动脉炎。 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损害的原因 1.中脑和桥脑内病变 (1)肿瘤。 (2)脑卒中。 (3)多发性硬化。 (4)脑炎。 (5)Wernicke脑病。 2.脑干周围病变 (1)急慢性脑膜炎。 (2)恶性脑膜炎。 (3)脑膜血管性梅毒。 (4)基底动脉血管瘤或扩张。 (5)后交通动脉血管瘤(仅累及动眼神经)。 (6)肿瘤(如脊索瘤,鼻咽癌)。 (7)糖尿病。 (8)结节病。 (9)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其他神经病变。 (10)岩骨尖病变(仅累及外展神经)。 (11)颅内压增高。 (12)来自中耳的感染。 (13)鼻咽癌。 3.海绵窦病变

2019年CT医师上岗证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9年CT医师上岗证考试真题及参考答案 1 不必做增强CT检査的病变是: A 肾脏肿块 B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C 脑脓肿 D 支气管扩张 E 急性胰腺炎 参考答案:D 2 患者男,40岁。CT平扫肝右叶密度大片状减低,肝右叶内血管淸晰呈较高密度,其分布走形规则,应考虑的诊断为 A 早期肝脓肿 B 局限性脂肪肝 C 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 D 肝血管瘤 E 肝内动脉-门静脉瘘 参考答案:B 3 消化道管腔狭窄原因中,属于功能性的是 A 先天性 B 炎症性 C 粘连性 D 痉挛性 E 外压性 参考答案:D 4 诊断肝硬化的首选检査方法是 A 食管钡剂造影 B MRI C B超 D DSA E CT 参考答案:C 5 应慎用对比剂的患者是: A 梗阻性黄疸 B 一侧肾积水 C 肺结核 D 氮质血症 E HBeAg阳性 参考答案:D 6 关于肺磨玻璃阴影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大面积致密阴影 B 不与其他阴影同时出现 C 间质性肺炎是唯一病因 D 低于肺血管密度的阴影 E 好发于双肺内带 参考答案:D 7 克服CT影像运动伪影最有效的方法是: A 扫描过程中进行数据重复采集 B 重复扫描相同部位 C 缩短扫描检査时间 D 使用对比剂 E 去除人体内外异物 参考答案:C 8 关于颅内肿瘤CT扫描定位征象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脑室扩大但无移位,提示脑室内病变 B 脑室变小向对侧移位,提示脑室外肿瘤 C 当肿瘤与颅板呈宽基底接触,提示脑内肿瘤 D 颅板骨质破坏时,提示脑外肿瘤 E 小脑幕外侧的病变,提示为幕上肿瘤 参考答案:C 9 不宜做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的情况是 A 肺内多发结节 B 大量胸腔积液 C 肺良性病变 D 严重肺气肿 E 心包囊肿 参考答案:D 10 慢性肤腺炎特征性单C表现是 A 胰腺增大或萎缩 B 胰管扩张或狭窄 C 胰腺秒胰管内钙化 D 胰腺周围假囊肿 E 吉氏筋膜增厚 参考答案:C 11 关于支气管扩张CT表现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柱状支气管扩张表现为管壁增厚 B 距胸膜下3cm内的肺周边部可见支气管

影像学试卷

医学影像学试卷成绩:一、A型题:(每题1分、共60分) 1.透视的缺点是()A.不能了解器官的动态改变B.不可转动患者体位C.缺乏客观记录D.辐射剂量小E.操作不便2.影响X线穿透力最重要的因素是()A.管电流B.管电压C.曝光时间D.焦片距E.以上都不是3.根据对比剂对X线吸收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A.离子型和非离子型B.碘制剂和非碘制荆C.细胞内对比剂和细胞外对比剂D.血管内对比剂和细胞外对比剂E.阴性对比剂和阳性对比剂4.关于CR摄影系统的影像板,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影像板上记录的信号为模拟信号B.自影像板上读出的信息为数字信息C.影像板上的图像信息经计算机处理后可永久保存D.影像板可反复使用E.影像板代替胶片保存X线影像信息5.X线影像上不属于低密度的组织结构是()A.脂肪组织B.呼吸道腔C.胃肠道气体D.乳突气房E.肝脏实质6.下列关于对比剂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A.分高、低密度对比剂两类B.钡剂为常用造影剂C.碘剂为常用造影剂D.水溶性碘对比剂只有离子型E.低密度对比剂多为气体,如二氧化碳7.CR摄影和传统X线摄影相比()A.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均好B.密度分辨力好,空间分辨力不足C.空间分辨力好,密度分辨力不足D.密度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均不好E.以上都不是8.CR摄影和DR摄影相比()A.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均好B.时间分辨力好,空间分辨力不足C.空间分辨力好.时间分辨力不足D.时间分辨力和空间分辨力均不好E.以上都不是9.X线透视主要利用哪种X线特性()A.穿透性与电离作用B.穿透性与荧光作用C.穿透性与胶片感光作用D.荧光作用和电离作用E.穿透性与生物效应lO.碘造影剂可发生过敏反应,除哪项外均属于轻度反应()A.恶心、呕吐B.休克、心搏骤停C.荨麻疹D.眩晕、头痛E.喷嚏、流泪11.下列哪项属于X线普通检查()A.体层摄影B.软线摄影C.减影技术摄影D.造影检查E.荧光透视12.骨、肌肉、脂肪、液体、空气在X线片上的黑白顺序正确的是()A.空气、脂肪、液体.肌肉、骨骼B.空气、液体、脂肪、肌肉、骨骼C.空气、脂肪、液体、骨骼、肌肉D.脂肪、空气、液体、骨骼、肌肉E.脂肪、空气、液体、肌肉、骨骼13.关于X线防护,哪种说法不正确()A.应重视防护,控制辐射量并采取有效措施B.合理使用X线检查,保护患者与工作人员C.尤其重视孕妇、小儿患者的防护D.屏蔽防护是使用原子序数高的物质作为屏障的措施E原发射线比继发射线的能量大,对放射工作者的影响也大14.CT的中文全称,以下正确的是()A.计算机体厚成像B.计算体层成像C.X线计算体层成像D.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E.X线数字化体层成像15.螺旋CT扫描与传统CT扫描相比最重要的优势是()A.扫描速度快B.重建速度快C.单层或多层连续扫描D.二维或三维成像效果好E.容积扫描16.颅内各种疾病首选和主要影像学检查是()A.X线平片与造影关于颅脑增强CT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CTA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检查B.增强后病灶常常显示更加清楚灌注检查可反映脑实质微循环和血流灌注情况D.病灶强化程度和形式有助于确定病变性质E.颅内病变增强后都能定性诊断18.功能性MR检查中DWI序列对下列哪种疾病诊断价值最大()A.急性脑出血B.急性脑梗死C.硬膜外血肿D.硬膜下血肿E.动静脉畸形19.CT检查优于MRI的脑疾病为()A.急性脑出血B.急性脑梗死C.亚急性脑血肿D脱髓鞘疾病E小脑肿瘤20.关于MRI平扫颅脑信号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T1WI脑髓质信号稍高于皮质,T2WI则稍低于皮质B.脑脊液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C.颅骨内外板T1WI、T2WI均为低信号D.血管内液体T1WI、T2WI一定为低信号E.颅骨板障在T1WI、T2WI均为高信号21.脑肿瘤的间接征象是()A.病灶的密度B.病灶的大小C.病灶的形态D.病灶的多少E.病灶周围水肿22.颅内最常见的肿瘤是()A.胶质瘤B.脑膜瘤C.转移瘤D.松果体瘤E.生殖细胞瘤23.星形细胞瘤分四级,属于I级星形细胞瘤的是()A.常无强化B.团块增强C.花冠状强化D.瘤周水肿明显E.占位效应明显24.星形细胞瘤的MR1信号特点为()A.T1WI呈低或混杂信号,T2WI呈均匀或不均匀性高信号呈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C.T1WI呈低信号,

认识视神经鞘脑膜瘤

认识视神经鞘脑膜瘤 *导读:在2003年Saeed等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指出,两侧均发生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患者其中有一半沿着蝶平面持续损害 两边的视神经管。……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视神经鞘最常见的肿瘤,占原发性视神经瘤的三分之一,是继视神经胶质瘤之后的第二种常见的视神经肿瘤。视神经鞘脑膜瘤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继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发生在颅内蝶骨或附近的硬脑膜,沿着视神经鞘向上传播,通过视神经孔到达眶部视神经。原发性视神经鞘脑膜瘤好发于眶周围硬脑膜内蛛网膜细胞,少数发生在视神经的视小管段。不依赖于原发起点,视神经鞘脑膜瘤在视神经周围硬膜下和蛛网膜下腔沿着抵抗力弱的血管和脑膜传播。传播过程中,他们通过减少神经的血液供应和轴突运输而损害神经的功能。肿瘤介于神经和硬膜外血管之间不易被切除。有些视神经鞘脑膜瘤局限于视神经的一小部分,有些会沿着其眶内段整段传播。肿瘤很少潜入硬脑膜,也很少沿神经传播入侵到邻近的眶组织包括脂肪、眼外肌和颅骨。视神经鞘脑膜瘤只占全部脑膜瘤的1%~2%,随着先进的 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其发生率提高了。 1992年,Dutton在报道中指出:目前,视神经鞘脑膜瘤平均发病年龄是41岁(范围3~80岁),其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和一般人群相比神经纤维瘤的患者易发此病(3∶2)。95%的病例单侧发

病。大多数病例发生在眶内且8%发生于视神经管,管内脑膜瘤 两侧发病率比眶内高(38%)。在2003年Saeed等随后的一系列报道中指出,两侧均发生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患者其中有一半沿着蝶平面持续损害两边的视神经管。因此,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表现为两侧视神经鞘脑膜瘤的病例,可能是两侧,也可能是一些单侧病例或蝶平面的脑膜瘤蔓延到双侧视神经管,或是单侧视神经鞘脑膜瘤通过蝶平面到达对侧视神经管。 大约4%~7%的视神经鞘脑膜瘤发生在儿童。和成人不同,儿童 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无性别差异,常常并发2型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其侵袭性更强,很快就可以传播到颅内和双侧视神经管。 小编推荐:早在20岁前已开始使用手机或无线电话的病人,更 是患病高危人群。该项研究亦发现,常使用手机的头部一边,患脑肿瘤的几率比另一边更高。 [详情请看常一侧打手机易患脑癌] 防癌多吃这些蔬菜生活中的防癌水果乳腺癌逼近“80后”女性远离癌症的九种生活习惯揭密易患癌症的十大人群 2009国人防癌新行动远离乳腺癌不可不知5点预防癌症新十六条 防癌健康饮食四法则什么病最容易变成癌 想了解更多肿瘤的相关知识,请点击癌症频道

神经外科手册--20神经眼科学.

20.神经眼科学 20.1眼球震颤 眼球的不自主节律性震颤通常为共轭性,最常见的形式为抽动样震颤,眼震的方向被定义为快相(皮层的)震颤方向(该相不是异常部分),水平或垂直方向凝视诱发的震颤可以因镇静药 物或抗癫痫药物引起,此外,垂直震颤常提示颅内病变。 各种形式眼震的病变定位 1.跷跷板眼震(seesaw):眼球内旋时向上运动,外旋时向下运动,然后震颤形式翻转。 病变位于间脑。也有报道视交叉受压可引起跷跷板震颤(鞍旁占位偶尔伴发双颞偏盲)。2.辐揍眼震:眼球缓慢外展,随后快速内旋(聚合性),通常合并Parinaud综合征。相似部位的病变还可引起眼震。 3.回缩性眼震(retractorlus):由所有眼外肌共同收缩所造成,可伴随集合性眼震。病变位于中脑上部被盖(常为血管病或肿瘤,特别是松果体瘤)。 4.下跳眼震(downbeat):在初始位置时眼震的快相向下,绝大多数患者后颅凹有占位性病变,特别是在延颈交界处(枕大孔(FM))1,包括Chiari畸形I型、基底部的受压、后颅凹肿瘤、延髓空洞症2。偶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脑退行性病变和一些代谢异 常状态(低镁血症、维生素B1缺乏、酒精中毒或酒精戒断或应用苯妥英、酰胺咪嗪或 锂制剂3)。 5.上跳眼震(upbeat):病变位于延髓。 6.外展性眼震出现于核间性眼肌麻痹,病变位于桥脑(内侧纵束)。 7.Brun眼震:病变位于桥延交界处(PMJ)。 8.前庭性眼震:病变位于PMJ。 9.眼肌阵挛:病变位于肌阵挛三角。 10.周期交替性眼震(PAN):病变位于FM和小脑。 11.正方波形抽搐,巨大正方波形抽搐、巨大幅度的痉挛性摆动,病变位于小脑通路。 12.“震颤性”眼动(非真正眼震) A.眼上下摆动:病变位于桥脑被盖(见P582)。 B.眼辨距不良:在病侧眼球试图固视目标时出现眼肌的过度运动,随后眼球震动逐渐减少,直到眼球真正对准目标。病变位于小脑或通路(在Friedreich共济 失调中可见)。 C.乒乓凝视:见P122。 D.“雨刷眼”:见P122。 20.2视乳头水肿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视(盘)阻塞,被认为是由轴浆郁滞造成的。一种理论:增高的颅内 压经蛛网膜下腔传导至视神经鞘蛛网膜下腔,再至视盘处。如果增高了的颅内压力传至视网 膜中央静脉的蛛网膜下腔段(约球后1cm)可致中央静脉的搏动消失。视乳头水肿可取决于 视网膜动脉压与视网膜静脉压的比例。当比例<1.5:1时更容易出现视乳头水肿。 颅内压增高通常引起典型的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持续约6小时出现视乳头水肿者少见,但6小时以内没有出现视乳头水肿者。如果视乳头水肿程度不很重,不会引起视力模糊 或视野缺损。 单侧视乳头水肿的鉴别诊断: 1.压迫性病变

英文神经外科病例集萃

脑外伤:硬膜外血肿 2: : 脑外伤:硬膜外血肿 3: : 脑外伤:慢性硬膜下血肿 4: () 新生儿后颅窝硬膜下血肿 5: 额叶星形细胞瘤 6: 额叶多形胶母细胞瘤 7: 运动区附近的多形胶母细胞瘤 8: ( ) 三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经胼胝体入路)9: 丘脑下部胶质瘤 10 视交叉胶质瘤 11: 前颅底脑膜瘤

嗅沟脑膜瘤 13: 蝶骨嵴外侧脑膜瘤14: 蝶骨嵴内侧脑膜瘤15: 蝶骨嵴海绵窦脑膜瘤16: 海绵窦复发性脑膜瘤17: 鞍上脑膜瘤 18: 鞍结节蝶骨平台脑膜瘤 19: 左视神经鞘脑膜瘤 20: 斜坡脑膜瘤

21: A ( ) 复发性斜坡下段脑膜瘤(远外侧入路)22: 岩斜脑膜瘤 23: 岩斜中颅窝脑膜瘤 24 三叉神经脑膜瘤 25 : ( ) 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内听道前) 26 ( ) 小脑桥脑角脑膜瘤(内听道后)27: 小脑幕切迹脑膜瘤 28: 颈静脉孔区脑膜瘤 2 9 : 颅颈交界部脑膜瘤 30: (C2-3) 脊膜瘤(颈2~3) 31: ( )

垂体瘤(嫌色性) 32: 垂体大腺瘤伴肢端肥大症 33: 垂体大腺瘤伴肢端肥大症 34: 复发性鞍旁鞍上垂体瘤 3 5: ( ) 垂体瘤(术后并发颈动脉—海绵窦瘘) 36: ( ) 垂体嫌色细胞腺瘤(用神经移植修复动眼神经)37: 垂体大腺瘤伴广泛颅内生长 38: 鞍上症状性裂囊肿 39: 内颅咽管瘤脑室 40: 颅咽管瘤侵入第三脑室伴埂阻性脑积水 41: ( ) 颅咽管瘤(自发消退)

三叉神经瘤 43 - 三叉神经瘤 44; 颞下窝神经纤维瘤 45: 外展神经瘤 46: 岩骨内神经鞘瘤 47: 舌咽神经鞘瘤 48: 颈静脉孔区神经瘤 49: 颈静脉孔区神经瘤 50: 延颈髓交界处前方神经鞘瘤51: 小脑桥脑角表皮样肿瘤52: 海绵窦侧壁表皮样肿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