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张好好诗帖》及成就
杜牧合集大全

杜牧(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大全、美文摘抄、古诗文、公文素材、祝福语、演讲致辞、条据书信、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工作报告、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excerpts of American essays, ancient poem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blessings, speeches, letter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reports, essays, teaching Informatio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tay tuned!杜牧杜牧《初冬夜饮》杜牧的《初冬夜饮》描写诗人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饮的情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格调忧伤凄婉,深沉感人。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

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簪花仕女图卷周fang昉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卷绘簪花仕女五人,纨扇仕女一人,人物中间有猧儿狗二只,白鹤一只,画左有湖石、辛夷花树。
作品风格雍容华贵,人物衣饰与晚唐德宗时代风尚密切有关,故作品应是晚唐名家之作。
此卷无款识、题跋、观款,历史上一直以周P作品流传。
周fang昉(活动于8世纪),字景玄,一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显贵家庭,先后官越州、宣州长史。
以丹表闻名,擅长仕女画、佛道宗教画和肖像等。
真草养生论卷赵构纸本纵23.5厘米横602.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为宋高宗以真草两体所书,通篇用笔稳健练达、结构端严整饬,为高宗倦勤后当太上皇时所作,钤有“德寿御书”朱文印记。
柳鸦芦雁图卷赵佶纸本设色纵34厘米横22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赵佶,宋徽宗皇帝,精于书法,雅善丹青。
此画水墨淡设色,笔法简朴粗犷,画面明净舒展,平和典雅中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生机,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修养与精湛的艺术技巧的完美和谐。
图上的钤印'宣和中秘'是宋徽宗时期宫廷藏画的印记,也是这一名作的赫然信证。
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苏轼纸本纵27厘米横96.5厘米上海博物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官至礼部尚书,后遭贬谪。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此卷为苏轼于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写给友人谢民师的一封信,谈他对文学遣词达意的见解。
现存墨迹已阙文章篇首部分。
夏山图卷董源绢本设色纵49.2厘米横311.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一千多年以前,南唐画家董源首先成功地描写江南丘陵地带水乡风光,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开创了平淡天真的画风,被后人尊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目前世界上保存着的董源真迹很少,夏山图是他晚期的创作,画家熟练地运用水墨勾皴、点染技法,来表现江南草木华滋、烟岚浮动的景色。
草书苦笋帖卷怀素绢本纵25.1厘米横1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这件'苦笋帖'是唐代草书大家怀素的传世亲笔墨迹之一.文字不多,总共才l4字,不仅能使我们观赏到那娴熟的笔法和行云施雨、走蛇舞龙般的线条之美,同时还能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
隋唐艺术 书法

隋唐艺术隋代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七年,但这时段的艺术一方面上承两晋南北朝的遗风并加以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对唐代艺术的繁荣产生重大影响,有许多在唐代大放异彩的艺术家,也都是由隋入唐的。
所以对此过渡期的艺术应加以重视。
而唐代(618——907),近三百年的时间,更是中国艺术极为繁盛,在各方面趋向完备的时期,所以苏东坡称“文至韩退公(愈)、诗至杜子美(甫)、书至颜鲁公(真卿)、画至吴道子,天下之能事毕矣”。
唐代经济发展,社会富庶。
首都长安、东都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国际交流中占有重要位置,都城建筑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宫殿建筑风格雄伟壮丽。
东南的扬州、南方的广州、西南的成都、西北的敦煌都是相当繁盛的城市。
城市有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劳动者。
手工业的发达推动了唐代工艺美术的创造和提高。
陶瓷、染织,金银器、漆器等工艺美术在设计和制作上部具有造型精巧,色彩华丽、纹饰新颖活泼、品种多样的特点。
隋唐之际发明的雕版印刷,不仅为世界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开创了版画艺术的新领域。
这个时期佛教、道教仍为统治阶级所提倡,大规模的石窟造作不断涌现。
在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中,唐代造像的规模气势和艺术水平部特别突出。
长安、洛阳等地寺庙道观的建筑和佛像塑造也极宏伟,其中塑像和壁画多出自当时名家之手。
唐代帝后和贵族的陵墓建筑,从石雕到环境的整体设计、出土的大量唐三彩等陶俑以及墓室壁画部十分精美,其技艺的精巧,大大超过了前代水平。
唐代非常重视发展与边疆各民族和邻近国家的关系,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和活跃,不仅和日本,朝鲜、印度等邻近国家关系密切,而且与中亚、西亚,以至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来往;不仅中国美术传播到了邻近国家,同时也大量吸收了其它国家文化的有益因素,影响了唐代美术的发展。
皇家贵族对美术的需要增加,招纳画家,收藏法书名画,对美术的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
唐代重视绘画“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要求绘制表现重大政治题材的图画,歌颂唐王朝的文治武功。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

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表现形式作者:孙虎成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2期人是精神的动物。
研习书法几年,随着技艺的些许提高,以及基于迫切需要提高书艺而进行的文化思考的深入,对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这一命题也逐渐有了自己的认识,试述如下。
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字同源、同步、共舞文化的载体是文字。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文明,而中国文明史是从有文字开始计算的,自仓颉造字始,有了文字就有了书法。
我们知道,文字的起源是由于人类最初的结绳记事。
结一个疙瘩代表一件事情,事情多了绳子不够用了怎么办?刻下来。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类开始在物件上刻画文字。
最初刻的内容,字画是不分的,既像文字又像画。
比如:易经六爻,既可以理解为字,也可以理解为画,这就是象形文字之始。
刻画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标志人类文明的文字。
现代公认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后是西周东周时期的金文、钟鼎文、石鼓文,统称大篆,代表性遗存有《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大盂鼎》等。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统一文字,采用小篆,以李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琊刻石》等为代表。
而同一时期隶书也在民间和官府并行存在,近代出土的《里耶秦简》《云南睡虎地秦墓竹简》《青川战国木牍》等都可以证明。
汉代隶书取代篆书,成为主要书体,大量石刻成形,知名的有《莱子侯刻石》(古隶)《礼器碑》《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汉末草书兴盛,草圣张芝《冠军帖》、索靖《月仪帖》等皆为代表。
行书也被后汉刘德升所创立,东晋时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一出世就光耀千秋。
三国时期钟繇创制了楷书,代表作如《荐季直表》《贺捷表》等,被称为楷书的鼻祖。
至此书法五体具备,其中楷书定型后较为稳定,几千年来变化很小,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简明的书法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字史。
真实记录了中华文明的诞生、发展、兴盛、衰退,可以说是与文化同源,与文明同步,与时代共舞。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的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诗文解释】清平的时代有兴味是无能,喜爱孤云的悠闲,喜爱僧侣的宁静。
想要拿着旌麾去湖州上任,在乐游原上望望昭陵。
韵译太平时有闲情逸兴,是无能之人;喜欢孤云悠闲,也喜欢僧人的清静。
我想手擎旌麾,远去江海的吴兴;再登上乐游原,遥望太宗的昭陵。
【词语解释】清时有味:时世清平而嗜游乐。
昭陵:唐太宗陵墓。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一麾(huī):旌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这两句是说,天下清平时,像我这般无大才能的人,日子是过得很有兴味的;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其实杜牧颇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他是觉得在长安做闲散的官职,不能施展抱负,抑郁无聊,才请求出守外郡的。
当时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朝廷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算不上“清时”。
作者反言见意,借此藏拙。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宣宗大中四年将离长安到湖州(即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任刺史时所作。
诗人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施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诗人以通过描写登乐游原抒发自己难酬壮志的苦闷,及对知人善任、惟贤是举的王朝的向往。
全诗简练深刻,含蓄沉郁。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的《张好好诗》原文译文

杜牧的《张好好诗》原文译文杜牧的《张好好诗》是一首表达对不幸歌妓深切同情的五言长篇。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杜牧在大和八年(834年)在洛阳偶遇曾经名噪一时的歌妓张好好,此时的张好好已经沦为卖酒女,这让杜牧感慨万分,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详细描绘了张好好的起落变化,从初露头角时的风姿绰约,到后来沈传师去世后流落市井的悲惨境遇。
杜牧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张好好的同情,也借此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之情。
下面是原文和译文.原文: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译文:我于大和三年在已故的吏部侍郎沈公任江西观察使的幕府供职。
那时张好好十三岁,已经小有名气,刚因会唱歌而被编入乐籍。
过了一年,沈公改官宣歙观察使,又把张好好带去安排在宣城乐籍。
又过了两年,张好好被沈公弟弟著作郎沈述师以双鬟的年纪纳为姬妾。
再后两年,我在洛阳东城重又见到张好好。
感旧伤怀,就题了这首诗送给他。
您是南昌佳丽人,当年十三才有余。
杜牧《张好好诗》章法浅析

杜牧《张好好诗》章法浅析摘要:在书法艺术中,章法别称布白、分行布白,通俗地说是研究字与字及行与行的关系。
具体地说章法是研究作品的笔墨造形与组合关系、余白的造形与组合关系、笔墨与余白的组合关系等等,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统一的方法。
刘熙载言:“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帖。
”也就是说,把作品全篇的谋篇布局称作大章法,而将字的结构称为小章法。
章法的运用在书法创作中起着点睛之笔,杜牧《张好好诗》则是典例。
此文以《张好好诗》为例,浅析作品中章法的运用之妙。
关键词:章法形式;多样的结字;书写韵律美;丰富的墨色唐孙过庭《书谱》载:“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最好的诠释了《张好好诗》通篇首尾呼应相和谐的章法。
通览《张好好诗》,杜牧将章法的运用发挥到淋漓尽致,主要表现在字组间大小、长短、疏密等对比关系的变化美,行间韵律书写美,墨色干湿浓淡几个方面。
(一)章法形式书法作品中常见的章法形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纵有行,横有列式。
二是纵有行,横无列式。
三纵无行,横无列式。
四是横单行式。
观察《张好好诗》帖可以发现,此帖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连属,联络配合,离而不散;每字之样,结构亦异,令全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同历代众多行草书形式一样,此帖表现为字距无定,行式有定即纵有行,横无列的章法形式。
(二)多样的结字1.大小字的结体大小变化运用在章法构成中起着增加作品节奏感和活力感的作用。
大小变化在《张好好诗》中得到了比较普遍地运用,不仅表现为上下字之间,还体现在左右行关系中。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处:开篇的“牧大和三年”五字中,“牧”结体最大,“年”次大,“和”最小;第四行中“后一岁公镇宣城”中,“岁”“公”二字一大一小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后半部分“载以紫云车”一句,字形一大一小间隔,既富大小变化之美又含书写韵律之感。
以上均为上下关系的大小变化美。
“自此每相见,玉质随月满”两行,“玉”字的收紧,不仅与上字“为”的开张形成大小对比,还与右行“此”字的开阖形成强烈的大小对比。
杜牧张好好诗赏析翻译

张好好诗唐代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
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主公顾四座,始讶来踟蹰。
吴娃起引赞,低回映长裾。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盼盼乍垂袖,一声离凤呼。
繁弦迸关纽,塞管裂圆芦。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主公再三叹,谓言天下殊。
赠之天马锦,副以水犀梳。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
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
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
旌旆忽东下,笙歌随舳舻。
霜凋谢楼树,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尘土,樽前且欢娱。
飘然集仙客,讽赋欺相如。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翻译赏析鉴赏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自嘲的杜牧,其实是位颇富同情心的诗人。
公元833年(唐文宗大和七年),杜牧路过金陵,曾为“穷且老”的昔日歌女杜秋,写了悲慨的《杜秋娘诗》;两年后,诗人任东都监察御史,在洛阳重逢豫章(治所在今江西南昌)乐妓张好好,又为她沦为“当垆”卖酒之女,而“洒尽满襟”清泪——这就是此诗的由来。
风尘女子的沦落生涯,在开初往往表现为人生命运的惊人跃升。
此诗开篇一节,正以浓笔重彩,追忆了张好好六年前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翠茁(zá,生长)凤生尾,丹叶莲含跗(花萼的基部)”——这位年方“十三”有余的歌女,当时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
诗人安排她的出场非同一般,那是在一碧如染的赣江之畔、高倚入云的滕王阁中——正适合美妙歌韵的飞扬、回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张好好诗帖》及成就引导语:《张好好诗帖》是杜牧唯一的传世墨迹,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是学习二王书法的绝佳范本,开启了二王书法雄健的审美特质,转笔法可谓其用笔上的最大特色,是我们打开二王帖学方便之门。
本文重点通过对诗稿的艺术分析,揭示其用笔、审美诸方面的独特贡献。
1、作品简介《张好好诗帖》,行草墨迹,是晚人杜牧存世的唯一诗稿,制作相当精细的麻纸。
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
符合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
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此件传承有序,原为清宫内藏,溥仪携之出逃,后转入张伯驹手,五十年代张伯驹捐赠故宫博物馆。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2、作品背景该帖是公元834年(唐文宗大和八年),杜牧在洛阳东门与歌妓张好好时隔多年后重新相遇,赠与她此首婉丽含蓄的长诗。
大和三年杜牧为沈传师子弟沈述师幕府,其间,与沈府家妓张好好相识,互生爱慕之情。
未及表达,沈述师即将好好纳为妾,二年后弃之。
数年后,杜牧与张好好在洛阳城东酒肆相见,好好当垆卖酒,物是人非,杜牧不胜伤感,遂作此诗。
3、作者生平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家。
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一生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4、众家评述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刘熙载:其诗“雄姿英发”。
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胡震亨:杜牧之门第既高,神颖复隽,感慨时事,条画率中机宜,居然具宰相作略。
叶奕苞称:牧之书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
当世名家孟会祥云:向谓杜牧《张好好诗帖》过于浑圆,不之喜。
今日购得单行本,初临一过,知其笔笔精严,有握拳透爪之力也。
(《张好好诗》跋2006-6-28)5、艺术贡献(1)对二王书法的传承。
有唐一代,书法纷呈,各显其色。
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李邕(yong)、孙过庭等等不胜枚举,然而若要从中找出直接和二王对接的墨迹法帖,则着实不易。
唐代是书法鼎盛的繁荣阶段,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鼎力推崇,二王书法的地位达到了空前的提高,倾国之内,数百年其书风历久不衰。
在唐代,对二王书法的学习是一种自觉,不仅士大夫阶层,就连普通的读书人也无不以二王书法的学习为圭臬(guī ni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唐代书法所能笼罩的天地里,空气中弥漫的都是二王的气味。
由于二王法帖的大量存世,是许多书家从中直接和间接的得到滋润。
日本僧人空海(774年7月27日-835年4月22日),空海法师于延历二十三年(八〇四年),与最澄法师随遣唐使入唐学法,抵唐之后,辗转到长安(今西安),后访寺择师,在翌年的三月,拜青龙寺惠果法师门下,受到惠果法师的倾囊相授,同年十二月,惠果法师示寂,空海于是四处参学,次年(八〇六年)十月回国,留唐二年多。
回国时携回大量的佛教经典,对日后日本佛教产生影响。
空海在长安两年多的时间在书法方面用工尤勤,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影响很深,开启了日本书法的辉煌。
杜牧虽然生活在晚唐时期,书法上也非主业,然而从《张好好诗帖》中我们不难看出其高超的书法艺术水准。
杜牧的书法无论从结体和用笔上来看,都是深得二王书法精髓的。
从中作品可以看出杜牧此件合乎唐人的日常书写,作者似乎没有有意为之的意思,按照作品呈现的面目来看,作者仅仅只是把他当作一件手稿来对待,并没有多少创作的意识在里面。
相反,正是因为这样,才是此件成为一帧无意于佳乃佳的千古名作。
唐以后,二王笔法失传,后世的书法家大多依赖于唐人摹本和碑刻来揣度帖学要旨,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事实证明,在唐代,二王笔法在士大夫和文人阶层是一种公开的秘密,人人自觉不自觉的应用于日常的书写当中,这种传播方式是口授心传的,也是真实可信的。
(2)转笔笔法的再现。
《九势》曰:转笔宜左右回顾,无视节目孤露。
此仅言其禁忌,未传笔法也。
卫夫人名转笔曰“劲努法”,颜平原喻之为“折钗股”,唐《翰林禁经》名为“勾努法”,谓如“武人屈臂”,且引右军之言曰:回角不用峻及又棱。
大要与“无视节目孤露”之意相似。
然而古人描述皆言语模糊,难以琢磨。
唐以来书法作品,皆个人风格过于浓烈,无法窥其用笔奥妙,总觉无懈可击,找不出突破口。
杜牧《张好好诗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手稿,是日常书写,我们从作者不经意的用笔破绽处恰恰可以看见其用笔的端倪。
从这一点来说,此作在帖学的学习上远远要比那些间接的碑刻和摹本更真实可信。
帖中几乎所有的字都是一笔完成,包括细微的顿挫承转全部都是绞转为之,没有提按的成分,这一点往往被后世书家所忽略。
我们常常说古法用笔,但是到底什么是古法用笔,当时之人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大多数人都沉浸在那些和二王隔着一层的碑刻和摹本中寻找法门,这样就导致二王笔法越传越神,人人都是瞎子摸象。
我们看,杜牧帖中的字,几乎笔笔都是转笔完成,各种完形的变形的残缺的绞转笔法在尽情的舞蹈,因为是草稿,杜牧并没有隐匿笔法而张扬自我个性,而是一人本真的书写。
其实绞转仅仅是笔法的外在表现,在操作上应该是转笔,那么他究竟靠什么动作来完成呢?这也是用笔之谜。
有的人说转腕,有的人说转肘,有的人说转肩,有的人说转指,众说纷纭。
确切地来说,转指应当比较可信。
现代书法大师白蕉是现代二王书法传承的大师,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转指的痕迹。
然而一代巨匠沈伊默对此则持反对态度,他认为转指破坏了执笔的稳定性。
通常我们认为《书谱》是二王笔法传承的典型代表,孙晓云在《书法有法》一书中也明确提出转指一说。
当代帖学大家孟会祥在其《笔法琐谈》一书中也证实了转指是二王笔法的精髓,他通过对白蕉书法的研习打通了二王笔法的.通道。
笔者曾就转指法向孟会祥先生求教,先生说,如果不知转指之法,就无法体会二王书法的妙处。
古法用笔无非是在顺笔性和符合人的生理机能的前提下的一种自然书写,转指法利用把笔的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自然转动,带动毛笔运动,在宣纸上留下书痕。
明以前,书法尺幅都很小,书法俗称“指掌书”,指的转动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人虽然书写环境改变了,但是书写的笔法还是没有变,只不过随着尺幅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罢了。
试想,在书写过程中,随着书写半径的缩小书写精确度的可能性必然加大,书写半径的加大则必然导致书写精确度的减小。
在二王书法盛行的东晋,通常的书写都在3公分范围内,如果用转指可以缩短书写半径,古人有必要选择转腕吗?如果利用繁琐的转腕和提按,如何应对繁重的日常书写呢?古人的书法创作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书写,是合乎人体生理特性的,是顺乎毛笔特性的,因此才使大量的日常书写成为一种可能。
这样以来,赵孟頫日数万字就不难理解了。
(3)开创了“雄健”的审美风格。
二王书法成分复杂,有着许多审美潜质,总体上来说倾向于秀美一路,通常雄浑劲健的一面被遮蔽。
历来研习二王的书家动辄就钻进秀美柔媚的套子,不能自拔,明代的台阁体和清代的馆阁体走向衰微就是一个明证。
“雄健”一词宋以前美学无此描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存“雄浑”、“劲健”二词。
首论“雄浑”,谓之,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劲健”,行神如空,行气如虹。
巫峡千寻,走云连风。
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检,是谓存雄。
天与地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朱良志先生认为,二者皆有雄强之特点,但雄浑强调内敛的美感,以潜气内转、雄浑博大为尚。
而劲健则侧重于刚建有力。
然而就杜牧书法而言,真气鼓荡,中实丰沛,能化二美于一体,于二王书系中孕“雄健”之风,堪称一代大师。
可惜,牧之书素为诗名所掩,知之者甚少。
“雄健”作为审美的风格,在书法上是杜牧显著的审美特征,具有开先河的意义。
宋代理学家朱熹以“雄健”为审美标准,评述了先秦两汉三国两晋及唐宋诗文,推崇战国文、西汉文与唐宋韩、欧、曾、苏之文,以及陶、李、杜、陆之诗,并强调了雄健有力与平淡雍容的辩证统一。
在他看来,“雄健”风格的产生,来自学问功力,也与人的精神境界、身体状态相联系。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四期,张进《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杜牧虽为一介书生,然诗赛,书逼过庭,性风流而倜傥,其颇好兵法,曾注释《孙子十三章》,素怀豪迈之气,有统军御敌之才。
况且其诗作常发英雄慷慨之词,令后世赞叹不已。
从《张好好诗帖》可以看出,杜牧书力完气足,中段笃实,转折回环节节相扣,雄健率意而无散乱烂漫之姿,非英雄之人不可书也。
以此观之,其雄健之风则不难理解。
附:蔡邕《九势》云:“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对这短短的一句话,沈尹默先生做了详细的解说目的就是破除前人对“转笔”的种种误解:这里所说的“转”,是笔毫左右转行,就是王羲之用笔转左侧右之转,就是孙过庭《书谱》中执、使、转、用之转,而不是仅仅指字中转角屈折处之转,更不是用指头转动笔管之转。
凡写篆书必当使笔毫圆转运行,才能形成婉而通的形势,它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着而又时时带有一些停顿倾向,隐隐若有阶段可寻。
连和断之间,有着可分而不可分的微妙作用。
在此等处,便揭示出了非“左右回顾”不可的道理。