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精选)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精选)
铁路站场及枢纽课程设计(精选)

枢纽区段站课程设计

说明书

姓名:何家英

学号: 20103616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 10级交运7班

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指导教师:鲁工圆

2012年12月

第一章绪论

车站的性质、设备及主要任务

本站为区段站

一、其设备为

1、客运业务设备

旅客站房、旅客站台、雨棚及横越线路设备。

2、货运业务设备

货场及其有关设备(装卸线、存车线、货物站台、仓库、

雨棚、堆放场及装卸机械)

3、运转设备

①供旅客列车使用的运转设备——旅客列车到发线、客

车车底停留线(必要时);

②供货物列车使用的运转设备——货物列车到发线、调

车线、牵出线(有时设小能力驼峰)、机走线及机待线等。

二、其主要任务是:

–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

–为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

–办理一定数量的列车解编作业及客、货运业务;

–在设备条件具备时,还进行机车、车辆的检修业务。

第二章车站基本情况确定

第一节站型选择

区段站布置图的选择必须适合一定的车流数量、性质和特点及地形条件,结合城镇规划等因素,通过方案比较,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图形,以保证一定阶段内车站能力与运输需求相适应。在选择过程中,应力求达到每一阶段的工程造价最省、运营支出最少、投资效果良好的基本目的。

根据上述区段站布置图的分析原则,可得到本站宜采用横列式布置图,理由有以下几点:

1)本站设计无地形条件限制,不受地形影响;

2)本区段站每日旅客列车队数相对较少,故上下行客货列车的到发进路交叉不是很严重;

3、采用此布置图,可使车站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少,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

4、对于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较为方便,适应地形能力强,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第二节第三方向引入

本站为枢纽区段站,有A、B、C三个引入方向,由于衔接方向引入不同的调车系统而引起的,因此在各衔接方向之间交流的车流量一定时,减少折角车流的方法主要是寻求两系统间交换车流最小的进站线路布置方案,本站设计根据折角车流最小的原则考虑引入方向(只计算旅客和直通货物列车

由设计任务书中所给的列流表,进行折角车流的计算:

A —

B 车流量大小为:

5+11+5+9=30 A —C 车流量大小为:

3+5+3+7=18

B —

C 车流量大小为:

3+5=8

根据以上各衔接方向的车流量大小比较得知:确定B —C 为折角车流,其引入端为本站右端,如下图所示:

第三节 编制D 站车流图和列流表 列流图

第三章 车站设备配置

第一节 客运设备配置 一、 站房位置

旅客站房设在城镇同侧,以方便旅客进出站。旅客列车到发线要靠近站房并连通正线,且与机务段和牵出线相通,以便必要时可更换机车,且调车机车能从牵出线到客车到发线摘挂客车车辆。 二、 站台设置

为便于旅客上下车及行李的装卸,应修建旅客站台。旅客站台按其与站房和车站到发线的相互位置可分为基本站台和中间站台两种。本设计中靠近站房一侧的为基本站台,设在线路中间、在站房的对侧紧靠正线的为中间站台。 (1)长度

旅客列车编成20,每一辆的长度按25米计算,站台长度需要量:

5602025=++?L L 安全机车

所以,旅客站台长度应该按照560米设置,本设计采用560的长度。 (2)宽度

《站规》规定500—800人基本站台宽度可设计为10—12米,且需要设立立体跨线设备。因为本区段站一次上下车最大旅客数为600人,本设计中基本站台宽度为6m ,中间站台采用8.5米。 (3)高度

旅客站台的高度,应考虑到便于列检和不摘车检修作业,不影响超限货物列车和高速列车的通行,同时便于旅客上下车,设定旅客站台的高度高于轨面1.2m(高站台)。

基本站台和中间站台之间的主要跨线设备为平过道,天桥和地道三种。因为本区段站的客运量比较大,为了解决较大客流和行车的干扰,确保旅客与行车的安全,应采用天桥和地道等立体设备。地道的优点是:司机和行车人员的瞭望条件好;出入口占地面积少,旅客上下垂直距离较小等优点。突出的缺点是工程造价高,日常运营费高,天桥的优点恰好与地道相反。为了不影响司机和工作人员的视线,还有不影响以后电气化的发展,本设计采用地道。

第二节 机务设备配置

机务作业设备的配置—机务段的位置确定

列车机车的换挂、出入段及整备是区段站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区段站机务设备的设置与机车在区段站进行的作业有密切的关系。到达列车的本务机车要入段,出发列车的本务机车要出段,因此机务段应该靠近到发场,以便于机车便捷的出入。另外,应保证在咽喉区有足够的平行进路,以使列车到发,机车出入段以及调车作业可以同时进行。在区段站上,机

务段设置位置有以下几种:

a. 站同左与站同右:

这两种方案的缺点比较多,会恶化城镇居民区的环境;当到发线的列车更换机车时,必须跨正线;靠机务段的一端站场咽喉布置复杂,而另一端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在改建时因城镇用地紧张,发展比较困难。在新建时不采用这两种方案。

b. 站对左与站对右:

其缺点是用地较大,机务段一端咽喉比较复杂,另一端机车走行距离长。但是明显的优点是机车出入段对作业的干扰比其他任何方案都少。

综合评比,并考虑到B端有C方向接入,为了不使B端咽喉过于复杂,本设计机务段设在站对右,即A端咽喉。

第三节货运设备配置

货运设备配置——货场位置确定

货场在站内的位置,有两种方案:站房同侧和站房对侧:

a.货场的设计站同左与站同右

这两种方案便于货物集散,货主搬运车辆无需跨越正线。缺点是货物作业车取送车必须跨越正线,干扰正线行车。

b.站对左与站对右

当货源、货流主要方向在站房对侧时,将货场设在调车场一侧最为理想,但其缺点刚好与货场在站房同侧相反,只有当行车量和装卸车数两者较大又设立交设备时,才宜把货场这在站房对侧,此时,应与机务段位于同一端,以利于车站发展。

综上,在本设计中货场位置的选择主要以调车作业的方便,对车站作业交叉干扰最少为原则。考虑到机务段设于站对右,以及B端咽喉的作业能力和繁忙程度,所以本设计设计货场设在站对右的位置,并修建跨线设备

第四节车辆设备配置

在区段上,一般应修建列车检修所、站修所以及车辆段等有关的车辆设备。其中站修所承担车辆辅修、摘车轴箱检查和摘车临修工作,应设在调车场最外侧远期发展的范围以外。

第五节运转设备配置

一、到发线

影响到发线的因素:列车对数及列车性质、衔接线路方向数及相邻区段的闭塞方式、车站布置图类型、技术作业过程及作业方法和机车交路。

并且在设置时,一般遵循课本90页表3-2-1(如下)来设计:

因此,结合任务书资料可得,

(1)到发线数量按客货列车换算对数计算为:

4422

10

221012405.0216=?+?+?+?=

换算对数 客货列车换算对数在37—48对时,双方向到发线数量应该在6—8条。本设计取7条,但是考虑第三方向引入,适当增加一条,所以最终选择选取8条到发线。

? 旅客列车到发线 旅客列车换算对数42

5

.016=?=

n ,但由于换算对数少于6对时,到发线数量可减为2条,故确定旅客列车到发线为2条。

到发线长度控制为850m ? 货物列车到发线 货物列车换算对数402

2

10210140=?+?+?=

n ,换算对数为37~48时,到发线数

量为6~8条,所以货物列车到发线确定为6条。 ⑵列车到发线的布置 ①进路的设置

根据我国运营工作的实践,新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宜采用双进路。并且由列流图可见,上下行每昼夜行车量较均衡,因此在设计中将到发线均设计为上下行。 ②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的布置

除正线必须保证通行超限货物列车外,在单线区段,应另有一条到发线通过超限货车。在本设计中选择与调车场临近的10号股道为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 ③到发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

新建车站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单线车站宜考虑将来扩展为双线的便利性,因此在本设计中选择基本站台与中间站台“两台夹三线”的布置方式。

二、 调车线

区段站调车线的数量和有效长应根据衔接线路的方向数、有调作业车数量、调车作业方法和列车编组计划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在有解编作业的区段站上,每一衔接方向设调车线一条,车流大的方向可适当增加,其

有效长度不应小于到发线的有效长;

②本站作业车停留线一条;

③有危险品车辆停留时,应设有危险品车辆的停留线一条;

④待修车和其他车辆停留线一条,如车数不多时可以前者共用一条;

而本站有三个衔接方向,因此在设计中,本站调车场调车线设置为5条。

三、机走线

由于本站为货运机车基本段,货运机车入段,客运机车不入段,故机车走行次数确定如下表:

在采用肩回运转交路的横列式区段站上,由于每昼夜通过车场的机车在36次及其以上

可设一条机车走行线,从上面计算数据可知,无论机务段设在咽喉的任一端,每昼夜机车通

过车站的次数都大于36次,所以本站应设计一条机车走行线。

选择机车走行线位置的原则,主要是力求减少机车出入段与接发列车进路的交叉,或

者降低交叉的严重性。在单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上,当机务段位于站对右时,机车走行线

一般应设在到发线之间。所以本站机车走行线设在到发线之间。

四、机待线

机待线的布置形式有尽头式和贯通式两种。贯通式机待线的进路比较灵活,在到发线数量相同的条件下,咽喉区长度较尽头式短,但机车出入如与接发列车无隔开进路时,安全性

较差;尽头式机待线有隔开进路,比较安全。即使司机操纵失灵而发生冲撞土挡或因而造成脱轨时,其事故严重程度也远较与列车冲突为轻。因此一般采用尽头式机待线。

为便于出入段机车的停留,保证出发列车能及时连挂机车,减少机车出入段与车站其他作业的交叉干扰,增加咽喉区的平行作业,当新建横列式区段站设有机车走行线时,在无机务段一端的咽喉区应设置机待线。

因此本设计采用尽头式机待线。其有效长应根据牵引机车长度加上相应的安全距离来确定,故其有效长度为()

301545+=米 五、 出入段线

为了保证车站与机务段间机车出入畅通,在即务段与到发线之间应设机车出入段线,其数量取决于一昼夜列车出入段次数、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及机车的运转方式,一般设出入段线各一条。当出入机车每昼夜不足60次时,可缓设一条。

本设计机车出入段次数:10422110110240=?+?+?+?>60 故可设计机车出入段线各一条。

六、 牵出线

调车场两端各设一条牵出线,主要牵出线在左端,因为A 端车流量大,而且货场设在站对右,左端牵出线还要担负货场的取送作业。次要牵出线在右端,主要负责中转车和本站作业车的解体工作。

第四章 车站设计参数

第一节 线间距

从车站两端最外方道岔的基本轨接头处,分别至到发场最内方信号机(或警冲标)的范围,叫车站咽喉区。设计车站咽喉区应满足下列要求:

(1)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平行进路; (2)保证作业的机动性、灵活性;

(3)尽量减少敌对进路的交叉,特别应避免到达进路的交叉; (4)尽量缩短咽喉区的长度。 1.确定平行进路数量

由于本站衔接单线铁路且平行运行图列车对数18382

>==,因此咽

喉区平行作业数量为3个。 2、确定线间距

第二节 道岔及渡线配置

第三节到发线有效长

978.02+850= 1828.02米<2100米 所以本设计采用站坪长度符合要求。

第五章 车站通过能力计算

计算流程示意图

第一节 到发线使用方案

第四节 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

到发线通过能力是指到发场中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列车数。

由已知资料可知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为:m in;60=中

t min;

86=到区段t

min;

86=到零摘t

min;76=编区段t min;76=编零摘t

各车场的利用率为: 到发场I :γ-

=

=

=--

-?-∑∑固

1空费固

960

0.417(1)(1440)

(10.20)(144020)

T t

K M t

到发场II :448.0)

051440)(20.01(2580

)

1440(12=-?-=

---=

∑∑固空费固

)(t M t T K γ

按方向别到发线能力计算表

第二节道岔分组方案及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

①道岔分组

②计算咽喉区各道岔组总占用时间及通过能力利用率

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利用率:--T t K t γ-=

∑∑固

固空费(1)(1440)

按车站衔接方向计算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i

i

n N K

=

货接

货接

左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空费系数取0.2

右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计算表:

咽喉道岔利用率表

第三节咽喉通过能力计算

第五节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计算

由上表可知车站接车能力为:

=++=接接接接47.3+29.02+20.09=96.41

A B C N n n n 车站发车能力:

=++=发发发发44.64+35.31+16.45=96.4

A B C

N n n n

第五章、自我评价

铁路站场与枢纽课程是铁路运输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而本次课程设计又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近两个月的设计时间中,我经历从一开始的迷茫不知所错,到现在的对

《铁路站场与枢纽》复习重点

《铁路站场及其枢纽》课程复习重点 一、本课程考试题型及分数 (一)、单选(二)、填空(三)、名词解释(四)、简答(五)、计算(六)、论述 二、本课程掌握以下知识点: 第一章 1.道岔辙叉号码N越大,则辙叉角α越小,导曲线半径R越大,侧向通过允许速度V越高,道岔全长Lq越长。(见教材第二节) 2.普通式线路终端连接;(见教材第四节) 3.线路平行错移的概念;(见教材第四节) 4.线路有效长的概念;(见教材第五节) 5.警冲标的概念;(见教材第五节) 6.车站线路有效长的起止范围确定因素是警冲标、道岔的尖轨始端或道岔基本轨接头处的钢轨绝缘、出站信号机(或调车信号机)、车挡。(见教材第五节)7.单开道岔钢轨作用边标示图,标注其几何尺寸(见教材第二节) 8.线路有效长的确定因素(见教材第五节) 9、掌握本章第一、二、三、五节线路编号和道岔编号原则,岔心距计算;确定线路有效长的确定因素。 例.试在下图上完成下列要求: (1)线路编号、道岔编号;

(2)岔心距L a-b 、L c-d 、L e-d 。(其中:9号道岔:a=13.839m,b=15.009m;12号道 岔:a=16.853m,b=19.962m;) (3)标出各股道的有效长度。 第二章 1.双进路的概念;(见教材第二节) 2.中间站常见的改建形式有哪些(见教材第三节) 3.中间站的主要作业和设备(见教材第二节) 4.安全线和避难线的区别(见教材第二节) 5.绘出具有两条到发线的会让站布置图型。其优缺点,规范推荐的布置形式。(见教材第一节) 第三章 1.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机务段位置方案,并说明各自的特点。(见教材第一节)2.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左端主要存在主要进路交叉,解决交叉的方法及产生交叉的原因。(见教材第二节) 3.牵出线的概念;(见教材三节) 4.车站咽喉的概念;(见教材第五节) 5.区段站办理的主要作业和主要设备?(见教材第一节) 6.区段站的运转设备(见教材第三节) 7.区段站应设有的五项主要设备(见教材第一节) 8.在区段站上,机务段的位置有哪五种方案。(见教材第一节) 第四章 1.本站作业车的概念;(见教材第一节) 2.路网性编组站的概念;(见教材第一节) 3.反接的概念;(见教材第二节) 4.单向一级三场横列式编组站布置图的基本特征及设备布置特点。(见教材第二节) 5.编组站与区段站的区别(见教材第一节) 6.编组站的主要作业(见教材第一节) 第五章 1.推送部分的概念;(见教材第一节)

铁路站场与枢纽重点

1.段管线是指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等段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如机务段内机车备线、三角线,车辆段内车辆检修作业用的线路以及工务、电务段内停留轨道车及其他车辆的线路。 2.岔线是指在区间或站内接触,通向路内外单位的专用线路。 3.车场或车站两端道岔汇集的地方,是各种作业(列车到发、机车走行、调车和车辆取送作业等)必经之地,故可称之为车场或车站的咽喉区,简称咽喉区。P28 4.正线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正线可分为区间正线及站内正线,连接车站的部分为区间正线,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部分为站内正线。 5.机车车辆限界是规定机车车辆不同部位的宽度、高度的最大尺寸和底部零件至轨面的最小距离,是和线路中心线垂直的机车车辆横断面的最大极限。无论是具有最大标准公差的新车,或是具有最大标准公差和磨耗限度的旧车,在停放在水平直线上,无侧向倾斜于偏移的条件下,除电力机车升起的集电弓外,其他任何部分应容纳在限界轮廓之内,不得超越。 6.建筑限界是一个和线路中心线垂直的横断面轮廓,它规定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行所需要的最小尺寸,在此轮廓内,除机车车辆和与机车车辆有相互作用的设备(车辆减速器,路签授受器,接触电线及其它)外,其他设备或建筑物均不得侵入,与机车车辆有相互作用的设备,也只能与机车车辆指定的部分接触,且不得超过规定的侵入范围。 7.车站线路全长是指车站线路一端的道岔基本轨接头至另一端道岔基本轨接头的长度。如为尽头式线路,则指道岔基本轨接头至车挡的长度。线路全长减去该线路上所有道岔的长度,叫做铺轨长度。 8.进路:列车、调车的车列或调机在车站范围运行所经过的途径。互不影响、能同时进行作业的两条或几条进路,称为平行进路。 9.车站线路有效长是指在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邻线行车的部分。 10.车站通过能力是在车站现有设备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是指在合理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及作业进路条件下,某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上最繁忙的道岔组一昼夜能够接、发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11.驼峰解体能力是在既有技术设备、作业组织方法及调车机车台数条件下一昼夜能解体的货物列车数或辆数。 12.组合式重载列车是由两列及以上同方向运行的普通货物列车首尾相接、合并组成的重载列车。单元式重载列车是将车辆固定编组组成一个运输单元,运输固定品类的货物,在装车地和卸车地之间循环往返运行的重载列车。 13.枢纽联络线是把枢纽内的车站与车站、车站与线路及线路和线路衔接起来的线路。其主要作用是分散枢纽内主要干线及专业车站的列流,以增加枢纽的通过能力;缩短列车运行距离,使列车以最短路径通过枢纽;消除折角列车运行,尽可能地不变更列车运行方向;减轻车站的作业负荷和交叉干扰,增强枢纽运营作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14.横列式区段站货场位置选择的优缺点。单线铁路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的优点是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省,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作业灵活性大,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较方便,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并便于进一步发展。缺点是一个方向的列车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站房同侧的岔线接轨不方便。(货场在区段站内的位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站房同侧,另一类是在站房对侧。一般区段站均位于中小城镇,所以货场设在站房同侧,也就是设在城镇主要货源货流的同侧,其优点是货场靠近工矿企业、物资单位与居民区,便于货物集散,货主搬运车辆无需跨越正线,缺点是货场作业车取送必须跨越正线,干扰正线行车,在货场规模较大、占地较多时,布置上也有一定困难,当货场设于机务段同一端时,对作业影响更大,会影响咽喉的通过能力,因此货场在站

关于铁路站场的枢纽设计分析

关于铁路站场的枢纽设计分析 摘要: 本文结合铁路站场设计、规程规范编制和技术管理的实践, 从宏观角度总结新形势下铁路车站及枢纽的规划建设理念和特点。 关键词: 铁路; 站场; 枢纽; 1、概述 由于运营便利与工程节省有一定的对立性,在以往站场设计中,过多关注工程节省, 因此造成不能满足新时期运输要求, 为此付出很大改扩建工程代价。铁路站场设计理念在铁路现行各层次规程、规范、部颁各类文件中均有涉及, 有关论文浩如烟海, 大多着眼于具体工点的运用, 归纳和总结不足。 2、车站设计 铁路沿线分布越行(会让)站、中间站或技术作业站,构成铁路分界点。除为列车提供交会、越行的基本功能外, 尚需为吸引区(辐射区)地方经济提供运输服务。项目前期研究的核心是合理确定对运输有重大意义的客货运站、接轨站(点), 应贯彻以下理念: 2.1、客、货运站 线路经过较大经济区域时,以往设计是客货功能集中的一站横列式设计。从近年的地方运输需求和建设实践看,一站横列式已凸显出客货功能相互制约、作业交叉干扰、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低的弊端。今后此类车站宜结合城市总体规划, 因地制宜地灵活采用客货分站、客货纵列或客货并列等布置方式。 为充分发挥铁路大能力、安全、节能、环保、全天候的优势和公益性, 客运站应结合自然条件、城市规划和工程条件合理选址, 尽量邻近城镇,利于站区形成综合交通枢纽, 便捷居民出行,此亦适用于客运专线。 货运站直接为所在地对外货物运输服务,应摒弃传统的按行政区域设站理念, 因紧密结合地方产业规划,吸纳货流,集中办理,全面推进装、卸车基地站建设。 2.2、技术作业站 技术作业站的布局和建设应结合路网规划、生产力布局等因素统筹考虑,以实现长交路、直达运输为目的, 要少而壮。既有线改扩建中, 必须研究既有技术作业站归并、整合、变更作业性质的问题。 2.3、开站设计 应满足点线能力相协调, 合理辐射(覆盖)范围设站。并按照规模化、集中化、

铁路选线设计习题DOC

铁路选线设计复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铁路能力 习题一 一、填空题 1、铁路运送货物的生产量用(吨·公里)衡量。 2、铁路设计使用的规程和规范主要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线路设计)规范。 3、近期通过能力是指运营后的第(五)年通过能力。 4、远期运量是指运营后的第(十)年运量。 5、初期为交付运营后第(三)年的客货运量。 6、(机车牵引力)是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同并可由司机根据需要调解的外力。 7、根据列车运行阻力的性质可分为(基本)阻力、(附加)阻力和(起动)阻力三类。 8、我国《列车牵引计算规程》中规定:以(轮周牵引力)来衡量和表示机车牵引力的大小。. 9、机车车钩牵引力是指机车用来牵引列车的牵引力,其值等于轮周牵引力减去机车全部(运行阻力)。 10、列车阻力是(机车)阻力和(车辆)阻力之和。 11、单位阻力的单位是(N/t)。 12、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比在直线上运行的阻力大,增大的部分称为(曲线附加阻力)。 13、牵引质量就是机车牵引的车列质量,也称(牵引吨数)。 14、列车的制动距离是指(制动空走距离)和(有效制动距离)之和。 紧急制动时,对于时速120KM及以下列车,我国目前规定允许的最大制动距离为(800)米。 15、铁路每昼夜可以通过的列车对数称为(通过能力)。 16、铁路输送能力是铁路(单方向每年)能运送的货物吨数。 17、设计线的吸引范围按运量性质划分为(直通吸引范围)和(地方吸引范围)两种。 18、铁路能力是指(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 19、正线数目是指连接并贯穿(车站)的线路的数目。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设计线的主要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线路走向的选择,同样的运输任务,采用大功率机车,可采用较大的坡度值,使线路有可能更靠近短直方向。(√) 2、紧坡地段和缓坡地段的定线方法是相同的。(×) 3、控制大中项目的设计阶断是初步设计。(√) 4、对于工程简易的建设项目,可按施工设计一阶段设计。(√) 5、铁路等级划分为四级。(×) 6、铁路网中起骨干作用,近期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20Mt的铁路,在《线规》中规定为Ⅰ级铁路。(×) 7、铁路的等级可以全线一致,也可以按区段确定。如线路较长,经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及运量差别很大时,就可按区段确定等级。(√)

《铁路选线》习题

《铁路设计基础》套题练习适用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 编写:刘淑娟 班级: 学号: 姓名: 注:每位同学必须人手一册,自觉动手练习,有问题集体处理。

第一章铁路能力 习题一 一、填空题 1、铁路运送货物的生产量用(吨 公里)衡量。 2、铁路设计使用的规程和规范主要有:(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线路设计)规 范。 3、近期通过能力是指运营后的第( 5 )年通过能力。 4、远期运量是指运营后的第(10 )年运量。 5、初期为交付运营后第( 3 )年的客货运量。 6、(机车牵引力)是与列车运行方向相同并可由司机根据需要调解的外力。 7、根据列车运行阻力的性质可分为(基本)阻力、(附加)阻力和(起动)阻力三类。 8、我国《列车牵引计算规程》中规定:以(轮周牵引力)来衡量和表示机车牵引力的大小。. 9、机车车钩牵引力是指机车用来牵引列车的牵引力,其值等于轮周牵引力减去机车全部(运行阻力)。 10、列车阻力是(机车)阻力和(车辆)阻力之和。 11、单位阻力的单位是(N/t )。 12、列车在曲线上运行比在直线上运行的阻力大,增大的部分称为(曲线附加阻力)。 13、牵引质量就是机车牵引的车列质量,也称(牵引力吨数)。 14、列车的制动距离是指(制动空走距离)和(有效制动距离)之和。 紧急制动时,对于时速120KM及以下列车,我国目前规定允许的最大制动距离为(800 )米。 15、铁路每昼夜可以通过的列车对数称为(通过能力)。 16、铁路输送能力是铁路(单方向每年)能运送的货物吨数。 17、设计线的吸引范围按运量性质划分为(直通吸引范围)和(地方吸引范围)两种。 18、铁路能力是指(运输)能力和(通过)能力。 19、正线数目是指连接并贯穿(车站)的线路的数目。 二、判断题(正确打√错误打×) 1、设计线的主要技术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线路走向的选择,同样的运输任务,采用 大功率机车,可采用较大的坡度值,使线路有可能更靠近短直方向。(√) 2、紧坡地段和缓坡地段的定线方法是相同的。(×) 3、控制大中项目的设计阶断是初步设计。(√) 4、对于工程简易的建设项目,可按施工设计一阶段设计。(√) 5、铁路等级划分为四级。(√)

铁路站场及枢纽试题 第一篇

第一篇站场设计条件 1.1 一、单项选择题 1、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 ( ) p6 A、整备线 B、安全线 C、特别用途线 D、避难线 2、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是() p6 A、正线 B、到发线 C、走行线 D、牵出线 3、供列车进站到达、停车作业、客运乘降、技检(零摘列车的不停车装卸等)、出发的线路是() ppt第一章第一节 A、站修线 B、到发线 C、调车线 D、货物线 4、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段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是() p6 A、到发线 B、牵出线 C、调车线 D、段管线 5、在区间或站内接轨,通向路内外单位的线路是() ppt第一章第一节 A、正线 B、岔线 C、段管线 D、站线 6、防止列车或机车车辆进入另一列车或机车车辆进路的一种线路是() ppt 第一章第一节 A、整备线 B、安全线 C、岔线 D、避难线 7、防止在陡长下坡道失控列车(司机)或溜避难线:防止在陡长下坡道失控列车(司机)或溜逸车辆(风、坡度其它问题)发生事故而设的线路是()ppt第一章第一节 A、避难线 B、机走线 C、段管线 D、存车线 8、正线可分为区间正线及() p6 A.站间正线 B、站外正线 C、区段正线 D、站内正线 9、安全线与其它线路间的线间距() p375 A、4500mm B、5000mm C、5500mm D、6000mm 10、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机车车辆撞击邻近线路的建筑物和设备,而对机车车辆和接近线路的建筑物、设备所规定的不允许超越的轮廓尺寸线是()ppt第一章第五节 A、建筑限界 B、轨道界限 C、机车车辆界限 D、安全界限 11、在表示车场时,在股道编号前冠以( ) ppt第一章第三节 A、阿拉伯数字 B、罗马数字 C、大写数字 D、小写数字 12、对于高出轨面1250mm及以下的旅客站台边缘,至线路中心的距离一般为( ) (ppt第一章第五节) A、1700mm B、1750mm C、1800mm D、1850mm 13、供车列、车组转线、转场用的线路是( ) P6

铁路站场与枢纽作业 最终 答案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道岔由转辙器、辙叉及护轨、连接部分组成。 2.道岔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单开道岔、对称道岔、三开道岔及交分道岔四种。 3.道岔辙叉号码的选用的公式:N=FE/AE=cotα。 4.为了缩短咽喉长度以及机车车辆站内走行距离,并节省工程投资及运营费用,两相邻道岔间的距离应力求排列紧凑,在基线异侧、同侧布置两个辙叉尾部相对的道岔、顺向道岔。 6.车站线路连接形式有线路终端连接、渡线、梯线、线路平行错移、等。 7.普通渡线设置在两平行线路中间,由两副辙叉号数相同的单开道岔 及两道岔间的直 线段组成。 8.梯线按各道岔布置的不同,可分为直线梯线、缩短梯线及复式梯线三 种。 9.车场按其形状可分为梯形车场、异腰梯形车场、平行四边形车场、梭形车场。

10.异腰梯形车场只有在用地长度受限制且要保证各线路具有必要的有效长时方宜采用,一般用在线路数量不多的到发场及调车场。 11.警冲标应安设在两汇合线路中心线间垂直距离为 4M 处。 12.站坪长度决定于远期到发线有效长度、正线数目、车站种类、车站布置形式、等因素。 13.车站站坪与区间纵断面的配合,常见的有站坪和两端线路均为平道或缓坡道、站坪位于凸形断面上、站坪位于凹形断面上、站坪位于阶梯型断面上、站坪位于半凹形断面上、站坪位于半凸形断面上六种形式。 14.在车站站线上,因行车速度较低,可不设曲线超高。 15.进出站线路纵断面在困难条件下,仅为列车单方向运行的进出站线路可设在大于限制坡度的下坡道上;Ⅰ、Ⅱ级铁路坡度不应大于 12‰,Ⅲ级铁路不应大于 15‰ 。 16.车站路基面的形状应根据路基宽度、排水要求、路基填挖等情况设计为单面坡、双面坡、锯齿形坡。 17.站场排水设备按设置位置分为纵向排水设备、横向排水设备。 18.会让站的布置图按其到发线的相互位置可分为横列式会让站和纵列式会让站。 19.越行站一般应设两条到发线到发线,以便双方向列车都有同时待避

选线设计 学习指南

"选线设计"学习指南 土木工程专业适用 课程名称:选线设计 课程学科类别:工学,道路与铁道工程 面向专业:土木工程 课程代码:0148200 学分:4 学时:64 一、课程任务与目的 选线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着重研究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选线设计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在了解铁路线路总体规划与勘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铁路能力与牵引计算的基本原理,理解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方法等基本知识,掌握铁路定线、车站设计、既有线改建和增建多线设计、方案技术经济比较等专业知识,了解重载运输与高速铁路线路设计特点等铁路选线设计的工作内容,掌握综合利用多专业领域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铁路选线设计的初步能力。 二、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环节主要包括:课堂听课、实验、作业、课程设计、考试等。 1.课堂学习:采用“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授课过程中,任课老师利用学生对铁路线路的直观感受进行引导,并借助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授中,应注意以下要点:(1)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掌握知识体系 “铁路选线设计”是铁路与道路工程的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本考纲中,它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等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结构关系是: 基本理论部分,即铁路选线设计中的铁路能力,牵引计算。该部分主要从理论上概括铁路选线设计的基本概念、内容、基本原理与基本技术条件,从而建立铁路选线的基本概念。这一部分是本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 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部分,即铁路平纵断面设计与定线方法、方案技术经济比较、车站设计、既有线改建与增建二线线路平、纵、横断面设计方法等。该部分具体阐述铁路选线的设计原则、技术条件应用这些原则和方法进行铁路线路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该部分是本课程的主体。 本课程知识结构的各个部分,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把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统一在逻辑系统内,循序渐进,

铁路车站与枢纽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铁路车站与枢纽(专科) 一、填空题: 1.机车车辆限界的半宽是(1700mm),高度是(4800mm),建筑限界的半宽是(2440 mm),高度是(5500mm)。 2.有效长指(在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邻线行车的部分),线路有效长的起止范围由 (警冲标)、(道岔的尖轨始端或道岔基本接头处的钢轨绝缘)、(出站信号机)、(车挡)、(车辆减速器)这些因素来确定。 3.位于基线,异侧两顺向道岔两岔心间的距离,其字母表达式为(L=a1+f+a2+△);位于基线异侧,两辙 叉尾部相对的两副道岔,两岔心间的距离满足(L=S/sinαmin )。 4.直线梯线(梯线与各平行线成一道岔角的形式)的全长投影为(X=a+(n-1) lcosα+T)。 5.梯线按道岔布置不同可分为直线梯线、复式梯线和(缩短梯线)三种。 6.铁路限界最基本的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 7.车站线路连接形式有(线路终端连接)(渡线)(梯线)(线路平行错移)。 8.单开道岔分为(左开)(右开)两种形式。 9.车站线路连接形式有线路终端连接、渡线、(梯线)、(线路平行错移)四种形式。 10.铁路限界最基本的是(机车车辆限界)和(建筑限界)。 11.常用道岔有单开、双开、(三开道岔)(交分道岔)四类。 12.车场按其形状不同分为梯形车场、(异腰梯形车场)、平行四边形车场、(梭形车场)四种。 13.在基线异侧相邻布置两对向道岔,道岔间的最小间距公式为(L=a1+f+a2+△)。 14.车站线路长度分为(全长)(有效长)两种。 15.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的计算公式为(l效=l机+(Q-q守)/w+l守+l俯)。 16.警冲标应安设在两汇合线路中心间垂直距离为(4)米处。 17.梯线是(将几条平行线连接在一起的一条公共线)。 二、判断题: 1.区间内两正线的最小间距为5 米。√ 2.站坪与区间纵断面的配合六种形式中,凹形比较有利。× 3.警冲标至道岔中心的距离和辙叉角、线间距及连接曲线半径等因素有关。√ 4.将办理同一种作业的线路,两端用梯线连接起来便成为车场。√ 5.左开道岔是站在道岔尖轨前道岔开向左侧线路的道岔。 6.线间距和间距间办理作业的性质无关。× 7.单开道岔分左开和右开两种形式。√ 8.线路终端连接的曲线半径不能大于连接道岔的导曲线半径。× 9.站坪设在曲线上时司机了望条件不好。√ 10.在曲线上布置道岔,设计、铺设和养护都困难。√ 11.电气化车站除到发线、机走线外,安全线也应电化。√ 12.用于侧向接发旅客列车的单开道岔不得小于12号。√ 13.有效长是指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邻线行车的部分。√ 14.出发信号机至岔心距离和辙叉角、线间距、连接曲线半径及信号机的高矮有关。√ 15.双线横列式区段站机务段的位置一般设在站对左。× 16.区段站所需的到发线数量与车站衔接方向有关。√ 17.双线铁路客货纵列式区段站布置图的主要特征是旅客列车运转设备与货物运转设备纵列。√ 18.区段站的编组场应距离到发场较远,以免互相干扰。× 19.改编车流即无调车作业的车流。× 20.通过车流即无改编中转车流。× 21.纵列式区段站特征是上、下行到发场分设在正线两侧,并顺运转方向全部错移。× 22.货物列车到发场应紧靠正线。× 23.调车设备是区段站的主要设备。√

铁路车站与枢纽课后复习标准答案

铁路车站与枢纽作业 第一篇站场设计技术条件 1.什么是线路有效长?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答:有效长是指在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邻线行车的部分。 货物列车到发线有效长的计算公式为:L效=L机+Q-q守/w+L守+L附 2. 常见的道岔配列形式有哪几种?相邻岔心的距离如何计算? 答:常见的道岔配列形式有: (1)在基线异侧,同侧布置两个对向道岔 L=a1+f+a2+Δ (2)在基线异侧布置两个顺向道岔或在基线的支分线路上又顺向布置一个道岔。 L=a2+f+b1+Δ (3)在基线同侧布置两个顺向道岔,这种布置的两相邻岔心间的最小距离L决定于相邻线路的最小容许间距S。 L=S/sinα (4)在基线异侧布置两个辙叉尾部相对的道岔,这种布置的两相邻岔心间的最小距离L也决定于相邻线路的最小容许间距S L=S/sinαmin 3.车站线路有效长起止范围由哪几项因素来决定? 答: (1)警冲标; (2)道岔的尖轨始端(无轨道电路时)或道岔基本轨接头处的钢轨绝缘(有轨道电路时); (3)出站信号机(或调车信号机); (4)车档(为尽头式线路时); (5)车辆减速器。 4.为什么道岔辙叉号码大小,影响列车侧向通过速度? 答:辙叉号码越大,辙叉角越小,导曲线半径越大,侧向过岔允许速度越高, 5.道岔与曲线间插入直线段的作用是什么? 答:(1)满足线间距离的要求 (2)满足道岔前后曲线轨距加宽的要求。 6.为什么有轨道电路时,要考虑警冲标和信号机的相互位置? 答:(1)信号机处的钢轨绝缘节位置,原则上应与信号机设在同一坐标处,。为了避免在

安装信号机时造成串轨,换轨和锯轨等,钢轨绝缘允许设置在出站信号机前方1m或后方6.5m 的范围内。 (2)警冲标与钢轨绝缘的距离,取为3~4m,这样可以保证车轮停在该钢轨绝缘节内方时,车钩不致越过警冲标。 7.什么是线路全长?计算线路全长的目的是什么? 答:线路全长是指车站线路一端的道岔基本轨接头至另一端道岔基本轨接头的长度。 确定线路全长,主要是为了设计时便于估算工程造价,比较设计方案。 8.直线梯线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扳道员扳道时不需跨越线路,比较安全,瞭望条件好,便于作业上的联系。 缺点:当线路较多时,梯线较长,各线经过的道岔数也不相同,影响调车作业效率。 内外侧两条线路长度相差很大。 9.缩短梯线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缩短了梯线的连接长度,使内外线路长度相差不大。线路间距较大时,还能提 高土地有效使用面积,扳道员扳道时不需跨越线路。 缺点:连接曲线较多,对调车不利,同时由于倾斜角受到一定限制,连接线路较多时,缩短梯线连接长度的优点不显著。 10.复式梯线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缩短了梯线的连接长度,使进入各条线路的车辆经过的道岔数目相等或相差不 多,可根据需要适当变化梯线结构,以调整各条线路有效长等。 缺点:曲线多且长,道岔布置分散,当道岔非集中操纵时,扳道员扳道需跨越线路,安全性较差。 11.车站站坪与区间纵断面的配合,常见有哪些形式,各有何优缺点? 答: (1)站坪和两端线路均为平道或缓和坡道,有利于利用区间正线调车作业。 (2)站坪位于凸形断面上。出站有利于加速,进站有利于制动,上下行列车同时进站时也比较安全。但如果进站上坡较陡,列车因故在进站信号机外方停车 后,起动困难。 (3)站坪位于凹形断面上。出站不利于加速,进站不利于制动。优点是当站线上停留车辆时,尤其是车辆采用滚珠轴承后,偶有外力推动后不会溜入区间。 (4)站坪位于阶梯形纵断面上。 (5)站坪位于半凹形断面上。 (6)站坪位于半凸形断面上。 12.站坪设在曲线上的缺点是什么? 答: (1)司机暸望条件不好; (2)增加了曲线附加阻力,列车起动困难;

(整理)铁路选线课程设计喻博

课程名称:铁路选线设计 设计题目:珠河镇~后河镇铁路新线选线院系:土木工程系 专业:2011级铁工 年级:2011级 姓名:喻博__ 指导教师:王齐荣老师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4 年 6 月24日

课程设计目录 一出发资料 (3) 二牵引计算资料 (4) 1、牵引资料计算。 (4) 2、起动、到发线有效长度检算。 (5) 3、确定牵引定数。 (5) 4、列车长度、牵引净重、列车编挂辆数计算。 (6) 三.线路走向方案概述 (6) 1、沿线路地形地貌概述 (6) 2、线路走向方案 (5) 四、选定方案定线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定线原则 (6) 2、平面设计 (6) 3.纵断面设计: (7) 4.设计方案的优点评述及改善意见: (8) 五.站间输送能力检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运行时分计算 (8) 2 区间能力检算 (10) 六、工程、运营经济指标计算资料 (12) 1、运营费计算 (12) (1) 列车行走费 (11) (2) 列车起停附加费 (14) (3) 固定设备维修费计算 (14) (4) 年运营费计算 (15) 2、工程投资费计算 (15) (1) 路基工程费 (15) (2) 桥梁工程费 (17) (3)涵洞工程费 (18) (4) 隧道工程费 (18) (5) 土地征用费 (18) (6) 轨道工程费 (19) (7) 机车、车辆购置费 (19) (8) 工程总投资 (20) 3、换算工程运营费 (21) 4、技术经济指标评述 (19) (1) 技术经济指标评述 (19) (2)技术经济指标表 (19)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版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珠海到后河铁路选线设计院系: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专业:09级运营管理 小组成员:XXX 指导教师:

线路走向及方案概述 一、沿线地形地貌概述 线路起点 A位于珠河镇附近,中心里程 D1+000 ,中心高程35.0m。终点B位于后河镇附近,中心高程 50.0m。起点和终点地势平坦,适于建设车站。沿线有两河流,中河和后河。 沿线路起点,地形呈上升趋势且坡度较陡。三个垭口分别位于上、中、下三线上,其高程分别为113.5m、121.8m和84.3m。三个垭口后的地形呈下降趋势且坡度放缓,直到中河。中河后的地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后河后等高线分布稀疏,地形平坦。 沿线有居民点若干,张村、李屯、笔湾、陈庄、马家、曾溪、周口、春头、孙家坎、理店、兰村等。 二、线路走向方案 本设计采用中线方案。线路大致走向为 A→中线垭口→B。 AB 两点航空折线距离(含中线垭口)为 12.125km。 从中线沿线地形来看,中河以前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高差大;中河以后地形相对平坦,高差小。 中线垭口附近高程较大,为克服高程障碍、降低越岭高程、缩短线路长度,需设置隧道。行经途中有汇入河中的细小水流,需设置涵洞。 初步概略定线方案为 A→李屯附近→中线垭口(高程121.8m)→中河→垭口(高程 62.0m)→孙家坎附近→垭口(高程 63.0m)→后河→ B。线路通过中河、后河,需设桥两座。

选定方案定线说明 一、定线原则 1、紧坡地段定线原则: 紧坡地段线路不仅受平面障碍的限制,更主要是受高程障碍的控制,这时主要矛盾在纵断面一方。紧坡地段通常应用足最大坡度定线,以便争取高度使线路不至额外展长。当线路遇到巨大高程障碍时,若按短直方向定线,就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或出现很长的越岭隧道。为使线路达到预定高度,就需用足最大坡度结合地形展长线路。在展线地段定线时,应考虑到若在长距离内机械地全部用足最大坡度,丝毫不留余地,必然会给以后的局部改线带来严重困难。所以,应注意结合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在坡度设计上适当留有余地。线地段若无特殊原因,一般不采用反向坡度,以免增大克服高度引起线路不必要的展线长和增加运营支出。 在紧坡地段定线,一般应从困难地段向平易地段引线。因为垭口附近地形困难,展线不易,故从预定的越岭隧道洞口开始向下引线较为合适。个别情况下,当受山脚的控制点控制时,也可由山脚向垭口定线。 2、缓坡地段定线原则: 缓坡地段线路不受高程障碍的限制,这时主要矛盾在平面一方。只要注意绕避平面障碍,定线时可以航空线为主导方向,按短直方向定线,既要力争线路顺直,又尽量节省工程投资,即可得到合理的线路位置。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二次作业

第二章 一、填空题 1.会让站的到发线一般应设两条,以便车站具有列列车同时交会的条件。 2.双线铁路中间站一般应设条到发线,以使双方向列车有同时待避的机会。 3.单线中间站一般应设条到发线,以便车站具有三交会的条件。 4.货物线的布置形式有和两种形式。 5.单线铁路中间站的中间站台一般设在与之间,一般与基本站台间夹条线路。 6.站台间的跨越设备一般有、和三种。 7.中间站常见的改建形式有①②③。 8.当列车对数较少的会让站,仅为提高区间通过能力办理列车会站,可设一条到发线,但这种车站连续布置不应超过()个。 A、2 B、3 C、4 D、5 9.新建的中间站,站坪宜设在平直线上。由于地形限制,必须设在坡道上时,一般情况下,正线及到发线所在的坡度不得超过()‰。 A、1 B、1.5 C、3 D、6 10.中间站旅客基本站台宽度在旅客站房范围内一般不应小于()m。 A、8 B、6 C、5 D、4 11.随着中间站装卸作业量的增多,可能需要增加货物线。加铺货物线尽可能在()。 A、站房同侧 B、货场同侧 C、站房对侧 D、货场对侧 二、名词解释 1.双进路; 三、简答 1.中间站有哪些作业?应具有哪些设备? 第三章 一、填空题 1.区段站按到发场相互位置可分、、三类。 2.区段站的五项作业是、、、、。 3.区段站应设有的五项主要设备是、、、、。 4.在区段站上,机务段的位置有设在、、、、五种方案。 5.新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首先应考虑机务段设于位置,其次是设于位置。6.根据我国运营工作的实践,新建单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采用进路。双线横列式区段站的到发线,一般设计为进路,分别按方向接发列车。 7.区段站的运转设备主要包括,,,

铁路选线勘测设计课程设计

+ 课程名称:铁路勘测设计 设计题目:珠河镇~后河镇铁路选线设计 专业:宜铁工专 年级:2010 级 姓名: 学号: 3 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章)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2 年12 月28日

目录 一、出发资料 (2) 二、牵引计算资料 (3) 1、牵引质量计算。 (3) 2、起动检算 (4) 3、到发线有效长度检算。 (4) 4、确定牵引定数。 (5) 5、列车长度、牵引净重、列车编挂辆数计算。 (5) 三、站间输送能力检算 (6) 1、运行时分计算 (6) 三、线路走向方案概述 (8) 四、选定方案定线说明 (10) 1、定线原则 (10) 2、平面设计 (11) 3、纵断面设计 (11) 4、设计方案的优点评述及改善意见: (13) 五、区间能力检算 (14) 六、工程、运营经济指标计算资料 (15) 1、运营费计算 (15) (1) 列车行走费 (15) (2) 列车起停附加费 (17) (3) 固定设备维修费计算 (17) (4) 年运营费计算 (17) 2、工程投资计算 (18) (1) 路基工程费 (19) (2) 桥梁工程费 (19) (3) 涵洞工程费 (19) (4) 隧道工程费 (20) (5) 土地征用费 (20) (6) 轨道工程费 (20) (7) 机车、车辆购置费 (20) (8) 工程总投资 (21) 3、换算运营工程费 (22) (1)技术经济指标表 (22)

一、出发资料 (1)设计线为I级单线铁路,路段设计速度为120kM/h。(2)地形图比例尺1:25000,等高距5m。 (3)始点珠河车站,中心里程CK10+000,中心设计高程35m,该站为会让站;终点东后河站,为中间站,站场位置及 标高自行选定。 (4)运量资料(远期重车方向): β,通过能力储备货运量12Mt/a,货运波动系数15 = .1 α;客车6对/d;摘挂2对/d;零担2对/d; 系数2.0 = 快货1对/d。 (5)限制坡度。 (6)牵引种类: 近期——电力;远期——电力。 (7)机车类型: 近期——SS3;远期——SS3。 (8)到发线有效长650m。 (9)最小曲线半径800m(困难600m)。 t t+=。 (10)信联闭设备为半自动闭塞,6min B H (11)近期货物列车长度计算确定。 (12)车辆组成: 每辆列车平均数据为:货车自重22.133t,总重 78.998t,净载量56.865t,车辆长度13.914m,净载系 数0.720,每延米质量5.677t/m,守车质量16t,守车 长度8.8m (13)制动装置资料:空气制动,换算制动率0.28。 (14)车站侧向过岔速度允许值为V=45km/h;直向过岔速度取设计速度。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中间站和区段站主要设备布置 (20学时) 重点内容: 1.会让站、越行站布置图型设备分析。 2.中间站布置图型设备设置分析及改(扩)建。 3.区段站主要设备相互位置及设置条件和要求。 4.各种区段站图型的特点及适用条件。 第二章会让站、越行站及中间站 第一节会让站和越行站(2学时) 一、会让站、越行站的作业和设备 会让站、越行站的主要作业为办理列车的通过、会让和越行,在双线铁路上还办理反方向运行列车的转线。有的站也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业务。 会让站、越行站的主要设备有到发线、平过道和运转室,并设置通信、信号及旅客乘降等设备。 二、会让站、越行站的布置图型 一般情况下,会让站、越行站的布置图型可分为横列式和纵列式两种。 (一)会让站布置图 1.横列式会让站 会让站的到发线一般应设两条,以便车站具有三交会的条件,同时也能适应水槽车、机械化养路的工程车和轨道车等特殊车辆停留需要。 横列式会让站只设一条到发线时,到发线一般应设在站房对侧。其优点是便于利用正线接发通过列车,车站值班员可不跨越线路,作业安全;经由正线接发的旅客列车可停靠基本站台而不经过侧向道岔,列车运行平稳,旅客比较舒适。但如旅客列车较多,且有交会通过列车或近期有增设第二条到发线的可能时,则宜将到发线设在站房同侧,以保证旅客列车停靠基本站台,便于旅客进出站;同时摘挂列车停靠基本站台时,可不影响正线接发通过列车,并避免在铺设第二正线时需拆迁站台的问题。 会让站一般不设中间站台。若旅客乘降较多且远期有发展时,可设中间站台,其位置应设在旅客站房对侧到发线和正线之间。这样布置站台使用率高,除供正线停靠旅客列车外,还可供另一条到发线停靠旅客列车,站台间有两条线路,工务维修抽换轨枕方便。 横列式会让站设两条到发线时,一般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是两到发线设于正线一侧的布置,其优点是车站值班员接发正线通过列车无需跨线,但这种布置站坪长,土石方工程量大,且单线发展成双线时,拆迁工程也较大;另一种是两到发线分设于正线两侧的布置,其优点可以实现列车三交会,可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都能停靠站台,且到发线有效长相差小,站坪长度短,但车站值班员接发正线通过列车需跨线。一般多采用这种布置。 2.纵列式会让站 纵列式会让站是将两到发线纵向排列,并逆运转方向错移一个货物列车到发线的有效长度。这种布置图有利于组织列车不停车会车,提高区间通过能力;适应重载列车到发的需要;便于车站值班员和司机交接行车凭证。但这种图型站坪长度长、工程投资大,且增加了中间咽喉,车站定员多,管理也不方便;车站值班员瞭望信号确认进路也不方便,车长和值班员联系工作走行距离长。因此这种图型利少弊多,故一般只在山区因地势陡窄或需组织不停车会让才采用。 (二)越行站布置图 越行站的布置图型也可分为横列式和纵列式两种,但因纵列式布置图型利少弊多,一般应采用横列式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指导书

铁路选线课程设计指导书 一、准备工作 1. 阅读《铁路选线设计》、《铁道工程》有关章节; 2. 文具用品: 三角板、分规或圆规、量角器;75cm*35cm 方格纸一张;用硬纸板自制铁路曲线板一套; 以上用品设计前应当准备好。 二、定线方法和步骤 (一)概略定线 (1)认识地形:根据任务书要求,在平面图上找出线路起点、终点的位置,然后在此两点之间识别山头、垭口、山谷、河流、村庄,并断定这些点的地面高程;山区铁路大多沿河谷选线,因此要特别注意水系分布,最好用蓝色铅笔将河流轻轻地标出。 (2)将两站中心以直线相连,称之为航空折线,量出其距离;定线时应使线路尽量接近航空折线。 (3)在航空折线附近,找出线路可能经行的垭口、河谷、桥址以及需要绕避的村镇;将上述有关控制点联折线,即成为线路不同的可能走向。 (4)找出上述有关部门控制点(要特别注意垭口、跨河点)的地面高程和所连折线的水平距离,求出各折线的概略自然坡度与概略定线坡度进行比较,若d Z i i ≥则为紧坡地段,若d Z i i <则为缓坡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计算时,要注意垭口路堑开挖高度;当可能出现隧道时,要注意合理确定洞口高程。 (5)经过对概略选定的各方案的各项指标(如折线长度、沿线地形、起伏情况、高差大小、紧坡与缓坡地段概略长度、桥隧工程概况)的初步评比,选定线路的基本方向,作为定线依据。 (二)定线步骤 1.平面设计 (1)根据概略定线选定的线路基本方向,从始点车站中心开始,沿给定的站坪方向,量出半个站坪长度(站坪长度可根据到发线有效长,从《铁道工程》、《铁路选线设计》有关表中查得),从站坪末端开始用直尺(或三角板)和铁路曲线板进行试定线。 (2)对紧坡地段,要按其相应的定线原则进行定线。如果紧坡地段需要展线,要注意对展线方式的研究,如果越岭垭口出现隧道,要注意洞口位置的选择,洞口高程和隧道长度的研究。 (3)定线时一面定平面,一面概略地点绘相应的纵断面,大约定出3~4km ,进行一次初步的坡度设计,若填挖量太大,不合要求,则进行修改。修改时要特别注意,对紧坡地段而言,主要改变线路平面位置,以适应定线坡度的需要,使填挖量最小;对缓坡地段而言,改变坡度和改善平面位置结合进行,直到线路填挖工程量和线路平顺都符合要求,感到满意,在进行下一段定线工作,一定不要贪多,否则欲速而不达,反而增加工作量;切忌先把整个站间的线路平面一次都定出来,在进行纵断面设计。 为了减少填挖量而修改线路平面时有如下三种典型情况: a .线路平面为直线时,如果全部都是高路堤,则线路在平面图上平行地向地形较高的方向移动;如果全部都是深路堑,则线路向地形较低处平行移动。 b .线路为直线段,而施工标高从一端向另一端逐渐增加,改善时填挖较小的一端线路平面位置不动,移动较大的一端,使地面线更接近于设计线。 c .线路填挖高度是由两端逐渐向中间增加的,若线路为直线段则可将直线改为折线,在中间加设曲线,以减少填挖高度;若线路为曲线段则可增大或减少曲线半径以适应地形。 上述三种情况的图示,见《铁路工程》、《铁路选线设计》有关章节。

铁路选线毕业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 (铁道工程2008级) 设计题目:松江河至漫江铁路CK21+000~CK41+000段选线设计 任务下达日期:2012年3月12日 完成期限:自2012年3月12日 至2012年6月29 日 学生姓名:陈冬雨 学生班级、学号:土木08-1-21 指导教师:白海峰

摘要 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松江河至漫江新建铁路CK21+000~CK41+000段进行选线设计,铁路全长共20km,铁路设计时速120km/h,为单线铁路。 通过对客货运量以及沿途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查找相应技术规范,从而确定铁路的等级以及设计所需要的各种参数。根据所学过的《铁路选线设计》、《路基工程》、《铁路轨道》等知识,运用CAD以及相关软件绘制线路的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和相关的计算说明。此外,还要对线路的排水进行设计,对于轨道的强度进行检算,以及工程投资预算和远期客货运量预算。 关键词:客货运量地形地貌平面图工程投资预算 Abstract The 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election design the Songjianghe Manjiang new railway CK21 +000 to CK41+000 segment, railways total length of 20km, railway design speed of 120km / h, single-track railway. Passengers and freight along the topography, look up the correspond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level of the railway and the various parameters of the design. Based on knowledge of the railway line selection, subgrade, railway track, the use of CAD and related software to draw the line plan, longitudinal section, cross-sectional diagram and related calculations show. Also, on the lines of drainage design, check calculation, as well as engineering investment budget and forward passenger cargo budget for the strength of the track. Keywords: passenger and cargo traffic;Topography;Floor Plan;Engineering investment budge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