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综述(精选五篇)

临床药理学综述(精选五篇)

第一篇:临床药理学综述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摘要】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了解,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利弊也

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对该类

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

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对高血压病进行适当的治疗,可减少心、脑、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当前,如何对占高血压病人群 70 %的轻型高血压及老年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和及早

防止靶器官受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个渐进性的,由复杂和相互关联着的病因学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和眼视网膜等器官功能

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2]。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

亿,且有增加的趋势[3]。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临床上主要用于治

疗高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140/90mmHg),还能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其病死

率[4]。本文就高血

压病的药物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1.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它们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

响着血压的调节,按作用部位或系统把抗高血压药分为10类:(1)利尿药:(2)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3)钙通道阻滞药(CCB);(4)肾素抑制剂(RI);(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7)

周围血管扩张药;(8)周围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9)作用于血管运动中

枢抗高血压药和咪唑啉受体激动药;(10)钾通道开放药;

2.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肾钠潴留、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的转运、血管反应性增高和管壁增厚、交感神经系统的作

用、血管扩张激素、神经肽、胰岛素抵抗等有关[7]。

3.抗高血压药应用机理

3.1.利尿降压药

利尿剂是常用基础降压药,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合并有力衰竭

患者。其降压机制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近年来, 利

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已得到公认, 并作为一线基础用药列入高血压治

疗指南.最新的 ACCOMPLI SH[8]研究以利尿剂作为初始和联用药物的推荐受到

挑战。该试验结果证明, ACE I与 CCB联合明显优于 ACE I与利尿剂的联合,该研

究挑战了传统用药方案, 并将对高血压治疗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指南推荐以利尿

剂作为联合制剂之一的策略将会有所改变。

过去由于大剂量使用噻嗪类药物,发现它可引起高糖、高血脂、高尿酸及降低

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现在通过一系列小剂量的长期实验发现小剂量

比大剂量的利尿剂更能明显地防止脑血管意外,逆转左心室肥厚及降低心脏病的发生,对小剂量噻嗪类随6个月以上,发现血胆固醇由最初稍上升后逐渐恢复至服

药前水平,长期观察也未发现糖尿病发病率上升或心率失常等。因此,最初用121

5毫克至 25 毫克/天是安全有效的。综合分析比较 ,利尿剂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率

达 42 % ,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发生率达14 % ,明显优于β受体阻滞剂。吲哒帕胺是

一种吲哚类利尿剂,兼有利尿及钙拮抗作用,它可从胆汁排出,肾衰病人适用,对糖及

血脂等无影响,被认为是优良的新一代药物[9]。

3.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 I具有较强的降压作用, 能逆转血管壁、心脏的不良重塑,恢复其结构和

功能, 并能改善胰岛素抵抗, 对糖、脂肪等代谢无不良作用。其降压作用主要是通

过抑制周围和组织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使血管紧张素生成减少, 同时抑制激肽

酶使缓激肽降解减少, 从达到降压作用。ALLLHAT[10]研究是一项由美国国立心

肺血液研究所主持的随机、双盲、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试验, 其结果表明, ACE I

治疗高血压患者不但可以减少全因死亡率、冠心病事件及心脑血管疾病事件, 还

可减少新发的糖尿病。

3.3,受体阻滞剂

抗高血压的受体阻滞剂主要指选择性的受体阻滞剂, 主要包括(1)β受体阻

断剂这类药可单独作为抗高血压的首选药,也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如利尿药等合用。尤其适用于心输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的患者或伴有心绞痛、心律失常的高血

压患者。(2)AT1受体阻断药AT1受体阻断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和慢性心功能

不全,亦用于使用ACEI抑制药引起剧烈干咳而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11]。目前

应用于临床的药物有氯纱坦、厄贝沙坦等。(3)α1受体阻断药可用于各型高血压,尤其适用于中度高血压并发肾功能障碍患者[11]。

目前临床常用的主要有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及曲马唑嗪等。受体阻

滞剂的降压机制为选择性阻滞血管平滑肌突触后膜受体,舒张小动脉及静脉, 降

低外周阻力, 心排血量略升或不变。受体阻滞剂主要的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

受体阻滞剂降压作用确切,但因其不良反应及禁忌证较多,目前在临床上已不作为

一线降压药。对于临床上一些顽固性的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仍会用受体阻滞剂

(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有研究表明[12], 受体阻滞剂对高脂血症和糖耐量异常

者可能有利, 能逆转左室肥厚, 改善胰岛素抵抗, 明显改善前列腺肥

大患者的排尿

困难, 但是至今临床试验尚未证实长期应用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

近年推出的 ARB 在血流动力学上的特性与ACE I较为接近,但对但是, 2009年公

布的两项M eta分析[13,14]均显示, ARB未能如其他降压药物一样显著降低冠心病

事件, 这使ARB在降压中的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作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3.4,肾素抑制药

肾素抑制药是作用于RAS的第四类型抗高血压药物,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血管紧张肽原是其唯一底物。在 RAAS中,肾素催化血管紧张肽原形成无生物活性的十肽中间产物 Nag[15]。因此, 抑制肾素的活性可使 RAAS的限速过程受阻, 导

致体内Nag及醛甾酮含量下降, 进而引起血管舒张,水钠排出量增加, 血压下降。

早期开发的肽类和拟肽类肾素抑制药,如依那克林、雷米克林等,由于合成的成本

高而其药动学特性不佳使开发受到很大阻碍。近来开发的选择性高、口服有效的第二代非肽类肾素抑制药, 由于充分利用了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理论, 化合物活

性和药动学特性得到很大改善,如阿利克林等。它们的降血压作用与对肾素的抑制

相平行,且克服了肽类肾素抑制药口服无效或生物利用度低、消除快的缺点。

3.5,钙离子拮抗剂(CCB)

常用降压的有Ⅰ类苯烷胺类(如异搏定),Ⅱ类二氢吡啶类(如硝苯啶), Ⅲ类苯

噻氮类(如地尔硫),其中Ⅱ类对血管特异性较强。目前,CCB释放后应用的新趋势是:

第三代二氢吡啶类药物如非洛地平降血压有效且作用时间长;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如异搏定,尤其是缓释型制剂,对心脏选择性强,能降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故对发作状态及扩张周围血管有独特的降压作用。短效的硝苯啶片剂在降血压治疗中,对大多数中青年患者不适用。此外,当服用二氢吡啶类降压药无效时加服利尿剂不能增加其疗效,相反高钠饮食可增加其疗效,因为当体内钠离子增加时可调节 CCB 受体的结合率。常用的 CCB 如异搏定、硝苯啶可增加地高辛的浓度。地尔硫与胺碘酮同服可发生心脏停搏和低血压,惟有第三代药物氨氯地平无此类代谢相互作用[16]。

4.总结

随着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更新,临床上对于抗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更科学和理性。抗高血压药的治疗目的不仅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还应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逆转或延缓靶器官的病理变化。现阶段研究显示新型复方制剂能够增强降压效果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使患者的依从性明显改善,成为当前抗高血压治疗的主流[17]。相信随着药物不断的更新发展,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加完善和安全[18.19]。

参考文献

[1]赵敏军,韦永强.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 ,24:3790-03

[2]吴向文, 王强抗高血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应用原则[J].实用医技杂志.2008,07:0866-02

[3]刘丽莹,曹梅馨.抗高血压药物药理研究进展[J].文献综述2011,15:0040-02

[4]范治国,刘治安.抗高血压药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42:4011-03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566.

[6]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年版[S].世界临床药物.2009,30(09)

[7] 马佳,常福厚,范蕾.蒙药抗高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J].蒙医药论坛

2008),02:0112-03

[9] 刘雪峰.抗高血压药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山东医药工业.2011,3(21)

[11]李端.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31-249.[16]朱岫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治疗高血压的协同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07(31)

[17]A m J H y p art ends 20 156名中国高血压患者服用钙拮抗剂依从性、停药、换药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高血压杂志Chin J H preteens, September 2009, Vol.17 No.9

[18]张石革.抗高血压药发展新趋向-复方制剂的进展与临床评价[J] 中国医药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02

[1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S].200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第二篇:临床药理学重点

临床药理学重点

考试时间 6月20日上午9点到10点

30道单选 20道多选

非甾体抗炎药的不良反应

抗癌药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常见低血钾心律失常的中毒症状是由哪种药引起什么是肠道内给药

考来烯胺影响药物吸收原因

硫喷妥钠在体内在哪分布

治疗药物监测的英文简写(TDM)

治疗药物监测的取样点

老年人高血压的适用药物

老年人分布容积增大的药物

哪种维生素引起血栓静脉炎(维生素D)

老人用药的剂量

抑菌浓度和杀菌浓度的英文简写(MIC MBC)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药物临床试验的要求

一相和二相反应的区别

TDM流程

老年人格兰阴性菌感染用药用哪种抗生素

一期临床试验的研究对象

受试者权利?

生物利用度的药动学参数

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哪些是浓度依赖性药物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适应症

游离药物检测的方法

具有肾毒性的抗生素有哪些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禁用药

阿片类中毒的原因

导致鼻穿孔的药物

阿托品的不良反应

消除速率常数的计算

轻度细菌感染首选给药方式

呋塞米的不良反应

第三篇:《临床药理学》小字

2012级研究生复

一、名词解释:

1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试验药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2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必须设置对照组,随机化是使临床试验中的受试者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中,而不受研究者和受试者主观意愿的影响。双盲法试验是研究者和病人都不知道每个病人分在哪一组,也不知道何组接受了试验治疗,此法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来自受试者与研究者的偏倚。

3遗传药理学:是研究DNA序列个体变异引起的药物反应异常的学科。遗传药理学主要集中研究引起药物反应个体和群体差异的变异基因。换句话说,遗传药理学研究可能影响药物反应或代谢的候选基因的序列变异。

4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和生物的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一门科学。时辰药理学主要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即时辰药动学和时辰药效学。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代谢或排泄等,都有自身的昼夜节律性改变,了解昼夜节律的规律,重新考虑用药方案。5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化的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6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7非处方药:over the-counter drugs OTC是指为方便公众用药,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8精神药品: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长期应用能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精神药品分类有中枢抑制剂、中枢兴奋剂、苯丙胺类、致幻剂氯胺酮等。

9麻醉药品: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滥用或者不合理使用,易产生生理依赖性,能形成瘾癖的药品。麻醉药品分类: 阿片类、大麻类、可卡因类,常见的有生物碱吗啡、可待因、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等。

10国家基本药物:国家基本药物是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国情,包括疾病发生的状况和药事管理政策,按照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标准,从各类临床用药中遴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药品。这些药品均应具备

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及使用方便的特点。同时,在医疗实践中对广大需要用药的患者而言,均应具备可获得性及可承受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1、何谓药品不良反应,简述A型、B型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定义是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我国定义为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的情况。根据与剂量的相关性将ADR分类:

A 型(A augmented 型反应),常见,与药理作用增强有关,与用药剂量有关,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肝肾功能障碍毒性增加,调整剂量预防,调整剂量治疗。如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停药综合征等。

B 型(B bizarre 型反应),与常规药理作用无关,与用药剂量无关,难以预测,发生率低,死亡率高,肝肾功能障碍无影响,避免用药预防,停止用药治疗。如特应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

2、简述新药的Ⅰ期临床试验的主要内容和目的。Ⅰ期临床试验内容:为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Ⅰ期临床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新药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

3、简述非甾体抗炎免疫药物共性不良反应。① 胃肠道损伤:为最

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粘膜损伤、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甚至穿孔。

② 肾损害:表现为急

性肾衰、肾病综合征、肾乳头坏死、水肿、高血钾和(或)低血钠等。

③ 肝脏损害:几乎所

有的NSAIDs均可致肝损害,从轻度的肝酶升高到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致死。

④ 对血液系统的影

响:都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出血时间延长,致粒细胞减少、再障、凝血障碍等。

⑤变态反应:表现为

皮疹、荨麻疹、瘙痒及光敏、支气管哮喘等,也有中度表皮坏死松解及多形红斑。及过敏:特异性体质可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

⑥其他,可出现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神经炎和球后神经炎。

4、何谓药物依赖性,并简述其分类和区别要点。

药物依赖(drug dependence),某些药品的反复使用后,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用药者在心理和/或生理上产生的渴望继续用药的特殊状态。依其呈现的身体状态或特殊精神状态可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身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physiological dependence)。用药者反复应用某种药物造成一种适应状态,停药后产生药物戒断综合征(abstinence symptom),使人非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emotional dependence)。凡能引起令人

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

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者为得到欣快感(euphoria)而不得不定期或连续使用某种药物。

5、作为药物转运蛋白之一的P-糖蛋白,其意义?1.在肿瘤多药耐药中起主要作用,2.减少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3.参与屏障功能:BBB、血睾屏障,4.增加药物经肾排泄

6、药物与遗传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三种特殊毒性是什么?并简

述其相互关系。

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可引起三种特殊毒性,即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三者均为药物和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细胞的表达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药物的致突变作用发生在生殖细胞可能会导致致畸作用,发生在非生殖细胞则可以出现致癌作用;而具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不一定具有致癌作用或者致突变作用;具有致癌作用的药物不一定具有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7、哪些情况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

①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的,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②血药浓度个体差异较大的,如三环抗抑郁药;③ 应用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的药物。如苯妥英钠、氨茶碱、水杨酸等;

④ 肝肾功能不全、胃肠道功能不良时使用的相关的药物,如利多卡因、茶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⑤当患者依从性差,出现耐受性、肝药酶诱导或抑制、原因不明上网药效变化时,⑥怀疑患者药物中毒时,如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⑦联合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可能影响疗效时。

8、简述药物滥用与药物误用行为的区别。

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度使用具有精神活性药物的行为。其结果必然导致药物依赖性,并造成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损害,严重危害社会;药物误用drug mis-use即错误用药行为,指临床治疗过程中因用药适应症选择不当或无明确适应症、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或配伍不合理等,不仅未获预期效果,反而出现药物有害反应。

9、何谓新药?我国新药注册分哪几类?

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亦属新药。我国新药注册分成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和化学药品注册及生物制品注册三大部分。

10、茶碱的t1/2为8 小时,某哮喘病人口服茶碱,每8 小时一次,每次100mg,两天后在服药前采血(偏谷浓度),测得血药浓度4.0μg/ml,已知茶碱最低有效浓度为7μg/ml,试问该病人应如何调

整剂量?

解:茶碱的t1/2为8小时,因此两天后已达稳态浓度,D’=D*C’/C=100*7/4=175mg,每日服药剂量应调整为200mg tid

D'为校正剂量,D为原剂量,C'为目标浓度,C为测得浓度。

三、论述题

1、试述致依赖性药物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WHO将致依赖性药物分为三大类:

1.麻醉药品(narcotic drugs)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可分三类:(1)阿片类,包括阿片粗制品及主要生物碱吗啡、可待因、二乙酰吗啡(海洛因)及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等;(2)可卡因类,包括可卡因及其粗制品古柯叶和古柯糊;(3)大麻类,包括印度大麻及四氢大麻酚。

2.精神药品(psychotropic drugs)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使之兴奋或抑制,反复使用能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可分为:(1)中枢抑制药,如巴比妥类和苯二氮卓类;(2)中枢兴奋药,如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冰毒)及亚甲二氧基苯丙胺(摇头丸);(3)致幻药,如麦角二乙胺和氯胺酮(K粉)。

3.其他,包括烟草、酒精、茶、咖啡、挥发性有机溶剂等精神活性物质。

2、老年人应用华法林易导致自发性出血,分析其原因。

一、从药动学分析:老年人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存在较大差异,如华法林的蛋白结合率下降,老年人肝合成蛋白的功能下降而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造成高蛋白结合率的华法林的游离型增加,表观分布容积增大,药理效应增强,如果老年人应用成人剂量的华法林可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增多。

二、从药效学分析:老年人肝合成凝血因子能力减退和血管发生退行性病变(血管断端回缩力下降)导致止血反应减弱,故对肝素和口服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非常敏感,一般治疗量可引起持久血凝障碍,并可有自发性内出血的危险。

3、华法林与阿司匹林何用易导致自发性出血,试分析其原因。

一、从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分析:当同时应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时,它们有可能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发生竞争,结果将使某一药物从蛋白结合部位被置换出来变成游离型,使更多的药物作用于靶位,加大了该药的毒性,阿司匹林对华法林有蛋白置换作用,使后者延长凝血酶原时间的作用明显增强,故易导致自发性出血。

二、从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分析:药物间最常见的协同作用类型是对同一系统、器官、细胞或酶的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功能,降低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从而加强华法林的抗凝血功能,易诱发胃出血等自发性出血。

4、抗菌药物根据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哪两类,目前用于指导临床药物临床应用的药效学参数主要有那些?在治疗细菌性感染时,如何根据其体内杀菌活性合理用药。

一、抗菌药物根据体内杀菌活性可分为:Ⅰ类:“浓度依赖型”抗生素,代表药: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Ⅱ类:“时间依赖型”抗生素,代表药:大环内酯类中的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

二、药效学参数(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阈浓度

2.最大效应(效能)

3.效价强度(效价)

4.半数效应量:ED50、TD50、LD50

5.治疗指数(TI)时效曲线信息(参数):1.起效时间2.最大效应时间3.效应维持时间4.作用残留时间

时量曲线与时效曲线的关

三、根据药动学特点选择抗菌药(PK)

⑴根据药物吸收的程度和速率选药

轻、中度感染:口服易吸收的抗菌药严重的感染:宜选用静脉给药,以避免口服或肌注时各种因素对其吸收的影响。(2)根据药物的分布特点选药

不同的抗菌药其分布特点不同,不同部位的感染应选择相应部位

药物浓度高的抗菌药。

脑膜炎青霉素G、SD、第三代头孢

骨克林、林可、磷、氧氟、环丙

前列腺氟喹诺酮、红、SMZ、TMP、四

胆汁大环内酯、林可、利福、哌酮、曲松、庆大、氨苄等

胎儿循环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磺胺类(不用)(3)根据药物的排泄特点选药

①泌尿道感染:主要以原形从肾排泄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等,尿药浓度比血药浓度高数十倍以上;②胆道感染:胆汁浓度较高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林可、克林、氨苄、第三代头孢等,可达血药浓度的数倍以上。

第四篇:《临床药理学》思考题

《临床药理学》思考题

1.妊娠高血压患者,“当血压﹥170/110mmHg时,应积极降压,防止脑卒中和子痫的发生”,依据及理由?

When the BP﹥170/110 mmHg for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patients, we should actively lower the blood pressure, so as to prevent stroke and eclampsia happened, why?

2.“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微量蛋白尿,不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不论血压正常与否,均应进行降压治疗”,依据及理由?

If diabetes patients experienced trace proteinuria, both type 1 or 2 diabetes, regardless of blood pressure is normal or not, to lower the blood pressure treatment must be taken, why?

3.试述提高门诊、住院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思路、方法?How to improve the blood pressure medication compliance for outpatient and hospitalized patients?

4.各类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目前临床常用药物?各类代表药物的临床评价?

List the clinical commonly used drugs for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sis, and give some clinical evaluations of

representative drugs.5.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理,结合阿司匹林性质特点,评价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From the mechanism of atherosclerosi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spirin, to evaluate aspirin’s control effect on atherosclerosis.

第五篇: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药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专业七、八年制学生使用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临床药理学、临床药效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市场药物再评价的概念。2.熟悉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3.了解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概况,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药物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要求。【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临床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规律等,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的临床试验、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的相互作用等内容。

2.临床药效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和临床效应及作用机制。

3.临床药代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性。

4.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等方面,对其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

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

二、国内外临床药理学发展概况

三、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四、临床药理学的职能 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 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4.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 5.临床药理服务

五、新药的临床药理学评价 1.新药研发的主要流程

2.新药临床试验的分期:Ⅰ、Ⅱ、Ⅲ、Ⅳ期3.新药临床试验方法学:对照、随机、盲法

六、新药临床试验的伦理学要求

第二章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在人体的体内过程随时间而改变的量变规律。2.熟悉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诸多因素。【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1.吸收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1)消化道内吸收:口服或舌下、直肠给药

(2)影响药物从消化道吸收的主要因素:药剂学因素、生物学因素、首关效应

(3)消化道外吸收:从注射部位、皮肤粘膜、鼻粘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2.分布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细胞膜屏障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体液pH和药物解离度、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转运体。3.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也称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的方式与步骤(2)生物转化的部位及其催化酶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3)生物转化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与营养状态、病理因素。4.排泄

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到体外的过程。

(1)肾排泄药物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管重吸收。(2)胆汁排泄及其影响因素(3)肠道排泄及其它途径排泄

二、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

1.药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1)动力学模型:开放性一室模型、开放性二室模型。(2)消除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过程、零级动力学过程

2.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1)半衰期(2)表观分布容积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4)生物利用度(5)总体清除率

(6)稳态血药浓度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

第三章

治疗药物监测与给药个体化

【目的要求】

1.掌握治疗药物监测的定义及临床意义。2.掌握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药物种类。3.熟悉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1.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意义(1)个体化给药(2)药物过量中毒的诊断(3)判断病人用药的依从性(依从性指病人是否遵医嘱用药)2.血药浓度与药效的关系3.需要监测的药物(1)治疗指数低的药物

(2)具有非线性动力学特征的药物(3)治疗作用与毒性反应难以区分(4)肝肾心功能不全(5)合并用药

4.治疗药物监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影响血药浓度与药效关系的因素(2)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和验证(3)采血时间与方法5.血药浓度测定的方法

二、给药个体化 1.个体化给药方案设计

(1)影响血药浓度的因素:明确有效血浓度范围、掌握患者的个体化资料。(2)给药个体化的步骤

2.根据血药浓度制定与调整给药方案

第四章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效应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2.掌握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3.熟悉药物的效应和作用、受体学说及其临床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

一、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药物的作用是增强或减弱机体原有的功能。增强者称为兴奋(excitation),减弱者称为抑制(inhibition)。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二、药物作用“量”的规律

1.量反应的量效曲线(graded dose-response curve)呈对称的S型曲线。2.质反应的量效曲线(quantal dose-respone curve)。

3.时效关系与时效曲线

三、药物特异性作用机制

1.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激动药、拮抗药、部分激动药、反向激动药

2.受体反应性的变化:受体脱敏、受体调节:下调(down regulation),上调(up regulation)3.受体理论与临床用药

四、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

1.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间隔时间2.药物剂型 3.制药工艺 4.药物相互作用

(二)机体方面:年龄、性别、营养状态、精神因素、疾病因素、遗传因素、生物节律。

(三)其他因素:生活习惯、环境污染。

第五章

药物的临床研究

【目的要求】

1.掌握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及各期的目的。2.了解中国GCP的要点【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

一、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国GCP要点

二、药物临床试验分期及各期的研究内容、目的和设计原则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某些类别的新药可以仅进行生物等效性研究。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确定适应症,推荐临床给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每日给药次数等,评价其不良反应并提供防治方法。

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目的是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注册申请新药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

Ⅳ期临床试验:又称新药上市后监察。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第六章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2.掌握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

一、药物对妊娠妇女的影响

(一)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二)妊娠期用药注意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1.给育龄妇女用药,应考虑妊娠可能性;

2.对已孕妇女,在妊娠头3个月内应尽量不接触药物尤其是已确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新药 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 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目的: 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 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 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四、教学与培训: 五、技术咨询服务: 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 首过效应: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肝肠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但也有的药物再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稳态血药浓度:又称坪值随着给药次数增加体内总药量的积率逐渐减慢直至在剂量间隔内消除的药量等于给药剂量从而达到平衡 负荷剂量:凡使首次给药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治疗窗:治疗窗=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指最小有效浓度(MEC)与最小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范围。 治疗指数(TI) :即LD50/E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一般来说,TI越大,药物越安全 受体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药物 竞争性拮抗药:与受体有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其内在活性为0 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妨碍受体激动药的作用 妊娠期:指卵子与精子结合分娩约40周期间,亦称胎儿期。 胎盘屏障:指由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5层血管合体膜。 药物M / P值:指药物在乳汁中与母体血浆中浓度的比值,可反映药物向乳汁中转运的量。 时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的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科学。 药物警戒:是指发现、评价、认识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药物依赖性:药物依赖性是指精神活性药物的一种特殊毒性,指在这类药物滥用的条件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是由滥用致赖性药物对脑内奖赏系统产生反复的非生理性刺激所致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 硝基血管扩张药:指能释放NO,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cGMP合成增加而松弛血管平滑肌,发挥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 羊水循环:药物经胎盘屏障转运到胎儿体内并经羊膜进入羊水中多呈游离性被胎儿皮肤吸收或妊娠12周后的胎儿吞咽入胃肠道并被吸入血液循环其代谢产物由尿排泄排泄的药物又可被胎儿吞咽羊水而冲吸收 1.药物三种消除速率过程的特点 一级动力学速率过程: ①药物转运呈指数衰减每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不变即等比转运但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随时间递减 ②药物消除半衰期恒定与剂量或药物浓度无关 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的面积与所给与的单一剂量成正比 ④按照相同剂量相同时间间隔给药约经五个半衰期药物在体内消除达到稳态浓度 零级动力学速率过程: ①转运速度与剂量或浓浓度无关按恒量消除即等量消除但单位时间内转运的百分比是可变的 ②半衰期不恒定剂量加大半衰期可超比例延长 ③血药浓度对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剂量不成正比剂量增加其面积可超比例增加 米-曼氏动力学速率过程:高浓度时,零级动力学速率过程;低浓度时,一级动力学速率过程。 2.新药临床试验分几期,各期主要内容是什么 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均必须通过临床试验做出最后判断 分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Ⅰ期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 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确定适应证,推荐临床给药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每日给药次数等,评价其不良反应,并提供防治方法。 Ⅲ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 Ⅳ期临床试验即上市后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察,是新药临床试验的继续,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等,并根据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3.美国FDA按药物的致畸作用,将药物分为哪五类: A类:在有对照的研究中,妊娠初3个月用药,经临床观察未发现药物对胎儿有损害,亦未发现在随后的妊娠期间对胎儿有损害,可能对胎儿的影响甚微。如:甲状腺素 B类:动物生殖实验未显示对胎仔有危害,但尚缺乏临床对照研究资料,或者动物生殖毒性实验中观察到对胎仔有损害,但尚未在妊娠早期临床对照实验中得到证实。如:青霉素类 C类: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胎仔畸形和其他胚胎发育异常,但是缺乏对照试验资料;或者缺乏动物实验和临床对照试验资料。本类药物只有在权衡了对孕妇好处大于对胎儿的危害之后,方能使用。如:万古霉素 D类:临床资料显示药物对胎儿有损害,但孕妇严重的疾 病又非常需要用药,且无其他替代的药物,此时,可权衡 其危害性和临床适应症的大小,已决定取舍。如:四环素 X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资料显示,本类药物对胎儿危 险性大,且超过治疗应用的有益性,禁用于妊娠或准备妊 娠的妇女。如:奎宁 4.遗传药理学在新药研制和开发中的应用意义。(P128、 129) ①开发针对性强、对特定疾病和特定人群更安全、更有效 的新药; ②发现药物新作用靶点,开辟新药设计新途径; ③改善药物开发和新药临床试验过程; ④提高新药研制的成功率; ⑤降低新药开发成本和医疗费用; ⑥减少参试人群数量。 5.2型糖尿病出现什么情况要使用胰岛素?(P278) 1、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和使用口服降糖药未能控制者; 2、2型糖尿病患者在应激时如手术、严重感染、创伤、 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下,可暂用胰岛素治疗; 3、2型糖尿病出现酮症酸中毒、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乳酸性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应即刻给予胰岛素控制症状; 4、口服降糖药虽有效,但患者出现体重明显减轻,营养 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情况,应加服胰岛素或改用胰岛素 治疗; 5、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晚期尤其患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需要胰岛素和药物联合治疗控制血糖,延缓胰岛β细胞功 能衰竭。由于糖尿病早期已出现β细胞损伤,目前倾向于 早期应用胰岛素来保护胰岛功能,延长甚至逆转β细胞的 损伤,从而改善预后。 6.抗高血压药物分为哪几类?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雷米 普利、培哚普利片、福辛普利、贝那普利 ②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缬沙坦、坎地沙坦、 替米沙坦、伊贝沙坦 ③肾素抑制药物:瑞米吉仑、依那吉仑、阿利吉仑 (2)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 拉西地平、尼群地平 (3)交感神经阻断药 ①中枢性抗高血压药:可乐定、α-甲基多巴 ②神经节阻断药:美卡拉明、樟磺咪芬 ③抗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药:利血平、胍乙啶 ④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1、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美托洛尔2、α1受体阻断药: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 唑嗪3、α和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卡维地洛 (4)利尿药: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螺内酯 (5)血管舒张药:1、直接舒张血管药:肼屈嗪、硝普钠 2、二氮嗪、吡那地尔、米诺地尔 7.老年人肾脏药物排泄的特点: 药物排泄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而易发生不良 反应,因老人骨骼肌萎缩,内源性肌酐生成减少,因此, 即使肌酐清除率已下降而血清肌酐仍在正常范围。 9.如何用时辰药理学理论指导胰岛素治疗糖尿病。 胰岛素的降糖作用,无论对正常人或糖尿病病人都有昼夜 节律,即上午(峰值时为10:00)的作用较下午强,尽管 如此,糖尿病患者早晨需要胰岛素的量还要更多一些。 10.如何使用时辰药理学指导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 (P135) 硝酸甘油在凌晨06:00时给药可有效地预防患者的运动性 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异常;但15:00给药效果却很差,表 现运动性冠脉供血不足与运动时间有关。 11.常用抗帕金森病药物包括哪几类 ①增加多巴胺前提物质 ②外周多巴脱羧酶抑制药与复方左旋多巴制剂 ③激动多巴胺受体 ④单胺氧化酶B抑制药 ⑤中枢抗胆碱药 ⑥COMT抑制剂 12.每类抗抑郁药的代表药物是什么。 ①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制药:丙咪嗪(米帕明) ②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药:马普西林(麦普替林、路滴 美) ③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药:氟西汀(氟苯氧丙胺、百 忧解、优克) 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 13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几类?P233.234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又分ⅠA、ⅠB、ⅠC 三个亚类 ⅠA类: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 ⅠB类: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尼 ⅠC类:氟卡尼、普罗帕酮、莫雷西嗪 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的药物:胺碘酮、索他 洛尔 Ⅳ类:钙拮抗药: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其他类:腺苷、洋地黄类 14.口服降糖药包括哪几类? 1、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和格列奈类 2、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和噻唑烷二酮类 3、延缓葡萄糖吸收的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 4、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艾塞那肽 5、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西格列汀 -

临床药理学综述(精选五篇)

临床药理学综述(精选五篇) 第一篇:临床药理学综述 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摘要】高血压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对高血压的深入了解,对各种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利弊也 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对该类 药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 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高血压病是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 素,对高血压病进行适当的治疗,可减少心、脑、肾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当前,如何对占高血压病人群 70 %的轻型高血压及老年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和及早 防止靶器官受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1]。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个渐进性的,由复杂和相互关联着的病因学引起的心血管症状。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及心、脑、肾和眼视网膜等器官功能 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2]。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超过1 亿,且有增加的趋势[3]。抗高血压药(antihypertensive drugs)临床上主要用于治 疗高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合理选用抗高血压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血压(< 140/90mmHg),还能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降低其病死

率[4]。本文就高血 压病的药物应用及药理研究进展予以概述。 1.临床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及应用 目前抗高血压药物种类繁多,特点各异,它们可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影 响着血压的调节,按作用部位或系统把抗高血压药分为10类:(1)利尿药:(2)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3)钙通道阻滞药(CCB);(4)肾素抑制剂(RI);(5)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7) 周围血管扩张药;(8)周围作用的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9)作用于血管运动中 枢抗高血压药和咪唑啉受体激动药;(10)钾通道开放药; 2.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认为与血流动力学改变、肾钠潴留、肾素-血管 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钠的转运、血管反应性增高和管壁增厚、交感神经系统的作 用、血管扩张激素、神经肽、胰岛素抵抗等有关[7]。 3.抗高血压药应用机理 3.1.利尿降压药 利尿剂是常用基础降压药,主要适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是合并有力衰竭 患者。其降压机制主要通过排钠,减少细胞外容量,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近年来, 利 尿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基础地位已得到公认, 并作为一线基础用药列入高血压治 疗指南.最新的 ACCOMPLI SH[8]研究以利尿剂作为初始和联用药物的推荐受到

临床药理

第一章绪论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一门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临床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是联系实验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桥梁学科,是药理学研究的最后综合阶段。 2.临床药理学的意义: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安全、有效、经济。②新药研发。③.医学教育、医师培训。 3.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和任务:1.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新药临床药理研究是新药研究的最后阶段,是新药申请生产时必须呈报的项目之一。A、临床试验:I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受试者通常为健康志愿者。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其目的是初步评价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也包括为III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剂量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受试者为临床患者。III期临床试验: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品注册申请的审查提供充分的依据。受试者为临床患者。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应用研究阶段。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者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以及改进给药剂量等。B、生物等效性试验是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动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不同剂型的制剂,其活性成分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异的人体试验。2.市场药物的再评价。是从临床药理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等方面对已经批准上市的药物在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等方面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作出科学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临床药动学研究。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体内过程动态规律,并用数字语言加以表达。研究临床药理对指导新药设计、优化给药方案、改进药物剂型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包括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治疗药物检测、遗传药理学、时间药动学、新药研发。 4.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不和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不良反应监测室药品再评价工作的一部分,是保障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药物警戒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有药物有关的其他问题,综合评价药物的收益与风险,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5.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同事或前后序贯使用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6.教学与培训。是临床药理研究单位的重要任务和职能。 7.咨询服务。包括向药政管理部门、药品生产与研制单位、临床医师等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4.临床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新兴学科,是药理学科的分支。临床药理学以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是联系实验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一门桥梁学科,涉及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领域。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研究的最后综合阶段,它运用药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或药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以及药物对人体的效应(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并阐明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和机制。临床药理学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是药物治疗学的基础;它还是新药研究的最后阶段,评价新药对人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的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对我国的新药研发、药品管理、医疗质量和医药研究水平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1.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是以药动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为理论基础,研究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过程的一门学科。用数学语言定量、概括、简明地描述体内药物极其代谢产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对药动学的研究意义:1、阐明药效学和药动学之间的关系2、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3、研制开发新药、新剂型 4、评价药品的内在质量 3.一级速率过程:在单位时间内药物的吸收或消除是按比例进行的药物转运过程,又称线性动力学过程,其特点是药物的消除半衰期不随剂量不同而改变,auc与计量成正比,平均稳态浓度与计量成正比。公式:dc/dt=-KC 4.零级速率过程:药物浓度远大于转运载体或酶饱和的药物浓度时,其转运速率只取决于转运载体或酶的水平,而与药物浓度无关,单位时间内机体消除的药物量是定值。dc/dt=-Ko 5、一房室模型:一房室模型是一种最简单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将整个机体看做一个房室,而且假设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立刻均匀分布在可达到的体液和组织中。静脉注射一房室模型一级动力学过程:C=Co*e-Kt。lgc=lgc0-Kt/2.303。C0为初始血浆药物浓度,K为一级消除速率常数 6、二房室模型:将整个机体划分为两个房室:血流量多、血流速度快的器官组织构成中央室,血流量小、速度慢的构成周边室。大多数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以近似地根据二房室模型进行分析。 7.曲线下面积(A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相应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曲线为药时曲线,坐标轴与药时曲线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浓度——时间下面积,简称药时曲线。间接反应药物被吸收到体内的总量,这在连续给药时比吸收速度更为重要。静脉注射给药一房室模型:AUC=Co / K, 8.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物分布达到稳态时,按药物浓度来推算体内药物总量在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意义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广泛程度或药物与组织成分的结合程度。Vd=Do/Co=Dt/Ct 可推出Dt=Vd*Ct。Dt表示给药t时间后机体内的总药量,Ct表示给药t时间后血浆中药物浓度。Vd范围:5,血管内;10--20,细胞外液;20--30,细胞内液;30--40,全身分布;>40,与组织结合。 9.消除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百分速率。K=0.693/t1/2。 10.消除半衰期:一级消除的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意义是反映药物清除的快慢,制定给药间隔,将药物分类指导临床用药。t1/2=0.693/k。当药物在体内一级动力学过程时消除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水平无关。 11.血浆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血浆内的药物清除,常以血浆容积表示,单位为L/H或L/(h*kg) ,CL=K*Vd。 12.稳态血浆浓度(steady-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Css):如果给药时间间隔短于清除药物的时间,药物在体内蓄积,随着给药次数的增加,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越来越多,当一个时间间隔内药物的摄入量等于排出量时,此时的血浆浓度即为稳态浓度,一般给药6到7个半衰期后,达稳态浓度,药物达稳态浓度值与药物的半衰期有关。 13.生物利用度(bioavilability):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与程度,吸收程度通常用AUC表示,吸收速度通常用Cp Tp表示,可分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F绝对 = AUC(po)/ AUC(iv)×100%。F相对 = AUC(试验)/ AUC(参比)×100% 绝对生物利用度:经血管外给药的吸收程度,即检测制剂的AUC与该药静脉注射的AUC之比。 相对生物利用度:两种制剂都应血管外给药,选择一种作为参考制剂进行比较。 14、负荷量(loading dose):指首次给药即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要的药物剂量。 第五章药物的临床研究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机制、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代谢和排泄、药物剂 量和药效关系、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学科。它旨在帮助医师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各种 药物的作用和使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本文将介绍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方法、临床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研究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具体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受 体的结合、信号转导途径、细胞内信号传导等,从而理解药物的作用方式和效果。 2.药物代谢和排泄: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排泄途径,包括肝脏、肾脏等器 官参与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从而了解药物的代谢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 动力学相互影响,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4.药物剂量和药效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包括药效曲线、最大耐受 剂量、最小有效剂量等参数,从而确定合适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 5.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从而减少不良反 应的发生和影响,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6.新药临床试验:研究新药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包括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参数的测定,从而为新药的上市提供科学依据。 二、临床药理学研究方法 1.体外实验:利用细胞培养、体外器官模型等方法,研究药物与受体的结合、信号通 路的激活和抑制等机制。 2.动物实验: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药物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征, 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3.临床试验: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药效和安全性,包括单剂量试验、 多剂量试验、交叉试验等方法。 4.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利用体内外标记技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过程,包括药物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形成、代谢动力学参数测定等。 5.流行病学方法:利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研究药物使用和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从 而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临床药理综述

临床药理综述 引言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科学,而临床药理学则是将 药物的作用与治疗应用结合起来的学科。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 广泛,涵盖了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机制等方面。本文将对临床药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综述,以期为 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知识和启发。 药物吸收与分布 药物的吸收与分布是药理学中的重要环节。药物吸收主要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进行。其中,口服是最为常见的给药途径,药物可 通过肠道黏膜与血液相接触,进而进入循环系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以及结合蛋白等。这些因素决定了药物在血浆和组织间的分布情况,从而影响其作 用效果。 药物代谢与排泄 药物代谢与排泄是药物在体内被转化和排出的过程。肝脏是重要的 代谢器官,其中的酶系统能够催化药物的代谢反应。药物代谢主要经 过两个相互协作的阶段:相1代谢和相2代谢。相1代谢通常是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将药物转化为更容易排出的代谢产物。相2代 谢则是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以便

于体内的排泄。药物的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其中包括滤过、分泌和重 吸收等过程。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在人体中产生治疗效果的基础是其作用于特定的靶点或参与生 物化学反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其中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激动剂、拮抗剂、酶抑制剂和离子通道调节剂等。激动剂能够激活特 定的受体,产生活化效应;而拮抗剂则能够与受体结合,阻止激动剂 的作用。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特定的酶活性来降低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的 生成。离子通道调节剂则通过影响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活性,从而 调节细胞内外离子的交流过程。 个体差异与药物相互作用 在临床使用药物时,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药物相互作用。个体差 异是指由遗传、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引起的个体对药物反应的差异。这些差异可导致药物在个体之间的有效浓度存在差异,从而决定了治 疗效果的不同。药物相互作用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在同时应用 时相互影响的现象。药物相互作用可发生于药物与药物、药物与食物、药物与药物代谢途径等各个层面。 药物安全性与监测 药物的安全性是临床药理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保证的问题。药物的 不良反应是影响病人用药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应用药物时需要充 分考虑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

医院临床药学新进展综述

医院临床药学新进展综述 医院药学服务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药物治疗有很大的区别。其含义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使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实现改善和提高人类生命质量的理想目标。我院于1995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审为二级甲等医院,现有医护人员335人,其中药剂人员为37人,占全部医护人员的11.04%。我院于2005年开始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成立了临床药学组,临床药师由三名中专以上学历、主管药师以上职称、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担任,三名临床药师先后被派往北京、杭州等地专职进修、学习临床药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发展新动态。在临床药师近三年的努力下,我院的临床药学工作至今己卓有成效。 1我院药学服务的具体工作 1.1参与临床查房和药物治疗工作我院于2005年建立了临床药师查房制度,临床药师每月与各临床科室主任一起下临床进行四次大查房,听取病案讨论,了解患者的病情,查看患者的病历,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以临床药师查房意见书的形式及时向各临床科室医生进行反馈。对我院近三年的临床查房工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不合理用药现象大致分为以下十类:(1)重复用药;(2)用药时间过长;(3)用药剂量偏大、用药次数过多;(4)用药次序相反;(5)未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 (6)用药疗程不足;(7)临床诊断与所用药物不相符;(8)一味地使用价格昂贵的药物;(9)未掌握药物的使用方法;(10)未能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情况用药。

1.2门诊处方评价我院临床药师对每月门诊医生处方进行一次详细 的评价,评价具体包括抗菌药物、贵重药物使用合理性;有无中外文混用、剂量单位是否正确;需皮试处方是否注明;药物间是否有配伍禁忌;修改 处是否有签名;单方是否超过五种药物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评价方法为任 意抽取某医生的十张处方,对上述项目进行评分,100分为合格处方、85 分以上为及格处方、6085分为不及格处方。我院还对门诊处方注射剂的 使用进行评价,每月任意抽取三十张处方,评价包括药物品种数、是否使 用抗菌药物和注射剂、基本药物品种数、药品通用名品种数和处方金额等 方面的内容,最后计算出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和通用 名使用百分率。统计结果显示:合格处方的医生占55%,及格处方的医 生占45%,不及格处方的医生为0。 1.3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我院自2005年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工作以来,在医护人员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努力下已有近三十例不良反应上报,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有注射用氨苄青霉素钠、盐酸氯胺酮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注射用脑蛋白水解物等,大多为已知不良反应。我院 临床药师对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因果关泵的分析和评价,因果关系评价的 结果包括: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用药物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疑等。 我院上报的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结果多数为很可能有关。 1.4用药咨询服务用药咨询是应用药师所掌握的药学知识和药品信息,包括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商品学、药品不良反应、安 全信息等,承接公众对药物治疗和合理用药的咨询服务。根据用药咨询对 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患者、医生、护士和公众用药咨询。其中门诊患 者的用药咨询较为多见。根据我院近几年门诊用药咨询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咨询人数占前五位的咨询内容是:

临床药学发展文献综述

临床药学发展文献综述 临床药学(Clinicalpharmacy)是一门以患者为对象,研究药物及其 剂型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和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其目的是用客观、 科学的指标来研究具体患者的合理用药,其核心问题是要最大限度地 发挥药物的疗效,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与合理1。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起步早发展晚,虽然近10余年越来越受到重视,2005年卫生部启动“临床药师培训试点基地建设”,并于2007年下发《关于开展临床药 师制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批准44家医院为试点单位2,得到了较 快发展,但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有差距。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比较同期国内、外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临床药师工作的开展 情况,以期找出差距,为我国临床药学发展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中文文献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工具,分别以“临床 药学”、“临床药师”、“药学服务”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年限 为2008-2009年。英文文献以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检索系统(U.S.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http: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8719183402.html,/pubmed/)为检索工具,检索年限同中文文献,分别以clinicalpharmacy、clinicalpharmacist、phar-maceuticalcare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2文献筛选与提取 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献,使用自拟文献提取表提取文献并交叉 核对,不同意见与第三方讨论解决。共获取中文文献504篇,英文文 献885篇,排除动物实验、药物分析、药理学、综述、临床试验等及 重复文献,最终纳入中文文献483篇,英文文献576篇。对纳入的文 献进行分类统计。采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Excel进行 百分比的运算。

临床药理学概述

临床药理学概述 临床药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通过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药效学等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的理论基础。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临床药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进行概述。 一、临床药理学的概念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效应以及与疾病的关系。通过系统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过程,以及药物的药理学特性,临床药理学能够科学地解释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二、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1. 药物代谢: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揭示药物在人体内的去除速度和作用时间,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的药理学效应,即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效应。通过了解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我们可以知道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和毒性反应,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同时使用时产生的药理学效应的改变。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可以帮助医生合理选择药物组合,避免不良反应。

4. 药物安全性评价:临床药理学还研究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包括药 物的毒理学研究和不良反应监测。通过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可以减少 药物使用过程中的风险,保护患者的健康。 三、临床药理学的应用 1. 药物研发:临床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药物 在动物和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以评估药物的药物代谢特性、 药效学特点等,为药物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2. 个体化用药:临床药理学可以根据个人的药物代谢能力、药效学 特点等个体差异,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实现个体化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3. 临床用药指导:临床药理学通过研究不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相 互作用等,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指导。在临床实践中,临床医生 可以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药物代谢能力等因素,选择适当的药物和 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 临床药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它通过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的药效学特点等,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临床药理学在药物研发、个体化用药和临床用药指导等方面有着广泛 的应用。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临床药理学,可以不断提高临床用药的 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治疗提供更好的保障。

欧洲医学药理学综述

欧洲医学药理学综述 欧洲医学药理学综述 1. 引言 医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如何对人体起作用以及药物和疾病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都有涉及。欧洲作为医学药理学领域的重要地区之一,拥有许多顶尖的研究机构和医学学府,其对医学药理学的贡献不可忽视。本文将就欧洲医学药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综述,以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领域。 2. 医学药理学的历史发展 2.1 药理学起源于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当时的医药学家通过观察植物对人体的影响来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大约在公元1世纪,古代希腊的医生盖伦提出了许多药物的分类和用途。 2.2 在中世纪,欧洲的药理学研究受到了阿拉伯医学的影响,特别是伊斯兰药理学家伊本·西那对药物的系统分类和用途进行了研究。 2.3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洲医学药理学迎来了重大的发展。

人们开始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如何对疾病进 行干预。欧洲的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这一时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德国的保尔·埃尔利希和法国的路易斯·巴斯德。 3. 欧洲医学药理学的研究重点 3.1 药物与细胞和分子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欧洲医学药理学的研究逐渐向细胞和分子层面拓展。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药物与细胞表面受体的 相互作用和药物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这些研 究对药物的设计和开发起到了关键作用。 3.2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欧洲的研究机构在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动力学特性,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并提出更优化的用药方案。 3.3 临床药理学。欧洲医学药理学的研究还涉及到临床应用。科学家们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疗效评估,检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疾病 的治疗提供指导。 4. 欧洲医学药理学的研究成果 4.1 抗菌药物的研发。欧洲的科学家在抗菌药物的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英国的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德国的托马斯·席奇开

药学文献综述

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 陈修婷沈阳药科大学 76期药学院基地班 摘要:本文对病毒的影响和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情况作了简要概述,对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给予了介绍 关键词:抗病毒药物实验研发 前言:病毒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元凶,危害性极大、影响面甚广。在 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仍是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近年来,由于病毒的肆意蔓延,抗病毒类药物发展较快,已成为抗感染药物中举足轻重的品种,可以说,抗病毒药物有了一定的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也仍在研发与临床试验中,这将是一个永不衰落的大类。本人也借此综述讨论一下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发展。病毒:一种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传染性的恶意代码。病毒无法自动获得运行的机会,必须附着在其他可执行程序代码上或隐藏在具有执行脚本的数据文件中才能被执行。专题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还有药学方面的专业学科。引用文献起止1962-2010 新的病毒在不断滋生,导致了各类传染性疾病流行,从而带动了抗病毒药物的快速发展。有数据显示,约有60%的流行性传染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病毒药物的研究与开发,自然成了医药界投资的热点。乙肝免疫球蛋白、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单克隆抗体、干扰素α-2b等一系列抗病毒药品已成新宠,迄今,全世界已发现的病毒超过3000种,而且新的病毒还在不断被发现,对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已成为趋势。 上世纪80年代医学家发现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艾滋病是危害性极大、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①。1991年至今新发现的人类传染性病毒有庚型肝炎病毒、人疱疹7~8型病毒,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Sin Nombre病毒,巴西出血热病毒和委内瑞拉出血热病毒等②。1998年1月~2003年3月底,国外首次上市的抗病毒新药共12个,(1)抗疱疹病毒药3种,占25.0%,(2)抗流感病毒药2种,占16.7%,(3)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6种,占50.0%,(4)广谱抗病毒药1种,占8.3%。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③2、1998~2002年国外开发的抗病毒药新制剂2)利托那韦软胶囊(雅培,1999),改善口服生物利用度;3) trivizir含有阿巴卡韦300mg、拉米夫定150mg和齐多夫定300mg的复方制剂(葛兰素史克,2000)④;(4)司他夫定缓释片100mg(百时美施贵宝,2002),一日给药一次;(5)依非韦伦口服液及胶囊(默克,2002)。3、国外统计年报未作为新药统计的新活性物(1)干扰素复合物(先灵葆雅,2000),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2)干扰素复合物(2001),干扰素α-2b的聚乙二醇复合物,单用或与利巴韦林合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⑤4、新上市的生物制品1998~2002年有18种预防病毒感染的疫苗、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首次上市,如基因工程甲型、乙型肝炎疫苗和甲、乙型混合疫苗,水痘-带状疱疹疫苗、预防旅行者及婴幼儿腹泻的轮状病毒疫苗、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和合胞病毒单克隆抗体等⑥。 我国批准生产的抗病毒药物(1)1998~2002年,我国首次生产的原料药

药理学综述

摘要: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机制的多变,从而导致研发针对该耐药机制的抗菌新药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就目前已知的细菌耐药性机制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对抗菌药物合成的新思路进行总结归纳。 关键字:细菌,耐药机制,抗菌药物 细菌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抗菌药物对其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临床疗效降低甚至无效。可分为天然耐药性(又称固有耐药性)和获得性耐药性。天然耐药性由遗传基因决定,可遗传给子代细菌;获得性耐药性是指细菌在长期与抗菌药物接触时,未被杀死的细菌对原有遗传性状或代谢途径调整后形成新菌株,即形成了耐药菌。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可概括为突变和质粒介导两大类。突变可在自发条件下以及理化因素诱导下发生。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发生率较低,且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类似的药物耐药,比较稳定,耐药性的产生和消失与药物无关。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产生可由转化、转导、接合、易位或转座产生。转化是指耐药菌溶解释出DNA进入敏感菌体内,其耐药基因与敏感菌中的同种基因重新组合,如。转导则是耐药菌通过温和噬菌体将耐药基因转移给敏感菌,如。接合为通过耐药菌和敏感菌菌体的直接接触,由耐药菌将耐药因子转移给敏感菌,如。易位和转座是指耐药基因可从一个质粒转座到另一个质粒,从质粒到染色体或从染色体到噬菌体等,如。 1.细菌的耐药机制 2.1产生灭活酶 2.1.1水解酶 细菌可产生破坏抗生素结构使之失去活性的酶类物质,并在药物作用于细菌前将其破坏从而失去药效。1995年科学家Bush等人为将β-内酰胺酶分为四类。按照活性位点的不同可分为非金属酶和金属酶。非金属酶的活性位点为丝氨酸,按照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青霉素酶的作用对象主要为青霉素,头孢菌素酶主要作用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主要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 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 2.临床药理学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 老年人用药 1.老年药理学(geriatric phamnacology)又称长寿药理学(phamnacologevity)是针对老年 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生理学特点,研究其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老年用药特点和用药原则以及抗衰老药理学等的一门药理学分支学科。 2.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药物对老年人的治疗效果,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为老年人合 理用药,了解老年人机体活动规律,发展抗衰老药物,预防早衰,延年益寿等提供科学依据。 3.老年人用药特点:1)用药机会、种类较多,疗程较长(2)主观选择药物的要求高(3) 用药个体差异大,实际年龄与生理年龄不完全一致,即老龄不一定老化(4)用药依从性差(compliance)(5)不良反应发生率高 4.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1()机体组成成分--主要是细胞内液的减少;细胞内液的重要 成分钾、镁、磷等亦明显减少。水溶性药物:Vd↓。脂溶性药物:Vd ↑(2)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 5.老年药物分布的特点:1. 水溶性药物表观分布容积减小,血药浓度升高 2.脂溶性药 物表观分布容积增大,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3.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其游离药物浓度增加,血药浓度升高。 6.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1.老年人肝脏重量减轻(绝对和相对),功能性肝细胞数目减少 (2.肝血流量减少, 3.肝微粒体酶系统活性降低 7.肾排泄药物能力下降是老年人容易发生药物中毒的主要原因。 8.老年人药效学;药物敏感性变化,内环境稳定性的调节能力下降,药物耐受性降低,药 物的依赖性增加 9.药物敏感性的变化;(一)对中枢抑制药的敏感性加强:氨基苷类抗生素、利尿酸等更敏 感(二)对抗凝血药的敏感性增加(三)对β受体激动药与阻断药的敏感性下降 内环境稳定性的调节能力下降;1.血压和心率的调节:α、β受体阻断药,血管扩张药,利尿药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均可引起老年人体位性低血压。◆氯丙嗪易致心率过快,吗啡则易致心率过慢。2.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调节: 水、电解质失衡3. 免疫反应 药物耐受性降低:1. 对胰岛素和葡萄糖耐受性降低,致低血糖休克.2. 对易引起缺氧的药物耐受性差.3. 对损伤肝脏和肾脏的药物慎用.4. 对排泄慢易引起电解质失调的药物耐受性下降. 10.老年人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1. 直立性低血压:药物:降压药、三环抗抑郁药、利尿药、 血管扩张药。2. 精神症状药物:三环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和抗惊厥药:3. 肾毒性:药物:氨基苷类、多粘菌素、两性霉素B、呋喃苯胺酸等,合用更甚。4. 耳毒性:氨基苷类耳毒性最甚,与剂量、疗程和合并用药(水杨酸类、氯喹、氮芥、利尿酸等)有关。 5. 尿潴留:前列腺肥大及膀胱颈纤维变,应用三环抗抑郁药和中枢抗胆碱药时,因外周 抗胆碱作用,易致尿潴留。 11.老年人安全合理用药原则:1.用药应使患者受益2.用药方案简明3.小剂量应用4.根据 时辰药理学适时用药5.控制疗程,及时停药6.控制嗜好与注意饮食7.提高用药依从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