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影响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被誉为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在荀子的著作中,他提出了“性恶论”,这一理论对儒家的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本文将通过分析荀子“性恶论”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来探讨荀子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荀子对“性恶”的理解。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生下来就天生具有一种极端的贪婪和自私的本性,而不会因为外在的道德规范和教育的影响而有所改变。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构成了威胁。
荀子主张对人性进行约束和压制,通过刑法和道德教化来规范人的行为。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修身治国的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荀子·劝学》中,荀子强调“性恶与修身”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自我约束和道德修养,才能克制人性的恶,实现个人修身的目标。
荀子的这一观点推动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的思想的深化和发展,为中国古代政治家和社会精英提供了一种新的治国理念。
荀子的“性恶论”也深刻影响了儒家关于教育的理念。
荀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严格的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荀子的教育观念在儒家思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荀子的“性恶论”也对儒家的政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避免的,而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需要有力的政治手段和道德规范来约束和压制人性的恶。
基于此,荀子提出了“法治”的政治理念,主张通过制定严格的刑法和施行公平的惩罚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儒家的政治思想,并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来修正。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荀子的“性恶论”影响了后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使其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榜样力量、言传身教、教育环境的营造等方面。
最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公民。
荀子的“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在于强调了人性本恶的认识,引导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思想引领,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思想政治教育,启示,人性,重要性,影响,方法,策略,实践意义1. 引言1.1 荀子“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荀子的“性恶论”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的,需要通过教育来改善和约束。
这一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启示。
荀子的看法引发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提醒我们要警惕人性的负面倾向,意识到人们不仅需要进行知识的灌输,更要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改善自己的品德和行为,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荀子的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其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长期性,提醒我们要注重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不是仅仅关注教育的片面表现。
荀子的“性恶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2. 正文2.1 荀子对人性的看法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不可靠、需要被教化。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追求私欲、不择手段。
荀子认为人性的本恶表现在人们对欲望的放纵,追求自身利益,不考虑他人利益,甚至会伤害他人。
他认为人的本性需要通过教化、规范来约束和改造,才能使人们成为有道德、有仁爱的人。
荀子的人性观影响了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由良知和道德约束自身,而是被外力教化所影响。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摘要】荀子在儒家思想中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性本恶的理由是人的本性追求自身利益,没有良知和道德的约束。
荀子的思想对儒家人性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和思考。
他的影响和贡献在于引导人们思考人性的根源和道德的建立方式。
荀子的性恶论不仅对儒家思想有所启发,也对后世的思想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在儒家人性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激发了人们对人性本质的思考和探讨,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荀子, 儒家, 人性观, 性恶论, 质疑, 理由, 影响, 贡献, 发展, 结论.1. 引言1.1 荀子对儒家人性观的质疑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孔子的人性观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与儒家经典《论语》中提倡的“人之初,性本善”截然相反。
他指出,人的本性倾向于邪恶、贪婪、暴力,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加以约束和调整。
荀子的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孔子的人性观,引发了对儒家传统观念的深刻反思和探讨。
荀子的质疑不仅是对孔子人性观的质疑,也是对整个儒家传统的挑战,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通过对荀子的性恶论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儒家人性观的发展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 正文2.1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思想核心之一,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改变。
荀子认为人性天生贪婪,自私,贪图享乐,缺乏自制力和责任感。
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只有经过道德的磨砺和教育的培养,才能使人成为一个正直、谦虚、仁爱的人。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品质,只要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能发挥出善的本性。
荀子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得到改变。
荀子的性恶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也为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强调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为后来儒家注重教育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荀子》一书中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改造人性。
然而,这一观点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受到了不同的解读和批评。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具有贪婪、自私、残忍等恶劣的本能。
他认为,如果不加以约束和教育,人们会沉溺于个人欲望,无法实现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礼仪来改造人性,使人们能够追求道德和公共利益。
辩证分析1. 人性的复杂性荀子的性恶论过于简化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类作为社会动物,既有自私贪婪的一面,也有善良正直的一面。
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家庭教育、个人经历等。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归结为恶。
2. 社会的作用荀子强调了教育和礼仪对于改造人性的重要性,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
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存在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使其符合公共利益。
然而,过度依赖教育和礼仪也可能导致人们变得虚伪和机械化,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3.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荀子关注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而忽视了个体的需求和发展。
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在改造人性时,应该兼顾个体和社会的利益,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
4. 历史发展的变革荀子提出性恶论是在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道德风气败坏。
他希望通过改造人性来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值得商榷。
总结荀子的性恶论是他对于人性本质的一种观点,强调了教育和礼仪对于改造人性的重要性。
然而,这一观点在辩证分析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人性复杂性的简化、过度依赖教育和礼仪、忽视个体需求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个体和社会的利益,探索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人性观。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他的性恶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否定,是儒家人性观发展的一个阶段。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行为规范来约束和调整人的行为,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这一观点对后来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性恶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析:其一,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悲观和负面评价;其二,揭示了人的行为需要价值规范和教育约束的事实;其三,强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首先,荀子的性恶论在对人性评价上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孟子认为人是天生善良的,只有在受到不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变得恶劣。
他认为纲常(人伦道德)是人心所向,是自然而然的,而若无法实现,那就是受到外力的干扰。
反而,荀子对人的本性非常悲观和负面评价,他认为人的本性有五恶:贪、嬖、狠、狷、愎,而且容易被财色所迷惑和驱使。
荀子认为这些恶性并非来源于外界的干扰,而是人性的本质,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人的行为需要价值规范和教育约束的事实。
由于人的本性有恶,所以他们需要学习和接受道德修养的教育,从而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荀子提出了通过“上行下效”来实现教育的方法,即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下属的行为。
在家庭教育方面,荀子强调了父母的作用,指出家长应当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引导子女领会仁义道德,培养他们的善良本性。
再次,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荀子认为国家治理需要依靠领导者,领导者需要具备仁德、智慧等德行,才能够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他同时也提出了“天下归心于仁”、“君子修道以治国”等口号,强调了人民愿意服从领导者主要是因为领导者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高超的才能。
总之,荀子通过性恶论的理论表达,严穆了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推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荀子指出人性的恶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他也指出了通过教育和规范人的行为,间接修复他们的恶性,并最终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这对于优化社会道德风气,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荀子哲学思想研究

荀子哲学思想研究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其思想深刻,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性恶论”、“天人合一”等观点,不仅为后来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也启发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些制度和思想。
一、荀子的“性恶论”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人类的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社会的教化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控制恶性的发展。
在他看来,天下之事无非是为利,人的行为都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
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格制约,才能让人们遵守道德规范,从而有序地生活和工作。
这一观点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朝的统治时期,秦始皇采用了荀子的思想,实行严格的法家政治,对整个国家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治理。
这种治理方式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虽然也存在一些缺陷,但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到了汉朝时期,儒家思想逐渐得到了发展和普及,荀子的观点被逐渐淘汰,但荀子的思想却为后来的法家学派和道家学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有天的一面和人的一面。
如果人能够与天地自然合一,其思想就能够得到解放,而不受世俗的局限。
他把这种思想称之为“天人合一”。
荀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是为了提倡人们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不要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保持与自然环境的真正联系和平衡。
三、荀子的“仁义道德”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之道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实现天下大同的关键。
他认为,人应该以仁义道德为宗旨,才能建立一个和睦、稳定、公正的民族社会。
荀子的观点在汉朝儒家学派的发展中得到了发扬。
在《论语》、《孟子》等著作中,都有对荀子思想的吸收和整合,从而形成了儒家的“仁义道德”观点。
这种观点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为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还为后来的思想和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四、荀子的“专制观点”及其影响荀子认为,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通过极端的手段来管理整个国家,促进社会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

荀子“性恶论”是对儒家人性观的发展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卿,字玄伯,是中国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秉承着孔子的儒家思想,但在某些方面却有所不同,特别是在人性观上。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约束和调整人的恶性,从而使人们恢复本性的善良。
这一观点被视为儒家人性观的一次重大发展,对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说法,与孔子的“性善论”形成鲜明对比。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一份善良的本心,只是因为外在环境和教育的不足而导致了道德品性的堕落。
而荀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劣的,天生具有自私、残暴和贪婪的品质。
他认为人如果没有得到严格的教育和约束,就会沉溺于私欲,无法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之后,提出了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和调整人的恶性。
他认为,人性的恶劣可以通过自律和外在的约束来改善。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严格的教育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之符合社会的规范和要求。
他也提出了一套完善的礼制系统,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和社会交往来制约人性的恶劣表现,使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
荀子的“性恶论”对儒家人性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虽然与孔子的“性善论”相悖,但却为儒家人性观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
他的观点使儒家思想更加深刻地关注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修养,提出了一种对人性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他也引起了后世儒家学者对人性观念的不断讨论和反思,使得儒家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

荀子的性恶论辩证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荀子·性恶》一文中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本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本文将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对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荀子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残暴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才能使人们的恶性得到抑制和控制。
荀子认为,人性的恶是由于人的欲望无限,而资源有限,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择手段地争夺资源,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冲突。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欲望,使人们能够自律和自制,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辩证分析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仁爱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具有良知和道德感,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使人们的善性得到发扬和提升。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的仁爱之心,使人们能够关心他人,追求公正和道德,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人性的自私和贪婪,对人的欲望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人性中的一种弱点。
然而,荀子过于强调人性的恶,忽视了人性中的善良和道德感。
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人的行为不仅受到欲望的驱使,还受到道德和良知的制约。
荀子的性恶论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过于悲观和消极。
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感,对人的良知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强调了人性中的一种优点。
然而,孟子过于强调人性的善,忽视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
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人的行为不仅受到道德和良知的驱使,还受到欲望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论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过于乐观和理想化。
三、评价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它们是对人性的不同侧面进行的思考和分析。
人性既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人的行为既受到欲望的驱使,也受到道德和良知的制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影响
荀子是先秦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地位和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他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华,但同时将法、道、墨各家的思想纳入儒家思想的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家。
其中性恶论就是其中独具特色的内容之一。
性恶论作为与孟子性善论的对立出现,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中对人性的探讨,同时也对法家思想及中国古代的法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性恶论是什么?
(一)人性是什么
荀子指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即人性是基于人的生命本体而存在的,是与生俱来的。
荀子还指出:"性之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这句话意指,性从阴阳相合之气中产生,是精神和物质相接触而感应的,不经过人为而自然是这样的,这里荀子进一步将人性界定为人的自然性质和与生俱来的生理欲望。
荀子将人性界定为人的自然本性,成为其性恶论的必要前提。
(二)人性何以为恶
荀子指出:"今之人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荀子在这里指出顺从人的各种欲望则会产生争夺、残贼、淫乱等罪恶,而辞让、忠信、礼义文理则会遭到破坏,更通俗一点讲,人的各种欲望导致了社会罪恶,而人的各种欲望又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和表现,所以人性是恶的。
(三)如何去恶存善
荀子在《性恶》一开篇就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的"伪"即人为之意,此句意指人性是恶的,而人性之善是靠后天的学习和教化。
这种后天的的学习和教化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荀子在《礼论》中说:"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这就是说,人性本来是有缺陷的,后来经过学习和教化逐渐完善,没有人性的缺陷,则学习和教化都没有用处,不经过学习和教化,人性的缺陷是不能自己弥补的,这里指出了人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教化而改变的,即通过学习和教化人性可以去恶存善。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贪图享乐的各种欲望,但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这些人的天质,使去恶存善、"涂之人可以为禹"成为可能。
但去恶存善不能存粹依靠自律、自省,还要靠外在强制的约束力,荀子指出:"今之人性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待礼义而后治。
"荀子认为,只要"化性起伪",人人可以成为圣人,但"化性起伪"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项社会事业:"从之人性,顺之人情,不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礼而归于暴,故必将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性恶论与性善论
孟子与荀子同为先秦儒家大师,但其关于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观点却截然相反。
性恶论在名声上自然没有性善论那么入耳。
然而,就如同性善论并不能使人自动行善一样,性恶论的含义也并非准许人随意作恶。
性恶之恶就其本义而言,是指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本来具有的生存本能。
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
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没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
荀子的做法只是没有回避它而已。
从这一点来看,荀子直指人的本性,较之孟子的多方论辩更具有“因人情”的一面。
荀子背负性恶的恶名,但却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孟子讲仁义,把仁义概念建立在对人的心理分析之上。
为了强调仁义,所以深自树立,高自标榜,以求激励人心,要求人在后天行事中保持其本心,是俗语所说的“唱红脸”。
表面上讲性善,实际上重在后天行事。
荀子讲仁义,但荀子生当战国末年,当时的情况已是人人争于利欲,君子与小人同恶,固不宜倡言心性之善,于是只有深明其恶,以求人能反躬自救,要求人在后天生活实践中厉行改造,有佛家世纪之末救世出苦海之意,是俗语所说的“唱白脸”。
孟荀二人性善论与性恶论态度虽然相反,但“仁”的主张一致,强调后天实践一致,并且性善论或性恶论的独断的逻辑论证方法也是一致的。
儒家的发展,有一个由“仁”向“义”、“礼”,直至向法家的“法”过渡的流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性善论与“义”相联系,性恶论与“礼”相联系,核心是“仁”。
“义”与“礼”仍然是仁,之所以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则是原于历史环境的变化。
“义”与“礼”变了,性善论与性恶论变了,但是“仁”没有变,儒家体系的独断性质也没有变。
性恶论与中国古代法治
荀子的性恶论有着深刻的内涵,有着严密的论证思路,其对中国古代法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荀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社会矛盾异常复杂的时期,"礼崩乐坏",战乱不断,面对这种环境,荀子创立的性恶论指出人性的缺陷和种种私欲,从而不完全相信人们的善心,而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各种制度加以引导,制约,防止人们欲望的恶性膨胀。
荀子的学生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关于性恶论的学说是在吸收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创立的。
《韩非子•备内》说:“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
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
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
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
”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就只有接受其恶的本性,唯其如此,才合乎天意。
所以韩非认为,人性是自然而成的,所以现行政治政策就必须以人的本性为依据,要因循它,而不是对它加以否定。
此后,秦国采用了韩非子的主张,得以兼并六国,成就霸业,这也是"缘法而治"思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尝试,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认识到荀子性恶论及其法治倾向的意义。
荀子的性恶论看到了罪恶的根源来自人的私欲,只有对这种私欲加以合理的引导和规制才能使人去恶存善。
这一方面要靠集体主义等价值观的引导、兼顾个人合法权益,但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等硬性规定划分各自私利的范围,并将其作为"定纷止争"的准绳,是人们的利益冲突时可以得到和平的解决。
因此,这要求我们要综合考虑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并尽可能公平地用法律加以规定,使人们的行为为法律所规制。
另外,西方基督教中的原罪说与性恶论在思维和表现出一种相似性,首先二者都认为恶是作为善的对立面出现,恶是一种人们应当摒弃的社会现象;其次,二者都主张惩恶扬善、消除罪恶,实现善的目标。
原罪说成为了西方社会的法治基础,而中国的性恶论也为中国古代的法治提供了逻辑起点。
总结
在今天看来,单纯主张性恶和单纯主张性善一样都是偏激的,但承认人性中有恶的成分比拒绝承认人性有恶而言,更具有现实意义。
因为只有承认人性有恶,才能平静地接受这个社会并不完美、并不理想的现实,才能使人更宽容,才能逐渐认同各种法律制度进入到生活中来,并接受其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